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刘国庆

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就是学生依据“活动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有价值的问题引领之下,小组合作、碰撞思维,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取舍、选择、甄别、评价的过程中感悟体验、生成建构,从而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

对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我们提炼出这样4句话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概括:一张高质单子,两条基本原则,三步教学程序,四大动力系统。“一张高质单子”,就是指呈现给学生的活动单。“活动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是呈现学习目标、活动方案、反馈练习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航仪”和“路线图”,也是教师导学的有效载体。“活动单”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并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我们常用的方式是借助多媒体进行呈现。“两条基本原则”指的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其核心要义就是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的课堂,“学”是第一位的,“指导学”是第二位的。“三步教学程序”指课堂的大体操作流程:一是创设情境,二是实施活动,三是检测反馈。“四大动力系统”指的为我们的课堂提供有力支撑的四个方面:一是活动方案系统,二是操作模型系统,三是合作学习系统,四是反馈评价系统。

一、“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是我市近几年来实施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然产物。这种模式从孕育到萌芽,从萌芽到成型,从成型到推广,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2004年,“活动单”这一新生事物悄然产生,并在部分学校、部分学段、部分学科尝试使用。2005年,小学语文学科开始大力推进有效教学,“活动教学”模式因此应运而生。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活动单”和“活动教学”得到了科学的整合,逐步形成了以“面向全体、主动发展”为核心理念,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以单导学、多元互动”为课堂操作要领的本土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继承和吸收了活动教育思想的精髓,彻底打破了

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知识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其理论依据主要有:

1.“知行统一”学说。古哲先贤在这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说,孔子主张“听言观行”,荀子指出“行高于知”,朱熹则认为“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近代伟人和学者亦有很多相似的观点,孙中山强调“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陶行知倡导“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些哲学思想和教育主张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并突出了“行”——实践的重要性,对研究和实践“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具有深广的指导意义。

2.“做中学”教育理论。这是现代教育史上最活跃、最有影响的活动教育家杜威的著名论断。所谓“做中学”,就是“让儿童充分主动活动,通过主动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真经验促进发展。”为了使“做中学”的思想和理念落到实处,杜威还提出了“活动——经验课程”。“做中学”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当代世界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3.主体互动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胡塞尔认为,教育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主体间的共同活动,不仅具有个性化意义,而且具有主体间的普遍意义。“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互动理论的支撑下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策略,它倡导师生共同在场,相互尊重,真诚倾听,包容接纳,诊断矫正,生成建构,共同成长。

三、“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

(一)“活动单”的设计和制作

“活动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是呈现学习目标、活动方案、反馈练习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航仪”和“路线图”,也是教师导学的有效载体。

“活动单”一般包括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活动方案、检测反馈等。其中,“学习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本节课教学价值的体现。目标的设定一是要准确,不能“超标”或“降标”;二是要具体,不能空洞,要把课后习题作为目标设定的重要参考因素,要写清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期待。三是要从学生的视角,而不是教师的眼光描述学习目标,因为是“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

标”。“活动方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引,是“活动单”的主体内容和重点所在。“活动”的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①“学科性”原则。就是说,我们设计的活动是“语文”活动,要有语文味道,体现语文的规律。语文是什么,无非字词句段,听说读写。我们不排斥一些肢体性的活动,但一定要做语文的事,体现语文的特点,否则,就是不适宜的。②“目标性”原则。就是活动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意图要明确,要服从于教学,不能使其成为课堂的点缀。有人往往把“活动”定位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个定位不准确。我们认为活动就是要为教学服务,目的是达成教学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活动有“隐性”和“显性”之分,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学生认真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这也是活动,而且还应该是主要的活动。③“生成性”原则。我们所设计的活动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学生驰骋想像,放飞思维,灵活生成,自主建构,切忌把学生封闭在一个机械狭小的圈子里。④“趣味性”原则。活动还要尽可能有趣味,要能吸引学生。我们都说,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如果学生不能从活动中获得快乐,引起共鸣,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只能说这样的活动是低效的。“检测反馈”是学生实施活动方案后的练习和巩固,是对目标达成度的一种必须的直观检验。“检测题”的设计要坚持“少”和“易”,防止用繁、难、偏、杂的题型误导学生,要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能够独立完成。

“活动单”主要依据教材进行设计,但必须指向课标的年段目标和单元的训练重点,同时还要和学情紧密结合。一般而言,课堂上要解决几个主要问题,就设计成几个“活动”。这些“活动”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联系,逐渐深入,螺旋上升,使它们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因果。每一个“活动”都要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界定,学习方法的提示,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活动单”不同于教案。传统教案面向的是教师,侧重于教什么和怎么教;而“活动单”的使用对象是学生,因此更重视学什么和怎么学。“活动单”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印成“纸质单”发给学生,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计成“电子单”,在条件艰苦的学校还可以用小黑板呈现。

(二)“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操作要领

“活动单导学”模式有自己的课堂教学程序,即“创设情境——实施活动——检测反馈”。“创设情境”是指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创设课堂导入的情境,“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境”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认知背景;“实施活动”是指学生在“活动单”的指引之下展开学习,教师相机点拨提升,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生成建构、感悟体验;“检测反馈”就是通过练习、点评等方法对学生个体、小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评价。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三大环节中,“实施活动”是一个主体板块,一般由3个左右的“活动”组成,每个“活动”又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自我完善。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活动单”中每个活动所确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在本模式中,“自主学习”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小组活动的第一步,是最基本的前提。如果没有“自主学习”或者“自主学习”浅尝辄止就进行合作,势必滋长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思维惰性和依赖情绪,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形成有害无益。那么,如何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呢?一是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使他们人人都非常清楚“自主学习”的时候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按照要求去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对“自主学习”的方法要有必要的提示——是“读”,是“思”,还是“写”?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进行“自主学习”。很多老师都能在“活动单”上给学生一些提示,如“要抓住关键词语重点研究哟”,“注意文中的数字和成语哟”、“在关键处做做记号、写写感受哟”等等。三是“自主学习”的时间必须有保障。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读书”、“品味”、“感悟”应该是最主要的自主学习方法,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潜心会文,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行走于字里行间。

