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校文化产品现状研究

高校文化产品现状研究

高校文化产品现状研究
高校文化产品现状研究

摘要:高校文化产品是高校的文化影响和传播有力工具和有效载体,在文化交流、传播、形象展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校园文化的属性,在日常接触和使用中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很好地提升了学校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文化产品;优劣势比较;总结

一、高校文化产品概述

(一)高校文化产品的范畴

广义的高校文化产品的范畴可以理解为一切含有高校元素或高校文化内涵的生活日用品、礼仪休闲用品、家用电器、服装服饰、家居用品、数字产品、食品、文化体育用品等消费品以及出自高校的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狭义的高校文化产品的范畴有多种理解:有的认为是主要指带有高校标识、高校元素或含有高校文化内涵的学习用品、办公用品、生活用品以及艺术作品;有一种理解是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在文化产品之列。

(二)高校文化产品的功能

高校文化产品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意义非凡,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传播功能

依托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丰厚的文化资源,高校文化产品通过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在传承和弘扬大学文化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传承大学历史、彰显大学特色、传播大学文化、弘扬大学精神,还有可能促进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发展。

2、链接师生、校友以及外界与高校的感情纽带

高校文化产品是链接大学师生、历届校友与母校感情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大学和外界社会接轨甚至引领当地文化的一种特殊纽带。

高校通过文化产品的展示、销售和推广,可以把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和文化“物化”,让其在师生中代代相传,并传播到世界。有深刻内涵的校园文化精品,往往是高校办学理念、学术思想以及各种校园文化的浓缩或者释放,是师生员工感受大学精神文化、学风校风以及某个时代印记的综合体现,通过高校文化产品的持有、使用或者传播,可以提高本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以及身份表达的满足感。

3、学校对外形象管理的展示平台

高校文化用品的精髓是高校品牌的形象识别,又称形象管理或形象战略,通过高校文化用品可以传递高校的办学理念、行为方式以及视觉等多媒体系统的设计和推广,在提高学校的内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同时,对外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美誉度,塑造学校的总体形象。一份精美的感人的校园文化产品,有可能会激发世界各地优秀学子的向往,从而吸引更多地优质生源,为促进高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发挥纽带作用。

二、国外高校文化产品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一)总体概述

国外大学是非常重视校园文化产品的,每一所国外大学都会积极地利用校园文化产品,把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和文化“物化”,笔者在从事高校文化产品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问卷调查和委托老师和同学实地考察等方式,重点研究了美国、英国、日本三国的高校,这三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并且拥有世界上一流的大学,极具代表性。因此,在其设计理念与校园文化宗旨的结合和挖掘方面都各具特色,在很多方面值得国内大学借鉴。

(二)国外部分高校文化产品现状

美国大学的高等教育质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校园文化产品方面做得也属一流。以“常春藤盟校”为代表:这些世界知名大学都充分利用自身的全球品牌优势,将文化产品

的开发衍生到师生员工、游客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用品、服装、文体用具等等,并通过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商业运营模式,不仅将自身的文化融入师生的生活和精神,也将自己的大学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美国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风格充分地体现了美国文化的追求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的特点,设计风格偏重醒目、简洁、明亮如图分别为harvard university、cornell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大学校园文化产品店店铺实景图。

英国大学多是有悠久的历史,加上英国人对艺术的重视和尊重,因此学校特色的文化产品无论从款式还是色调都极具艺术性,产品风格多以学校特色和当地城市文化相结合,如剑桥大学里有康河中精美的石头、代表英国绅士的烟斗等。

日本大学的校园文化产品多是融合了日本本国的文化,并迎合日本人的生活理念与生活习惯,涵盖了生活的日常所需:服装、日用品和食品,设计风格多以简约、干净、环保为主,产品功能多体现实用性、舒适性,并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

(三)国外高校文化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发达国家名牌高校文化产品总体优势是:第一,产品本身:产品的设计感强、产品品质信誉度高,管理规范,注重知识产品的保护;第二,产品的营销和推广方面: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高,基本有一套成熟的现代化商业模式;消费群体方面:师生员工对本校专属高校文化产品认可程度高,更多的是以生活必须品来消费,而不是只是作为纪念品或礼品;世界各地的游客则是因对世界一流大学的“仰慕之情”而购。

