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优化财政收入结构问题研究

优化财政收入结构问题研究

优化财政收入结构问题研究
优化财政收入结构问题研究

优化河南财政收入结构的探索

何晞时文彦

近年来,随着河南经济迅速发展,河南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较,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较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2006年国家财政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89.8% ,而河南省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69.4%。虽然2007年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比重仍然偏低。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反映了财政收入的结构和质量。如何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提高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已成为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

一、优化财政收入结构理论概述

财政收入结构,是以价值形式表现的财政收入内部各要素的构成和比例关系,反映财政收入中不同收入形式之间、不同来源之间的比例关系。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反映税收收入和各非税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反映来源于第一、二、三产业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财政收入的经济类型结构反映来源于国有经济部门和非国有经济部门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对财政收入结构进行分析是财政收入规模分析的深化,目的

在于了解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地方经济中的发展变化,掌握各种财政收入形式的实践效果,以及对整个政府收入的影响,揭示地方政府收入增长的特点和趋势,探求增加政府收入的合理途径,为完善政府收入管理制度服务。

1. 财政收入结构优化的内涵

最优财政收入结构,是指能够在最小经济效率损失的情况下最大增加财政收入量的财政收入结构。一是财政收入的增长以最小效率损失为前提条件。二是各种形式的财政收入增长是协调的,它们在总财政收入增长中的贡献率应该是合乎客观规律和比例的。每种形式的收入都与一定阶段的经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如果出现异常或不协调,必然会对经济、社会结构产生扭曲性,带来效率损失和社会不公。而且不协调的财政收入结构会导致财政收入增长缺乏后劲,加大财政风险,最终制约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财政收入结构的优化是以各种收入形式本身的规范为前提的,包括范围的规范和管理的规范。范围的规范是指应该对各种收入形式的具体范围进行严格限定。所谓管理的规范,是指对各种形式的收入,应该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和措施,确保这些收入最有效地用于公共目的。

2. 财政收入结构选择的理论依据

优化的财政收入结构能够促进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有利于均衡负担、减少扭曲,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就现阶段而言,优化结构有利于拓宽财源,在不妨碍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实现财政

收入合理增长。而且,在优化结构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财政收入的整合,在增强各种收入透明度的同时,提高政府的财政汲取能力。优化财政收入结构的过程,也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的过程和规范社会分配秩序的过程。无论是以公共权力为依托的税收,还是以公共产权为基础的产权收益,收与不收、收多少、如何收,都会影响到社会公平的实现。优化的财政收入结构应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税收与非税收入的结构比重及税收收入中各税种结构的完善与否,不仅涉及整个地方政府经费分配体系的建设和地方公共财政体系的健全,而且也涉及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和国家现有政府机构之间权力分配机制问题,所以,必须有效制定税收与非税收入以及各税种占财政收入的结构比重。

在税收与非税收入的结构选择上,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税收都是各级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形式,占绝对份额。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弥补政府的公共财力不足,能高效率地为人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能有效地削弱“外部不经济”的影响,从而使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与税收收入相比, 非税收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优越性。

衡量财政收入结构合理与否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就是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即税收收入及各非税收入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主要对此进行分析。

二、我省财政收入结构的突出问题

(一)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低

我省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主要表现为:

1.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94年以来,河南省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近年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1994年该比重为87.6%,2006年仅为69.5%。

2.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就全国而言,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也存在下降趋势,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的比重,从绝对值上说,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下降趋势上看,下降速度明显过快。

3.县级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更低。2006年108个县(市)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6.7%,低于全省平均比重12.7%。同时,县(市)级非税收入增长速度过快。

(二)主体税种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低

进一步分析税收收入的结构及各税种的收入增长情况可知,我省主体税种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不高,具有下降趋势;地方小税种增速明显,税收收入增长对地方小税种的依赖程度逐年提高。

1.主体税种占税收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特点。主体税种占税收的比重越高,越能反映出财政收入增长的规范性和稳定性。近年来,我省主体税种虽然保

持较高增长,但相对于税收收入增长而言,增幅较低。2004、2005、2006年,我省主体税种占税收比重分别为85.1%、82.7%、80.2%。分别低于全国同期3.3、1.6、3.6个百分点。同时,主体税种占税收比重低的问题在基层政府中更为突出。2006年河南省市、县(市)、乡(镇)级该比重分别为82.8%、77.5%、74.2%。

