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口服青霉烯类抗生素法罗培南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_黄剑峰

口服青霉烯类抗生素法罗培南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_黄剑峰

口服青霉烯类抗生素法罗培南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_黄剑峰
口服青霉烯类抗生素法罗培南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_黄剑峰

口服青霉烯类抗生素法罗培南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黄剑峰

【摘要】 法罗培南钠是具有青霉烯基本骨架的青霉烯类口服抗生素,经由阻止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抗菌、杀菌作用。临床研究表明,法罗培南钠对各种青霉素结合蛋白(P B P )具有高亲和性,特别是对细菌增殖做必需的高分子P B P 呈现很高的亲和性,适用于成人和儿童由单一或多种对法罗培南钠敏感的细菌引起的感染。现综述其药理作用、药动学及临床评述。

【关键词】 法罗培南钠;药理作用;青霉烯;抗生素

作者单位:550003贵州省骨科医院药剂科

法罗培南钠(F a r o p e n e m s o d i u m T a b l e t s ,化学名称:(5R ,6S )-6-[(1R )-1-羟基乙基]-7-氧代-3-[(2R )-四氢呋喃-2-基]-4-硫代-1-氮杂二环[3、2、0]庚-2-烯-2-羧酸单钠2.5水合物);化学结构式为:

法罗培南钠是全球第一个口服青霉烯类抗生素,由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06年上市以来,对临床各科感染,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对法罗培南钠的药理作用、药动学与临床应用进行综述。1 药理作用

本品为具青霉烯基本骨架的青霉烯类口服抗生素,它经由阻止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抗菌、杀菌作用。对各种青霉素结合蛋白(P B P )具有高亲和性,特别是对细菌增殖所必需的高分子P B P 呈现高亲和性。体外实验表明法罗培南钠对需氧性革兰氏阳性菌、需氧性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具广泛抗菌谱;尤其是对需氧性革兰氏阳性菌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肠球菌,需氧性革兰氏阴性菌中的柠檬酸杆菌、肠杆菌、百日咳噬血杆菌以厌氧菌中的消化链球菌、拟杆菌等显示较强杀菌效力。并显示对各种细菌产生β-内酰胺

酶稳定,对β-内酰胺霉产生菌具有较强抗菌活性。2 药动学

正常健康成人空腹时单次口服本药150、300、或600m g ,约1~1.5h 后分别达到最高血浆浓度2、4、6.2或7.4μg /m l 。本药半减期约为1h ,且与用药剂量无关。正常健康成人餐后单次口服本药300m g ,发现达到最大血浆浓度时间较空腹用药时延迟约1h ,最大血浆浓度、半减期及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 U C )几乎均为出现差异。本品能进入患者咳痰、拔牙创伤浸出液、皮肤组织、扁桃体组织、上颌窦黏膜组织、女性生殖组织、眼睑皮下组织和前列腺组织等中。本药亦可轻度分布进入母乳乳汁。本品以原形吸收,部分以原形自尿排泄,其余经肾中的脱氢肽酶-1(D H P -1)代谢后从尿消除。人血浆及尿中没有发现具有抗菌活性的法罗培南

钠代谢物。

本品主要经肾排泄。正常健康人空腹口服本品150、300或600m g 后的尿中排泄率(0~24h )在3.1%~6.8%间;最高尿中浓度达到时间为0~2h ,最高尿中浓度值分别是21.7,57.6或151.5μg /m l ,但12h 后几乎已经不能再被检出。

老年患者服用本品半减期会延长。肝功能不全者的半

减期与正常患者无明显区别。肾功能不全者。血浆浓度有所上升且半减期有所延长。3 国内外的临床研究

法罗培南钠是一种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培南

类结构,它是作为一种口服治疗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药

物来进行研发的。目前的研究已经确证法罗培南钠具有广

谱抗菌作用。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对一线抗生素耐药的不断增加,使研制新抗生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1],法罗培南钠能口服吸收,体外对一些呼吸道病原菌具有抗菌活性[2],因此法罗培南钠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法罗培南钠作为全球第一个口服青霉烯类抗生素,多年临床应用经验与细菌耐药性监测证实:碳青霉烯是人类对抗感染最强武器,碳青霉烯对β-内酰胺酶普遍稳定,碳青霉烯长期保持强大抗菌活性,敏感性几乎不变。法罗培南钠是新一代口服青霉烯,全新结构,更安全,更方便;法罗培南钠,对多种β-内酰胺酶更稳定,更低诱导、更低耐药,与克拉维酸钾、舒巴坦等常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以及亚胺培南等相比,法罗培南钠对

