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乌镇古镇滨水建筑外部空间研究

乌镇古镇滨水建筑外部空间研究

乌镇古镇滨水建筑外部空间研究
乌镇古镇滨水建筑外部空间研究

乌镇的民间传说故事

乌镇的民间传说故事 江南水乡古镇是人们放松身心的热衷之选,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乌镇,也受到了各地游客的喜爱。那你知道乌镇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乌镇的民间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乌镇的民间传说故事:夏同善洗冤1873年,浙江发生了“杨(乃武)葛(小白菜)冤案”,省,府,县三级七番,屈成冤案。 第二年,杨的妻子和姐姐赴京城告状,要求伸冤。夏同善会同28名官员联函奏请交刑部复审,获慈禧太后恩准。两年后,杨葛冤案真相大白,与冤案有牵连的数十名贪官有的被革职,有的被查办,天下皆知。乌镇是夏同善外婆家,他读书全赖外祖父所藏典籍,故1856年当他进士及第,钦点翰林时,便将“翰林第”匾挂在了外婆家的大厅上。由于夏同善是参与此事中官职较高者,又是关键人物,一时名震江南。 传说杨葛冤案昭雪后,裕亲王十好奇,一个小小女子,竟将大清朝数十名官员革去顶戴,便要刑部带小白菜来面察。那小白菜脸色虽憔悴,却难掩风姿,裕亲王起了同情之心,问她可有要求,小白菜便说出了在牢里许下的心愿:谁为我洗清冤情,情愿服侍他终生。这话可难住了裕亲王,因为皇上有旨,小白菜应进庵堂了却余生。裕亲王想了一下,就有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让小白菜赴乌镇翰林第侍候

夏同善母亲三个月,但要不见天日的来去。三个月后,进庵堂了却余生。乌镇东栅翰林第有一间没有窗户的房子,后门连着长廊,就是为小白菜“不见天日”地来去而修建的。 乌镇的民间传说故事:三珍斋酱鸡乌镇三珍斋酱鸡历史悠久,遐迩闻名,由于兵灾人祸,也曾几起几落,令人感慨。 清朝初年,有名厨许某者,用独特配料和工艺烧制卤味,尤以酱鸡,熏肠和夸肠最为脍炙人口,有乌镇三珍之誉。早年小店,无有店号,只以“许官酱鸡店”为号,所售酱鸡称之为“许鸡”,销售见好之后,难免同行嫉妒,吴语“许”和“死”同音,竟称之“死鸡”。而且有人造谣诽谤,竟说是店主人为了牟利,常收购瘟鸡,以次充好,幸亏两开间的作坊和店堂设在应家桥北堍下岸,活鸡宰杀都在隔壁“大桥洞”上操作,在众目睽睽下谣言不攻自破。有好心者劝店主人要注意形象,建议将“许鸡”改为“五香酱鸡”,店号改名“三珍斋”。从此,三珍斋叫出了名,但是“五香酱鸡”顾客们嫌其拗口,大家叫“酱鸡”。习惯成自然,于是,在乌镇,三珍斋就有酱鸡;酱鸡就是三珍斋的。 三珍斋一直沿用祖传老工艺烧制酱鸡,用的佐料是陈酒(黄酒)、晒油(酱油)和香料,经过常年烧鸡的卤汁,因其珍贵和浓汁,内行人称之谓“老膏”。非到过于浓稠时,才加些适量的水,通常在每次烧制酱鸡时只加陈酒,晒油和香料。所以,“生胚”放入老膏中烧制,非但本身所含有汁水不外溢,反而吸取了老膏中的精华,烧成的酱鸡,色泽红亮,皮肉酥嫩,更有夏天不易馊,冬天不易冻的妙处,自然成

滨水空间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生活的环境,对滨水空间也具有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很多城市的滨水空间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有些水体遭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滨水休闲在城市生活中根本无法体现,如今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正如火如荼,滨水空间建设具很大的挖掘价值,天创智业通过对滨水空间的分析,创新性的提出滨水空间规划的设计手法。 一、滨水空间特征及类型 一个场所的存在意义与它鲜明的特征是有必然联系的。滨水空间最不同于城市其它地段的特点首先便是源自水体的自然资源类型,以及历史沉淀的社会人文特征。下面就滨水空间特征和类型进行简要归纳概括: 1、滨水空间特征 (1)水体造就的自然资源特征 生态多样性——滨水空间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这里水生、陆生、两栖类生物品种多样,即是人们观赏、考察的特殊区域,也是人们能体会到最多自然要素的最直接场所。 小气候——当水体达到一定数量、占据较大空间时,由于水体的独特性质,水域附近常常呈现出宜人的小气候。 场地形态多样性——来自水体的冲刷、搬运和堆积作用使得滨水呈不同面貌,滩、沱、岛、矶、缓坡等特殊形态往往使滨水空间更具自然性,有利于形成滨水堤岸空间独特的场所感。 (2)滨水区独特的人文特征 水乃生命之源,人类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趋水天性是源远流长的。水和社会意识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自古就对水有着深刻的参悟。“上善若水”是人类向谁学习的一种人生态度;“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乃是借情于山水,抒怀自己的胸襟,孔子的“智者乐水”则道尽了对水的理解。滨水地带作为文化灵魂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 2、城市滨水空间类型 (1)从宏观的概念上来看,城市滨水空间包括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和城市滨水堤岸空间。城市滨水堤岸空间即是陆地空间与水体空间的边界;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是指城市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着的开敞式空间体,包括公共绿地、专业绿地、