“合作探究”是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意在通过讨论交流,取长补短,解决疑难,获得新知。需要指出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并非什么问题都要合作。一般而言,适宜采用小组合作的内容有:1.个人无法解决或独立完成的任务;2.具有相对难度的教学重点和与重点相关的教学难点;3.需要团队协作或分工完成的任务,如表演等。

“合作”的误区透视及矫正策略

1.“无准备”合作。

现象:不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在没有做好铺垫和准备的情况下进入合作环节。

危害: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

矫正策略:在合作之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特别是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

2.“无需要”合作。

现象:简单的问题,每个人都能自行解决,也安排所谓的小组合作,完全是形式主义的“浅活动”。

危害: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严重降低教学的效率。

矫正策略:认真拟定和推敲合作话题,坚决杜绝“浅活动”。

3.“无目标”合作。

现象:合作时目标不集中,在外围兜圈子,不能很快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核心地带。

危害:重点不突出,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矫正策略:紧扣核心目标,一次合作解决一个主要问题。

4.“无秩序”合作。

现象:无序而混乱。交流是有了,但交流的不是学习的问题;声音是大了,但发出的不是学习的声音。各种不良习惯,如自由散漫、不尊重他人、不注意倾听等暴露得一览无余。

危害:滋长学生的自由主义倾向,教学效率低,效果差。

矫正策略:教师应根据合作要解决的问题大致规定一个合作的时间,对年龄小的学生要重视组织教学。

5.“无同伴”合作

表面在“合作”,实际上还是“单干”。有的孩子学力强、基础好,加上好表现,小组就成了他的一言堂,衍生了“话语霸权”现象。其他人默默无言,坐享其成,产生不了智慧的碰撞,个人意见在无形中强加到了所有小组成员头脑中。

6.“无质疑”合作。

现象:合作时只是互相对答案或者是进行一些对已知问题的交流,即把“合作”异化为“交流”,缺少质疑的环节以及对未知的深入探讨。

危害: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矫正策略:规定在合作时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

6.“旁若无人”合作。

现象:合作时不照顾其它小组成员的感受,声音太大,有时甚至有吵闹的情

况。

危害:对其它小组造成很大的干扰,缺少一个安静的、有利于思考的环境,也不利于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矫正策略:教育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声音要控制,不能影响其它小组同学的学习。

为使小组合作更具活力、更有实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①加强培训。首先是对组长进行培训,发挥他们在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强化他们的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克服少数组长身上存在的骄傲自大、独断专行的缺点,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小组这艘航船的“舵手”;其次,要鼓励所有组员都成为勇敢的“水手”,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②教给方法。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合作,不能由着性子来。可以为他们设定一个框架性的操作程序,以提高合作的效果和效率。③指导调控。在小组合作中,教师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讨论情况,进行指导、答疑和纠偏。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围绕以下三个基本要素进行调控:一是目标要素。即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脱离学习目标、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现象,立即叫停,防止蔓延;二是纪律要素。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学能力、自制能力、自律能力相对薄弱,教师要关注课堂常规,提醒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三是时间要素。防止合作交流时,在一些非重点的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一般而言,合作的时间不宜过长,任务完成了,就要无事生非了。

“展示交流”是各小组根据“活动单”的要求,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交流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收获,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语文课上,展示的方法应力求多样化,可以是“读”(如有感情的读,分角色读等);可以是“说”(如解说、辩论等);可以是“写”(如抄写、默写、写片断、上黑板写等);可以是“画”;可以是“演”;可以是“采访”;等等等等。学生在进行成果展示的时候,教师要进行适当和有效的点评,包括纠错、表扬等。这里有两点必须强调两点:一是在所有展示的方法中,读是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果在学生的成果展示中,总是机械地回答问题,而不关注读课文,那么,这种展示是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二是展示也要讲一定的程序。比如在展示课文某一段的学习成果时,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应该是从读课文开始。

在目前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展示”俨然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

风景,课堂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冷静地进行反思,我们就会有一种隐隐的担忧,这种过度追求“课堂GTP”的行为,有意无意地把“展示”带入了一些误区。一是“精英展示”。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一统天下”,那么,如今的“展示”则成了尖子生表演的舞台,他们占有更多的机会,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大多数学力较弱的学生渐渐沦为了听众和看客,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在这样的“展示”中已经荡然无存。二是“越界展示”。尽管各门学科之间不乏相通之处,但语文还是有它的“边界”的。语文课上,很多“展示”看起来新颖有趣,但明显已经越过了语文学科的边界,语文课成了大丰的麋鹿——“四不像”。三是“说辩展示”。这是语文课“展示”中的突出问题,丢弃文本,张口就来,信马由缰。不能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连贯地说、完整地说,有时候还会引发一些无谓的争辩,“然后”这一连词成为说辩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四是“游离展示”。一种情况是“展示”内容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第二种情况是“展示”时,其他同学处于“非倾听”状态,没有参与和互动;第三种情况是教师游离于学生的“展示”之外,缺少必要的铺垫、指导、调控和点评。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使“展示”不至于走入误区,我的体会是两句话:均分“展示”机会,行动不如心动。

1.均分“展示”机会。

为防止“展示”异化成为优等生的表演,激发后进生的参与热情(有时候还要迫使他们参与),我们提出了“均分‘展示’机会”的基本要求。所谓“均分”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但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在“展示”时面向全体,兼顾更多的学生就会成为一种可能。“均分‘展示’机会”的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1.“合作展示”。我们不反对个体“展示”,但更提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展示”。在“展示”之前,组长要根据组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力争做到全员参与,人人有发言的权利。一般而言,由一人进行主发言,其他成员进行评点和补充,丰满和提高“展示”的水准。“合作展示”在一定程度上把“展示”的机会还给了每一个小组成员,有效地杜绝了旁观者的出现。2.“抽号展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一般把全班同学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成员都有固定的小组编号,“抽号展示”就是由教师指定号码进行“展示”。一般而言,“抽号展示”的内容往往集中于一些基础性知识,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抽取的是学力基本相同的异组同号,以便于进行比较性评价。“抽号展示”意味着人人都有机会,这就迫使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应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以保护学生的自尊为基本出发点,不能以“抽号”为名为难学困生,造成他们的畏惧心理。3.“轮转展示”。也叫“循环展示”或“接龙展示”,就是由甲组的代表指名乙组的代表“展示”,再由乙组的代表指名丙组的代表“展示”,以此类