不足之处是与国内市场一样,同样无法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趋明显、产品创新性不够、商业味道过重,相对普通品牌产品价格偏高等问题。

三、国内高校文化产品现状

(一)总体概述

目前我国高校文化产品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各高校对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和发展的成熟度也参差不齐。随着时代发展,各高校对本校文化产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以及对高校文化产品功能性的认识不断加强。如何使国内高校文化产品更好地融合和弘扬高校文化精神,从而增强师生与学校的感情纽带、增强学校与社会的文化传播链接,从而最大化地发挥高校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目前国内高校文化产品市场共同面临的课题。(二)国内代表高校文化产品研究

笔者在从事校园文化产品经营管理工作中,通过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大量的消费群体访谈等方式,得出了国内高校对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以及文化产品的发展程度与高校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成正比关系的结论。国内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为代表,在校园文化产品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重点以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为例,对国内高校文化产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笔者认为,复旦大学是目前在国内高校中做的比较突出的代表,复旦大学卿云轩纪念品中心隶属于复旦大学后勤集团,是国内较早进行文化产品的策划、开发和销售的学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复旦大学卿云轩里文化产品类别非常丰富,涉及文具类服装类、摆件类、徽章类、箱包类、文化类、钟表类、挂件类、杯壶类、电子产品、日用品类、金银类、毛绒玩具、票夹类以及定制产品等十几种类,除此之外还销售茶叶、矿泉水、粮油等食品,产品品种更是达上千种,价位从不足一元到上千元不等,能够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店内产品的设计风格偏重“英美”风,设计特点简约、醒目,以突出复旦大学的标识为主,文化产品的销售业绩在全国也属名列前茅。

南开大学从学校层面非常重视文化产品的发展和影响力,在2012年学校官方授权接待服务中心负责校园纪念品的经营与管理,并开设了专门的校园纪念品专卖店。近期,南开大学纪念品专卖店根据市场的发展、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顺利地完成了定位调整,在进

行了店面终端品牌形象提升的同时,产品定位由过去礼品与纪念品的开发和制作开始转向校园文化产品的策划、开发和制作。目前该校的品牌文化店一跃成为国内高校文化产品的后起之秀,店内文化产品品类开始增多,设计更加新颖,内涵更加丰富,在产品开发方面,更加注重“南开人”心血的融入,如本校终身教授范曾先生的衍生作品,环境学博士莫训强老师的《南开花事》,工学博士、当代书法家刘国栋先生的精品文化扇、南开寄语书签、学生原创的《听见南开》、《难以离开》明信片等,充分体现了南开精神、南开文化、南开人的感情以及产品的融合,体现了产品独特性和专属性,为高校文化产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开发模式。

另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在文化产品开发方面也各具特色,笔者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国内高校文化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优势分析:笔者在走访各高校文化产品店以及参加深圳、北京、香港等地文化产品展会调研发现,第一:国内高校文化产品生产、加工具有产地优势,国外大学很多文化产品的制造商实质来源于中国;第二;近些年国内设计行业发展迅猛,产品的设计品味提升空间很大;第三,随着高校文化的发展,各高校对校园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积极作用的认识程度逐步增高,消费群需求量大,市场发展空间大。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一,管理方面:相对国外,国内高校对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力度仍显不够,导致文化产品市场混乱、准入门槛过低甚至没有门槛,缺乏对高校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维权意识;第二,产品方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设计水平落后,品质保障度不高,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产品比例偏少;第三,产品营销与推广方面:营销意识薄弱,品牌推广的力度不够,导致购销信息不对称,导致大部分师生员工的消费意识停留还停留在“礼品与纪念品”的需求,而不是生活必需品的范畴。

四、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与文化产品的研究,在总结其成功推广和销售的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结论:高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是学校的形象和灵魂,而高校文化产品的使用和推广,是传承高校历史、宣传高校文化、弘扬高校精神、提升高校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因此,打造优质的高校文化产品,对提升高校的品牌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

可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提高对高校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以及加强监管力度。具体举措主要包括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明确高校文化产品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涉及的其他知识产权,同时明确经营管理的主体,完善市场准入机制,确保高文化产品的品质保障和创新发展。

