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0318公共政策

00318公共政策

00318公共政策
00318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1.政策科学—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1951年始创这门学科时使用的名称。P2 2.最早给“政策科学”下定义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他在勒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一书的“前言”中指出:“政策科学是以制定政策规划和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为核心,运用新的方法论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P3

3.政策分析—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P4

4.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六大内容是: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②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③“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④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⑤“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⑥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P7~8

5.我国古代两本与政策研究相关的著作:第一本是《战国策》,它搜集和论述了战国时期政策分析家们的言行,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第二本是《智囊补》作者冯梦龙搜集并整理,很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一本政策案例著作

6 从产业革命起到20世纪初叶,直接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P10

7.克劳塞维茨是德国军事理论家,结合自己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的实际战斗经验,写出了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他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P11

8.韦伯认为,人的行为或社会行动包含两个基本因素:动机和目标。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建树,主要就是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P14~15 所谓理想类型理想类型理想类型理想类型,从形式上看就是一种抽象理论的概念结构,一种概念集合或概念框架。所谓价值无涉价值无涉价值无涉价值无涉,就是划清科学认识与价值判断的界限,前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将价值判断从经验研究中剔除出去。

9.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申农。P19

10.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提供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三论”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①系统方法。②信息方法。③反馈方法。④功能模拟方法。P20 11.运用决策科学的概念建立起来的理论有诺伊曼和莫尔根斯坦于1944年提出的博弈论,以及纽曼和皮尔逊、华尔德、萨维奇等倡导的统计决策论。西蒙统称这二者为“形式决策论”。1938年,现代管理学创始人、哈佛大学教授巴纳德出版了《经营者的职能》一书,该著作被视为科学决策理论的滥觞。P21~22

12.从管理角度看,研究领域可分成三个系统:技术系统,即机器——机器系统;社会技术系统,即人——机系统;社会系统,即人——人系统。行为科学以人——人系统为研究对象。P23

13.1951年,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面世。这本书被誉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公共政策学的经典著作”,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P26

14.1966年在阿尔蒙德与鲍威尔合著的《比较政治学:发展研究途径》和《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等书中对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理论框架做了新的探讨。此理论框架,在结构方面分为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结构功能主义把公共政策看做政治系统输出的产品,并将公共政策的功能概括为四种类型,即提取性功能、分配性功能、管制性功能和象征性功能。P31

15.德洛尔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所谓总体政策总体政

策总体政策总体政策,指的是学者为推动公共政策学发展必须维护的学术上的政策,即指导方针。所谓“超政策”,指的是有关“应该如何确定政策”的政策。P33~34

16.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这是用经济学的分析途径来研究非市场决策即公共政策问题。这一理论分析途径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P35 17.在90年代,公共政策研究课题的选择偏重于伦理取向、管理取向和政府改革取向。P38 18.公共政策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一门比较成熟的独立学科,建制化则是学科成熟的外在标志。

第二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发展

19 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组织、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制定的政策。所谓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组织。以拥有公共权力的强制性的大小为标准,公共组织可以划分为三个类型:①现代国家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领导机构等公共权力组织,属于强制型公共组织。②各种经济仲裁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等更多地依靠市场手段而较少地依靠法律和行政手段的半强制性型公共组织。③各个层级的公立学校、医疗保障机构、研究机构、文化和科学技术机构等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共管理的非强制型公共组织。P49

20.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区分为以下三个层次:①具体的个别的政策。②政策群和政策链。所谓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产出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体。所谓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政策链这一概念源于列宁。③政策一般。它指的是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P51~52

21.公共政策系统属于社会巨系统,其构成要素有:①政策主体系统。该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和间接主体系统(公民、利益集团、非执政党等)。

②政策支持系统。③反馈系统。P52~53

22.据我国台湾学者吴琼恩教授的研究,个人决策在面临封闭的、可计划的、可计算的情境时,最佳决策途径是理性途径;在面临开放的、不可计划的、判断的情境时,最佳决策途径是直观的途径。团体决策的方法则是碰头会、头脑风暴法、具名团体法和德尔菲法。组织决策会面临四种不同的决策情境,在每种情境下要求使用特定的决策方法:第一种情境可使用理性的、分析的、计算的方法来解决,整个组织也可使用系统分析模型;第二种情境可采取谈判协议的方式、建立联盟的方式和广泛参与的方式,整个组织使用卡内基模型;第三种情境宜采用经验判断或直观判断的方法、试错的方法,整个组织宜采用渐进决策模型;第四种情境可使用顿悟等非逻辑的方式来决策,整个组织宜采用垃圾桶模型。P53~54 23.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结构的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即下层决策者直接接受某一上层决策者的决策,上下界限分明,隶属关系严格;②职能结构,即下层决策者同时接受上层若干决策者的决策,而上层决策者每人负责某一专项问题的决策,下层决策必须根据不同的专项问题接受不同的上层决策者的决策。也就是俗话讲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③线性————————参谋结构参谋结构参谋结构参谋结构,即下层决策者面对多个上层决策者,其中某一上层决策者是下层决策者直接的、必须服从的上级,其它上层决策者的决策对该下层决策者仅起“参谋指令”的作用;④矩阵结构,即下层决策者接受多个上层决策者的决策,其中某一上层决策者的决策具有经常性和主导性,其它上层决策者负责某一专项问

题的决策。P56~57

24.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是指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的边际概念是指从其它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P57~58

25.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以钟比喻公共政策学的科学特征,以云比喻公共政策学的艺术特征。P62

2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有以下五种:

㈠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源于弗·培根。经验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也就是说,感觉经验是认识的真正源泉。经验主义重视观察和实验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经验主义的创始人培根是“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㈡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相生相克的理性主义,源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理性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理性直观而不是感觉经验。

㈢逻辑经验主义。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则被视为逻辑经验主义的先驱。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经验证实原则,这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原则。第二,以逻辑分析来补充实证经验。第三,科学主义的科学观。逻辑经验主义还从三个方面对科学与非科学文化做了进一步的区别:①从性质上看,存在着知识与体验的区别。②从依据上看,存在着事实与价值的区别。③从语言上看,存在着表述与表达的区别。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认为由这些科学家和思想家奠定的认识论、方法论与科学观所包纳的共同内容是:①机械的物质宇宙论;②主观与客观的二分法;③强调数学分析和归纳法;④将科学作为驾驭大自然的工具性手段。“自然主义”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库巴首先提出来的。㈤辩证唯物主义。P64~76