基于生态优化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开发策略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5-0007-03 基于生态优化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开发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2-10-09 作者简介:刘鹏(1990-),男,在读硕士刘鹏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系统总结了我国城市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试图在生态理念指导下提出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若干策略,为滨水空间的规划开发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生态优化,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8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滨水空间,又称滨水地区(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空间范围包括200m 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惑距离为1km 2km,相当于步行15min 30min的距离范围。根据毗邻水体的不同,滨水区可以分为滨江、滨河、滨湖和滨海地区[1]。很明显,城市滨水空间凭其特有的水体环境优势,已经成为一座城市中集生态价值、景观价值、经济价值于一体的活力区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极富特色的“活动舞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使得滨水空间的开发和建设成为城市政府和规划师关注的焦点。 1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开发规划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城市都意识到滨水空间的重要价值,陆续进行了一些较大规模的滨水空间开发项目。随着这些滨水项目的不断开展,很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1.1滨水环境破坏严重,生态优先原则缺失 由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很多城市对自然环境的掠夺式破坏行为一直存在,城市生产与生活污水的无处理排放、垃圾的随意堆积致使水体污染十分严重,一些保存尚好的滨水景观被任意的掩盖、挤占、填埋,使原来完整的城市水系变得支离破碎。从而造成众多城市滨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系统结构类型单一、空间异质性差、空间连接度低、破碎化程度高,滨水景观的动态、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2]。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城市政府和开发商在滨水区进行高密度“景观墙”式的开发建设,完全背离生态优先的初衷,以致出现建筑尺度失调,空地率下降,人口密度过高,这可能影响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使其抗逆能力降低。1.2土地使用功能单一,滨水空间活力不足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滨水空间应该成为市民聚集活动的舞台。然而很多城市滨水空间几乎全部用于居住开发,用地功能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各种用途的互相依存与融合,若干个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切断,缺乏各种功能空间的综合组织和利用,很难满足市民对社会活动多样性和复杂化的要求,也不利于城市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形态单一的滨水景观设计也是造成滨水空间功能隔离与分化的重要原因,许多滨水空间由于单纯的公园绿地属性,缺乏吸引市民参与的商业和文化娱乐设施而失去了作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导致夜间市民活动缺少,滨水环境受冷落,滨水空间活力不足。1.3城市历史特色缺失,“千水一面”现象突出每个城市都有属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城市空间只有真正具有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增强城市空间可识别性的重要元素。但是目前我国许多滨水空间开发项目走入了误区,单纯追求所谓的现代化,规划设计手法单一,面貌形态大同小异,“千水一面”现象突出。 另外,很多城市在进行滨水项目开发时都不考虑城市的地方文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任何一种城市形态都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随意组合,它是地域文化在该地区长期积淀和作用的结果。由于大部分城市最初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它们的滨水区都具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资源,很多开发项目往往忽略了对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或大拆大建,破坏了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或忽略现状建筑形态的存在,任意在其附近进行“现代化”开发,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滨水空间特色,使得城市空间形态杂乱无章。 1.4公共岸线连续性差,水城空间缺少联系 一些城市滨水区虽然规划建设了若干城市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但部分滨水空间仍被传统型“赖水为生”的产业或部分工业、商业建筑用地所占据,市民无法接近和享用,使得这些开敞空间零散分布、各自为政,缺乏合理的衔接和过渡,彼此割裂,城市滨水岸线的连续性得到破坏。 另外,很多城市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只局限于一河两岸,且仅处于平面层次的考虑,与城市其他开敞空间缺乏系统、富有生机的衔接,缺乏足够的开敞面,许多板式大体量的高层建筑阻碍了公众的观景视线,在心理上造成与滨水区的隔离,滨水空间的自然景观资源没有充分融入到城市中去,没有形成完整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2城市滨水空间开发规划策略研究 根据张庭伟等在其《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一书中的观点,评价一个城市滨水空间开发项目的成功与否,主要有三个衡量标准:第一,是否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繁荣,增加城市的经济总量,为市政府创造更多的税收;第二,是否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为更多的市民提供工作岗位;第三,是否有助于改善城市市容,反映政府的政绩,增强市民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1]。除此之外,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空间开发项目还应该能在不破坏城市滨水生态平衡甚至能够促进城市滨水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城市形态。 2.1实行多功能复合的滨水开发利用模式 作为一个结构复杂、极具价值的城市空间要素,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应突出复合的理念,使城市滨水地区成为以功能混 · 7 · 第38卷第35期2012年12月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8No.35 Dec.2012