2、坚持“校园文化为根”的策划原则。产品的设计与策划应遵守学校关于使用标识形象的相关规定,秉承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体现高校的文化底蕴、表达师生员工的情愫,逐步打造适合本校校情的、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产品;

3、根据校园文化资源的功能进行科学的选择性开发。即:其一,对于那些实物化的,比较直观、单一、具有实用功能的文化资源,如钥匙扣、书签、笔筒等,适合就本身的应用功能在风格方面进行模仿性开发,同时在质地、色彩、图案等方面进行艺术创新,满足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其二,对于那些具有教育、观赏或珍藏功能的文化资源,其开发必须进行价值判断,尊重这类资源所蕴含的精神财富;

4、遵循针对一个题材的校园文化产品系列化开发的原则。即,一个题材的校园文化产品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表达,既有利于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的价值,又易引发消费者的关注和兴趣,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5、确保新产品开发连续性、多样性、创新性。开发新产品既要多样化,不断推陈出新,

又要保持前后衔接;既要有迎合市场、大众化的产品,又要力推创意产品,确保卖场能持续地提供新颖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6、合理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校园文化产品设计与策划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文化产品的展示和销售达到传承高校的历史、传播高校文化、传递高校精神的效果。因此,在根据市场需求做好经营性开发的同时,须要确保产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避免低级化、庸俗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论文摘要】“软实力”思想源头,公认来自中国的先哲老子,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理论,又被公认是当代西方思想的产物。这种历史吊诡恰好暗喻了中国面对的一种特殊困境:我们究竟是以传统文化为软实力呢,还是要以融入全球社会的价值和规则为软实力?所谓中国的崛起或者说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到底如何呈现?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软实力;挑战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去?奈。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性权力,是建构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品等方面。“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软实力”。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与消费情况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文化消费能力持续增长,近几年年将达到亿元左右规模;随着中国按照承诺逐步开放文化产业,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进入国内市场,并在国内文化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国内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势加快。 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文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各项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音像制品产业管理力度加大;各地文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文化建设进入均衡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文化产业无序与低水平竞争一直持续,面对内外挑战缺少持续发展动力。文化产品内容趋同性严重,部分地区经营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行为依然严重。 不过,近几年来,文化产业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达到亿元; 即使如此,产业行业仍较大受到宏观面影响,缺乏企业性行为能动性;中国文化产业也将直面来自国际文化产业巨头的挑战,缺少安全稳定性。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中国动漫行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浅析中国文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浅析中国文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的是,中国在文化方面的发展一直起色不大,成为了制约中国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十八大政府报告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战略,吹响了新时代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想要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脉搏,首先需要对中国文化的现状加以了解,发扬长处,克服短处,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国人民文化方面的需 求,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现一个文明,负责的大国形象。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不足,我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性不足。 这一点在中国的影视业中尤为明显,遍观中国这几年比较有影响的几部大片,类似于《英雄》,《卧虎藏龙》,《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影片,总是摆脱不了宫廷片,历史片,武打片等范畴,尤其是《笑傲江湖》,《龙门客栈》等电影的一再翻拍,更是将这一问题反映的淋漓尽致。 不光是电影,连电视节目也是如此,春晚缺乏创新性的言论在这些年中被提了好多次,许多青年人反映春晚越看越没意思,固定的套路,不变的人物,较少的参与度,使得春晚的可观赏性越来越差,而与之相对应的山寨春晚却越来越红火。不得不令我们更加重视这个问题。 二、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是一直困扰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说思想性是文化发展的软件,那么技术和设施就是硬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要技术的支持,中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在以前被称为改变世界的发明,正是由于他们使文化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而在近代,技术的落后,基础设施的短缺却成为了制约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举个例子,现在人们看电影时十分热衷于3D电影,但是中国的3D技术并不是十分成熟,应用也并不广泛,当外国的电影以火爆的场景,绚丽的特技,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牢牢吸引住中国观众时,中国电影市场却无法及时挽回观众,长此以往,必将为外国的文化侵略创造条件,影响十分深远。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 2012-4-9 14:34:30 来源:《中国民族》(京)2011年10期内容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指示,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领导的指示和国务院出台的文件,为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同时,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正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创新,是我国民族文化工作者的重大历史责任。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经过60多年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主要任务,许多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在发生整体性转变。特别是伴随着成功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伟大创举,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阶段,民族地区正在从我国工业化资源基地的身份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更加公平的发展条件,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诸多因素正在全面缓解。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市场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也不断孕育和壮大,民族地

