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与文本有效对话

与文本有效对话

与文本有效对话
与文本有效对话

研究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

一、研究缘起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思维的发展等。

新课标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诸多的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

如何通过有效对话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本校最近几年各个年级的期末试卷抽样调查表显示,阅读部分成绩明显偏低。课题组通过“全员赛课”的课堂来分析原因:1.老师设计问题或话题无效、无趣;2.阅读方法的指导不到位或缺失;3.缺少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运用;4、阅读拓展只是课堂的摆设,没起什么真正的作用等。

因此,引领学生拥有一套有效地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策略,是本校课题组急需探讨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凭借所学的阅读文本策略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同时,也以此来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提升教师评价课堂的观察、分析、比较等能力。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在不断的反思和积累中,发现有效对话的真谛,聚沙成塔,形成一套系统性较强的有效策略。

通过课题研究,希望达到如下的预期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一套与文本对话的有效策略,学习起来运用自如。与原来比较,学习兴趣浓了,思维灵活了,知识面广了,学习能力也强了。大部分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能够很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还能问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切入点小,涉及范围广,研究内容丰富,故采用多种方法,如抽样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实验研究法等进行研究。面对学生文本阅读的现状,课题组潜心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四、研究程序:

基于本校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基于我们想要解决与文本对话时存在的问题,拟定课题研究的程序为:

1、准备阶段

(1)学习现代先进阅读教学理论以悟课标精髓。

(2)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各种资料以筹备资料库。

(3)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及逐步实施方案的策略。

2、试验阶段

1、研究走进文本的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去教,不能把自己的理解硬性的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策略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感受作者的内心,领会文章的主旨,受到情感熏陶。

2、研究走出文本的有效策略。

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同时还要走出文本,要在积极主动地运用有效策略与作者、编者对话,使学生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在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同时,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3、研究拓展文本的有效策略

课内的知识毕竟有限,仅靠课内的几篇课文是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因此,学生在完成课内阅读的同时,要运用所学的策略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在与更多的文本进行对话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3、总结阶段

与文本对话的策略很多,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对这些方法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归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在写好结题报告的同时,推广研究成果,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评价性。

小学语文一年级: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一年级: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万里长城》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 设计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储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这节课,教师工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文本的语言形式与学生的直觉经验知识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在学生脑海中建立了与文本的信息相关联的新的知识结构。 一、设境激情触发情感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上节课我们读到的长城,她气势雄伟,像巨龙横卧在崇山峻岭上,被誉为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们,让我们骄傲、自豪地呼唤她的名字吧! (示一张气魄雄伟的长城图,配热情、激昂、雄壮的《长城长》的伴奏) 师:还记得文中对她的评价吗? 生: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

师:这座最伟大的建筑物有些什么特点呢?根据上节课学习谁来概括地说一说。 生:万里长城气魄雄伟,年代久远,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评:通过欣赏长城图,听伴奏曲,从视觉、听觉上触发了学生对万里长城骄傲、自豪的情感,为欣赏、赞叹长城做好了铺垫。) (二)互动交流表达情感 师: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作业,要求同学们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组成合作小组,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方面在课文文句中,课外收集的资料中找依据说明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叙述时有三点要求: 1、文句和资料要有说服力 2、语言生动能打动别人 3、富有情感 (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作为生长点,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师:准备好的同学先和自己从同一方面体会、理解的同学交流。

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谈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教学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融。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学生单纯、机械的被动接受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交往、相互鼓励的互动活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境的过程。那么,对话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达成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率的预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地与文本对话,形成预习的好习惯。二是要讲究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效阅读,达成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 1、预习中的有效对话。 预习是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过程,一直以来,学生预习的低效问题比较普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呢我认为,教师要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才能提高预习的效率。 首先,要设置操作性比较强的“任务”,达成预习的有效性。所谓任务引导,就是预先布置好预习任务:文章的写作背景,重点、难点、疑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完成预习任务,达到预习既定目标的方法。预习任务的布置要遵循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使学生“踮起脚来能够摘到桃子”,否则会引发学生对预习的厌倦和敷衍。