27.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仿真)。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的模型一般是理论模型。所谓理论模型或者概念模型,指的是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被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逻辑结构严整的网络或框架。

28.理性主义模型的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P82

29.西蒙提出了决策者有限理性命题。P84

30.渐进主义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构建的。渐进主义模型所对应的原型,显然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

31.在克服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的局限性的过程中,以色列学者德洛尔和美国学者埃齐奥尼分別提出综合这两种模型的新的决策模型。德洛尔提出的综合模型叫做规范最挂模型。埃齐奥尼提出的综合模型叫做混合扫描模型。

32.政治系统模型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输入是指政治系统边界以外的环境对政治系统的要求(需求)和支持。输出是指将政策贯彻到环境中去,以此回应输入,影响环境,改变环境。P89~90

33.现代精英政治理论肇始于意大利学者莫斯卡和帕累托,以及德国学者米歇尔斯。P92 34.“上下来去”: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中国的决策实践要求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决策模型。P93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

35.决策是由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方法、决策结果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的过程。P106

36.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P110

37.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国会立法。P114

38.美国总统决策包括以下五种类型:①立法倡议。②立法否决。③委托立法。④外交

决策。⑤防务政策。P115~116

39.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是由三大部分构成的,即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

40、以决策者即公共权力机关的层级或纵向结构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

41.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指的是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力的各项公共政策构成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在这里,政策效力的差异指的是政策作用于对象的广度与深度、时间与空间、方式与方法上的不同。P135

42.元政策,或者叫做总政策总政策总政策总政策(以及总路线、总方针),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它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它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P135

43.基本政策指的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又被称作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P136

44.部门政策指的是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又被称作具体政策或方面政策。P137

45.在政策科学里,所谓战略就是政策主体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上所要达到的主导全局的根本目标以及为目标的实现所作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步骤的设想,也就是邓小平经常讲到的“大政策”。战略也被称作“宏观决策”。P138

46.策略是政策主体针对某一特定形势制定的行动路线,是具体的行动路线。策略又被称作“中观决策”。P140

47.战术又被称作“微观决策”。P141

48程序性政策也叫做“例行政策”、“策常规政策”、“重复性政策”,指的是大政方针确定之后,政策主体在既有的规范和原则的指导下制定的政策;非程序性政策是指政策主体为解决全新的、复杂的或者猝发的政策问题,在无现成的规范和原则可遵循的情况下制定的政策。P143

49.塔形结构是政策系统内部的纵向结构的基本表现形式。链形结构是政策的横向结构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P147

50.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①政治性②阶级性③权威性④普遍性⑤目标取向⑥稳定性与变动性⑦预见性。P155~159

51.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论述

①管制功能:政策主体要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体不愿见的行为,就须使政策对政策对象的行为具有管制功能。这种功能通过政策的条文规定表现出来。

②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③调控功能: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④分配功能: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P163~165

第四章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52.公共政策的主体,就是在特定政策环境中,能够把政策要求和政策支持综合、加工、改造、转化为政策产品的系统。公共政策的主体分为两大类: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①直接主体。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直接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和公共资源,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并充当政策产品法定生产者的机关或职位(个人)。主要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组织以及某些领袖人物。②间接主体。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即那些虽不直接参与政策产品的生产,但由于获得了国家法律的保护或认可,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等方式和渠道,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并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组织或个人。主要包括在野党、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和选民。P167~168

53.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论述P171~175 公共政策系统,是一个内部职能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网络系统。从结构的角度看,科学化、现代化的公共政策系统是由信息、咨询、决策、执行、评估、监控、反馈这七个子系统所构成的社会巨系统。①信息子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中的一个基础子系统,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是一个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机械设备和一些规程所组成的有组织、有结构、相互协调的复合体。②咨询子系统,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咨询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是:第一,提供预测研究。第二,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第三,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第四,其它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第五,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③决策子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它由拥有决策权的组织机构或个人组成,这些机构或个人不仅是决策活动的组织者,而且也是政策的最终决定者。④执行子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与环境直接作用的实践环节,也是将观念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形态的政策效果、把法权的规定性转化为可供观察与比较的实际结果的系统。⑤评估子系统,在这个有机系统中,评估人员按照特定的标准,通过运用相应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手段,对政策的预期目标、运行及产生的效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作为决策子系统进一步决策的依据。评估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是:第一,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第二,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第三,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⑥监控子系统,是公共决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其任务是减少政策失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避免政策变形走样,促进政策内容的合法化,保持政策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使公共决策实现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⑦反馈子系统,是一个由人、机(用于信息的处理和传递)两部分组成的相对独立信息传输综合体,也是一个多层次、多网络、纵横交错、通达灵便,能够有效地、系统完整地收集和传输信息的系统。

54.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构成及相互关系。P178~183 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三大子系统构成的。⑴一国的现实国情构成了公共政策系统的主体认知环境,它对科学地制定公共政策,尤其是总政策与基本政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⑵自然环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因而构成公共政策系统的基础环境。自然环境是影响和制约公共政策的重要变量。⑶社会环境,是构成公共政策系统的第二种环境。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具有更重要、更直接的影响、制约基至决定作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利益分配和利益调节构成社会经济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内容。政治文化也是影响公共政策的重要变量。大众传媒有时甚至能使政策对象通过特定途径,支持或反对某一决策者,甚至某种政治统治。⑷国际环境,是构成公共政策系统的第三种环境,包括国际格局、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趋势等。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影响有以下三点:①国际格局与政策选择。国际格局不仅影响和制约一国的对外政策,而且也制约和影响一国的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很多具体政策。②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与公

共政策。综合国力是决定一国国际地位的基本要素。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既是各国决策者制定和评估其公共政策的基本依据之一,也是其确立外交政策目标的重要因素。③国际趋势与公共政策。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是影响公共政策的又一个重要因素。P176~182 55.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称,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身意志和利益而建立起来的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P184

56“国家能力”是“回归国家”学派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P187

57.“治理能力治理能力治理能力治理能力”主要是指现代民族国家的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威,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组织管理公共事务,指导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P189

58.政府能力,就是政府自己的意志和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P191

59..公共利益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确定公共利益就是公共决策者面临的首要问题。P203

