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治世之道

治世之道

治世之道
治世之道

读后感about《治事之道》《曾国藩》

要做英雄,舍劳苦之外没有捷径。

曾国藩作为清末重臣,形成了经世实学的思想体系。在他的幕僚中,李鸿章一直是作为他的接班人培养。此次李鸿章的继任,作为老师的曾国藩自然倾囊相授。作为主人兼老师的曾国藩,一直致力于研究理学,修身养性,学习经世致用的实学。他的求人治事的原则,实际是给自己的学生以警省。作为社会的一员,要注重人才的寻求。所谓的“曰官、曰绅、曰绿营之兵、曰招募之勇”,这四类人的总结,是为了给自己的学生提醒,面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评断标准,在评断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即“辨其贤否,察其真伪”。就治事之道而言,曾国藩一直笃信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所谓的“剖析、简要、综核”,即曾国藩一直提倡的“治经宜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他曾以望远镜为例说,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所以,凡事成功与否,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应该尽人力之所能为,不迷信天事,守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曾国藩曾追求:公事之余,手不释卷,时时究之于心,则思过半矣。

研究理学,修身养性,学习经世致用的实学。

治经宜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

读书人要有入市经世的大志。

读书人如不能做到《大学》所要求的明德、新民、止至善,只能算作识字的“牧猪奴”。

曾国藩认为宋学、汉学都是孔孟之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孔学”分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类。

读经应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

从一而入,殊途同归。

他比较汉学、宋学的内在特征,指出两者具有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结合点,这就是实事求是:汉学的考据,就是根据实事求是的宗旨,而实事求是,也就是朱熹的“即物穷理”。

对理学的根本道理的认识领会要“既深且博”,写文章论道要“复臻于无累”。

曾国藩同意“一分为二”的观点,认为天下万事万理“皆成两片”,天下之道,非两立不可,如立天之道的阴与阳,立地之道的柔与刚,立人之道的仁与义,皆是如此。

他还讨论“一”与“二”的关系,说天地之数是以奇而生,以偶而成。一则生两,两则还归于一。一奇一偶,相互为用,永无止境。所以,一奇一偶,“天地之用也”。

冬至“一阳初动,万物资始”

吉凶悔吝

天道忌满,鬼神害盈,日中则仄,月盈则亏。天地之气,阳发展到极致,则退而生阴;阴发展到极致,则进而生阳。“理”是超物质、超时空的最高主宰。

以望远镜为例说,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所以,凡事成功与否,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应该尽人力之所能为,不迷信天事,守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

性与命都体现了大自然的氤氲化醇之妙,都含有太极阴阳刚柔、动静翕(xi)闭之理。

明诚的目的是为了复性,复性的目的是为了按照仁、义、礼、智的“天理”原则来进行道德实践。

气禀和物欲是构成身心交病的主要原因,君子只有复性、尽性才能不为外物所夺,养成胸中日月常新美的光明境界。“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

“静”就是要能不动心,后有毒蛇,前有猛虎,日对三军,都要“我虑则一”,不为所动。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格物致知”,是《大学》提出的德性认知方法。朱熹将格物解释成为“即物穷理”,认为事物各有其理,从而将理落实到事物的层面,而非悬空不可捉摸,具备了向外求理的认识论意义。其重心是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

身、心、意、知、家、国、天下都是物,天地万物、日用常行之事都是物。

重视、服膺儒家的礼,实践、维护儒家的礼。先王之道,所谓修己治人、经纬万汇的各种思想举措,落实在何处呢?就在礼上。从内部来看,离开礼,就无所谓道德;从外部来看,离开礼,就无所谓政事。

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急于礼。仁礼既可平物我之情,又能息天下之争,礼的作用无与伦比。圣人经世宰物、纲维万世,靠的就是礼。

经世实学,以仁和礼为纽带,将理学与经世联接在一起。

孔子之门有四科,子路知兵,冉求富国,问礼于柱史,论乐于鲁伶。

义理之学就是要让人立志,实现圣贤之道,学习实学,就是掌握达到这一目标的本领。

怎样学习经世实学呢?他提倡笃实履践的精神,包括注重实际,求实务实,讲求治事与功效的统一,培养用变易观点看待历史和现实的能力,树立知故达变思想。一是学习历史经验,一是学习实际知识。前者要多看书,后者要多觅榜样,问于当局,问于旁观。沿革本末,自我更之,自我创之。

公事之余,手不释卷。

八旗、绿营,移孝作忠。以募兵制取代绿营的世兵制。选士人,将山农。用恩莫如仁。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自经过这咸丰七、八年一番磨练,才知道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才知道自己本领平常之至。昔年之倔强,不免意气用事。如今才懂得凡事都应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要在“畏慎”二字之中养出一种刚气来。

汉族官僚地主

功高震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节节追尾,着着落后

波谲(jue)云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为收购船之益,先短华兵之气。

擘画实施了许多重要的洋务运动。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欲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日见其大而不觉得。