2.地方小税种收入增长较快

地方小税种是除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以外的税种,虽然总量规模不大,但是增长迅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2005、2006年我省契税占当年税收收入的3.7%、5.3%、5.72%,分别比上年度增长92.55%、70.74%、38.8%。资源税,2004、2005、2006年我省资源税占当年税收的1.46%、2.38%、3.52%,较上年同期增长分别为25.01%、93.99%、90.5%,资源税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资源产品税率或标准的调整,带来了资源税的较快增长。二是能源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土地相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和耕地占用税增长较快。2004、2005、2006年我省与土地相关的税收占同期税收的比例分别为3.17%、4.22%、5.30%,同比上年增长118%、58.4%、61.9%,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发和商品房销售增长的原因。

(二)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较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收入分配的逐步调整,我省非税

收入总量大、增长迅速,地方政府在财政上越来越依赖非税收入。

从规模上看,非税收入增长迅速。1994年我省非税收入65.72亿元,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44.50%,占GDP2.96%,2006年我省非税收入为605.91亿元,增长近9.22倍。充分说明了非税收入不仅仅对实现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表明地方政府在财政上也越来越依赖非税收入。

从结构上看,行政事业性经费收入是非税收入主要来源,政府性基金增长迅速。按照财政部财政[2004]53号统计口径,2006年河南省政府非税收入605.91亿元,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占51.68%,政府性基金占24.58%。2004、2005、2006三年我省非税收入中行政事业性收费比上年增长70.21%、24.17%、25.84%;政府性基金分别比上年增长44.51%、22.37%、52.22%。其中政府性基金增长迅猛的原因是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增加过快。分析我省近三年非税收入的结构可知:行政性事业经费是我省非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为主体的政府性基金增长迅猛;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日益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税收入中国有资产转让、出售等一次性收入和专项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大。2004、2005、2006年河南省国有资产收入转让、出售等收入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4%、4.6%、4.4%。这些一次性收入规模大且不具有可持续性,对预测以后的财政收入增长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另外,专向收入属于有特定用途的一般预算收入,不能作为可支配财力使用,专项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上升

影响可支配财力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的比重。

三、我省财政收入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财政收入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水平和质量。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同时,也反映了经济、财政运行质量和财政收入管理上存在问题。从总体上说,河南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县域经济发展缓慢、非税收入增长过快等是主要因素。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造成财政收入低的主要原因。目前,河南产业结构虽然有所调整,但仍不够合理,集中表现为:一产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比重低。同时在产业内部也存在层次低、加工链条短和附加值低,工业中现代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

1.产业结构层次低影响财政收入结构。

2006年河南省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6.4:53.8:29.8,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9.6个百分点,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更大。河南是农业大省,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免征,税负低的第一产业基本不提供财政收入,而税负高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造成了河南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的比重低。

2.工业经济中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大。

“十一”五以来,河南工业增长较快,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而增值税年均增长速度偏低,仅为15.6%,增值税增长速度慢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第二产业对税收贡献率偏低、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据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省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能源原材料工业、初级加工业二者共占60.7%,这些行业税负偏低,仅为19.7%,低于全部工业税负2.1%。

(二)经济增长质量较差制约税收收入水平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低,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低的根本性原因。

1.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消耗较多。

2006年河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1.34吨标准煤/万元,全国排名18,仅仅比2005年下降了0.04吨标准煤/万元。不仅高于沿海发达省市,而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134吨标准煤/万元。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78吨标准煤/万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值。可以看出在能源消耗方面,我省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带来经济效益较低。

首先,河南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2006年河南省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50.8%,高出全国9.5个百分点,过度依赖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影响税收和财政收入水平。其次,经济增长

方式粗放带来经济效益较低,企业经营效益低、重点骨干企业税收增长滞后等制约税收增长。2005年全省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利润率平均为19.04%,低于全国1.47%。2005年百户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销售收入2480.8亿元,较上年增长30.35%,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8.7%,但是实现税金236.49亿元,仅增长17.66%。

(三)非税收入增长过快

收费项目多、管理不规范、收支不彻底脱钩、预算管理不到位等因素致使非税收入总规模急剧增加。膨胀的不规范的非税收入侵蚀税基,降低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1.非税收费项目多,管理不规范。一是收费主体多元化、管理政出多门。乱收费的现象仍然存在,全国性非税、地方性非税项目繁多。二是管理不规范。有些非税由财政直接或委托征收收缴入国库,但是相当大部分仍由部门和单位直接征收。执收执罚部门多、环节多、标准不一。有的部门乱收乱罚、应收不收问题突出。该取消的项目不取消,不该减免的越权减免,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搭车收费等现象屡禁不止,并且有些部门乱支滥用、截留挪用,通过扩张非税收入来寻求其部门利益。

2.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政策贯彻不彻底。目前收支脱钩工作在我省逐步推广运行,但是仍没有实行规范的完全的收支脱钩,“谁收谁支”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即使是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明

