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泥混凝土全计算法

水泥混凝土全计算法

水泥混凝土全计算法
水泥混凝土全计算法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材料科学和工程应用的基础。现代混凝土应包括高性能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流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密实自流平混凝土和商品混凝土等。以强度(水灰比定则)为基础的传统配合比设计方法不能满足现代混凝土的要求。作者提出的"全计算法"是以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为基础建立了体积相关数学模型,通过严格的推导得到用水量和砂率的计算公式。并且将其二式与水胶比定则相结合计算出混凝土各组分的配比和用量。因此称谓全计算法。全计算法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工作己近十年,广泛用于各种大型混凝土工程和近100个混凝土预拌站,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为了便于广泛应用现制作成计算机软件。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5SR00529

1.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模板(1) .

2.HPC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板(2)

3..固定用水量法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板(3)

4.卵石流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板(4)

一. 模板使用说明

1..模板适用范围: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模版(表1)适用于高性能混凝土(HPC)、高强混凝土(HSC)、流态混凝土(FLC)、泵送混凝土、引气混凝土和商品混凝土、自密实自流平混凝土,防渗抗裂混凝土、细砂混凝土、以及其他现代混凝土。

2.有关参数的变化范围:

模板(1)中红色的数值是使用者根据混凝土施工工程的设计要求和混凝土原材料的性能指标应输入的设计参数(共12项)。相关参数输入后,模板中自动生成混凝土系列配合比。

(1)..混凝土配制强度

fcu.p≥fcu.0+1.645σ

或fco.p=fcu.0+10 (Mpa)

(2)水泥强度等级(Mpa)

配制HPC、HSC时:42.5、52.5;

配制FLC、商品混凝土时:42.5、32,5。

(3)浆体体积Ve

Ve=Vw+Vc+Vf+Va

式中:Vw、Vc、Vf、Va-分别表示水、水泥、矿物细掺料、空气的体积用量(l/m3)。

配制HPC时:Ve=350 l/m3

配制FLC或其它混凝土时:Ve=305~335(l/m3)。

(4)干砂浆体积Ves

Ves=Vc+Vf+Va+Vs

式中:Vc、Vf、Va、Vs-分别表示水泥、细掺料、空气、砂子的体积(l/m3)。

Ves的大小取决于石子最大粒径(见6)。

(5)引气量和空气体积V a

非引气混凝土引气量为1.5%,Va=15 (l/m3);

引气混凝土引气量为3%~5%, Va=30~50(l/m3)。

(6)FA掺量(%)

矿物细掺料粉煤灰(FA)和矿渣(BSF)掺量10%~35%,超过35%需慎重考虑。

配制强度fcu.p>100Mpa时掺硅粉5%~10%。

(7).UEA掺量(%)

在配制防渗抗裂混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土时,膨胀剂掺量8%~12%。但同时非限制强度下降10%~15%,因此在设计配合比时配制强度应提高3个级次(15Mpa)。

(8)混凝土容重

2360~2440kg/m3。

(9)配制强度差值

HPC: 10Mpa;FLC:5Mpa.

(10)初始坍落度(SLo)

泵送混凝土:16~18cm;

HPC、FLC:18~22cm;

自密实自流平混凝土:22~24cm。

(11)基准用水量Wo

Wo-坍落度7~9cm的不掺外加剂的混凝土用水量,与石子最大粒径有关:

碎石最大粒径(mm) 20 25 31.5 40

Wo(kg/m3) 215 210 205 195

(12)砂子细度模数

采用中砂(Mx=2.60~2.80时可直接计算,若Mx变化较大应输入测定的Mx值。如用特细砂配制流态混凝土。砂率与细度模数的关系:SP=7.5×Mx+22.1 (%)

(13)石子最大粒径

石子最大粒径决定基准混凝土用水量(Wo)和干砂浆体积(V es):

碎石最大粒径(mm) 20 25 31.5 40

Wo (kg/m3) 215 210 205 195

Ves (l/m3) 450 430 420 405

(14)CSP的减水率η(%)

η=(Wo-W)/Wo+0.005×SLo-0.04 (×100%)

三.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步骤

1.配制强度

fcu.p≥fcu.0+1.645σ

或fco.p=fcu.0+10 (Mpa)

2.水胶比

W/B=1/(fcu.p/Afce+B)

3.用水量

W=(V e-Va)/(1+0.335/WB) (kg/m3)

4.胶凝材料用量

C+F=W/W/B=Q

C=(1-α)Q

F=ΑQ

式中:C、F、Q-分别为水泥、细掺料、胶凝材料的用量(kg/m3);

α-细掺料的掺量(%)。

5.砂率及集料用量

SP=(Ves-Ve+W)/(1000-Ve)×100% (中砂Mx=2.60~2.80)

或SP=[(Ves-Ve+W)/(1000-Ve)+7.5×(Mx-2.80)]×100% (粗砂或特细砂) S=(D-W-C-F)×SP (kg/m3)

G=D-W-C-F-S (kg/m3)

式中:SP-砂率(%); Mx-砂子细度模数

D-混凝土容重(kg/m3)

S、G-砂、石用量(kg/m3)

6.CSP掺量(%)

μ=((Wo-W)/Wo+0.005×SLo-0.04)×9.17% (浓度40%)

式中Slo-初始坍落度(cm)

7.混凝土配合比调整

四.其它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板

HPC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板(2)、固定用水量法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板(3)和卵石流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板(4)是由模板(1)演变而成。主要是为了便于操作。固定用水量法适用于强度等级变化范围不大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其优点是CSP掺量不变,便于计量和使用。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的数学模型

本文出自: 能源世界网作者: hj917315 点击率: 467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的数学模型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的数学模型

