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_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_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_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_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郭慧平

(中共长治市委党校,山西长治046011)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始终不断地在深化。但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仍是收入分配中出现的两个突出问题,并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文章认为,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应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慈善分配三个领域来进行。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思路;分配公平

分配制度是全社会劳动者最终利益的实现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中非常重要和敏感的问题。中国的经济改革就是以激励机制的改变和分配制度的变化为开端的。我国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保持了较高的速度,国民财富迅速积累,收入分配的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由此产生的诸多利益矛盾成为久争不决的社会热点。回顾收入分配改革的历程,对当前收入分配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对今后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

1978年以来,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分配指导思想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试点阶段(1978~1987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富裕起来。”因此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在此成功的基础上向城市推广,以改革职工工资为重点。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一阶段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引入和体现了利益机制,否定了在分配体制上的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尤其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1987~1992年)。党的十三大在收入分配方面第一次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第一次提出只要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允许,而且具体指出包括利息、红利收入。这一阶段在理论上开始引入其他分配方式,为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从实践上看1984年以后,我国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由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第三阶段:推进阶段(1992~200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分配体制改革走上了一条既遵循宏观经济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十四届三中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五大支柱之一。十五大报告则明确了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前提条件下,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

第四阶段:完善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明确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没有否认知识、资源、信息等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积

极作用。在收入分配结构中第一次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在处理公平

与效率的关系中做出了清晰的回答,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针对收入分配领域中出现的问题,

并结合新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

公平,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居民

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

的比重。这一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是完善制度和

规范秩序,重点集中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方面,对缩小收入

差距,缓解社会矛盾,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又好又

快发展起到了体制保障作用。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

历程,从打破平均主义开始到现在更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始终不断地在改革与深化,也必将随着经济形势的

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而继续改革完善。

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剖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各阶层群

体都获得了改革带来的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于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变化的总体趋势,世界银行是这样评

价的:“更富了,但更不平等了”。围绕收入分配问题长期以

来开展过反反复复的讨论,总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的问

题:一个是收入分配不公;一个是收入差距过大。这两个方

面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不同。收入分配不公更多的是强调

收入分配机会和过程的不平等,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则更多

的是反映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公在很大程

度上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并使这个差距不断加大,甚至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加剧社会矛盾,危及经济安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最突出的表现为收入差距过分

扩大,其中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之间收入差距、行业

之间收入差距。以基尼系数为例,我国基尼系数大于发达国

家,小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据世界银行测算为0.47~0.48,对

此做出结论为“尤其是1985年以来,中国基尼系数上升速度

创造了世界记录。”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约3.3倍是改

革开放以来最高的;近年来,我国区域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

的趋势。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西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东部

地区的比例,在城镇由2004年的69.7%下降到2005年的66.7%,在农村则由2004年的48%下降到44.2%。东西部内部收入差距也略有加大,其中东部收入差距最大,东部地

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43,分别比中部、

西部和东北地区高出20.1、9.6、9.2个百分点。省际间居民

收入差距依然存在,2006年最高收入的上海市与最低收入的

新疆年收入相差为10655元,而上一年这一差距为9465元,

收入之比为2.3∶1;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有些

?

6

3

?

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1985年我国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工资是1.38倍,2006年这一差距扩大到10.36倍。据有关部门测算,在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中,有20%是由垄断行业带来的。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采掘、烟草、水电气供应等行业成为国有经济中收入水平增长最快的行业,而农、林、牧、渔业员工收入增长则明显较慢。

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拉大,容易引发、加剧社会矛盾,甚至危及到经济体的安全,不利于我国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二)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分配比例不合理,影响城乡居民的购买力,进而抑制国内需求的良性增长

