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孔孟论学说课稿

孔孟论学说课稿

孔孟论学说课稿
孔孟论学说课稿

《孔孟论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孔孟论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我说课的题目是《孔孟论学》,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孔孟论学》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和《孟子》,是记录孔子孟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课文中所选的《孔孟论学》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或者劝勉后人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成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背诵孔子论语四则。

(2)能力目标:

结合表达训练帮助学生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德育目标:

汲取先哲智慧,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

感悟、诵读,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内化。

4、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文章内蕴,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四、教法设想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五、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孔子的经典语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孟子的经典语句。现在我们就来回忆一下你脑中还有哪些孔孟经典,看看谁说得最多。

今天我们将再学习几则”孔孟经典”。

(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从学生熟悉的”孔孟经典”入手,预热了课堂气氛,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疏通课文、掌握大意

1、简介作者“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2、教师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圈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根据“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根据课本注解和幻灯片的注解翻译全文,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其中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意将基础较好与欠佳的同学分为一组。实行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5、学生试着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朗读、翻译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对于之后的深入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

(三)深入理解课文

1、“熟读精思”思考你从文中领悟的“先哲智慧”选取你最喜欢的一、两则交流阅读心得:

“从---------中我感悟到----------”为开头说三、四句话。(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中按顺序来谈感悟,说得全的学生得一分,说得好的得两分。以竞赛的形式比比哪组的得分最高。)

“社会是交际的社会。”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会以一则语录为中心,从各角度、以各种形式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部分还是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起一个引导和补充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精神。

2、在对文章的理解上,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具体举例,阐述语录所含的道理。

学习这样的“孔孟经典”,就是为了汲取先哲智慧,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再对照文中的经典,反省自己,学以致用。明确学习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会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知识拓展、延伸

找找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说说他们的含义。

“趁热打铁”,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成语可以使学生印象深,记得牢。

(五)布置作业、巩固拓展

1、背诵孔子论语四则。

2、搜集更多的“孔孟经典”。

(背诵”是学生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背诵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记忆力。学习本文更重要的是学习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在课后鼓励学生搜集更多的“孔孟经典”,引导学生自捂、自读。汲取先哲智慧,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多要靠学生自己课后的积累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一:《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及答案详解 《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 ”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 ”和“ ”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 ”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答案: 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孟子,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终身受益。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

孔孟语录读后感

孔孟语录读后感 孔孟语录读后感 1.学习了《孔孟论学习》后,我感到收获颇多,特别是对于自己的日常的学习有了深刻的启发。我认为学习过程中,兴趣和爱好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最关键。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的目的就是强调兴趣和爱好的重要性,事实上也正是真正爱好学习的人,为学习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记得小学时有一个同学调皮异常,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多不注意听讲,有一次老师让他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居然十个错九个,而且笔画笔顺错误甚多。老师就让他在黑板上抄写三遍。要平时,在本子上抄他根本没有自觉性给它抄完。在全班同学和老师的共同监督下,他很认真地一字不漏地抄写着。并再次对他进行听写,效果比第一次好。以后他学习一偷懒,老师就叫到黑板上去听写,他居然每次都欣然同意,而且完成得相当不错。比起以前让他在练习本上自己去抄写的效果要好得多。我们同学就有些不明白,于是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喜欢到黑板上写字”。后来逐渐他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很强烈的兴趣,而且有几次考试语文成绩都名列前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多么地重要埃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过类似的经历,感兴趣的,特别喜爱的学科总会学的很好,而兴趣不大或反感的学科自然成绩会很

不理想。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那样,我们就会成为一个爱好学习的人,一个学习成功的人。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先提出一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和意志来决定对他们的教育方法。 本文中,孔子的言论有四则,告诉了我们一些学习的道理:少年时的学习是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矗学与思要紧密结合,学习要勤奋,不耻下问;学习要坚持不懈,不得半途而废。有人曾讲过:少年时期学习,就像迎着初生的太阳走路;中年时期的学习就像头顶着正午的太阳跑步;老年时期的学习,就像提着灯笼在黑暗笼罩的迷宫中寻路。这些都充分说明少年时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高效的、最重要的学习时间段。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还要会思。只学而不思考则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只思不学,则因无新知识的不断汲取,此思就成为空想。善于学习的人,还是一个不耻下问的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在学习中要做到勤学、善思、多问,要学会谦虚,不要觉得向别人请教就是不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有虚心好学,勤奋好学的人,成功才会眷顾与他。学习中遇到挫折与障碍,不要退缩,成功往往在最后一次失败之后出现,切不可半途而废,在学习上就是要坚持学到一点就是一次进步。 从《孔孟论学》的两篇文章中可知,学习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在读书与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批评与怀疑的精神。 孔孟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