绝大部分β-内酰胺酶更稳定;法罗培南诱导头孢菌素酶(A m p C 酶)更低。细菌大量产生A m p C (头胞菌素酶)可以降

低三代头孢以及某些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抗菌效果,从而产生耐药。A m p C 酶可在强诱导剂。(如亚胺培南、西司地丁、克拉维酸等)诱导下产生;与亚胺培南、阿莫西林等相比,法罗培南钠对A m p C 酶的诱导性更低,几乎不诱导A m p C 酶的产生;与常用口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相比,法罗培南钠抗菌活性更强,敏感性更高;法罗培南钠针对厌氧菌,同样具有强效活性;法罗培南钠大量临床实践证实:疗效显著,不良反应更少;国外上市临床实验涵盖呼吸、泌尿、妇科、五官、外科等众多系统感染,均显示疗效显著;国外实验报道:法罗培南钠严重不良反应更少更安全,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微消化系统反应,且发生率低。国外上市临床实验及上市后使用跟踪证实:重大不良反应如神经系统、肾功能影响均很少见,最常见副作用是稀便或腹泻,且发生率低(<3%)。4 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试验中发现,法罗培南钠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并用,动物实验(大鼠)报告:可导致法罗培南钠血药浓度提高,其机制是西司他丁钠抑制代谢酶所致;与呋塞米并用,动物实验(犬)报告:可使法罗培南钠肾毒性增强;与丙戎酸钠并用,有报告称,和碳青霉烯类药物如美罗培南、帕尼培南、亚胺培南等并用,可使丙戎酸血浓度降低,由此导致癫痫发作复发。

5 药物不良反应

日本进行的临床试验中,总计2207例患者中被报告有127例(5.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55件(2.5%);腹痛19件(0.9%);稀便15件(0.7%);发疹13件(0.6%);恶心12件(0.5%)等。

血生化指标检查发面,受试者发生A L T(G P T)上升56件(3.4%)、A S T(G O T)上升36件(2.2%),嗜酸细胞增多27件(1.8%)。

在日本上市销售后使用情况调查中,总计17383例患者中共被报告有528例(3.0%)发生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是腹泻和稀便365件(2.1%)、腹痛26件(0.2%)、发疹25件(0.1%)等。

6 结语

综上所述,法罗培南片是青霉烯母核的2-位上接有一个四氢呋喃基团,化学结构较稳定。它对需氧和厌氧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显示出广谱的抗菌活性,特别是对耐药的葡萄球菌、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和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活性都优于现有的口服抗菌剂;但对绿脓杆菌的活性较弱。

本品对各种β-内酰胺酶都很稳定,较少产生耐药。口服吸收效果好,血中半衰期约为1h。日用药量为450~900m g (分3次口服)。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呼吸感染的有效率为78.6%;尿路感染有效率为73.4%;皮肤感染有效率为88.6%;外科感染有效率为89.0%;妇产科感染有效率为87.5%;耳鼻科感染有效率为74.1%;眼科感染有效率为87.3%;牙科及口腔科感染有效率为86.8%。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均为轻度的消化系统症状及变态反应症状。本品在临床中特别是用于儿科的细菌感染,如下呼吸道感染,95%~100%有效,临床评价较高。本品能抑制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很多革兰氏阴性菌,包括流感杆菌、淋球菌、兰卡他布汉氏菌,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它对厌氧菌特别有效,其体外的抗菌作用与很多抗生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如头孢特仑、头孢克肟、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呋肟、克林霉素、亚胺培南、头孢泊肟、环丙沙星、P i p-e r a c i l、安美汀、甲硝唑、妥布霉素、万古霉素等,其抑制厌氧菌作用比参与试验的抗生素均强,到目前为止,它是抗厌氧菌最强的抗生素。

它对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及很多革兰氏阴性菌比头孢特仑,头孢克肟,头孢克洛,阿莫西林有效,比第三代头孢菌素强5~10倍。

本品属于第一个用于临床的青霉烯抗生素,既可口服,又能经注射给药,适用于不同感染程度的患者。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充分的肯定。

参考文献

[1] T h o r n s b e r r y C M,J o n e s M.L.H i c k e y Y,e t a l.R e s i s t a n c e s u r v e i l-

l a n c e a n d M o r a x e l l a c a t a r r h a l i s i s o l a t e d i n 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1997-1998.J.A n t i m i c r o b.C h e m o t h e r,1999,44:749-759.

[2] I n o u e E.,S M i t s u h a s h i.I n v i t r o a n t i b a c t e r i a l a c t i v i t y a n d b e t a-I a c-

t a m a s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S Y5555,a n e wo r a l p e n e ma n t i b i o t i c.A n t i m i-

c r o b.A g e.1994.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

曹志国 李亚军 王莹莹 吴金玲

【摘要】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在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69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对照组26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对照组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用药20d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基本痊愈17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8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3%;对照组基本痊愈3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6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6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对治疗急性脑梗塞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脑梗塞;抗凝

低分子肝素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的抗凝新药,对脑梗塞疗效可靠。本文对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6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经头颅C T排除脑出血。男24例,女45例;年龄56~74岁,平均65岁。1.2 入选条件 确认为急性脑梗塞;首次发病;发病时间3 d~1w k;年龄<80岁;S B P<200m m H g(1m m H g=0.133 k P a),D B P<120m m H g;血小板计数>100×109/L,C T<2 m i n,B T<2m i n。

1.3 方法 69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对照组26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x±s)

组别例数年龄起病时间/d梗塞面积/m m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4363.75±5.564.95±1.5418.75±8.8719.75±8.03

对照组2664.45±4.885.15±0.5117.5±9.121.5±7.42

对照组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 l静脉滴注,1次/d,连续10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腹壁皮下注射,