北京工业大学陈建奎

[摘要] 现代混凝土是由水泥、矿物细掺料、砂、石、空气、水和外加剂等组成的多相聚集体,并能满足”高工作性、高早强增强和高耐久性”的基本要求。现代混凝土应包括高性能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流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流平自密实混凝土、防渗抗裂混凝土、水下浇筑混凝土和商品混凝土等。以强度为基础的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不能满足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是以”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为基础建立普适数学模型,并推导出混凝土用水量和砂率的计算公式。进而、将此二式与水胶(灰)比定则相结合就能实现混凝土配合比和组成的全计算,故称谓全计算法。全计算法的创建和推广应用几近十年,受到广泛的关注,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近期、在总结混凝土工程应用实践的基础上编制了”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软件”(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5SR00529)。这样使”全计算法”更加实用化、科学化和智能化。全计算法不仅适用于所有现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计算,而且能检验和验证其它配合比的正确性。

[关键词]:全计算法、现代混凝土、配合比、体积相关模型、体积加合模型。

一.现代混凝土的数学模型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材料科学和工程应用中最基本的问题。传统配合比设计方法(即假

定容重法和绝对体积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因为现代混凝土组成复杂,其中包括水泥、矿物细掺料、砂、石、空气、水和外加剂等7个组分。最简单处理方法是用多项式表示:

F(x)=a+bx1+cx2+fx3+gx4+hx5+ix6+jx7 (1)

若x1~x7分别用水泥(Vc)、矿物细掺料(Vf)、砂(Vs)、石(Vg)、空气(Va)、水(Vw)和外加剂(Vy)的体积用量表示,那么在1立方混凝土中:

Vc+Vf+Vs+Vg+Vw+Va+Vy=1000 (2)

从式(1)和(2)可以看出,要求解多项式是相当复杂的问题,并且最终结果是经验公式,不能反映各种变量之间本质的关系。因此、必须建立混凝土普适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理论计算公式才能反映混凝土各组分的配比和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全计算。

1.传统混凝土体积加合模型

传统混凝土采用了体积加合模型(图1),认为:

混凝土由水泥、砂、石、空气和水组成; 在单位体积中:

(1)石子的空隙由砂子填充’

(2)砂子的空隙由水泥浆填充;

(3)水灰比决定混凝土的强度。

由此表明:Ve+Vs+Vg=1000

式中:Ve=Vw+Vc+Va

这种体积加合模型与水灰比定则组成联立方程不能求解。必须参照有关规范中的统计数据才能计算混凝土配合比。其坍落度是通过用水量调整的。以强度为基础的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已不适用于现代混凝土的要求。

2.现代混凝土体积相关模型

作者创建的现代混凝土体积相关模型(图2)的主要观点是:

混凝土由水泥、矿物细掺料、砂、石、空气、水和外加剂等组分构成,在单位体积中,

(1) 石子间的空隙由干砂浆填充;

(2) 干砂浆中的空隙由水填充;

(3) 水胶比决定混凝土强度。

根据此模型:

Vw+Ves+Vg=1000 (3)

其中、干砂浆由水泥、矿物细掺料、空气和砂子组成,即:

Ves=Vc+Vf+Va+Vs (4)

在一定体系中,干砂浆体积是常数。Ves大小取决于石子的最大粒径,石子粒径越大、比表面积越小,因此Ves越小。

干砂浆体积由两部分组成,即石子空隙率和拔开系数:

Ves=(1+h)p×1000 (4-2)

式中:p-石子空隙率,取决于石子堆积方式、颗粒形状和级配。

h-拨开系数,取决于石子的比表面积和包裹层厚度。

粒子呈六方最密堆积时,空隙率为0.3954。

当采用最大粒径19mm的碎石配制60MpaHPC时,Ve=350、Vs+Vg=650、Vs:Vg=2:3,W=160kg/m3。其干砂浆体积为:

Ves=1000-Vw-Vg=1000-160-390=450(l/m3)

p=0.3954,

h= (0.45-0.3954)/0.3854 =0.138

由于h取决于石子的比表面积,随着石子最大粒径增加比表面积减小,因此Ves减小(h减小)。表1中列举了Ves与石子最大粒径的关系。

表1 Ves与石子最大粒径的关系

碎石最大粒径φ(mm) 19 25 31.5 40

φ2 361 635 992 1600

a 1 1.73 2.73 4.43

1/a 1 0.58 0.36 0.226

h=0.138×1/a 0.138 0.08 0.05 0.03

V es(l/m3) 450 428 415 407

Ves(l/m3)(取值) 450 430 420 405

注:a-以361除每项; 中砂(Mx=2.60~2.80)

另外、浆体体积由水、水泥、矿物细掺料和空气体积组成,即:

Ve=Vw+Vc+Vf+V a (5)

对于不同类型的混凝土Ve取值:HPC、HSC:Ve=350l/m3;FLC或其它混凝土:Ve=305~335l/m3。集料体积:Vs+Vg=1000-Ve (6)

将此模型能得到关系式(3)~(6)与水胶比定则组成联立方程,可求解混凝土各组分的用量,实现配合比全计算。

二砂率和.用水量计算公式的推导

1. 砂率计算公式

根据砂率的定义:

若ρs≈ρg (因为砂、石容重分别为:ρs=2.65、ρg=2.70),那么

将式(4)和(5)计算出Vs和式(6)代入上式,得到砂率计算公式:

式中:W、S、G-水、砂子和石子用量(kg/m3)。

此式(7)表明,混凝土的砂率:

(1) 随着用水量增加而增大;

(2) 随着石子最大粒径的增大(或Ves减小)而减小;

(3) 随着浆体体积(Ve)增加而减小。

砂率计算公式(7)适用于中砂(Mx=2.60~2.80)和连续级配的碎石,其它情况可按有关规范适当调整砂率。采用粗砂或特细砂时:

SP=[(Ves-Ve+W)/(1000-Ve)+0.075×(Mx-2.80)]×100%

2. 用水量计算公式

根据水胶比定则:

式中:fcu.p-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ce -水泥实测强度(Mpa);