孔孟论学全文翻译

孔孟论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说:“我十五岁在学习上立下志向,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三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五十岁了解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不会超越规矩和法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凭借什么被谥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 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喜欢学习,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以向比自己职位低,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称他为‘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止,吾止也! 停下了,我就停下了;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一筐(土), 进,吾往也!” 前进了,我就前进了。”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孟子说:“对大王的不明智,不值得奇怪。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 (就)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 吾如有萌焉何哉 我怎么能帮助他(指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现在)下围棋作为一种技巧,(是)一种小技巧;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但不把心思用尽在学习上,是不能领会它的。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闻名的擅长下围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心里面却认为有天鹅将要到来,想着(如何)拿起弓和 箭去射击它。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我对于《武成》,采用两三片竹简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人,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凭借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 么会血流漂杵”

孔孟论学笔记整理

初二语文(第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 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一、解释加点字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2五十而知天命(懂得)(规律) 3、七十而从心所欲(顺从) 4、譬如为山(堆积) 5、止,吾止也(停止) 6、譬如平地(使…平) 8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容易)(草木生长)7、进,吾往也(前进) 9、吾退而寒之者至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 10、今夫弈之为数(作为)11不专心致志(集中于某方面) 12、通国之善弈者也(善于)13、使弈秋诲二人弈(假使) 14、其一人专心致志(代词,表示“其中的”)(专一)15、虽与之俱学(一起) 16、为是其智弗若与(代词,代指不专心的人)17、尽信《书》(全) 18、取二三策而已矣(采用)(助词,表示仅止于此,相当于“罢了” ) 19、以至仁伐至不仁(凭借)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其中含义就会迷惑不解,(无所收获,)只是思考(空想)却不学 习就(不得其义,无所收获),(对学习)感到危险而没有信心。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称他(谥号)为“文”。 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如果)晒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 4、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5、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另一人去卩以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 6、下列解释或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C )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弈秋”是当时的围棋高手。“秋”是他的名字,因善下围棋,所以叫“弈秋”。这是古人称名的习惯。 B、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后概括为成语“一曝十寒”。

初中各版本《论语》汇编

初中各版本《论语》汇编 一、长春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论语》九则 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二、北师大版《孔孟论学》八年级上 1. 学而知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则大事不成。 8.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三、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论语》六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 四、鄂教版七年级下《论语》八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五、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及答案

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孟子,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内容理解: 1、本文节前四则选自《论语》。作者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学派的创始人。后四则选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 2、第一则,是写孔子为学一生的过程和体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需要不断积累的一个过程; 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第三则,阐发了孔文子的谥号“文”的含义,表明学习态度要谦虚,不懂就问;第四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关键在自身的努力。 3、后二则中,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一曝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两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 第二则,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不要迷信书本,要汲取书中的精华。要有貭疑精神。 4、从文中归纳出的成语有不耻下问、功亏一篑、一暴十寒、专心致志。 三、理解性阅读 一)孔子的这些话从什么角度,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1、第一则:(孔子论学习的作用:学习将会使人终身受益。) 2、第二则:(孔子论学习方法:学习和思考要紧密结合。) 3、第三则: (孔子论学习方法和态度:要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4、第四则:(孔子论学习态度:不能止步不前,要不断学习,坚持不懈。) 二)孟子的这些话从什么角度来论学的? 5、第五则:(孟子论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6、第六则:(孟子论学习的态度:不要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文言文《孔孟论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

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很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来呢?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孔孟论学全文翻译

. 精品 孔孟论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说:“我十五岁在学习上立下志向,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三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五十岁了解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不会超越规矩和法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凭借什么被谥为‘文’呢?” 子曰:“敏而好学, 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喜欢学习,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以向比自己职位低,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称他为‘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 止,吾止也! 停下了,我就停下了;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一筐(土), 进,吾往也!” 前进了,我就前进了。”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孟子说:“对大王的不明智,不值得奇怪。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冻它十天 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 (就)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 吾如有萌焉何哉? 我怎么能帮助他(指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现在)下围棋作为一种技巧,(是)一种小技巧;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但不把心思用尽在学习上,是不能领会它的。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闻名的擅长下围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心里面却认为有天鹅将要到来,想着(如何)拿起弓和箭去射击它。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我对于《武成》,采用两三片竹简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人,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凭借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孔孟论学_练习题(附答案)