作者单位:154600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民医院2次/d,连续10d。肝素使用剂量:体重<50k g每次0.4m l (0.1m l相当于2500AΦa I C U),体重51~60k g每次0.5m l,体重>60k g每次0.6m l。治疗期两组均不得使用其他溶栓药、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药后20d作疗效评价。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附件1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近年来,我国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部分细菌对其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经相关领域专家多次研究论证,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达成以下共识。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需氧、厌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特别就是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具很强抗菌活性。该类药物的临床适应证广,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重症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等的抗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5个品种: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与厄她培南。厄她培南抗菌谱相对较窄,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非发酵糖细菌抗菌作用差;其她4个品种的药效学特性相仿。亚胺培南、帕尼培南分别与西司她丁及倍她米隆组成合剂,后二者分别为肾脱氢肽酶抑制剂及近端肾小管有机阴离子输送系统抑制剂,并不起到抗菌作用。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显示,自2011年我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来,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的59、4%降至2017年的36、8%,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同期由85、1 DDDs/100人·天降至49、7 DDDs/100人·天。多数类别抗菌药物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的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同期该监测网中心成员单位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1、83 DDDs/100人·天上升至3、28 DDDs/100人·天。在部分地区存在个别品种应用过多或上升过快的现象。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增多。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因而选择该类药物的几率增加。2、免疫缺陷/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增多。3、部分医务人员临床应用不合理。 (二)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呈上升趋势。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2017年全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平均为9、0%,较2014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26、9%。老年、儿童与成人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依次为10、2%、9、1%与7、8%。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率持续较高,2017年全国平均检出率为56、1%,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 80、4%。 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 (一)严格掌握药物临床应用适应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近年来,我国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部分细菌对其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经相关领域专家多次研究论证,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达成以下共识。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需氧、厌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具很强抗菌活性。该类药物的临床适应证广,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重症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等的抗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5个品种: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和厄他培南。厄他培南抗菌谱相对较窄,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非发酵糖细菌抗菌作用差;其他4个品种的药效学特性相仿。亚胺培南、帕尼培南分别与西司他丁及倍他米隆组成合剂,后二者分别为肾脱氢肽酶抑制剂及近端肾小管有机阴离子输送系统抑制剂,并不起到抗菌作用。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显示,自2011年我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来,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的59.4%降至2017年的36.8%,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同期由85.1 DDDs/100人·天降至49.7 DDDs/100人·天。多数类别抗菌药物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的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同

期该监测网中心成员单位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 1.83 DDDs/100人·天上升至3.28 DDDs/100人·天。在部分地区存在个别品种应用过多或上升过快的现象。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增多。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因而选择该类药物的几率增加。2.免疫缺陷/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增多。3.部分医务人员临床应用不合理。 (二)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呈上升趋势。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2017年全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平均为9.0%,较2014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26.9%。老年、儿童和成人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依次为10.2%、9.1%和7.8%。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率持续较高,2017年全国平均检出率为56.1%,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80.4%。 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 (一)严格掌握药物临床应用适应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明确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适应证:多重耐药但对本类药物敏感的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感染的重症患者;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经验治疗。对照这3个适应证,临床合理应用的重点有: 1.“重症感染”是指因感染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压、低氧血症、脏器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的患者。而对于“重症患者”,则需要认真鉴别是否存在感染后,再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特别是碳青霉烯类药物。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介绍 试题答案