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

简述老子“道”的思想

简述老子“道”的思想 《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按字面理解: 依此推论一:道可以说出来,言可以写下来,声可以发起来; 依此推论二:说出来的道,写下来的言,发起来的声,就不是那个太初之道,太初之言,太初之声。 再深入理解可以看出,老子的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他道论是不同的,他认为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道”与“无”同意,是“先天地生”的精神实体,不具有任何规定性。“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无为”,即顺乎自然。“无为”的对立物是“有为”,即人为的改造和创作。老子认为是道。万有唯道所生,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中国哲学最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道”尽管是恍惚不明,却是有情有信、有精有物,因而是一种客观的、真实的存在。这种存在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自本自根”表明它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任何其它事物,“自古固存”表明它在万物形成过程中具有逻辑在先的性质,“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表明它只按自身规律运动并且永无休止。这样就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道”的存在的真实状况,即是寓存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之中。 总而言之,“道”自身是绝对超越的,但又在具体事物及其关系之中。所谓“物物者与物无际”,说的是“道”与事物是没有界限的,这似乎说明“道”与事物是融为一体的,但“道”又不是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因此,道就其本性来说,是超越万物的,却又内在于万物。 老子学说的最大贡献,也是最大特点,就是用最高范畴——道,取代了人格、意志、主宰、命运之天。老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与仁爱的,让万物自生自灭。《老子·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发现,正是这种不仁,才是道之所在,隐隐约约中,似乎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才是至仁至善。所以老子接着提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圣人应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不以自己为中心,对百姓的最大负责,就是让其自然发展,遵循物竞天择的自然之道。综合起来,老子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圣人也就是决策者,应当以天下为重,以大道为先,尽量不以自身喜好为标准,不偏不倚,才是决策者应该有的态度,也才是对百姓最有利的。 天道即人道,以天道入人道,以大仁大善为仁善,才是大道之所在。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试题答案

学习课程: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单选题 1.人最喜欢的是自动,而不是回答:正确 1. A 变动 2. B 不动 3. C 自动 4. D 被动 2.中国人一生只做四件事,即回答:正确 1. A 修、齐、养、平 2. B 理、齐、治、平 3. C 修、齐、治、平 4. D 修、齐、治、责 3.人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回答:正确 1. A 在职场中修炼自己 2. B 在商场中修炼自己 3. C 在情场中修炼自己 4. D 在战场中修炼自己 4.管理的第一目标是回答:正确 1. A 理人之道 2. B 絜矩之道 3. C 安人之道 4. D 经权之道 5.中国人强调回答:正确 1. A 以人为本

2. B 以事为本 3. C 以物为本 4. D 以神为本 6.任何事情都要守规矩却又不能死守规矩,这就是回答:正确 1. A 安人之道 2. B 成功之道 3. C 中庸之道 4. D 经权之道 7.M理论主张要让员工安心,就是回答:正确 1. A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自由 2. B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自由 3. C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快乐 4. D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快乐 8.中国人一生中四件事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回答:正确 1. A 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 2. B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C 修身→齐家→平天下→治国 4. D 平天下→齐家→治国→修身 9.经权的实质就是回答:正确 1. A 要有所变 2. B 要有所变有所不变 3. C 要有所不变 4. D 经济和权力

10.絜矩之道总是在提醒领导者,从事科技的人更需要有回答:正确 1. A 恩心 2. B 坏心 3. C 仁心 4. D 良心 11.自动才会回答:错误 1. A 勤劳工作 2. B 推托工作 3. C 敷衍工作 4. D 不工作 12.很多主管到最后会被下属架空,主要的原因就是回答:正确 1. A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情 2. B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神 3. C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人 4. D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心 13.西方人强调回答:错误 1. A 以人为本 2. B 以神为本 3. C 以物为本 4. D 以事为本 14.絜矩之道的起点是回答:错误 1. A 规范化 2. B 制度化

