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刑事技术学教程知识点整理

刑事技术学教程知识点整理

刑事技术学教程知识点整理
刑事技术学教程知识点整理

刑事技术学教程

知识点总结

一个国家的国民没有一种强悍的精神气质,即便是经济第一、富甲天下,这个民族也不是真正的内心强大!!!

盾牌的光荣

童年的偶像,是除暴安良的好汉。

少年的迷恋,是英雄虎胆的神探。

今天长大了,我选择了橄榄绿,当一名共和国的刑事警官。知识的光芒燃亮我们的智慧,实践的风雨培育我们的勇敢。

为了破获狡猾与凶残,我们磨砺刀锋千锤百炼。

啊!警院——人民卫士的摇篮。

我们是吉祥之星,照耀天下长治久安。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刑事技术:是国家公安机关、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据事件的法律性质,发现、揭露、证实犯罪,预防犯罪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

2、刑事科学技术:是以物证和刑事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查明案件事实、公正实施法律、提供科学证据为目的,研究应用科学技术解决案件中有关物证的专门性问题的一门学科。

3、痕迹检验技术:它是运用痕迹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案件中遗留的痕迹进行发现、提取、分析、检验和鉴定,进而确定痕迹与案件、痕迹与一定人或物的关系的专门技术,简称为痕检。

4、文件检验技术:它是运用文检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检验与案件相关联的文件物证,确定文件与案件事实和当事人关系的专门技术,又称为文书检验,简称为文检。

5、刑事图像技术:它是运用专门的摄影、摄像方法,记录、显示、处理、检验与案件相关客体的影像信息的专门技术,又称刑事照相。

6、理化检验技术:它是运用化学、物理学、医学、药学、毒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以及现代分析方法,对量小体微与案件相关联的物质、毒物或毒品进行外形、性质和成分检验的专门技术,又称形式化验。

7、法医检验技术:它是运用法医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人身伤亡案件中涉及的尸体、活体及相关物品材料进行检验鉴定的专门技术。

8、生物物证检验技术:它是运用医学、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解决涉及法律的有关生物问题鉴定的专门技术。

9、同一认定理论:在刑事技术鉴定中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以确定受审查的嫌疑客体同与犯罪有关联、正在寻找的那个客体是否同为一人或同为一物,或来源于同一人或同一物,这种鉴定的原理和方法称为同一认定。

10、客体的特定性:是指具体的人或物,除具有共性之外,还有很多特殊的、差异的特性,客体的特性反映得越充分、越完备,认定的可能性越大。

11、客体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特征和基本特征不变的、维持自身同一的特性,客体的稳定性越大,其认定的可能性越大。

12、客体的反映性:是指反映客体物质特征形象的性质,只有将客体的各个特征反映出来才能进行认定。

13、种属鉴别理论:是指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物证和留下物证的人或物的种类归属进行鉴别和判断的过程。

14、刑事技术鉴定: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指定或委托具有刑事技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通过科学实验,对物证与案件事实关系所作的鉴别和判断。15、鉴定结论:是指受公安机关聘请或指派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运用科学技术对刑事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定、分析判断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性书面意见。

16、鉴定结论的意义:是指鉴定结论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综合论述

1、刑事科学的内涵

由于刑事技术学是依靠和借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某些原理和成果,研究物证的特性以及发现、提取、检验、鉴定物证的各种技术,进而解决法律实践中物证鉴定等专门性问题,所以,刑事技术学是因法律需要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充实完善的应用学科,是自然科学和法学相互间交叉的边缘学科。

2、刑事技术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1)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刑事技术的理论和刑事技术的方法

①刑事技术的理论主要研究刑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技术和方法的科学依据,主要内

容包括物证形成的机理、物证的基本特性与特征、物证检验和鉴定的基础理论、刑事技术的科学依据等;

②刑事技术方法主要研究用以发现、记录、提取、识别、检验和鉴定物证的各种科学技术手段。

③刑事技术学把物证的发现技术、提取技术、记录技术、检验技术、识别技术和鉴定技术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2)刑事技术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与犯罪相关联的物证的深入研究,认识物证的形成机理,揭示物证与犯罪活动的必然联系。

1)主要任务:是运用一切可能的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手段,为揭露和证实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①正确的运用各种技术,为揭露、证实犯罪犯罪提供可靠地科学依据;

②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拓宽刑事技术领域,提高刑事技术水平;

③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刑事技术学的理论体系。

2)基本任务:

①对犯罪现场参与勘验和检查;

②根据办案单位的委托和聘请,对与犯罪有关的物证进行检验和鉴定。

3、刑事技术的科学体系

(1)基本理论:包括关于物证和刑事技术的概念、关于同一认定和种属鉴别的理论、关于刑事技术鉴定的制度。

(2)基本技术:刑事摄影技术、显微镜技术、光谱技术、色谱技术、电泳技术以及相关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

(3)痕迹检验技术:主要包括手印检验、足迹检验、工具痕迹检验、枪弹痕迹检验、特殊痕迹检验(牙齿痕迹、车辆痕迹、牲畜痕迹分离痕迹等)。

(4)文件检验技术:主要包括笔迹检验、印刷文件检验、污损文件检验、文件材料检验、言语识别和人像检验。

(5)刑事图像技术:主要包括刑事照相、刑事摄录像、图像处理等。

(6)理化检验技术:主要包括纤维及其染料的检验,塑料、橡胶和涂料的检验,油类、泥土、玻璃、纸张和金属残渣的检验,炸药、火药和爆炸残留物的检验,各种毒物、毒品的检验等。(7)法医检验技术:主要包括法医病理学检验、法医临床学检验、法医精神病学检验。

(8)生物物证检验技术:主要包括人体物证检验、动物物证检验、植物物证检验、微生物物证检验、DNA检验。

4、刑事技术学的科学基础是什么

(1)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刑事技术学的指导思想和哲学基础;

①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刑事技术活动的认识源泉;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刑事技术活动的思想基础;

③辩证思维是刑事技术活动的思维导向

(2)法学基础: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①刑事诉讼法是刑事技术工作的法律依据;

②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技术工作的运作规范;

③刑事技术是实现刑法目的的重要保障。

(3)自然科学基础:以多门类的自然科学作为自己的学科基础。

5、同一认定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1)人身同一认定:根据人身的特征来判断人身是否同一,即认定是否为某一人;

(2)物体同一认定:是根据物体的特征来判断其是否同一,及认定是否为某物;

(3)完整体同一认定:根据客体具有完整的结构和功能,依靠客体的痕迹进行同一认定;

(4)分离体同一认定:根据整体被分离后,物证与其剩余物之间的整体分离关系进行同一认定。

6、种属鉴别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1)按照鉴别对象的种类分为人的种类鉴别、五的种类鉴别、其他事实的种属鉴别;

(2)解决的问题是一种物质或客体究竟是何种物质或何种类型,或两种物质的属性、来源是否相同;

(3)侧重比较和评断客体的共性特征,个体特征在鉴定中只起辅助作用。

7、种属鉴别与同一认定的区别和联系

(1)两者的区别

①本质的区别在于解决问题的范围不同,同一认定解决的问题是,先出现的客体是否为同一个客体的问题;种属鉴别解决的问题是,一种物质或客体究竟是何种物质或何种类型,或者两种物质的属性、来源是否相同;

②两者所依据特征的数量、侧重点和要求有所不同,种属鉴别侧重比较和评断客体的共同特性,个性特征在鉴定中只起辅助作用;而同一认定则是在确定、使用共性特征相符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强调个性特征的总和能否反映物证的特定性。

(2)两者的联系

①种属鉴别能为发现同一认定客体指明方向;

②种属鉴别常常是同一认定的初始阶段;

③种属鉴别能为同一认定结论提供方向。

8、刑事技术鉴定的任务和作用有哪些

(1)任务:

①刑事技术鉴定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指定或委托具有刑事技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通过科学实验,对物证与案件事实关系所作的鉴别和判断;

②刑事技术鉴定的范围必须是与犯罪案件有关的物品、文件、痕迹、人身、尸体;

③刑事技术鉴定分为:鉴定(第一次鉴定、原始鉴定)、补充鉴定、重新鉴定、复核鉴定、会同鉴定。

(2)作用:

刑事技术鉴定在侦查和诉讼活动中具有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它是通过掌握刑事技术专门知识的技术人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科学的鉴别分析方法,对与案件相关的物证进行科学鉴定,为查明案件事实提供依据,为进一步调查提供线索,为案件的审理提供证据,为审查、核实其他证据提供依据。

9、刑事技术鉴定的主体及鉴定人资格有哪些

(1)主体:是法定鉴定机构中的专门鉴定人员。

(2)鉴定人资格:

①鉴定人必须具有刑事技术的专门知识或技能;

②鉴定人必须与案件当事人或案件结果没有利害关系,不属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8、29条规定回避的范围;