古镇考察报告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镇考察报告心得 篇一:古镇调查报告 以乌镇为例浅析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保护引言 乌镇为江南著名的水乡文化古镇,拥有六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 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共有1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集 中了许多具有很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的历史街区,同时具有独特的地方习俗和 文化传统。由于乌镇仍然很好地保持着100年前的历史人文风貌,20XX年获得了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一、乌镇的江南水乡风情乌镇目前为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格局。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民居、水阁、长长的古帮岸和廊棚透出水乡特有的韵味,形成典 型的江南水乡风情。

1.民居 1)临水民居与水阁(水上吊角楼):临水民居的特点是:前街后河,因地制宜,临河 而建。平面为二间或三开间,进深大多数较浅,层数多为单层或两层,每户均临河设独用水 埠,洗涤取水极为方便。这种住宅组合方式自由,加以屋顶起伏跳动,构图非常活泼。“家 家面水,户户枕河”是乌镇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相同之处,但此地却有一部分民居用木桩或石柱打入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造成“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的“水阁”,水阁三面有窗,窗旁有门,门外有石阶,这即是乌镇的“水上吊角楼”。 2)面水民居:这类民居建于滨河路街一侧,有的还在宅前设面水的廊棚或过街楼,居民在此从事各种杂务和休息活动。 3)传统建筑:街巷内的传统民居是在城镇中心的民居,一般规模较大,进深较深,构 成相对独立的深宅院落,建造标准也较高,内部结构的布局和处理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给 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它们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这类民居在平面布局上强调中轴线对称, 纵向进深随地形而置,一般2进-5进,布局上前厅后楼,

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理论探析

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理论探析 一、建筑组群的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突出特色和卓越成就 在中国古代,建筑以组群布局方式在平面上展开,远比竖向发展更被注重,也更呈优势,形成了显著特色。与此同时,不胜枚举的优秀实例表明,诸如城市、宫殿、坛庙、寺观、陵寝、皇家园林、府邸、衙署等大规模建筑组群的外部空间的设计意象,从群体到单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注重合理控制其体量和尺度,讲究空间程序的巧妙组织,力求其空间艺术效果,既能在远观时以整体性的宏大气势和魄力彰现特定的性格,也能在近观时以单体及局部细节构成的多姿多彩予人亲切细腻的感受,更能在行进时以各空间层次和景物生动有致的多样变化造成富涵审美情趣的知觉群的连续综合印象,达到很高艺术境界(图1)。 图1 1980年代的北京紫禁城:建筑组群在平面上展开,远比竖向发展更被注重,也更呈优势,形成显著特色。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拥有发展大尺度大体量建筑的技术实力。文献记载中以及遣存至今的许多“竣极天工”的台阁、明堂、佛塔等,就曾在建筑技术与艺术上显示出古代哲匠的惊人才智与成就。然而,历史上这些竖向发展而且体量尺度超人的建筑,却往往是通神、求仙、礼佛,或藉以炫耀皇权神授威势的“神的空间”。这些宗教性彼岸世界的崇拜物,或现

