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双刃剑_解读_林德宏

双刃剑_解读_林德宏

双刃剑_解读_林德宏
双刃剑_解读_林德宏

文章编号:1000-8934(2002)10-0034-03

“双刃剑”解读

林 德 宏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不应笼统说“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因为科学不是双刃剑。“技术是双刃剑”的准确表述是“技术应用是双刃剑”。技术应用负面效应的责任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

关键词: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2-03-21

作者简介:林德宏(1938-),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1 科学不是双刃剑

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双刃剑”本是维纳提出的一种比喻。他并未说“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而是说“新工业革命是双刃剑”。他的原话是:“因此,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刀,它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但是,仅当人类生存的时间足够长时,我们才有可能进入这个为人类造福的时期。新工业革命也可以毁灭人类,如果我们不去理智地利用它,它就有可能很快地发展到这个地步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维纳著作选》,用的是“双刃剑”一词)新工业革命是通过新技术革命实现的。维纳紧接着说:“自从本书初版发行以来,我曾经参加过两次大型的实业家代表会议,我很高兴地看到,绝大部分的与会者已经意识到新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威胁,已经意识到自己在经营管理上应尽的社会义务,那就是要关心利用新技术来为人类造福……”〔1〕

维纳的意思是技术是双刃剑,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

可以毁灭人类。

根据维纳的原意,我们可以把“技术是双刃剑”作这样理解:技术应用所引起的物质变化对人类生存既会产生有利影响,又会产生不利影响。维纳并未说科学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毁灭人类,并未希望大家要意识到科学给社会带来的威胁。所以我认为维纳并未说“科学是双刃剑”。

可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不少人(包括笔者本人)习惯说“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这种说法容易使人认为科学同科技一样都是双刃剑,有人甚至说“科学双刃剑”,这就更不确切了,因为科学并不是双刃剑。

科学与技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科学求真,技术求利。二者的直接目标不同,所以它们的应用效果也不一样。

科学不能直接物化,不会直接引起物质的变化,不会对人类生存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科学(不是非科学、伪科学)的应用也不会引起不良的精神后果。爱因斯坦的E =mc 2没有负面作用,原子能的应用才有这种作用。如果有人把某种科学理论当作教条到处乱用,造成不良后果,但这种后果是由错误的科学观引起的,而不是由科学本身引起

的。这种不良后果同这种科学理论并无必然的联系。所以

力学机械论流行了很长时期,但不能因此说牛顿力学是双刃剑;原子弹给广岛、长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不能在此说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双刃剑。

当人们说“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时,实际上讲的是“技术是双刃剑”。

有一本书,名为“双刃利剑———百年科技利弊”〔2〕。看看书的内容,绝大部分讲的是技术的弊。第一节标题为“难以抉择———现代技术进步利弊谈”,讲的都是技术,连标题也未提到科学。第三节“良知的灭失———助纣为虐的科学恶棍”,讲的是科学家,不是科学理论。在“科学的毒瘤”小标题后面,讲德国科学家哈伯为威廉二世制造化学武器,一战期间化学武器造成100多万人伤亡,这儿讲的也是技术,“科学的毒瘤”的标题也未必妥当。在“商人、政客、恶棍”的小标题后面,讲的是德国物理学家斯塔克追随希特勒,被判4年,这是极个别科学家的政治、道德问题。另有一节“理性的反思———科学理论与种族主义”,谈到莫顿用颅容量判定人的智力,认为白人最高,黑人最低,并篡改数据。种族主义是伪科学,也谈不上科学是双刃剑问题。

还有一本《科学双刃剑》〔3〕,副题是“令人忧虑的科学阴影”,好象是直截了当地说科学是双刃剑了,可是全书讲的都是技术问题。

由此可见,“科学双刃剑”、“科学技术双刃剑”的提法均不够妥当,应当说:技术是双刃剑。

由于我们可以对“科学”作广泛的理解,把技术也包含在科学之中,所以人们常以科学之名,来谈论技术的应用。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4〕这儿的“科学”,显然指的也是技术。

科学是双刃剑,还是技术是双刃剑,这不是做文字游戏,而是涉及到我们的政策。既然科学的应用无负面作用,技术的应用有负面作用,所以科学政策与技术政策就应有所不同。科学是为了求真,所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应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即求真改错,贯彻的是真理原则。技

34

第18卷 第10期2002年 10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 .18,No .10

Oct .,2002

术是为了求利,所以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应权衡利弊、趋利避害,贯彻的是价值原则。自然科学的讨论不会直接引起物质变化;非科学、伪科学的东西,你如果不相信,它对你就没有作用。所以科学无禁区,应百家争鸣。工程技术则要付诸行动,直接引起物质变化,不利变化带来的弊端、灾难必然会强加给许多人,包括反对这种技术应用的人。所以技术有禁区,有些技术课题就是不能研究。若有人发表“人是野兽”的看法,可自由讨论,而不必禁止;若有人要做把人改变为野兽的实验,那就应当禁止〔5〕。不利于人类的技术的具体应用,也是不允许的。有些技术研究与应用还必须用法律手段来禁止。

2 技术应用是双刃剑

为什么技术是双刃剑?因为技术应用既会有正面效应,也会有负面效应。不应笼统地说“技术的负面效应”,技术在未被应用时,并未产生“效应”,当然也就不会有“负面效应”。

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主要有:

(1)既引起了有利变化,又引起了不利变化。不利变化有的与有利变化同时发生,有的要滞后一段时间出现。

(2)技术应用的事故给人带来的危害。

(3)有意识地通过技术应用对人们造成的物质损失和人体伤害。

自然变化和人的行为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应用技术是为了使技术应用的对象发生我们所需要的变化。但一因多果,技术行为不可能只引起单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多方面的变化。因果链条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一种对人有利的变化,既会引起新的有利变化,又会引起不利变化。技术应用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对技术应用的多方面后果、长期后果,我们很难作出准确的预测。恩格斯在谈论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时说:“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6〕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是通过技术应用实现的,人类对自然行为的两面性,实际上就是技术应用的两面性。或者说,技术应用的两面性常常表现为人对自然作用的两面性。

以上这三种负面效应,只有当技术被实际应用时才会出现。所以“技术是双刃剑”的准确表述,是“技术应用是双刃剑”。

技术本身只具有负面效应的可能性。只有通过技术应用,这种可能性才会变为现实性。对人类有害的技术,只要未被应用,那就只是潜在的危害,而不是现实的危害。为了杜绝有害技术的应用,在源头上禁止有害技术的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因此混淆技术知识与技术应用的界限。坚持技术知识与技术应用的区别,同坚持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是一致的。

认清惟有技术应用才会产生现实的负面效应,有助于认清技术应用负面效应的责任问题。如果认为技术知识造成了负面作用,那就容易把责任集中在研究技术的科学家;如果认为技术应用造成了负面效应,那责任者不仅包括技术的研究者,还包括技术的应用者、管理者、控制者和推广者。如果简单地认为技术是双刃剑,那就容易局限在技术的范围内处理这个问题;如果认为技术应用是双刃剑,那就不仅要涉及技术,还要从社会各个方面来考虑和解决问题。

3 技术应用负面效应的责任在于人

技术应用负面效应的责任在于技术,还是在于人?

有人认为技术负面效应是技术的罪恶,因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技术。容格把技术说成是妖魔、暴君。他认为技术功能的本质是掠夺性开发,它要耗尽人类的所有自然资源。他说:“无所不及、无所不在地掠夺性开发,是我们技术的根本标志。”他认为技术意味着死亡。“处处都可以发现,随着机械工具的出现,死的时间就渗透到活的时间。”〔7〕皮卡特说:“我们现在所`津津乐道'的技术,除了广泛地造成自杀性的污染以外就没有什么其他东西了。它是一种灾害,不仅能影响到我们所呼吸的空气和我们所饮用的水,而且也影响到我们所耕种的土地和我们了解很少的外层空间。但这一切,最悲惨的还是现在隐伏在人们身体中的化学物品对人类所造成的污染。技术在慢慢地毁灭人类,人类在慢慢地吞食自然,自然选择已经成为过去,最后留下的只有技术。”〔8〕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技术只是人的工具,人是技术的主体。技术自身不可能发生任何作用,只有人才能使技术发生作用。所有的技术作用实际上都是人的作用,是通过技术作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应用什么技术?为什么目的应用这种技术?在哪些方面、针对什么对象应用这种技术?以什么方式和方法应用这些技术?应用到什么程度?还应当配合应用什么相关技术?这都是人的选择。人是主动的,技术是被动的。只有当人放弃了主动性,才会陷入被动的境地。如果认为技术应用负面效应的责任在技术本身,就容易导致错误的反技术论。

技术自主论否定人对技术的控制,也是错误的。埃吕尔说:“在社会中技术的活动越多,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就越少。”“技术必须把人降为技术动物。”“面对技术的自主性,这里没有人的自主性。”“技术的自主性禁止今天的人选择他的命运。”“技术选择不是由人所作出的,而是由技术本身作出的。”〔9〕如果像埃吕尔所说,技术具有自主性,而人失去了自主性,那就不是人控制技术,而是技术控制人,那人就不应当对技术应用的后果负责。极端相合,通过技术自主论,唯技术论与反技术论就会相互转化,因为人类文明和人类灾难都被看作只是技术应用的结果。技术自主论是对人、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的曲解。人与技术的关系只能是研究与被研究、应用与被应用、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即主体与工具的关系。技术的应用是人的活动,所以归根到底,技术应用负面效应的责任在于人。正如技术选择不是由技术自身作出,而是由人作出的一样。技术进步也不是技术自身自发发生的变化,而只能是人的自觉活

35

“双刃剑”解读

动的结果,这本身也是人的责任。科学技术“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爱因斯坦的这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4 技术应用负面效应主要是利益问题

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归根到底应当由人,而不是由技术来负责,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责任?人们在技术应用中的失误,主要是认识问题,还是利益问题?