石子类型JGJ/T55-96 JGJ55-2000

A B A B

碎石混凝土0.48 0.52 0.46 0.07

卵石混凝土0.50 0.61 0.48 0.33

A、B -回归系数(见表2)。

表2 A、B的取值

将式(8)与式(5)解联立方程,可求出用水量与配制强度的关系

假设胶凝材料中细掺料的体积掺量为x,水泥与细掺料的体积比为(1-x):x,则有:

此式(9)为计算各种不同掺量细掺料混凝土用水量的通式。式中ρc=3.15、ρf=2.51分别为水泥、矿物细掺料如(FA)的密度。

当x=0、即不掺细掺料时:

式中:W/B-水胶比。

当x=25%、即水泥与细掺料的体积比为75:25时:

式(9)中系数1/[(1-x)ρc+xρf]的大小与细掺料的体积掺量x有关。计算表明,x变化对该系数的影响不大(见表3)。因此、在用式(11)计算用水量时,该系数通常采用”0.335”。当细掺料的密度与设定值相差较大时,可用式(9)精确计算用水量。

表3 x对系数的影响

X(%) 35 30 25 20

系数0.341 0.338 0.335 0.331

公式(9)、(10)和(11)表明:

(1) 混凝土的用水量取决于强度和水胶比,混凝土强度越高,水胶比越小,则用水量越少;

(2) 矿物细掺料的品种(密度不同)和掺量影响混凝土的用水量;

(4) 引气量越大,混凝土用水量越少。

三.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现代混凝土由水泥、矿物细掺料、砂、石子、水和超塑化剂等多种成分按严格的比例关系组成,

传统配合比设计方法不可能得到优化的配合比,而"全计算法"在设定条件下能精确计算出每个组分的用量和相互比例。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步骤如下:

1. 配制强度

fcu.p ≥fcu.o +1-645σ 或fcu.p=fcu.o+10

3. 水胶比

3. 用水量

4. 胶凝材料用量

C=(1-α)Q

F=αQ

式中:Q -胶凝材料用量(kg/m3)

α-矿物细掺料掺量(%)

5. 砂率及集料用量

S=(D-W-C-F)×SP

G=D-W-C-F-S

式中:D-混凝土容重(2360~2440kg/m3)

6. 复合超塑化剂(CSP)掺量

式中:μ-浓度40%的CSP掺量(%)

Wo-坍落度7~9cm的基准混凝土用水量,与石子最大粒径有关:215(19mm),210(25mm),205(31.5mm)kg/m3)。

W -配制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

Δη-坍落度从7~9cm提到16~24cm所需的减水率增量

Δη=0.005×Slo-0.04

Slo-配制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度16~24cm。

7. 配合比的调整和试配

四.结论

1.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是建立在普遍适用的混凝土”体积相关模型”的基础上,并且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到用水量和砂率的计算公式。将此二式与水胶比定则相结合实现了混凝土配合比和组成的全计算,解密了混凝土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

2. 实践表明全计算法设计适用于高性能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流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流平自密实混凝土、防渗抗裂混凝土、水下浇筑混凝土和商品混凝土等所有的现代混凝土。并且、可用于其它方法设计的配合比的检验和验证。

3. 与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相比,全计算法设计更简便、快捷、精确、实用和科学。(见表4)。

表4 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与传统方法的对比

项目传统方法全计算法

指导思想以强度为基础以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为基础

模型体积加合模型:Vg+Vs+Ve=1000 体积相关模型:Vg+|Ves+Vw=1000

计算公式

水灰比定则:W/C=1/(fcu.p/Afce+B) (1)水胶比定则:W/B=1/(fcu.p/Afce+B);

(2)用水量:(Ve-V a)/(1+0.335/W/B);

(3)砂率:SP=(Ves-Ve+W)/(1000-Ve)

特点统计和经验科学、全计算

适用范围塑性混凝土HPC、HSC、FLC和所有现代混凝土

参考文献

[1] 陈建奎、王栋民、高性能混凝土(HPC)配合比设计新法-全计算法,硅酸盐学报,2000、2、p194~198。

[2] 陈建奎、高性能混凝土(HPC)及复合超塑化剂、2000年。

[3] 陈建奎、混凝土外加剂原理及应用(第二版)、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年。

[4] .陈建奎、商品混凝土-现代混凝土的发展方向、”商品混凝土”、创刊号2004年。

商砼检测项目的内容

1、水泥:依据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常规检测: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特殊检测:碱含量、氯离子含量(同品种至少每年检测一次)。

2、砂:依据GB/T14684《建筑用砂》;常规检测:筛分析、含泥量(石粉含量)、泥块含量,对人工砂及混合砂还应检验压碎指标值;石粉含量(含亚甲兰试验):特殊检测:氯离子、碱集料反映、放射性检测(同品种同产地至少每年检测一次)对于重要工程或特殊工程应根据检测项目增加相应检测项目。

3、石子:依据GB/T14685《建筑用卵石、碎石》;常规检测:筛分析、含泥量、泥块含量、密度;特殊检测:硫化物、碱集料反应、放射性检测(同品种同产地至少每年检测一次)。

4、外加剂:常规检测:泌水率比、碱水率比、坍落度经时损失、抗压强度比(3、7、28天)、含气量、含固量或氯离子含量。混凝土减水剂按GB8076《混凝土外加剂》进行检测碱水

率、含气量、凝结时间之差、收缩率比、抗压强度比(1、3、7、28天)、氯离子含量;在使用防冻剂时要增加检测氨释放量,防冻剂检测必须按JC475《混凝土防冻剂》进行,不得主观判断其是否合格;所有外加剂必须进行匀质性指标检测;膨胀剂要增加检测限制膨胀率。

5、粉煤灰:依据GB/T1596《拌制砼和砂浆用粉煤灰》常规检测:细度、需水量比(同一供灰单位,一次/月)、烧失量、三氧化硫含量(同一供灰单位,一次/季)。

6、水:依据JGJ63《混凝土用水标准》常规检测:PH值、不溶物、可溶物、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碱含量。(水源不换至少每年检测一次)。

