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

山东省胶州市第四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创新题)1.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特种是()

A.原始鱼类 B.古老的两栖类

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 D.蕨类植物

(改编题)读人类发展和生产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完成2~3题。

2.图中数码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A.①为生产规模过大

B.②为滥采滥用自然资源

C.③为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

D.④为破坏生态环境

3.该图所反映的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B.具有对立性

C.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D.向恶性循环发展

4.有关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就是土壤

B.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全部的矿物养分

C.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

D.成土母质需进一步发育才能形成土壤,故其粒度与土壤质地并无关系(改编题)澳大利亚东北部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回答5~6题。5.这类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

A.石灰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岩浆岩

6.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大量死亡,据研究,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7~8题。

7.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

8.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创新题)9.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地区存在差异性,有的地区不存在差异性

B.同一自然带内不存在差异性

C.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D.只存在大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不存在小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

10.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指()

①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沿纬线延伸有规律的更替②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沿纬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的更替③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与纬线大体平行伸展成条带状④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沿经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改编题)下图为欧洲传统民居自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的墙壁厚度的变化规律。据图完成11~12 题。

11.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传统民居墙壁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

A.温差逐渐变小B.气候的海洋性越来越强

C.太阳辐射逐渐减弱D.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

12.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自然带的变化所体现的规律是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D.垂直分异规律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13~16题。

13.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14.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15.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降水量

C.大气环流D.太阳辐射16.该山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D.极圈附近

(改编题)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7~19题。

17.和①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A.暖流B.山脉迎风坡C.大气环流D.寒流

18.⑤处自然带的名称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19.自然带①③②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20~21题。

20.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21.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创新题)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生物和土壤等组成

B.各地理环境要素互不联系,独立发展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23.下列土地利用形式,属合理经营管理,用养结合的是()

①南方红壤区补充熟石灰,增施有机肥②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发展耕作业③青藏高原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④黄淮海平原小麦返青时,浇水施肥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 沿X方向热量增加

C 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 沿Y方向纬度增加

25.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地区是:

A 山东丘陵

B 江南丘陵

C 刚果盆地

D 西欧平原

下面两图中,上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下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26~28题。

26.处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 B.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27.在下图中,大陆东部和西部沿岸地区都是森林,但是森林的种类不同,其影响因素是()A.地形B.土壤C.水源D.气候

28.在下图中,D处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

C.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草地的生长

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之间属于地中海气候。

(改编题)29.右图是某汽车拉力赛路线图,整个赛程中

选手沿途看到的景观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荒漠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雨林

雨林带,南侧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西侧为垂直自然带,此

区位于()

A.北美洲B.非洲C.大洋洲D.南美洲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下面“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____________ 规

律,它是以_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

原因是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A:①②③④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

是。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

(4)把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温带大陆性气候松鼠⑥棕壤、褐土

温带季风气候骆驼③荒漠土

32.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a、b、c三条曲线,曲线表示蒸发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填写字母)地

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填写字母)地带。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层、腐殖质层、层、

淀积层和母质层。

(4)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

是、。

(5)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开发该地区的关键性制约因素

是。

(6)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

3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沿直线C D反映了陆地环境地域差异的分异,决定这一分异规律最主要的因素是,这种地域分异主要是受的影响而产生的。

(2)沿直线A B反映了陆地环境地域差异的分异,决定这一分异规律最主要的因素是,该分异规律在纬度地带表现最为明显,产生这种分异的原因是受的影响。

(改编题)34.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l)写出自然带的名称:B为,E为。

(2)自然带D的典型植被是。对应的气候是。

(3)F自然带在南半球缺失的原因是。

(4)在南半球与H相同类型的自然带字母代号是 ,分析南半球该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5)植被以森林为主的各自然带,在图中的字母代号是。

参考答案:

1.C 本题需明确地质史上两次生物灭绝时期灭绝的生物物种。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

2.C 3.A 根据图可知,人口过多会导致生产规模过大,从而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人口素质过低,会违背自然规律,通过破坏环境来攻取资源,从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人口与环境具有对立性,如果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会使环境向恶性循环发展,故我们必须要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但通过停止人类的发展来恢复环境的原始面貌也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是不合理的。