老子的道即自然思想及其逻辑展开

2006年3月第30卷第2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hu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March2006 V01.30No.2 老子的“道"即“自然"思想及其“逻辑"展开 陈徽 (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上海200092) 摘要:老子之“道”非指规律,乃为“自然”也。“自然”意味着:世界和事物的存在状态是“自己如此”或“自己这样”的,它既不是因为外力的推动所致,又不是源于自己“有意”之所为,乃是“无力”和 “无心”之统一。而“自然”观念的“逻辑”展开便是“反者道之动”、“无之以为用”和“弱者道之用”的思 想,老子以此说明:“自然”才是生命之根、和谐之本和力量之源。 关键词:道;自然;反;无;弱;老子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6)02—0027—05 一、“道”即“自然"和“反者道之动" “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同时也是其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然而,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对此,学术界可谓是聚讼纷纭、绵延不绝。从文字表述来看,“道”似乎是先于天地万物并产生天地万物的一个“东西”,即“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没有道,就没有天地万物。比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弟一十血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1j弟四十一草 于是,“道”仿佛是老子在体察天地万物的运转流变及其所遵循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抽象的理性思辨获得的一个“物”,当然这是一个“思想物”,它好比西方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既是天地万物产生之本原,又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之最终根据。因为如此解读,不少学者便将老子的思想视为一种先验论,一种所谓的“客观唯心主义”。 实际上,上述看法是很成问题的。因为西方思辨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先验论的理论模式在中国是缺乏精神土壤的,我们的先贤对于世界的认识和领悟主要表现为基于13常生活的对于世事人生的体认(证)。像名家和后期墨家所表现出的那种对于概念辨析、形式逻辑推断的思想兴趣毕竟只是昙花一现。而且,作为道家主要代表人物的老子和庄子都对名家式的那种耽于思辨的精神进行过批驳。 如果考其字义以及对老子的思想进行总体的把握,“道”其实指的就是“自然”,即“道”即(是)“自然”也;且此“自然”乃为“存在的自然”:世界和事物之存在是“自己如此”或“自己这样”的,它既不是因为外力推动之所致,又不是源于自己“有意”之所为,乃是“无力”和“无心”④之统一。所以,“道”即“自然”意味着天地万物之“自然存在”就是天地万物之“道”,或日,天地万物之“道”也即其“自然存在”。 首先,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lJ第一十五苹据此,无论是否将“道”看作像天、地、人一样的事物或东西,“自然”都是最根本的。所以,对于老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道法自然”也,其义为:天地万物的最根本、最真实的存在状态就是它们的自然状态,实际上就是说:“道”即“自然”也。 天地万物之存在是时时流变的,任何就此之命名和描述都是滞后与抽象的;而且,语言也是有其自 ①“无力”是对异己来说:“无心”是就自己而言。 收稿日期:2005—09—07 作者简介:陈徽(1973一),男,安徽凤台人,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讲师,哲学博士 27

论老子形而上学之道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1]老子在开篇就提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道,那么何谓“道”呢?王弼注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也。”[2]即作为具体事物之道是可言说的,而不可言说之道才是超验存在的形而上学之道。[3]接着,老子从以下两方面展开其形而上之道。 首先,老子之道是终极创生之道。 在《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4]的表述早已肯定了“道”是宇宙之始的终极存在。老子则又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进一步确认道是世界的始基并给出了宇宙演化的动态过程。[5]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万物是由“道”逐步创生而来的,道不但是宇宙的质料因,又是宇宙的动力因。老子描述了道生万物的情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7] 对此句的理解是道是“有”还是“无”争论的导火索:道有论认为“道为之物”不是显有之物是什么?“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这些不都是道为物的表征吗?而道无论认为,“恍惚”是对道处于“无”浑沌状态的描述,浑沌就是一片纯粹的“无”,老子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句,就更能表明“无”是天地的本原和万物的始基。 但是,不论道是“有”,还是“无”都难以回答这样一个二元悖论的问题:如果道是有,一个具体之物如何能成为无限物的始基呢?如果道是无,世界的质料又从何而来呢?显然,这一问题轻易地就终结了道有论与道无论的争论。因为,它们都是站在素朴实在论的立场上理解老子之道,这种理解方式明显是受了西方形而上学的薰染所致,总是试图要找出一个宇宙的始基来,并冠以“本体”之名。那么如何理解老子之道与有无的关系呢?老子之道的本体又是什么呢?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8]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9]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0] 对这几句进行推定可知,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有与无乃相生相伴,互为利用,无中含有,有中含无,并没有先后贵贱之分。可以说,正是“无”使“有”有了存在的根据,正是“有”使“无”有了起来。故道非有亦非无,而是道统有无,道具有“有”和“无”双重性格,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两者同处于一个哲学层面。即道既不可归于“有”,也不可归于“无”。道有论与道无论显然把二者生生割裂开了:道有论只把“有”作为一种客观实在看待了;而道无论所凭依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句,据最近发掘的楚简研究原来是:“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11]即“有生于无”完全是由于出现衍字“有”造成的。其实,有与无相仿与阴与阳,“一阴一阳谓之道”,用老子话语则是“一无一有谓之道”,有无与阴阳一样只是道由浑沌之“一”开显出的两个对立的维度。作为道之维的有无决不是上述的经验比附的实在,否则就陷入了西方数千年来形而上学的泥沼。 既然,道是有与无的合体,那么它又是如何由有与无创生万物的呢?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2]万物是阴阳二气(或有无)相抱相冲达到“和”产生出来的,何为“冲”,冲即动,如何动,“反者道之动”,道是以自反的方式螺旋运动,如此相反相承的“动”才能达到“和”,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而相互融合生出万物,即“和实生物”,但“和”不是没有差别的“和稀泥”,否则只可“和”出一物,此“和”是“和而不同”的和,方可“和”出万物。不妨再回顾一下老子宇宙创生理论:所谓“道生一”者,此“一”即有无(或阴阳)未分的浑沌;“一生二”者,是道开显出的有无(或阴阳)的两个维度;“二生三”者,是有无再加上“冲”这一生化作用;“三生万物”即是这三维共同作用而创生出万物。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试题答案