脱暗挂现象仍普遍存在。如教育系统的收费,全额上缴财政又全额返还,收费多少与预算内安排教育经费严重脱节。

3.非税收入未完全纳入预算管理。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化,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不含基金预算)占整个非税收入的34.3%,非税收入完全纳入预算管理的任务仍然很艰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虽然名义上接受财政监督,但是财政对其调度十分有限,很难形成可调控的财力,政府调剂资金仅仅占3%左右。

(四)区域财税政策不均衡影响我省税收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分别实施了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战略,制定了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特别是东部地区利用优良的政策环境和优先发展的优势,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转移税收,造成我省税源和税收的错位。如外地工业品销售税收向区外加工业地转移;原料初级加工业税收向区外销售地转移;一些企业在外地办分支机构致使税源流失等。另外,海关代征税收集中在沿海缴纳;证券交易印花税等在特定地区征收金融、石化等企业到外省汇总缴纳所得税等不可比因素也影响我省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

(五)县域经济发展缓慢

2006年河南省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69.1%,而财政收入仅占37.4%。县乡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极少,工业严重滞后,并且工业中仍然是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多、附加值低、高科技含量

的产品少,利润空间小,制约了税收收入的增长。

四、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思路与目标

从财政收入形式结构的角度说,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就是要提高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降低非税收入比重。在清理和规范非税收入,加强综合预算管理的基础上,提高非税收入的可调剂比例,使之形成可支配财力,也该成为优化财政收入结构的重要方面。

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是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的根本。结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经济结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通过改革与完善财税体制、规范税收与非税、完善和强化税收征管体系,建立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高、非税收入的可调剂比例高的财政收入结构,应该是优化河南财政收入结构的目标所在。

(二)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对策与建议

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通过优化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壮大第三产业,解决“农业不优、工业不强、三产不新”的矛盾,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最终依赖于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是制约税收增长的主

要原因。河南要从根本上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困扰,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减排,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我省不少企业如华兰生物、金龙集团、郑州拓普、南阳天冠等,依靠自主创新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

3. 统筹运用财税政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运用财税政策,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财政投入必要的资金,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探索财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有效地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运用财税政策支持、引导各地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上的比较优势,确定各自的主导产业。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实行国民待遇,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财税政策环境。清理和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积极探索财政性资金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式,如对国家倡导的产业、高科技企业,以财政贴息、国有资本参股等方式鼓励并扶持民间投资。通过贷款担保、贴息等方式,拓展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引导、聚集社会资本,壮大民营企业实力。三是立足本地优势,发展支柱产业,壮大特色经济,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政

策为指导,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因素,大力发展特色项目,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道路。

4. 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一是分类管理,分流归位。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如工商部门收取的市场管理费及个体户管理费;制度外收费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三乱”收费。“变费为税”,有些政府性基金和附加收费,可以纳入现有税种或开征新税种,如将交通方面的养路费、交通运输管理费等合并后,改征燃油税;将环保部门的排污费以及污水处理费等改征为环境保护税等。规范管理现有需要保留的非税收入项目,挖掘有发展前景的非税收入。

二是建立和完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与监督体系。建立专门的非税收入征管机构,统一管理模式;规范票据管理,努力做到“以票控费,以票促收”;规范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监管;规范监管与统计报告制度,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稽查机制;完善政策和法律体系,加快法制建设步伐。

三是强化部门预算、实行综合预算,逐步把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有计划地将非税收入纳入国库或财政专户,通过国库和财政专户两个收支核算体系,覆盖全部非税收支活动。强化部门预算,将税收和非税收入有机结合,统筹安排,编制综合财政预算,适时削减财政专户的非税收入规模,按类型不同分别列入“一般预算”或“基金预算”管理,最终实现非税收入全部缴入国库。

5. 强化税收征管

要强化税收征管责任,抓好重点税源和纳税大户的监督检查。认真清理和取缔不符合国家政策的减免税政策以及到期和过期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清理和收缴企业欠款、国有资产转让及出售收入。进一步完善纳税申报制度,加快税收网络化信息建设,完善税源监控体系。要加强对重点税种和重点环节的征管工作,如加强对高收入行业、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征管,尤其要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外资企业的税收征管力度。