62.从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直接关系的静态分布类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对应关系:一是“宽范围的利益和宽范围的代价”。例如国防政策、教育政策、警察和消防,在利益上具有明显的普惠性,在代价上具有明确的全民性。二是“利益范围广而代价范围窄”。如严厉的环保政策。三是“利益范围窄而代价范围宽”,四是“利益范围窄和代价窄”。P205~206 63.公共政策运行一般经过五大环节完成其生命周期。⑴政策制定。⑵政策执行。⑶政策监控。⑷政策评估。⑸政策终结。P264

64.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论述P209~211

第一阶段:政策问题的形成⑴政策问题(政策要求):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后,某一问题才能转化为政策问题,其条件大体可以分为两组:第一,从客观方面说,政策问题必须具有公共的性质。第二,从主观方面说,政策问题必须明确表达出来,并且引起了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⑵政策议程(政府议程):它是指把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需要对之采取行动(或不行动)的问题和要求。⑶政策分析(设计方案):公共决策者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以有关政策问题专家为主体的特定政策分析组织,由他们根据一定的理念、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政策问题进行比较研究、预测研究、可行性研究等,以此作为决策者采取行动或不行动的依据。

第二阶段:政策决定⑷政策选择:政策决定者根据自己对进入政策议程的政策问题的经验判断、价值偏好以及当时的客观情势,综合权衡利弊、对比分析各种备选政策方案,从中择优,选择自认为最佳的政策方案。⑸政策决定:即在经过政策选择后,政策决定者最终做出的,用以确立公共政策行动的法律地位、指导公共政策的活动方向、确定公共政策的活动内容的决定。⑹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

第三阶段:政策实施⑺政策执行(政策输出):泛指政府为实现政策宣示的内容所采取的全部行动。⑻政策结果:即由于政府作为或不作为,因而有意无意地对社会和公众造成的影响和结果。⑼政策修正:即对政策在实践中出现的错误或缺憾进行改正。

65. 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对于提高政策质量的意义:论述P212~215 ?

⑴政策过程的理性化,即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机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强制力。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应以政策过程的理性化为导向,只有朝这一目标做出努力,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多一些成份,才能趋于产生优质的公共政策和令人满意的政策效果。

⑵政策过程的专业化。随着政策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决策难度不断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开始大量加入决策者行列,一方面填补了直接决策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和差距,另一方面又为公共政策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服务,从而使决策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政策过程

的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⑶政策过程的科学化。科学决策或决策过程科学化,就是决策者及其它决策参与者尊重客观规律,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对政策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环境,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做出预测、判断和抉择。

⑷政策过程的民主化与公共选择的民主规则。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主要包括:第一,在政策目标确立后,直接决策者要及时征求各部门、各地方的意见与建议,尤其要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第二,在征求意见时,力求广泛而全面。第三,在实际决策过程中,要有一个反复研究和拟定、修改政策方案的过程,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完善政策。

第五章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66.问题,通常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P216

67.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P218 68.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⑴客观的社会现实;⑵问题的察觉;⑶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⑷团本与组织活动;⑸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P218~219

69.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或特征:①关联性;②主观性和人为性;③历史性与动态性。P219~220

70. 政策诉求,就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府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P222

71. 边界分析,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P226

72.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府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P234

73.实质性议程,是指认定那些影响深远和潜在意义重大的政策问题的议程。P235

74.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和障碍:论述

⑴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首先,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比如自然灾害、国内战争。其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第三,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

⑵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首先,与正向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均可构成政策议程的障碍因素。例如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仍处于潜在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未察觉其严重性;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觉察机制。其次,有学者早就专门研究过导致非决策的一些障碍因素。如桑玉成、刘百鸣就曾论及诸多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因素,如政治原则的偏离、价值体系的不融、承受能力的超重等。此外,一项政策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还在一定程度上与对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有一定的关系。例如一个政策问题尽管很重要,但是呈报于政府面前的分析报告过于冗长,往往很难引起当局的兴趣。P237~239

第六章公共政策的制定

75.政策目标,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

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76.确定政策目标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论述⑴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政策目标就是政策方案所要遵循的方向,如果目标不明确,政策方案也就失去了明确的方向。⑵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明确政策目标对于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都意义重大,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就必须尽一切可能去弄清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实质和各种成因,考虑各种因素及其未来走向,明确制定切实有效而又具体的政策目标,为政策制定做好铺垫。P244

77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论述

⑴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确定政策目标的一个基本原则。依据该原则,政策目标的确定首先必须从实际的公共政策问题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意愿出发。其次,实事求是原则还要求在确定政策目标时一定要切实可行。

⑵而向未来。我们对于有关政策目标的确定一定要充分考虑有关公共政策问题本身、成因和环境条件等将来会发生的变化或延续等情况,从而让我们制定的政策目标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

⑶系统协调。公共政策的目标常常要在不同的群体利益和价值取向间寻求协调。

⑷明确具体。目标明确具体,才能为方案的规划、选定和执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前提条件。

⑸伦理考虑。在较高的抽象意义上说,任何公共政策的目标都会涉及社会中的一些伦理考虑,如自由、安全、公平和效率等。在每一项政策目标的确定中要主动将有关社会伦理和价值因素考虑进去。P245~247

78.从狭义上来界定,所谓政策规划政策规划政策规划政策规划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P248

79.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⑴紧扣政策目标;⑵规划多重方案;⑶方案彼此独立;

⑷方案要有创新;⑸方案切实可行。P252~253

80.政策方案设计的阶段:⑴轮廓勾画;⑵细节设计。P254

81.预测性评估的依据:⑴理论假说;⑵价值假说;⑶分析方法。预测性评估最重要的依据是一些基本评估的依据。

82.公共政策的抉择,就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虑的相关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做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P261

83.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P272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84.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85.公共政策执行的规定性和特点:⑴目标的导向性;⑵内容的务实性;⑶实施上的灵活性;⑷时间上的阶段性与连续性;⑸影响的广泛性。P275~276

86.公共政策执行的总原则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①计划周密;②执行准确;③灵活创新;④全局与局部兼顾。P277~278 87.过程模型是由美国学者史密斯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史密斯认为政策执

行所涉及的因素的很多,四个为主要变量:①理想化地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②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吉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③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④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P281

88.互适模型,有些学者称其为“互动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P282

89.循环模型,由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M·雷恩和F·拉宾诺维茨构建的,又称“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P283

