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原理解释环境问题

马克思原理解释环境问题

马克思原理解释环境问题
马克思原理解释环境问题

用马克思原理解释生态环境问题

(1)

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之前的农业社会一跃成为了工业社会,人类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工业革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那些最早进入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国家也是最早受到环境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变暖是这些环境问题之一,同时与环境污染一样,都是我们每天都切身经历的。比如,每年的春天来得都比前一年早,这就意味着夏天变得更长、冬天更短了。夏天的气温每年都在升高,而冬天也逐渐出现了暖冬的现象。这些问题更是引发了一系列的极端天气,海啸、沙尘暴、地震等等,这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破坏。国际研究机构DARA 和“气候变化脆弱论坛”发表报告称,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使世界GDP每年遭受约1.6%的损失。这份名为“气候脆弱性监测”的报告,在分析了以往气候变化对世界造成的损失后称,气候变化正在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前所未见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正在使世界经济每年遭受约 1.6%损失,如果不对此采取措施,未来20年内该数字将上升至3.2%。

报告还称,高碳经济以及其引起的气候变化造成了大气污染,每年约有500万人因此死亡。虽然气候变化对小国穷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但是大的国家也无法不受波及。

(2)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事物的相互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工业生产使环境发生了改变,而在这些改变中大都是对人类社会带来负面效果的。

(3)

马克思主义原理解释,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两遍和质变的两种状态和形式。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的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这就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这原则往往极容易被我们忽略,在气候变暖问题上,好多国家或者企业都是抱着“就我排泄一点废物,其他人会保护环境”的心态,这就直接导致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全球变暖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都忽略的量变和质变之间的关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质变就发生了,每个人都对环境的影响都是渺小的,当这些看似渺小的影响聚在一起就对环境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九寨沟因为其独特的景观资源、丰富的生物资源和传统的藏民俗资源获得“人间天堂“的美誉。自2000年以后,每年都有超过一百万人次的游客涌入,并且数量是每年都在增长。九寨沟景区规定的游客最高限额是1.2万人,但事实是在淡季时游客达不到1.2万人,而旺季每天进入景区的有2.2万以上。此外,附近的宾馆餐厅的污水都是直接排入岷江。这给九寨沟生态的破坏是空前的,许多国内外专家表示,照目前的破坏程度,20年后“人间天堂”将从世界上消失。虽然这只是全球环境中的凤毛麟角,却充分体现马克思原理中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内部都存在这肯定

的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状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还是可以维持现有的良好生态或者是改善那些已经被破坏的环境。相反,如果肆意破坏环境必将使环境走向灭亡。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的物质世界,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基础上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我们要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既然环境已发生了质变,我们也只能通过新的量变去产生新的质变来弥补之前造成的环境问题。马克思原理指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和目的、计划等观念的中西,有一点很重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转化成为客观实际。只要全人类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就能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逐渐地让环境恢复其原来的面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马克思 名词解释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实践:指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示的规定性。 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实践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表象,感觉,知觉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

马克思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他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的主观映像。 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总 是处在矛盾之中。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 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 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8.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9.肯定和否定:肯定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10.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1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2.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 认识活动的对象。 1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 助抽象思维,在整理和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14.真理:是指人们关于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 条件性和有限性。 16.劳动:人以自身活动引起调整人与自然物质能量转换的过程。 17.生产方式: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8.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 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 施。 20.国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1.阶级:是指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所处地位的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 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3.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成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24.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价 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二、简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农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7-04-26 14:22:32 一、单选题 1. (5分) ? A. 马克思主 义哲学 ? B. 科学社会主义 ?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D. 马克思主义文化历史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0.1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2. (5分) ? A. 资本主义 制度的确立 ? B.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 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的是()。

? C.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 D. 三大工人运动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 0.2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3. (5分) ? A. 合理内核 ? B. 核心 ? C. 基本内核 ? D. 精髓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0.2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4. (5分) ? A. 实事求是 ? B. 理论联系实际 ? C.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 D. 一切从实际出发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 0.4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5. (5分) ? A. 哲学 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 的内在联系问题 ?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 C.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1.1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6. (5分) ? A. 有形物质的共性 ? B. 生命物质的共性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