③鉴定人必须是自然人,单位不能充当鉴定人,以保证鉴定结论的责任效果

10、刑事技术鉴定的基本程序和要求是什么

(1)委托鉴定:委托刑事技术鉴定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①送检物证的准备:除个别无法提取原件且复印件能真实反映客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的情况外,原则上必须送交原物、原件,并且是所提取物证的全部;

②送检样本的准备:事先收集嫌疑客体或物证的同类物体,作为样本或样品一并送检并作好文字说明;

③案情材料的准备:委托鉴定时要向鉴定人提供诸如案件发生时间、地点、犯罪现场具体情况、送检物证和样本的来源、提取和收集的方法,是否通过检验、鉴定以及要求鉴定解决什么问题等基本材料;

④委托手续的准备:以单位的名义出具委托鉴定书或其他正式的委托公函。

(2)受理委托:

①检查委托手续:查验委托鉴定的公函是否合法;

②了解案情与委托要求:

③查验送检材料:

④决定是否受理:

(3)实施鉴定:

拟定鉴定方案、准备鉴定材料与器材、具体实施鉴定、撰写鉴定书及鉴定结束的善后工作。

11、刑事技术鉴定有哪些方法

方法

形态学方法外观检验

显微镜法检验生物显微镜、立体显微镜、比较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

金相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化学方法显色反应、沉淀反应、结晶反应、燃烧反应、焰色反应

物理方法被检验物证物理量的测定、不可见光检验、荧光检验、吸附和转移性质测定、对无证属性和特性进行检验鉴定

仪器分析方法光谱分析法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

色谱分析法薄层色谱法(薄层层析法)、气相色谱法(气相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压液相色谱法)

热分析法

离子选择电极分析法

质谱分析法

X射线荧光光谱法

中子活化分析法

声谱分析法

医学和生物学检验方法临床医学检验、尸体解剖检验、细胞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电泳技术、DNA多态性分析

12、刑事技术鉴定结论的作用和审查内容:

(1)作用:作为揭露、证实犯罪的一种诉讼证据,是司法人员做出某种判断的重要依据,它在刑事案件的审理和诉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刑事技术鉴定结论的审查内容

①审查鉴定人是否合格;

②审查鉴定材料是否符合鉴定要求;

③审查鉴定过程是否科学;

④审查鉴定结论的推理和分析是否正确;

⑤审查鉴定结论与其他证据的关系;

⑥审查鉴定书的法律手续是否完备。

13、同一认定结论和种属鉴别鉴定结论的证据意义有哪些

(1)同一认定结论的证据意义:

1)人身同一认定鉴定结论的证据意义:

①鉴定结论表明被认定同一的人,就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②鉴定结论表明被认定同一的人与犯罪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某种联系,但不能表明被认定同一的人就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其鉴定结论虽有较大的证据意义,但不是直接证据,需要进一步查实或根据其他证据综合分析;

③鉴定结论只能表明被认定同一的人与犯罪活动中的某物有关联,但无法证明其与犯罪活

动的联系,该鉴定结论属于间接证据,其证据意义小于前两种情况。

2)物体同一认定的结论:(属于间接证据)

①证明被认定同一之物是作案的工具或凶器;

②证明被认定同一之物曾在犯罪现场使用;

③证明被认定同一之物来自何处。

(2)种属鉴别鉴定结论的证据意义(一般都属于间接证据)

①确定物质成分鉴定结论的证据意义;

②比较物质种类和属性是否相同的鉴定结论的证据意义;

③检验客体上是否有某种微量物质存在的鉴定结论的证据意义。

14、制作刑事技术鉴定书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鉴定书的种类:

①鉴定书:凡经过刑事技术检验获得了明确肯定或否定结论的,必须出具鉴定书;

②检验报告:只需客观记录检验结果,不必进一步作分析判断便可满足送检要求的,一般出具检验报告;

③鉴定分析意见书:因检验条件差,难度大,无法做出确定性结论的,可出具鉴定分析意见书。

(2)鉴定书的内容

①绪论:主要写明收检日期、送检单位、送检人、简要案情、检材名称、种类、数量、提取方法、载体及包装、运输情况、鉴定要求;

②检验:简要叙述检材和样本的形态、色质、大小、送检、实验的步骤、方法、手段、数据、特征图形;

③论证:对检验发现的特征、数据进行综合评断,论述结论的科学依据;

④结论:明确鉴定结果。

(3)鉴定书应由鉴定人签名,注明专业技术职务,加盖鉴定单位的刑事技术鉴定专用章;

专业鉴定书要文字简练,描述确切。所附照片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论证手段,要力求真实、清晰,特征要标划鲜明。检验报告和鉴定分析意见书的内容和要求,与鉴定书基本相同。

三、填空、选择、判断

1、与刑事技术相似的术语还有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技术、物证技术、刑事侦查技术等。

2、同一认定理论通常用于痕迹检验、笔迹检验、法医物证检验和人像照片鉴定。

3、同一认定理论基础包括被认定客体的特定性、稳定性和反映性。

4、刑事技术主要解决的是物证的发现、提取、保存和鉴定,其中技术鉴定是主要任务。

5、同一认定理论作为刑事技术鉴定的理论基础,是具体的方法论。

6、同一认定理论是刑事技术鉴定理论体系的核心。

7、刑事技术鉴定人具有科学技术地位和法律地位。

8、我国刑事诉讼法吧鉴定人确定为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是与证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并列的独立的诉讼参与人。

9、鉴定结论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属于直接证据;有的鉴定结论必须与其他证据结合使用,才能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

10、刑事技术鉴定主要是有同一认定和种属鉴别两种。

第二章皮纹痕迹检验

一、名词解释

1、手印:是人的手掌正面皮肤花纹与客体接触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2、手纹:是人的手掌正面皮肤花纹的总称,包括乳突花纹、屈肌褶皱、皱纹、伤疤、脱皮、汗

孔和细点线等。

3、乳突花纹:在手掌正面及脚掌面上有规则排列、凸起的线条状皮肤组织结构称为乳突纹线,亦称摩擦脊纹,与乳突纹线相间并行的凹下线条称为小犁沟;由乳突纹线组合构成的花纹形态称为乳突花纹。

4、乳突花纹的一般形态:是指单根乳突纹线的平面几何形态,命名为棒形线、弧形线、波浪线、弓形线、箕形线、环形线、螺形线、曲形线。

5、乳突花纹的一般形态:是指由几种不同形态或流向的纹线组构成的花纹整体形态。

6、乳突花纹的细节特征:是指乳突花纹局部的细小结构、特殊形态及组合构造。

7、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简称AFIS系统,是替代人工对指纹进行自动建库、自动管理和自动检索、鉴定的计算机系统。

8、正查:是指利用现场指纹到捺印指纹库查询的方式,是由案到人的破案方式。

9、倒查:是利用嫌疑人捺印的十指指纹到现场指纹库中查询,是由人到案的破案方式。

10、串查:是指利用现场指纹到现场指纹库中查询,是由案到案的破案方式。

11、查重:是利用捺印指纹到捺印指纹库中查询,以便查明身份及犯罪前科记录,是由人到人的破案方式。

12、足迹:是指人体在运动中,赤足或穿着鞋袜的足作为造型客体与地面等承受客体表面接触所形成的痕迹的总称。

13、足迹检验: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发现、提取、分析、鉴定与案件有关的足迹,以确定足迹与案件有无关联,同时又是确定足迹与一定的人和事物关系的一种专门科学技术和司法鉴定工作。

14、步伐特征:是指足迹中反映出的人体在整体运动规律制约下的运足和迈步定型动作规律的形态特征的总称。

15、步态特征:是指足迹中反映出的足在运动中,各部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分别在承受客体上留下的各种形态,也称为力的效应特征。

二、综合论述

1、手纹的特点

具有人各不同的特定性、终身基本不变的稳定性、触物留痕的反映性。

2、手纹的种类特征和细节特征有哪些

(1)种类特征:

①一般形态:棒形线、弧形线、波浪线、弓形线、箕形线、环形线、螺形线、曲形线;

②组合形态:内部系统又称中心花纹(箕形线、环形线、螺形线或曲形线组成)、外围系统(弓形线)、根基系统(波浪线、横行线)。

(2)种类特征:起点、终点、分歧、结合、小勾、小眼、小桥、小棒、小点。

3、指头纹、指节纹、掌纹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1)指头纹的分类:

①弓型纹:弧形纹(左倾弧、右倾弧、无倾弧形纹)、帐形纹(左倾帐、右倾帐、无倾帐形纹);

②箕型纹:左箕(箕头在箕口左侧)、右箕(箕头在箕口右侧)或正箕(箕头朝向拇指,箕枝流向小指)、反箕(箕头朝向小指,箕枝流向拇指);