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率低于G DP增长率,从1979~2007年G DP年均增长9.8%,而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6%,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G DP增长率,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分配率越高,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所得份额越大,社会分配越均等。反之,分配率越低,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所得份额越小,社会分配越不均等。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分配率一般在54%~65%之间,而我国则在15%~20%之间,这说明我国的分配率是比较低的。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 DP比率逐年下降,与国外相比较来看,国外工资总额基本上可以反映其实际收入,如日、美、英、德等国工资总额占G DP的55%左右,而我国只有20%多一些。同时,我国职工的实际工资比较低。据有关资料,我国的人工成本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还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转轨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劳动者的收入增长缓慢,会直接影响其购买力,抑制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影响到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目标的实现。

(三)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仍然不合理,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从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格局看,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约为15%~20%,近几年,这一比例在稳步上升,但比起高速增长的G DP,依然不相匹配,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还是金字塔型结构。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普遍在60%~80%之间,呈橄榄型结构。研究表明,庞大的中产阶层对社会贫富分化具有较强的调节功能,对社会利益冲突具有较强的缓冲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中等收入者占的比重越大,国家和社会就越稳定。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分配制度改革本质上就是利益的调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分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仍然需要依靠不断地深化改革来解决。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思路可归纳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并继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慈善分配三个领域来对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的进行完善。

(一)进一步完善初次分配制度,注重公平实现

1.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公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应提高个人分配比率,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保劳动报酬相对于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应得份额,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理顺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形成合理的宏观收入分配格局。

2.开辟多种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随着我国人均G DP超过3000美元,未来我国家庭收入将越来越体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意味着老百姓未来的收入不仅来自工资,而是趋向多元,国家应支持并创造条件让群众的收入多元化。目前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中国很多家庭已经告别仅靠挣工资积累财富的阶段,工资以外的各项收入约占30%,财产性收入占人均收入比重大幅上升。财产性收入涉及到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的投资,这是市场经济最活跃、最能体现经济发展的因素,支持百姓投资金融领域,可以增加群众增加收入的机会,让百姓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

3.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来自于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价值来提高农业收入,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

4.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培育中产阶层。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目标,要求我国未来收入分配格局应当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比例较小、中等收入者比例较大的橄榄型结构。在我国,中等收入者应该是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但还不是很富裕的那部分人群。目前大量从事技术、管理和担任公职的人员应是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使各种生产要素能在市场中公平竞争、公平参与收益分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有知识、有技能、有特长、懂管理的人更多地进入到中等收入阶层。同时通过控制不合理的高收入并提高一部分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二)深化再分配领域改革,合理有效地调节收入

1.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作为政府间集权与分权的制衡机制,是实现纵向均衡和横向均衡的重要手段。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和事权;合理调整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

2.进一步改革税制,强化调节机制。建议及早转换税制结构模式,从流转税为主体模式先转向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模式,再转向所得税为主体模式,这也有利于我国正在实施的积极财税政策能够获取更大的效用。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税收种类。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适时开征一些新税种,如物业税、社会保障税等。

3.加快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既能增加保障群体的收入,又能起到缓解收入差距的作用。当前我国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需求普遍不足,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刻不容缓,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则是一个突破口。当务之急是在农村普遍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三)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充分发挥其收入分配调节的补充功能

慈善事业是在道德力量作用之下的收入分配,是分配领域中的“习惯与道义调节”,被经济学家称为“第三次分配”。它是在政府收入调节之外,个体出于一种道德责任感和社会同情心,出于一种利他之心,自愿把一部分财富转移出去。这些收入转移出去,有利于收入分配的进一步协调。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对缓解当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贫富关系不和谐等突出矛盾也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应先进行慈善立法,从法制层面规范慈善事业的发展。政府应对慈善行为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在全社会进行慈善宣传,增强企业和公民的慈善意识。

总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确保人民生活水平能够不断提高的制度保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只有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经济发展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

[参考文献]

[1]青连斌.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路线图日益清晰

[E B/O L].中国网,2008-11.

[2]蔡春红.我国转型时期分配正义问题[J].中国宏观调控三十年,2008,(11).

[3]孙雪涛.关于我国收入差距拉大与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J].社会科学,2004,(6).

[4]钟 遂.个人所得税改革有望起步[J].浙江税务, 2005,(4).

[5]尹艳林.中国宏观收入分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李志清]

?