马克思主义重点名词解释

101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2.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5.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6.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30.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31.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33.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身包括有两方面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由于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因而具有作为一般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物性,例如生育、饮食、新陈代谢等等,这种自然属性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的社会性,是指正常的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人总是劳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说,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 他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而其中的生产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因此,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就成为人的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人的本质属性就成为了人的社会性。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和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加上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差异,所以每个人的具体人性也是不断发个人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活动、生活经历、意识及其具有连续性的历史过程的构成物,是以其生命为其物质承担者的,在其活动中实现的同他人,同社会的社会关系之网的网上纽结。 每个人的自我,都要依赖于社会集体,通过同他人、同社会发生现实的关系而取得自己的存在,自我实现于人类社会的共同活动之中,为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所不断充实和改变。“由于人们的共同生活条件,人的自我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人类的、国家的、民族的、集团的共性;又因为个人所处的生活条件和从事的活动不尽相同,每个个体的自我又具有某种不重复性和惟一性。如果使人的自我脱离他的全部社会关系,脱离他的活动,脱离构成他实践和认识活动前提的客观世界,脱离他的生存条件,脱离他自己的肉体,这个‘自我’只能是虚幻的想像物。” 正是对自我的认识与探索,才会促使人们进一步寻觅人的价值,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对人生意义的评价。!" 世纪后期在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为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统治阶级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价值的说教行为,曾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这在当时有其进步作用。但是,这些要求从根本上说,是在全人类的普遍的外观下,追求资产者的私利。在随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并不存在什么资产者和无产者共同的所谓人的价值。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 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头们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来看人,必然把人的价值说成是一种脱离具体历史的、超阶级的、抽象的。而当今,我们认为,对于人的价值问题的研究,必须立足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把人放在他赖以存在和活动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获得对人的价值的客观评价。因此,历史上从来也不存在什么抽象的“人的价值”;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人的价值观。 所以,衡量一个女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她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于她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些什么责任,作了些什么贡献。自我的价

马克思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他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 2.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3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的主观映像。 4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 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总是处 在矛盾之中。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 程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 用, 8.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9. 肯定和否定:肯定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10. 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11.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2. 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 的对象。 1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 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整理 和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 14. 真理:是指人们关于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5.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和 有限性。 16. 劳动:人以自身活动引起调整人与自然物质能量转换的过程。 17. 生产方式: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8. 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9.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 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0. 国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1. 阶级:是指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所处地位的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 一个集团的劳动。 22.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 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3.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成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24. 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价值是指凝 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简答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 体系。从广义上说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下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是一个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我们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济全球化科学方法论 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 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过程及趋势予以明确界定,有助于认识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向,从而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准确把握和全面分析。从当前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各种视角和方法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倡导全球资本主义,为经济全球化大唱赞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归纳西方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劳动力、科技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个民族的经济由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然而,这种定义只是从描述的角度或表象上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界定,并没有抓住它的本质。另一种观点是从网络化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网络化的增长。 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要从根本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影响和作用,就要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理论与观念的相互联系上确立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且把这种对全球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置于“世界生产力发展—国际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基础)—国际上层建筑”为主要序列的社会结构当中,形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观念。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二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科你学以及列宁对其的继承和发展,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由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体征。 4.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6.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7.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个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8.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 9.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化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2. 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3.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运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14.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16.共产主义:它是一种最科学的理论或思想体系。它是由这一科学理论所揭示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她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知道下,以建立这种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用,即共产主义的实践。 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与动物区别的基本标志。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性质和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动因与后果? A.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化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B.因素: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哲学 (2)世界观 (3)唯物主义 (4)辩证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 (6)方法论 (7)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 (二)自我测试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答案 (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物质 (2)意识 (3)运动 (4)静止 (5)时间 (6)空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马克思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P69 实践是人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一,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三,实践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2、实践的主体及其属性P75 主体是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现实的人。主体的自然属性,指主体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有机体,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生命力和自然力,具备维持和延续生命的自然需求。主体的意识属性,指主体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有理想的存在物,具有思维能力。主体的社会属性,指主体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着实践活动,是个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性。 3、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重点)P79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主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构建和被构建的关系。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指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指客体对主体的美感关系,即客体引起主体情感的愉悦。 4、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重点)P104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范畴是一个涵盖全部社会生活及其过程的范畴。首先,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的整体系统,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第二,社会是一个有基础的系统。第三,社会是一种“经常处于变化着的”有机系统。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P106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其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再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6、阶级(重点) P1 08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简答 1、人的异化(重点) P41 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把人的本质的异化同社会实践活动、生产活动联系在~起创立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制度雇佣劳动现实状况的考察和研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劳动异化的问题: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和劳动本身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2、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P84 首先,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人是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的,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特性;其次,实践是形成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四,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的内容P108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即生产资料归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 1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2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3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4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6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7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8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9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10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1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12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注意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 一、物质定义: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2.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5.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6.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30.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31.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33.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