4.C 成土母质并非土壤,而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反之则较粗。

5.C 6.A 大堡礁是珊瑚虫死亡后沉积形成的,应属于沉积岩。全球气温升高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导致珊瑚的大量死亡,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7.D 8.A 从湖泊消亡过程中可以看出,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周围的植被明显减少,受其影响水土流失可能会加剧;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深度越来越浅,直到消亡。湖泊消亡引起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9.C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各自然带之间存在着差异,属于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带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属于小尺度范围。10.B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而纬度变化的方向是南北方向;沿纬线平行伸展即东西伸展;沿纬度变化的方向更替,即沿南北方向更替。因此,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主要体现了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沿东西方向伸展、南北方向更替的带状规律性。

11.D 12.A 由沿海向内陆温差越来越大,降水越来越少,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降水越来越少,自然带由森林带向草原带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3.A14.A15.A16.A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规律和影响素。山地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更替的规律与该地从低纬向高纬更替的规律相似,可根据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推导其垂直变化。图中基带为热带草原带,可以判断该地为低纬度地区;

①的海拔在5 000米以上可以判定为积雪冰川带;②以下为山地森林与草原过渡带,可以判定③为高山草原带,②处于①和③之间,应为高寒荒漠带。其余问题可迎刃而解。

17.D 18.B 19.B ①处是热带雨林带,成因是受东澳大利亚暖流和东南信风影响,又处在大分水岭的迎风坡,水热丰富。⑤位于南纬30°到40°大陆的西岸,为地中海气候。①③②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20.A 21.D 对比地形结构图和农业用地结构图可以看出,该地种植业比重远远大于

平原的比重,说明该地存在严重的过度开垦现象。一个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江南丘陵地区水热资源丰富,但水土流失严重,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可以扬长避短,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2.A 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生物和土壤等组成。

23.C 南方红壤因有机质被淋失,含铁、铝万分较多,而呈酸性且土壤贫瘠。黄土高原地区因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不宜大力发展耕作业。青藏高原地区因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以河谷农业为主。黄淮海地区,春季返青,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小麦需水、肥量大。

24.A 25.B 由图可知,沿X方向自然景观大致由森林过度到草原、荒漠,与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类似,其主要原因是水分不断减少,故沿X方向干燥程度不断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沿Y方向自然景观依次为针叶林、温带落叶林以及热带雨林,这又与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垂直地域规律有相似之处,故沿Y方向热量条件应该越来越好。依上题分析,M地自然景观应该是森林景观且M介于热带雨林与温带落叶林之间,根据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该地最可能是亚热带阔叶林。四个选项中的A、D 两地都是温带沿海地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景观,只有江南丘陵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26.D 图中A处的纬度在北纬50°~60°,这里的自然带应为亚寒带针叶林带,但由于地27.D 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差异明显,东岸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而里海西侧和黑海形的影响,在林区中出现了苔原植被。

28.C D处属于荒漠中的绿洲,形成原因是这里与周边区域相比较,水源条件较好。29.C 出发地里斯本为常绿硬叶林,盖勒敏等地区为荒漠景观,达喀尔则为草原景观。30.南美洲巴西高原的热带稀树草原带,北侧为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带,南侧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西侧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有垂直自然带的分布。31.(1)纬度地带性、热量、太阳辐射在各纬度的分布不均造成的

(2)A 地势高,气温低,水热状况变化大

(3)距海远近的不同导致水分的差异

(4)温带大陆性气候---------骆驼--------⑥--------荒漠土

温带季风气候-------松鼠------③-------棕壤、褐土

32.(1)a (2)EG A (3)枯枝落叶淋滤

(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5)温带荒漠缺水

(6)降水量小于蒸发量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

33. (1) 由赤道向两极热量太阳辐射 (2) 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条件

中海陆分布

34.(1)热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

(3)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

(4)N 地处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5)ADEFKM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