推,顺次进行。有时候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采取“我来问,你来答”的方法进行轮转。“轮转展示”的形式增强了展示成员的不确定性,使机会更为均等。

2.行动不如心动

“心动不如行动”是一句流传甚广的广告语,意为与其心向往之,不如赶快落实到行动上来。取其反义——“行动不如心动”——倒是特别适用于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展示”环节。借用这种说法的原因,在于目前课堂教学的“展示”过程中,各种肢体之“动”名目繁多、屡见不鲜,严重背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如何让学生体悟到“行动不如心动”的道理,并真正落实到“展示”过程中来呢?我们认为必须注意下面三点:1.杜绝“为动而动”。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活动”是一个核心要素,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活动”更多的是指“心智之动”。在“展示”时,要追求使别人心动,使自己心动,决不能“为动而动”。比如,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表演”的热闹场景,学生的肢体是动起来了,但心灵没有被打动,心智没有受到启迪。这样的“动”,无疑使语言的学习受到削弱甚至落空了。2.力求“动有所得”。“展示”之“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力求使学生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方面有所得益。一位老师在教学《詹天佑》的时候,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进行“展示”,上黑板画出了下面两幅“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和“竖井开凿法”的示意图:

(“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竖井开凿法”)

很明显,第二幅图不能形象地表示“竖井开凿法”,而且让人感到这样开凿会更加费时费力,工期会进一步加长。因为这样的“山形”完全不适合用“竖井开凿法”,而更适用于“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因为课文中说:“八达岭隧道长约1100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对“展示”时的这种“误动”,教者并没有直接指出,而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把第二幅图和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再对照起来看一看、读一读,然后重新画一画。这样的“动”,学生才有真正的收获。3.坚持“以读制动”。一般而言,在语文“展示”中,“品读”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叶老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道桥梁,读者都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如果学生“展示”交流时,总是脱离文本的“散说”或者机械地回

答问题,而不关注品读原文原句,那么,这种“成果展示”对学习语言绝对是有害无益。我觉得,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教师就不妨提醒一句“大家特别想听你把这段文字读一读”,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把注意力调整到读书上来。

“自我完善”是基本活动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学生个体根据全班展示交流的成果,对比前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成果,进行适当的纠正、补充,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完善。这一环节一般不在“活动单”中特别呈现出来,而是学生长期养成的一个自觉行为,即展示交流环节一结束,学生即根据“活动单”的学习要求,迅速地、自主能动地进行完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和操作环节,可以图示如下:

这里有两点必须特别指出:

1.要遵循“大体有,定体无”的操作策略。任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生搬硬套、机械模仿,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事实上,我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已经开发出了不同类型教材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再如,对课堂上的“活动”也要灵活处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只是“活动”的常规步骤,并非每个活动都要步骤齐全,要视课堂的实际情况而定。比如小组合作虽然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倡导使用的主要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和必不可少的,需要合作就合作,不需要合作坚决不搞形式主义。一些要求个性化表达的活动,就无需小组合作探究,可由“自主学习”直接进入“成果展示”。一些需要合作才能进行的活动,比如片断表演、分角色朗读等,就可直接进入小组合作。

2.正确对待教师的“少讲”。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极大地改变了学生在课堂的存在方式,使他们能更为主动地存在、自信地存在、快乐地存在。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这种模式要求把第一读书权利、第一思考时间、第一实践探究机会、第一体验与展示过程完全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连续讲授和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单维互动时间,因此,教师必须坚持“少讲”。但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坚持少讲甚至不讲的是那些可有可无,不痛不痒,不咸不淡的话,有些话却是不得不讲、非讲不可的。①诱导。笔者曾听一位老师教学《鞋匠的儿子》,课上安排了“演讲表演”的活动。活动之前,教师说:“我们来为表演者提提建议吧。”一名学生说:“我觉得议员在讥讽林肯的时候,不能和林肯对视。”教师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于是追问:“为什么不能对视呢?”一种意见认为:“议员目空一切,看不起林肯。”另一种意见正好相反:“议员内心其实是害怕林肯的,他是不敢和林肯对视。”我们姑且不论议员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教师诱导性的语言,就不会有学生即时的生成和创意的表达。②纠偏。一位教师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让学生联系实际交流一下学了本文之后的体会。一名学生说:“有些人口口声声都在表达自己伟大的志向,说要成为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但是到头来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或农民。”这样的阅读感悟明显暴露出了一种人生价值观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③提升。有时候,学生从活动中得出的结论、形成的认识、作出的表达不一定十分正确或准确,这时候就要教师作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还是《鞋匠的儿子》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在归纳林肯的特点时,几乎都集中在“孝顺”、“宽容”、“感恩”、“不卑不亢”这些词语上。这些品格固然是林肯身上的闪光点,但还不能完全反映林肯作为一个总统所表现出来的最为核心的人性光辉——追求平等!这种时候,就必须由教师来“提升”,甚至“告诉”。此外,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良好表现,教师还要通过精当的语言多作激励性的评价,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四、“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1.彰显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在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发、自然的学习状态,教师则最大限度地给予了学生亲历学习的时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所以,我们说,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现代课堂的本质规定性——“学”

为主、“教”为辅,“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2.营造了生命活动的乐园。

在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自我完善,他们时刻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这一模式使学生不断品尝着成功的欢乐,潜力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使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想学了,爱学了,会学了,兴趣更浓了,情绪更高了。这样的课堂,热而不闹,动而不乱,真正成了学生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洋溢着蓬勃的活力和生命的光彩。

3.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一般以两至三个活动组织教学,呈现出鲜明的“板块”特点,有效地避免了条分缕析、肢解文本的弊端,“整体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单纯讲授的时间,因此,“听说读写”的时间在课上有了基本的保证。首先是“读”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特别是“自主学习”和“成果展示”两个环节,学生一般都在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其次是各种动笔的练习在课上已经司空见惯,改变了传统的课文课总是把作业进行“外包”的不良倾向。

4.实践了当代教育的追求。

当代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价值追求。传统的教育培养的是什么人?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斋人,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今天,更关注学生的明天,学生作为一种人的社会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在课上所获得和积累起来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合作竞争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社会文化”将会使他们受用无穷,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挥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五、“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影响