实世界的对立物和补充物,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关注现实人生的实用理性精神的深刻制约,非但从未有过西方世界那种宗教迷狂式的膨胀性发展,相反,固有的和外来的宗教,都曾不断呈现出典型如佛教禅宗“见性成佛”那样的理性化取向,以及“舍宅为寺”那样的世俗化趋势。这样一来,建筑作为神的空间而以尺度超人的大体量和向上发展的趋向,终究只占了中国古代建筑总体上的很小比重。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发展大尺度和大体量建筑的技术实力,很早就在曾长期领先世界、被盛誉为古代工程技术奇迹的大跨度结构原型上充分显示出来。诸如隋代赵州安济桥等的敞肩圆弧石拱券结构,跨度达37米;宋代汴京虹桥以及浙闽等地大量遗存的木叠拱结构,跨度可达42米;还有跨度可逾40米的伸臂桥;以及清代泸定桥等众多铁索、竹索、藤索桥所应用的悬索结构,跨度更远超百米;等等。在中国古代哲匠那里,运用这些先进的大跨度结构技术来建造屋盖,构筑大尺度大体量的室内空间,纵非举手之劳,也应是轻车熟路的事;然而,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无论文献记载亦或实物遗存,却从未有过这种室内空间的踪影。 其实,正如《墨子·辞过》强调过的那样:“为宫室之法,曰: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对此,《吕氏春秋·本生》更明确指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昔先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嗣后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也质言:“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人弗为,适中而已矣。” 显然,这种具有强烈的实用理性精神的价值取向,正是限定或阻绝中国传统建筑大尺度和大体量室内空间产生发展的基本原因。 另一方面,就像班固《西都赋》强调:“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很早就同诸如《中庸》“参天地、赞化育”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结下不解之缘。被视为“礼之具”即人伦道德载体的各种建筑,无论形制规模,或者布局中的方位、序列等等,都既要体现礼制的尊卑等级秩序,规范人的社会行为,还要遵循《周易》“崇效天”那样的观念,赋予阴阳五行和八卦九宫等“宇宙图式”象、数、理的意义,以组群方式依附大地并上应天象地有序组织起来。帝王奉天承运的都城和宫苑,固然要竭力体现如像《论语》倡导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正而众星共之”的意象;即便是一般的住宅,也有诸如“五音姓利”、“福元游年”、“九星飞宫”、“五行穿宫”等讲究,力图构成如风水名著《黄帝宅经》主张的“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俾使“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以组群布局展开,受到这种体天法地观念的深刻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原因。

《外部空间设计》

1、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其高度的2倍——Camillo Sitte 2、外部空间可以次啊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One-tenth theory)。 3、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也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 4、重复质感的方法:假定有饰以掺花岗岩碎石预制混凝土板的外墙,人靠近这个外墙,能充分地观赏它材料质感的范围可考虑为第一次质感。然后,当达到看不到碎石的距离时,考虑由预制板接缝的分格构成第二次质感。第一次质感与第二次质感是分别按适宜视距有意识地进行布置的。如果要更加明显地表现第一次与第二次的顺序,那就是在视觉上故意处理成不连续的。例如,:其间布置水面或灌木丛,使人不能通行,就可以提高上述效果。 5、要使汽车领域与行人领域在视觉上有连续干,同时又有分隔,那就采用哪怕一两步台阶,改变室外的标高。这样布置可以创造像客厅的壁龛那样的领域,同时改变铺装材料,也可以丰富外部空间。或是布置小的水流及矮墙之类。 6、分成运动和停滞来考虑空间时,二者既有完全独立的情况,也有浑然一体的情况。不过,停滞空间如不从运动空间分离开布置,就不能创造真正安静的外部空间。 停滞空间中用于静坐、眺望景色等时,应当相应地在空间中设置长椅、绿荫、照明灯具、风景点等。用于合唱、讨论等时,希望或是地面有高差变化,或是背后有墙壁而围成的空间。饮水、洗手、厕所等处,用途是极明显的,因此在容易找到而又不受其妨碍的地方,同室内差不多地进行布置就行了。运动空间希望平坦、无障碍物、宽阔,而且多是巧妙地过渡到并非停滞空间那样细致手法的状况 7、着手途径: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 8、沿着棋盘式道路修建建筑时,建筑物转角成为以直角突出到道路上的阳角,而且,即使在创造一幢建筑都不修建的外部空间时,也会由于四角的道路形成的缺口,而削弱了封闭性。相对的,在保持转角而创造阴角空间时,即可大大加强空间的封闭性。 9、圆柱没有方向性,同时具有扩散性,没有充分形成封闭空间。 10、矮墙主要用于领域与领域之间的划分,在阴角处采用转折墙或独立的直墙,对封闭性没有多大关系。勿宁说,可以认为在地面有高差处,或沿水流及绿化处作为边框使用是好的。 11、选择摄影构图时,由于在近景上收入屋檐或下垂的枝叶等,收束流笼统的远景,就可以形成有尺度感的空间。在外部空间构成上,也可以把视线收束在画框之中,使远景集中紧凑,给空间带来变化和期待感。 12、日本庭院常用技法:或是利用地面的高差,或是很好地配置树木,或是运用相当人视线高的墙壁,就可以简单达到随着人的移动远景时隐时现,变化着的空间。 13、碰到墙或绿篱之类就转直角的手法,里面完全不能看通,带来深邃的印象。由于改变行进方向,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景色,打破空间的单调,在空间中产生跳跃,这是在通向重要建筑的引道或神社参道等处采用的日本外部空间设计传统手法。 14、外部空间设计中,西欧技法与日本技法常有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从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地看到对象的全貌,给人们以强烈印象和标志;一个是节制地不大给人看到全貌,一面使人有种种期待,一面采取可以一点一点掌握空间的布置。 15、安排高差就是明确地划定领域的境界,由于高差就可以自由地切断或结合几个空间。地面低于基准地平面的低庭院(sunken garden),具有与竖起墙壁同样的封闭效果,而且,从地面看低的部分时,因为容易在一瞥当中掌握整个空间,所以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是极有效的技法。低庭院的手法可用于外部空间规模较大、平面复杂、人流大量集中的市中心地带空间难以掌握的情况,或是一方面使空间上连续,同时又把有入场券和无入场券者加以区分的情况,可以说它的使用范围是相当广的。 16、外部空间的踏步最好宽度较大,人们能充裕地交错通过。而且,踏步高度与室内相同或是根据情