技术具有双重性。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体现人类的认识水平;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体现人类物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既同认识有关,又同利益有关;既同技术的功能有关,又同人的目的有关。但技术的本质是人们谋取物质利益的物质手段。在一般人的眼中,技术并不是一种知识,而是技艺、工具。也可以说求利是技术的本质。技术活动的最基本原则是利益原则、效率原则,所以在熊彼特看来,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若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就不是创新。现在人们把高技术理解为高度产业化了的技术,高效益是高技术的最本质特征。

人的利益有多方面、多层次。有自己的物质利益,也有别人的物质利益;有个人的利益,也有集体的、国家的、全人类的利益;有经济利益,也有生态利益;有眼前利益,也有长远利益。这许许多多的利,大多可以用技术来谋取。技术既可以用于建设,也可以用于毁坏;既可以用来创造自己的利,也可以用来掠夺别人的利;既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来作恶。这一切都不取决于技术自身或技术的功能,而取决于人如何应用技术,取决于人的技术目的。

技术是人所具有的物质力量的放大器或强化剂,它的价值在于它能提高物的使用效率和人的活动效率。这包括建设的效率,也包括毁坏的效率;既包括行善的效率,也包括作恶的效率。技术应用的最深层的双刃剑效应,在于它既可以使善者强大,也可以使恶强大,并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的“马太效应”———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并可能使愈来愈多的善者成为穷者、弱者,使愈来愈多的恶者成为富者、强者,即贫富差别、强弱差别越来越大,剥削与压迫越来越厉害。

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说“科学求真,技术求善”,而应说“科学求真,技术求利”。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大多数人应用技术,不是为了追求理想,而是为了追求利益。所以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所反映的矛盾,主要不是认识矛盾,而是利益矛盾。违背道德原则的利益追求,是技术应用负面效应的主要根源。

参考文献

〔1〕维纳.人有人的用处[M].商务印书馆,1978.132.

〔2〕何旭升,高伟.双刃利剑———百年科技利弊[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3〕范玉芳等.科学双刃剑———令人忧虑的科学暗影[M].广东地图出版社,1999.

〔4〕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商务印书馆,1979.56.

〔5〕林德宏.关于社会对技术的必要约束[J].东南大学学报, 2000(3):17.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84.304-305.

〔7〕舒尔曼.科学时代与人类未来[M].东方出版社,1995.361, 362.

〔8〕戈兰.科学与反科学[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28.

〔9〕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科学出版社,1999.136,216-21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82.

Interpretation of“Two-sided Sword”

LI N De-hong

(Nanjing Universit y,Philos ophy Depart ment Nanj ing210093;ShanXi University,Research Centre for Philosoph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030006,China)

A bstract:To s ay“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t wo-sided s word”is a mis take,for science is not a t wo-sided s word.“Technol ogy is two-sided s word”shoul d be express ed precis el y“the application of tec hnology is a two-s ide s word”.The negative effect of technology's application is due t o man,not technology its elf. Key words:science;technology;negative effect(本文责任编 张明国)

(上接第25页)

Philosophic Meanings of Fuzzy C haracter of Things During Scientific Research

ZHU Hao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Economy,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

A bstract:Based on t he materialist dial ectis and the devel opment tren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phil os ophic meanings of fuzz y c haracter of things dur-ing scienti fic research are analysized in detail,involving objectivit y and s ubjectivity of fuz zy character in things,dial ectical thought in fuz zy mathematics,infil-tration between fuzz y character and rando mness,duality and unity of fuzz y character and accurate c haracter.It is very helpful to explain and describe the fuzz y character in things.Therefore,conclusions according with the la 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can be drawn,extens ive application of fuz zy mathe matics in nat-ural science,social science,humaniti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fields will be pro moted.

Key words:fuzz y character;fuzz y mathematics;phil os ophy;scientific res earch(本文责任编辑 马惠娣) 36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18卷 第10期

灵活舞动多媒体这把“双刃剑”

灵活舞动多媒体这把“双刃剑”-教师教育论文 灵活舞动多媒体这把“双刃剑” 文/刘丰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它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具备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等优越性,与其他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将系统的探讨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并提出几点可行性对策,愿与同仁们一起交流共勉。 一、产生的误区 误区有: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教材搬家,照“屏”宣科;电脑“奴隶”,交流“鸿沟”;过分依赖课件,无法自我创新。 二、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如果正确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若使用不当,则得不偿失。现就上述误区和不当之处,试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1.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优势互补,避免“单一化”。 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各有优势,一节课往往需要灵活运用,做到优化组合。因此,一定要树立整合的观念,只有把现代与传统手段(如黑板、粉笔)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替代。笔者曾观摩过市级的一次优秀青年教师选拔赛,尽管主办方提供了黑板,但所有的比赛课中,用黑板的少之又少,他们整堂课不论是课题还是文字一切由电脑来完成,黑板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重难点不突出,实际效果很差。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

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还要结合使用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板书,电子屏幕不能完全代替黑板,因为初中生归纳能力较为欠缺,把握不住教材重难点;况且屏幕内容稍纵即逝,会影响了学生记课堂笔记。千万不能为了赶时髦,为了运用而运用,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2.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避免“屏幕灌”与“屏幕问”。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又浮出水面,主要表现为使用新技术来呈现过量的信息:一副副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个个动画,对学生轮番轰炸,令学生目不暇接。究其实质,只不过由“教师灌”变成了“屏幕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为了追求反传统,有的教师又将“满堂灌”改成“屏幕问”——从导课到结课不停地提问。本意是想通过多问来达到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目的,但因为老师的多媒体手段操纵频繁,力图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抓住学生,反而让学生神经高度紧张,没有喘气的间隙。笔者曾听某教师讲授《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课,教师(包括屏幕)共提问38次。且几乎都是一问一答形式,问题大多浅显琐碎,由于教师提问过多,方法单一,学生易形成定势思维,不利于扩散思维,教学效果很差。问题的关键没有把握好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度”。 3.要注重课件制作,避免忽视学科内容。历史课件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生动性,而很少思考它的教学辅助作用,结果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弱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听一个老师在上《鸦片战争》一课时,过分突出战争情景,运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大书特书,致使学生声泪俱下,完全忽略了历史教学本