7

3

?

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改革措施

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改革措施 一、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自从党的十六大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收入分配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公正收入分配制度的新措施。上述措施的实施对于遏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而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尽管如此,我国收入分配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大,分配关系紊乱,制约机制缺失等。 首先,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自从1992年开始,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0.4,并且近年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呈现出上涨趋势。早在2004年,全国总体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0.44,这一数字已超过了国际上公认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①由此可知,2004年全国收入差距已经处于一个非常不平等的状况。自从2004年之后,全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而且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我国的收入差距重点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 1.尽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一定缓解,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过大。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1997年的246.89%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33 2.96%。从2008年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2007年的332.96%下降到2008年的331.49%,下降了1.47个百分点。尽管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所下降,然而2008年城乡收入比仍然高达331.49%。②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距,那么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目前的状况还要严重。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一方面会进一步加剧本意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之间的割裂,不利于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阻碍了农业发展,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2011年吉林省申论热点标准表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背景链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今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把收入分配提到了非常突出位置,既是对收入分配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也是要解决社会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 【标准表述】 [权威观点] 中国要认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就是逐步提高两个“比重”,一个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第二个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这两个比重都是更多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不仅要 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总理 [原因]

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之间不仅在居民收入水平上差距明显,而且在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是行业收入差距。导致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垄断及不公平竞争的存在。 三是地区收入差距。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而且这一差距还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 [深度分析] 收入分配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利益调节问题,但实际上与一定时期的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往往是紧密相联的。 从社会问题看,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科学,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能够减少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定器。反之,就会诱发、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从政治问题来看,收入分配的制度安排,不仅体现着政府的政策导向、价值目标等,而且也直接检验着其政治结构、政治过程的合理性。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群体性事件增加,甚至会直接威胁到政治稳定。 [措施]

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和措施

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和措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明显扩大,也由于这原因,社会出现了各种的社会问题。当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任务。在此我们探讨一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现实意义及具体的改革实施措施。 自从党的十六大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收入分配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公正收入分配制度的新措施。上述措施的实施对于遏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而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尽管如此,我国收入分配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大,分配关系紊乱,制约机制缺失等。 首先,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走低,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不足。一般来说,初次分配造成收入不平等,再分配缓和并缩小不平等。但我国当前的再分配却加剧了不平等,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平等问题尤为突出。 这其中包过1.尽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一定缓解,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过大。2.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过大,而城镇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3.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其次,收入分配关系紊乱,直接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自从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在我国建立起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随之也在我国建立起来,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渐在我国建立起来,但是收入分配制度在现实中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造成收入分配关系紊乱,直接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其表现在1.政府过多涉入收入初次分配。2.相关劳动法令得不到有效执行,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最后。制约机制缺失,缺乏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它们收入分配功能的发挥。1.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差距调节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腐败问题就呈现出易发、多发的特征,其来势之猛,让人始料不及。尽管我们党始终保持了对腐败问题的高度警惕,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与腐败现象的斗争,但仍未能完全遏制其蔓延之势。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忧虑。为了使人们树立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心,以便更主动、更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我们有必要对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走势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分析当前的腐败现象,首先要把一般意义上的腐败与腐败高发现象加以区分,也就是要把矛盾的一般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相区分,否则不利于问题的研究。一般意义上的腐败是一种长期的社会历史现象。自从人类划分为阶级以来,腐败现象就发生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著名学者王亚南就曾说过:一部二十四史,实是一部贪污史。西方发达国家虽经几百年的发展,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但仍无法克服自身存在的腐败问题。尽管腐败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腐败的本质是一样的,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腐败的根除,最终将取决于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消灭及其影响的肃清。这正是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相比而言,腐败高发现象则是一种在某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阶段性的、较为短暂的社会历史现象,本文力求分析的就是这种在我国已经出现的腐败高发现象。 应该说腐败高发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但找出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应为首要,否则就无法对腐败高发现象作出准确的解释,也难以把握其规律。比如,我们认识到历史上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是造成当前严重腐败的因素之一,但是这个因素在我国长期以来就存在,它本身无法解释现阶段腐败高发现象的起因。又如,我们也认识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西方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渗透是发生严重腐败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我国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政策,今后对外开放的程度会越来越高,这意味着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将长期存在。但这并不能决定腐败高发的社会现象也必将长期存在,它无法解释腐败高发现象在将来的消失。 那么造成现阶段腐败高发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那么,寻找当前腐败高发的原因,也应当从当前社会生产方式的分析入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而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主导的方面,它要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我们知道,现阶段我国社会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改革,而改革的实质内容就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中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和环节。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改革必将带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一系列连锁的深刻的变化。从实践的结果来看,这一系列变化的主要方面毫无疑问是积极的,二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但与此同时,这一变化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消极因素,大量腐败现象的出现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社会一直处于经济体制的转换时期。同社会发展的常态相比,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社会经济关系处于显著的变动之中,各种具体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在不断发生变化。许多原有的具体制度受到强有力的冲击,或被废止、或发生动摇;许多新建立的制度尚在试验之中,还不成熟、不完善;有的刚刚建立起来就被更新的尝试所取代,有些客观上需要的制度还未建立起来。变动着的生产关系在摆脱原来不适合它的上层建筑中部分规章制度的束缚之后,不能及时得到新的法律、规章制度的保障和约束,致使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需要的矛盾表现突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除了会出现真空和漏洞外,我们出台的政策有些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过渡性,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有的利弊参半,有的利大于弊,也有的经实践证明是弊大于利。腐败高发现象就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体表现为: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研究分析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分析