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书籍介绍: 名称: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芦原义信 出版日期:1985年3月 作者简介: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五十年代以来,他设计了各种类型建筑作品公达一百余例,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译者认为:“本书既包含着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 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芦原义信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街道美学》、《建筑空间的魅力》、《续街道美学》等。 主要内容与思考: 全书分为四章,从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到要素、设计手法以及空间秩序的建立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并附加大量实例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讲解,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有趣,可读性极强,很容易让读者在初学知识概念的同时得出共识。现如下分章节具体介绍: 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由空间概念入手: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有此认为限定空间的三要素为:地板、墙壁、天

浅谈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浅谈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摘要:旧建筑行业思想中把设计范围集中于室内空间,认为搞好室内环境规划才是工程设计的重点。随着审美观念的积极转变,广大业主开始关注于建筑物外部空间的规划情况,以此来衡量建筑物是否符合个人居住或使用的要求。外部空间设计并非单独式的设计处理,而是要经过多方面考察才能取得预期的设计效果,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整体角度出发,科学地编制空间设计方案。 关键词: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旧建筑行业思想中把设计范围集中于室内空间,认为搞好室内环境规划才是工程设计的重点。随着审美观念的积极转变,广大业主开始关注于建筑物外部空间的规划情况,以此来衡量建筑物是否符合个人居住或使用的要求。现以居住建筑为例,分析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相关问题。 一、建筑外部空间的重要性 从结构层次划分,建筑物由内、外两部分空间构成,主要空间范围集中于室内。这也导致早期设计师们将建筑设计的重点局限于室内规划,对外部空间设计缺乏必要的改进措施。新时期建筑行业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外部空间设计开始受到业务及设计师的高度关注,这同样关系着业主日常居住的生活质量。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现实意义,如图1,具体情况:首先,增加了住宅区内的空间感,对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距离详细规划,从宏观上呈现了建筑之美;其次,改善了居住环境的优越感,强调外部空间设计扩大了住户们的户外活动场地,为其提供休闲、运动、娱乐等场所。 图1外部空间设计的意义 二、外部空间设计的常用方法 外部空间设计并非单独式的设计处理,而是要经过多方面考察才能取得预期的设计效果,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整体角度出发,科学地编制空间设计方案。就目前建筑行业设计状况而言,外部空间比较常用的设计方法包括: 1、渗透法。注重空间结构的有效划分,有助于外部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渗透法强调了外部空间设计的融合性,内外空间的相互延伸及渗透,这是空间的连续和相互作用造成的时空的连续。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与对景都是空间的延伸和渗透,灵活应用两种景象把不同的设计寓意整合起来,这种设计方法扩大了空间的美感度。 2、层次法。要创造有秩序而丰富的外部空间,就要考虑空间的层次。如:面对注重实用功能的住宅区,建筑设计对于运用空间就要有空间导向,就要有序