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进行着相互作用;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认识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联系第二单元所介绍的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明确相伴进行的能量交换;以圈层作用和地球上的碳循环为案例,分析具体过程,明确实际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尝试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自然界中的碳平衡,防御全球变暖。【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结构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 1、从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入手认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回忆前面已学过的大气环流、水循环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的,最后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所引起的环境效应来印证这一基本 结论。 2、联系海洋与大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传输来理解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尤其是生物循环过程中的能量交换。 3、结合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迁移和运动理解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过程和结果,明确碳循环、氮循环等都超越了圈层界线,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和体现。【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内在的联系呢?这也是我们这一节的开头就给出的问题,呈现读图3-2-1,说明先不讨论答案,而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最后再作回答。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讲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复习建议 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了解世界某些区域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作用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____、土壤、____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____共同构成的一个____。 2.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____等过程。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____成分;(2)制约____的化学成分及状态;(3)参与____岩的形成、风化,促进____的形成。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___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____和____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____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的演化过程:(1)各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____;(2)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____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的____会导致其他____及整个____状态的改变。 三、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变化的方向,由____到____作有规律的更替。 (3)表现:a.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____带、____带、____带.b.中纬度地区受____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自然带不同。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平行于____方向延伸,垂直于____方向更替。 (3)表现:____地区表现极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呈现出森林带、____、____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____的变化呈现出____分布规律。 (3)表现:山麓与____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____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 4.非地带性规律

(完整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平和一中地理教研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4.分析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过程的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4.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投影】: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在汉代时,曾是草肥水美、山青水秀的景色,今天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的地表形态。 思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 讲授新课: 自然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主要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各个地理要素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生物循环过程中,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板书)1、地理各要素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投影:生物循环示意图及能量流动示意图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示意图,分析生物循环的特点,总结出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角度训练] 角度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7·东北三省三校二模)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变化与降水、气温的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泊水位变化与年平均温度大致呈正相关 B.全球变暖是导致湖泊水位变化的直接原因 C.湖泊水位变化与年平均降水量大致呈正相关 D.湖泊水位变化与高原、山地冰雪融水无关 [解析]年均温持续上升,湖泊水位先增后减,因此A选项错误;全球变暖可以导致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加剧,增加湖泊水的来源,并对湖泊水位造成影响,但不是湖泊水位变化的直接原因,因此B、D选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选项。 [答案] C 2.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的变化,会导致近期内() A.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缩小B.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干旱 C.东部江河上游水量减少D.青藏高原水循环受影响 [解析]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缩小、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干旱、东部

江河上游水量减少等三个选项内容与湖泊水位变化是并列关系,非因果递进关系,故错误。湖泊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会对湖面水分蒸发、水汽输送等环节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水循环,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答案] D 角度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3.(2017·山东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疆罗布泊水量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0年以后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材料二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简述罗布泊面积缩小直至干涸的原因。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第(1)题,根据湖岸线的变化可判断A地到B地的地势变化。第(2)题,罗布泊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生产发展对水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第(3)题,随着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索:

(出示阅读材料)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师归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出示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 案例1:

案例2: 案例3: (教师小结)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2)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活动)尝试动手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案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教学案例 高一地理 宋华冰 余干中学教学硬件设施比较完善,有一个多媒体大礼堂,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能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讲这节课的时候,这个学期快结束了,有些同学对课堂教学形式有些厌倦,其次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我决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1.导入:引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涵义(课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 师:请大家看课本相关内容,思考: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生:拿起课本边看,边回忆回答 教师整理归纳,投影仪上出现相应文字: 师:归纳总结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义: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大气、水、生物、岩石、土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系统),这各特性叫做整体性。 2.案例过程实录 师:请大家说出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大部分学生开始讨论,还有一部分同学没多大反应) 生: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师:(对)如果用下列图表示,应该非常清楚。(切换下一个课件) 地理环境要素 大气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水循环 地壳的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物质运动和 能量交换 整体 (系统) 地貌 大气循环