区文化发展的基本体制环境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转变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权利的全面落实。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全方位地融入新一轮全球化进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国际环境也在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WTO之后,国家发展战略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在这一背景下,民族地区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正在被重估和转移,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在下降,多样性的文化资源优势正在显示出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民族地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大发展机遇。 我国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领域逐渐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以解放文化生产力为手段,以发展文化产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为基本途径,以落实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目标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确立了全新的发展道路。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由于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人口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显著的差距,甚至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受收入水平制约,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经济发展滞后也使民族地区教育、科学事业长期处于投入不足的状态,从根本上制约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民族地区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导致民族文化活力和竞争力不足。

文化软实力国外研究现状综 述

国外研究 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绝大部分将目光集中在国际政治领域,他们把软实力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工具。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得到普遍认同,如何从文化建设着手提升软实力始终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要目标。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软实力上,没有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因此也没有针对“文化软实力”的专门研究。国外学者在研究软实力时,将文化视为软实力的主要产生源泉,因此对文化研究成为研究软实力的重要领域。文化和软实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始终是研究的重点。 1.2.2.1 “软实力”诞生的理论背景 文化软实力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学者对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论述,突出代表就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福山认为西方的消费主义必将成为全世界普及的思想观,西方文明必将取代其它文明,引领世界。“文明冲突论”坚持冷战结束之后,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国际政治的主宰,西方国家要联合起来应对其它文明的挑战。“历史终结论”和 “文明冲突论”为西方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对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 “软实力”理论的诞生于约瑟夫·奈的一系列文章即1989年发表的《美国定能影响世界吗?》、1990年发表的《软实力》、《世界力量的变革》和2008年发表《领导的力量》。他分别对软实力的概念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和理论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的“软实力”的理论框架。他认为要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必须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配合,单靠软实力是无法完成领导力实现的。1[21] 1.2.2.2软实力内涵的研究

约瑟夫·奈在提出软实力理论之后,得到了很多国外学者的认同。一些学者也对软实力理论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英国学者路易斯·克莱瑞文斯在文章《关于提升希腊软实力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一文中提出软实力具有三个特性,即规范性、实践性和权威性。规范性的基础在于其价值观念,实践性的基础在于其行为标准和思想的推广,权威性则在于软实力的重要意义。2[22]学者亚历山大·布哈斯认为单纯将权力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很难去理清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同时认为软实力应该再分为统治权和支配权,并且重点研究软实力如何遍布整个别国社会为本国战略服务。3[23] 国外学者对于软实力产生的资源的研究也比较多,其中针对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大致可归为三个类别。第一种侧重教育产生软实力。优质的教育资源,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吸引大量国外精英,进而在各国培养本国文化的追随者,本国价值观的践行者,本国思想文化的传播者。通过教育在世界上提升国际形象和国家影响力,进而可以增强国家软实力。持此观点的有日本学者田丈志及其专著《软实力与威胁:美国对战后初期日本及其永久依附的文化政策》,美国学者托马斯·莫洛伊及其文章《通过英语语言教育凸显软实力》4[24],等。 第二种侧重研究在国际社会中,因优势的文化资源而产生的软实力。在全球具有优势的大众文化资源,有利于向全世界推广本国价值观、生活方式,增强外界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加拿大学者弗雷泽(Matthew Mraser)在《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一书中指出美国的电影、快餐、电视和流行音乐在美国对外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潜移默化地向全世界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525持此观点的还有约翰·耶马(John Yema)及其文章《世界的美国化》;美国休斯顿大学的基恩及其论文《来自美国的致意:公共外交的战略修辞》;新加坡学者彭三林及其论文《日本的“软实力”追求:吸引与局限》,等。 第三种侧重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这类研究主要集中