《西方文化史》参考书目

西方文化史课外阅读书目 (带★者为必读书目) ★1.《圣经》(和合本) ★2.李泽厚著《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3.姜守明、洪霞著《西方文化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6.〈法〉伏尔泰著《风俗论》,商务印书馆,上册(梁守锵译)1996年版;中册(梁守锵等译)1997年版;下册(谢戊申等译)1997年版。 ★7.〈英〉汤因比着《历史研究》上、中、下(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裔昭印著《世界文化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版。 ★9.王佐良等主编《欧洲文化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10.〈荷兰〉彼得·李伯庚著《欧洲文化史》(赵复三译),上、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1.郑敬高编著《欧洲文化的奥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希腊古典神话》(曹乃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13.〈美〉G. F. 穆尔著《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4.张久宣编《圣经故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15.〈苏〉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室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上册(严摩罕等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6.〈苏〉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室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下册(严摩罕等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7.〈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东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8.〈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9.〈美〉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0.〈美〉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1.〈德〉利奇德著《古希腊风化史》(杜之、常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德〉奥托·基弗著《古罗马风化史》(姜瑞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德〉爱德华·傅克斯著《欧洲风化史·文艺复兴时代》(侯焕闳译),辽宁

浅谈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导探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功用

浅谈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导探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 的功用 摘要:创新源自于探索,探索更是创新的过程。利用电教媒体,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就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导探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关键词:创新、导探教学,电教媒体。 创新源自于探索,探索更是创新的过程。以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为目的的初中数学导探教学模式,我们已经过两轮从初一到初三的实验。通过实验表明,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教手段,使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和谐地进行教学,会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将数学课本中一些抽象的 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通过多媒体对课本、图形、图像、动态和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让他们兴奋起来,创造了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所以,在教学软件制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利用图形、音乐和动画等多种信息来补充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使教学内容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有力地唤起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图1的教学软件,屏幕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 在舒缓、优美的《日光曲》音乐的伴奏下,一首“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人的“探索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图(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变化示意图 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象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化归、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并且这样探索的兴趣也会持续下去。另外,在“直线与平面垂直”采用了“日晷”实例录像图片并配上音乐,在“轨迹”教学中运用软件的动态性、再现性等进行了教学。实验发现,学生在电教媒体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探奇觅胜的心理。因此,教师在多媒体的设计和使用时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要求,设置问题情境,并注意“五度”(程度、难度、跨度、梯度和密度)。学生探索兴趣的持续,保持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是非电教手段中任何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二、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学生探索方法 冯•诺依谩说过:“远离经验来源,一直处于“抽象的”近亲交配之中,

哲学和科学关系

【作者简介】李醒民,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教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研究。 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其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归起来,不外乎两种看法:无关或有关。在谈到现代哲学对科学的反映时,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第一种态度的表现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把哲学的所有课题让与其他科学,而哲学尚可保留有关自身的历史知识,也就是退缩到哲学史上;其二是把哲学的论点尽量变得合乎科学,成为一种具有科学性基础的学问,如数理逻辑等。第二种态度与第一种相反。他们认为哲学自有其他天地,和科学无关。 基伯格持有无关的见解:“哲学是人文学科之一,科学就是科学……我们在这里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它们的居民罕见能够完全相互交流。人文学科聚焦于人的成果、历史、观念的游戏;科学聚焦于世界、事实、新的和切实的知识积累。” 蔡元培却不作如是观。他论及科学、哲学、文学三者的关系时说:“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懂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3] 科学(Science)即指其本来的含义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哲学(Philosophy)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哲学。 一、科学与哲学在特征上的不同之处 王星拱:(1)哲学与科学之范围不同而其方法亦不同:哲学是研究本体的,科学是研究现象的;哲学是研究知识的,科学是研究事实的;哲学是研究形式的,科学是研究实质的。由此言之,研究科学须用经验,研究哲学须用理性。唯其要用经验,所以要在观察试验上做工夫。唯其要用理性,所以注重纯粹的推论。(2)哲学与科学之范围相同而其方法不同:哲学在前而科学在后,即先有哲学做急先锋,探险于未知之疆域,然后有科学一步一步地切实布置起来;科学在前而哲学在后,即它俩也是以全世界为领土,但是科学先从局部方面详细考察,把局部研究所得的结果,聚在一处,于是哲学集其大成,组织一个系统起来,安置于一个普遍的原理之下;哲学是全部的,科学是局部的,即哲学立原理以统事实,科学就事实以求原理。他进而表明:“哲学是偏重理论的,科学是偏重事实的;哲学是偏重思想的,科学是偏重试验的;哲学家多用脑,科学家多用手。”[4 王平陵举:(1)哲学以实有的全体性及直接性为对象,所以它的原理是具体的、根本的。科学则以实有之部分性及间接性为对象,所以它的原理是抽象的、表面的、假定的。(2)哲学的目标,在创造其规范和价值;科学的目标,在说明或运用其法则与事实。(3)哲学的机能,为人格的基本性性质,而科学的机能,则为理知作用。(4)哲学之统一原理,对于实有为内在的,故哲学为“自我之学”,或“主观之学”;科学之统一原理,对于实有为外在的,故科学为“非我之学”,或“客观之学”。(5)哲学以解决根本疑问,满足根本要求为职能,科学则以解决实际疑问,满足实用要求为职能。 吴怡指出,哲学和科学的分歧在于:(1)科学追求事物的真相,哲学探索事物的意义和价值。(2)科学考察的对象是局部的对象,哲学的对象是整体的概念。(3)科学重视客观的分析,哲学重视主观的反省。(4)科学把握的是量度,哲学把握的是生命[6]。 二、科学与哲学在特征上的相同之处 科学在历史上与哲学关系密切:科学脱胎于哲学母体,而且在17世纪科学革命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被称为自然哲学。在词源上,二者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科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如18世纪7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19世纪到20世纪末电力的发明,以及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及其他新兴的科学技术。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的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作用时提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而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因此,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1.科学技术的正作用。 在政治方面,科学技术对人类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官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经济生活方面,科学技术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它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带来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对科学主体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所提出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格状态等方面的要求和规范,构建起崭新的思想、观念和人格。 2.科学技术的负作用 第一,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类驾