1.作为8个案例之一进入教育部长袁贵仁主编的《中国教育前沿丛书》。

2.曹卫星副省长和胡金波副厅长观摩考察“活动单导学”的课堂,给予很高的评价。

3.多节课例被选为省市网络培训的典型课例。

4.辐射和影响其它地区。我们的邻近县市也在学习和尝试与“活动单导学”模式类似的做法,全国约有30多个地区、学校在实践这一模式,作为发源地,如皋应邀赴外地讲学献课的教师越来越多。

5.各种大型会议和活动的介绍,媒体的大量报道,专家的深度解读,外地学校不断来如学习考察等等。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相继进行了详尽报道。截止目前,百度有关“活动单导学”相关信息达121万条之多。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文档编制序号IK K S L 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

《XXXXX》教学设计(黑体小二) 班级+姓名(黑体4号) 课型:XX课 课时:x课时,现为第x课时 授课对象:小学x年级学生 【设计理念】(楷体四号,加粗) 新课标指出:“XXXXXXXXXXXXXX。”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XXXXXXXXXXX,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做创新之举,努力达到教育到学生的效果。(小四) 【教材分析】 《XXXXX》是人教版X年级X册第X组的第X课,这组课文XXXXXXXXX (这组课文的重点),如《XXXXXXX》、《XXXXXXX》、《XXXXXXX》等。学习本组课文,要重点把握XXXXXXXXXXXX,让学生XXXXXXXXXXXo 这篇课文XXXXXXXXXXX(课文主要内容),其中XXXXX与XXXXX是教学的重点,我讲抓住XXXXXXXXXX及XXXXXXXXXX,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学情分析】 对于X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能够XXXXXXXXXX并且能XXXXXXXXXX,但是他们对于XXXXXXXXXXXXXXX及XXXXXXXXXXXXXXX还未能掌握。学生也可能会出现XXXXXXXXXXXXXXX及XXXXXXXXXXXXXXX等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来进行引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能正确认读课后的XX个生字,会写XX个生字,理解“XX, XX, XX, XX”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XXXXXXXXXXXXXXX。 二、过程和方法 3.重点理解XXXXXXXX,体会到XXXXXXXXXXXXXXXXX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诠释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诠释 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丁非 “江苏省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过程性培训”交流材料 一、“活动单导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跨世纪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体系,同年,江苏省各县、市高中起始年级同步跟进。 其时,我市各学校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已经逐步向纵深发展,致力于以最经济的教学方式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学校文化。精细化管理就是层层落实教学管理责任,变一人管理为众人管理;就是将教学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做到人人会管理,时时有管理,处处见管理。精细化管理突出有效调动教、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突出教师的主导体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与民主化要求。这种精细化管理的学校文化使我市多年来各级各类教学质量持续高位走强,为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保持我市教育进一步位领先南通、领跑全省,教育局要求教研室牵头并组织研究,探索出既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又符合我市教育教学实际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对我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并组织有关资深教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梳理出我市课堂教学以下五个主要存在问题。 关于师生地位。一方面,教师扮演"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缺少必要的自由度,缺乏生命活力,教得辛苦。另一方面,学生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没有情感体验和学习活动,学得痛苦。 关于学习方式。其一,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为被动接受型,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其二,学习方式的单调而缺乏变化,过多的重复操练是学生感到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关于教学方式。一是班级授课制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别差异,这是班级教学模式的“胎里病”,加上目前各班级人数普遍较多,不利于因材施教。二是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要么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这一单一传统目标,要么过于强调所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造成“知识与技能”的虚化。第三,教师的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问题的设计指向性不明,缺乏张力。 关于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细而全,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以“课时”为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往往将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案例严重脱离生活、生产与科研实际,不能反映学科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教师问题。我市师资相对薄弱,部分老教师观念陈旧,不能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讲授”占据了课堂教学时空的主体。不少年轻教师把握不住教学重点,驾驭课堂能力较差,有的甚至存在知识缺陷,知识储备不能满足新课改要求。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第一朵杏花》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分别是什么时间?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活动单导学心得体会

活动单导学心得体会 20**年4月13日,我们英语组一行五人有幸到如皋市吴窑中心学校参加了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交流学习。在短短的1天时间里,我们共听了2节课并聆听了如皋市教研室主任及吴窑中学校长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我们受益匪浅,感受很多。同时也从这些名师、青年教师身上,学到了许多。现在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1、课堂气氛更活了,开放的课堂教学,孩子们自由的空间相对增加: 或坐,或站;或自由诵读,或角色表演;或默默静思,或大声发言座位改变了,没有前后之分,没有等次之分;每组都领黑板了,拿到粉笔了,人人可以练习、创作、展示了;发言不用举手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增加了那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因合作探究而生,因成果展示而发,不再整齐划一,不再拘谨呆板! 2、学生胆子变大了活动单带来的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由展示,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原先处于弱势的孩子,在小组热热闹闹中渐渐开口了,参与合作了,敢于代表本组展示学习成果了;学生课堂展示的方式多样了,孩子身上潜藏的能力出乎教师的意料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予了学生灵动的思维,表演的激情! 3、真正面向全体了学生,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运用,每一个学生必须经过自主、合作、展示的活动环节,即使小组不进行全班展示交流,每一个学生也至少经历两次学习活动,这样一个学生一堂课中驾驭语言、锤炼思维、发挥想象的频率增加了,学习的效益理当得到提高。当然在这次活动中,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联系到自己,在今

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以他们为榜样,转变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法。积极思考,精心设计,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考虑,上出有价值、有质量的课来。同时,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学习名师们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学习他们对细微之处处理的独具匠心,学习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底等等,反思自己的教学,真正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小学英语活动导学单的基本要求内容