单选题 1.人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回答:正确 1. A 在职场中修炼自己 2. B 在商场中修炼自己 3. C 在情场中修炼自己 4. D 在战场中修炼自己 2.管理的第一目标是回答:正确 1. A 理人之道 2. B 絜矩之道 3. C 安人之道 4. D 经权之道 3.絜矩之道总是在提醒领导者,从事工商业的人更需要有回答:正确 1. A 恩心 2. B 良心 3. C 仁心 4. D 坏心 4.经权之道要凭良心,安人之道也要凭良心,而凭良心本身就是回答:正确 1. A 成功之道 2. B 安人之道 3. C 絜矩之道 4. D 经权之道 5.絜矩之道大部分都在讲回答:正确 1. A 有东西 2. B 没有东西 3. C 有形的东西

4. D 无形的东西 6.阳奉阴违基本上是一种什么的不正当行为回答:正确 1. A 落井下石 2. B 狂妄自大 3. C 假公济私 4. D 投机取巧 7.“矩”就是回答:正确 1. A 制度 2. B 规矩 3. C 承诺 4. D 要义 8.M理论主张要让员工安心,就是回答:正确 1. A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自由 2. B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自由 3. C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快乐 4. D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快乐 9.絜矩是在法制规矩的许可范围内,自己审慎度量,决定合理的应变,规矩其实就是回答:正确 1. A 制度 2. B 规矩 3. C 法律 4. D 法规 10.经权的实质就是回答:正确 1. A 要有所变 2. B 要有所变有所不变 3. C 要有所不变

4. D 经济和权力 11.絜矩之道就是回答:正确 1. A 设身处地 2. B 以人换人 3. C 将心比心 4. D 落井下石 12.人并不喜欢被动,恰恰相反,人是喜欢回答:正确 1. A 自动的 2. B 被动的 3. C 要动的 4. D 不动的 13.很多主管到最后会被下属架空,主要的原因就是回答:正确 1. A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情 2. B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神 3. C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人 4. D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心 14.西方人强调回答:正确 1. A 以人为本 2. B 以神为本 3. C 以物为本 4. D 以事为本 15.人和物不同,物是在人的无意识中自动,而人却应该回答:正确 1. A 在自己的无意识中自动 2. B 在自己的有意识中自动 3. C 在自己的有意识中不动

《自然之道》读后感3篇

《自然之道》读后感3篇 自然之道,是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哲学思想。宇宙万物,众生灵各有其生存之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的道在宇宙中自由的生长演述其道。下面就是的《自然之道》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自然之道》,读完这篇课文我明白了:大自然有许许多多的动植物,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存规律,一旦破坏就会违背自然之道,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八哥岛旅游。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可我们却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把侦察龟抱入大海,使幼龟得到错误信息,鱼贯而出,成为食肉鸟的美食。我还知道了一个自然规律:在龟群们爬向大海之前,总会有一只幼龟当龟群的侦察兵,它总是第一个爬出去,如果有危险,便会返回龟巢,如果没有危险,它就会带领别的幼龟爬向大海。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当我读到这里时,便想起我上幼儿园时发生的事,那时,我养了两条小金鱼,总是希望它们长得胖胖的,有天,我在喂食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办法:对了,可以多喂给它们一点食物嘛。于是我就放了许多鱼食在里面,晚上还梦见两条小金鱼长得胖胖的样子,可第二天一早,我就发现,两条小金鱼出乎意料的死了,我弄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在一旁的妈妈告诉我:“金鱼一天只吃一点点食物,你喂给它们这么多,它们就没头没脑的

把全部吃掉了,所以它们都撑死了。”听了妈妈说得这些话,我若有所思,似懂非懂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的确如此,各个东西都有它的自然之道,一但违背了,后果不 堪设想。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当我们犯错时,它往往会给我们非 常严厉的惩罚。在这个学期的第九课《自然之道》中,就是描写一个考察队因为破坏了自然规律,得到了严厉惩罚的故事。 里面讲述的是作者和七个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对去南 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那个考察队因为救了一个幼龟群的“侦察兵”,却使整个龟群得到了错误的信息,幼龟们便鱼贯而出。但外面还有许多肉食鸟,一只只像发疯一样啄食那些幼龟。考察队看见后便救那些幼龟,但最后还是有十几只幼龟被叼去了。 我读完这篇课文后深有感触。是啊!大自然安排的事情我们还 没有弄清楚就不要去触犯,会好心办坏事,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也不能见到小动物快要死了,都见死不救。应该去帮助、支缓的,我们就去帮助、支缓;但是不应该支缓的,我们就不能去,否则会遭遇不幸。 还记得有一次,我看见了家里有一张大蜘蛛网,网上有一只五 彩斑斓的蝴蝶,很美丽。一只可怕的蜘蛛正慢慢地爬向蝴蝶,正准备吃了它。我心里想:这么美丽的蝴蝶被吃了不好吧。我便把蝴蝶放了,把蜘蛛甩在地上,一脚把它踩扁了。过来些日子,我发现家里的蚊子