项目名称:2019年兵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全员培训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介绍试题答案 1、下列关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c ) A、对绝大多数G+与G-、需氧菌与厌氧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B、产ESBL 菌株所致严重感染的首选药 C、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属、粪肠球菌的作用优于头孢他啶 D、对于沙雷菌属、不动杆菌、绿脓杆菌、产碱杆菌等的抗菌作用大多优于头孢他啶 E、各种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的作用优于甲硝唑、克林霉素和氯霉素 1、下列关于药物的构效关系描述错误的是(b ) A、亚胺培南——肾毒性大,易代谢,需与酶抑制剂联用;R位碱性强,易导致神经毒性 B、美罗培南——肾毒性低,酶稳定;R位碱性降低,抗G-菌的活性增高、神经毒性降低 C、厄他培南——肾毒性低,酶稳定; R位提高蛋白结合率,半衰期延长;神经毒性降低 D、厄他培南——肾毒性低,酶稳定;R位碱性降低,抗G-菌的活性增高、神经毒性降低 E、比阿培南——肾毒性低,酶稳定;几乎无神经毒性 关于碳青霉烯类的不良反应的描述错误的是(b ) A、超剂量应用时此类药物易诱发神经毒性,其中亚胺培南发生率较高,而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和比阿培南发生率较低,故亚胺培南不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 B、超剂量应用时此类药物易诱发神经毒性,发生率约为10 %-30% C、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神经系统毒性,如头痛、惊厥、癫痫、肌阵挛、意识障碍等 D、可导致皮疹、瘙痒、发热、休克等过敏反应,因此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E、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血液学方面的嗜酸性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增多、血红蛋白减少等,并可致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转氨酶升高,血胆红素或碱性磷酸酶升高,但一般能为患者所耐受 窗体底端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近年来,我国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部分细菌对其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经相关领域专家多次研究论证,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达成以下共识。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需氧、厌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具很强抗菌活性。该类药物的临床适应证广,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重症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等的抗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5个品种: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和厄他培南。厄他培南抗菌谱相对较窄,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非发酵糖细菌抗菌作用差;其他4个品种的药效学特性相仿。亚胺培南、帕尼培南分别与西司他丁及倍他米隆组成合剂,后二者分别为肾脱氢肽酶抑制剂及近端肾小管有机阴离子输送系统抑制剂,并不起到抗菌作用。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显示,自2011年我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来,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的59.4%降至2017年的36.8%,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同期由85.1 DDDs/100人·天降至49.7 DDDs/100人·天。多数类别抗菌药物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的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同期该监测网中心成员单位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1.83 DDDs/100人·天上升至3.28 DDDs/100人·天。在部分地区存在个别品种应用过多或上升过快的现象。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增多。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因而选择该类药物的几率增加。2.免疫缺陷/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增多。3.部分医务人员临床应用不合理。 (二)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呈上升趋势。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2017年全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平均为9.0%,较2014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26.9%。老年、儿童和成人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依次为10.2%、9.1%和7.8%。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率持续较高,2017年全国平均检出率为56.1%,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 80.4%。 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状况比较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状况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铜绿假单胞菌(PA)对主要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阐明耐药机理,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医学杂志,遴选2006~2009年报道的相关药敏实验数据,作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PA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依序是21.29%(1389/6524)、24.34%(556/228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1627,p<0.01)。结论:临床抗PA感染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首选亚胺培南。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可形成多重耐药,其耐药机理主要是因其产生金属酶,携带有金属酶的整合子在PA间快速播散。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主要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在临床抗PA感染中有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文旨在比较两者对PA的耐药状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查阅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医学杂志,遴选2006年至2009年所报道的相关资料,将文中所报道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药敏实验数据进行归类和数据处理,根据被测菌株数,推算还原耐药菌株数,按文献累加被测菌株数和耐药菌株数,计算总的耐药率[1-6]。然后将PA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作比较,即进行卡方检验,计算X2值,求P值,并阐明耐药机理。 2、结果见下表 3、讨论 3.1 根据上述结果可知,亚胺培南耐药率(21.29%)低于美罗培南的耐药率(2 4.34%),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1627,P>0.01)。 临床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宜首选亚胺培南。但PA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仍比较高,可见PA对亚胺培南的耐药问题不容忽视。 3.2 PA对亚胺培南等碳青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机理是:①PA产生金属酶,尤其是IMP型金属酶是我国临床感染检出率最高的金属酶,此金属酶属于β内酰氨酶类,可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且不受酶抑制剂的影响[7]。这是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产金属酶的基因位于PA质粒或染色体上,并能以基因盒的形式由整合子携带,从而导致耐药性在细菌间快速传播。整合子也是导致PA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②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也是导致PA 产生多重耐药的原因之一[8]。外排泵MexAB-OprM、MexXY-OprM高度表达与调控基因mexP、mexZ发生变异有关。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使用管理规定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使用管理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和《2017年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督导工作表》的要求,制定本管理流程。 一、严格控制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的使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使用条件和程序包括: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选用应从严控制,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应具备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 1.有药敏支持; 2.经科室讨论和有关专家会诊同意; 3.处方需经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开具。 临床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不得在门诊使用。 二、临床科室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相关规定 1.住院患者确需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的,由临床科室提出会诊申请,由指定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家进行会诊,确定是否使用,包括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品种、使用剂量、疗程及预后等。 2.经会诊确需使用的,临床科室须填写《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表》,由会诊专家签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方可使用。 3.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立即停药,并积极救治。 4.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5.按月填写《医疗机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使用情况信息表》,报临

碳青霉烯类比较

亚胺培南:对粪肠球菌仅具抑菌作用,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则无抗菌活性。多数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部分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则对本品耐药。本品对大多数厌氧菌具很强抗菌活性。显示对革兰阴性菌具有抗生素后效应,其作用时间因细菌而异,其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后效应时间最长。亚胺培南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应用对肠球菌属和部分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具协同作用,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应用对部分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亦具协同作用。由于本品可能导致惊厥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帕尼培南:对革兰阳性菌抗菌活性略强于亚胺培南,对粪肠球菌的MIC90为0.78mg/L,对屎肠球菌和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无抗菌活性。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部分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本品不敏感。对大多数厌氧菌具很强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或稍强。帕尼培南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具抗生素后效应。本品在正常脑脊液中含量低,但在炎性脑脊液中可达到治疗多数敏感菌的有效浓度。 美罗培南:增强其对需氧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并减轻了其肾毒性及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美罗培南对革兰阳性菌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比稍逊,对粪肠球菌的MIC90为8 mg/L,而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则无抗菌活性。美罗培南对肠杆菌科细菌抗菌活性较亚胺培南强2~8倍。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较亚胺培南强2~4倍。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部分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本品亦不敏感。本品对大多数厌氧菌具很强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或稍强。由于本品引致癫痫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亚胺培南低,本品可适用于细菌性脑膜炎,尤其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或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所致脑膜炎。本品与中枢神经系统γ-氨基丁酸受体亲和力远较亚胺培南为低,故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比后者低。用药期间如发生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应及时减少剂量或停药。 厄他培南:其血浆半衰期较长,可一天一次给药;本品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糖不发酵菌抗菌作用差。厄他培南对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具高度抗菌活性,但稍逊于亚胺培南;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对本品耐药。本品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显著优于亚胺培南。但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细菌对本品耐药。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近年来,我国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部分细菌对其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经相关领域专家多次研究论证,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达成以下共识。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需氧、厌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具很强抗菌活性。该类药物的临床适应证广,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重症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等的抗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5个品种: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和厄他培南。厄他培南抗菌谱相对较窄,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非发酵糖细菌抗菌作用差;其他4个品种的药效学特性相仿。亚胺培南、帕尼培南分别与西司他丁及倍他米隆组成合剂,后二者分别为肾脱氢肽酶抑制剂及近端肾小管有机阴离子输送系统抑制剂,并不起到抗菌作用。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