小学英语活动导学单的基本要求 徐云 活动导学单按照课时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提供给学生的活动单,一部分是供教师参考的参考结果。 活动单主要应包括这样几个部分:一、学习目标二、活动方案活动方案中应包括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等等三、课堂反馈四、家庭作业 教师的参考结果是根据学生的活动单来设计的,是给教师上课用的,相当于教案的作用。 活动导学单的模型是: (1)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创设与本课紧密联系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2)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 (3)合作探究(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4)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5)自我完善(一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吸取别人的优点,完 善自己) (6)点评提升(教师点拨总结) (7)反馈练习(课堂练习) 附:6B Unit 1三个课时的活动单,供大家参考 6B Unit 1 Who is younger? 第一课时形容词及其比较级(B C D部分)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熟悉描述人的特征的常见形容词。 2.初步学会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活动方案】 活动一:复习并记住描述人的特征的形容词。 1.请回忆一下描述人特征的形容词,并把它们写在下面,至少写10个。 2.在小组内交流你所写的形容词,并将你没有想到的词用红色笔进行适当的补充,记住这些词。请将你觉得有趣、有效的记忆方法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活动二:学习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 1.请打开课本到P8,比较一下左右两幅图画,找出它们的不同点。读一读图画下面的单词。(heavy/ ′hev I /),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找出它们在写法和意义上的不同之处。2.听老师示范朗读:old older,比较读音,模仿朗读其它的词。 3.通过对比,写出你所发现的形容词比较级构成的规律。 4.找出P8这些单词中的反义词,并将它们写下来。 活动三:学习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1.请两人一组,完成P9的对话,并讨论它们的意思。 2.请根据老师提供的情境,(一个高个子和一个矮个子的学生)仿照例句,造句。 例句:I’m taller than you . You’re shorter than me. 【课堂反馈】 1.写出下列形容词的比较级 (1) tall long short old young strong small (2) big fat thin (3) heavy 2.写出至少5对反义词,看谁写得多。 3.请打开书到P10,听录音并填空,听两遍。将答案写在下面。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张寨镇中学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 2 Grammar A》活动单导学案(无答案)

活动一:复习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The old man (live) here since 199 2. 2. you (visit) our factory yet? 3. I ________(not see) you for a long time. You _________(change) a lot. 4. I’m afraid I __________(keep) you waiting for such a long time. 5. He __________(know) the city since he was very young. 活动二:have been 与have gone 的区别: have been to 曾经去过某地(已返回) Someone went to some place and has already come back A B h ave gone to 去了某地(没有回来) Someone went to some place and is still there A B 活动三:True or false? 1. I have gone to Japan before. ( ) 2. Mount Fuji is very beautiful, I have been to there twice. ( ) 3.His father has bee n to Beijing.He won’t be ba ck until next week.( ) 4 .Where have you gone?( ) 5.Simon has gone to Beijing many times.( ) 6.I have been to the Yellow Mountain twice. I went there in 1999 and 2002.( 活动四:用have/has been或have/has gone完成填空 1.My father to Beijing. He will be back in two day. 2.The Greens to the USA twice. 3.--------Where is your aunt now? I haven’t seen her for a long time. -------She to Xiamen. 4.The students to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in our city. 5. ------ Tommy to Nanjing?

活动单导学

活动单导学 编辑 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目录 1基本概念 2差异区别 活动目的 活动组织形式 活动结果 3思想价值 4具体操作 5教学原则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 6主要实验地区 1基本概念 “活动单导学”有三个核心概念,一是“活动”,活动是指“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其过程”,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是“活动单导学”的主题,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单导学”的根本目标。二是“活动单”,“活动单”是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方案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是导学的主要手段。“活动单”一般包括课题名称、活动名称、活动方案等内容。三是“导学”,“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是“活动单导学”的基本策略。 2差异区别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倡导的“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有三点不同: 活动目的 长期以来,在以学科知识、学科逻辑为前提的课程理论框架下,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教学就是教师围绕教材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考分的高低,极少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建构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所谓的活动只是教学预设方案的一个程序,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铺垫,学生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遵照、配合老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活动,活动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验证课堂教学的基本结论。“活动单导学”所倡导的“活动”则超越了单一的“书本世界”,回归到学生自我的“生活世界”,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或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把学生从“书本世界”和封闭的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把他们对知识习得的过程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文化等各种关系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享有更充分的自由思想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与心的解放。“活动”的实质就是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真正使学习主体化、活动化。 活动组织形式 传统教学中的活动“只重视学生获取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观念活动,忽视甚至排斥学生以获取直接经验和感性体验为目的的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模仿和表演为主的活动,主要是作为教学过程的修饰,以此来服务教师的教学。这种活动往往是学生被动参与的,观念与实践、知识与生活相脱离的不完整的活动。 “活动单导学”所倡导的“活动”不再把课程仅仅视为“学科”、“知识”或“教材”,而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教学不再局限于单薄的文本和狭隘的教室,而是以探究、调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及网站资源分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以生动有趣的笔法,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等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本课可采用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习,它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地理、环保、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作用下,帮助学生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过程与方法: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完成学习报告,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搜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学习平台上进行小组协作的形成性评价,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网络环境的作用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网络,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3.网站资源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但仅仅从语言文字上了解,显得是那么苍白,因此,我从Internet上搜集了有关资料,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制作了这个主题网站。 《海底世界》是根据人教版课文《海底世界》制作的专题网站。该网站试图以人性化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利用网站开展学习活动的需求、方式、效果,来开辟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新阵地。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要指导,充分利用主题网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 三、学法指导: 1.学生状况分析: 知识水平:能读懂文本并能依据特点情景展开合理想象。 学习能力:基本能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新知。 信息素养:基本能作普通的电脑操作和上网搜找资料。 2.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小组协作利用专题网站进行关于海底植物、海底动物、海底矿产、海洋乐园等方面的探究,解决感兴趣或想要了解的问题,完成学习报告。 四、教学过程