③斗型纹:环形斗(左倾环、右倾环、无倾环)、螺形斗(左旋螺、右旋螺或正旋螺、反旋螺)、绞形斗(左旋绞、右旋绞或正旋绞、反旋绞)、曲形斗(左旋曲、右旋曲或正旋曲、反旋曲)、双箕斗(左旋双箕、右旋双箕或正旋双箕、反旋双箕)、囊形斗(左囊、右囊或正囊、反囊)、杂形斗;

④混杂型纹:箕帐混合纹、箕斗混合纹、并列箕形纹、并列斗形纹。

(2)指节纹的分类:平弧形、倾斜形、混合型;

(3)掌纹的分类:

①手掌弓型纹:指根区弓形纹(指根弧形纹、指根帐形纹)、内侧区弓形纹、外侧区弓形纹(外横弧、外横帐、倒纵帐);

②手掌箕型纹:指根区箕型纹(指间倒箕、指根斜箕)、内侧区箕型纹(弯口箕、横方箕、倒纵箕)、外侧区箕型纹(外侧斜箕、倒纵箕、内横箕及外横箕);

③手掌斗型纹:其中外侧区和内侧区出现率稍高,指根区出现率较低。

④手掌并列花纹:指根弓与指间倒箕并列、指间倒箕并列、外侧斜箕与内横箕并列、外侧斜箕并列等。

4、手印的发现与提取

(1)发现部位:

①包括作案活动的中心;

②作案人来往的现场的相关部位及物品;

③现场遗留物;

④与作案活动相关的附属设备和物品等。

(2)手印的提取

①对立体手印和平面有色手印,可在自然光下用肉眼直接观察发现;

②对于透明体上的潜手印,可通过滤光观察、加深背景的方法发现;

③对光泽非透明体上的潜手印,可用反光观察的方法,通过客体定向反射与手印纹线的漫反射效应所产生的反差发现手印;

④也可以在上一个方法的基础上用“哈气法”在手印纹线和客体上增强附着差,以加强手印的反差;

⑤对较大的透明体和玻璃瓶等,可贴加深色背景后进行反光观察。

5、潜在手印检验的常规方法

(1)粉末显现法

1)原理:通过粉末与手印纹线间的物理吸附作用,使粉末附着于手印纹线上而显出手印,此方

法是显现新鲜手印和稍陈旧汗潜手印最常用的方法;

2)适用对象:是显现新鲜手印和稍陈旧汗潜手印最常用的方法;

3)不同客体不同的显现方法:

①撒粉显现法,适用于轻小客体和大客体垂面上手印的显现;

②直接刷显法,适用于大客体侧面的及下表面上手印的显现;

③撒粉抖显法,主要适用于各种软质客体上手印的显现;

④磁性刷刷显法,主要用于非磁化硬质客体上手印的显现。

4)常用粉末:铝粉(银粉)、青铜粉(金粉)、磁性粉和荧光粉

(2)熏染显现法

1)碘熏显现法

①原理:通过试剂的气态分子与手印纹线的相互作用而显现出手印的方法;

②适用客体:主要用于浅色灰墙、本色木、竹器等客体上的新鲜汗潜手印和油潜手印的显现;

③操作方法:用玻璃烧杯等将碘加热,使其受热挥发,将一块干净的玻璃板盖在烧杯口上,待附着上薄薄的碘时将其贴附于被显现部位上进行显现,或直接将客体置于杯口并贴近上方熏显,或用喷碘器熏显法熏显;对显现的手印应立即拍照提取,并用磁性粉刷显,或用氯化钯水溶液法固定。

2)“502”胶熏染技术

①原理:通过试剂的气态分子与手印纹线的相互作用而显现出手印的方法;

②适用客体:几乎适用于所有非渗透性客体上的新鲜和稍陈旧汗潜手印的显现,对精纺化

纤织品、皮革、人造革、人体皮肤、植物叶面、水果皮等客体亦有一定的显现效果;

③操作方法:显现时,可用滤纸贴附熏显法,即将“502”胶均匀涂于定性滤纸上,待其风干之不黏手时对被显部位进行贴附熏显;或用熏显柜、熏显仪、熏显箱等进行加热熏显;或用电烙铁进行直接触发加热显现。

(3)化学显现法

1)硝酸银显现技术

①原理:通过硝酸银与汗液中的氯化钠反映生成氯化银,氯化银在光照下分解呈棕褐色而显出手印;

②适用客体:浅色纸类客体上的新鲜手印和较陈旧手印的显现;

③试剂配方:3%左右的硝酸银乙醇溶液;

④操作方法:将溶液涂于客体被显部位上,阴干后进行曝光显现,显好后立即拍照,并将客体收于暗袋中保存。

2)茚三酮显现技术

①原理:茚三酮是一种氨基酸的灵敏试剂,其与汗液中的微量氨基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从而显现出手印纹线;

②适用客体:各类纸张、浅色纺织品和本色木等客体上新鲜及陈旧手印的显现;

③试剂配方:2%~3%的茚三酮丙酮或乙醇溶液;

④操作方法:将溶液通过浸泡、喷雾的方法涂于待显客体表面,阴干后加热或置于室温下即可显出手印。

3)DFO显现法

①原理:DFO与汗液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淡紫红色化合物,在蓝绿色光照照射下,能发出较强的橙红色荧光,从而将手印显现;

②适用客体:各类纸张、浅色纺织品和本色木等客体上新鲜及陈旧手印的显现。

(4)血手印显现法:

①常用的显现方法:四甲基联苯胺(TMB)显现法;

②原理:血液中的血卟啉和过氧化氢酶能使过氧化氢释放出初生态氧,初生态氧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使无色的四甲基联苯胺氧化成蓝绿色的四甲基联苯胺盐,从而使血痕呈深蓝绿色显出;

③适用客体:主要适用纸类客体、本色木上的新鲜及陈旧血手印的显现。

6、在现场勘查时,如何分析、判断犯罪嫌疑人手印

(1)调查、了解现场手印的来源,调查、分析留有手印的物品与作案活动之间的关联,全面分析犯罪嫌疑人在现场的活动过程。

①调查、分析现场上物品摆放状态的改变情况;

②检查物品的外围痕迹;

③调查、了解事主等人接触现场的情况;

④调查、了解留有手印物品的来源、使用及保管情况。

(2)分析研究手印的遗留情况,研究手印的方位、位置和方向。

研究手印的形成物质;研究手印的新鲜程度;研究纹线的吸附能力;研究纹线上灰尘的覆盖程度;研究现场遗留物上的手印。

(3)通过与其他现场的手印比对进行分析;

(4)通过排除事主等人的手印进行分析。

7、如何分析、判断现场手印的手别、指位和具体遗留位置

(1)手印中的左倾弧形纹、左倾帐形纹、左倾环形斗多为右手手印;右倾弧形纹、右倾帐形纹、右倾环形斗多为左手手印;

(2)左箕、左囊多为右手印痕,右箕、右囊多为左手印痕;

(3)顺时旋的斗型纹多为左手印痕,逆时旋斗型纹的多为右手印痕;

(4)手印中拇指正指尖纹线右高左低的为左手印痕,左高右低的为右手印痕;

(5)食指与中指正指尖纹线的流向绝大多数与拇指相同,环指正指尖纹线的流向与食指、中指相反;

(6)当现场指印的中心花纹模糊不清时可依据乳突线的细节特征分析,即起点、分歧多的多为左手印痕,终点、结合多的多为右手印痕。

8、如何判断手掌印的具体遗留位置

(1)由于三叉线流向小指侧,故三叉线流向左下方的为左手印痕,流向右下方的为右手印痕;(2)指根斜箕绝大多数出现于环指根部,箕枝弯转斜上流开口于外侧指间,故其箕枝左上流的为左手印痕,右上流的为右手印痕;

(3)指间倒箕多出现于环指、小指间,面积常较大,而食指、中指很少出现,且面积小,故当大面积指间倒箕与指根斜弧线同时出现时,指根斜弧线位于哪一侧则为哪枝手的印痕;

(4)指根弓型纹绝大多数出现于环指根部,故指根弓型纹与指根斜弧线同时出现时,指根斜弧线位于哪一侧则是哪只手的印痕;

(5)指间并列倒箕只出现于环指、小指间,故当并列倒箕与指根斜弧线同时出现时,指根斜弧线位于哪一侧则为哪只手的印痕;

(6)指根弓与指间箕相并列的形式只有环指根弓和环指、小指间箕并列,故箕型纹部分位于哪一侧则为哪只手的印痕

(7)内侧区纵向大圆弧的弧度上小下大,密度上大下小,纹线终点在下区集中,或虎口皱纹置于印痕上方的状态下,大圆弧凸向哪一侧则为哪只手的印痕;

(8)将横方箕的箕身横置,箕枝下摆,阶梯线或虎口皱纹置于箕身上方的状态下,箕头指向哪一侧则为哪只手的印痕;