(二)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呈上升趋势。 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 (一)严格掌握药物临床应用适应证。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明确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适应证:多重耐药但对本类药物敏感的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感染的重症患者;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经验治疗。 对照这3个适应证,临床合理应用的重点有: 1. “重症感染”是指因感染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压、低氧血症、脏器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的患者。而对于“重症患者”,则需要认真鉴别是否存在感染后,再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特别是碳青霉烯类药物。 2.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症患者才有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指征。应当提倡耐药菌感染抗菌治疗的多样化,对于一些轻中度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宜选择其他类别的抗菌药物,如产ESBL 细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也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其他类别抗菌药物。 3. 有用药适应证的患者应当强调病原学诊断,及时降阶梯治疗。在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前,必须送检标本做病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评价细则 价

及配伍 效评估 抗菌药物处方与会诊[3]

[1]适用于MIC≤8μg/ml的CRE感染(如与多黏菌素联用时则CRE的MIC可为16—32μg/ml),使用时应加大剂量、延长输注时间并联合其他抗菌药物。 [2]推荐剂量(见附录) [3]部分地区厄他培南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中属于限制使用级,遇此情况无需进行第五部分评价。 附录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推荐给药剂量 1.亚胺培南(剂量以亚胺培南计算) 一般为静脉滴注给药,亦可肌内注射给药,严禁静脉注射给药。 (1)静脉给药 ①成人:肾功能正常患者根据感染严重程度、细菌敏感性以及患者体重而定,每日2~3g每6~8小时给药1次;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50mg/kg或4g,且无资料显示剂量超过4g可提高疗效。 ②肾功能减退成人:肾功能减退患者需调整剂量,内生肌酐清除率50~90ml/min 者每次0.25~0.5g,每6~8小时给药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10~50ml/min者每次0.25,每6~12小时给药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6~9ml/min者每次0.125~0.25g,每12小时给药1次。血液透析患者应在透析后给药,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剂量与内生肌酐清除率< 10ml/min者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每次0.5~1g,每日2次。内生肌酐清除率< 20ml/min者超过推荐剂量时癫痫发生率上升。 ③新生儿:<7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12小时1次;7-21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8小时1次;21-28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6小时1次。 ④儿童:1-3个月婴儿,一次20mg/kg,每6小时1次;3个月-18岁或者体重<40kg儿童,一次15mg/kg(最大剂量500mg),每6小时1次;体重≥40kg 儿童,一次250-500mg,每6小时1次。 ⑤对肾功能损害的儿童(血清肌酐>2mg/dl),尚无足够的临床资料作为推荐依据。 (2)肌内注射 剂量为每次0.5~0.75g,每12小时给药1次。本品0.5g和0.75g应分别溶解于1%利多卡因溶液2ml和3ml中供肌肉注射。 2.美罗培南 ①成人:肾功能正常患者根据感染严重程度、细菌敏感性以及患者体重等而定,常用量为每次0.5~1g,每8~12小时给药1次;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可增至每次2g,每8小时给药1次;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6g。 ②肾功能减退成人:肾功能减退患者需调整剂量,内生肌酐清除率>50~ 90ml/min者每次1g,每8小时给药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26~50ml/min者每次1g,每12小时给药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10~25ml/min者每次0.5g,每12小时给药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10ml/min者每次0.5g,每24小时给药1次。血液透析患者剂量为每次0.5g,每24小时给药1次,每次透析结束后应补充0.5g。CAPD患者剂量与内生肌酐清除率<10ml/min者同。 ③老年人内生肌酐清除率>50ml/min者不需调整剂量,<50ml/min者按肾功能来调整剂量。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

附件2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评价细则 一、评价细则说明 1.本评价细则是为评价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提供参考,供专档管理和督导检查时使用。 2.所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包括以下品种: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厄他培南。 3.评价表中权重分数高的部分仅代表管理侧重点,并不代表在临床应用中权重分数低的部分不重要。 4.评价表分为5部分:适应证、品种选择、给药方案、病原学及疗效评估、会诊权限。 5.每张表针对1个病例进行评价,如病例中使用1个以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时,进行总体评价。根据不合理情况,予以扣分。 6.评价表共100分,实行扣分制,扣完为止,最低0分。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

注释: [1]适用于MIC≤8μg/ml的CRE感染(如与多黏菌素联用时则CRE的MIC可为16—32μg/ml),使用时应加大剂量、延长输注时间并联合其他抗菌药物。 [2]推荐剂量(见附录) [3]部分地区厄他培南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中属于限制使用级,遇此情况无需进行第五部分评价。