《将进酒》活动单导学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学习小组评价与激励方法的研究之公开课 《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等活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学生背诵全诗。 2、通过讨论探究,品鉴诗歌,加深对本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现课题研究成果,积极评价,有效激励,使得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 2、以诵读为主线组织教学。初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读懂诗歌大意;精读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理清诗歌感情脉络;品读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深刻理解诗歌主旨。并力争能当堂背诵诗歌。 3、教学时数为一教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多以因酒放歌为内容,将(qiāng),清、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 “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是卖什么的?李白人称“诗仙”,但更出名的是他的嗜酒好饮,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狂放不羁)而李白之死传说也与酒有关:传说他死的时候,坐在船头饮酒,看到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杜甫在结识李白之初就看出了李白的嗜酒,于是寄了一首诗给他。说: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进行规劝。可是李白为什么还是如此沉醉酒乡呢?让我们进入诗歌,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细细探究吧! 活动一:初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读懂诗歌大意。 情景设置和活动指导: 对于诗歌,不读不足以感受音韵和谐,不读不足以体悟意蕴深刻,不读不足以分析手法之妙。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大意,是深入理解诗歌的前提。请各小组就诗歌翻译中的难句进行合作探究,并推举一个同学进行成果展示。展示方法为诵读诗歌并翻译诗句。学生展示成果并进行自我完善: 安排两个学生进行,参考译文如下 你没看见吗?黄河之水是由天上奔泻而来。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 你没看见吗?可悲的是在高堂明镜里照见了白发,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 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精美的酒杯,空对天上明月。 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回来。 烹羊宰牛,暂且作乐,应该痛痛快快一口气喝它三百杯。 岑勋先生呵,丹邱先生呵,快快饮酒吧,杯儿不要停! 让我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们侧耳细听: 钟鸣鼓响饮食如玉,贵族生活何足珍贵?我只愿长醉梦乡,不愿醒来面对冷酷现实! 古来圣贤,政治上都失意沉沦,世上唯有酒徒,他们却美名流传。 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宴饮作乐,斗酒十千不嫌贵,纵情享乐。 主人呵,为何说缺少酒钱?有钱就毫不犹豫地拿去买酒,咱们对饮,一醉方休。 这一匹名贵的五花马,这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裘,叫僮仆们拿去换美酒吧,我与你喝个大醉,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活动单导学案

7的乘法口诀(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课本第72页例1和练习十七第2、4题。【学习目标】: 1.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2、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导学过程: 一、独学 (1)6个5相加是多少? (2)一个因数是2,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3)5乘6是多少? 二、群学对学 活动一:比比看谁做得好。 1.独立完成教材第72页例1的图案和统计表。 2. 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1个7是多少,2个7是多少,……7个7是多少49? 3.想一想:“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4.独立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活动二:看谁口诀编的好,记得快。 1.根据算式自己独立编7的口诀。 2.小组合作编出口诀。全班交流一下编口诀的方法。 3.比一比谁先记住7的全部口诀。交流记口诀的方法。 三、展示评价 方案一:说说你们组是怎样算的,其他组补充点评。

四、检测反馈 1.计算,说口诀。 7×3 7×5 7×6 7×4 7×7 7×2 7×1 3×7 5×7 2×7 6×4 6×5 4×7 6×7 5×2 1×7 6×6 5×4 2. 73页第4题。 学生说明图意,你能提出问题吗?自己独立解答。 学习反思 今天的学,我学会,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7的乘法口诀(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练习十七第3、5、6、7题 【学习目标】: 1.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难点】: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过程: 一、独学 1、背诵1~7的乘法口诀。 2、出示口算卡,开火车计算。 7×5=7×3=7×6=6×4= 5×2=7×2=7×4=7×7= 6×3=6×5=7×1=7×0=

小学语文导学案

小学语文导学案 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前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学案与教案有什么区别? 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

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使用的。 3、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有什么意义? 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能做到课明确任务,课后复习有方向,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启发学生思维探究的最佳切入点。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启示(如观察、对比、推理、归纳、讨论等)。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习能力。 4、开展学案导学的主要过程是: 1)出示学案,学生自学。课前教师首先要把文本或多媒体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其次,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学案中那些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第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2)自学检测,讨论交流。课堂导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

活动单导学学习心得

启动活动单,促导学生思维进阶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宿豫张家港实验小学王翠兰 听了我校两位骨干教师活动单导学模式推广课,由教导处组织,集体研讨,同课教师参加听课,从教学环节、细节、效果等方面展开评议,交流思想,反思问题,真诚坦诚,教学相长。本人深深感受到活动单导学模式带给课堂的活力,感受到"活动单"带给教师和学习学习的便捷,感受到"导学"带给教师责任,带给学生思维的腾飞。感悟之余,本人对小学数学的教与学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业务驾驭能力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作为数学教师,面对繁杂的数学知识,如何才能把它讲清楚,让学生理明白,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安排活动环节。郭黛眉老师这节《可能性》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这节活动单导学她设置了四个活动任务: 活动一:摸球中体验“可能” 在口袋中放球: 1.1个红球和1个黄球。(让学生体会“可能”,可能红球也可能黄球。) 2.2个红球。(学生体会“一定”摸到红球,但这个“一定”的背后却藏着“可能”,可能是1号红球,也可能是2号红球。) 3.2个黄球。感悟这个口袋里不可能摸出红球。 活动二:摸牌中感悟“可能性大小”,任意摸1张, 1.4张红桃:可能摸到哪一张?(摸之前能确定吗?体验不确定性) 2.3张红桃和1张黑桃:可能摸到哪一张? 摸出红桃的可能性大,还是黑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学生在体验不确定性时,但可能性又有大有小。) 活动三:丰富体验,加深认识 装圆片:往口袋里装6个圆片,要求从中任意摸一个圆片,可能是蓝圆片。 猜口袋:老师这儿有三个口袋——1号口袋(2红2绿1黄)2号口袋(3红2黄)3号口袋(5黄) 你能根据摸圆片的情况判断是几号口袋吗?(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丰富

小学语文导学导练

小学语文导学导练——辨析词语 一、学习要求 1.掌握学过的常用词。 2.辨析近义词的反义词。 3.学习解词的方法,掌握解词的规律,结合语言环境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4.能正确搭配词语,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5.能把词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分类。 6.掌握常用的关联词语。 二、学习指导 1.同义词辨析 同义词是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 (1)等义词意义相同,在运用上一般可以相互替换。 如:衣服--衣裳土豆--马铃薯母亲--妈妈逝世--死亡 (2)近义词意义相近,但有种种细微差别,在运用上不可以相互替换。 如:希望--期望--渴望显现--展现--呈现战事--战争--战斗 同义词在表达上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充分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是语