其次,预习要讲求策略,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即方法引导。所谓方法引导,就是让学生掌握必须的预习方法,有能力、有自信地完成预习任务,达成预习目标的方法。学生必须掌握的预习方法主要有三种:借助工具书、上网求助和向别人求教。借助工具书是最常用的预习方法,语文常用工具书有字典、词典、成语词典和字词句等。上网求助是一种现代学习手段,通过上网求助进行预习,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培养学生自信。搜集新课相关资料和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就可以通过上网求助的方法来完成。向别人求教也是一种预习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直接简便,但是落实起来却不容易,所以教师可以经常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性的预习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调查中学会向生活求教,向身边的人求教。 2、课堂中的有效阅读。 新课标中讲,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认为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现实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还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把握不准,对课文的重、难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一段进行揣摩感悟,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

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策略

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策略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策略 旧县梅溪平安希望小学蓝清华 一、设问引思,激发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教材是编者精心设计的。不论版面设计,还是图文选配,都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借用学生对语文教材天然的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如:《好汉查理》一课,讲述一个叫查理的男孩故事,查理平日里调皮、爱搞恶作剧,他虽顽皮,却没有擅自拿走自己喜欢的这把长刀。他答应一个暑假都陪残疾的杰西在草地上玩,也真正做到了……再后来,查理渐渐不再做恶作剧,慢慢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好汉查理”。我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文本对话的阅读主题活动:找找查理身上有哪些属于男子汉的闪光点?你身边有没有像查理一样具备闪光品质的男孩?向查理学习,在生活中努力做真正的男子汉。活动中,孩子们学习兴趣浓,渐渐明白男子汉的勇敢和强大,不是表现在打架获胜上,而是表现在拥有一颗博大的心和助人的情怀。从那以后,我惊喜地发现男孩子们不再以能打好斗为荣,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帮助他人、文明讲礼上、班风、班貌也有了良好的转变,真正感悟了文本的寓意。 二、文本表演,用实践深入对文本的对话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思辨,学生对课堂文本表演更加热衷。如教《狐假虎威》一课,先让学生仔细读文,再让五个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其他同学当导演,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适当的引导,让孩子们将文本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轻松、高效地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论文]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论文]

————————————————————————————————作者:————————————————————————————————日期: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江苏海门市三星镇太阳小学(226112)顾玲玲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对小学生而言,如果完全放手让他们自主阅读,就只是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无法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达不到阅读的应有效益。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要求,以文本为例,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那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展开与文本对话呢? 一、在品读对话中深入文本语言 古人阅读讲究“煮文”,就是对文章进行反复品味、咬文嚼字,只有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的丰富内涵,收获快乐的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开展品读,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引导他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交流。这样,学生在文本的情景中,深化对文字的理解,读出语言文字的丰满,提高阅读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爷爷的芦笛》一课时,对文中的第三段,笔者是这样引导孩子们展开品读的。 师:小朋友们,这段话都描写了哪些事物? 生:作者在这里描写了海水、海面、海风。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 生:用“柔和温润”形容海水,用“平静得出奇”形容海面,用“温馨”形容海风。