老子与道论文

老子与道 老子是中国古代大智慧的象征,他的许多思想对后世影响源远流长。他的道家思想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老子思想极具原创性,但有其文化积累、经验性和实践智慧为基础,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之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老子作为周王室守藏史的身份及其知识结构,对于其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哲学的本质就是探究世界本源,而道成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经历了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由道路之道上升为具体规律或法则之道,再上升为普遍规律法则之道;最后上升为宇宙的本源之道。而老子实现了这最后最关键一步。老子贡献就在于以“道”为中心,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道家哲学体系,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左传》、《国语》中,人们已经完成了由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向哲学概念上升和抽象的转变。而老子对道最关键的提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道由一个哲学概念明确地上升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源范畴,即作为本源之道。这意味着我们的思想境界更深远了。 自古以来对世界的起源就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没根据的,有点根据的都有,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但这

些都未能说清世界的本源。寻找一个最终的本源来作为人和万物的开端,寻找一个最高统摄物来说明宇宙和人生,这是人之为人、文明之为文明的根基所在。孔子的“一以贯之”、墨子的“同归之物”、屈原的“遂古之初,上下未形”的本然状态等,都是此种寻找探究的结果。老子的思考更早并落实为“道”。 老子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发现天下有始、有根、有母。其思维的路线有二:一从具体事物的往复运转和生灭变化来推测其将来之所归;一从具体事物出发来追溯它们产生的源头。老子的这种道家思想对我们现代人很有借鉴意义,对于同一问题,一般人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会影响我们对问题的判断和解决。举一个例子,中国为什么会经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有人会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有人会说这是人们不断起义反抗的结果,还有人会说朝代更替就像事物新旧交替一样,是自然规律。但这都没从本质上回答问题,该问题的本质原因是当一种社会制度不适应当时社会,并阻碍社会发展时,它就会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只有认识了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我们虽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了,但制度上仍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快更健康的发展,我们国家应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制度。

《哲学简史》4——7章注释

4-7章相关注释: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5)。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注释】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者人看待。(2)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意思是把长辈当作长辈看待。(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4)倍:通“背”,背弃。⑤絜(xie)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译文】 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

第二章 老子哲学是自然唯物辩证法之道

第二章老子哲学是自然唯物辩证法之道 辛清源心悟道德经(立道篇)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道法自然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灵魂,老子《道德经》中处处充满自然辩证法思想。 一,“道法自然”是老子自然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是老子方法论的核心 物有物的法则,地有地的法则,天有天的法则;道的法则就是道法自然。正如《道德经》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是说人要效仿地的法则,地要效仿天的法则,天要效仿道的法则,道的法则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实质就是尊重自然规律。 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其自然唯物主义思想和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原始世界从无形到有形的天地万物生成是自然而然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道法自然”是世界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自然法则,是客观事物的根本法则,正如童蒙所说:“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又如唐李筌注《阴符经》:“知自然之道,万物不能违,故利而行之”。 “道法自然”是由天地万物的本质所决定,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老子方法论的核心。这种哲学思想贯穿《道德经》始终。纵观《道

德经》,老子之道是自然唯物主义之道,是自然之德的基础;自然之德又是社会之德的基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融入、渗透《道德经》的全过程。如,在修养思想道德方面,主张无名、无欲、无私等等自然精神;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主张无为而治和“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在传统的养生气功中主张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炼功等等。 万物怀阴而抱阳”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础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阴阳,阴阳普遍存在于宇宙天地日月星辰之中,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世界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是,世界万事万物有阴阳。就太阳系来说,太阳谓阳,其余星球为阴,因为只有太阳发光发热,太阳是核心,其他星球都是围绕太阳转动。 自然界,凡是有生命力的植物、动物、生物都有阴阳,当然人也不例外。雌性谓阴,雄性谓阳。 人体结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后属阳,体前属阴;腑为阳,脏为阴。 数字奇数谓阳,偶数谓阴;方向,南面谓阳,北面谓阴;方位,上谓阳,下谓阴;左谓阳,右谓阴;即使机械之类的东西也有阴阳,螺杆谓阳,螺母谓阴。

《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主题班会教案

《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主题班会教案 一、时间:2013.11.4 二、地点:多媒体教室 三:班会主题: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 四、班会背景: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了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如何正确对待矛盾。学生年轻气盛、行事鲁莽,经常因一点小矛盾而出口成脏、大打出手,给同学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五、班会目的: 通过“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这个主题班会,让学生学会“理解至上”、理解“善待他人”,能够更好地相处,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的艺术,懂得以“宽容”来维护自己的友谊,巧妙地避免矛盾冲突,提高自己的性格修养,养成良好品质与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心理调节能力, 从而懂得尊重,学会欣赏,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增强免疫力,从容化解矛盾,珍惜同学友谊。 六、班会准备: 1.发动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有关“宽容”的文章。 2.网上收集几则发生在学生中真实的案例。 3.准备好配乐诗朗诵。 4.练习歌曲《朋友》,准备合唱。 七、班会过程: (一)主持人的对话,引入主题。 甲:蔚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清清的树林是鸟儿的家; 乙:绿绿的河水是鱼儿的家,广阔的牧场是牛羊的家; 甲:可爱的班级是我们的家; 乙:这个家由你由我,由我们大家共同组成;