(9)将弯口箕的箕身竖置,阶梯线或虎口皱纹置于箕身上方的状态下箕枝凸向哪一侧则为哪只手的印痕;

(10)内侧斗的外围线是弯口箕,故正置后,箕枝凸向哪一侧则为哪只手的印痕;

(11)在外侧“扫帚纹”斜直边置上,弯曲边置下且腕部碟弧出现于出现于印痕下方的状态下,“扫帚纹”头部指向哪一侧则为哪只手的印痕;

(12)“汤匙箕”的箕枝斜上流止于食指根部附近,故在“汤匙”的把指向斜上方的状态下,正“汤匙”的箕头指向哪一侧或扣“汤匙”的箕枝凸向哪一侧则为那只手的印痕;

(13)大头箕在箕头朝下,箕枝上流呈倒置状的状态下,箕头向哪一侧膨隆或向哪一侧下方被拉伸的为哪只手的印痕;

(14)外侧斗在“扫帚纹”置于其上,腕部碟弧置于其下的状态,中心位于掌心纵行线的哪一侧则为哪只手的印痕。

9、手印鉴定工作分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要解决什么问题

(1)预备检验:

分析、确定手印的方向和部位;分析、确定现场手印的痕迹种类;判断现场手印有无重叠、变形;判断现场手印的花纹类型及形态;观测手印的形态和尺寸。

(2)分别检验

寻找、确定现场手印特征;寻找、确定样本手印特征。

(3)比对检验:

(4)综合评断

10、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是什么

(1)原理:简称AFIS系统,是替代人工对指纹进行自动建库、自动管理和自动检索、鉴定的计算机系统。

(2)功能:

①正查:是指利用现场指纹到捺印指纹库查询的方式,是由案到人的破案方式;

②倒查:是利用嫌疑人捺印的十指指纹到现场指纹库中查询,是由人到案的破案方式;

③串查:是指利用现场指纹到现场指纹库中查询,是由案到案的破案方式;

④查重:是利用捺印指纹到捺印指纹库中查询,以便查明身份及犯罪前科记录,是由人到人的破案方式。

11、足迹检验的内容和足迹检验的作用

(1)内容

①研究足迹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

②研究足迹中造型客体的反映形式、反映规律、确定特征的利用价值;

③研究现场足迹及样本足迹的寻找、发现、收集、确定及提取固定的方法;

④进行足迹分析和足迹鉴定,足迹分析包括分析留痕人穿鞋种类、自然条件、职业特点、行走姿势和案件情况等,足迹鉴定包括足迹的结构特征鉴定、足迹的运动特征鉴定、足迹系统综合检验;

⑤研究足迹检验的管理,主要是指现场足迹档案及样本足迹档案的建立、查询工作,是足迹检验标准化、自动化的基础工作。

(2)作用

①全面应用现场足迹特征,为及时、准确地发现重大嫌疑人或排除无关人员提供可能,进一步对现场足迹和嫌疑人足迹进行检验,反复对比研究,可作出认定结论,为诉讼提供证据。12、足迹特征

(1)足迹的结构特征

①赤足足迹的结构特征

②足趾的特征包括足趾痕迹特征、足趾痕迹的形状、足趾痕迹的分布状况、足趾节区的形状、畸形足趾特征;

③足跖的特征包括跖部的四个边缘和跖面的凸凹结构特点,常有的有波浪形、弧形、角形和平直形;

④足弓的特征包括弓宽和内部缘形状;

⑤足跟痕可按前后左右四边的形状进行研究;

⑥赤足肤纹特征:可以出现起点、终点、结合、分歧、小勾、小桥、点、棒、眼等细节特征;

⑦赤足乳突花纹还具有花纹纹线粗、间隔宽的特点;

⑧足趾头上一般都具有完整的纹线,多数为斜形或弧形纹、少数能构成弓形、箕形、斗型花纹;

⑨跖区的范围较大,第一跖区出现的纹线完整而有规律,花纹出现率和利用率较高,常见的花纹有:弓型纹、斗型纹、三角形花纹;跖中区的特点是每一跖根处都有一组横行或稍斜形的纹线,与来自两侧邻趾的纹线构成小倒角;第五跖区的范围小,不易或很少构成复杂的花纹,多数只能构成三角形花纹,而且三角形花纹的位置和大小,总是受跖中区花纹位置和大小的制约;

⑩足弓的乳突花纹一般呈横斜纹线,很少构成复杂的花纹,个别也能构成弓型纹和箕型纹或弓型纹、箕型纹并存;

11足跟的乳突花纹一般是弧形线、横斜形线、短线,个别足跟可见三角形花纹或箕型花纹;

12赤足足迹特征还常反映出屈肌皱纹、皱纹、伤疤、鸡眼、脱皮、老茧、包扎物、附着物等特征。

(2)穿袜足迹特征

①穿袜足迹不仅能反映出袜子的特征,也能反映出赤足的外形特征

(3)穿鞋足迹的结构特征

①鞋底的长宽与形状、鞋底的制作特点、鞋底原料特征、鞋底穿用修补特征

13、鞋底原料和生产工艺特征有哪些表现

(1)塑料底鞋痕迹

①周边反映比较明显,多数较完整;底掌和跟的表面均有凹凸构成的有规律的点状、块状、条状花纹,花纹边棱多呈直角,环纹边沿的封口多组成横斜向的网络,很少有横向粗长的花纹;

②若是带跟的硬塑料底鞋,由于底弓内外侧各有一根较宽的“支撑梁”结构,与跟前缘垂直衔接呈斜坡形直抵掌后缘,特别是塑料凉鞋脂类,都是从跟至掌由厚渐薄,在足迹的弓部中心两侧有两条平行的“支撑梁”印痕;

③发泡塑料底鞋足迹的特点是鞋底花纹较浅,沿边的花纹不封口,两侧常有绊带扣痕,足迹边缘不完整;

(2)橡胶底鞋

①底质软,富有弹性。弓部没有“支撑梁”结构,但在大底与弓部之间夹有铁钩心结构;

②模压底胶底鞋足迹的特点是跟、弓、掌厚度各不相同,花纹很少有相互连接现象;

③冲切底胶鞋足迹的特点是边缘反映不够完整,掌心、跟心和弓部外侧痕迹一般反应较清楚,只是轻重不同,反映足迹特征较好。

14、冲切底与模压底的鞋底花纹结构形态特征有哪些区别

(1)模压(注塑)鞋底花纹左右鞋对称,花纹多有边梗,鞋底上有商标、厂名、鞋号等标记位于鞋弓中部,同一模具生产的鞋底花纹形态一致;

(2)冲切鞋底花纹左右鞋不对称,花纹不封边,无边梗,鞋底弓部的商标、厂家、鞋名等记号有内外窜移现象,同一鞋号鞋底花纹的边缘形态各鞋之间不同,但利用价值较高。

15、什么是步态特征,它包括哪些内容

(1)定义:是指足迹中反映出的足在运动时,各部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分别在承受客体上留下的各种形态,也称为力的效应特征。

(2)内容:

①起足特征:主体特征为蹬痕,蹬痕按作用部位分为蹬痕和趾蹬痕;伴生特征主要由反映起足快而高的抬痕,反映起足低的、挑痕,反映下肢病残、起足低的划、扫痕,伴生特征多出现在足迹的前半部。

②落足特征:主体特征为踏痕;伴生特征主要有反映运足低的擦痕,反映落足有力的磕痕,反映落足向内倾斜的推痕、反映落足平足的跄痕,伴生特征多出现在足迹的跟部。

③支撑特征:主体特征为压痕。伴生特征主要有足向外侧微平动的外迫痕,或称外偏压痕,也有个别向内侧微平动的内迫痕;反映足向后微动,即倒跟的坐痕;反映以足为某点涠洲,作向内或向外的微旋动的拧痕;伴生特征多在足迹的周边反应明显,个别的从足迹中心某一区域也能反映。

16、鞋底磨损的种类特征和个别特征

(1)种类特征:包括磨损程度、部位和一般性状;

(2)个别特征:及穿鞋足迹反映出的重点磨损面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相互关系,起落足的方向和对应关系。

17、如何做好足迹追踪的准备工作

(1)遵循原则:先地面后地上的原则

(2)寻找现场足迹的重点部位:犯罪嫌疑人来去的路线;现场出入口;中心现场;隐身地点;掩尸藏赃地点

(3)确定犯罪嫌疑人足迹的方法

①根据足迹的遗留位置,分析犯罪嫌疑人的活动情况,观察足迹所在的位置与犯罪活动是否一致;

②根据足迹的新旧程度,依据当时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结合被害人、发现人、报案人、知情群众所反映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现场足迹的新旧程度与案发时间是否一致,从而判断是否为

嫌疑人的足迹;