言富有变化,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 辨析方法: A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希望-期望-渴望,三个同义词一个比一个程度重。 B词义范围、大小不同:“事情”范围大;“事故”范围小。 C具体与概括不同:船与船只,“船”是具体的,“船只”是概括的 D词的感情色彩不同:教诲-教训,“教诲”褒义;“教训”贬义。果断──决断──武断(褒──中──贬) E语体色彩不同:吓唬-恐吓,前者是口语,后者是书面语。 F适应对象不同:爱戴,对上;爱护,对下。 G词的搭配不同:“模糊”,字迹模糊;含糊,说话含糊。交流(思想、经验)──交换(礼物、意见) H词义着重点不同:化装──化妆(装扮──打扮);才能──才华(做事能力──文艺特长);陡峭──峻峭(坡度大而陡直──高而险) 使用时注意: A注意词性 B注意不同语素 2.词语的感情色彩 (1)褒义词:带有赞扬、喜爱、尊敬、礼貌等肯定的感情色彩的词。如文质彬彬、温文尔雅、高瞻远瞩等。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活动单导学:一场区域推进的教学改革 金海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汇报如皋整体实施“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和几点体会。【PPT】 先请大家观看一段“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视频片段。【PPT】 (这是二年前随拍的片段、展示的形式已经多元了,小白板、高清投影、电子触摸等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信息技术支撑了我们的课改) 刚才展示的是“活动单导学”二年前随拍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场景,现在我们反馈展示的方式更现代、更多元了。 我们的课堂以“活动单”为媒介,【PPT】一堂课由3个左右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活动模块组成。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教学内容,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老师通过讲授、点拨、评价等来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 【PPT】所谓的“活动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教材的内容和要求以及相关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目标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活动方案。“活动单”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是教师导学的抓手,是学科教学活动化的载体,保证了课堂形散而神不散。 【PPT】“活动单导学”将教育目的蕴藏在活动过程之中,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反思等多元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获得最大限度的身心解放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

【PPT】“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继承、吸收了活动教育思想的精髓,彻底打破知识本位、教师主体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导学作用,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主动学习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PPT】在实践层面,“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超越和发展了活动教育的实践经验,建立了“以单导学,多元活动,区域联动”的操作范式。一是做到教学活动化——把学生的认知学习,实践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融合在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二是活动教学化——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建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切3【PPT(背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从萌芽到产生,从雏形到成型,从模糊到清晰,从犹疑到坚定,经历了一个艰难而不平凡的过程。 实施新课程之初,我们努力将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付诸于实践,通过培训、指导、考核和评比等手段促进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PPT】但收效甚微。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还仅停留在理论的言说上,课堂教学单调、沉闷、低效,是穿着新鞋走着老路,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PPT】面对现状,我们不断进行思考和追问:如何让素质教育的先进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何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如何建立一个相对系统的、科学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让教师可以操作的课改平台和抓手?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坚定地走上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征程。 【PPT】在2004年,如皋市高中化学学科组研制出了教学“活动单”,强调让“教室”成为“学堂”,“教学”成为“让学”,“听课”成为“学习”,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课堂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后来,以吴窑镇金盛初中为代表的实验学校全面应用“活动单”,通过

活动单导学

活动单导学,“教”“学”“做”合一 ——浅谈初中历史“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强调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对于我们今天的新课 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构建牢固稳定的基础大厦,培养充分的学科能力,新授课是一种最重要的课型。新授课效率的高低、基础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着复习课的有效推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新授课中,如何做到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近年来,随着我市“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推进,我们在初中历史学科在新授课型上进行了尝试,构建起了活动导学的基本模式,取得的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活动单导学历史新授课简介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新授课是依托新课程标准,借助教学材料(教科书、历史地图册、活动单等),完成新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新授课中,要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师生共同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基本模型可用图示表示为 模型说明:本模型是根据历史新授课的课型特点提出的。新授课的特点在于知识是全新的,而历史新授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记忆等方式了解历史现象,归纳历史规律,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本模型正是遵循这个特点,立足知识基础,着眼提高能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做”为中心,以问题激起思维,以探究产生共鸣,以问题解决实现目标达成,从而高效地完成初中历史教学任务。 二、活动过程说明 1.创设情境、理解新知 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还侧重于形象化,因此,我们引导学生了解、理解历史新知识时,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情境的设计要明确、简洁、灵活、巧妙,能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便于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新的学习内容上来。情境导入后,切不可过于纠缠情境细节,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教材完成提纲、当场记忆互动提问等方式迅速明确学习重点、难点或疑惑点等内容。 2.组织探究、运用新知 陶行知说:“学”字的意思,是要自己去学,并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思,是生活或者生存。将两个字放在一起来看,就是自主地学会生活,也就是学习人生之道。学生在基本了解了本课的新知识时,教师要针对本课的重点或难点问题让学生重点阅读教材或相关图文史实材料,先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再合作讨论、探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有选择地深入学习小组,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合作探究状况。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学生小组探究

小学语文优秀导学案的设计方案

小学语文导学案的设计-中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导学案的设计 李海容 学生的自由学习,应该是有方向目标的,这样才能增加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我们教师要优化学生前置性学习的导学案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习。 一、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需要能够引领学生的“读” 我们应当充分看到的现实是,现在小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是很少去读的,而一些阅读又往往都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吞活剥。没有学生的读,哪有他们前置性学习的阅读感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导学案的设计,必须认真思考学生的“读”的问题。如学生读那些颇有意蕴的古诗文,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教师可以硬性规定学生读的形式。起先要求学生扫除生字障碍的读;当学生已经扫除了障碍,就让学生进行朗读,老师可以特地为学生划好节奏,用着重号点出可以拖腔的词,这样学生的读会比较有兴趣,因为他们围绕着老师的指点,可以比较到位地进行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尤其是那些比较长的叙事性作品,还应当让学生进行一些默读,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进行读画批注,可以从遣词造句上,也可以从修辞上,更可以是叙事性作品的诸多要素上。默读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读的过程中将故事的梗概找出来。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需要能够引领学生的“思” 应当说,语文教学是永远都离不开学生进行认真思考的。结合平时所见,老师的导学案在相当的程度上没有能够比较好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和科学的思考。它不是在引导学生去思考,而是在引导学生去比较机械地进行些填词和填句的训练,这样的导学虽然需要学生去读具体的文章,但无需学生去进行思考,