90.系统模型又称“霍恩—米特模型”,是美国学者霍恩和D·米特提出的一个政策执行模型。P284

91.一个合理有效地政策执行模型须重视如下五个重要变量的把握:①政策的价值诉求,即政策目标与标准;②政策资源,即系统本身实现价值的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财物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等;③执行者属性,包括执行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能力、精神面貌,以执行机关的特征及其整合程度;④执行方式,指的是执行者之间、执行者与目标群体之间采取的互动方式,主要包括沟通、协调与强制;⑤系统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条件等。P285

92.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是:⑴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⑵政策环境的变化。⑶人们认识的深化。⑷政策偏差的产生。⑸政策副作用的产生。P292 93.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原则:⑴实事求是原则;⑵时效性原则;⑶信息原则;⑷民主原则;⑸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的原则;⑹宣传解释的原则;⑺动态原则。P293~294 94.公共政策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论述P295~296 ⑴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由于偏差的产生,使政策执行偏离了政策既定目标,耗费了政策资源,不能使政策问题有效地得到解决。这些都必须予以纠正,通过纠正对现行政策进一步地予以完善。⑵再决策有利有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保证所执行的政策能符合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实际情况,达到应有的政策效果。⑶再决策有利于后继政策的科学制定。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是使一项政策的执行能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趋于完善、合理,从而更好地解决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为解决以后相关的政策问题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95.政策执行资源,是指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既定的政策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与主观条件。具体而言,政策执行资源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⑴经费和人力;⑵信息;⑶权威;⑷执行保护。P296~297

96.政策执行力,就是指政府机关顺利推动公共政策实施的程度,以及实现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程度。简言之,就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程度。P297 97.“土政策”往往是附加式政策执行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P301

98.残缺式政策执行其典型表现就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P301

99.替代式政策执行的特点是执行者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挂羊头,卖狗肉”。

100.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论述P302~305 ㈠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①执行者的认知缺陷;②执行者的利益驱使;③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④执行准备不充分。㈡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①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②政策质量低劣;③政策环境的变化;④利益集团的压力;⑤政策资源的不足;⑥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㈢我国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分析:①转型时期的政策环境;②领导体制方面的原因;③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101.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㈠政策问题、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㈡执行主体与政策执行;㈢政策对象与政策执行;㈣外部环境与政策执行。P308~312 102.公共政策对象,一些个体、群体和组织就是政策对象,即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

策过程中所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P312

103.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103. 人们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活动,才能够正确地认定某一政策本身的价值,从而决定政策的延续、革新和终结。

104.现代意义的政策评估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P318

105.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P319

106.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论述

㈠从评估消积极目的来说,评估是把握政策活动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实际关系的一种手段,是公共机构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

㈡公共政策评估的消极目的:①以“情况不同,尚在调查评估”为借口,推迟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②企图通过评估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以便推卸工作失误的责任;③把政策评估作为炫耀工作业绩、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手段;④以政策评估达到追加预算、增拨经费的目的;⑤选择某些表现光鲜的政策环节进行评估,借以掩饰政策在整体上的失败或者严重错误;⑥选择某些次要的、枝节性的政策要素所造成的不良效果进行评估,企图借此从整体上攻击并要求废止某项政策。P320

107 政策评估作为政策运行过程重要环节的用途:①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②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③政策评估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

④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⑤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论述P321~322

108.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①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公共政策评估可分为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②从评估机构在政策活动中的地位看,公共政策评估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③从政策评估发生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公共政策评估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评估内容不作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人们依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对政策加以评说。P324

109.执行评估的主要三种方法:①观察法,指的是评估者直接参与政策的执行过程,亲自经历怎样把政策方案变成社会现实,根据耳闻目睹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做出执行评估;

②文献分析法,指的是评估者依据有关政策的执行过程的文字材料,如动员报告、日程安排、工作汇报、经验总结等等,做出的执行评估;③调查法,指的是评估者依据自身进行的访谈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其它调查方法所获取的有关政策执行过程的情况,做出的执行评估。P328

110.政策评估的评估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确定评估对象,制订评估方案。准备评估条件。?

111.制定评估方案的设计包括五个方面:第一,阐释评估对象;第二,明确评估的目的、意义;第三,确定评估标准;第四,选择评估的具体方法;第五,确定评估目标。P330 112.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P331~333 ⑴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⑵政策效能,即某项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政策的成本与效能之间的比例关系。⑶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⑷回应的充分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以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⑸执行力,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执行政策能力与它投入某项政策的执行过程的能

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113.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有:①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②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③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④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⑤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⑥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⑦政策评估所需经费获取不易;⑧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P335~338 简

114.所谓价值分析,,,,就是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的最大功能。价值分析方法的内涵有以下三点:简⑴价值分析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总成本,获取政策方案所能达到的最大功能;⑵价值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功能分析,即从政策方案所能达到的功能出发,进行“回溯式分析”,以寻求实现这些功能的最佳途径;⑶价值分析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它的主要手段是充分调动政策主体在政策研究、制定、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尽可能地提高政策方案的价值和功能。P343~344

115.公共政策监控,是指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质量,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绩效的提高,必须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监督和控制。P346 116.公共政策监督,是指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终结等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P348 117.我国目前的政策监督系统的构成:一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二是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三是纪检、监察部门;四是审计、统计部门;五是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等。P349

118.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公共政策控制的程序由三个步骤组成,即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P350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与周期

119.公共政策的去向存在着三种可能性:持续、调整或终结。P353

120.政策均衡的特征:①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②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性;③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④政策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P354~355

121.政策持续政策持续政策持续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政策持续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②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③目标具有长期性;④执政者的长期稳定。P355~357

122.政策调整的基本内容:①政策补充;②政策修正;③政策终止。P359

123.在某种意义上说,,,,政策调整政策调整政策调整政策调整是政策方案的重新制定和执行的过程,或更准确地说,是政府方案的局部修正、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政策调整是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对实施中的政策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补充、删减和修正。P360 124.与各子系统相联系的政策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①主体调整;②客体调整;③目标调整;④方案调整;⑤关系调整。

125.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渐进性的,因此我们所说的政策调整指的是渐进调整型的政策变动。P361

126.绝大部分的政策变动遵循渐进调整路线的原因:第一,利益刚性的限制;第二,现行政策的制约;第三,公共意志的趋中;第四,变革成本的约束;第五,人类理性的局限;第六,社会稳定的需要。P362~363

127.政策终结的对象类别:功能、组织、政策、计划。政策终结的方式有:替代、合并、分解、缩减。政策终结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