师:“温润”和“温馨”的意思一样吗? 生:差不多。 师:那么,用“温馨”形容海水,用“温润”形容海风可以吗?请仔细读读看。(学生比较阅读后) 生:不可以。海水是湿湿的,所以用“温润”才合适,体现出湿润的特点。海风吹过,我们能闻到风的味道,所以用“温馨”的海风,形容海风带来的馨香。师:对呀,看似两个差不多的词,但是它们在文中的意思竟然有这么大的区别,可见作者在使用词语上是经过推敲的。这样准确的用语才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体验。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笔者引导孩子们对“温润”和“温馨”两个近义词进行比较品读,让他们进入文本情景,与文本正面接触,读出词语的丰富内涵。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丰富的阅读体验,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实现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在个性对话中理解文本情感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阅读。教师要作为指导者,开展个性化品读,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个性化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实现对文本更加丰富的解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虎门销烟》时,对文中第二段,笔者是这样引导孩子们进行个性化品读的。 师:小朋友们,这一段中,“浩浩荡荡的人群”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向虎门海滩涌去的? 生:快乐的心情。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要做到“五到”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要做到“五到” “文本”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理念。所谓“文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本概念就是指某种文件,如:某个条例或者协议被译成了中、英、法三种文本。广义的文本指语言符号系统、现象系统及其内容。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成分,指一个句子、一本书或者一个观察现象的内容所构成的认识对象;另一种是超语言形式,指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所组成的记号复合体,它反映语言外的情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里的“文本”笔者认为就是指学生、教师相并列的不可或的教育因素之一,说具体就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呈现形式,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如:一本教科书,一篇课文,或一部名著,甚至是一段文字或者一句话;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如:黄继光、刘胡兰等形象是文本,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 “文本”这一新理念的提出无疑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观念。传统的“文本”概念是单一的,就是教材,就是知识,因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理念中的“文本”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文本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是文本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学生不再是“容器筒”、“受训筒”、“拷问筒”,而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与文本进行对话,他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创造性的感知和活动。因此,文本的意义不是客观地先在于文本之中,而是读者在阅读中生成出来的。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提问、问答、质疑、反驳、肯定、赞许、批评、补充、延伸的过程。那么作为语文学生主人,应如何做到与文本的对话呢? 一、口到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口到”,笔者认为:一为直抒胸臆,就是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想象等,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学生必须毫无例外地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领会的东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二为朗读涵咏。涵咏就是“沉浸”的意思,就是把文本当作“水”,学生投入其中,如鱼得水,鉴赏品味,掂量比较,浇灌心田,从而达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面对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或美读、或精读、或跟读、或分读,只要读得其法,必会其乐自得。在教学中,只有学生通过充分朗读涵咏,才能经过一个与文本亲近、理解、欣赏的过程。 二、手到 (一)查。就是充分利用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网络等到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仅凭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往往达不到对话的目的,只有通过查阅一些文本外的学习资源才能解决问题。(二)划。划出文本中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即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讲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讲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通过近年的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二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2.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认识。试想,如果自己对文本的内容一无所知,那么,你拿什么和学生“对话”呢?因此,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从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把主要心思放在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上,而是粗略地读几遍课文,就开始匆忙地写教案了。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然而,从目前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的语文教师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挤掉了学生宝贵的个体阅读的时间,结果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常常出现啼笑皆非的谬误,甚至出现一篇课文教完,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怪现象。这怎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

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570080.html, 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作者:林文锋 来源:《语文建设》2012年第07期 早在上个世纪初,叶圣陶就提出阅读教学要“潜心会本文”。用现代阅读教学理念来看,“潜心会本文”就是学生直面文本,和文本对话。“潜心会本文”的目的不仅是理解课文,还在于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光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学中也要推动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倾听作者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语文素养。 一、潜心涵泳,培养倾听能力 对话首先是倾听,让学生学会倾听,应引导学生从“本文”着手,潜心涵泳,透过文章本身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当前一些阅读课堂满足于对语言文字浅尝辄止,而急于模仿表达,使阅读流于肤浅,甚至曲解文章,导致误读。 例如《伯牙绝弦》一课,以往有一种处理方式,即根据文中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设计仿写练习: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情景,子期又会怎样赞叹?于是,学生说:“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子期日:‘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我们如果进一步思考: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中寄寓着古人的志向和情怀,子期听出了高山和流水,是听懂了伯牙寄予在山水之中的这份情怀,听懂了伯牙的心声。正因如此,“高山流水”才被引为知音的象征,千古传颂,并非“炊烟”之类可以同日而语。忙着去仿写,看似丰富了孩子的感受,而实际上是让他们的理解狭隘化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聚焦关键词句“泰山”“江河”,除了要读懂字面的意思,还要引导他们反复诵读,联系相关诗文(如《望岳》《将进酒》等),领会“泰山”与“江河”在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心中的象征意义。 潜心涵泳,需要充分阅读,要“知其然”,更要读出“所以然”——为什么作者写这些?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在与文本对话之初,要先倾听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感受文本表达的精妙。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充分倾听文本,而急于模仿表达,那是一种浮躁的态度,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二、个性表达,丰富阅读想象 不同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尊重这种差异,发挥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对话能力的个性发展。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要留出学生读书与想象的时间与空间,还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有效策略-2019年精选文档