附录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推荐给药剂量 1.亚胺培南(剂量以亚胺培南计算) 一般为静脉滴注给药,亦可肌内注射给药,严禁静脉注射给药。 (1)静脉给药 ①成人:肾功能正常患者根据感染严重程度、细菌敏感性以及患者体重而定,每日2~3g每6~8小时给药1次;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50mg/kg或4g,且无资料显示剂量超过4g可提高疗效。 ②肾功能减退成人:肾功能减退患者需调整剂量,内生肌酐清除率50~90ml/min者每次0.25~0.5g,每6~8小时给药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10~50ml/min者每次0.25,每6~12小时给药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6~9ml/min者每次0.125~0.25g,每12小时给药1次。血液透析患者应在透析后给药,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剂量与内生肌酐清除率< 10ml/min者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每次0.5~1g,每日2次。内生肌酐清除率< 20ml/min者超过推荐剂量时癫痫发生率上升。 ③新生儿:<7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12小时1次;7-21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8小时1次;21-28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6小时1次。 ④儿童:1-3个月婴儿,一次20mg/kg,每6小时1次;3个月-18岁或者体重<40kg儿童,一次15mg/kg (最大剂量500mg),每6小时1次;体重≥40kg 儿童,一次250-500mg,每6小时1次。 ⑤对肾功能损害的儿童(血清肌酐>2mg/dl),尚无

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的荟萃分析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9年5月20日第19卷第3期?Chin?J?Infect?Chemother,?May?2019,?Vol.?19,?No.?3 300 ·论著·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 的荟萃分析 赖?静1,?张?琪1,?梁?园1,?刘滔滔2,?温?燕2,?张宏亮2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联用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CRE/CRKP)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有关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的研究,检索年限截至2018年1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和GRADE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3篇英文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合计212例患者。荟萃分析显示:双碳青霉烯类联用可降低28/30 d死亡率(OR=0.41,95%CI:0.21~0.79,P=0.007),改善临床疗效(OR=2.07,95%CI:1.10~3.88,P=0.02),提高细菌清除率(OR=2.05,95%CI:1.05~3.99,P=0.04)。GRADE系统推荐分级为低等级、弱推荐。结论双碳青霉烯类联用可增强对CRE/CRKP的抗菌作用。 关键词:双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荟萃分析;循证医学 中图分类号:R516;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08 ( 2019 ) 03-0300-06 DOI: 10.16718/j.1009-7708.2019.03.014 Effectiveness of double-carbapenem therapy on carbapenem-resistant infections: a meta-analysis LAI Jing, ZHANG Qi, LIANG Yuan, LIU Taotao, WEN Yan, ZHANG Honglia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No. 923 Hospital of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nning 53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ouble-carbapenem therapy (DCT) in the treatment of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 or 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 by meta-analysis. Methods W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search for the double-carbapenem therapy on carbapenem-resistance infection in Cochrane library, PubMed, Embase, CBM, CNKI, VIP and WanFang Date, which were published before January 2018. Data extraction 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by two researchers independently. RevMan 5.3 software was used for meta-analysis and GRADE was used for evidence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grading. Results Three case-control studies in English involving 212 patients were included.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DCT could reduce the 28/30-day mortality (OR=0.41, 95% CI: 0.21-0.79, P=0.007), and increase clinical cure rate and the microbiological eradication rate (OR=2.07, 95% CI: 1.10-3.88, P=0.02; OR=2.05, 95% CI: 1.05-3.99, P=0.04). GRADE showed that the 3 outcomes were all based on low quality evidence. Conclusions Double-carbapenem therapy can enhance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CRE/CRKP infections. Keywords: double-carbapenem,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meta-analysis, evidence-based evaluation 作者单位: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3医院药剂科,南宁 530021; 2.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第一作者简介:赖静(1985—),女,硕士,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抗感染研究。 通信作者:张宏亮, E-mail:277749097@https://www.wendangku.net/doc/fe1630379.html,。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属于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其他典型β内酰胺类药物结构中青霉烯的顺式构象显著不同,具有超广谱极强的抗菌活性,与青霉素结合蛋白亲和力强,能够有效渗透细菌外膜,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

附件2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评价细则 一、评价细则说明 1.本评价细则是为评价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提供参考,供专档管理和督导检查时使用。 2.所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包括以下品种: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厄他培南。 3.评价表中权重分数高的部分仅代表管理侧重点,并不代表在临床应用中权重分数低的部分不重要。 4.评价表分为5部分:适应证、品种选择、给药方案、病原学及疗效评估、会诊权限。 5.每表针对1个病例进行评价,如病例中使用1个以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时,进行总体评价。根据不合理情况,予以扣分。 6.评价表共100分,实行扣分制,扣完为止,最低0分。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