中国马文化研究现状分析

科技信息 1.引言 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马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成立了各种有关马的机构和组织。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马匹育种委员会”和“中国纯血马登记管理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马业协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业协会,隶属及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民政部;2009年,新疆马业协会和内蒙古马业协会相继成立(中国国家马业网,2010)。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马在我国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目前的研究多是从某个角度或某个区域来研究马文化,系统、全面展现我国马文化的研究现状的文献还不多见。本研究意在全面分析我国马文化的研究现状,推动我国马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为马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马文化的界定 内蒙古新闻网称对“马文化”概念的界定,各国民俗学者们认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动物民俗中的一类,即本意;二是指驯马人和骑马人的民俗,即引申意。后者探讨与马有关的人类社会行为。这一引申意的马文化概念,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以不同文化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诸环节。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是教科书上关于马文化的界定,即马文化是以反映人马关系为内容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分支,它包括人类对马的认识、驯养、使役以及人类有关马的美术、文艺及体育活动等内容。 2.2文献研究范围 笔者分别以“马”和“马文化”为关键词,于2010年5月15日在中国期刊网查阅、收集、整理有关马文化的期刊文章和优秀硕士论文,共计95篇。其中与马相关的会讯、组织机构简介以及与马文化没有关系的文献等不包含在内。 2.3文献分类方法 笔者将这95篇文章按照中国马文化地域分布、中国古代马文化、马的军事用途、马的交通与商业用途、马的艺术文化等来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依据文献中关于马的内容和用途。然后,笔者将各类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研究,探索中国马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成因。 3.结果与讨论 3.1中国马文化内涵丰富 我国的马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内容包括:相马学、驯马学、牧马学、赛马学、赏马习俗、马具与装饰品、交通和商业用途中的马、生肖学中的马、马崇拜、马政制度、文学艺术中的马、战马等。通过对中国有关马的内容进行统计整理,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马文化内容非常丰富。难怪王大霖和王言彬(2002)这样评价中国马文化的地位:“在我国的文化、艺术中,马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果将有关马的内容从我国的文化史中抽出,那留下的文化典籍和艺术作品将会残缺不全甚至惨不忍睹”。 3.2中国马文化地域分布 根据文献资料显示,我国的马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内蒙古、新疆、云南、西藏等地。如青措(2003)的《藏族马文化初探》,分别从历史、宗教、生产生活等方面探讨了具有丰富内容的藏族马文化的产生;李琳(2006)的《海南古代马及马文化》,考究了海南从无马到有马的历史过程及原因,并且提出海南的尚马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移植和再现;图·乌力吉(2003)的《蒙古人与马—蒙古族马文化大全》评介,董慧晶(2009)的新疆马文化旅游开发初探;杨松海(2009)的《云南纸马文化的源流及其民俗寓意》等。从这些文献不难看出,我国的马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我国的西北、西南和内蒙古地区。 3.3灿烂的中国古代的马文化 中国古代马文化的研究主要有,李冀(2009)的《对先秦时期马文化的思考和探讨》,该文主要介绍了先秦诸子散文中有关马的论著,主要用于阐述哲理;安忠义(2006)的《汉代的养马业及对马种的改良》;王立和纪芳(2004)《马意象与中国古代马与人恩怨的审美阐释》;杨宝成(2002)的《商代马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孙尧奎的《两周时期独输马车驾马数问题研究述论》(2008);兰翠(2009)的《论古代马的审美文化特质—以唐代咏画马为中心的考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马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 3.4马在军事上的作用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马:“马,怒也,武也”。这一点从汉语的成语 当中也可以看到,如:招兵买马、千军万马、金戈铁马、鞍前马后、汉马功劳等。这都说明马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3.5马与交通、商业 马因其速度快和体貌特征,人们将它作为交通工具。为人类付出了汗水,也成为了人们的好朋友。同时,马也为商业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菲的贡献。