驭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并且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如海洋、大气和土壤等环境质量的空前下降,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全球变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二,在人的社会交往关系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及社会公正的现象的产生。如代孕妈妈,试管婴儿等,已经严重的挑战了人类的伦理道德。第三,科学发展给人类自身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转基因食物与转基因器官移植已经对人本身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克隆技术的不成熟及其本身很可能存在着的固有的致命缺陷,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健康生存和成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综上所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认为有这么两层意思:其一是科学技术本身存在着局限性,其本身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在好得药物也有副作用;其二是科学技术为谁掌握为谁所用的问题。科学之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造福了全人类,但恐怖分子使用炸药就要危害人的生命,正所谓利剑掌握在好人手里就是宝刀,而掌握在坏人手里就成了妖刀了。

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

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 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是物质和能量的形态、结构、属性和含义的表征,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纽带。可获得性、真实性、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拥有性是信息具有的关键特性。《新华字典》中把“信息技术”定义为“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和分配信息并且提供服务的方法”。新的计算模式可以控制大量的终端用户设备、传感器、作用器,并将它们联系到强大的后台系统上,再辅之以诸如超级计算机的先进计算能力,并配合“云计算”模式,众多数据便得以转换成信息。这些信息又可以被转化为行动,从而提高系统、流程和基础设施的效率、生产力和反应速度,总而言之,使系统更有智慧。现在人们谈论网络与信息技术时,更多的是将它们和社会、健康、能源、材料以及数字地球、物联网等领域联系起来。可以预见,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结合,人类将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使我们的地球更“智慧”,生活更美好。 但是,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从大的方面即全人类来说,信息技术是把双刃!从与我们这次小学教师英语国培有关的小学英语教学角度来说,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下面分别谈谈本人的浅见! 一、对整个人类来说,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 首先,毋庸置疑地,在这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便捷,足不出户可以办理各种事情,真的是很方便。特别是近年来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玩意儿层出不穷,当我们还在熟悉一个新东西时,另外一个新东西就已经打得火热,使我们应接不暇。这对我们不仅仅是工作、生活服务,还有各种人际交流,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当然这些都建立在软硬件技术都相当好的基础上。 但是,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当软硬件的更新达不到我们想要的预期效果时,我们的各种需求还是很难满足的,或者说我们的效率是相当低的。我们一天中的很多时间被手机、电脑、网络占据,获取信息是方便了,但是更多的人开始浮躁了,没有静下心来学习的时间了,能够安安静静坐个半天读书、学习、思考的人能越来越少了。我们有的人希望有这样的时间,可以工作、生活的琐事把你折腾得没有一块完整时间,全是碎片。而有更多时间可以好好学习的人,比如学生,却“被”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玩得耗费太多时间,影响了学习。 所以,不是一切先进的东西都是好的,信息技术它也是把双刃剑,再给我们带来方便的时候,也在消磨我们更多积极的东西。在这个信息社会,我们要有所取舍,选择合适的工具、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很重要。也希望先进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把高效性和便捷性成为他们服务的宗旨,使它们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常态,让我们有更多更好的选择空间,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同时从生态学方面来看,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 1.科学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技术促使人类落脚于食物链的全部环节,造成灾难。 2. 科学信息技术使物种灭绝速度从千万年单位加快到月单位。 3.客观来说生态不平衡几乎全部源自“科学发展必然引起的副作用”。 4. 科学信息技术只能造福人类,对其他所有物种均为恶梦。如果技术的不

浅谈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电化教学是中小学现代化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合理使用电教媒体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理解规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起着很大的优化作用。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几点肤浅的理解: 一、使用电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而电化教学则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借助电教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增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其拥有好的学习心态。而电教媒体的声、光、色刺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学生看到清晰的图像、丰富的色彩,真切的画面,听到饱含感情的声音,能把他们引入学习情境,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听、说、读、写与学习字、词、句、段、篇的兴趣。 如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海底世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类文章的内容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能够借助录音、录像,展示给学生一个新奇的境界:伴随着悦耳的朗读,播放海面、海底、海滩等景象的配乐解说录像,学生随着镜头欣赏瑰丽无比的海水,海底丰富的水产,海滩上美丽的贝壳,各种各样的海鱼,笨重的海龟,还有树林中的海鸟,从而为伟大祖国的美丽、富饶感到自豪。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则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使用电化教学,拓展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以表象为材料实行思维,而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些事物是他们亲眼见过或亲自经历过的,所以在他们的脑子里已经有了很多模糊的印象,还有很多是他们没有见过的,当课堂上学习这些知识时,如果只通过文字来理解是很难弄懂的,而电化教学却大大地改变了这种状况。 在学习《趵突泉》一课时,学生对“奔泉”这个现象并没见过,当教师播放的泉水奔涌的动态画面时,学生立刻被生动的景象迷住,看着那奔涌不息的大泉,不但理解了“奔涌”