甲:这个家靠你、靠我、靠我们大家共同装扮; 乙:只有人人都有一颗爱心,才能使家更幸福美满; 甲:只有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才能使自己快快长大; 乙:五(4)班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甲:我们班一直是个和谐的集体,同学之间能够友好相处,宽容相待。这学期我们班又增加了新的成员,壮大了集体的力量。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俗话说,牙齿还有咬着嘴唇的时候,同学们天天生活、学习在一起,难免会有小磨小擦出现,产生一些矛盾。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 师:今天我们召开一个主题班会,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首先,我想请大家告诉我,什么是矛盾?生活中都存在哪些矛盾现象? 师:当时什么样的情况还记得不?什么原因引起的?(随机提问几个并根据情况做概括和引申过渡到第二部分) 二.追究矛盾产生的原因。 师:矛盾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矛盾? 生:……(不礼貌,不尊重他人,小气,斤斤计较,说话太直…) 我们假设两同学在食堂相撞,那么有几种可能情况呢? 三、矛盾产生后,如何处理矛盾? 生回答:宽容,尊重别人 请先听一个小故事 (二)同学讲故事 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和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宽容,凡事先找自己的不足,进行换位思考,同时也能换来别人的宽容。 师:那么我想要问同学们:什么是宽容?(提问几名同学) (总结什么是宽容):所谓宽容,就是能原谅别人的过错,能允许别人有不同于自己的意见存在,能接受朋友及他人的成功。

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课程编号:B34)

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关闭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易经》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之一,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整体观的著作,《易经》包括√ A 天文 B 地理 C 人文 D 以上三项都是 正确答案: D 2. “道”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管理学上,要讲究√ A M理论 B 絜矩之道 C 经权之道 D 安人之道 正确答案: C 3. 安人的原则不能变,但是安人的方法是√ A 不清楚 B 可变也可不变 C 经常要变的 D 永远不能变 正确答案: C

4. 变与不变是√ A 正确的 B 不对的 C 相对的 D 绝对的 正确答案: C 5. 权在经内是√ A 谨守分寸 B 具有弹性 C 擅自变更 D 离经叛道 正确答案: A 6. 判断下属对策好坏的标准在于√ A 政策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B 对策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C 政策是为公还是为私 D 对策是为公还是为私 正确答案: D 7. 经权密切配合,要求上下必须目标√ A 相抵触 B 一致 C 不同 D 背道而驰 正确答案: B

权不损人,就是√ A 尽量减少权宜的措施,以减少例外的比重 B 在权宜变通的时候,不可以损及他人 C 权不离经 D 经不离权 正确答案: B 9. 不易的叫做阳,变易的叫做阴,一阴一阳之谓√ A 阳 B 阴 C 路 D 道 正确答案: D 10. 经和权合起来,叫做√ A 安人 B 絜矩 C 经权 D M理论 正确答案: C 11. 处理管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坚持:原则不可变,方法应该变,即√ A 以不变应不变 B 以万变应不变 C 以变应万变 D 以不变应万变 正确答案: D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 分享日志热门日志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老子的养生之 道摘要: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其实不然。剖析现代人常见养生误区,阐述了老子高明玄妙的养生理论。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圣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躯体养生,即养形;二是心灵养生,即养神。可以预言21世纪,老子的养生学在中国必定再度兴起,重放光彩,乃至朗照全球。一、为何养生有一学者曾说:“人生不寿,是一大罪恶。”为何?人生不寿,让亲者痛,仇者快;人生不寿,有多少责任义务不能完成,有多少理想抱负不能实现,所以我们必须长寿。而且渴望延年益寿,甚至渴望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人生是美好的,要享受美好的人生,必须拥有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这就需要养生学,而中国的养生学,特别是道家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走出现在常见的养生误区,获得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的人生。养生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二、养生意识说到养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人的是,病人的事,与我们健康人年轻

人无关。非也!养生其实是越年轻越好,越健康越好!年轻的时候,健康的时候,养生事半功倍,如御风而行,一日千里;年老了,生病了,才养生,就事倍功半,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1. 防患未然,治其未乱老子说:“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德道经》第二十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动要在事情未出现之前,治理要在动乱未发生之前。这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智慧!医学家可以从中思悟疗疾的秘诀,政治家可以从中领悟治国的谋略,企业家可以从中体会经商的奥秘,至于我们个人则可以从中明白修身养生的真谛。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重视,也不是人人都能实行,持之以恒的更是少之又少。中国有句古话:“知易行难。”道理是易懂的,但是做起来就十分困难了。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事情,但是这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能运用于实践,才是真本领。其实真正的养生之道,就从这句话开始!首先我们就要培养一种预防意识。这种意识十分重要,没有这种预防的意识,一切养生之道无从谈起。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以为自己年轻力壮,一点病痛,过几天就好,没事的。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真的不可取。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第一次把一只青蛙扔到一盆滚烫的开水里,只见那只青蛙落水的一刹那,两只肌肉发达的后腿马上竭尽全力向外一跳,最终死里逃生;第二次又把这只青蛙放进一盆暖水里,这只青蛙

论《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学号:xxxx 姓名:xxxx 专业:xxxx 学院:xxxx 日期:xxxx