文章来源:《财政研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的改进措施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 及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的改进措施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或者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财政支出规模与财政支出结构二者是紧密联系的,许多学者在研究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同时也研究了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2011 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 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 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 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需求压力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框架不合理,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1)财政的支出范围不够规范。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打破了财政统收局面,但依旧存在往昔的国家承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现象,财政的支出范围并无相应的大幅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支出分配方式。具体表现是:财政的资源配置定位模糊,财政支出责任与职能范围没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2)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偏高。我国的经济建设支出内部框架不大合理,政府参与的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即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显然从公共财政总体上及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占比仍然较高。在经济事务上的财政支出,2008 年已达到21.2%,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最高,远远高于发达工业国家5%~10%。这几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的经济事务支出占比有增无减。 (3)行政支出占比严重偏大。我国行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美国、德国、英国、韩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仅占财政支出的10%以下。行政支出的增长有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的一面,由于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普遍存在的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的浪费,以至于增长过快、占比过大。2005 年,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用于公车、接待的费用已经高达 6 千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教育投入的5 倍。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力度和公车治理力度的加大,行政管理费增长势头得从到遏制,2006 年到2009 年在全国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趋于下降,但此后又有反弹。据估计,近两年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三公”支出每年高达 1 万亿元左右。过高的政府运行成本和过高的行政支出占比,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4)文教卫生支出占比上升缓慢且明显偏低。我国文教卫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多维持在较高水平,美国、日本更是占20%以上,而我国的这一占比较低,在4%以下。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的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可见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尚待提高。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支出程度较低的水平,占GDP 的比重仅为1.35%。 (5)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偏低,调控不力。最近几年虽然中央对农业的发展一直比较重视,中央财政农业支出在本级财政总支出中的占比是上升的,然而不少地方财政则为了本地区经济的片面增长,一再减少对农业的投入,而主要把资金投入到投资少、见效快的其他产业上。又由于地方财政占比大,所以尽管中央一再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的占比,但一些深入农村了解实情的人发觉,很大部分财政农业支出都是有名无实,没有真正到位,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存在下降势头,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6)社会保障支出明显不足。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不足15%,处

浅析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浅析如何调整与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是保证政权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实施宏观调控、促进产业结构合理有效配置的主要手段。从理论上讲,财政支出可以使社会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得到最优化的配置;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劳务和补助所生产的利益在各个阶层的居民中得以分配达到公平状态,能恰当地符合各阶层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能适时有效地调节社会需求总量,防止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要真正使财政支出的这些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不仅仅有赖于适度的财政支出规模,更有赖于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而失衡的财政支出结构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当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建设费比重偏大, 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已由1991年的42.18%下降到了2003年的30.06%,但与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用过多,对竞争性领域过度介入,挤占了稀缺的公共资源,侵蚀了政府的财力,使得用于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不足。 (2)社会福利和保障支出明显不足 1999 年我国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占财政支出的1.36% ; 2000 年为1.34% ; 2002 年为1.69%。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高达30%- 50%。同时,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过于狭窄, 在城乡之间和不同所有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社会保障支出偏低, 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市场化改革进程。 (3)科教事业投入仍不能满足“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1998- 2003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 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5%左右的水平。我国1999 年政府财政投入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NP 的比重仅为0.66%低于发达国家3% 左右的水平, 甚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4)国防费所占比重下降 1999 年我国国防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8.2% , 到了2002 年, 2003年均降为7.7% , 明显低于美国、印度和泰国。从绝对数来看, 我国国防经费只占美

财政收支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思路

财政收支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 思路 一、当前XX 市财政收支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结构问题突出 从XX 年开始, 铜陵市国民经济开始了恢复性增长, 随后几年更是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XX—XX 年,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在此基础上, 铜陵市财政收入也随之加快增长,XX —XX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但是收入结构却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即地方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XX年到XX年,该比重分别为% % % % % %,% XX年进一步下降为% (二)财政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其他各地财政相似, 我市财政支出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财政支出总量不足与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并存。一方面财政收入上划中央较多, 地方可用财力增长有限, 另一 方面部分单位花钱大手大脚, 财务管理松弛, 支出管理难以 控制。二是支出“越位”与“缺位”共存。一方面, 政府承 担事务较多, 一些应由市场提供和由社会负担的支出仍然背 在财政身上, 财政负担较重。另一方面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 公共事务, 财政力不从心。三是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机制尚 未健全。政府预算本是规范支出管理最重要、最有效的一项

法律制度, 是支出管理的基本依据, 但部分单位在执行预算中的随意性和预算约束软化的状况相当严重。此外, 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 即财政支出中法定支出膨胀, “以法压法” 、法与法“打架”的现象十分突出, 财政无所适从, 平衡压力加大, 这实质上也是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困难的一个突出表现。 二、未来一段时间改进收支结构的总体思路 (一)围绕实施铜陵奋力崛起, 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稳定 增长机制, 打造“持续财政、优质财政”工程 积极创新财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主要是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和落实各项税制改革, 完善地方税收征管机制。全面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 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 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立健全科学的财政收入考核机制, 努力扩大财政收入规模, 提高财政运行质量, 形成具有良好的增长弹性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二)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健全财政宏观调 控机制,打造“发展财政, 协调财政”工程 不断丰富和完善财政调控手段, 充分发挥财政优惠政策和贴息、奖励、转移支付、担保等财政政策工具作用,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注重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和财税制度创新, 支持生态和环境保护, 支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整合政府投资和各类支持经济发展资金, 支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历史与现状 姓名:梁晓迪 学号:11081054 专业班级:国贸A 概念 二.财政收入规模分析(两方面:历史和现状) (一)历史: 演变:政收入规模决定了财政政策作用的空间,是分析财政相关问题的基础。中国的财政收入规模,或者说