————————————————————————————————作者:————————————————————————————————日期: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收入分配不公 摘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 都偏低,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现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此有关。从根本上看,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就必须从初次分配开始,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弱化权力在要素市场的支配关系,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通过公共决策减小既得利益制度化的几率等。 关键词:国民收入;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表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现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此有关。这种状况不仅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也将严重影响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一、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居民收入差距两极分化 资料显示,过去二三十年,我国正经历着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不同人群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都发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1988-2007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有专家断言,目前占全国20%的人占有全部财富的80%虽无从考究,但众多迹象表明,这种断言实不为过。 (二)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在整个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前者由1990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41.4%,后者由1995年的67.3%降低到2007年的57.5%。1996-2007年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其中有4.6个百分点是劳动者报酬下降造成的。数据显示,1997-2007年,我国GDP比重中,政府财政收入从10.95%升至20.57%,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而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1996-2007年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 (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对称增长 被中央领导再三强调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指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例关系),在2009年形成了史上最紧张的局面。1992-2007年,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分别增长了9.83倍、19.35倍和7.52倍。政府和企业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均超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企业收入增长主要是本世纪以来比较快,超过了平均增长速度;而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始终是最慢的,且低于平均增长速度,这是一种并不对称的增长。结果,在高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格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格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一) 摘要: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格改革历程的基础上,指出在新形势下价格改革面临的新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价格改革;趋势研究;政策建议 价格是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利益分配的主要手段,是各种生产资料配置的基础工具,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杠杆和社会稳定的政策载体。经济体制的完善与价格体制改革密不可分,价格改革的思路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格改革的发展历程,找出当前价格改革存在的新问题,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一、价格改革的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格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的总体指导思想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以带动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具体分析这五个阶段…可更清楚地了解我国价格改革的轨迹。 (一)第一阶段:改革准备阶段(1979年至1984年)。这一阶段价格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完善计划价格体制,改革重点是调整价格结构,改革思路是价格的形成遵循调放结合,以调为主。与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展开相适应,价格改革以国家有计划地调整价格结构为主要改革方式,以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和销售价格为重点,先后进行了六次较大规模的价格调整,同时调整了煤炭、化肥、水泥等部分生产资料的价格。在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主要是中央对地方下放部分价格管理权限,分三批逐步放开小商品价格和部分农产品价格,对部分机电产品试行浮动价,允许企业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自主灵活定价,对部分生产资料产品实行“双轨制”价格。 (二)第二阶段:改革初始阶段(1984年底至1988年)。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是价格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实行混合价格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明显加强,改革重点是转换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思路是价格的形成遵循调放结合,以放为主的思想。国家在放开绝大多数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大多数城市耐用消费品、生产资料的价格管制,对工业生产资料全面实施价格“双轨制”,鼓励逐步形成市场价格,形成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价格形成和价格管理的新格局。 (三)第三阶段:改革调整阶段(1989年至1991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价格改革逐步深入,为进一步推进价格改革,中央决定实行“价格闯关”。由于闯关过程中通货膨胀严重,全国出现抢购风和挤兑风潮,中央决定放慢价格改革的速度,以整顿经济秩序为主。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和改善价格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的方式是控中求改,相机调放。这一阶段我国初步建立和健全了价格总水平的监测和调控体系及某些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同时在通货膨胀受到明显抑制、市场趋于平稳的情况下,有计划、分步骤地调整了5大类20多个系列的产品价格。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逐步放开了长期管制的商品价格,初步形成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的价格调控体系。(四)第四阶段:改革巩固阶段(1992年至2001年)。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并居主导地位,价格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点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大面积地放开一批商品劳务的价格。对粮食、生产资料等重点产品的价格进行结构性调整,对大部分工业生产资料实现单一市场价。同时逐步把价格改革引入城市公共交通、房租、自来水、民用燃料、教育、医疗等领域,促进公用事业的发展,从而确立了市场形成价格的主体地位。在价格宏观调控基础上,充分运用经济调节手段,建立中观调控体系并加强法制建设,在此阶段我国开始探索要素价格改革,这也标志着我国价格改革从狭义改革转向广义改革。 (五)第五阶段:改革深化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价格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的基础性改革,以价格改革带动政府职能的转变。竞争性产品的价格完全由市场形成,垄断行业产品