②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③政策终结可以避免政策僵化;④政策终结可以促进政策优化。P367~368

128.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阶段性政策周期、功能性政策周期和反复性政策周期三种。P375

第十章公共政策的研究及其应用

129.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六个特征:第一,从组织功用看,政策研究组织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包括对政策制定系统的功能与组织机构进行改进,从而为产出高质量的政策方案服务。第二,从人员及其知识结构来看,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前政治活动家、前高级公务员组成的智囊型的群体。第三,从体制构成看,政策研究组织实行学科分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第四,从组织运行看,政策研究组织坚持研究、教学(包括培训)、开发(包括咨询)三位一体;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并重。第五,从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看,政策研究组织尤其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第六,从组织环境看,政策研究组织必须尽可能地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P382~383

130.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宗旨概括为:①帮助决策者发现问题、确定目标;②为决策者拟制、评估备选政策方案;③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④构建分析模型和相关理论,发现公共决策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或相关性。

131.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的模式:一是直线性;二是职能性;三是直线参谋型;四是双重领导型。P386

132.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论述P387~388

第一,作为咨询性参政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

第二,作为知识的积累者和创造者,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新的思想和观念。

第三,作为评估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有关政策结果的信息。

第四,作为人才成长、储备的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

第五,作为宣传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可以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和观点。

133.公共政策分析意义的具体表现:简①通过整合性与科技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②减少政策失误;③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④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P391~392

134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①民主化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协调性原则;④多样性原则;

⑤分合原则;⑥预测性原则。P393~394

135.美国学者邓恩侧重从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模式。邓恩认为,公共政策分析基本上要解决三类问题,即事实、价值和规范。P397 136公共政策系统分析的特征:简

首先,系统分析把所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具有内在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即系统;进而确定该系统的边界,使之独立于周围的系统;同时对该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确定各子系统。

其次,系统分析重视所给定系统与外部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虽然系统分析大力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分析领域,借助这一工具使公

共决策逐步走向定量化、精确化,但系统分析并不是忽视对非计量因素的研究,而是将其作为分析的“难点”来对待。P401~402

137.定性方法被归为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软”技术。P404

138.公共政策咨询,是指咨询人员根据政策主体或对象的需要,以其专门的知识,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和评估,客观地、独立地提供最佳或几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为咨询者提供服务的活动。

全国2017年10月自考(00318)公共政策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公共政策试卷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的关系是(A)P.95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互补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2.利用政策论证者自身的社会成就或特殊身份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作为论证信息可信度的基础,这一政策论证模式是(A)P.307 A.权威模式 B.统计模式 C.分析模式 D.解释模式 3.政策体系中具有统摄性的政策是(C)P.123 A.基本政策 B.部门政策 C.元政策 D.科技政策 4.对特定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公共政策的形式予以关注,这是公共政策的(D)P.169 A.普遍性 B.稳定性 C.特殊性 D.回应性 5.政府最高首脑拥有对公共决策最终决定权的是(A)P.204 A.首长制 B.委员会制 C.集权制 D.分权制 6.由于执行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是(B)P.343 A.政策制定偏差 B.政策执行偏差 C.政策评估偏差 D.政策规划偏差 7.在集团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政府作用并形成了“集团模型”的学者是(A) 4-236 A.莱瑟姆 B.杜鲁门 C.莫斯卡 D.戴伊 8.政治系统模型认为,既是现政策过程的终点又是新政策过程的起点的是(C)P.236 A.转换 B.输出 C.反馈 D.输入 9.对政策规划和政策实施计划进行的监控是(B)P.383 A.引发性监控 B.预防性监控 C.过程性监控 D.结果监控 10.建立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基础上的政策议程设定模型是(D)P.275 A.外在创始模型 B.动员模型 C.内在创始模型 D.三源流模型 11.能够由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公共政策问题是(A)P 254 A.结构适度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结构混乱问题 D.结构残缺问题 12.z省出台《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改“暂住证”为“居住证”是(C)P.410 A.政策的增删 B.政策的修正 C.政策的更新 D.政策的合并 13.决策者学习有关政策价值以及规范、目标、责任等其他深层次的特质是(D)P.300 A.工具学习 B.概念学习 C.问题学习 D.社会学习 14.实现政策目标和解决政策问题的直接途径是(C)P.320 A.政策研究 B.政策调整 C.政策执行 D.政策学习 15.既是构成政策执行人员的主要力量,又是影响政策执行效率的基础性因素的是(A)P 322 A.下级行政人员 B.政策研究机构 C.公共政策执行力 D.政策执行机制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2018年10月自考00318公共政策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公共政策试卷 (课程代码00318)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始点通常是 A.经验观察 B.程序设计 C.理论归纳 D.研究层次 2.采用委员会制行使国家最高决策权的是 A.英国 B.瑞士 C.法国 D.俄罗斯 3.任何一项具体政策都必须预设重点,它体现的是 A,政府的独立性 B.政府的公共性 C.政府的偏好性 D.政府的权威性 4.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属于 A.战略 B.策略 C.战术 D.技术 5.针对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称为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部门政策 D.总政策 6.政策系统的核心是 A.公共组织 B.公共舆论 C.公共权力 D.公共问题 7.通过举行信息发布会、发布文件或白皮书等方式正式向公众予以政策宣示的是 A.政策监控 B.政策发布 C.政策执行 D.政策评估 8.决策者正式同意采用某一政策方案来解决列在政策议程中的特定问题是 A.政策论证 B.政策采纳 C.政策审议 D。政策评估 9.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听证制度体现了 A.决策理性化 B.决策民主化. C.决策地域化 D.决策专业化 10.基于中国自身经验和理论资源总结出来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A.有限理性主义模型 B.规范最适模型 C.集团模型 D.“上下来去”模型 11.将政策问题划分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结构不良三种类型的学者是 A.威廉?邓恩 B.哈蒙?齐格勒

公共政策知识点知识讲解

公共政策知识点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 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 2)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3)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 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 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3.公共政策产生的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 构的出现 4.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表现: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 越来越大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现代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不仅在 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 发展 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而现代的公共政策的 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5.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分:1)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基本政策(基本 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 策)、部门政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

2)战略(宏观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言 兴邦,一言丧邦)、策略(中观决策)、 战术(微观决策) 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引导 7.现代公共政策的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 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 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9.政策工具的类型:1)一至八至更多 2)三分法:政策工具光谱依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为:自 愿性(非强制性)、混合性、强 制性 10.公共政策主体:1)直接主体: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某 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 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会政治运动、公共舆 论) ②跨国政策行为者(跨国公司、联盟)