7、矿渣粉:依据GB/T1804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常规检测:密度、比表面积、活性指数及流动度比、烧失量、三氧化硫、氧离子、含水量、放射性。

筏板基础的简化计算方法

伐板基础的简化计算方法 1.悬臂法 方法概述——就是传统的墙下钢混条基计算法。 计算特点——假定基底土反力为均匀分布,为了减小基底压力使之满足软弱地基承载力的要求而将基底加宽到互相连通的程度,但不作为连续的整板去分析。 方法缺点——基础宽度加大后,基底土的反力分布实际上是不均匀的。计算时,基底已经连成了一体却不考虑其连续性,因此很不合理,计算的结果是不经济的。 2.倒楼盖法 方法概述——假定筏板为一块倒置于地基上的连续板,由纵横墙支承。 计算特点——假定基底土反力为均匀分布,按普通的楼盖计算。 方法缺点——考虑了筏板的整体性,计算结果较悬臂法经济。但此法仍然没有考虑到基底土的反力分布实际上是不均匀的,所以各墙支座处所算得的负弯矩偏小,甚至出现小于实际弯矩而偏于不安全。 3.柔性基础简化计算法 方法概述——将在柱荷载作用下的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简化为各条单向连续条形基础的计算方法。 计算特点——将柱荷载的总值先按两个方向交叉连续的条形基础(板)的刚度比值进行分配以作为各向的柱荷载,然后分别按单向连续条形基础(板)计算。 方法缺点——此方法的一般假定为基底反力是按线性分布的,柱下最大,跨中最小,计算结果较倒楼盖法还要经济。但该方法只适用于柱下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和柱下筏板基础的简化计算,不适用于横墙承重的筏板基础。 4.弹簧地基梁法 方法概述——假定筏板沿横向被截分为单位宽的条板,置于文克尔假设的弹簧低级上,并假定板底面任一点的单位压力p与地基沉降S成正比,即p=kS。 计算特点——条板按受有一组横墙集中荷载作用的无限长梁计算。由于地基沉降S与基础挠度y接触协调相等,有p(x)=kS=ky. 方法缺点——同文克尔弹簧地基法假设。 5.弹性理论截条法 方法概述——将筏板横向截分为单位宽的条板并置于均质半空间弹性地基上。 计算特点——由于积分上的困难,基底地基反力与沉降之间的关系很难用解析函数表达。目前是利用郭尔布诺夫-波萨多夫的《弹性地基上结构物的计算》中的计算表格来简化计算。 方法缺点——虽然克服了文克尔弹簧地基法假设的基本缺点,具有能够扩散应力和变形的优点,但是,它的扩散能力往往超过实际情况。由于计算所得的沉降量和地表沉降范围较实测值为大,而实际地基压缩层厚度是有限的,压缩层范围内土质往往是非均质的,即使是同一种土层组成,变形参数也有随深度而增长的情况。按半空间弹性理论所得的地基反力分布一般呈马鞍形和集中在梁端和板的边缘处,这是半空间弹性理论所算得的梁板弯矩大的主要原因。 6.弹性地基板法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算法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试算法 傅坚明戚勇军贾丽杰 [摘要]根据“每种骨料均有在某个粒径围颗粒含量较多,能在混合料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理,应用富勒理想级配曲线公式方法来确定混凝土“相对密实而易于流动的悬浮密实结构骨料组合比例”,从而确立可操作性强、工作量小、对经验依赖性小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试算法 关键词混凝土配合比富勒级配试算法 引言 迄今为止,混凝土仍然是最有效和最适合于大宗使用的结构材料,同其他用于结构的建筑材料相比,混凝土最廉价、生产工艺最简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同时因为混凝土组成材料多样化,其原材料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现代建筑工程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高,以及混凝土微结构对环境和时间的依赖性和不确知性,注定了混凝土材料结构体系的复杂性。因此对其配合比的设计极为关键。目前,国外有很多关于配合比设计可行方法的报道,如简易计算法、最大密实度法、最小浆骨比法、计算机法、正填法、逆填法、分步优化法、全计算法等,但都需要对其重要参数“用水量与砂率”根据经验进行假设,然后再进行试配验证。 无论哪种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建立一组独立方程式对所需要的未知数求解。但传统的混凝土是由水泥、骨料和水组成的,要求解的未知数为水泥用量、水用量、砂用量、石用量,当代混凝土由于普遍掺入矿物掺和料和高效减水剂,配合比中需要求出的未知数由传统的4个变成5个甚至6个(采用三元复合胶凝材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而所能够建立的独立方程式的数量却还是只有bolomy公式、砂率、全部体积之和等于1立方米这两个半,因为砂率是要从经验数据表格中选取的,充其量算半个(全计算法因创立了干砂浆的概念,增加一个独立方程,但仍少于未知数的量)。如果方程式数量少于未知数的量,从数学求解的结果只能够是无穷多。目前,常见的设计方法是依赖选择几个经验数据的方法来弥补。但是依赖的经验数据多了,就造成工作量巨大、对经验依赖性高、实际结果与设计目标偏差大的问题。 当绞尽脑汁仍然无法建立更多的独立方程式时,是否可以改变思路,采用分步解决、减少未知数数量的方法来解决或者改善呢?根据我们十余年的使用效果来看,是完全可行的。 1 参数的确定 待求参数:用水量、胶凝材用量、骨料用量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软件使用说明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软件使用说明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材料科学和工程应用的基础。现代混凝土应包括高性能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流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密实自流平混凝土和商品混凝土等。以强度(水灰比定则)为基础的传统配合比设计方法不能满足现代混凝土的要求。作者提出的"全计算法"是以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为基础建立了体积相关数学模型,通过严格的推导得到用水量和砂率的计算公式。并且将其二式与水胶比定则相结合计算出混凝土各组分的配比和用量。因此称谓全计算法。全计算法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工作己近十年,广泛用于各种大型混凝土工程和近100个混凝土预拌站,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为了便于广泛应用现制作成计算机软件。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5SR00529 1.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模板(1) . 2.HPC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板(2) 3..固定用水量法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板(3) 4.卵石流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板(4) 一. 模板使用说明 1..模板适用范围: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模版(表1)适用于高性能混凝土(HPC)、高强混凝土(HSC)、流态混凝土(FLC)、泵送混凝土、引气混凝土和商品混凝土、自密实自流平混凝土,防渗抗裂混凝土、细砂混凝土、以及其他现代混凝土。 2.有关参数的变化范围: 模板(1)中红色的数值是使用者根据混凝土施工工程的设计要求和混凝土原材料的性能指标应输入的设计参数(共12项)。相关参数输入后,模板中自动生成混凝土系列配合比。 (1)..混凝土配制强度 fcu.p≥fcu.0+1.645σ 或 fco.p=fcu.0+10 (Mpa)