什么是收入分配制度

什么是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体制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社会或地区在一定时间段内劳动者创造出的社会总价值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在各个参与价值创造的主体间进行分配。 一般有几点具体表述: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过程包含不同的环节和阶段,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应地,收入分配格局也可以划分为初次分配格局和再分配格局。个税不再以个人收入为准,而是以家庭收入征收。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具体举措是在初次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最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快对国有垄断企业改革,完善价格听证制度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财税体制改革,调节过高收入者收入,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发放财政补贴,加强对基础公共设施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私人慈善事业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三次分配”体系建立等等 为什么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因为:城乡差距问题 一,城乡收入差距近几年呈扩大趋势 到了2010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教育差距同样触目惊心 一、教育经费 我国的教育投入本来就少,始终徘徊在国民生产总值的4%之下,远远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而有限的投入在分配上又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2006 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全部教育投入的23%。 二、收入群体享受教育资源不均 在重点中学,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占绝大多数。农民子女的比例随着院校层次的升高而降低。 三、教师素质 在全国范围,东西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平均相差三十个百分点左右,2006 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农村占47.49%,比城市低31 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农村是24.34%,比城市低约38 个百分点。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 四、教师年龄结构 在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2006 年全国共有49.9 万代课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其中,75.9%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小学。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

试谈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试谈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宣传信息窗2008-09-30 来源:人民日报 中央政治局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消息发布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具体改革政策。随之,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议论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据了解,这次出台的改革措施,是个一揽子方案,既包括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也包括相应提高相关人员特别是社会保障对象的待遇和生活补助水平等多项措施。可以预见,这种改革必将对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注和评论也是自然的。本文想试对这次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谈一点个人见解。 一、建立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是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务员管理进入了全面依法管理的新时期。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工资制度做出了新的规定,核心就是“建立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因此,这次改革的一个最大背景就是贯彻落实公务员法。改革的目标也很明确,即,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务员薪酬制度,实现公务员工资分配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改革公务员职级工资制,主要是针对解决我国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激励功能不够,结构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平均主义倾向,以及基层公务员工资收入偏低,积极性难以发挥等问题的需要。新的职级工资制的特点是,合理拉开了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工资差距,有利于促进按劳分配;在坚持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基础上,实行级别与工资等待遇适当挂钩,增强了级别的激励功能;向基层公务员倾斜,使低职务公务员能晋升到较高的级别,克服了只有职务晋升才能提高待遇的弊端,有利于促进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建立正常的晋级增资机制,使公务员工资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利于适应人才竞争的需要;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公务员的收入分配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务员的收入分配是否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规范有序,都将对全社会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改革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必须从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局出发,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有效解决公务员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引导和促进全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 二、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是严肃纪律,维护国家统一的工资福利政策,促进政府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一个时期,地方和部门在国家统一的工资政策外自行出台了一些津贴补贴政策,在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出现了分配不公,乱发、滥发津贴补贴现象日益加剧,扰乱了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清理规范津贴补贴。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以行政手段为主坚决消除同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津贴收入差距。通过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釜底抽薪,以切断单位、部门掌握的国有资产和行政权力与巧立名目乱发津补贴之间的链条。同时,将各地“阳光工程”进一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规范津补贴是建立科学的公务员薪酬体系的基础,对于稳定公务员队伍、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收入分配方案分析