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有效策略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交流的不对称性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因此,阅读对话交流就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以使读者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较为准确地解释、重建文本的意义。这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便是恰当而灵活的对话策略。对话策略,往往以读者的询问、联想、想象、反思、比较等心理过程为形态,以读者与作者的不断碰撞、商榷、问答、调试、修正为活动方式,以生成具体的、现实的、个性化的文本意义为目的。从阅读经验来说,对话策略也是不可穷尽的。但是,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主要有以下对话策略: 一、矫正阅读期待 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的显现方式存在一种定向性期待,任何一次阅读都是在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展开的。阅读理解的达成实际是文本视野与期待视野的融合。在阅读中,如果作品与读者既有的期待视野一致时,读者的期待视野就立即被对象化,理解就会迅速完成。但更多的时候,读者会发现自己既有的期待视野与作品存在距离甚至冲突,为了将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进行下去,读者需要对期待视野作出调整、矫正或改变。如阅读翦伯赞

的《内蒙访古》,学生会发现文章记述的是“访古”内容,并没有写他们想象中辽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热腾腾的牛奶以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独特的内蒙风光,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文本视野产生了距离,绝大多数学生对课文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该文,就应将矫正学生的阅读期待作为重点,设法激趣,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不写那些我们希望看到的内容呢?以此引出该文以“访古”为重点所表达的珍视民族团结的 主旨,同时可以让学生搞清历史游记散文的特点及其与一般游记散文的区别所在。 二、填补句法空白 对于运用省略形成的句法空白,填充补足是最好的对话策略。如对“宝玉你好……”一句,不同的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及经验结构填补进不同的内容:“宝玉你好狠心 啊!”“宝玉你好令我牵挂啊!”“宝玉你好好活着呀!”“宝玉你好令我失望啊!”等等,填充进去不同的内容就生成了不同的文本意义。对鲁迅的“原来如此!……”一句,同样可以排比句的形式加以填补:“原来革命青年就义竟是如此之壮 烈!”“原来反动当局本性竟是如此之凶残!”“原来中国社会局面竟是如此之恐怖!”“原来中国革命形势竟是如此之严峻!”等等,这样的填补可使读者具体地理解作者当时悲痛、愤怒、忧虑交加的复杂思想感情。填补也适合于叙述的中断或文章整体命意上的省略。对《项链》的结尾,不少读者感到意犹未尽,

与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与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鲁迅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以“忙”为借口,在所谓的忙碌的生活与教学中忘了成长自己。成长的路上如能有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你前行的路上给你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和前行的方法,相信前行的路会比以前踏得更实,更有方向! 11月四日下午的星期二我们有幸聆听了黄校长的一堂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为主题的讲座,让自己对于如何备课,如何讲课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课堂其实就是与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但是这个对话精不精彩、充不充分得靠你课前的准备,就是备课,因为备得好不好会直接关系到课堂的质量,结合黄教授的分享和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想备好一节课首先要读懂文本,掌握编者的意图和目的,因为不同的段元,思想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这样会对我们学什么、怎么学有一个具体的指导,其次选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是至关重要,因为目标太多太杂会导致每一个目标落实不到位,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学了什么,给听着也落下一个目标不明确的课堂。最后就是设计教学结构了,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得考虑课堂内容和目标的先后顺序如何安排,时间怎么分配,学习方式如何有机组成,如此的备课才能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接下来的便是期待着和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走进课

堂,以前的自己总是很强势,自己和少数学生主宰课堂,导致于最后的答案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只是机械地做笔记,对于课堂现在的自己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一厢情愿地去设套,让学生去钻,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而不是死板的“智取华山一条道”,想想课堂上的自己,真的有很多一厢情愿,比喻在每节课生搬硬套的“小练笔”,就没有找准真正地读写结合点,看完《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一本书之后才有了真的体会,比喻在《穷人》这一课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是该单元的一个训练点,描写得也非常出色,于是来一个渔夫的心理活动的小练笔,并且有一定的指导,这样的练笔和教学内容相匹配,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真正的升华。 在自己以后的教学中对于如何备课与讲课,在此次讲座的指引之下,将在课堂的随意性和无效性两个方面去改进,让孩子和自己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