就拿我国的马帮茶马古道来说,马帮在茶马古道的形成和普洱茶营销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马背上形成的茶马古道文化和普洱茶文化在西南地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敏塔敏吉,2008)。 3.6文化艺术中的马文化 马不仅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它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马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关马的诗词歌赋、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绘画和雕塑中。李岩松(2005)的《“马”文化熟语论析》一文,从马与马具、马与战争、生产、马与人才等方面阐释马文化的谚语,揭示隐藏其后的深刘文化含义;许兴宝(2001)的《文化观照中的宋词马意象》一文阐释了宋词马意象的生成,并分析了宋词马意象与传统诗文中的马意象的差异;张淮水(2009)的《“扎马角”社火的造型意蕴》一文探讨了影响和支配“扎马角”造型活动的乡土文化观念和民间审美取向。 4.马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有着灿烂、辉煌的马文化。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着丰富的马文化。我国的马文化同其他国家的马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特色。然而有关中国马文化和其他国家马文化形成差异的原因探讨不深入。既然中国有着灿烂的马文化,那么它就应该得到广泛地开发和利用,造福世界人民。然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5.结语 中国灿烂的文化中不能没有马文化,马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的马文化内容丰富。近年来,马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受到重视。然而,目前有关马文化体系化、系统化的研究不多见。未来马文化研究有以下趋势:1)人们对马文化的重视程度会有所增加;2)有关马的商业机构、协会会增加;3)马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得到广泛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大霖,王言彬.中国马文化细探[N].中国审计报,2002-02-01(005) [2]中国马会概况.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926530.html,/manager/society.asp?Ar ticleID=58,2010-58-24 [3]李冀.对先秦时期马文化的思考与探讨[J].大众文艺,2009(17)[4]安忠义.汉代的养马业及对马种的改良[J].农业考古,2006 [5]王立,纪芳.马意象与中国古代马与人恩怨的审美阐释[J].辽东学院学报,2004(6) [6]杨宝成.商代马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华夏考古,2002(4) [7]孙尧奎.两周时期独输马车驾马数问题研究述论[J].齐鲁学刊,2008(4) [8]兰翠.论古代马的审美文化特质—以唐代咏画马为中心的考察[J].文史哲,2009(6) [9]青措.藏族马文化初探[J].青海民族研究,2003(3) [10]李琳.海南古代马及马文化[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11]图·乌力吉.《蒙古人与马—蒙古族马文化大全》评介[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6) [12]董慧晶.新疆马文化旅游开发初探[D].新疆师范大学,2009 [13]杨松海.云南纸马文化的源流及其民俗寓意[J].文化遗产,2009(4) [14]敏塔敏吉.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文化[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15]内蒙古新闻,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926530.html,/index.php?doc-view-3 061.html,2010-5-20 [16]李岩松.“马”文化熟语论析[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7) [17]许兴宝.文化观照中的宋词马意象[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中国马文化研究现状分析 西安工业大学外语系水建锋黄换乃 [摘要]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马文化的研究现状。分别以“马”和“马文化”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检索,共收集到了 95篇相关文献和硕士论文。通过文献分析,并且对文献进行如下分类:中国马文化地域分布、中国古代马文化、马的军事用途、马的 交通与商业用途、马的艺术文化等。研究发现:我国有着辉煌、灿烂的马文化,马文化内涵丰富;马文化主要体现在除沿海地区以外的 边疆地区;在古代,马的军事地位突出;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着重要的商业作用;马丰富了人们的艺术文化生活。本文还探讨了中 国马文化研究中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中国马文化现状分析 作者简介:水建锋(1978.10-),男,陕西旬邑人,西安工业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黄换乃(1964.12-),男,西安工业大学外语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化、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 博士·专家论坛 409 ——