论我国收入分配方案 国民收入分配的三大主体包括政府、居民和企业,这三大主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的具体情况称之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国家和企业支配的部分与直接分配给个人的部分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在居民之间收入数量的差距问题。前者是要回答整个国家积累或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问题,后者则是回答正确处理个人之间的收入差别问题。二者的分配关系是否正确,都关乎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影响着千家万户。前者属于正确处理生产发展与消费水平提高的关系,涉及长远发展与当前利益、国家整体利益与居民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后者则属于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原则,也就是是否符合在这种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公平、公正等权利原则。 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 (一)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缩小而企业和政府所占比重不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1992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所占比重分别为20∶19∶73,2008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所占比重分别为20:22:56。 (二)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82475.6 元)是20%最低收入组(15233.4 元)的5.4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14049.7 元)是20%最低收入组(1869.8元)的7.5倍。根据财政部的调查,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 上升到目前的0.47 ,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 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我国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高。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127 个国家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指标表明,基尼系数低于我国的国家有94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改革思路: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完善政府财力分配制度一是通过完善税制,加强征管,规范收费,建立财政收入与GDP合理比重增长机制,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依法制定、完善政府财力的预算管理体制、财力配置结构、预算执行有序的规范理财机制,保证各级政府年度存量、增量财力用于解决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中的利益失衡问题。三是建立转移支付财力规模增长机制和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保证增长的责任机制 3.完善税收调节分配制度。一是通过直接、间接两种税收模式调节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可考虑实行法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二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计征办法,调整消费税,同时,加强税源、税基管理,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三是对高收入阶层的财产分配、生活消费两大行为设计行为调节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财产交易税、房地产超面积使用税、高消费行为的消费税,建议提高累进所得税率,对最高收入者税率可达80%,严格申报制度,加大逃税处罚力度,强化管理,由此缩小与低收入者的悬殊差距;四是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改依规交纳社会保险费为依法交纳社会保险税,确定税基,统一税率,同时,建立社会保险税全社会统筹机制。 4.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制度。一是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困难领域、困难地区、困难群体与先进领域、先进地区、富裕阶层实现利益同步增长的政府法律责任,建立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机制;二是明确价格转移支付对垄断行业、高收入阶层收入的调节作用,以此发挥对政府转移支付的补充作用。政府通过制定价格政策,引导价格收入所产生的价格收益用于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利益;三是运用利率分配可以承担转移支付的功能,探索实名制存款限额差别利率政策,用以调节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群体间在存款收益上出现的分配差距。5.完善社会保障分配制度。 6.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浅谈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浅谈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摘要: 关键字: 正文: 最近,网络上有这样一句话颇为流行“富人上街买苹果四代,穷人却只能买‘四代’苹果”。几句讽刺意义,却又引人深思。我们不得不感叹我国实施市场经济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而上述所提及的这一现象就是这些问题中最为突出的表现,这就是最近备受关注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究竟什么是收入分配差距?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出现怎样的问题,表现为哪些形式?而我国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距问题?面对该收入分配的差距问题,我国应该采取什么养的措施来改善?无数的问号接踵而至,对此,为了进步搞清楚我国这一问题的具体情况,通过查阅资料,我将对这些问题从一下三个方面进行浅要的阐述: (一)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首先,国家发改委不久前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当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到合理值的上限,达0.4左右,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则显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5。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已经成为严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深化改革的一大障碍,引起了从社会公众到学界到中央的高度重视。