③根据足迹反映的行走规律,判断是否符合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和作案手段;

④根据足迹与其他痕迹物证的关系和形成足迹的物质进行分析、判断是否为犯罪嫌疑人的足迹;

⑤澄清与犯罪无关的足迹,逐个甄别有关人员的足迹,筛选“无主”足迹;

⑥现场勘验时,常常会发现若干起案件的作案目标、作案手段比价一致,此时可以根据足迹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确定这些案件现场的足迹是否一致,进而判断是否为犯罪嫌疑人的足迹,同时为并案侦查提供可靠证据

18、如何拍照单个足迹

要保持照相机镜头光轴正对足迹弓部中间,并与足迹平面垂直;取景范围应适中;特别要注意足迹反映出的起落足特征,避免足迹照片变形、失真;配光时要掌握好光照的角度,以在足迹中不发现阴影为原则,使拍照足迹完整,特征真实、清晰。

19、制模提取立体足迹的程序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P75

(1)制模前准备工作:

(2)调制石膏液:

(3)模型的处理:

20、常用复印平面足迹的方法有哪些,应注意什么

(1)静电复印法:只能用于干燥绝缘的承受客体上使用,用后及时放电,保持板、膜与承受客体要贴实,提取后及时拍照、固定并分层保管;

(2)胶带粘附法:将胶带纸从足迹的一端粘住,然后向另一端以此按压平整,注意不可形成起泡和褶皱。

21、如何让区别赤足足迹中的个别特征和种类特征

(1)种类特征:

赤足足迹所反映出的种类特征包含赤足结构特征中的种类特征和步伐特征中的种类特征。具体有:长宽特征,足弓的类型,趾排列、分布的类型;边缘形状,乳突纹线花纹类型,畸形趾的类型,附着物的类型、形状,步幅特征中的步长、步宽、步角特征,步幅特征中的双足摆动方式特征,步态特征中的蹬痕、踏痕、压痕的方位、形状,步态特征伴生痕的方位、形状。

(2)个别特征:

赤足足迹所反映的个别特征半酣赤足结构特征和步伐特征中的个别特征。具体的有:足型特征中趾的形态、边缘形态,各边缘之间的形态关系,第五趾骨粗隆的具体形态;乳突纹线的细节特征,褶皱的具体方位、形态、流向及相互关系;畸形趾的具体形态;伤疤、鸡眼、老茧、脱皮的具体方位、形态及其与乳突纹线的关系;邓蹬痕、踏痕、压痕的具体形态及其关系;伴生痕的具体形态,伴生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蹬痕、踏痕、压痕之间的相互关系。

22、如何区别穿鞋足迹中的种类特征和个别特征

(1)种类特征:鞋型结构,原料特点,花纹种类或鞋底阴阳文形状,传热孔、注塑空的部位和形状,附着物种类;

(2)个别特征:

①冲切鞋底的边缘花纹形态,商标、厂号、鞋号的部位、形态,围条、大牙子的黏贴部位、方式,绊带扣孔、绊带扣头的部位、形态、原料,温度不均和碰撞等所引起的花纹变形、模糊;

②模压或注塑底鞋的绱线针脚、走料痕、冷却凹陷、削边整形特征;

③皮底或布底鞋的针脚、裁切、表面凹凸、接头、跳线等特征;

④修补方式与形态的特征;

⑤附着物的方位与形态特征;

⑥穿用特征中局部磨损的部位、形态以及破损部位、形态特征。

23、牙齿痕迹特征中有哪些个别特征

(1)食品上的牙齿痕迹特征:多数是立体痕迹,痕迹的咬器缘、咬止缘、咬切面能分别反映出牙冠唇面、舌面形态、牙齿数量、牙齿宽度、、缺牙、牙冠缺损、牙缝宽度和牙列畸形等特征;(2)肉体上的牙齿痕迹特征:咬合力轻时皮肤上能清晰地反映出牙齿切缘的形态及牙齿的排列关系,但是皮肤组织并未受到损伤,压印极易消失;咬合力重时,皮肤表面损伤,伴有部分皮裂及皮下出血,牙齿排列关系及切缘形态比较明显,但牙齿痕迹边缘不清,咬合力重时牙齿切入皮肤,组织破裂咬痕边缘不齐,有组织间桥,切缘形态不清,痕迹只能反映牙冠轮廓及排列关系;(3)物体上的牙齿痕迹特征:在食品以外物质客体上的牙齿印痕,反映的牙齿数量较少。

24、如何提取人体皮肤上的牙齿印痕

在犯罪现场中,牙齿痕迹主要出现在吃剩的食品、人体皮肤、烟嘴、被破坏的物体上。常用拍照法提,提取留有牙齿痕迹的承痕客体。

25、唇纹痕迹特征可以分为哪几类

唇纹痕迹特征主要是纹线的起点、终点、分歧、结合、粗细、流向和间距,由于唇肌的紧张、松弛作用不同,能使这些特征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26、如何提取唇纹痕迹

(1)对于可见的唇纹痕迹,可以采取拍照的方法提取;

(2)对于潜在的唇纹痕迹,可以经显现处理后进行提取;

(3)对于体积较小的客体,可以直接提取承痕客体。

三、填空、选择、判断

1、手纹的皮肤组织由表皮、真皮两部分构成。

2、手纹的表皮位于皮肤浅部,由生发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化层组成。

3、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部分。

4、起点、终点、分歧和结合的出现率较高,小棒和小点出现率较低,小勾、小眼、小桥出现率最低。

5、对于非渗透性客体上的血手印的显现,可采用茚三酮显现法、DFO显现法、氨基黑10B显现法、二氯荧光素显现法。

6、样本手印分按捺印样本、自然样本、实验样本。

7、搜取样本手印的方法有公开捺印、公开搜取、秘密搜取、制作实验样本。

8、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硬件主要包括服务器、比对器、磁盘列阵、工作站以及其他外设设备,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软件以及指纹应用软件。

9、指纹识别系统一把包括:指纹图像输入及建库子系统,指纹图像处理子系统,指纹图像压缩、恢复子系统,人机交互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和后台作业管理子系统。

10、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网络化需要系统具备指纹远程传输功能、现场指纹远程对比功能、嫌疑人指纹远程比对功能以及数量交换功能。

11、足迹具有反映性、稳定性、特定性和连续性。

12、当前常见的足迹检验技术有:足迹的结构形象特征检验技术、足迹的步法检验技术、利用鞋底磨损特征进行不同鞋子的鉴定技术、足迹动力形态检验技术、步法检验定量化技术。

13、足迹的特征包括足迹的结构特征、足迹的步伐特征、鞋底的磨损特征。

14、赤足足迹的结构特征主要是指足型特征、赤足肤纹特征和其他特征。

15、穿鞋足迹反映出鞋子生产过程中构成的特征有鞋底的装配成型工艺特点、鞋底花纹和标志等,有压延冲切底特征、模压(注塑)鞋底特征、明倘鞋底特征。

16、鞋底磨损特征分为一次性磨损、重复性磨损、综合性磨损。

17、提取足迹常用的方法有照相提取法、实物提取法、石膏制模提取法、静电复印法。

18、

第三章械具痕迹检验

一、名词解释

1、工具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持工具破坏和侵害客体时,在接触部位因受力引起的变形,简称工痕。

2、撬压痕迹:利用杠杆原理破坏客体引起的变形,多为凹陷状痕迹。

3、打击痕迹:利用碰撞原理破坏客体引起的变形。

4、擦划痕迹:工具对客体表层施以压划作用而引起的线条状变形。

5、钳剪痕迹:持闭口咬合工具利用剪切作用破坏客体引起的变化称为钳剪痕迹。

6、刺切痕迹:利用劈切作用破坏客体引起的变形。

7、割削痕迹:利用锯、锉、钻类工具切削破坏客体时,在接触部位引起的变形。

8、比较检验:是指对现场痕迹和样本痕迹两者特征逐个进行比对检验。

9、枪械:是指利用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能量发射枪弹弹丸,用来杀伤有生力量,击毁敌方武器和技术装备的射击武器。

10、枪弹痕迹学:运用同一认定理论,通过对各种枪弹痕迹、特征的检验分析,确定发射枪种和认定发射枪支,通过对枪击现场的勘查分析及必要的侦查措施,判明枪击案件的性质和主要情节,揭露持枪犯罪的凶手。

11、枪弹痕迹的鉴定:就是指通过射击后遗留在弹头、弹壳上的痕迹检验来确定发射枪种和认定发射枪支。

12、玻璃破碎痕迹:是指玻璃破碎受载荷作用,由于断裂而形成的裂纹形态和裂纹的分布

13、放射裂纹:以作用点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的裂纹;