生: 非常直观……(学生专注看图) (接下来我依次给出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层合水循环、大气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合生物循环的彩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其的印象) 生:(学生全部聚精会神看团) 师:那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生:(声音稀疏)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此外,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师:(对)下面我们就以具体的例子来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体的表现。 师:我们先看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总体特征,有同学知道么? 生:我国西北地区深居我国内陆地区,离海洋远,海洋湿气不能到达,所以其气候非常干旱…… 师:回答的非常正确。 (接下来我放出一副中国地形彩图,标出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通过这个图,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 生:这么远啊!果真是气候比较恶劣(学生比较激动) 师:可能大家对这个图还是比较抽象,下面大家看些在这个地区的河流、植物合地表形态是不是符合干旱的特点。 (我依次给出塔里木河,胡杨林,戈壁荒滩的彩图) 生:哇……(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叽叽喳喳的讨论) 师:所以,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发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师:我们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局部必须是合=和整体保持一致性,那么,如果其中的某个局部发生了变化,其对整体的影响是否存在呢? 生:肯定有! 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我把我国东北森林20世纪前和20世纪后的林种结构变化以及因此产生的环境问题用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生:(看的非常仔细) 师:从这些图中我们可以发现 寒温带 针叶林 温带针 阔混交林 改善生 态环境 净化空气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补充土壤有机质 北部 南部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容说课 要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要先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教学中可通过一段录像来引出这一问题,选取的地区应具有典型性和鲜明性(如西双版纳或内蒙古草原),引导学生分析景观录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间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通过教材P93活动,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要素通过与其他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从而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开来,而应充分认识到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考虑,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给生态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识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差异性 一、自然带 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

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 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部受西风控制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3)垂直地带性(重点--理解背诵,学会应用)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同一自然带向海拔高处倾斜的一坡为阳坡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gzdl]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再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同一演化过程.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投影图片】泰宁金湖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学生讨论】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 【教师小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

【引入新课】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过渡】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承转】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这些地理要素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1、水循环 水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生物循环(重点讲解:生物循环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小组讨论】案例1中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示: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影响).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简图.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承转】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教师小结】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环 境 物质循环过程: 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 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 【投影小结】 【学生思考】图5.2,树如何自养? 【教师小结】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

(整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

1.澳大利亚东北部近海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球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导致全球变暖进而影响珊瑚的生存环境,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A 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2~3题。

2.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3.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解析】第2题,松花江和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影响其水文特征的因素是气候。第3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的。 【答案】 2.A 3.B 4.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由图可知( )

A.绵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B.绵羊的数量不可能与该岛屿的环境形成一种平衡 C.在自然状态下绵羊种群的数量最后基本稳定,证明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绵羊种群的数量变化和该岛屿的地理环境互不相干 【解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可以使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达到平衡状态。在自然状态下,最终绵羊的数量基本稳定,这也是地理环境平衡功能的体现。 【答案】 C 5.阅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地区,该地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________。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沼泽众多,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解析】根据图中的“三面环山、平原中开”、“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色暗的肥沃土壤”等信息,可判断该地为我国的东北地区;东北河流一年一般有两次汛期。沼泽就是地表积

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草原景观。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如赤道两侧低平地区,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因而生长茂密的热带雨林,地面发育着砖红壤,森林内生活着多种动物,在这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原因,茂密的热带雨林等是结果。但在某些热带雨林地区,由于人为的滥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反过来也会影响气候、土壤、动物等,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显然,在这里植被的变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变化却成了结果。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海南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 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0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一、典例引领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 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 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 落。如图为澳大利亚大陆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 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影响澳大利亚大陆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①纬度②降水③地形④洋流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 2.红树林目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红树林大量被破坏将( ) A.吸引鱼群聚集B.加快泥沙淤积速度 C.导致水体富营养化D.加剧海岸侵蚀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区域红树林物种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北部纬度低、热量充足;同时,东部沿海数量多于西部沿海数量,是因为东部受沿岸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第2题,红树林主要起防海浪侵袭、防台(飓)风、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遭破坏后会引起鱼群分散,加剧海岸侵蚀,减缓泥沙淤积速度。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造成的,与红树林被破坏无关。 答案:1.B 2.D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地形略图。