宏观税负,在近年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一方面,舆论普遍认为“国富民穷”,即国民收入分配中财政收入过高,由此提出需要大力减税;另一方面,以地方政府为代表,各级财政似乎总在“差钱”,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性支出尚欠账颇多,如要进一步增加投入甚至还需增加政府财力。因此,关于当前财政收入规模是否适度的讨论,关系到“十二五”时期内财税改革以及财政政策的整体走向,迫切需要回答。讨论中国财政收入规模是否适度,应当以核算财政收入规模及其结构为基础。然而,由于我国的财政统计与国际标准不一致,这一基础且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常常陷于口径之争,缺乏明确的答案。官方公布的财政收入规模,一般被认为并未包含所有的财政收入。一些机构和学者(林赟等,2009;陈志武,2008;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2007;吕冰洋,2008)试图对中国的整体财政收入规模进行估算,但各种估算的定义、方法、数据来源不一,其估算的结果并不统一,结论的严谨程度也存在疑问。 ○1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变化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变化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变化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的规模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1978年到2007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1978 年的1132.26亿元到2007 年的51304.00 亿元,扩大了近45倍。回顾29 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财政收入绝对数的增长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水平徘徊阶段,财政收入由1978的1132.26亿元上升至1982的1212.33亿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72;二是缓慢发展阶段,财政收入由1982的1212.33亿元上升至1992年的3483.3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11%;第三是高速增长阶段,财政收入由1992 年的3483.37 亿元上升到2007 年的51304.00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64%。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格局,预计GDP增长10%左右,CPI上涨6.3%左右。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预计2009年GDP增长9%左右,CPI上涨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贸易顺差2350亿美元,同比减少约9%。 ○2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变化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变化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变化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变化 1978年以来,在我国财政收入绝对数上升的同时,相对数也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降的过程是1979年至1995年,财政收入的相对数从28.4%降至10.7%,其间有过两次跳跃式的下降,一次是1979年至1982年,财政收入相对数从28.4%下降至22.9%,降幅达5.5个百分点;另一次是1985年至1988年,从22.4%跌至15.8%,降幅为6.6个百分点。升的过程是从1995年开始的,至今一直呈单边上升态势,相对数从1995年的10.7%升至2003年的18.6%。,整个过程显得比较平稳。我国财政收入相对数之所以经历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是和我国社会经济改革以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降的过程反映出我国打破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付出的代价,升的过程显示出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得到的成果。我们可用坐标将表1中的数据表示成图1的曲线,其形状如“V”字图形。正好可比喻为改革“过河”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展示我国财政收入相对数在过去所经历的变化,而且预示着它未来的前景。 ○3我国财政收入变化的原因我国财政收入变化的原因我国财政收入变化的原因我国财政收入变化的原因从理论上说,一国特定条件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及财政收入与GDP 的相对增长速度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合理量值(或合理数量区间)。在这个水准上,资源总体配置效率最高,政府应力求使本国财政收入符合这一水准。但从现实来说,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政府职能定位、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不同,这个量值不可能简单划一,也不可能固定不变。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有其必要性、必然性,但下降过多,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所以其后的恢复性增长也有其必要性、必然性。近些年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经济因素发展。财政收入的增长及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决定的。一般来说,在假定税收制度不变、管理力度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越高,则财源越丰裕,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高;当进入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管理体制和税制结构相对稳定的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

浅谈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浅谈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手段,构建和谐社会也对财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一定制约,应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完善税收制度;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财政”。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和谐社会 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由此也决定了和谐社会内涵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子系统之间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需要财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与之相配套。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体现着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财政建设的要求 1.公共财政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把公平、公开、规范的原则贯彻到财政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保障和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公共财政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公共财政所履行的收入和资源配置职能是以政府与市场活动边界的准确界定为前提的分配。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必须介入。因此,公共财政主要致力于解决资源过度开发、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在解决市场失灵的同时防止行政失效。公共财政所追求的是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公共财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是财政部门的职责所在;其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公共财政直接参与的重要内容;最后,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以及完善司法体制机制,需要公共财政发挥保障作用。由此可见,通过公共财政而建立起的制度性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财政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制约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各项制度建设滞后,难免产生各种不和谐因素。诸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地区、城乡差别问题;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以上不和谐因素的产生固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我国的财政收入构成