2018年4月自考《公共政策》试题和答案00318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公共政策试卷和答案 (课程代码00318)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是 A.政策群 B.政策一般 C.政策链 D.政策集合 2.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A.“上下来去”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 C.机构一制度模型 D.集团模型 3.美国学者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所做的政策类型划分是 A.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B.初始政策与反馈政策 C.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D. 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4.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在于它是 A.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体 B.阶级性与偏好性的矛盾体 C.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矛盾体 D.自利性与偏好性的矛盾体 5.政策的认识论本质在于政策是 A.理性与感性的中间环节 B.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 C.领导与群众的中间环节 D.一般与个别的中间环节 6.属于政策支持系统的是 A.政策制定系统 B. 政策咨询系统 C.政策执行系统 D. 政策反馈系统 7.首创而且至今仍在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决策体制的国家是 A.美国 B.俄罗斯 C.法国 D.英国 8. 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 A.目标人群 B.政策问题 C.政策目标 D.政策环境 9.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诀僚—输出—反馈的模型是 A.理性主义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 C.规范最适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00318-公共政策-简答题

00318 《公共政策》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的内涵: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2).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 的知识,所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 特征。 ?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P91: (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 观察和分析,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 生公共政策学。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 伦理、哲学的原则出发的。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P110-111 (1).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 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 (2).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 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性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 著和教科书。 (3).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决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指导下,对公共政策 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 ?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P113-P114 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这种活动的 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这一根本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才有可能变成现实。一项好的政策的制定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政策结果,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政策分析,并通过分析得以洞察有哪些因素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方向,是怎样影响的,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在政策系统内部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就可以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获得更好的结果;等等。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 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是对群众进行政策教育的一种基础性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虽然推动社会科学与自然 科学各学科研究的根本宗旨和动力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通过公共政策学的学习和研究,人们才能更加自觉地认识到,公共政策是联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二者的至关重要的桥梁。因此,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都有必要从公共政策学这个视角去思考自身的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的内涵: (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 与公民的关系; (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近代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在四个方面的表现: (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越来越注重于执行社会管理的智能; (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 ?我国的司法机关是政策执行和政策监控的重要主体,而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其作用不大显著的原因?(P139) (1).现行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它在国家机关中由人大产生的机构,受人大的监督,并对人大负责。司法部门同样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 进行检查和审判工作。 (2).我国司法机关参与立法过程的情况是,司法机关在立法过程的基础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一般性的,当立法 过程进入实质性阶段之后,司法机关就不再具有主体地位。 (3).我过司法机关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作出的适用法律的决定,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不能作为以后适用法律 的基础,是一种非规范性的法律文件。 (4).法律解释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具体揭示法律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司法工作中涉及对宪法和法律本身 的解释,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法律应用的解释出现原则性分歧,则须报请全国人大常 委会解释或决定。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1. 公共政策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 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的解 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 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 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020年8月自考《公共政策00318》考试真题(精编)

2020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00318》真题 (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邓小平关于在中国建立股市的决策,在初始阶段属于 A.风险型政策 B.地方性政策 C.立法决策 D.零和博弈型政策 2.个人决策在面临开放的、不可计划的、判断的情境下,其最佳决策路径为 A.理性的路径 B.直观的路径 C.抽象的路径 D.间接的路径 3.“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的根本追求是 A.决策专业化 B.科学决策 C. 决策法制化D. 经验决策 4.“思想库”、“智囊”属于政策支持系统的 A.信息传播系统 1

B.政策监控系统 C.政策咨询系统 D.政策评估系统 5.渐进主义模型的构建者是 A.邓恩 B.拉斯韦尔 C.托马斯●戴伊 D.林德布洛姆 6.国家关于黄河流域有关省份在某段时间内如何使用河水的规定属于 A.福利型政策 B.调节性政策 C.符号性政策 D.象征性政策 7.在邓恩归纳的预测性评估方法中,以推断为结果的理论预测方法的适当技 术包括了 A.可行性评价 B.头脑风暴法 C.相关性分析 D.德尔菲法 8.按政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划分,政策议程可以分为 A.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议程 B.功能性议程和系统性议程 C.磋商性议程和循环性议程 D.实质性议程和过程性议程 2

9.在邓恩关于政策问题的分类中,通常把那些涉及不同的决策者,其效用无 法达成一致,目标之间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称为 A.结构适度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结构优良问题 D.结构完善问题 10.公共政策问题得以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 A.拟定政策方案 B.选择政策方案 C.确定有关政策目标 D.评估政策方案 11.政策制定过程的初始阶段是 A.大众传媒的报道 B.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C.公共政策的监控 D.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12.法律经立法系统通过后,通常所需要的签署者和发布者是 A..国务院总理 B.最高法院院长 C.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D.国家元首 13.清代政治家唐甄说:“天下奚治,令行则治;天下奚不治,令不行则不治。” 能够用于解释的具体政策过程是 A.政策制定 3

0318公共政策复习重点资料参考(1)

公共政策复习题 1.什么是公共政策? 在本教材中,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2)什么事公共政策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3)公共政策的作用 3.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①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 知识,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③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4.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②管制功能 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1)积极性管制;(2)消极性管制。 ③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④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5.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①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一种权利的相互制约,有一定的规范。 ②公共物品③公共职能④公共问题 ⑤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⑥公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这样的权威机构运用其职能来实现规与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以及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等价值目标的方案或决定。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 公共政策分析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三、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 (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资源(5)政策评估标准(6)政策效果(7)政策环境(8)政策信息 第二章 一、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 二、公共政策主体构成 (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政党(5)利益集团(6)思想库(7)大众传媒(8)公民个人 官方政策主体: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执政党 非官方政策主体:1、利益集团2、非执政党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公民和选民 三、什么是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公共政策主体而言的,是指公共政策发生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方面。 四、公共政策环境的定义 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五、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 一般把公共政策环境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 六、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 1、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2、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 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1、政策环境制约政策主体的行为; 2、政策主体又能能动改造政策环境 (3)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1、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高度融合在一起;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在地位上具有相 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章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 公正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生存、发展条件和价值规中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并经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反映到政府有关部门,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条件 (1)客观情势的存在;(2)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3)问题的影响程度深,影响围广(4)属于政府及其有关政策部门职权围;(5)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 三、公共政策问题确认的过程 1、问题察觉; 2、问题描述; 3、问题分析; 4、问题界定 三、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核心环节,是由一系列功能活动或环节构成的复杂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与确定、政策议程的设立、政策方案的规划和政策方案合法化几个活动相互关联的过程。 四、公共政策议程的定义 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公共部门的议事日程,公共部门正式决定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决定如何制定有效政策加以解决的过程。 五、公共政策方案规划程序 (1)确定政策目标 1、政策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2、政策目标的性质和特点; 3、确定政策目标过程中遇