《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要想成教于国必须守孝悌、施仁慈。一家仁,一国才能兴仁,一家让,一国才能兴让。《大学》又分别以尧舜和桀纣为正反两面的例证揭示了修身和齐家对于治国的重要意义。 (一)絜矩之道的重要意义 继齐家、治国之后的第十章,平天下是《大学》修为的最高目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修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由内向外生发扩展的过程,即从修身、齐家、治国到最后的平天下。平天下的平是使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担当,平天下是中国儒家伦理中很重要的思想。平天下的基础在齐家,对整个社会的治理要从整饬家庭伦理开始:一屋不扫,无以扫天下;一家不宁,无以宁天下;一家一族不太平,无以让国家和天下太平。《大学》能从小见大、从微见著,认识到起点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人生修为的方法论意义。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老老”是说国君或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要孝敬老人,“而民兴孝”,而后全国民众都兴起重视老人的孝道。“上长长而民兴弟”,在上的人能够以长者为长,老百姓才会尊敬长者。“上恤孤而民不倍”,领导人能够抚恤孤寡,去爱惜那些飘零于世道之人,这个国家才会有爱,才不会违背人伦和人道。“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絜,指的是量围长的绳子,而“矩”就是量直角的一种角尺,就是讲究方圆规矩,可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君子有方圆,就是有了遵循道的标准。絜矩之道就是一种达到道的方法。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你厌恶上级那些对你不好的行为,就千万不要再以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下属。你所厌恶的下级那些毛病,千万不要故伎重演地用来面对上级。后面的先、后、左、右与前面的上下是相同结构,正好构成共同环境空间,呈现上、下、前、后、左、右六个纬度。意思是说,所有这些都要合乎絜矩之道。这样,一个君子才具有平天下的可能性,而且也只有这样的可能性,他才可能有一种真正的中正之心。 《大学》非常清楚地说明,只有治理好国家才能使天下平定,因此治国是平天下的前提。而作为国家领导,其德行修养对于国家和民众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仁政重民的施政原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经?南山有台》说:“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只,语气词。全句是说,快乐的圣人君子啊,那就是人民的父母。真正去做一个君子,他是快乐的。君子有发自内心的和谐仁爱,并且拥有爱民如子的心性,可以作为民的父母。其原因就在于,“民之所好好之”,老百姓喜欢的东西,他也喜欢,“民之所恶恶之”,老百姓所厌恶的抵制的拒绝的,他也厌恶抵制和拒绝。“此之谓民之父母”,就是说,他的心和老百姓想到一起,命运和老百姓连在一起了,这样的人才能叫老百姓的父母。今天还有父母官、清官的说法,就是说爱民如子的意思。再如子弟兵,也是说他们和老百姓亲如一家,有这种深层的关系,老百姓才会放心,才会听从你的指挥,否则,国家就会出现动乱。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课后测试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人最喜欢的是自动,而不是√ A 变动 B 不动 C 自动 D 被动 正确答案: D 2. 不能违背的道理叫做√ A 经 B 权 C 絜 D 矩 正确答案: A 3. 在多种选择中,选择认为最合理的那一种,这就是√ A 推 B 推拖拉 C 拖 D 拉 正确答案: B 4. 絜矩之道总是在提醒领导者,从事工商业的人更需要有√ A 恩心 B 良心 C 仁心 D 坏心 正确答案: C

5. 经权之道要凭良心,安人之道也要凭良心,而凭良心本身就是√ A 成功之道 B 安人之道 C 絜矩之道 D 经权之道 正确答案: C 6. 中国人强调√ A 以人为本 B 以事为本 C 以物为本 D 以神为本 正确答案: A 7. 阳奉阴违基本上是一种什么的不正当行为√ A 落井下石 B 狂妄自大 C 假公济私 D 投机取巧 正确答案: D 8. 絜矩是在法制规矩的许可范围内,自己审慎度量,决定合理的应变,规矩其实就是√ A 制度 B 规矩 C 法律 D 法规 正确答案: A 9. 中国人一生中四件事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 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 B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 修身→齐家→平天下→治国 D 平天下→齐家→治国→修身

正确答案: B 10. 絜矩之道就是√ A 设身处地 B 以人换人 C 将心比心 D 落井下石 正确答案: C 11. 人并不喜欢被动,恰恰相反,人是喜欢√ A 自动的 B 被动的 C 要动的 D 不动的 正确答案: A 12. 自动才会√ A 勤劳工作 B 推托工作 C 敷衍工作 D 不工作 正确答案: A 13. 西方人强调√ A 以人为本 B 以神为本 C 以物为本 D 以事为本 正确答案: D 14. 主管最糟糕的就是√ A 把员工当领导来看 B 把员工当员工来看 C 把员工当主管来看