其次,又有数据表示目前又有数据显示银行居民存款已过60000亿大关。90年代初,有银行界人士说:“10%的人掌握60%的有价证券和40%的银行储蓄。”90年代中期,有专家学者说:“目前20%的人拥有80%的存款,80%的人的存款只占20%。”进入90年代末,有人根据城镇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推算,3%的富裕人口占有居民储蓄存款的47%。这里面,到底几家欢乐几家愁呢? 说到底,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充分显现,我国收入差距拉大过程,如果从1985年算起,已经持续20年了,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到目前为止,差距拉得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居民收入情况看,基尼系数已从1995年的0.389上升到2002年的0.43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差距从1985~2003年的18年间快速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3%,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l,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达到6∶1。尽管去年中央采取了多项重大措施,使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300元,但城市人均收入增加900元,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从地区差距看,2003年东部地区人均GDP 分别相当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91倍和2.38倍。公务员的工资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差别也太大。据统计,我国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行业收入差距。主要是一些资源性行业、垄断性行业收入过高。1997年航空运输业、邮电通讯业与制造业职工工资之比为2.84:2.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国家统计局连日来发布的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表明,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 1、我国GDP从世界第十升至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 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十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1979年至2007年,GDP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年至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2、我国跃居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 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细则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细则 工资收入的分配问题是居民们十分关心的,为大家精心搜集了 一篇“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细则”,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 意见的通知,《若干意见》共分七个部分: 一、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准确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三、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 四、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五、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 六、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七、加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完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根 本性、基础性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我们已经制定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确保制度建设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倡导勤 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

坚持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 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

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这是一篇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改革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受益,中等收入者人数稳步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分配领域正在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客观、辩证、地看待这些矛盾和问题,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如果收入差距悬殊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会挫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体收入问题 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差距迅速拉开。统计显示,用以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5。2004年10月12日,“观澜湖2004胡润百富榜”在上海发布。排名首位的国美老板黄光裕个人资产评估为105亿元。榜上100人的平均财富为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按照美林集团《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关于资产超过100万美元(不计房产)为富裕人士的定义,这样的人在已达23.6万。而另一面,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刘坚2004年7月介绍,2003年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增加了80万人。这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贫困人口不减反增。而我国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003年的年人均收入,上限是637元。说明我国居民个人之间收入已严重悬殊。 2.城乡收入问题 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虽然有差距,但由于国家对城市居民工资的计划管理,城乡收入差距上的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622.2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8472.2元。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虽大幅提高,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扩大到2003年的3.2∶1。 3.地区收入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国家对全社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统配,地区间的收入反差不是很大。改革开放以后,在“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国家给东南沿海地区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双重结合下,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优越的条件、相对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便于形成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国内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和港澳台资本迅速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从而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腾飞,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数字统计,2003年职工年均工资最高地区是上海27304元,其次是北京25312元。职工年均工资最低的是海南10397元,其次是河南10749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凸现这种差距。2003年,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上海最高14867.49元,北京为13882.62元。处于“最低”段位的宁夏、贵州,分别为6530.48元、6569.23元。 4.行业收入问题 由于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个别行业的垄断经营,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数字统计,2002年,收入最高的行业为金融、保险业,职工年均工资(下同)19135元,其次为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职工年均工资19113元,其他收入较高的行业,如房地产业的职工为15501元,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职工为13975元。年均收入最低的行业为农业,职工年均工资为6398元。制造业、采掘业的职工收入也较低。 5.城镇内部收入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