谈谈你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1)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如果正确利用网络,互联网会对进入其中的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一代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劈开新世纪的双刃剑 人类正在走进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新世纪。以信息科学为先导,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技术革命,在自身加速发展的同时,正以亘古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此呼彼应地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演进。有人估计,人类现在所掌握和运用的科技知识将仅为2050年人类知识总量的1%。今天,科学技术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弥漫渗透到社会肌肤的每一个毛孔和细胞。它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物质影响和非物质影响是无可估量的。科学技术———描绘世界政治版图的巨笔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对自然面貌与社会进行改造的同时,也使世界的政治版图一再改写。正是数学、天文学、地理学、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的进步,为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壮举提供了可能,人类世界因而联为一个整体。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世界历史开始于16世纪;而近代国际政治体系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这一系列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并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势地位。接踵而来的,是欧洲工业革命中建立在物理学、化学进步基础上的物质生产技术的飞跃。蒸汽机之于轮船与火车,使浩渺的海洋和广袤的大陆在空间与时间上骤然缩小,同时使我们看到国际政治军事战略理论从“陆权论”向“海权论”、“空权论”的转变。电力、内燃机、生产自动化成为古典资本主义走向自己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的催化剂。资本主义世界内部政治经济矛盾在空间的发展,使其时代特征必然是殖民主义和争夺殖民地的战争。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超过了以往历史上的总和。科学技术这柄双刃剑的特点从未被表现得如此透彻。 二战以后,世界格局的历史位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科技置换军事并同经济紧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整理-古代-【3】中国的元气论

中国的元气论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它比较早地提出了一些关于天体演化的思想,这是古代天文学采用气的概念的必然结果。 气态物质不断改变它的形状和体积,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物态的变化。在古人看来,物态的变化是物质最显著的变化,用气的概念能较好地解释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形成与转换。因此能解释自然界许多变化。承认气是世界的本原,很自然地会承认事物的变化。元气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演化的理论。气化论是古代的发生之学,演化之学,生化之学,变化之学,它试图对自然界做动态的描述。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只要把“气”用于天文学,往往都要讨论天体的演化问题。 一、元气论的自然观 早期道家就把“气”引入世界的演化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一章)这是主张先有天地,然后有气,再生万物。庄子曰:“通天下元气耳。”这实际上是认为先有气,然后才有天地.这才有可能用“气”来说明天地的形成过程。所以《鹖冠子》曰:“天地成于元气。”(《泰录》) 气可派生出“形”的概念。“气”和“形”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被看作足天地发生和变化的基本机制。宋代的吕坤说:“形气混而生天地,形气分而生万物。”(《呻吟语·天地》) 有人认为,成书于汉代的《淮南子》记述了我国最早的天体演化的理论。“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漏漏,故同‘太始’。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久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气精者为星辰。”(《淮南子·天文训》)空廓生字宙,宇宙生元气。清轻的气互相摩荡向上成为天,重浊的气逐渐凝固向下成为地。清轻之气容易聚集,故天先成;重浊之气不易凝固,故地后定。阳的热气积聚久了产生火,火的精气变成太阳;阴的寒气积聚久了产生水,水的精气变成月亮;日月多余的精气变为星辰。这段文字概述了太始、虚霩、宇宙、气、天、地、日月、星辰的演化过程,并且提出天地形成的机制是“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一直为后来的元气论者所继承。轻物上浮,重物下沉,这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 关于天地日月形成的机制,朱熹说:“天地初间,只有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朱子全书》卷四十九)整个宇宙都是气不断运行的结果,除地以外,日月星辰仍运转不止。这同笛卡儿的以太旋涡颇为相似。 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把天体的演化分为几个阶段。成书于汉代的《易纬·乾凿度》写道:“夫有形生于无形。天地之初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日浑沦。”这把天地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无所有,后三个阶段分别出现了气、形和质。张衡说:“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复习题库