浅谈生态休闲旅游小镇规划以乌镇为例

浅析生态休闲旅游小镇规划 ——以乌镇为例 班级城规1102班 姓名王武倩 学号 1915110424 指导老师戚智勇 日期 2014.5.1

浅析生态旅游小镇规划 ——以乌镇为例 班级城规1102班 学号 1915110424 姓名王武倩 摘要:乌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首,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本文对于乌镇现状的一些分析得出乌镇的优势和劣势并针对劣势提出几点建议,探讨乌镇的远期规划,最后对乌镇进行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旅游乌镇规划反思 正文: 一.乌镇现状简介: 1.简介: 乌镇曾名乌墩和青墩,有6000余年的历史,以其是国家级AAAAA级景区 之一,江南四大名镇之首,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乌镇风 景秀美,水街环绕,民风淳朴,令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2.区位分析: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位于长三角地带,杭嘉湖平原腹地,接湖 州市,北连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为二省三市交界处。同时位于于上海经 济圈、太湖经济圈、杭州经济圈的重合地带,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 3.交通分析: 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 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周边有杭宁、沪杭,申嘉杭、申嘉湖等高速,使得杭州、上海、宁波、苏州、南京距离乌镇均在2.5小时车程内,交通位置十分优越。便捷的交通,给乌镇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也给乌镇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4.周边环境分析: 乌镇处在长江三角洲地带,经济受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发展较为快速的城市辐射,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且周边有许多类似的旅游景区,如周庄、同里、南浔、西塘等水乡古镇,这样一个旅游片区,形成聚集效应,打响了江南水乡旅游业的名气,其影响力和吸引力相比单独存在更加巨大。 5.资源优势分析: ①.文化资源。 多个文化遗址,如:谭家湾遗址、马家滨文化、修真观、六朝遗胜、慈云寺、石佛寺,茅盾故居等等。 人文活动,如:茅盾故乡,桐乡花鼓戏、皮影戏等民间演艺,江南水乡狂欢节等节庆,城隍庙会等集会。 ②.旅游商品。 姑嫂饼、三珍斋鸭、乌镇羊肉、熏豆茶、杭白菊等地方饮食,小湖羊蚕茧,鱼等农产品,杭白菊等中草药制品,还有当地蜡染雕刻等手工艺品。 ③.自然资源。

城市滨水空间改造规划

城市滨水空间改造规划 2007-12-03 18:20:02 一、问题的提出 水是生命的起源,也是城市兴起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滨水空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怡人的生活、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山水生态城市概念被提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进行研究和讨论。水体作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流动因素,人们对其在城市生态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视,而滨水空间则成为人们为实现城市和自然有机结合的重要纽带。城市规划工作者正试图将这一部分城市空间规划成既能符合自然生态功能又能促使现代城市发展的协调区。笔者通过参与编制温州市汇昌河水上公园规划,进而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改造规划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和总结。 二、温州城市滨水空间的演变过程 温州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山水古城,建成选址时倚江、负山、通水的依据和东庙、南市、西居、北埠的布局风格,充分说明温州水乡城市布局特点。从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图和民国二十六年城厢街巷图也能体会到温州古城水乡风貌的特色。城市滨水空间不外乎两种类型,其一是公共的(开敞的)空间,其二是封闭的空间,温州城市的滨水空间类型以前者为主。从其发展演变过程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以前),这一阶段城市滨水空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自然空间。城市周边地区山水自然衔接,山与水交融,形成山水城市的大格局,如松台山与九山河,海坛、华盖、积谷山与东环城河;2、经济空间。古城的南市和北埠均是以江河航运功能为依托,形成城市滨水商贸、运输繁华的经济活动空间;3、生活空间。城内街巷并水而置,形成路水互借的空间格局,由此而成八字桥、信河街等城市滨水生活空间。第二阶段(解放初——“文革”后期)由于现代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温州经济由过去的手工作坊,商贸经营为主逐渐向机器工业时代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小巷、小河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老城内的小河被逐渐填埋,取而代之的是马路、建筑,这一时期城内的滨水生活空间基本消失殆尽。由于温州经济仍然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南市、北埠的滨水经济空间自然得以保存,而滨水生活空间有逐渐向滨水经济空间挤占的现象,如当时的望江路即是城市的北埠,又是市民休闲交往的滨水空间。第三阶段(改革开发以后),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经济和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乌镇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乌镇简介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全镇辖13个社区居委会和18个行政村。 陆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相衔接。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周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离上海有140公里。 乌镇从2014年11月19日开始,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曾名乌墩和青墩,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是全国二

十个黄金周预报景点及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乌镇是典型的江南地区汉族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 乌镇处于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繁衍、生息在这里。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 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惇”,念“敦”,于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1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设计自己的生活空间 刚刚放下《外部空间设计》的小册子,薄薄的一本书,却讲了很多有关城市设计的理论知识。《外部空间的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 解。 这本书既包含着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作者在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作者在书中首先提出了自己的重要关键词——外部空间。外部空间即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不同于无限伸展的自然环境。进而提出了积极空间(P)与消极空间(N),前者满足人的意图,从确定外部边框并向内侧整顿秩序;后者是自然发生的,具有扩散性。在一些概念相对明了之后,作者开始对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素进行了探讨: 1.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地面和墙壁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决定性元素。 2.以意大利人作为起居室的意大利广场为例,如果把周围的房子无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那么内部空间的顺序将颠倒,原来的外部空间就成了内部空间。卢原先生依据这种内部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提出了“逆空间”概念。“逆空间”的主要设计元素是墙壁和地面。 3.从空间论观点看来,满足人的使用意图,有计划创造的内部空间,即从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再转向内侧整顿秩序,是一种有积极性的空间。反之,在自然界中发生的,以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空间,是一种消极空间。当两幢建筑距离与高度之比小于2时,他们之间可能会形成中和空间。 4.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