[1]适用于MIC≤8μg/ml的CRE感染(如与多黏菌素联用时则CRE的MIC可为16—32μg/ml),使用时应加大剂量、延长输注时间并联合其他抗菌药物。 [2]推荐剂量(见附录) [3]部分地区厄他培南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中属于限制使用级,遇此情况无需进行第五部分评价。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推荐给药剂量 1.亚胺培南(剂量以亚胺培南计算) 一般为静脉滴注给药,亦可肌注射给药,严禁静脉注射给药。 (1)静脉给药 ①成人:肾功能正常患者根据感染严重程度、细菌敏感性以及患者体重而定,每日2~3g每6~8小时给药1次;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50mg/kg或4g,且无资料显示剂量超过4g可提高疗效。 ②肾功能减退成人:肾功能减退患者需调整剂量,生肌酐清除率50~90ml/min者每次0.25~ 0.5g,每6~8小时给药1次;生肌酐清除率10~50ml/min者每次0.25,每6~12小时给药1次;生肌酐清除率6~9ml/min者每次0.125~0.25g,每12小时给药1次。血液透析患者应在透析后给药,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剂量与生肌酐清除率< 10ml/min者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每次0.5~1g,每日2次。生肌酐清除率< 20ml/min者超过推荐剂量时癫痫发生率上升。 ③新生儿:<7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12小时1次;7-21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8小时1次;21-28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6小时1次。 ④儿童:1-3个月婴儿,一次20mg/kg,每6小时1次;3个月-18岁或者体重<40kg儿童,一次15mg/kg(最大剂量500mg),每6小时1次;体重≥40kg儿童,一次250-500mg,每6小时1次。 ⑤对肾功能损害的儿童(血清肌酐>2mg/dl),尚无足够的临床资料作为推荐依据。 (2)肌注射 剂量为每次0.5~0.75g,每12小时给药1次。本品0.5g和0.75g应分别溶解于1%利多卡因溶液2ml和3ml中供肌肉注射。 2.美罗培南 ①成人:肾功能正常患者根据感染严重程度、细菌敏感性以及患者体重等而定,常用量为每次 0.5~1g,每8~12小时给药1次;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可增至每次2g,每8小时给药1次;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6g。 ②肾功能减退成人:肾功能减退患者需调整剂量,生肌酐清除率>50~90ml/min者每次1g,每8小时给药1次;生肌酐清除率26~50ml/min者每次1g,每12小时给药1次;生肌酐清除率10~25ml/min者每次0.5g,每12小时给药1次;生肌酐清除率<10ml/min者每次0.5g,每24小时给药1次。血液透析患者剂量为每次0.5g,每24小时给药1次,每次透析结束后应补充0.5g。CAPD患者剂量与生肌酐清除率<10ml/min者同。 ③老年人生肌酐清除率>50ml/min者不需调整剂量,<50ml/min者按肾功能来调整剂量。 ④新生儿:<7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12小时1次;7-28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8小时1次。治疗脑膜炎时:<7天新生儿,一次40mg/kg,每12小时1次;7-28天新生儿,一次40mg/kg,每8小时1次。 ⑤儿童:1个月-12岁或者体重<50kg儿童,一次10mg/kg,每8小时1次;12-18岁或者体重≥50kg 儿童,一次500mg,每8小时1次。治疗院感染肺炎、腹膜炎、血流感染以及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感染时,剂量可加倍。治疗脑膜炎时:1个月-12岁或者体重<50kg儿童,一次40mg/kg,每8小时1次;12-18岁或者体重≥50kg儿童,一次2g,每8小时1次。 ⑥对肾功能损害患者,如果肌酐清除率每分钟25-50ml/1.73m2,正常剂量每12小时1次;如果肌酐清除率每分钟10-25ml/1.73m2,正常半量每12小时1次;如果肌酐清除率每分钟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介绍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种非典型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以及对beta-内酰胺酶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对控制耐药菌、产酶菌感染及免疫缺陷者感染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环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噻唑环上的硫原子为碳所替代,且C2与C3之间存在不饱和双键;另外,其6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研究证明,正是这个构型特殊的基团,使该类化合物与通常青霉烯的顺式构象显著不同,具有超广谱的、极强的抗菌活性,以及对beta-内酰胺酶高度的稳定性。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作用方式都是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致使细菌胞浆渗透压改变和细胞溶解而杀灭细菌。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此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是存在于细胞浆膜上的蛋白,分两类,一类具有转肽酶和转糖基酶的活性,参与细胞壁的合成,另一类具有羧肽酶活性,与细菌细胞分裂和维持形态有关。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此药的作用靶位,亚胺培南与PBP2的亲和力很强,结合后阻碍细胞壁的合成,可使细菌迅速肿胀、溶解,而且其作用很少受接种菌量(PH5.5~8.5)的影响。美罗培南能迅速渗透入肠杆菌科和铜绿假单孢菌靶位,主要是与PBP2和PBP3紧密结合。 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厄他培南,比阿培南。抗菌药物出现,总是伴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碳青霉烯类抗

生素虽然刚开始使用时,细菌的耐药性相当低,对常见病原菌的敏感率很高,但碳青霉烯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一样,在临床应用后即出现耐药菌株。目前临床上已出现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菌株。 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外膜孔蛋白减少或丢失伴高水平beta-内酰胺酶的持续产生 外膜的通透性对药物进入菌体至关重要,抗生素可以通过通道蛋白直接扩散进入胞内,并到达菌体内的相应作用部位,从而达到抑菌或杀菌的作用。外膜蛋白的表达缺失或减少时阻止药物顺利到达菌体内,可以使碳青霉烯类药物MIC值升高,当合并产ESBL或ampC酶时则使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产生高水平耐药。 2.碳青霉烯酶产生 碳青霉烯酶是指所有能明显水解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beta-内酰胺酶。BUSH-JM分类方法根据生化特征或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性将beta-内酰胺酶分为4类。第一类为头孢菌素水解酶(Amp-C酶),由染色体介导;第二类为青霉素酶和超广谱酶,其中2f亚群是由沙雷菌属与肠杆菌属产生的非金属碳青霉烯酶;第三类为可水解碳青霉烯抗生素的金属酶,为碳青霉烯酶;第四类为其他不能被克拉维酸完全抑制的青霉素酶。Ambler分类方法根据于beta-内酰胺酶的特殊性、动力学参数及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将beta-内酰胺酶分为A、B、C、D四类。其中A、B、D三类为碳青霉烯酶。 A类为丝氨酸酶,活性部位为丝氨酸残基,属于Bush分群中的2f亚组。包括阴沟肠杆菌和黏质沙雷菌种由染色体介导的NMC-A、IMI、SME以及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中质粒介导的KPC、GES酶。这类酶都是青霉素