一、什么是“李约瑟难题”?对此,你怎样看? 关于“李约瑟难题”,通常有两种表述形式:1.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曾经有过辉煌,其发达的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原因是什么? 2.是 why not(为什么不)式的,为什么近代科学或者说科学革命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就我看来,“李约瑟难题”似乎只问对了一半。在技术——经验领域或实用技术方面,中国古代可能是领先于同时代的西方;但在科学——理论、思想和方法方面,中国古代未必就超越于西方。因为技术的水平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而科学由于发生的文化多样性就很难进行通约。 二、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科学与艺术的一体融合。 1.太原双塔地处太原高地,环境的自然消雷有限,塔身高耸的尖顶加上各层出檐也仅有一定的消雷能力,但还远不足以避雷。然而,双塔在近400年的岁月里从未遭受过雷击。这是因为,双塔本身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双塔地处地质干燥的高地,塔身不着雨淋,又兼全砖石结构,在雷雨天近乎绝缘体,这就像今天输电线路中的大悬垂串一样。可以说,太原双塔是依靠建筑物本身的绝缘性起主要作用而避雷的,这形象地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一体融合。 2.黄河蒲津渡铁牛浮桥,举世称奇,是科学与艺术的一体融合的典型代表。看那4尊铁牛,小者50吨,大者70吨,个个赛过沧州大铁狮。河中设河心洲,减缓水的冲击,桥便一分为二。河心洲缩短了桥身,桥的重心也有了着落。这是向下游弯曲的舟桥,而非直桥,弯曲的浮梁利于减轻水流冲击,类似今天的斜拉桥。铁牛及七星柱,还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七星柱的布局,反映了北斗七星的方位。铁牛与七星柱摆在一起,折射出中国古代的自然观。 3.我国北宋文学家苏轼著《前赤壁赋》,从“月出于东山之上”写起,由月的明朗,衬托出山川的阔大;由箫声回荡,共鸣着历史的怨诉。在一览历史的镜子、寄情怀古感今之际,苏子居然能把思路一转,引出关于天地、主客、时空、物质和运动守恒变化的的精辟论辩。 三、沈括在中国科技史上有哪些贡献? 1. 创“十二气历”,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 2. 比欧洲早5个世纪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 3. 写成了不朽名著《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4. 总结出了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隙积术。 5. 提出了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长度求弧长的比较简单实用的近似公式——会圆术。 四、请举例说明宋元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 1.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元时期。 2.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叙了我国古代许多科技成就,也包括沈括自己的不少科学创见,反映了我 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3.北宋建筑师李诫著《营造法式》,集中说明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进入成熟阶段,它是我国古代最全面、 最科学的建筑手册,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 4.元朝郭守敬编《授时历》,这历法共施行了364年,是我国古代最精密、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 5.元朝农学家王祯的《农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农学的著作。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科学技术有哪些亮点? 1. 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撰成《九章算术注》,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和其他相关问题建立起相当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 2.南北朝时期祖冲之进一步精确推算了圆周率,这在世界科技史上千年无人超越。

由自然辩证法看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由自然辩证法看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姓名:张杨学号:139310003 [导语]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所开创的研究领域。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自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已先后有过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均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科技功能所存在的内在矛盾,科学技术的确是一把双刃剑,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诞生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必然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已经为人们公认,并引起了不仅仅是科学界的深入探讨和关注。[关键词]科学技术、科学、规律、自然辨证法、人类社会、双刃剑效应 前言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三者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概念,什么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技术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所以,讲科学和科学技术要有针对性,否则科学和科学技术的概念就容易混淆。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它一经渗透到生产力的各种实体性要素中去,就会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大大推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愈来愈大的革命性作用进一步印证了上述观点。正是在此基础上,邓小平通过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他在1988年9月会见外国客人时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它的发展同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远远超出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20

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广泛应用,教师的“教书匠”功能在降低,教师的课堂导演角色越来越明显。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工作已被多媒体所代替。课堂以外的教学设计、编制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节目、处理和创造教学信息等非课堂教学任务,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这就需要对多媒体教学的利和弊应该有一个冷静的辩证的思考。 计算机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1.1 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创建生动的表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满堂灌”“填鸭式”“一言谈”。教师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不重视启发想象;重视做题能力训练,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惯用左脑少用右脑,学生“注意”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较弱。而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并配以一定的音乐来呈现新知识,使学生在

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使大脑获得多种类、多层面的知识信息,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马上就调动了起来。 1.2 能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学内容多,时间紧,这样既要求教师按时把课程上完,又要保证学生学得彻底,学得深刻,这是对教师教学的极大考验。多媒体的使用,缩短了教师板书时间,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问题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1.3 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时间内,人们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为了加强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注意和记忆,巩固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设置“伸缩”“飞入”“百叶窗”等动画效果以及“风铃”“鼓掌”“爆炸”等声音效果,同时把重点、难点设置成彩色文字。这样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寓学于乐,调动学习兴趣。 另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成的教学难点,使

浅析牛顿哲学思想

浅析牛顿哲学思想 伊萨克·牛顿(1642-1727)是近代首屈一指的英国物理学家,他继承了开卜勒和伽利略对天上和地上的运动成果,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和数学演算,总结出了机械运动的三条物理学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整理了动力学整个体系,创立了反映宏观低速运动的牛顿力学(也称经典力学)。 任何自然科学家在其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都要受到一定哲学思想的支配,牛顿也一样。恩格斯指出:“许许多多自然科学的范围内,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在这以外就不仅是唯心主义者,而且甚至是虔诚的宗教教徒。”这也是对牛顿哲学思想的总的写照。牛顿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不彻底的,其根本缺陷在于它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经验论性质。对牛顿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坚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 牛顿的哲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首先表现在他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 自然科学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即自然科学研究必须以承认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牛顿在其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中,他承认物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独立于人的感觉之外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观念;他承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并且能被我们所认识,另外牛顿关于“质量”概念的提出,也是以唯物主义的原子假说为基础的。牛顿在《原理》第三编的开头写出了“哲学中的推理法则”其内容是:“除那些真实而得已足够说明其现象者外,不必须去寻求自然界事物的其他原因。” “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种原因。” “物体之属性,凡既不能增强也不能减弱者,又为我们实验所能及的范围内的一切物体所具有者,就应视为所有物体的普遍属性。” “物体的属性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为我们所了解,……在实验哲学中,我们必须把那些从各种现象中运用一般归纳而导出的命题看作是完全正确的,或者是非常接近于正确的。” 这些推理法则中,第一条表明:牛顿承认物质的基本属性是物体所固有的;第二、三条表明牛顿坚信自然界的统一性;第四条表明牛顿对于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而得出自然规律这一方法的信念。这些信念鲜明地表现出唯物主义的特征是牛顿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获得重大成果的根本前提,这对于当时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是牛顿的自然观也带着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和经验性的特点。 牛顿把整个宇宙看成一幅图象,符合机械运动的因果公式,即根据初始条件,就可以准确地确定体系以往和未来某一时刻的运动状态。但是却由此提出了一个机械决定论的命题,认为一切自然现象“均与某项力有关”,都服从力学原理,即都只能按照机械的必然性发生和进行。实际上,自然界的运动形式是复杂的、多样的,虽然一切运动中都包含着机械运动,但是机械运动并没有把所有的不同质的运动形式包括无遗。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不仅大大缩小于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而且为唯心主义开辟了道路。 形而上学的根本特点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牛顿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首先表现在他把空间和时间与物体和运动中分离出来,而且还把空间和时间也相互