我国的财政收入构成 我国的财政分成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块。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收入来源是不同的或者是按比例分的。因此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中央财政是由地方财政构成的。地方发债,要以地方税收为信用保证的。中央一般不为地方解决债务问题。(何为非一般,下文有论述)国家财政收入大致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大方面。税是指国税,利是指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债是央行发行的国债和外汇占款;费是各项行政收费及罚没款。其中税占大头,其构成也较为复杂些,目前我国的19个税种中,16个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关税和船舶吨税由海关部门征收,进口货物的增值税、消费税由海关部门代征。 1.增值税: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2.消费税:对在我国境内生产或销售、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3.营业税:对有偿提供应税劳务(包括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等七个税目)、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4.企业所得税:对在我国境内的一切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不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 5.个人所得税: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包括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11个应税项目)征收。 6.资源税:对各种应税自然资源征收。 7.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的土地为征税对象,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规定税额对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8.土地增值税:在我国境内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包括地上、地下的各种附属设施)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对其转让所取得的增值额征收。 9.房产税:以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的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后的余值或租金收入向房产所有人或经营使用人征收。 10.城市维护建设税: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税额为计税依据征收。 11.车辆购置税:对购置汽车、摩托车、电车、挂车、农用运输车等应税车辆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12.车船税:以在我国境内依法应当到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辆、船舶为征税对象,向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征收。 13.印花税: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应税经济凭证征收。 14.契税:以在我国境内转移的土地、房屋权属为征税对象,向取得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承受人征收。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复习与思考 1. “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答: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早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小的。那时,各国遵循亚当·斯密学说,提倡经济自由化,主张“廉价政府”,政府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很少有所作为。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政府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向广大群众和低收入阶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由此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另外,由于GDP的增长,筹措财政收入措施的加强,以及增发公债作为弥补支出的手段成为可能,也从财源方面支持了财政支出的膨胀。 对于这种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Law)”。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财政支出在GDP中的份额上升,还是指它的绝对增长,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清楚。按照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R.A.Musgrave)的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于是,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根据这种解释,瓦格纳法则可以理解为图3—1所表示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图3—1瓦格纳法则的解释 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因此,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从而也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经济发达国家自18世纪末到如今100多年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瓦格纳的法则符合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尽管由于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因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高低以及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但却明显存在一种共同的趋势: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上升;同时,历史数据也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上升不可能

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措施

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措施 1.财政支出结构的涵义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它不仅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以及政府职能和公共政策的重点,更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政策工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开始从功能型向管理型、技术型转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总量较小结构不尽合理导致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地方财力薄弱,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配置好有限的财政资金具有特殊意义。 2.影响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因素 2.1社会经济增长 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的预期目标应该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许多学者经过研究后,发现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财政支出项目之间,对经济增长相关性存在差异。但是也普遍认为,维持性的行政性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经济性和公共性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因此,在安排财政支出总量和项目支出结构时,应高度关注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适时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才能达到促进经济的较快增长。 2.2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当前公共财政职能“越位”和“缺位”并存,致使经济运行、社会发展等存在诸多不和谐。公共财政最为重要的职责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社会事业发展离不开教育、卫生、科技、体育、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方面投入大都具有公共特性,在财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应突出重点,尽可能多地将财政资金满足这些社会事业的需要,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公民的幸福指数。 3.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措施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建立的财政收支活动的一种新机制和新体制。合理界定政府间职能和财政关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合理安排财政资源,具体如下: 3.1科学合理确定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的界定是影响财政支出效率的根本因素,因此,要实现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能,在此基础上确定财政支出范围,科学确定的政府职能前提下,财政支出范围就会确定到正确的领域。确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3

一、该期内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1、经济建设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87年到1990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有大幅度下降,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较为平缓,2000年到2005年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到2010年又逐年上升并与2000年大体保持水平。 2、社会文教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高,1991年到200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小幅度增长,2001年到2009年有小幅度波动,2010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且2010年社会文教育是1978年以后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 3、国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国防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85年到1992年有小幅度上涨,1992年到993年有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10年以2000年为分界点有小幅度波动,其波动趋势是先下降在上升又下降且2010年国防费用是1978年以后最小的一年。 4、行政管理费用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9年有小幅度波动,较为平缓,1999年到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1年到2006年变化比较平缓,2006年到2008年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到2009年又一较大的趋势下降,2009年到2010年又有小幅度增加。5、其他支出 1978年到1993年我国其他支出费用占财政总支出逐年增加,1993年到199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01年缓慢增长,2001年到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到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7年到2010年较为平缓,除了2009年。 6、总结 总之,1978年-2010年,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而社会文教育费用却是呈上升趋势的,国防费用总趋势是下降的,行政管理费用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其他支出的总趋势也是呈上升趋势的。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与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财政变化的关系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总趋势首先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虽然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及政府采用的