碳青霉烯类药物对比

《医院药学高级教程》 近来病历抽查发现头孢西丁和拉氧头孢这两种药,使用比例上升趋势增长较快。随着该药品的使用增多,临床疗效反应有所下降,为防止耐药菌的产生,建议临床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注意: 头孢西丁属头霉素类,抗菌谱类似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对厌氧菌有效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比较适用于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但头霉素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及第一代头孢菌素。静脉给药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过敏性皮炎等不良反应,对于高血压患者症状加重等。孕妇应该仅在必需的情况下才使用,对于哺乳期妇女头孢西丁可低浓度分泌进入乳汁,使用的时候应该给予警告。(妇产科使用比例最高)拉氧头孢为半合成氧头孢烯类,其抗菌活性与头孢三代类似,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阴性球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同,对铜铝假单胞菌的作用不及头孢他啶,对厌氧菌的的抗菌作用明显强于第1,2,3代头孢菌素类,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药物热等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老年人缺乏维生素K,使用拉氧头孢增加出血倾向,用药期间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K预防。(儿科使用比例最高)

头霉素、氧头孢烯类:相似抗菌,区别应用 基层医院 2013年7月15日D11版 文张永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科教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了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外,还有一大组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和单环类,其分子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其中头霉素类与氧头孢烯类的抗菌谱和临床适应证有不少相似之处。 抗菌特点:性似头孢、同中存异 头霉素类和氧头孢烯类所含的品种,其药名中都有“头孢”两字,原因是该两类药分别具有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似的分子结构和抗菌谱,但抗菌作用均较头孢菌素弱。头霉素类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肺炎克雷伯菌、产气杆菌等)、革兰阴性球菌(包括卡他莫拉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和革兰阳性菌(包括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而氧头孢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作用强,对绿脓杆菌、沙雷菌属等其他革兰阴性菌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也有一定作用。 头霉素类与氧头孢烯类对包括脆弱类杆菌在内的各种厌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后者的作用更优),这是与头孢菌素的不同点之一。而且,这两类抗生素对细菌产的β-内酰胺酶,包括对部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很稳定,其稳定性优于多数头孢菌素,因此可用于产酶菌、耐药菌感染。 1.头霉素类 国内主要应用的品种为头孢西丁和头孢美唑。两者相比,头孢美唑除了对脆弱类杆菌的作用稍次于头孢西丁外,对需氧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及其他厌氧菌的作用均优于头孢西丁,且对酶的稳定性也较头孢西丁强。以相同的剂量给药后,头孢美唑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头孢西丁。总体上,头孢美唑效果较优,但难以透过血脑屏障。

碳青霉烯类(培南类)抗生素

1主要品种 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 [开发上市时间及开发公司] 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商品名:泰能)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在1979年研制成功。

2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克倍宁)是日本三共株式会社研制的品种,1994年3月上市。2002年在中国上市。 3 是由日本住友制药公司与英国I-CI 制药公司开发,1994年在意大利上市。1999年进入我国市场,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 4 厄他培南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开发的新型长效注射用培南类,商品名:怡万之。2005年进入我国市场。 5 比阿培南是由Wyeth-lederle实验室研发的新型碳青霉烯类,于2002年11月在上市。2008年先声药业在首家上市,商品名:安信,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 2作用特点 抗菌活性 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及多重耐药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耐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对本品耐药。亚胺培南在浓度8mg?L-1时,可抑制90%以上的主要致病菌。美洛培南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亚胺培南弱2-4倍,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同样耐药;但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16倍,对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4倍。帕尼培南对G+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或略强,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则逊于亚胺培南。 稳定性 碳青霉烯类对质粒介导的超广谱(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染色体及质粒介导的(AmpC酶)均具有高度稳定性。但可被金属β-内酰胺酶水解灭活,造成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 结合蛋白 PBP是细菌上特殊的蛋白分子,也是β-内酰胺抗生素作用靶位,碳青霉烯类与PBP 结合紧密而显示出很强的杀菌活性。亚胺培南与PBP结合,尤其是PBP2的亲和力强,阻碍的合成,可使细菌迅速肿胀,溶解,其作用很少受接种菌量、PH值(5.5-8.5)的影响。美洛培南迅速渗透到靶位,主要是与PBP2和PBP3紧密结合。帕尼培南与铜绿假单胞菌的PBP的亲和性依次为PBP2,PBP1A,PBP3,PBP1B,PBP4。 与内毒素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