浅谈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心灵感应情感碰撞 ——浅谈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就应该“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视角、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因此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将解疑与感悟结合起来,引领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超越文本、超越自我。下面我从四个层面谈谈如何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 一、接触文本,理解文本。 在教材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文章材料的理解形成内容上大体的统一,可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为此对于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更能反映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题目、重点句段、文章前后的矛盾处与文本交流。 1、与课题对话。课题就是文章传神的眼,大多文章从课题中就可以知道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与课题对话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同课题进行有效的对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把“壮士”改为“战士”行吗?通过学生与课题的对话,直指文本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2、与重点句段对话。在文章中重点句段是全文的核心,有很强的辐射作用。通过与重点句段的对话就抓住文章的筋脉,就可以引领学生与全文对话。如在第《军神》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文中的重点句是: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教师先引导学生学生体会沃克说这句话时的情感,然后进一步引领学生质疑:此刻你最想弄明白什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与文本进行全身心的对话。我觉得,通过重点句让学生潜心会文,自悟、自得,带动了篇文章的学习。

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1、师生对话策略。 对话理论使阅读教学凸现以下特点:一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互为主体,共同构建、共同创造的过程,是师生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要建立平等、自由、同情、关心、宽容、鼓励、帮助的关系。对话和理解使双方面对面的相遇,每一方都把另一方看作是与自己“交谈”的“你”,这是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关系,双方亲临在场,在精神深处被卷入被沈浸和被吸引到对话之中。这就要求老师一要消解权威,树立平等观念。“平等”并非法律上的平等,而是内在的当下个体能感受到的真实的“我——你”之间的平等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为“彼此朋友”的和谐融洽的关系的新型师生观念。二是要创设民主、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为此,教师要有现代的人学观,有意识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老师像父母在自然地教育子女,充满着爱。三是充满追求与创新的精神。教学中的对话交流,每一种思想观念都是真实的,每个想法都应别出心裁的摒弃陈腐、雷同,发展一元与多元价值思维。 2、预设、激活的策略。 预设是指教师在与文本先期对话的基础上设计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本路线。这种预设主要是利用和挖掘对话资源,包括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外部资源包括文本的背景知识、作者的生存状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环境、链接的知识短文、教学空间、教学手段等;内部资源既指文本自身的意义,包括语言要素、表达方式、阐发的道理、作者的思想感情、价值价存在观念等,又指学生的生命的智慧和潜能,包括学生的情商、生活经验等。例如与《背影》对话,一是把握文本的特定背景。有的学生从父亲爬站台攀越栏栅的事件中,读出了“父亲违反交通规则”的感受,显然脱离了文本的特定环境和时代背景。二是文本结构的预设。从父亲攀越栏栅的事件中,有的读出“违规结构”,从买橘子的行为中,有的读出“违背环保”、“不文明”的认知结构,显然是违背了文本的“亲情结构”范型。三是思维逻辑预设。如果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就要受交警的处罚;如果父亲“违反环保”就要接受环保部门教育,这些是否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的情节相悖呢?显然,抛开文本自身意义,就不能进行对话。这是预设的基础条件。预设不能脱离背景、结构、逻辑,否则就会陷入导向“任意拓展”、非理性的“过分阐释”、违反阅读规律的“伪阅读伪问题”等歧途。 如果说预设是实施对话控制,那么,激活则是发展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推动器,两者相辅相成,生成一个驱动阅读主体与文本展开对话的系统。与文学类文本对话就要利用文学文本的“空白点”、“未定点”,整合预设激活,通过解读使文本说话,一旦文本主体被激活(当文本成了解释对象时),他便向阅读主体提出问题,促进文本内在意义与阅读主体的外赋意义共同作用,以唤起阅读主体的生活感动,驱动内动力去创建文本意义与价值。对话理论认为,不能为对话而对话,要整合内外资源,激活对话主体。首先,考虑与文本对话会产生什么问题,做较为充分的准备。其次,考虑与文本对话的问题区间,对区间问题进行激活:一