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导,其价值也就不大。因此,真实意义上的导学,应当开启学生的思维。譬如,在学习《青藏高原一株柳》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在导学上告诉学生《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抒情色彩比较浓的散文,文章描写的是什么?我们完全可以在扫除文字障碍时就读出来,那所描写的事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必须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第二遍或第三遍。相信大家不但能够读懂这些内容,而且可以领会作者在描写事物上所运用的手法及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设计,不但指示着学生获取前置性学习效果所必需的途径,而且让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下获取属于自己的感悟。在这样的设计里,文章的意蕴纯粹是由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的,而且这些感悟都是需要去进行一定的思考才能获得。 三、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需要能够引领学生的“创” 创新创造应当是我们语文教学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人们做出比较认真的思考,创新创造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流程的始终。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介入文本,是不可能去达成阅读感悟上的创新创造的。因此,在教学好上一个教时,设计下一堂课的导学案时,我们应当尽可能地设计出让学生具有创新创造可能的导学案。学生在具体导学案的指导下,产生一定创新创造的活力来。譬如教学《将相和》,在第一教时结束后,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有一定创新意义上的思考: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写出来。学生在完成如此练习时各自表达出比较独特的见解,有为廉颇抱不平的,也有批评廉颇的,训练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及万能模板

《小学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及万能模板 《小学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及万能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动作,心理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读书的意义。评价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会作者感情及表达方法,可以通过生生评价,找出共鸣,在师生的评价中,找准前进的方向。 教学过程:

导入 一、从“窃”中明了文意(5分钟) 1、我国著名的作家冰心曾说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课件出示名言) 2、你们都读过哪些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给大家讲一讲。(同学交流) 3、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仔细观察这个“窃”字,有什么方法记住它?(学生交流)看到“窃”字,我们马上想到“偷窃”。课题《窃读记》的“窃”字是什么意思?老师在课前查了字典,“窃”的含义有三种: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你认为应该选择第几种解释?(第二种)(课件出示) 那么本篇课文就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偷偷读书的事情。 5、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是一件光彩的事,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要窃读?怎么窃读?对作者有什么影响或改变?)现在让我们走进《窃读记》,相信读了课文之后,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领悟。 新授 二、从初读中体会好读之心(五分钟)

感悟活动单 推进新模式

感悟活动单推进新模式 发表时间:2011-02-21T16:45:01.19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李小莉[导读] “活动单导学模式”中强调活动是学习的一种手段,不是教学的根本目标。 李小莉 摘要:“活动单导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与合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一模式符合化学教学的认知规律,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键词:活动单导学;设计;应用;分配;评价 作者简介:李小莉,任教于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 “活动单导学模式”中强调活动是学习的一种手段,不是教学的根本目标。不应该单纯地为活动而活动,要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科能力与科学素养。笔者认为在开展这一教学模式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活动单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设计活动单 “活动单导学”有三个核心概念:一是“活动”。活动是指“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其过程”,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是“活动单导学”的主题,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单导学”的根本目标。二是“活动单”。“活动单”是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方案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是导学的主要手段。“活动单”一般包括课题名称、活动名称、活动方案等内容。三是“导学”。“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是“活动单导学”的基本策略。 起初,我们把活动单设计成详案的形式。把每一节的知识点设计成填空题,课上让学生先填写,再讨论,最后由教师给出标准答案,结果发现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让学生更加厌倦学习,活动单不能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就等于花样填鸭式。通过组内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活动单”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技术关键,也是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活动单不是直接给出知识点,而是围绕课程标准和本节课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确定,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索从而自己得出知识点的问题。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要用最合适的、明确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这些行为动词应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一个大的活动名称下也可以有几个子活动,这些子活动构成相对完整的活动体系。每个活动名称下有具体的活动方案。这是“活动单”的主体,应根据活动所确立的目标进行设计。一般来说,活动不要超过4次。活动方案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情,活动次数合理,操作可行,活动形式应多样化,如实验探究、科学探究、查阅资料、合作分享、演讲、讨论、竞赛、游戏、表演等。 二、如何正确运用活动单 “活动单导学模式”在时间分配上作了以下基本规定:教师连续讲授时间原则上不超过5分钟;学生每一轮次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5分钟;每节课留给学生自己总结的时间不少于5分钟;课堂诊断、反馈与检测时间通常不少于5分钟。有了明确的时间规定更加方便我们去控制课堂。活动单的执行者是学生,所以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是一到时间就喊停,在活动单设计时就得把握好度。 运用活动单时,很多教师把焦点放在学生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以为课堂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交流频繁了就是在活动,就达到教学目标了。活动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四个基本要素。自主学习是活动的前提,活动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课堂上有些隐性的活动非常重要,学生坐在座位上认真的读题,静静的思考,这也是活动而且是很重要的活动,表面上静悄悄,思维上轰轰烈烈,注重自主学习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组合作探究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相互讨论,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形成学习的合力。小组成果展示,组间再次合作交流,教师进行点评提升。这样学生动起来了,气氛活跃了,学习效率也高了。 三、如何分配活动小组 “活动”的基本机制:由于本模式以小组活动为主,因此,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学习小组。所谓“完善”,一是要相对固定,不能时有变化;二是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三是要有组长,每个成员都要有编号。“活动单导学”所倡导的“活动”不再把课程仅仅视为“学科”、“知识”或“教材”,而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教学不再局限于单薄的文本和狭隘的教室,而是以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操作、演示、实验、交流与讨论、反思、创作、体会等为基础的多样化活动。“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行经验重组的活动。活动时,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调控。学生好动,自制力弱,如果听之任之,那种乱动就会演变成一种动乱。 比如,小组合作,就要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范,要有组长,要有中心发言人,不能吵吵闹闹,乱作一团。一些肢体性的活动,要把握好一个度,就像开车一样,该踩油门时踩油门,该带刹车时一定要带刹车。“活动单导学”所倡导的“活动”则超越了单一的“书本世界”,回归到学生自我的“生活世界”,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或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把学生从“书本世界”和封闭的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把他们对知识习得的过程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文化等各种关系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享有更充分的自由思想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与心的解放。“活动”的实质就是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真正使学习主体化、活动化。 四、如何设置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仍沿用传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新课标下的学习情况,这无疑是固步自封、削足适履,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因此,转变评价机制,是激发教学潜力、促进教学大发展的关键。传统教学中,“等级评价”、“分数评价”等机制的形成是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的。中国早在西周就初步建立了教育考评制度。据《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那时学校就规定了对教育教学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教学评价制度。 事物是动态发展的。对学生的评价要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因此在评价机制上,我们要打破传统固有的模式和标准,建立一种动态式评价机制,不搞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的统一考试,取而代之的是诸如学生面对面的座谈会,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结合课堂学生的表现,给出“周先进小组”等荣誉称号。这样评价才公正客观,才能高效,才具有现实意义。让学生在这种动态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树立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