企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企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来源 企业文化做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传入我国不过30多年。2005年3月1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理论方兴未艾。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理论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性的企业文化理论能成为主流。 我在党群部门就工作了10多年,近几年开始参与本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经过这一年多对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理论和文献的研读,加之实际工作中的切身体会,感觉到目前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误区。所以,将自己的论文确立为“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困境与路径探索”。 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拟从目前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存在的企业文化表面化、标签化的认识误区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视程度不够、需求欲望不强烈、具体措施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入手,提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采取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主要方法,将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确保企业文化的方向性和长期建设的有效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秉承本企业企业文化的精髓,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才能使企业文化发挥聚集一个志同道合团队的作用,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在企业文化研究方面,阐述概念的多,实证研究的少,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强。本课题研究通过对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结合国有企业的特点,讨论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应有的内容,着重讨论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丰富了企业文化研究理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3000字左右)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企业文化研究则主要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辨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这也与当前我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乃至建设方法有很大关系。在没有实践做基础的研究,自然难以产生对企业发展有推动力的科学理论,更谈不上有实践指导意义。 国外研究现状 从企业文化研究三十年的迅猛发展来看,尤其是国外的学者,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 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国外学者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

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商学院工商管理1301班 39号张琦 1 前言 企业文化现象最早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八十年代中后期,企业文化的概念在引入中国以后,企业界、学术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做出了很大成就。然而,与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进展相比,我们的企业文化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系统分析国外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与借鉴十分必要和紧迫。 2 正文 2.1国外的企业文化研究现状 摘要1:“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与评估对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与评估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国外已有很多的理论成果与实证研究。科罗拉多大学工商研究生院的Rayamond F·Zammuto和华盛顿美国医学院学会的Jack·Y·Krakower 在《企业文化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一文中,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企业文化的测量;1997年,Pierre DuBios & Associates Inc出版了一套用于组织文化测量和优化的量表;1992年,Roger Harrison & HerbStroke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诊断企业文化——量化和训练者手册》确定了大部分组织共有的四种文化,经变化后可适用于不同企业,这种诊断可用于企业发展、团队建设、提高产量等。1998年,Kim S·Cameraon & RobertE·Quinn出版了《诊断和改变企业文化》:基于竞争价值理论模型》,它为诊断企业文化与管理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测量工具,为企业文化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为改变企业文化和员工行为提供了系统策略。关于企业文化的评估还处于讨论阶段,焦点在企业文化评估的维度和方法上。” 摘要2: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国外多年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绩效有密切的正相关作用。近15年来,《财富》杂志每年都邀请8000余名高级管理者、非执行董事及金融分析家对年销售额在5亿美元以上的300 家企业做企业信用和企业业绩相关度的评估和研究。评估的内容涉及企业文化的很多方面,如管理质量、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吸引开发人才、对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道德、企业信誉、企业形象等。从调查结果来看,“对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道德和企业信誉所带来的企业形象状况”已成为评价企业的首要指标,而且与企业经营业绩成正比例函数关系。1992年,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John Kotter & James Heskitt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论断: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重要的影响,在未来的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2.2国内的企业文化研究现状 摘要3:胡晓清在《中国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1998)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这种独特的新式运转模式牵涉着一套独特文化和一种品格构造”,在文化上,资本主义企业的特征是自我实现,而我国的企业正是缺乏这种“自我实现,追求个人既定目标的自我意识”。他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缺乏主流文化,是一种过渡性文化,这种没有主流文化的过渡性文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整个外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资料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也都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这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总体来说我国各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各大城市的GDP中所占的比例和绝对利润值都在逐年增长,新增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和从业人数逐年增多,整个创意文化产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以北京市为例,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89.5万人,占全市GDP的10.3%,比2005年增长15.9%。2007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已达90 万。截至2007年9月,北京市2006年12月挂牌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4687家,其中,挂牌后新入驻企业1101家。有需求才有市场,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的文化创意的需求十分巨大,还远没有达到饱和,所以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企业和从业来说还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国内各大城市的重视,纷纷推出各种政策,划拨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例如。北京为符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要求的文化创意企业办理减免税收,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基础建设,和银行合做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又如。南京市首开江苏知识产权贷款先例,日前南京道及天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从南京银行[17.38 0.75%]获得了200万元贷款,这项贷款在江苏的文化创意产业界和科技界引起了广受关注,因为这笔商业贷款没有担保,也没有土地、产权等抵押物,贷款获得认可的一个主要依据是“无形知识产权”——计算机软件产品的著作权。再如。广州市每年安排1.5亿元资金设立广州市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资金,并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政策扶持游戏动漫产业的发展等等。可以看出很多大城市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纷纷拿出实际措施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地区的文化影响。正是由于政府和金融界的大力支持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大大地推动了全国各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 三、全国各大城市都在根据自己的特点,纷纷提出了适合本地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 例如。上海市提出了“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的理念。在发展路径上,形成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使有形的高科技

国内外文化哲学研究现状探讨

国内外文化哲学研究现状探讨 一、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的现状 从国外学术著作的翻译引进角度来看,从由周谷城等任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系统介绍国外文化研究成果的《世界文化丛书》开始,包括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三联书店的“文化:中国与世界”大型系列丛书在内,国内各大出版社所组织的翻译丛书之中都包含有若干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著作。自90年代起,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文化和传播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全球文化系列”,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知识分子图书馆”翻译系列丛书等等,更是为国内这个方面的学术研究引进了比较系统的参考材料,同时极大地缩短了翻译引进和原作出版在时间上的距离,为国内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与世界学术界同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翻译和引进尚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由于没有对这些著作的学术发展脉络进行必要的梳理而显得有些杂乱,而且严格的文化哲学方面的著作偏少。 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国内学术界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也逐渐开始崛起并迅速发展。