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策略

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策略 旧县梅溪平安希望小学蓝清华 一、设问引思,激发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教材是编者精心设计的。不论版面设计,还是图文选配,都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借用学生对语文教材天然的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女口:《好汉查理》一课,讲述一个叫查理的男孩故事,查理平日里调皮、爱搞恶作剧,他虽顽皮,却没有擅自拿走自己喜欢的这把长刀。他答应一个暑假都陪残疾的杰西在草地上玩,也真正做到了……再后来,查理渐渐不再做恶作剧,慢慢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好汉查理”。我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文本对话的阅读主题活动:找找查理身上有哪些属于男子汉的闪光点?你身边有没有像查理一样具备闪光品质的男孩?向查理学习,在生活中努力做真正的男子汉。活动中,孩子们学习兴趣浓,渐渐明白男子汉的勇敢和强大,不是表现在打架获胜上,而是表现在拥有一颗博大的心和助人的情怀。从那以后,我惊喜地发现男孩子们不再以能打好斗为荣,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帮助他人、文明讲礼上、班风、班貌也有了良好的转变,真正感悟了文本的寓意。 二、文本表演,用实践深入对文本的对话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思辨,学生对课堂文本表演更加热衷。如教《狐假虎威》一课,先让学生仔细读文,再让五个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其他同学当导演,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适当的引导,让孩子们将文本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轻松、高效地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三、小组讨论,借助“碰撞”深入文本对话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珍视学生间的智慧、灵性的碰撞,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讨论、探究,让学生置于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小组讨论是一个“表达――聆听一一补充一一内化一一再表达”的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的过程。“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从而促进文本新的意义生成,使“静态”文本在学生创造性的延伸拓展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通过讨论,学生容易通过思维的碰撞形成智慧的火花,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与个人认知水平的成长。 四、变文本的理解,为与文本对话的练习 女口:在教学《鲸》一课时,对文本内容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一天, 海洋王国要举行鱼类音乐会,鲸兴冲冲地前去参加。没想到,刚到门口,就被大鲨鱼拦住了,说鲸是哺乳动物,没有资格参加鱼类音乐会。鲸垂头丧气地打道回府,但越想越气,一张状纸就把大鲨鱼告上了海洋法庭。请你替海洋法庭写一份判决书,让鲸心服口服。”将一篇较为枯燥的说明文转换为具有情节的童话语境,这种非常规的方式激活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言说的欲望。 五、研读文本,沟通文本与学生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的过程。教师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彰显课文的特点,同时必须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如以童话的方式教童话,才能沟通小学生的童心与文本的童趣,实现二者的心灵对话。 1.以童话的方式走进形象引导学生解读童话文本,首先应让学生走近童话形象。以童话的方式教童话,就是放飞小学生的童心,激活其游戏精神,或借助其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手段,真正让童话形象在学生心中“立”起来、