全要素说生产率

编辑本段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Robert M.Solow)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编辑本段概述 经济学角度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宏观经济学 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生产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 不过,目前学术界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的界定还有分歧。本文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 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最早由索洛(Solow ,1957) 提出,故也称为索洛残差。在中国,近年来有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尤其在克鲁格曼(1999) 提出“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后,这一问题更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估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如舒元(1993) 曾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2 —1990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02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013 %。王小鲁(2000) 同样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3—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1953 —1978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17% ,1979—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1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9 %。还有一些学者对全要

全计算法HPC配合比设计

全计算法HPC砼设计 (刘良亚整理于2008-4-11)Hpc配合比设计的理论基础为王栋民、陈建奎教授研究发展的hpc配合比设计全计算法。 2.1Hpc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 满足工作性的情况下,用水量要小 满足强度的情况下,水泥用量小,细掺量多 材料组成及用量合理,满足耐久性及特殊性能要求 掺加新型高效减水剂,改善与提高砼的多种性能。 2.2全计算法配合比设计的技术基础 砼各种组成材料(包括固、液、气三相)具有体积加和性; 石子的空隙由干砂浆来填充; 干砂浆由水泥、细掺料、砂和空气所组成。 该模型假定砼总体积为1m3(1000L),由水、水泥、细掺料、空气、砂、石部分组成,对应的体积分别为vw. Vc. Vf. Va.vs.vg.,浆体体积(Ve)=Vw+vc+vf+va,vs+vg(骨料体积)=1000-ve;干砂浆体积(ves)=vc+vf+va+vs.在HPC配合比计算时,式中ve和ves应根据原材料及施工现场具体确定,理论值可作为参考。 □C50HPC配合比设计实例 我们假定ve=350;ves=460,砼含气量4%。 原材料采用P.O42.5低碱水泥,细集料采用渭河Ⅱ区中砂,细度模数2.8,粗集料为二级级配碎石,最大粒径25mm;外加剂为聚羟酸高效减水剂,试验减水率26%,掺量(1.0%×胶体材料用量);各原材料经检验符合(客运专线高性能砼暂行技术条件)要求。 3.1配制强度=50+1.645*6=60MPa fcu。p——砼试配强度(mpa); fcu。0——砼设计强度(mpa);ó——强度标准差(mpa); 3.2水胶比=1/((60/0.48*42.5*1.09)+0.52)=0.31 A B―――回归系数; 回归系数AB资料显示以下取值都有人用过,而且更倾向于后者,实际上水胶比很大程度

散热器简化计算方法

立式散热器简化价格计算方法 一. 散热量Q的计算 1.基本计算公式: Q=S×W×K×4.1868÷3600 (Kw) 式中: ①.Q —金旗舰散热器散热量(KW)=发动机水套发热量×(1.1~ 1.3)②.S —散热器散热面积(㎡)=散热器冷却管的表面积+2×散热带 的表面积。 ③.W —散热器进出水、进出风的算术或对数平均液气温差(℃),设计标准工况分为:60℃、55℃、45℃、35℃、25℃。它们分别对应散热器允许适用的不同环境大气压和自然温度工况条件。④.K —散热系数(Kcal/m.h.℃)。它对应关联为:散热器冷却管、 1. 散热带、钎焊材料选用的热传导性能质量的优劣;冷却管与散热带钎焊接合率的质量水平的优劣;产品内外表面焊接氧化质量水平的优劣;冷却管内水阻值(通水断面积与水流量的对应关联—水与金属的摩擦流体力学),暖气片品牌金旗舰暖气片,一线明星代言,暖通O2O第一品牌,散热带风阻值(散热带波数、波距、百叶窗开窗的翼宽、角度的对应关联—空气与金属的摩擦流体阻力学)质量水平的优劣。总体讲:K值是代表散热器综合质量水平的关键参数,它包容了散热器从经营管理理念、设计、工装设备、物料的选用、采购

供应、制造管理控制全过程的综合质量水平。根据多年的经验以及数据收集,铜软钎焊散热器的K值为:65~95 Kcal/m2.h.℃;改良的簿型双波浪带铜软钎焊散热器的K值为:85~105 Kcal/m2.h.℃;铝 硬钎焊带电子风扇系统的散热器的K值为:120~150 Kcal/m2.h.℃。充分认识了解掌握利用K值的内涵,可科学合理的控制降低散热器的设计和制造成本。暖气片品牌金旗舰暖气片,一线明星代言,暖通O2O第一品牌准确的K值需作散热器风洞试验来获取。 ⑤.4.1868和3600 —均为热能系数单位与热功率单位系数换算值⑥.发动机水套散热量=发动机台架性能检测获取或根据发动机升功 率、气门结构×经验单位系数值来获取。 二、计算程序及方法 1. 散热面积S(㎡) S=冷却管表面积F1+2×散热带表面积F2 F1={ [2×(冷却管宽-冷却管两端园孤半径)]+2π冷却管两端园孤半径}×冷却管有效长度×冷却管根数×10 F2=散热带一个波峰的展开长度×一根散热带的波峰数×散热带的宽度×散 热带的根数×2×10 2. 算术平均液气温差W(℃) W=[(进水温度+出水温度)÷2]-[(进风温度+出风温度)÷2] 常用标准工况散热器W值取60℃,55℃,增强型取45℃,35℃。这要根据散热器在什么工况环境使用条件下来选取。 3. 散热系数K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全计算法