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流淌着的灵性——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时代的发展,生活区域不断的扩展,滨水生活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言。从单一的依水村落到现代功能多样化的港口城市、滨湖公园等,在经历了创造、模仿、复制、再创造一系列阶段后,滨水空间的打造手法和景观设计已经开始个性化,生态化、游憩化和人性化的再生阶段。 水,是灵气汇聚之所。滨水空间的景观打造也应延续这种特性,在城市滨水区域创造颇具灵性的特色空间。 一、城市空间与水案共荣共生 城市与水的关系是由来已久的,河流、湖泊、海案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滨水空间,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规划中逐渐被关注,愈来愈多的被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突破点。城市滨水空间,已经成为展现城市魅力、挖掘城市活力的重要展台。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行业具有发展期短、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致力于滨水空间方面的研究时间不长。总结滨水空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大格局的自然、经济与生活空间 解放以前,我国滨水空间具有三个主要特点:自然空间、经济空间和生活空间。自然空间以山水的自然衔接,山水交融的大空间格局为主,是开发较少的自然形态;经济空间大多以运河航运等功能为依托形成的城市滨水商贸、运输为主要功能的经济生活空间;生活空间是把水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 2、工业化时代使滨水生活空间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文革前期,现代城市雏形初现,城市功能和经济格局受政策影响较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化时代来临。老城内的河、湖被填埋,建筑和公路取而代之。这一时期,城市滨水

生活空间基本消失,仅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城市滨水空间得以保留,但逐渐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3、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极剧减少和缓慢恢复的两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发以后,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城市规模的膨胀,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城市周边河道被严重侵占,取而代之的是僵硬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河道被大面积填埋,水域污染,港口废弃,城市滨水空间也随之极剧缩小。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虽然仍然高速跃进,但逐渐趋于理性化,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得到了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不但是城市景象亟待修复的一面,更是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中必须从生态、经济、交通、城市设计、城市特色和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一环。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和研究进入黄金时代。 二、“游憩”使滨水空间更加丰富 长期的发展,使城市规划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化思路,法规化条例也已经成熟。针对这种固有的、模式化的规划,近几年,“游憩”逐渐被规划界讨论和认可。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稍微成熟,但在国内,尚处于探讨阶段。 1、游憩(recreation)来源于拉丁语recreatio,意思是恢复更新,英文为“recreation”,原意是“to refresh”,含有休养和娱乐两层意思。 2、“游憩中国网”认为,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基于城市、乡村、景区、度假区四类空间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生态、文化、康体或游乐功能的,能够内在满足自我、外在实现休闲的活动的总和。 为了便于研究及应用,“游憩中国网”将“游憩”的外延界定为: 一方面,“游憩”中的“游”可基本等同于“旅游”,“憩”可基本等同于“休闲”。当然,“旅游”与“休闲”之间的关系不在我们这一定义的考虑范围内。

浅谈生态休闲旅游小镇规划--以乌镇为例

浅析生态休闲旅游小镇规划 ——以乌镇为例 班 级 城规1102班 姓 名 王 武 倩 学 号 1915110424 指导老师 戚 智 勇 日 期 2014.5.1

浅析生态旅游小镇规划 ——以乌镇为例 班级城规1102班 学号1915110424 姓名王武倩 摘要:乌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首,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本文对于乌镇现状的一些分析得出乌镇的优势和劣势并针对劣势提出几点建议,探讨乌镇的远期规划,最后对乌镇进行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旅游乌镇规划反思 正文: 一.乌镇现状简介: 1.简介: 乌镇曾名乌墩和青墩,有6000余年的历史,以其是国家级AAAAA级景区 之一,江南四大名镇之首,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乌镇风 景秀美,水街环绕,民风淳朴,令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2.区位分析: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位于长三角地带,杭嘉湖平原腹地,接湖 州市,北连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为二省三市交界处。同时位于于上海经 济圈、太湖经济圈、杭州经济圈的重合地带,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 3.交通分析: 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 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周边有杭宁、沪杭,申嘉杭、申嘉湖等高速,使得杭州、上海、宁波、苏州、南京