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 ———《万里长城》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 设计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储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这节课,教师工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文本的语言形式与学生的直觉经验知识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在学生脑海中建立了与文本的信息相关联的新的知识结构。 一、设境激情触发情感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上节课我们读到的长城,她气势雄伟,像巨龙横卧在崇山峻岭上,被誉为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们,让我们骄傲、自豪地呼唤她的名字吧! (示一张气魄雄伟的长城图,配热情、激昂、雄壮的《长城长》的伴奏) 师:还记得文中对她的评价吗? 生: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 师:这座最伟大的建筑物有些什么特点呢?根据上节课学习谁来概括地说一说。 生:万里长城气魄雄伟,年代久远,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评:通过欣赏长城图,听伴奏曲,从视觉、听觉上触发了学生对万里长城骄傲、自豪的情感,为欣赏、赞叹长城做好了铺垫。) (二)互动交流表达情感 师: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作业,要求同学们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组成合作小组,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方面在课文文句中,课外收集的资料中找依据说明“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叙述时有三点要求: 1、文句和资料要有说服力 2、语言生动能打动别人 3、富有情感 (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作为生长点,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师:准备好的同学先和自己从同一方面体会、理解的同学交流。 (评:这个过程,让学生先练练拳脚,是全班交流前的一个热身运动,学生可根据叙述要求相互指正语言表达中的不当之处,达到了生生互动的效果,为全班交流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体会、感受。 生1:我从长城气魄雄伟看出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文中说长城“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我从地图上看到鸭屡江到嘉峪关的距离足足跨越了中国的西北和东北。难怪有人说长城是中国的脊梁,长城的确是我国最伟大的建筑物。 生2:我也是从长城气魄雄伟感受到长城是最伟大的建筑物。书上说“她好似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资料上了解到“她东起渤海湾的山海关,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到甘肃的嘉峪关,穿过山涧清泉,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作者:黄玉珍 来源:《小学时代·下旬刊》2019年第12期 【摘; 要】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而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是以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中心和出发点、归宿的。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是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其策略主要有让学生好奇地问、尽情地读、大胆地想、自由地说。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有效对话 阅读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其主体是学生,学生要想成为阅读与阅读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要参与到阅读实践中来,收获更加真切的体验,从文本中汲取营养,并掌握阅读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且具有个性化特点,该环节不可替代。 要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就必须要让学生亲自与文本阅读,并进行体验,将自身的经验与生活和文本发生互相作用,体会到文本的意义并提升精神。实现有效对话,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观念与思想,并掌握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方法、语言形式等;同时学生可以用文本照映自身,并受到熏陶,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同时可使个性得到发展。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要求学生有行动和思维参与,且强调学生主体的积极自主参与。 我们调查发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越来越不愿意说话,学习是被动的。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学生的感受与文本意义不能很好地交融,即使回答问题也总是答非所问,或者从众现象严重。因此,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呢? 一、走进文本,让学生好奇地问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雅克·卢梭认为,儿童有自身独特的想法、看法与感情,成年人不能用自身的想法、看法与感情去代替。在开始讲课时,教师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读题之后质疑,放手让学生好奇地发问。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一步步走近文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设法为学生创设可以提出质疑的机会,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讲述自己的见解。

第二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者与文本对话

教师要做文本对话的先行者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卫宇兰(21418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这既是阅读教学新理念的生动阐释,又是阅读教学策略的具体解说。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就是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对话,其中师本对话、生本对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阅读对话。王纪人教授说:“作品文本所提供的意义框架,这是常量;另一是读者对文本的认识、阐释所形成的意义,就是变量”。1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而学生如果缺乏教师对教材感悟的引领,要与文本深入对话,也有一定难度。从这一点说,教师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应当是整个阅读对话的第一步,也就是说,教师与文本对话要先行。 著名特级教师徐振维曾说过:“我要求自己上课前必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默读、读全文、读重点句段,虽不能烂熟于心,也要做到确有所感,确有所悟,至少在课文的某些方面有个人的体会。我总是先读课文,确定目标,设计教学,有了基本的教学思路,才去读教学参考资料,补充、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备课,上起课来才有个性,才能让学生活跃起来。”新语文教材文本是遵循“新课标”精神精挑细选、反复洗练设计编排的,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载体;教材文本又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支点,是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凭借。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解读文本的能力,即使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效果不会很好。教师阅读文本,并不是按照“教参”去阅读,也不是仅仅为了研究文本的知识点,而是凭教师的阅读个性和经验积累走进文本,从文本创作的角度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获得理解和感悟,从“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的角度,为满足师生对话需要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寻找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的这种阅读对话,不只局限于教科书,而应广泛涉猎,以增厚自己的文化积累和对话经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并非是消极地接受文本和照搬教参,而是带着自己的个性解读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关于教材文本的新的意义,实现教师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对语文教师来说,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解读,就无法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请看苏州高中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阿房宫赋》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投影显示)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1转引自肖健兴左晓卫《文学作品意义理解的个性视角》一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2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教学实践卷)(1978—200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金晓涛 那个春色十分的日子,我款步走进高二(1)班教室,将与学生共度两个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玛蒂尔德的性格。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因此决定由此入手,通过分析情节,了解人物命运,把握决定命运的性格因素。 在简单的导入之后,我转身挥笔“沙沙沙”,板书五个小标题——“梦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假项链”,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在相应的地方分别填上它们。 接着我“指导”学生逐层研读,讨论我精心设计的问题。如“梦项链”部分,我提出两个问题: 1、如何理解第一句“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若去掉“也”字,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2、年轻的玛蒂尔德整日郁郁寡欢,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她找到了什么出口? 要求学生寻读相关语句,了解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梦境以及梦境萌发的土壤。