6.2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公共经济学

会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且会产生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武器装备的生产技术可以用于民用产品的生产,军事上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会推动整个国家技术水平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现代化,从而提高社会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本文计量模型2的协整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国防支出的结构弹性为正,即在公共支出总量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国防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每上升1%,GDP将上升0.004个百分点,但由于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外部性,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保证它支出的比重。 ④行政管理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标准的资源配置理论来说,社会总资源最终不是用于投资,就是用于消费。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能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特别是提高现有资本存量的利用,进而提高利润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同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消费性支出过多的增加会挤占生产性支出应有的份额、导致社会总投资减少,可能会阻碍到经济的增长。行政管理支出是一种纯消耗性的支出,通过对我国1952-200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得出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结构产出弹性虽然为正,但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极为有限,即在公共支出规模既定前提下,行政管理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每上升1%,GDP只上升0.01个百分点。由此看来,当前我国公共支出的相当部分被用于应付行政管理支出的不断膨胀,行政管理支出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其应有的份额,并挤占了其他项目所需的支出,从而削弱了整个公共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一分析结果与我国行政管理费用的现实状况是一致的。行政管理支出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财力保障,但其纯属非生产领域和消费性质,我国目前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机构臃肿,行政管理费用呈现加速膨胀的态势。因此在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优化过程中,行政管理支出的比重迫切需要进行控制和调整。 6.2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6.2.1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财政支出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途径。调整支出结构不仅是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和支持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实质上就是首先按社会公共需要的标准规范财政支出范围,在此基础上,根据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对社会公共需要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保障。据此,当前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对财政改革的要求,转变财政职能,理顺财政分配关系,科学规范财政支出的方向,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使财政支出逐步退出市场性、竞争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摘要:了解什么是财政,在我国当下的财政基础上,提出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几个 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几项解决措施。 参考书:项怀诚:《1999中国财政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 一.什么是财政 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财政支出是国家将通过各种形式筹集上来的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它是整个财务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 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只有按照行政及社会事业计划、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统筹安排运用,才能为国家完成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上的保证。 二.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 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分为五大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它。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觉得我国的国财政支出结构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1.财政负担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由市场承担的支出,造成了财政职能的严重越位。(1) 我国的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超过市场经济国家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对竞争性领域的过度介入,违背了公共财政原则。(2)价格补贴依然存在。(3)一些学会协会,由于种种原 因也安排了资金。这种状况不仅使本来就短缺的财政资金更为紧张,使财政工作更为被动,而且导致财政对国家应予以保证的支出项目难以实施更加有效的保障。 2.行政管理费支出增长过快,造成行政管理费增长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机构和人员编制急剧膨胀,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3.国防费明显偏低,近几年虽然保持增长趋势,但是与欧美和我国周边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防费增长幅度明显不够大。 4.社会保障支出不足,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偏低,影响了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5.科教事业投入仍不能满足“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财政对科教事业投入也由于财力不足而受到影响。

浅谈目前财政收入结构及分析

我国目前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 ——浅谈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 从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着一个稳定高速的增长,无论国民财富方面,还是经济体结构方面,都取得非常可喜的成绩。特别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更是保持着更高的增长率,我国政府目前的财政规模已经仅次于世界上少数的国家。我们知道,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和监督管理等职能,这些职能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甚至其他更多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意义,还更因为目前我们国家的财政规模非常庞大,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难以估量。GDP与财政收入都是衡量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两者存在着多多少少的联系,这需要简单的去研究一下。在本文中,还将探究一下目前财政状况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及与社会就业岗位的联系。 一、关于财政收入的一些概念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二、我国财政总收入与GDP的比较 <一>GDP近十年的变化 要探求财政收入,必须要关注我国的国民产值,一来因为财政的收入是要以国民收入作为依据的,二来也因为财政收入也会反过来对国民收入产生巨大的影响。以下是对国民总产值的一个粗糙地描述。近十年来,我国GDP实现了长期的高速增长。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年份国民人均国内 总收入生产总值 (元) 2000 98000.5 7858 2001 108068.2 8622 2002 119095.7 9398 2003 135174.0 10542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电子教案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 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财务管理 内容摘要: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原因与趋势,探讨财政支出重大变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趋势合理性不合理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fiscal spending of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 and finds the causes and predicts the trends, in the same time, discussing the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of the major changes. 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财政支出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基础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费用。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财政年鉴相关数据,纵观财政支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变化的原因,从根源里寻找出财政支出分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情况 1、财政支出相关数据