14、切向裂纹:以作用点为中心,以某一长度为半径的圆环形或弧形裂纹。

15、末梢纹:放射裂纹扩裂时由于能量衰减而终止于玻璃内部的裂纹前沿形态。

16、弓形纹:分布于裂纹断口上的,并且向某一表面汇集成束的纹线。

17、车辆痕迹:是指作案人作案时使用的车辆轮胎及其他部位所留下的痕迹。

18、车辆结构特征:是指反映车辆种类和部分车辆参数的特征。

19、车辆参数特征:是车辆痕迹中反映的有关车体结构的数据。

20、车辆行驶特征:车辆行驶特征是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轮胎形成的轨迹的总体特征,形式特征一般反映出车辆的部分结构参数、轮胎花纹形态、车辆的行驶状态等。

二、综合论述

1、常见的工具痕迹及工具痕迹检验的任务

(1)种类:犯罪嫌疑人撬门压锁、破窗挖洞、持械行凶和持械破坏留下的痕迹;

(2)任务

①研究工具的结构形状、功能以及表面特征的形态;

②研究被破坏客体的机械性能、组成成分及其对工具痕迹特征的反映;

③研究作用力对痕迹特征的影响;

④研究工具痕迹的形成、变化,工具痕迹的勘查分析方法,工具痕迹的检验鉴定技术

2、影响工具痕迹形成的因素

(1)工具痕迹是因力的作用引起客体局部变形的结果,形成工具痕迹有作用力、工具和被破坏客体三个因素;

(2)犯罪嫌疑人持械破坏主要靠自身的肌力带动工具作用,肌力的大小取决于力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条件;

(3)力学条件是决定肌肉拉力大小的基本条件,解剖学条件是指肌肉的结构及其在该动作的瞬间的位置影响肌张力的大小,生理学条件是指兴奋与疲劳程度可以提高或降低肌肉拉力。

3、工具如何分类?它在侦查中有何作用

(1)分类:

①根据工作需要:分为一般工具(是指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专业用工具(是指某种

行业或部门专用工具)、自制工具(是指犯罪嫌疑人专为实施犯罪行为而制造的工具)、代用工具(是指物件本身不是什么成型工具);

②根据工具的功能不同:可分为拉伸、压缩作用工具,扭转作用工具,剪切作用工具,切

削作用工具,复合作用工具。

(2)在侦查中的作用:

在生产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和存放工具过程中,会在工具表面形成各种几何形状的凹凸点、线、条、卷刃、缺口、裂缝或蚀斑等特征,其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特征与手加工中产生的特征质

量好一些,相对稳定,是检验鉴定常利用的特征,而机械加工和存放腐蚀形成的特征质量相对差

一些。

4、工具痕迹的分类

分类

线条状痕迹形成原因:切划接触(动态接触)在客体表面形成线条状痕迹

对应关系:工具上的点为痕迹中的线,工具中的线为痕迹中的片或面

组成部分:痕起缘、痕迹面、痕止缘

种类特征:痕迹的形状、尺寸、数量、分布等,它反映工具接触部位的形状、规格等

种属特点

个别特征:单一线条的凸凹起伏结构,包括峰、谷、腰的形态以及线痕的宽窄与倾斜

流向,它反映出工具接触部位的凸凹点、线的特点

分类:擦划、钳剪、刺切、割削

凹陷状痕迹形成原因:印压接触在客体表面形成凹陷状痕迹

对应关系:工具上的点为痕迹上的点,工具上的条为痕迹上的条,且凹对凸、凸对凹、

组成部分:痕起缘、痕迹壁、痕底、痕止缘

种类特征:痕迹的形状、规格尺寸,它反映工具接触部位的外表结构形状

个别特征:单一凸凹坑丘的结构,包括形状、凹凸性与具体位置,反映外表结构的各

别特点

分类:撬压痕迹、打击痕迹

5、几种常见工具痕迹的特征是什么?P91

(1)撬压痕迹

①定义:利用杠杆原理破坏客体引起的变形,多为凹陷状痕迹;

②特点:一次动作形成两处痕迹,分别在支、重两点上反映,互相对应,方向相反;

③类型及工具:折离撬压(多为杆状工具);扩缝撬压(多为前端扁平的工具);夹持撬压(具有夹压功能的工具);扭转撬压(与折离撬压工具类同);

(2)打击痕迹:

①定义:利用碰撞原理破坏客体引起的变形;

②特点:一次打击动作形成一处痕迹,若形成多处痕迹则受力方向相同;

③分类:垂直打击(多反映工具击面的整体形状及击表面的特征);倾斜打击(多反映工

具击面的局部形状及击面边缘的特征);

(3)擦划痕迹:

①定义:工具对客体表层施以压划作用而引起的线条状变形;

②特点:多伴随其他工具痕迹同时出现;

③分类:直接擦痕(是指在犯罪过程中,工具直接划动客体表层而出现的擦痕);间接擦

痕(是在形成其他痕迹过程中间接形成的痕迹);

(4)钳剪痕迹:

①定义:持闭口咬合工具利用剪切作用破坏客体引起的变化称为钳剪痕迹

②特点:钳切时,工具刃部是闭口咬合状态,常出现断头,断头斜面为双斜坡斜坡上的线

条由两侧指向中心;

③分类:按方向分为直剪与斜剪;按动作分为推剪、顿剪、摆剪与转剪等

(5)刺切痕迹:

①定义:利用劈切作用破坏客体引起的变形;

②特点:锐器工具从一侧开始向另一侧刺切,被破坏客体上出现一侧翻卷或向同一侧倾斜的形状,断面上的线条从开始端流向断端的另一侧;

③分类:按形状分为盲管形和贯通形;按方向可分为垂直于倾斜刺切两种;

(6)割削痕迹

①原理:利用锯、锉、钻类工具切削破坏客体时,在接触部位引起的变形

②特点:易出现重复切划面产生复合线条痕迹,易产生分离物。

6、常见撬压工具及其撬压痕迹

(1)螺丝刀撬压痕迹

①种类特征表现在螺丝刀端部的梯形及宽窄,旋杆的粗细;

②个别特征为加工时产生的擦划线、边沿的卷曲,使用时产生的豁口、电弧电眼、缺角、卷刃、裂纹,这些特征有时能反映出使用者的职业范围。

(2)钢丝钳撬压痕迹

①种类特征是指钳头、侧边、前后平台的形状与尺寸,齿纹的数量、宽窄、间距,钳柄的弯曲形状;

②个别特征分钳头边缘、侧边凹凸点形状、位置,钳柄端部的凹凸性坑丘,前后平台的具体形状,齿纹的磨损、缺口、崩裂的形状及位置

(3)棍棒撬压痕迹

①留痕稳定、易于鉴定,棍棒表面常有不整齐的凸凹沟纹,头部除有尖、角、圆、螺纹形状外,常有明显的破断茬口、缺损、卷皮等,附着物多。

7、不同客体上的撬压痕迹

(1)木质客体上的撬压痕迹P94

(2)金属客体的撬压痕迹P95

8、常见打击工具及其打击痕迹

(1)铁锤打击痕迹

①种类特征有锤击面的形状、宽度、直径、边数等;

②个别特征有卷边、磨损、缺角等的形状、位置、凸凹性及表面的划痕具体形态。

(2)棍棒打击痕迹

特征稳定、易于鉴定;

①无论是棒体、棒端打击或棒端戳击,接触部位的特征都会反映在客体表面;

②分离为多,棍棒打击某种客体时,受打击的客体必然对棍棒产生反作用,导致棍棒和客体表面产生剥离和分离,留下残渣碎屑、碎块或棍棒断离的某一部分。

9、不同客体上的打击痕迹P97

(1)木质客体上的打击痕迹;

(2)金属客体上的打击痕迹;

(3)颅骨客体上的打击痕迹。

10、不同客体上的擦划痕迹P98

(1)金属客体上的擦划痕迹

(2)木质客体上的擦划痕迹

11、不同客体上的钳剪痕迹P100

(1)钳剪硬度适中的客体

(2)钳剪硬度高的金属客体

12、钢丝钳及其钳剪痕迹P99

生产钳具时,在刃顶、刃口会留下生产加工形成的细小特征,在刃侧形成弧形、斜形等加工花纹特征;在使用过程中,刃顶、刃口接触物体会形成磨损、卷刃、缺口等特征。

13、常见的刺切工具及其刺切痕迹

(1)刀具刺切痕迹

①留痕时,痕迹形状呈“V”字形,表浅痕迹的起缘处能反映出工具豁口、卷刃的特征;

②痕迹较深时,在起缘处有时能反映出卷刃特征,痕壁形成线条痕,痕底出现卷刃和豁口特征

(2)匕首刺切痕迹

①形成痕迹的形状反映为钉帽状、菱形和丫子形(或三角形),主要是在痕起缘与痕底处反映;