现代混凝土土配合比设计------全计算法 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如绝对体积法和假容重法),是以强度为基础的半定量计算方法,不能全面满足现代混凝土的性能要求,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方法是以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的到混凝土的用水量和砂率的计算公式,并将此二式与水灰(胶)比定则相结合能计算出混凝土各组分(水泥、细掺料、砂、石、含气量、用水量和超塑化剂掺量等)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用量。用于流态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商品混凝土以及防渗抗裂混凝土等现代化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一)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高性能混凝土(HPC)与高强混凝土(HSC)和流态混凝土(FLC)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混凝土配合比考虑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其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是:(1)满足工作性的情况下,用水量要小;(2)满足强度的情况下,水泥用量少、细掺料多掺;(3)材料组成及其用量合理,满足耐久性及特殊性能要求;(4)掺多功能复合超塑化剂(CSP)改善和提高混凝土的多种性能。因此,HPC的配合比设计比HSC和FLC更为严格合理,图--1表示各种材料类型的混凝土配合比分区范围,无论采取什么方法设计,HSC、FLCHE和PLC(塑性混凝土)的配合比在一个范围之内,而HPC在AB线附近,由此证明HPC的配合比设计必须严格、精确和合理。 图1 混凝土配合比组成图 一、强度与水灰(胶)比的关系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材料学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早在1919年Duff Abrams(D.艾布拉姆斯)就发表了混凝土强度的水灰比定则:“对于一定的材料,强度仅取决于一个因素,即水灰比。”这一定则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σc=a/b1.5(W/C) 式中:σ c----一定龄期的抗压强度

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第46卷 第8期 2019年8月 天 津 科 技 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 V ol.46 No.8Aug. 2019 基金项目:天津市重点招标项目“2017年天津市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18ZLZDZF00210)。 收稿日期:2019-07-18 科学与社会 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孟 媛,张 弛 (天津市科技统计与发展研究中心 天津300051) 摘 要:国内外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很多,例如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法、数据包络法等,其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是索罗余值法。通过简要梳理索罗余值法的推导过程,归纳较为普遍的关于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即规模效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的质疑,以及阐述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说明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技术进步是不完全准确的。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索罗余值法 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204;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945(2019)08-0094-02 Literature Review on Measuremen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by Solow Residual Method MENG Yuan ,ZHANG Chi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 Center ,Tianjin 300051,China )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measurement method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t home and abroad, such as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stochastic frontier method, data enveloping method and so on.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is widely used. The gen-eral doubts about its basic assumptions (namely, constant scale benefit and Hicks neutral) are summarized by briefly combing the derivation process of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s discussed, indicating that the measurement of technical progress b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not completely accurate. Key word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Solow residual method ;technical progress 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多研究,测算方法不一,包括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法、数据包络法等,其中索罗余值法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简要介绍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根据其适用的前提条件探讨测算的局限性,进而阐述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1 索罗余值法简介 索罗[1]并不是第一个将生产函数与生产率联系起来的人,早在1942年Tinbergen 就探索过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索罗的开创性贡献在于他在生产函数和指数方法之间建立了较为简洁且实用的理论联系。 索罗余值法是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CD 生产函数)得到的,以规模效益不变和希克斯中 性(Hicks neutral )为基本假设前提。规模效益不变指 的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要素价格不变时,产出增加的比例等于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希克斯中性指的是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的比率不变。CD 生产函数为: (,)t t t t Q A F K L = (1) 式中:Q t 指的是产出,K t 指的是资本投入,L t 指的是劳动投入,希克斯A t 指的是在资本和劳动投入水平不变时产出增加的部分,即全要素生产率,经常被用以衡量“技术进步”。 上述公式(1)变形,可以得到相对希克斯效率A t /A 0,即Q t /Q 0作分子,生产函数中要素积累的部分F (K t ,L t )/F (K 0,L 0)作分母。但是由于各投入要素的计量单位不同,这样并不能直接得到希克斯效率。 索罗运用非参数指数法,将上述公式变形得到: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Q K K L L A Q Q Q K Q K L Q L A ??=++?? (2)

解析几何简化运算的几种方法(含答案)