教学进展得很顺利,到了最后一个环节了。为体现民主作风,我特意安排学生发言。学生慷慨陈辞:“玛蒂尔德最初的确为虚荣心所俘虏,但是当她面临选择时,她能勇于直面惨淡的现实,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人生之路,最终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妙!与我的结论如出一辙。我暗暗喝彩,满意地宣布:“下课!” 在这两堂课中,作为教师的“我”无时无处不在,然而学生的“我”在哪里?当这样自问时,我渐渐不安起来。 在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划分层次”、“逐层研读”、“总结性格”中,学生只是在被动地阅读,一直是在跪着阅读。之所以出现这种“目中无‘生’”的设计,是因为我只是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过程。因此,我所谓的“指导”无异于“指挥”。在这样的阅读中只有聆听,没有对话,哪会有真正的文学解读?学生阅读不充分,哪能真正理解人物形象? 海德格尔说得好:“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习对话,而非旁的什么东西。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师生的对话让学生学会与作品作者对话,而不是教师自己与作品作者对话的结果;否则就意味着剥夺学生作为读者个体化感知、体验、探究的权利,扼杀其阅读

让学生走进文中,与文本进行对话

让学生走进文中,与文本进行对话 发表时间:2015-07-07T16:54:01.8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7月总第181期供稿作者:潘玉梅 [导读]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潘玉梅山东省栖霞市翠屏中心小学265300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使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阅读教学应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体验过程贯穿始终,把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情感和内心感悟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开放的心理环境,诱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 具体地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丰富的情境,启动体验的欲望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悉心创设情境,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教师要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指模拟情境,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方式来创设,而现代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则综合了上述手段。 如《木偶奇遇记》之“落入鱼腹”一段,在阅读导读课上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当学生看到小木偶被张开大嘴的鲨鱼吞进去的场景,脸上出现了着急、担心的神色,眉头更是不由得皱了起来……这一情境的创设,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当时木偶所处的危险境地之中,为文本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搭建对话的平台,展现体验的丰富性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角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对话看作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在平等民主的关系中搭建对话平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创造性的思维,展现体验的丰富性。 1.自读自悟,尝试文本体验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充分交给学生读的权利,保证学生读的时间,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至于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怎样,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因此,我以“当我读着‘_____’时,仿佛听到了‘_____’的音乐”这一练习把语言文字与音乐紧密结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说:当我读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时,仿佛听到了轻柔舒缓的音乐;当我读着“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时,我仿佛听到了稍快刚健的音乐;当我读着“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时,我听到了“高昂激荡”的音乐。学生通过这一感悟,间接体验了贝多芬琴声的旋律变化。然后,我再让学生把这一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 2.表达交流,产生体验的碰撞 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一种信息互动,为实现这一互动,我把“表达——交流”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张扬个性。在课堂上,要摒弃“分析型”、“提问式”,抓住文中感人的细节,设计开放式的训练点,创设一种直率、真诚、自由的对话氛围,在相互交流中产生体验的碰撞。 如在《杨氏子》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抓住孔君平与杨氏子对话中最精彩的细节引导,假设:“此时此刻,你就是杨氏子,你会以怎样的语气回答?”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杨氏子当时的心情。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体验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不仅展现了体验的丰富性,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张开想象的翅膀,获得体验的升华 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奇妙的,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可以升华体验,实现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实现阅读教学的创新。 1.补白,引导学生想象 补白,就是引导学生在文章空白之处进行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教师要善于发现作者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可以驰骋想象的空间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补白。 如《月光曲》一文中用省略号省略了皮鞋匠的联想,贝多芬还在忘情地弹奏,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一补白,使学生的情、音乐的情融为一体,不断产生碰撞、产生灵感,在美的欣赏中感悟文本,从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2.角色转换,激发学生想象 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课文中死的文字激活,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抽象的演绎为具象的,使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的内化语言,使体验得到升华。 如《穷人》一文中,渔夫出海归来与桑娜对话一节,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排练过程中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深入文本的内涵,使体验得到了升华。 在注重体验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以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与教师平等相处,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在语文学习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文本的生命意义和学生的生命存在不再分割,语文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活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