《孔孟论学》练习 一解释加点字: 1、六十而耳顺.() 2、止,吾止.也() 3、譬如平.地() 4、不专.心.致.志.() 5、虽与之俱.学() 6、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7、取.二三策而已矣() 8、以至仁伐.至不仁() 9、学而不思则罔.() 10、思而不学则殆.() 11、未成一篑.() 12、使奕秋诲二人弈.() 13、思援.弓缴而射之() 14、一日暴.之() 15、以至.仁伐至不仁() 16、取二三策.而已矣() 1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18、不逾矩 ..()

19、是以 ..谓之文也。() 20、如.……何.() 21、虽覆.一篑() 22、无或.乎王之智也() 23、今夫弈之为数.() 二、解释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4、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5、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三、内容理解: 1、本文节前四则选自《论语》。作者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学派的创始人。后四则选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 2、第一则,是写孔子为学一生的过程和体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需要不断积累的一个过程; 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第

三则,阐发了孔文子的谥号“文”的含义,表明学习态度要谦虚,不懂就问;第四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关键在自身的努力。 3、后二则中,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一曝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两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 第二则,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不要迷信书本,要汲取书中的精华。要有貭疑精神。 4、从文中归纳出的成语有不耻下问、功亏一篑、一暴十寒、专心致志。 5、第一则中的有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如三十岁称,四十岁称,五十岁称,六十岁,七十岁称;耄耋(mao die)则是指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6、“四书”指的是 7、“五经”指的是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和“”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答案: 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孟子,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终身受益。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

0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2020年中考语文新题型理解性默写强化训练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理解性默写强化卷(后附答 卷)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 2.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 3.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句子 是:,,,, ,,,。 4.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人要承担重大的使命,就要能经受一系列的磨难,其中经受痛苦与 劳累的句子是:,。 5.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 6.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 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7.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人们都会犯错误,但要及时改正的句子 是:,。 8.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是:,,。, ,。造就人才成长的客观条件 是:,,,,。 9.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强调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 “,”,国家就必定灭亡的论断。 10.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 是:,。 11.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12.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论点:,。 5.孔孟论学 1.《论语为政》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2.《论语公冶长》中要求敏捷而好学,且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的句子 是:,,。

孔孟语录感想

孔孟语录感想 孔孟语录感想01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课文的几则语录,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口语写成的,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

语》偶尔也有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孟子》也属语录体。《孟子》善于论辩,《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这种故事往往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孟子》的寓言,多有民间故事色彩。《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 孔孟语录感想02 1.学习了《孔孟论学习》后,我感到收获颇多,特别是对于自己的日常的学习有了深刻的启发。我认为学习过程中,兴趣和爱好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最关键。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的目的就是强调兴趣和爱好的重要性,事实上也正是真正爱好学习的人,为学习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记得小学时有一个同学调皮异常,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多不注意听讲,有一次老师让他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居然十个错九个,而且笔画笔顺错误甚多。老师就让他在黑板上抄写三遍。要平时,在本子上抄他根本没有自觉性给它抄完。在全班同学和老师的共同监督下,他很认真地一字不漏地抄写着。并再次对他进行听写,效果比第一次好。以后他学习一偷懒,老师就叫到黑板上去听写,他居然每次都欣然同意,而且完成得相当不错。比起以前让他在练习本上自己去抄写的效果要好得多。我们同学就有些不明白,于是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喜欢到黑板上写字”。后来逐渐他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很强烈的兴趣,而且有几次考试语文成绩都名列前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多

20《孔孟论学》练习(含答案)

20、《孔孟论学》练习 一、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孔子,名,字,是时期家、家、 家。家学说创始人,被尊为。 2、本文作者孟子,名,字,是时期家、家、 家。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 3、《论语》属散文,是的书,共20篇;《孟子》是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 二、注音: 逾矩()()罔()殆()譬.如()篑()一暴.十寒()鸿鹄()()缴()杵() 三、注释: 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逾矩()罔()殆()何以()谓()敏()是以()好.学()篑()止()覆()进()如…何()弈()数()善()使()惟()以为()援()缴()弗若()非然.也()尽()至仁()杵() 四、通假字: 吾十有.五()一日暴.之()无或.() 五、一词多义: 譬如为.山()今夫弈之为.数()为.是其智弗若与()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人虽.听之()虽.与之俱学()吾退寒之者至.矣()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六、词类活用: 平.地()不耻.下问()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七、成语: 专心致志: 不耻下问: 功亏一篑: 一暴十寒: 八、虚词: 之: 谓之.文也()王之.不智也()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弈之.为数()通国之.善弈者也()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思援弓缴而射之.()弗若之.矣() 其:其.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智弗若与() 以:何以.()是以.() 而:三十而.立()学而.不思()敏而.好学()吾退而.寒之者至矣()思援弓缴而.射之() 何:何.以()吾如有萌焉何.哉() 于:志于.学()吾于.《武成》()无敌于.天下() 九、译句: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6、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孔孟论学》原文和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和译文 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书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