通过概览国内学术界引进的外国学术著作和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另一方面,就国内学者进行的文化研究,特别是文化哲学研究成果而言,自90年代起,国内各出版社迄今为止已经出版的文化哲学研究专著接近20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朱谦之从社会哲学角度论述文化研究的《文化哲学》,李鹏程通过运用现象学方法进行系统细致的文化哲学研究而出版的《当代文化哲学沉思》,许苏民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梳理文化研究成果而出版的《文化哲学》,以及衣俊卿试图通过对作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交汇处的日常生活进行批判而出版的《文化哲学》等。此外,自90年代以来,包括各大学学报在内的国内各主要报刊杂志,不仅刊登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方面的文章日益增多,而且,诸如《求是学刊》的“文化哲学研究”专栏还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名栏”———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刊登在全国报刊杂志上的文化和文化哲学研究文章已经超过了5000篇,而且仍然呈现出日益增长之势。因此,总的说来,国内的文化哲学研究不仅基本上与世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同步,而且其对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视和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也是当今大多数西方学者所不及的。 就其基本发展态势而论,当前国内的文化哲学研究主要表现出两个基本趋势:第一,继续深入进行基础理论研究,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 与挑战 二○一二年四月十日

前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什么是软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研究中华文化传承的现状

研究中华文化传承的现状 每当谈起我们的悠久历史文明,我们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是因为我们的先辈打下了令我们至今都感到骄傲的天下。中国传统文化反映着我们自己民族特质和风貌,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周边地区无论从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唐时期借由丝路,亦传入了大量西域文化。正因为她懂得如何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承前继后,才使得其流传年代久远,博大精深,并且独具民族特色。 那么中华文化传承现状到底如何呢?通过老师对我的指导,我从国内与国外两方面开始了我的研究。 国内——亡羊补牢,为时尚不晚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已被政府和社会重视,同时也积极寻求保护对策。目前,我国已成功申报38处世界文化遗产,但申遗后并不意味着保护工作的结束,而应该是一个开始。但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重原因,许多民间文化几乎面临绝迹境地,民俗文化意识在经济同化的背景下愈渐淡薄,最明显的事例是建国以后平均每年消失一种剧种、丽江纳西族音乐逐渐衰落,旅游地遭破坏等现象频频发生,仅拿山东举例,它有115个工艺美术品种,目前有30%至40%的传统品种已经濒临灭绝,另有20%的品种产量大幅下降,70%以上的传统品种的产量急剧下降到历史高位的80%以下国外——形式严峻,警钟应长鸣

我们在时刻受外来文化影响,当目光转向国外尤其是文化强国时,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美国独立时间并不长[5]资源相对不丰富,但并没有阻挡其发展文化霸权主义的实力,而是在其本身拥有的科技资源和创意优势上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来发展自身文化产业。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部影片在新加坡首映后,在全球循环放映,总收入达3亿美元,成为迪斯尼公司生产的利润最高的影片之一 [6] 。但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内容却来自中国历史。而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上映的《功夫熊猫》又是一典型例证,此片同样获得成功,而其内容运用的是中国古代生活场景和道教精神。在韩国“江陵端午祭”事件已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好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韩方继续打算用中国资源申遗。纵然这种翻改历史、盗窃他国文化的行为并不可取,但这种看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却给我们启发。我们没有拍出《花木兰》级别的电影,甚至将尽人皆知的节日拱手让给韩国,在批评对方行为的同时,我们更该做的是反思,否则,这种用中国资源赚走中国人的钱并泯灭中国人思想的事将继续上演。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一个民族在文化上没有号召力,是不可能统领世界的”。而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矛盾处境对文化本身和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有潜在的巨大危险性 从以上研究结果来看,中华文化传承现状并不乐观。 逐渐成为国家顶梁柱的我们如何去守护中华文化这片净土,我想我们首先要做的正视现实,我国是一个文化产业弱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要不断加强自身品牌的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