全国10月自考00318《公共政策学》真题及答案解析教程文件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公共政策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结构中,表现为下层决策者直接接受某一上层决策者的决策,上下界限分明,隶属关系严格的结构是(A)P.72 A. 线性结构 B. 横向结构C.矩阵结构D.线性—参谋结构 2.外部评估可分为委托评估和非委托评估两种类型,属于委托评估的是(A)P.361 A.专业性的咨询公司评估B.立法机关评估C.司法机关评估D.公民评估 3.在政策执行中“挂羊头,卖狗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属于政策执行偏差中的(C)P.345 A.象征性执行B.附加性执行C.替代性执行D.残缺性执行 4.公共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A)P.391 A.政策稳定B.政策变动C.政策终结D.政策变革 5.现代意义上的评估是从美国霍桑实验开始的,这一实验发生在(B)P.354 A.20世纪末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6.在自然环境下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观看、倾听和感受的一种政策研究手段是(B)P.77 A.无结构访谈法B.实地观察法C.非参与观察法D.参与观察法 7.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将政策内容划分为(C)P.129 A.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B.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C.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D.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8.使我们能够窥视在西方政治体制里如何在多元竞争中使相互对立的利益得以聚合、整合和综合为统一的公共利益,并予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政策分析模型是(C)4-237 A. 政治系统模型B.机构一制度模型 C. 集团模型D.精英模型 9.下列属于政策支持系统的是(B)3-190 A.政策制定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执行系统D.政策监控系统 10.当代中国实行的公共决策体制是(D)P.209 A.委员会制B.半议会制C.议会制D.人民代表大会制 11.政策系统的核心是(C)P.181 A.公共舆论B.政策评估C.公共权力D.政策环境 12.属于公共政策间接主体的是(C)P.184 A.代议机关B.行政机关C.跨国公司D.司法机关 13.政策分析人员有系统地探讨政策问题,产生政策方案,以达成政策问题能够解决的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称作(A)P.287/288 A. 政策设计B.政策评估C.政策修正D.政策抉择 14.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于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D)P.263 A. 边界分析B.类别分析C.层次分析D.多角度分析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学》考前划重点

本文档资源由考试课件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11990959.html, )搜集整理原创制作!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学》 考前划重点 说明: (一)、所谓“考前划重点”是自考资深专业老师经过多年教学的研究,结合考试大纲,归纳考试规律和命题趋势,并为学员缩小考试范围、浓缩考试内容,圈定重点考点,总结提炼出各门课程的必考点、常考点、易考点和预测考点,学员通过对考前划重点的学习,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高效掌握考试重点,快速通关。 (二)、我们将知识点按考查几率及重要性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重点、二级重点、三级重点,其中,一级重点为必考点,本次考试考查频率高;二级重点为次重点,考查频率较高;三级重点为预测考点,考查频率一般,但有可能考查的知识点。 考试学习软件站

本文档资源由考试课件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11990959.html,)搜集整理原创制作! 一、《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型分析: 自2011年开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课程,更名为《公共政策学》,教材改用由宁骚主编的2010年版《公共政策学》。 我们以11.7考试情况为例,题型大致包括以下六种题型,各题型及所占比值如下: 题 号 题 型 题量及分值 第一题 单项选择题 (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第二题 多项选择题 (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第四题 简答题 (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第五题 论述题 (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第六题 案例分析题 (共1小题,每小题各 15分,共15分) 由各题型分值分布比重我们可以看出,各个题型在试卷中的比重,由此可知考试复习重点,每种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大家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 单项选择题: 考查知识点比较分散且细致,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也是识记内容,难度一般,不会超出考试大纲涉及的内容。考生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的积累与记忆,特别要注意知识点细节的掌握与理解。考查的知识点一般会均匀的分布在教材的每一个章节。 多项选择题: 主要考查理解性和识记性的知识,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答题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采取排除法选择答案等方法答题。此种题型的考查一般陷进比较多,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审题并认真的区分相似答案,最终确定并选择正确答案。 简答题: 考查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分散,考查形式比较灵活,考生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综合应用来简答这种题型。此种题型难度一般不大,但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相对比较高,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论述题: 本题所占分值相对比较大,所以考生务必要认真的解答。论述题一般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难度不是很大,但命题方向一般不容易预测,这就要求考生要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案例分析题: 本题型和论述题一样都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查的知识一般跳跃性比较大,覆盖面也比较广,要求考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二、《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研重点笔记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五年积淀一、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目标的作用(说到任何目标的重要性都是这三个方面) 1.是政策方案设计和优选的基础依据 2.是政策方案执行的指导方针 3.是政策绩效评估的参照标准 正因为目标的作用比较重要,所以才要保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取决于两个环节:一是正确设计,一是不同参与者对目标的共识,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要具体明确:表达要准确;约束条件要具体;要尽可能量化 2.要具有前瞻性:一定的难度才能产生激励 3.要具有可行性:分析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4.要具有协调性:多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5.目标与手段的统一:目标的层次性,具体目标往往是具体目标的手段,会形成复杂的目标——手段链, 要避免目标置换 但其实要做到这些并不是容易的,也就是说,澄清和确定政策目标并保证其有效性是有困难的:表现在:价值因素;政治因素和目标冲突上(但是这里的概括比较简单,答题时看情况自己进行补充) 1.价值因素:政策目标到底确定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受到决策制定者的价值判断的影响,而机制受到政 治地位,利益偏好,传统习俗等的影响 2.政治因素:决策是政治的产物,决策者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常常故意把目标弄得模糊不清