图1:1980-2009年财政各项主要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图2:2001-2012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走势图 表3: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重一览表

2、财政数据分析 回顾中国2003-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百分之十左右,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则达到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2007、2008、2009、2011四年均超过百分之二十,2007-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加大(表1、图1)。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地方财政支出规模高于中央财政支出规模,是中央财政支出的2-3倍,中央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地方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上升(表1)。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下降,但在财政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规模,社会文教支出稳步增长,且增长速度较慢,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较大,社会保障支出总投入大量增加,而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表2、表3、图2),可以看出政府虽然对社会保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可是力度相当偏低,社会保障水平低下,仍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二、原因分析 根据法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和美国做了考察,认为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及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分析,作者不详)。我国近十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均GDP稳步升高,我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导致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以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为主,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社会文教费的不断提高是符合国家“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

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政策就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与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财政支出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其核心就是解决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矛盾,力求通过改革与政策调整,着力建立起一个支出合理增长、内部结构有保有压、能够有效地规范支出行为、管理方式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支出运行机制。 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与措施 1,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这方面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 ①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增长相当快,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对居民的庞大补贴了,必须彻底改革。有些补贴如近年来由国家统一出台的肉食、副食品、粮食等价格补贴,已经成为职工收入的组成部分,要结合工资改革将这部分“明补”改为工资。②治理与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机制进入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一般地讲,事业单位按其服务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即公益性的、准公益性的与经营性的。③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对一些特殊行业(如属于社会公共公益事业的水、电、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的价格与收费仍需由国家进行管理,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政府特殊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亏损仍应由财政给予补贴。其它大多数属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予以取消。 2,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与经费的膨胀。从理论上讲,财政分配就是为政府履行其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保障,其中确保政府机器的正常运转就是财政分配最基本的职责。但由于政府机器隶属于上层建筑,纯属非生产领域与消费性质,因此,无论就是政府机器本身还就是经费供给,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总量控制。当前的问题在于,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政府机器庞大,机构臃肿重叠,财政养人过多,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具体建议:①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也就就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②下决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就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与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③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这样就把动力与压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3,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就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支出,也就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支出。①教育投入属于社会性开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就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财政要继续把支持教育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②社会保障就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问题,需要纳入国家财政政策规划统筹考虑。为此,必须针对当前的问题,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就是完善养老保障、失业救济及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就是社会保障的三道防线,与国家财政都有密切关系。特别要瞧到,未来中长期随着老龄人口与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分析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本文第一部分依据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目前财政收入的总量,及其占GDP的比重,再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几点政策思路。第二部分分析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结构,主要从收入形式方面进行分析。基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重点分析了税收部分,对几个主要税种的收入增长情况及增长原因进行了分析,体现各税种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程度,由此反映除财政收入的结构情况。 关键字: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结构、税收结构 财政收入可以理解为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国民总收入;财政收入又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分配过程,这一过程是财政运行的第一个阶段或第一个环节,在其中形成特定的分配关系或利益关系。1财政对一个国家的政府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占有了一定规模的财政收入,政府才能实现其职能。 一、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表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总额及各年增长速度 1摘自陈共《财政学》(第六版)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总量以较快的速度逐年增长,到目前已经具有了比较大的规模。2007、2008、2009年财政收入总量分别为52321.78亿元、61330.35亿元、68518.30亿元,2010年更是突破8万亿,达到83080亿元的水平;四年的增长速度依次为32.4%、19.5%、11.7%、21.3%。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总量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持续增加。 财政收入规模大小、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快慢,是由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但是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些经济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水平,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并且达到目前的规模的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虽然比起很多发达国家, 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水平低,技术水平也还很落后,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确实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一直努力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之中,我国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在这些年中采取的一些措施确实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征管的加强。我国的各级税务机关加强了对税收的征管,切实保 证了税收的到位,对财政收入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价格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总水平一般呈上升趋 势,一定范围内价格的上涨是正常现象。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的物价水平在正常的范围内上升了不少,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财政收入也同比例的增长。 四、企业效益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生产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企业的效益水平提高,个人收入增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长较快;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对外 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Chapter 3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1、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费用类别(职能):经济建设类、社会文教类、国防支出类、行政管理类、其他支出按支出的功能(我国现行的分类)设置三级科目: 类(综合反映类级科目是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 款(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 项(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生的具体事项) (2)按支出的经济分类(我国现行的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 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经常性支出直接构成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 资本性支出: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补偿方式有税收和国债。 按支出的经济分类设置两级科目:类、款 (3)按财政支出经济活动的关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 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他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献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2、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1)购买性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