②有时在痕壁上出现切划线条,在痕底出现由刃口卷刃或豁口形成的凸凹坑丘。

14、刺切痕迹的特征

(1)种类特征:为工具的形状、工具的宽窄与厚薄、工具刃口数量与锋利程度;

(2)个别特征:有刃口磨损性状、卷刃的形状部位、豁口的位置形状等。

15、不同客体上的刺切痕迹P100

(1)木质客体上的砍切痕迹

(2)纺织物上的刺切痕迹

16、常见的割削痕迹及其特点

(1)钻及其痕迹

①孔口痕迹主要是孔口的形状与直径;伴生痕迹有跳钻痕与轧箍痕,跳钻痕有的为曲螺线形,有的为点线状;轧箍痕有的为马蹄形擦痕,有的为弧形压痕;

②孔壁痕迹主要是从进口流向出口的顺时针旋转的螺旋线纹,为副切削刃切削孔壁留下的痕迹;

③孔底痕迹为呈120。的斜坡形,斜坡上有弧形或同心圆形的线痕,为主切削刃所留。

④钻削痕迹呈螺旋形,分上、下表面,下表面光滑、发亮,在主切削刃作用下形成顺方向的线性条痕。

(2)锯及其痕迹P102

①锯起端痕迹、锯断面痕迹、锯末端痕迹、锯割分离物

17、如何寻找和确定工具痕迹

(1)现场工具痕迹的寻找:

①在破坏的客体上寻找,目的物和障碍物是犯罪过程中重点破坏或侵害的客体,也是寻找发现工具痕迹的重点;

②在中心现场或隐蔽处寻找,中心现场的物体最容易遭受破坏而留下工具痕迹;

③沿犯罪嫌疑人的逃走路线寻找,犯罪嫌疑人在逃跑过程中,有时会将在现场没有及时处理的小客体、局部客体、作案工具扔弃;

④在犯罪嫌疑人住所及周围寻找,犯罪嫌疑人住所及其周围,可能留有犯罪嫌疑人抛弃的作案工具、被破坏的小客体、、作案工具的“遗留样本”等。

(2)现场工具痕迹的确定:

①区别动物造成的痕迹:区别时,要注意了解当地动物活动规律,分析现场环境情况,观察被破坏客体的痕迹的形态特点,寻找现场分离物,进行现场模拟实验;

②区别自然形成的痕迹:勘察时,要了解当地当时的气候环境,作出客体的断口分析,进行强度校核,也可模拟现场情况进行实验等;

③区别案前留痕:勘察区分时,要注意观察痕迹的新旧程度,被破坏客体与周围的环境,变形与整个工痕的搭配关系,变形与附着物的关系;

④区别案后留痕:区别时要注意做好调查访问工作,了解客体变形的出现规律,必要时可作现场试验,根据客体情况判明为案后引起的变形。

18、如何在在现场利用工具痕迹

(1)现场工具痕迹的提取:

①照相固定提取:最基本的方法,一般要拍照现场工具痕迹的全貌照片与特征照片;应反映出痕迹所在的位置、方向与周围物体的关系,瑶瑶反映出痕迹轮廓和细小特征的形态;

②原物提取:最直接的方法,对于小客体可直接提取原物,客体较大时,可拆卸、割下原物部分,以保全痕迹的细微特征;

③制模提取:不能提取实物的现场,具体有三种方法,分别为硅橡胶制模提取、硬塑料提取、注塑法提取。

(2)现场工具痕迹的记录:

描述工具痕迹在现场的位置;描述工具痕迹的反映状态;

工具的提取情况,说明提取方法、有无嫌疑工具;对工具痕迹和嫌疑工具进行登记编号。(3)工具痕迹的包装和运送:原则为不破坏原有痕迹特征,不产生新的痕迹特征

①可放在有支撑架的木盒或纸盒内,稳固的包装;

②可用塑料薄膜把检材包好放在木盒或纸箱内固定好;

③对于木质客体上的工具痕迹,可采取封盖的办法包装;

④对于生长木上的工具痕迹,可以使用三氯甲烷有机玻璃溶液涂在检材表面,生成一层白色薄膜而起到防止脱水的作用;

⑤对植物根茎上的工具痕迹可取塑料袋注水少许,将其放入,以防止干缩腐烂;

⑥对于泥土坯上的工具痕迹,要先在表面喷水雾以湿润表层,用脱脂棉包裹后,再用牛皮纸或纺织品包裹。

(4)金属检材防锈:

①在检材表面涂一层工业用凡士林油即黄甘油;

②用有机玻璃封盖,使检材与空气隔绝,防止氧化;

③用防潮纸、蜡纸、电容器纸等包裹;

④将检材放入装有防潮剂的玻璃器皿中。

(5)金属检材除锈:

①轻微除锈,可用丙酮和酒精擦拭;

②血垢除锈,可采用双氧水擦拭;

③严重除锈,可利用水介质震荡除锈,或用酸、碱除锈。

19、如何检验凹陷痕迹

(1)仪器:比较检验凹陷痕迹可采用题视显微镜;

(2)四条认定标准:(需全部满足)

①工具具备形成现场痕迹的条件,即工具的结构、功能可以形成现场痕迹;

②痕迹与样本的种类特征相符,即两者的形状、大小、凹凸性一致;

③质量好的特征一致,即两者的形态、位置及相互关系相吻合;

④差异点得到科学解释;

(3)三条否定标准:(满足之一即可)

痕迹的种类特征不符;质量好的特征不吻合;少数特征的符合属偶合。

20、如何检验线条痕迹

(1)仪器:比较检验线条痕迹可采用比较显微镜;

(2)四条认定标准:(需全部满足)

①工具的结构功能具备形成现场痕迹的条件;

②稳定的凹凸线特征相吻合;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 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A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 B美国源流 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 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 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 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 (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2)英国文化研究派 (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 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 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 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 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的生产率。但是此方法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作用。

管理学基本知识

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和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管理科学的初创阶段,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首先,由美国工程师费雷德里克?泰罗创造出"标准劳动方法"和劳动定额,被称为"泰罗制",并于1911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与"科学管理理论"同期问世的还有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这三种理论统称为"古典管理理论。" 管理的概念:一个组织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以实现目标的过程,就叫管理。 管理科学的第二个里程碑是"行为科学理论"。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奥尔顿?梅奥和费里茨?罗特利斯伯格等。后来,行为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一些新的理论分支。现代管理理论是以"系统理论"、"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等学派为代表,其特点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其理论基础,应用数学模型和电子计算机手段来研究解决各种管理问题。 管理学的分类 管理学是一门多分枝的学科体系?按照不同的研究对象,管理学细分为很多分枝学科。按照教育部学科分类目录,管理学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工商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 我国著名学者提出了中国管理科学“三个基础,三个层次和三个领域”的学科结构理论。即 三个基础 三个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数学是管理科学中数量分析方法的基础,最常使用的是统计学(包括数理统计、回归分析、非参数统计等)、组合数学(主要研究存在性、计数、优化等问题)、数学规划(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目标规划等)、随机过程、离散数学及模糊数学等。 经济学是管理科学中各类决策的出发点和依归,最常使用的是理论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例如工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及计量经济学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它是管理科学中研究人际关系、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管理学原理》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 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用权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层次为:上中下三层。 * 管理学的内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

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 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 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 管理及其性质 1、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伙为一个活 动过程,期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 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则无所谓管理艺术。 *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 系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0-50年代;梅奥霍桑试验 3)管理理论丛林:管理过程学派;社会合作学派(巴纳德);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马斯洛);群体行为学派(梅奥,克里斯);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塔维斯托克研究所);决策理论学派(西蒙);沟通中心学派(纽曼);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 4)学习型组织理论:卓越绩效模式理论;六西格玛理论;标杆超越法理论 * 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的十四原则: 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作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 霍桑试验内容包括: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 霍桑试验的结论: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着霍桑效应。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是:1)管理是一个过程;

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学 第一讲公共管理学概论 问题: 1.公共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之间的区别。 2.公共管理学对传统行政学的突破。 3.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4.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5.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 一、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一)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公共物品”和“公共事物”。 “公共物品”是属于大众所有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性: 1)非竞争性。是指人个消费物品或事物在由一个人消费的时候,并不影响和减少其他人的消费。 2)非排他性。是指阻止一个人的消费享用该产品,代价是非常大的。 “公共物品”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管理的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 对管理的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 社会公众利益的职能活动。 公共管理有五个内涵。 1)公共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或其他组织。 2)公共管理对象是公共事物。公共事物的特征有:a.公共事物与公共利益有直接关系; b.公共事物管理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管理是永恒存在的。具体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于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并且工作 绩效不能简单以利润或效率作为标准。 5)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二、公共管理的具体类型。“三分法”。a.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以便于管理。b.政府管理。 处理公共事物,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c.非政府组 织管理。是指除政府门部外其他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物,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霎时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三、公共管理学的特点。 1.公共管理学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延续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以及企业管理方面 的内容。 2.公共管理学在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情况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公部门。 3.公理管理重视与外界环境关系,强调以最高领导者的战略设计和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并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是意味着一种新的治理方式。 5.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价值调和与责任。“效率,效能,公平,经济。”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的是政府的改革与再造。建立服务型政府,比如电子,生态,高效及法 制等。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传播学教程知识点概括