3.多目标的冲突:横向和纵向上都可能冲突,要分清主次轻重 二、备选方案的设计 两步: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对政策方案加以细化——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两者的不同在于轮廓设想是大致的,所以可以大胆地设想,运用更多的是创造性的思维,之所以备选方案的设计一开始并不要求细节地进行轮廓设想,主要目的也就是在于激发这种创造性思维,省得它受到束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 1.政策方案整体上的全面性与多样性:既然是创造性思维,当然就要求方案要全面,所以当决策者发现 只有一种备选方案而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时,就陷入了“霍布森选择” 2.政策方案彼此间的互斥性:说白了就是指两个方案之间不能有雷同 3.注重创新性:轮廓设想的核心,要摆脱旧的政策的束缚 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答题攻略 (一)名词解释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名词解释一般都比较简单,是送分的题目。在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名词夯实。育明考研专业课每个科目都有总结的重要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很多高校考研名词解释会重复,这就要考生在复习的同时要具备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近5年的真题,有近10年的最好。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案例——》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 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它的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 第三,总结,可以做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教育答题示范 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是答案的核心) 第二,它的几个特征,并简单做一下解释。 第三,和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等进行对比。 4.危机应对

最新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框架 1、公共政策的含义(记住):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本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掌握): (1)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 (2)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①稳定功能②公平正义功能③社会革新功能 4、公共政策的类型(掌握): (1)按层次划分: ①元政策:即具有价值规范功能,突出宪法的政策总称; ②基本政策:通常是高层次的、大型的、长远的、带有战略性、主导性的政策方案,即基本国策。特征有:1)权威性 2)广泛性 3)稳定性 4)系统性 ③具体政策:实现基本政策的手段或具体规定。 (2)按政策具体功能划分:分配型政策(如交通政策)、再分配性政策(如福利政策)、规制型政策(如刑事政策) (3)按所调整的社会内容划分: 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外交政策、民族政策等(4)按内容性质划分: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 5、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及特征(了解): (1)麦卡尔—韦伯分析模式(内容和过程分析模式) 1)政策分析主要包括政策的内容和政策过程两个方面; 2) 政策分析的常见形式: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 3)包括四种不同的类型分析:A. 政策内容的规范性分析 B.政策内容的描述性分析 C. 政策过程的规范性分析 D.政策过程的描述性分析 (2)沃尔夫的分析模式 认为政策分析通常有如下程序: 1)收集信息和资料 2)分析信息和资料之间的关系 3)建立各种分析模型 4)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 5)根据实际选择相对最优方案

00318自考公共政策复习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的概念、内涵以及三者的关系 1、政策研究与政策分析的比较 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认为两者是同一概念,在学科发展的现阶段,主流认识认为两者在内涵上有明显的差异: ----研究主体不同。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者;政策分析的主体是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政策研究人员。 ----研究重点或范围不同。政策研究的重点或范围是政策过程、政策系统、政策影响等;政策分析的重点或范围是政策制定。 ----研究目的或目标不同。政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构政策理论,推动学科发展;政策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不同。政策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得到学界同仁的认同;政策分析的成果是得到相关决策层的采纳。 公共政策学的定义及内涵 定义: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政策内容、政策系统、政策过程,探索公共政策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运用到政策实践,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内涵: ---学科对象是公共政策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政策系统、政策过程; ---学科方法论具有准科学特征,表现在理性与非理性思考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 ---学科性质:跨学科性。综合性、交叉性; ---学科目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和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的关系 公共政策学是政策研究与政策分析的总和。 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构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概念体系 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政策群、政策链;政策一般 ---政策系统 ---政策过程 研究方法 ---研究程序的设计:拟定选题—确定假设—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对策—撰写报告 ---资料收集法: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收集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一般意义上,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 3.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它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4.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对个人和机构的行为做出要求和规定的活动。 5.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对公共政策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因素皆可归为公共政策环境。 6.公共政策合法化:从广义角度而言,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7.从狭义角度来讲,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来解释公共政策合法化这一概念,它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政策内容合法等内容。 8.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 二、填空 1.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分配功能、调控功能 2.政策执行过程包括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等三个环节。 3.公共政策分析原则:1. 系统原则2. 预测原则 3. 协调原则 4. 分解综合原则 5. 民主原则 4.思想库类型:(1)官方思想库。(2)半官方思想库。(3)民间思想库。(4)国际思想库。 5.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6.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5个):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执行子系统。 三、简答 1.第三部门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优势:(1)与社区相比,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大的活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小的垄断性和相对较大的竞争性。 (3)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对个性化需求具有较好的回应性。 (4)其他方面的优势。 缺陷:志愿失灵理论。“志愿失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与政府途经相比,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或服务)。 (2)与政府途径不同,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 (3)第三部门的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从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中。 (4)第三部门可能会由于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制约其服务能力。 2.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 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因素的总和。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制约性和影响表现在: (1)经济环境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经济环境提供了公共政策系统运行所必需的资源。

2019年10月自考00318公共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公共政策试卷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属于公共政策学中“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是(A) A.政策替代B.政策稳定C.政策维持D.政策变动 2.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B) A.邓恩B.拉斯韦尔C.戴伊D.林德布洛姆 3.下列概念中,既是总政策的具体化,又是具体政策的原则化,还是联结总政策和具体政策中间环节的是(C) A.元政策B.总路线C.基本政策D.部门政策 4.公共决策活动的程序、规则与方式被称为(C) A.历史制度主义B.民意反馈方式C.公共决策体制D.个体决策体制5.被马克思视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的是(D) A.弹劾权B.选举权C.被选举权D.大众传播 6.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公众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属于公共政策的(C) A.政策过程B.政策主体C.目标人群D.政策环境 7.把政策划分为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的学者是(C) A.詹姆斯·M·布坎南B.戴维·伊斯顿C.詹姆斯·安德森D.帕顿·沙维奇 8.过于强调工具理性,而导致所谓“理性虐政”的政策过程模型是(D) A.混合扫描模型B.渐进主义模型C.规范最适模型D.理性主义模型9.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可以被称为(A) A.外在创始模型B.动员模型C.内在创始模型D.萨巴蒂尔模型10.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随着其成因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现象在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中,属于政策问题的(C) A.静态性B.主观性C.动态性D.客观性 11.通过采用听证制度可以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D) A.单一化B.公众主导化C.社会主导化D.多元化 12.属于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之一的是(A) A.公共问题的形成B.政策目标的确定C.政策方案的规划D.政策方案的选择13.在比较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政策方案的判断与选择是(B) A.预测性评估B.评估与择优C.追溯决策D.政策演绎 14.把政策工具划分为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的学者是(D) A.郝赖特B.丘昌泰C.萨拉蒙D.狄龙 15.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是(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