材料二博格达峰北邻准噶尔盆地,南隔达坂城谷地与吐鲁番盆地遥遥相望,处于荒漠包围之中。博格达峰垂直分异景观十分明显,由上至下为冰雪带—高山草甸草原—森林带—山地草原—荒漠带,野生物种资源丰富。 (1)根据材料分析博格达峰野生物种丰富的原因。 (2)达坂城至吐鲁番附近一段被称为“30里风区”,简述“30里风区”多大风的原因。 (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图中山脉对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1)由材料“处于荒漠包围之中”可知,博格达峰人类活动少,生物保护较好;由材料“博格达峰垂直分异景观十分明显,由上至下为冰雪带—高山草甸草原—森林带—山地草原—荒漠带”可知,该山垂直差异显著,野生物种资源丰富;博格达峰海拔高,山地降水较多,有冰雪带,夏秋季节冰雪融水多,水源丰富。(2)风力大小与地形、当地气候、植被有关;达坂城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当地距冬季风源地近,植被稀少;结合图中地形,铁路在此经过两山之间的山口,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达坂城到吐鲁番海拔不断降低,地势高差大,顺着地势下滑风力增大;吐鲁番盆地以沙漠、戈壁为主,比热容小,季节变化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必然导致强烈大风。(3)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结合图文材料回答即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题组 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下图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2.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的后果是( )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海洋“生物泵”作用的影响可能是(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4.材料中体现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 )

A.循环功能 B.转化功能 C.生产功能 D.平衡功能 下图是我国土壤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18河北保定模拟演练)据图可知黑垆土主要分布在(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6.(2018河北保定模拟演练)青藏高原东南部形成红黄壤的原因是( ) A.海拔高,热量充足 B.较低纬度谷地,水热充足 C.海拔低,光照充足 D.河流谷地,水源条件好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Ⅰ示意研究区范围,图Ⅱ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图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而进行着相互作用; 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 认识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联系第二单元所介绍的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明确相伴进行的能量交换; 以圈层作用和地球上的碳循环为案例,分析具体过程,明确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尝试运用联系的观

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自然界中的碳平衡,防御全球变暖。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 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结构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 1、从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入手认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回忆前面已学过的大气环流、水循环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的,最后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所引起的环境效应来印证这一基本结论。 2、联系海洋与大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传输来理解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尤其是生物循环过程中的能量交换。 3、结合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

用过程中的物质迁移和运动理解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过程和结果,明确碳循环、氮循环等都超越了圈层界线,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和体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内在的联系呢? 这也是我们这一节的开头就给出的问题,呈现读图 3-2-1,说明先不讨论答案,而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最后再作回答。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 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 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 环境的发展变化。 读图:P64图3-2-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可让学生展开讨论,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 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 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 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潮湿、空气

人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明确影响地理环境分异的因素 3.掌握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差异性形成的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自学差异性的理论,培养学生自学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环境差异性的分析,让学生建立事物差异是普遍的哲学观点 2.通过环境差异性的学习,让学生建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学习重点: 1.了解环境差异性不同尺度的分类 2.理解环境差异形成过程 3.知道不同自然带的分布状况 4.理解自然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5.了解主要的非地带性因素及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典型案例 学习难点: 1.理解不同区域环境特征形成的内在联系 2.知道自然带分异的地带性规律 学习方法: 对比分析法、展示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点过程与方法课后记一、地域差异 (一)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但差异是更普遍的 (二)不同空间尺度差异性的分类 1.大尺度的分异规律(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温度带的分异和海陆的分异规律 2.小尺度的分异规律(陆地自然环境的分异) (1)地带性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二、地带性分异规律 (一)自然带的分布 1.概念: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表现:其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二)平衡功能 1.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表现:藏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恒定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一)同步演化 1.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过程为例说明看书第一部分 内容,总结出环 境的组成要素 以及其中存在 的三大物质循 环(简单说明大 气循环) 本课内 容就知 识点而 言,难度 不大,但 关键是 让学建 立一种 总体性 的思想, 以及如 何把握 各要素 之间的 联系是 重中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