博文教育讲义 课题:简化解析几何运算方法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简化运算的意识,注意探索简捷运算的技巧,并适时进行有关的规律总结 教学重点:简化运算方法归纳 教学难点:有关的规律总结与运用 教学过程: 解析几何的本质特征是几何问题代数化,就是将抽象的几何问题转化为易于计算的代数问题,这提供了许多便利;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许多计算的繁琐,同时对运算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其实,只要有简化运算的意识,注意探索简捷运算的技巧,并适时进行有关的规律总结,许多较为繁琐的计算过程是可以简化甚至避免的。 1.回归定义 圆锥曲线的定义是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许多美妙而有趣的性质和结论都是在其定义的基础上展开的,在分析求解时若考虑回归定义,可以使许多问题化繁为简。 例1 过椭圆左焦点倾斜角为 60的直线交椭圆于点B A ,且FB FA 2=,则此椭圆离心率为._____ 解析 本题的常规解法是:联立?? ?? ?+==+)(3,122 22c x y b y a x 再结合条件FB FA 2=求解,运算量大,作为填空题,不划算!如图1,考虑使用椭圆的定义和有关平面几何性质来求解: )2(31)(31B B A A B B A A B B FM '+'='-'+'= )2(31e BF e AF +=, 另一方面,在F C B Rt '?中C F BF C BF '=?='∠260 , 故.2 BF e BF M C C F FM += '+'=于是 =+)2(31e BF e AF 2 BF e BF FM +=, 又FB FA 2=,所以可得.3 2 =e 练习:设12F F ,是双曲线()22 2210,0x y a b a b -=>>的左,右两个焦点,若双曲线右支上存在一点P ,使 () 220.OP OF F P +?= (O 为坐标原点),且123PF PF =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 32 31. .32. .312 2 A B C D ++++ 【分析】根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OP OF OQ + 2OQ F P ∴⊥ 2OQ F P 且必过的中点.可知12PF F ?为直角三角形. 这就为用定义法求离心率创造了条件. 【解析】不妨设双曲线的半焦距c=1,.令 ( ) 21=,3,231PF r PF r a r =∴= - 则,1290,F PF ∠=?但是 O A B A ' B 'F x y M 1 图C C 'x y P O F 1 F 2 Q M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新法(全计算法)-陈建奎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新法-全计算法 北京工业大学陈建奎教授 一.现代混凝土概念或理念 二.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的数学模型 三.砂率和用水量计算公式 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五.配合比设计工程应用实例 六.结论 一.现代混凝土概念或理念现代混凝土是由水泥、矿物细掺料、砂、石、空气、水和外加剂等组成的多相聚集体,并能满足“高工作性、高早强增强和高耐久性”的基本要求。现代混凝土应包括高性能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流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流平自密实混凝土、防渗抗裂混凝土、水下浇筑混凝土和商品混凝土等。以强度为基础的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不能满足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 综合考虑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其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满足工作性的情况下,用水量要小; (2)满足强度的情况下,水泥用量少,多掺细掺料; (3)材料组成及其用量合理,满足耐久性及特殊性能要求; (4)掺多功能复合超塑化剂(CSP),改善和提高混凝土的多种性能。

配合混凝土配合比组成图二. 图1 比全计算法设计的数学模型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材料科学和工程应用中最基混即假 定容重法和(的问题。以强度为基础的传统配合比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现代混)绝对体积法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是以“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为并推导出混凝土用水量和砂率的计算基础建立的普适数学模型,比定则相结合就能实现混凝土配(灰)公式。进而将此二式与水胶全计算法的创建和推广合比和组成的全计算,故称谓全计算法。应用几近十年,受到广泛的关注,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近“现代混凝土配合期在总结混凝土工程应用实践的基础上编制了国 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比全计算法设计软件”(。这样使“全计算法”更加实用化、科学化和智能2005SR00529)化。全计算法不仅适用于所有现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计算,而且能检验和验证其它配合比的正确性。 2 1.现代混凝土的数学模型现代混凝土组成复杂,其中包括水泥、矿物细掺料、砂、石、空气、水和外加剂等7个组分。最简单处理方法是用多项式表示: F(x)=a+bx+cx+fx+gx+hx+ix+jx 7412635(1)

经济发展论文: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方法述评

经济发展论文: 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方法述评 摘要: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假设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文章以上述分类方法为基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总结了不同方法在测算中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评述。最后,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索洛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数据包括分析法 一、引言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深入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但这些文献对TFP的估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引发了许多争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不同,二是测算方法不同。测算TFP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对象,究竟哪种方法更为恰当,哪一个研究的结果更为准确,哪种方法或哪种研究思路对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分析更为适用?为此,有必要对既有的TFP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利于研究者对TFP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和了解,进而进行科学的计算。 目前测算TFP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假设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参数方法主要有索洛余值法、拓展的索洛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法等,非参数方法主要有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法等,本文以上述分类方法为基础,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 二、参数方法 1. 索洛余值法。索洛余值法最早由索洛(Solow,1957)提出,基本思路是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后,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各投入要素增长率后的余值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故也称生产函数法。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假设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等于技术进步率。 由于模型简单,合乎经济原理,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利用这种方法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如邹至庄(1993,2002)、张军(2002)、郭庆旺等(2005)、涂正革等(2006)等,尽管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但绝大多数研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增长是低效率的,TFP增长十分缓慢,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质量比改革开放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国企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集体企业等。 在利用索洛余值法测度TFP时,存在着如下缺陷和不足: (1)该方法中TFP通过方程的“剩余”计算出来,不能直接求解,这种通过“剩余”得到的计算结果,包括了整个方程的计算误差,由此得到的结果的精确性有待提高。Jorgenson & Grilliches(1967)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实际是一种计算误差,引起这种误差应归因于两个原因:

浅谈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

浅谈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 [日期:2006-11-17]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作者:[字体:大中小] 余志武潘志宏谢友均刘宝举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75) 摘要: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涉及的因素多,除了要满足强度要求外,对工作性更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有很大差别。自密实混凝土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设计计算方法。本文对常用的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方法作了简单介绍,在对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参数如水胶比、浆集比、粗细骨料体积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固定砂石体积计算法,对全计算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计算方法更能符合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并且计算简单,使用方便,该方法对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和应用推广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计算;配合比设计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示码:A COMMENTS ON MIX CALCULATION METHOD OF SELF COMPACTING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Yu Zhiwu Pan Zhihong Xie Youjun Liu Baoju (Civil and Architecture Colleg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Abstract: Comparing with mix calculation of ordinary concrete, mix calculation of self -compacting concrete (SCC) deals with more factors. Not only the demand of st rength should be met, but also the requirements for workability should be met well, so SCC is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concrete. Up to now, there is no uniform mix me thod of SCC. In this paper, mix calculation method in common use is introduced con cisely. Based on discussions of mix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water binder ratio, paste aggregate ratio, and volume content of fine and coarse aggregation, and refe rred to the fixed volume content of aggregate method, the modified overall calcula tion method is presented. It can well satisfy the demands of the trait of SCC,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 is paper is beneficial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C .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全计算法