老子

论《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对当代设计而言,除了“以人为本”,还应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和生态的关系,不能仅从设计的使用和服务出发,还要从自然和生态出发,达到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本文以《老子》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引申出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设计思想及造物原则,希望能挖掘《老子》中朴素的设计美学思想,并用以指导今天的设计。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老子》一书中有关审美和设计的论述虽不多,但却蕴涵诸多设计美学思想,至今仍可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此外,老子有关哲学和社会人生问题的许多一般性命题,虽然不是直接论述设计问题,却对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 由于老子认为纯自然的状态是人类理想的状态,自然无为的原则是治理国家社会,使社会摆脱文明带来的种种灾难的惟一有效的途径,因此老子就把“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提升到了支配整个宇宙的高度,并依据古代已取得的自然科学知识,予以哲学的评论,并得出他所谓的“道”。道所具有的根本特性不是别的,正是“无为而无不为”。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一观念,并非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在对人事和自然观察的基础上得来的。大自然中一切事物产生的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但其结果却又都合乎某种目的。自然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达到什么,但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成就了一切。 “无为而无不为”作为老子哲学的根本原则,包含着对规律和目的、必然和自由相互关系的理解,人如果采取“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自然的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自己的目的,就能达到一切目的。目的与规律的这种不可分的相互渗透和统一,正是一切审美和艺术活动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特征。世界上的一切美,如果不是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和谐的感性现实的表现(肯定或否定的表现),那又是什么呢?坚信宇宙就其本性而言是和谐的,最高的美存在于宇宙的和谐——天人合一,这是一个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中华民族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辛勤劳作,肯定人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历时数千年而不衰,并保持一个统一的大国,是同这个自远古即已深入我们先民意识中的观念分不开的。这在先民的造物观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其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考工记》)将自然条件同人工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良的器物,这是造物设计的重要原则,是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当代设计更应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和生态的关系,不能仅从设计的使用和服务出发,即所谓的“以人为本”,还要从自然和生态出发,才能达到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二、和谐共生的设计思想 老子所谓“大巧若拙”(《老子》第四十五章)的说法,本是为了说明“道”的自然无为而举的一个例证。在老子看来,真的巧并不在于违背自然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规律,在这种顺应之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实现。宋代苏辙在解释“大巧若拙”时说:“巧而不拙,其巧必劳,付物自然,虽拙而巧。”(见《老子本义》所引)这就符合了老子的意思。老子的这种意思,本是为了说明“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但它恰好又说出了一切成功的艺术创造所具有的特征。一切艺术家的杰作,一方面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却又处处显得浑然天成、不可移易,没有人工造作的痕迹。也就是说,艺术家的作品,既是处处合乎目的的,没有丝毫遗憾,同时又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没有任何违背规律的人为的东西。这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高度统一,就是人们所谓的“自然天成,巧夺天工”,亦即老子所谓的“大巧”。而这种“大巧”的实现,正是一种艺术和审美的境界,是审美与

如何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

如何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 一、对于当事人而言 1、学会换位思考 我们应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涉及原则性的问题,应该争出是非。但生活中的小矛盾,即便是自己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自己有理就咄咄逼人,寸步不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难以下台,使矛盾激化。为此,解决矛盾冲突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学会退让;若是自己是无理的,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坦诚道歉,不要为了面子,最后变成无理取闹,既输理又丢人。只要双方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理解对方,就会减少矛盾,使我们的人格更加高尚。 2、用理智战胜情感的冲动 我们都看过动物世界中的两个动物为争夺地盘、食物,甚至是争夺配偶而厮打在一起,争得你死我活。而我们不同于它们,我们是有理智有涵养的高等动物。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这句话我们虽然都会说,可一旦发生了争执,还是昏了头,争吵不休。以后如果哪位同学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想打仗的话,就想想动物世界里的场景,那就会感到脸红、感到羞愧。其实你肯退让一步,少争辩几句,这场争吵或许就停止了。不要认为这样的让步就是畏惧,是退缩,是没有本事的表现,相反,就在你忍让的那一时刻起,你的素质就得到了提升,你的品行就得到了完善,你周围的人就会对你的行为发出无声的赞叹,此刻的你就是一个宽宏大量,心胸开阔的人。 3、心平气和的与其交谈 同学之间三年情谊,不要毁在一些小事上。《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指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翻脸不认人,校内骂,校外打,实属不该,若干年后,自己回想起来也会后悔。最佳的办法是在产生误会或矛盾时冷静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对于旁观者和知情人而言 对于旁观者和知情人,我们应尽量劝说、阻止。如劝说无效,再及时告诉班主任,这样有利于事情早点得到解决。隐瞒事实,甚至包庇一方,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事态变得更严重。事情本来可能没有多大,但由于你所谓的好心参与,或者说不好意思不去,结果是给打仗者助威,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使事态扩大,性质严重,不仅没有帮朋友,反而把朋友向火坑里推了一把;不仅违反了校规校纪,甚至触犯了法律;不仅害了朋友,也害了自己。当你的朋友在被学校开除的时候,受到法律处罚的时候,在父母为他伤心哭泣的时候,可能会想:朋友啊,你为什么不能在我不冷静的时候劝劝我,帮助我冷静下来呢?同学们,几次打仗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讲哥们义气、助纣为虐,从而一起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是真正的朋友吗?我想肯定不是,真正的朋友是在他需要你的时候,你能帮助他采取正确方法走向正确道路的人,是和他一同进步的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