孔孟论学——《论语》、《孟子》阅读 教学设计

孔孟论学——《论语》、《孟子》阅读教案 1、[教学目标] 积累《论语》、《孟子》的论学名言。 了解《论语》、《孟子》的说理方式。 形成自己正确的学习观。 2、教学策略: 诵读法、独立练习、质疑探究法 3、教学重点 感悟、诵读,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内化。 4、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文章内蕴,体会孔孟论证的艺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宋朝宰相赵普的经典语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这是《孟子》的经典语句。现在我们就来回忆一下你脑中还有哪些孔孟经典语句,看看谁说得最多。 今天我们将再学习《论语》、《孟子》,走进“孔孟经典”,看《论语》、《孟子》这两部书是如何论学的。 (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从学生熟悉的”孔孟经典”入手,预热了课堂气氛,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诵读经典 利用学案,提出明确的诵读要求: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诵,研读注解和翻译,读懂句子意思。 2.两本书各标画出你喜欢的语段3处。 3.熟背你所喜欢的语段和语句,并背给同桌听。 (三)赏析经典 1、教师示范,《论语》论学中的第三则。 分析出此则的观点——一个人要终生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说理艺术:举例分析。 2、让学生自己批注论学二十则的内容,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 默读你喜欢的两本书各三个语段,从以下方面做批注。 ①、概括论学的观点。 ②、判断论学的角度。 ③、分析说理的方式。 提示:在对文章的理解上,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具体举例,阐述语录所含的道理。 经过学生的独立练习和班级的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2010普陀初三一模四块玉别情孔孟论学

普陀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l、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 2、,人约黄昏后。《生查子元夕》 3、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 4、夕阳西下。。《天净沙.秋思》 5、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6、山水之乐,。《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甚题(4分) 四块玉别情 元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7、小令中“杨花雪”的意思是。(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间接表达了主人公缠绵的相思之情。 B、“溪又斜,山又遮”是说曲折的溪流,巍巍的高山遮挡了视线,看不到情人的身影。 c、“人去也”似一声长叹,饱含着主人公离别的伤痛。 D、整首小令景中含情,表达了一个女子的真切、深切的离愁。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8分)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⑤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9、上文选自课文《》,作者是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人名)。(2分) 10、解释下列问中加点词(2分) 专心致.志( ) ll、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12、“弈秋诲棋”的故事固然给予我们专心治学的启示,但孟子在这段话中讲述这个故事的主要意图是( )(选择最确切的一项填序号)(2分) A、启示人们下棋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B、告诉人们智力的高低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c、让人明白像下棋这样的小技术不专心致志也学不成,学习治国之道亦如此· D、希望大王能够经常地与他探讨治国之道,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2分) 副使失物 李士衡为馆职,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①帛藉②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

孔孟论学

九、孔孟论学 【课文研究】 一、课文朗读【暂缺】 二、字词研究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相当于“又”,在古文中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十有五”即 十五。志,志向。 2. 三十而立:立,自立,这里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乎礼法。 3. 四十而不惑:惑,(受)迷惑。 4. 五十而知天命:知,懂得,知晓。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5. 六十而耳顺:指无论听到什么,无须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意,并明辨是非。 6. 七十而从心所欲:从,跟从。欲:想要。 7. 不逾矩:逾:超越。矩:规矩,法度。 8.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罔,迷惑。 9. 思而不学则殆(dài):殆,危险,这里指劳神而无所得。 10.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何以,即“以何”,以,凭。谓,称。文,孔圉谥号“文”。 11. 敏而好学:敏,敏捷。好,喜欢。 12. 不耻下问:耻,耻辱。下问,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 13. 是以谓之文也:是以,因此。是,这。以,因为。 14. 譬(pì)如:,比方,比如。譬,比喻。 15. 譬如为山:为,本义做,这里指堆积。 16. 未成一篑(kuì):成,完成。篑,土筐。一篑,一筐土。 17. 吾止也:止,停止。 18. 譬如平地:平,这里作动词,填平。 19. 虽覆一篑:虽,即使。覆,倾倒。 20. 进,吾往矣:进,前进,这里指继续干。往,去,这里指前进。 21.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或,同“惑”,奇怪。乎:相当于“于”,对于。 22.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虽,即使。易,容易。生,生长。 23. 一日暴(pù)之:暴,同“曝”,晒。 24. 十日寒之:寒,使……冷。 25. 吾见(xiàn)亦罕矣:见,出现,这里指和大王相见。罕,少。

孔孟论学翻译

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书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