现代混凝土土配合比设计------全计算法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如绝对体积法和假容重法),是以强度为基础的半定量计算方法,不能全面满足现代混凝土的性能要求,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方法是以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的到混凝土的用水量和砂率的计算公式,并将此二式与水灰(胶)比定则相结合能计算出混凝土各组分(水泥、细掺料、砂、石、含气量、用水量和超塑化剂掺量等)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用量。用于流态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商品混凝土以及防渗抗裂混凝土等现代化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一)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高性能混凝土(HPC)与高强混凝土(HSC)和流态混凝土(FLC)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混凝土配合比考虑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其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是:(1)满足工作性的情况下,用水量要小;(2)满足强度的情况下,水泥用量少、细掺料多掺;(3)材料组成及其用量合理,满足耐久性及特殊性能要求;(4)掺多功能复合超塑化剂(CSP)改善和提高混凝土的多种性能。因此,HPC的配合比设计比HSC和FLC更为严格合理,图--1表示各种材料类型的混凝土配合比分区范围,无论采取什么方法设计,HSC、FLCHE和PLC(塑性混凝土)的配合比在一个范围之内,而HPC在AB线附近,由此证明HPC的配合比设计必须严格、精确和合理。 图1 混凝土配合比组成图 一、强度与水灰(胶)比的关系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材料学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早在1919年Duff

Abrams(D.艾布拉姆斯)就发表了混凝土强度的水灰比定则:“对于一定的材料,强度仅取决于一个因素,即水灰比。”这一定则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σc=a/b1.5(W/C) 式中:σ c----一定龄期的抗压强度 3 a----经验常数,一般取925kg/m 该式成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强度的基础,近80年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几经发展,到目前为止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绝对体积法和假定容量法。 二、混凝土的普适体积模型, 混凝土是多相聚集、其组分包括:水泥、矿物细掺料、砂、石、水、空气和外加剂。我们基本观点如下:(1)混凝土各组成材料(包括固、气、液三相)具有体积加和性(2)石子间的空隙由干砂浆来填充(3)干砂浆的空隙由水来填充(4)干砂浆由水泥、细掺料、砂和空气组成,根据以上观点混凝土普适体积模型建立如图---2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Robert M.Solow)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经济学角度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宏观经济学 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生产率增长率 不过,目前学术界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的界定还有分歧。本文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 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最早由索洛(Solow ,1957) 提出,故也称为索洛残差。在中国,近年来有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尤其在克鲁格曼(1999) 提出“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后,这一问题更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估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如舒元(1993) 曾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2 —1990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02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013 %。王小鲁(2000) 同样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3—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1953 —1978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17% ,1979—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1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9 %。还有一些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理论思考,如郑玉歆(1999) 对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进行了详细讨论,但未给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估算。易纲、樊纲和李岩(2003) 提出中国经济存在效率提升的四点证据,指出新兴经济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上面临的困难,并给出新兴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模型,但他们也未给出具体估算。本文在析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四种

力法的简化计算

§6-4 力法计算的简化
目的: 使选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未知量便于计算。 ? 尽可能缩小计算规模,降低线性方程组的阶数; ? 使尽可能多的副系数等于零. (减少未知量数;减小未知力和外载的影响范围)
1

6-4-1 无弯矩状态的判别
不计轴向变形前提下,下列情况无弯矩,只有轴力。 (1) 集中荷载沿柱轴作用 (2) 等值反向共线集中荷载沿杆轴作用。 (3) 集中荷载作用在不动结点。
FP FP FP FP
2

6-4-2 对称性的利用
(1) 结构对称性(Symmetry) 的概念
几何对称 支承对称 刚度对称
3
反对称结构?



对称结构 (1)选取对称的基本结构
X2 FP FP X3 X3 X2 X1 X1 基本未知量 的性质?
4
X1---反对称基本未知量 X2、 X3---对称的基本未量
?δ11X1 + δ12X2 + δ13X3 + Δ1P = 0 ? ?δ21X1 + δ22X2 + δ23X3 + Δ2P = 0 ?δ X + δ X + δ X + Δ = 0 ? 31 1 32 2 33 3 3P

作单位弯矩图,荷载弯矩图; 求出系数和自由项 δ Δ1+ + = 0 ?δ XX 11 1δ Pδ 11 1+ 12 X2 13 X3 + Δ1P = 0 ? δ2122 X δ2 23 X Δ +X =00 +2 +δ Δ22P X1 δ22 X+ ?δ 233 3+ P = X1 = 1 ?δ X + δ X + δ X + Δ = 0 X 2 32 + δ2 33 X 31 333 + 3 Δ33 P = 0 ?δ 32 1 P M
反对称
X2 = 1
1
5
δ12 = δ 21
M2
=0
基本方程分为两组: 一组只含反对称未知量 一组只含对称未知量
对称
X3 = 1
δ13 = δ31
对称
=0
M3
选用对称的基本结构计算, 降低线性方程组的阶数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幻灯片1 ●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单位体积的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质量比例。确定这种数量比例关系的工作,称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达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即: (1) 满足结构设计的强度等级要求; (2)满足混凝土施工所要求的和易性; (3)满足工程所处环境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 (4)符合经济原则,即节约水泥以降低混凝土成本。 ● 国家标准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2000 于2001.4.1施行 幻灯片2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参数确定的原则 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三个基本参数。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确定三个参数的原则是: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确定混凝土的水灰比;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基础上,根据粗骨料的种类和规格确定单位用水量;砂率应以砂在骨料中的数量填充石子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则来确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计算1m3混凝土中各材料用量为基准,计算时骨料以干燥状态为准。 幻灯片3 二、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原理 (1)绝对体积法 绝对体积法的基本原理是:假定刚浇捣完毕的混凝土拌合物的体积,等于其各组成材料的绝对体积及混凝土拌合物中所含少量空气体积之和。 1 01.00 =++ + + αρρρρw w s so g g c c m m m m 式中 ρc ——水泥密度(kg/m3),可取2900~3100 kg/m3。 ρg ——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 ρs ——细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 ρw ——水的密度(kg/m3),可取1000 kg/m3; α ——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型外加剂时,α可取为1。 幻灯片4 (2)重量法(假定表观密度法)。 如果原材料比较稳定,可先假设混凝土的表观密度为一定值,混凝土拌合物各组成材料的单位用量之和即为其表观密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