浅谈电教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电教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淅川县金河镇金河小学贾玉涛 摘要: 在本篇论文中,笔者以在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电教媒体。全文主要从五点进行阐述: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以《Whose gloves》为例,说明在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等电教手段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增强学习动力。二、运用电教,渲染气氛。以歌曲为例,说明电教媒体刺激了学生的活动欲望,渲染了上课气氛。三、运用电教,突破重点、难点。以英语语音学习为例,体现电教手段的优势,能有效突破课文重点、难点。四、运用电教,优化听说。以设计练习题为例,说明巧妙运用电教手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听说训练。五、运用电教,发展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启发学生打开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关键词: 电教媒体小学英语教学多媒体 正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让人识别一种东西所用的方法不同,所需的时间也不一样。如:语言描述需2.8秒,线条图画需1.5秒,黑白照片需1.2秒,彩色照片0.9秒,而直接观看物体的原状则只需0.4秒。这几组数据清楚地表明,人的感官越接近实物的原状,接收信号所花的时间就越少,信息传输的速度也就越快,也就是说表象信号易于接受。多媒体集计算机、录像、动画、图片、音像功能于一身,它作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科教学。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向学生展开教学情况,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多媒体电脑技术以其鲜明的图象、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手段,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声、画同步,视、听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形象化,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甚至能把对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

科技是把双刃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F University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科技是把双刃剑 ——关于科技进步的两点反思 一引言 科学首先是一种人文意识,但不是宗教。现代科技的发展,解决了许多千百年来悬而未决的事情。当代医学的发展,延长了人的寿命,降低了死亡率;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得以分担;太空技术更是将人类的活动范围得以突破大气层的限制…… 故而许多对科技顶礼膜拜,成了“唯科技主义者”——用“科学产品”武装自已的身体,用唯物主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_百度百科 ⑴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⑵...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⑸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定义- 1825年英...- 1847年蔓...- 原因概括- 可能性理论- 查看全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1864467.html,/view/4290...htm 2012-9-17 - 百度快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的关系_百度知道 4个回答- 提问时间: 2011年04月03日 最佳答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资本家在追逐高额利润动机的驱使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1864467.html,/question/2473872... 2011-4-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3个回答 2006-05-0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3个回答 2012-03-08 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2个回答 2011-10-10 更多知道相关问题>>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_百度文库 评分:4/5 13页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讲: 赵新宇制作人: 赵丹李鹏周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1864467.html,/view/27caf986ec3a87c... 2011-9-19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txt评分:4.5/5 3页

多媒体是把双刃剑

多媒体是把“双刃剑” 摘要:“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成败只是在举手之间。面对多媒体,我们在享受多媒体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深刻的意识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多媒体教学既有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也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负面影响,只有做到多媒体与教学科学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并且避免或消除它的消极作用。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负面影响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过程课件课堂 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和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常用的教学手段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从根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过去“三尺讲台迎冬夏,一支粉笔写春秋”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冲击。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粉墨登场”,不再是公开课、观摩课、展示课的“专属道具”。多媒体以其独有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在现代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逼真的教学图像、生动的教学活动,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运用多媒体教学俨然成为一种“潮流”,但我想说各位同仁们请小心“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成败只是在举手之间。面对多媒体,我们在享受多媒体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深刻的意识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多媒体教学既有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也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负面影响,只有做到多媒体与教学科学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并且避免或消除它的消极作用。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起"讲台+粉笔"的传统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精美图片、形象生动和不断变换的画面、内容丰富且声情并茂的声像资料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促进大脑思维的展开,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增强感官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浅谈电教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使用

浅谈电教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使用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如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的效果就会很好。中学地理教学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创造最佳的成绩呢?我认为: 一、首先应该明确一般地理教学中存有的困难 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 2.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图若画得准确、标准,并不容易。这样影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 4.地理教学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很多,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协助学习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45分钟内不易完成任务。 5.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理解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这就妨碍了学生认知过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 6.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一般情况下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德育任务。 7.地理教学在中学阶段授课时间少,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加之当前高考取消地理考试,必然使部分学生产生偏科的现象,有的甚至干脆放弃,给教师正常的授课带来很大困难。地理教学如要正常实行亟需一种既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用时少,收效大的教学手段。 二、地理教学使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克服一般教学中的困难,提升教学质量 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把电化教学使用于地理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中的认知领域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地理教学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实现上述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电化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电教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幻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