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云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十

云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十

云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十

一、单选题

1、中学生晓阳总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任何事情都会按自己的意愿发展,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这让他非常苦恼,希望得到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如果对晓阳进行心理辅导,最可行的办法是( )。

A.放松训练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情绪法

D.代币强化法

2、李强在期中考试中失利,但是他没有气馁,而是认真分析了失败原因,找到了问题,确定了新的努力方向。李强对待挫折的方式是( )。

A.合理宣泄

B.升华

C.补偿

D.认知重组

3、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实际锻炼法

B.个人修养法

C.情感陶冶法

D.榜样示范法

4、采用“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对道德问题进行研究的是( )。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5、“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 )。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6、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将眼光停留在那些优秀的学生身上。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

A.从众效应

B.木桶效应

C.期待效应

D.投射效应

7、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方式,班级日常行为规范属于(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自我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集体促成的纪律

8、小兵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自己的学校,感到踏实、温暖,为自己成为学校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体现了群体的哪种功能?( )。

A.归属功能

B.支持功能

C.认同功能

D.塑造功能

9、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

A.演说家

B.智者

C.军人和武士

D.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0、某校自主开发的经典诵读课属于( )。

A.生本课程

B.校本课程

C.地方课程

D.国家课程

二、辨析题

1、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包括认同与内化两个阶段。

2、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和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3、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部分。

4、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5、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说明“知识与技能”不是很重要。

三、简答题

1、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2、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3、简述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

4、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5、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四、材料分析题

1、小林进入初中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时,他经常把“这是老师说的”挂在嘴边。现在,他经常跟同学一起讨论书本以及老师的一些观点,觉得书本上和老师的很多观点不合理,经常以独立批判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所给出的建议,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一个问题或观点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老师觉得小林有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原理恰当地加以运用,看待问题有点片面,对一些观点的怀疑和批判缺乏充足的论据。

问题:

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林思维变化的特点,提出促进小林思维发展的建议。2、魏老师对刚接任的一个班级进行摸底测验,满分100分的试卷,有个学生的语文只考了8分。魏老师找他谈话。谈话中,魏老师开门见山地说:“我听语文老师说,你上课根本就不听讲,是吗?”学生答:“是。”“听你父母说,你在家也不写作业,是吗?”学生回答:“是,我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想做。”魏老师说:“你根本不听讲、不学习,还能考8分,说明你挺聪明的,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魏老师把他叫到自己跟前打开试卷,帮他分析每一道题,告诉他哪些是只要去记忆就可以掌握的,哪些是需要努力才可以完成的。在以后的日子里,魏老师允许这个学生上课不听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在期中考试时这个学生考了40多分。之后魏老师继续帮他检查学习的效果,帮他制订学习计划,在每章的学习完成后,对他的学习情况进行书面测评并给予及时反馈,同时对学习计划做适当调整。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考到70多分了。就这样,魏老师转化了一个语文成绩很差的学生。

问题:请用教学原则和教学评价的相关理论对该材料进行分析。

参考解答

一、单选题

1、【育萃教育专家解析】C。解析: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要点: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题干中,晓阳认为自己是个完美的人,而事实并不是如此,说明晓阳对自己的认知是不正确的观念,想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要改变对自己的认知,也就是建立合理

的情绪。因此,如果对晓阳进行心理辅导,最可行的办法是理性情绪法。放松训练法也称松弛训练法,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生理活动、降低激活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辅导方法。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当事人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代币奖励法是指当学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发给其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2、【育萃教育专家解析】D。解析:认知重组是指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评价如何,会直接影响挫折感的产生。题干中,李强对待挫折的方法是认知重组。

3、【育萃教育专家解析】A。解析:实际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题干中孟子的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实际锻炼法。个人修养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情感陶冶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4、【育萃教育专家解析】B。解析: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用“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进行判断。

5、【育萃教育专家解析】A。解析:题干表现为在道德教育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6、【育萃教育专家解析】C。解析:期待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题干中,教师提出难题,并把目光停留在优秀学生的身上,是一种希望优秀学生能够给出正确回答的期待,属于期待效应。

7、【育萃教育专家解析】D。解析: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班级日常行为规范属于集体促成的纪律。

8、【育萃教育专家解析】A。解析:群体的归属功能指个体一旦明确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就能免除孤独与怯懦,获得安全感。儿童和青少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有进人学校、参加同龄人的组织并和他们一起活动的需要。在他们进人学校和自己的班级后,就会感到踏实、温暖,甚至会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自豪和骄傲。题干所述体现了群体的归属功能。

9、【育萃教育专家解析】C。解析:古希腊的教育包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和武士,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10、【育萃教育专家解析】B。解析: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某校自主开发的经典诵读课属于校本课程。

二、辨析题

1、【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品德形成的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依从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易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认同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2、【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和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的主要表现:①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②有助于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③有助于帮助解决教师或正式群体一时照顾不到的困难等。消极影响的主要表现:①对同伴的不良行为给予无原则支持,与教师、班级对立;②散布小道消息,破坏纪律,聚众闹事;③容易被坏人利用而误人犯罪歧途等。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目标的一致程度。故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3、【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辛涛、申继亮、林崇德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做出如下划分:①本体性知识。它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②条件性知识。它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③实践性知识。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④文化知识。它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4、【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5、【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者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的。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是课程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其获得学习方法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他们积极的态度体验,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三者都非常重要,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

1、【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有效地组织复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式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

2、【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有以下几点。

(1)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一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二是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三是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

(2)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3)尊重与接纳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接纳不是对学生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

3、【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人们活动时的情绪。

4、【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知觉的基本特性如下。

(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2)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个体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的知觉特性。

(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5、【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一理解问题一提出假设一检验假设。

(1)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也称为明确问题或分析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3)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案,选择恰当的问题解决操作步骤。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4)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四、材料分析题

1、【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1)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一些基本特点,如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由

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中学生由于初步拿握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能够理解自然与社会中的一些较复杂的联系,对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越来越感兴趣,因此开始用批判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常常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或书本中现成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为此,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不仅能批判地对待

别人和书本上的观点,而且开始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但在初中阶段,这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有时毫无根据地争论,有时固执己见或偏激,这与中学生知识经验不足、辩证逻辑思推发展不够完善密切相关。材料中小林由小学时期认同教师的观点,转变为初中时期和同学一起讨论知识甚至批判教师的观点,这是其思维批判性的表现。由老师对小林的描述可以看出,小林的思维也表现出片面性。

(2)针对小林这样的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为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培养策略。

第一,针对中学生,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还具有一定的形象成分的特征的初中低年级学生,教师应根据其特征及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来正确地进行教学。

第二,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主动性。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广泛的迁移,运用到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去。

第四,强化对思维规程与思维策略的训练,特别是应掌握决策思维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第五,引导学生加强自觉思维的习惯,使其经常对自己思维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并注意加强意识本身的调控作用。

2、【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材料中,魏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魏老师综合运用了多种评价方式。

(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教师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魏老师帮学生检查学习的效果,帮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检查他的学习落实情况,没有用全班同学统一的标准要求该学生,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第一,魏老师对刚接任的班级进行摸底测验属于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第二,从整个教学进程来看,材料中,魏老师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进行章节测评和反馈、调整学习计划,这些是形成性评价的体现。这种评价是监控学生学习进展

最重要的手段,也是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对于那些在形成性评价中持续出现困难的学生,教师必须找准导致学习障碍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补救措施,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建议。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