传播学定稿1.0 1.0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从政治角度研究传播;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三功能;“内容分析法”卢因:群体传播研究; “把关人”概念 霍夫兰:说服效果研究;“控制实验法”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证据。 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人民的选择》;实地调查法 施拉姆:集大成者“传播学之父”整合前人成果,培育传播研究和实践人才,创建传播学科。他曾亲自建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一些学者认为,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报偿的保证 ────── =选择的或然率 费力的程度 2.人类传播发展的主要四个阶段: (原始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1、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发展趋势。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不管传播工具发展到哪一步,在此以前所运用的各种工具在任何时候都是并存的,不能互相代替。 3、传播面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制作和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大。 4、出现媒介融合趋势,即各种媒介趋向多功能一体化。 3.二分法、五分法: 二分,依据传播的技术、手段可分为: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动作为辅助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五分,依据传播的范围、规模可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2人);群体传播(3人以上);组织传播(有分工、等级、内部规范,较严密的社会组织);大众传播 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应注意语言表达能力、词汇量、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两个人要达到有效传播,他们的经验范围必须有若干共同的地方。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组织是指为达到诸多目标或未来预期产出而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协调行动的若干人。 管理(management)就是要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是管理者在利用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在效率和效益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组织绩效同效率和效益成正比。 效率(efficiency)指的是在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程度或资源产出水平的高低。效益(effectiveness,也有译作“效果”或“有效性”)是衡量管理者为组织设定并努力要达到的目标的恰当程度,也指组织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管理者所选择的目标是恰当的,并实现了这些目标,组织就是有效益的。效益效率2*2图表见P4 管理的四种智能: 1,、计划是管理者用以识别并选择适当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管理者计划工作的优略劣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也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计划详述见P120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步骤(1)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2)制定战略SWOT(3)实施战略和变革

组织 2、组织(organizing)是管理者用以建立工作关系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和协作,由此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过程的结果是产生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即一个正式的任务系统和汇报关系系统,借助这样的系统可以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去实现组织目标。 3、领导领导要达成的效果是使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对组织高度忠诚 4、控制在控制(controlling)过程中,管理者要评价组织实现目标的情况,以及为保持和提高绩效水平所采取的行动。控制过程的结果是要提高准确衡量和监控组织效率与效益的能力。 管理类型 基层管理者:处于管理层基底层的是基层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他们的职责是对从事具体的的产品生产或服务活动的非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中层管理着:监督基层管理者,负责寻求运用人力及其他资源已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办法。 (改善评估)中层管理者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开发和改进有助于提高组织 效率和效益的技能和诀窍。 高层管理者:负责确立组织目标。对组织的成败富有根本的责任。 信息技术与管理角色和技能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决策型角色信息型角色人际关系的决策 管理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1、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是指分析和诊断情况、辨别原因和结果的能力。由于高层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计划和组织,他们应拥有最佳的概念技能。 2、人际技能(human skills),或“人际交往技能”,包括理解、改变、领导、控制其他个 人和群体行为的能力。 3、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是指在组织中发挥某一角色作用的、与特定工作岗位有关的 专业知识和技术。 决策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 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 ?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mity)?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 自我控制能力。 ? ?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 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 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2.社会协调(correlation)——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 3.社会遗产传承(transimitters of culture)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

第3章计划 1.简述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 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 (2)主导性: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具有主导性特征。 (3)普遍性: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4)效率性:计划的效率是指从组织目标所作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在制定计划时,要时时考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损耗。 2.计划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企业部门管理职能之不同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研究与开发计划、销售计划等等。 按计划内容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第4章目标管理 1.企业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其主要特征为: (1)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 (2)目标具有多重性。 (3)目标具有层次性。 (4)目标具有变动性。 2.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1)现实性原则。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 (2)关键性原则。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这一宗旨的企业发展目标很多,企业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企业目标主体。 (3)定量化原则。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 (4)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5)权变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 3.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目标管理具有这样的特点: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及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及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及“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及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及“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及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及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及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及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及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第一章 1.何谓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质? 答: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 2.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答: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七个要点:①即时的专业管理。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③强调产出控制。④转向部门分权。⑤转向竞争机制。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公共管理的特征:①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②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③改变组织结构。④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⑤改变现行的政策。⑥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⑦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以及学习的公共组织。⑧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3.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技能? 答: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化技能。④诊断技能。⑤沟通技能。 4.有效公共管理者应具有哪些基本的特质? 答:①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②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③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④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⑤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

的工作经验。⑥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⑦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擅长于分析与思考。 第二章 1.什么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具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所谓公共组织,从广义上而言,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都可以成为公共组织。从狭义上来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①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③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④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⑤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⑥公共组织的政治因素的考虑。⑦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⑧公共组织的独占性。⑨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 2.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层级化的优点是什么? 答: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即纵向结构。它是指公共组织内部,按上下层级关系有序构成形式。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点: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层级化是公共管理效率化的有力保证。 第三章 1.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战略公理的基本特征:①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②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③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超级最新版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版

传播学 2013/12/29 传播学1 人类语言的特性(理解) 1.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的事物。 2.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3.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的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传播能力。 4.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它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而且创造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手语、计算机语言等人工语言。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人类能够将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作为经验、知识、文化,利用以文字为主体的各种体外化媒介加以记录保存和积累起来,并通过教育和学习传授给后代。而不像动物那样主要靠遗传。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知识点)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人类迄今为止传播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结束。简而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重要意义:

(职业经理培训)电大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01.“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组织理论之父”韦伯。 1、管理的含义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和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4)管理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2、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答: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具有以下独特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2)管理的科学性(3)管理的艺术性 3、管理的职能一般包括几方面? 答:⑴计划⑵组织⑶领导⑷控制 4、管理者的分类 答:㈠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划分⑴高层管理者⑵中层管理者⑶基层管理者㈡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划分⑴企业管理者⑵政府部门管理者⑶其他部门管理者 5、管理者的角色? 答:(一)人际关系角色(1)精神领袖角色(2)领导者角色(3)组织联络者角色(二)信息传递角色(1)信息监听角色 (2)信息传播者角色(3)发言人角色(三)决策制度角色(1)企业家角色(2)干扰应对者角色(3)资源分配者角色(4)谈判者角色 6、管理技能: 答:⑴技术技能。是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⑵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分他人打交道并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⑶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7、影响组织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分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部分. ⑴宏观环境,又称为社会大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①经济环境,②技术环境,③社会文化环境,④政治法律环境和⑤全球化环境. ⑵产业环境,又称作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是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环境因素.包括①竞争对手②,顾客,③供应商,④战略合作伙伴,政府管理部门,新闻传播媒介等. 7影响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内部环境是指组织拥有的资源条件,它包括组织内部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⑴组织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组织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⑵组织文化资源。主要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8、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⑴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员所共用的价值观。⑵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文本文化⑶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 ⑷组织文化的重要功能是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9、组织文化的塑造主要通过那些途经? 答:首先要明确组织价值观,即明确组织成员要遵循的价值观念。然后通过标记、象征、故事、仪式与庆典等活动,将组织的价值观逐渐落实到组织成员的行动中去,并不断完善发展。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在组织文化的培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0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定义及类型? 答:⑴定义:其是指组织环境的得分程度和变化程度。⑵类型;①简单稳定的环境②复杂稳定的环境③简单动态的环境④复杂动态的环境。11、管理组织环境的步骤? 答:第一步;列出对组织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的数目和相对强度 第二步:对第一步列出的因素的变化进行的分析,确定它们是为组织创造了机遇还是带来的威胁。 第三步:拟一个计划,说明自己打算如何利用环境因素创造的机遇或者化解其带来的威胁,并确定为达到这个所需要使用的资源。 12.提高管理组织环境能力的方法/ 答:第一,创设一咱组织机构和控制系统,让组织内所有的管理者都分别负责一些具体的环境因素。第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13、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答:⑴管理原理(是基本规律)⑵管理的功能(是基本任务)⑶管理的主要方法、技术和手段⑷管理者和管理者群体⑸管理环境⑹管理思想及实践的发展历史⑺管理效果 14、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 社会符号/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 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拟态环境极权 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理论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有限效果”理论“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 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 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库利/帕 克/米德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香农/维纳经验学派和 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 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 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 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 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 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 也是大量借鉴各种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大众传播研究,很多批判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3、心理学: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卢因在其群体动力 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 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 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 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 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②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 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此定义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 传播活动;也可以参考第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 助的。】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 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