距离乌镇均在2.5小时车程内,交通位置十分优越。便捷的交通,给乌镇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也给乌镇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4.周边环境分析: 乌镇处在长江三角洲地带,经济受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发展较为快速的城市辐射,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且周边有许多类似的旅游景区,如周庄、同里、南浔、西塘等水乡古镇,这样一个旅游片区,形成聚集效应,打响了江南水乡旅游业的名气,其影响力和吸引力相比单独存在更加巨大。 5.资源优势分析: ①.文化资源。 多个文化遗址,如:谭家湾遗址、马家滨文化、修真观、六朝遗胜、慈云寺、石佛寺,茅盾故居等等。 人文活动,如:茅盾故乡,桐乡花鼓戏、皮影戏等民间演艺,江南水乡狂欢节等节庆,城隍庙会等集会。 ②.旅游商品。 姑嫂饼、三珍斋鸭、乌镇羊肉、熏豆茶、杭白菊等地方饮食,小湖羊蚕茧,鱼等农产品,杭白菊等中草药制品,还有当地蜡染雕刻等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院(系) 建筑学院 专业 建筑学专业 姓名 学号 起讫日期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 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

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 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 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 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 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 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如"2004年4月26日"或"2004-04-26"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 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 每人撰写 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源、理论或实际应有意义 题目:成都市梦视界创意工场方案设计 来源:本课题是根据中漫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拟在成都双流建设一个占地150亩的动漫制作基地项目用地拟定 是具有真实环境场景和具体规划要求的命题 功能定位:主要用于动漫制作、个人工作室、动漫竞技场、动漫展厅、以及一部分办公、客房等配套设施 以满足其不断增加的业务需求 实际意义:带动西部动漫产业的发展 二、课题的研究 1、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①研究的内容 中漫伟业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是由四川美卡文化公司与重庆新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大型文化企业 主要从事动画片的设计、作、发行、教育等相关业务 为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中漫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拟再成都双流建设一个占地150亩的动漫制作基地 主要用于动漫制作、个人工作室、动漫竞技场、动漫展厅、以及一部分办公、客房等配套设施 以满足其不断增加的业务需求

滨水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美国AOA案例研究)

间案例研究 滨水城市空间案例研究 滨水城市空 AOA DESIGN GROUP INC.

案例一:温哥华城南南部滨水区空间设计

温哥华南 z 指标 Fast Facts z Yaletown面积: 50公顷 z False Creek北部面积: 80 公顷 :130 z总面积: 130公顷 z绿地面积: 20公顷 z海岸线长度: 3公里 z平均容积率: >3.0 :90m x z平均地块规模: 90m x 180m (16,000m2 approx) z平均住宅地块规模: 280m2- 3,250m2 z地区人口规模: 23,000 approx z近期住宅销售价格: 93m2 (1,000ft2) = USD394,000 (i.e. USD4,240 per m2) 南部滨水区现状

历史背景History 本区域历 原来是木材加工地区,然后服装仓储区,接着成为地铁总站,再成为86届世界博览会会址。 在世界博览会之后此区域成 为一个亮点,80年代后期 开始了区域改造,许多传统的建筑物被保留或重新利用 历史背景

本地区现阶 z 流行的现代都市滨水社 z商业区混合了高中低档 以及五星级酒店 z独特但功能混合的建筑 活类型选择 拥有完善的步行慢跑 z拥有完善的步行、慢跑 z具有特色的景观、照明 z大量的码头停泊设施以 z附近社区和历史地铁展 z为步行者提供的交通、 z公园贯穿整个城市,通 活动场所 z以运动为主题的公园, 很少的建筑;提供了都 z公园提供了非常舒适的 z住宅区和公园中布置了 z公园面向户外景观,提 105 z10.5米宽的断断续续的 阶段发展状况 社区包含了居住区、商务区、餐饮、零售精品店、艺术长廊 档饭店、高科技公司、家具店、艺术长廊、汽车公司展示区 筑,提供从艺术型阁楼到现代滨水公寓的多种混合的居住生 跑单车和宠物散步设施的户外生活方式 跑、单车和宠物散步设施的户外生活方式。 明、艺术装饰品和连续的绿地空间。 以及称为“Aqua Bus”的为游览者服务的轮渡 展览中心用于支持当地的艺术文化和休闲活动 展览中心用于支持当地的艺术、文化和休闲活动。 户外座椅和其他活动设施随处可见。 通过滨水的步行道连接,后者是步行、慢跑和自行车的主要 用于团队活动和孩子玩耍;用于休闲活动的公园其中布置 都市生活方式的绿洲 的环境和钢筋水泥的建筑群中一些独特的景观视点 了商业区,其中有超市、饭馆、银行、诊所、健身房、 提供一览无余的水景视野 的滨水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向市区延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