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1、中国人口居世界第一位,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看人口突破年限)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5000多年,从古代到现代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中国一直是世界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长期保持在四分之一左右。12世纪初(北宋)时,人口超过一亿,18世纪至19世纪初人口连续突破2亿、3亿和4亿,到1949年,大陆人口达5.4亿,1995年突破12亿,1997年为12.427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21%。

2、中国的海域自北而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区。1958年9月4日我国政府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这项规定适用于我国大陆及沿海岛屿,和同大陆及沿海岛屿隔有公海的台湾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我国的岛屿。

3、我国西起东经73o22′,位于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部,东抵东经135o03′,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处的耶字界碑东南,东西跨经度约62o,延伸约5200km。东西时差达4小时以上。

4、(看疆界与邻国)我国的疆界辽阔,陆地面积约960×10?km2,陆地疆界约22230km,与我国接壤的邻国14个,自东北起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其中,中朝边界1330多km,中俄边界长约4330km(东段约4280km,西段50余km),中蒙边界4670多km,中哈边界1750余km,中吉边界约1070km,中塔边界约450km(大部分为未定界),中阿边界约90km,中巴边界590多km,中印边界约1700km,中尼边界约1410km,中不边界550多km,中锡边界200多km,中缅边界2180多km,中老边界约500km,中越边界1340km。

5、我国陆疆临边的省区有辽、吉、黑、内蒙古、甘、新、藏、滇、桂九省区,132个县市旗。其中新疆和毗邻国家的陆地边界线最长(约5660km),毗邻国家最多(蒙、俄、哈、吉、塔、阿、巴、印八国),沿边县市32个;内蒙古陆疆边界长约4200km,沿边旗县市18个;西藏陆疆边界长约3850km,毗邻印、尼、锡、不、缅五国,沿边县18个;云南陆疆边界长约3210km,沿边26个县市;黑龙江沿边18个县市;吉林沿边9个县市;辽宁沿边3个县市。

6、我国是一个重要的海洋大国,按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我国周围海区应划归我国主权和主权利益所管辖的海域,包括内水、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共约300×104 km2。这是我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7、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中国地貌的基本类型,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其次是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都较小。因此,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形式。

表1-2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

地貌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占全国面积/% 33 26 19 12 10

8、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均属构造断陷区域。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为2600~3000m,盆地四周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构造上属东昆仑褶皱系中柴达木坳陷,面积20多万平方千米,为全国第三大盆地。盆地气候干燥,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石油资源等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丰足,农业单产高,河流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故有“聚宝盆“之称。

塔里木盆地面积53×104km2,是我国最大的盆地。由于深处内陆腹地,又为高山环抱,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燥。

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显著,分布着全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呈环状带排列。环盆地边缘,受高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衢。

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四周山地环抱,盆地形态完整。因中生界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盆地面积约16.5×104km2。虽然是四大盆地中最小的一个,但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富饶,经济发达,是我国富有的地区之一,

10、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和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面积31×104km2,为我国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降很小。不少地段河床高于两岸平原,地上河和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的特色。

第二章自然结构

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1)季风气候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的季节与年际变率都很大。(2)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表现为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3)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4)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2、控制我国的季风可以分为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两者相互有紧密联系,又有独立性。主要的差异在于,印度季风是属于热带性质的季风,而东亚季风是副热带性质的季风,副热带季风受中、高纬度的影响比较大。印度季风的年际变异,主要表现在各年夏季风时期(6~9月),夏季风间歇时期的长短以及季风江水的强度;而东亚季风的年际变异,则表现在雨带从华北推移的速度快慢以及停滞时间的长短。冬季我国大陆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货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在东经80°~90°高空为一高压脊,东部沿海高空为一大槽,槽后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加强了地面的冷高压——蒙古高压,气流向外扩散,使得我国冬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北、北和东北季风。极地大陆冷高压及其伴随

3、夏季时,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所控制,高空在东经70~80处为一低压槽,沿海为一浅脊。地面气压系统表现为欧亚大陆为印度热低压盘踞,与海洋上的高压系统相配合,使得我国夏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南、南和东南季风。(图)

4、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东部平原地区的气温,主要由太阳辐射决定。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自此向南气温逐渐升高。1月0℃等温线在东部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一线,详细沿青藏高原东缘折向西南终止与江孜附近。亚热带气候北界在秦岭-淮河一线,比欧洲地中海地区偏南了10个纬度左右。淮河是我国最北的一条冬季不结冰的大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都会形成季节性的冻土。年平均最低气温0℃线位于

长江附近,江淮之间冬季凌晨仍可见到结冰现象。极端最低气温只有雷州搬到以南才在0℃以上。

4、西部地区的温度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地形和地势因素的支配。冬季北疆为寒潮通道,南疆受天山阻挡,冷空气不易侵入,加上纬度较低,因此南疆比北疆暖。准格尔盆地为冷中心,气温由此冷中心向盆地四周升高。青藏高原因地势高,随着地势和纬度的降低,气温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

5、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⑴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

①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向。

②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包括山前带)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

③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也是促使南岭山地、闽浙西部山地、长白山

地降水量增多的一个原因。

⑵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①季节变化非常明显,一般来说,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及新疆西部,春雨多于秋

雨,其他地区则是秋雨多于春雨。

②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其特点是,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

6、干燥度(K):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它是根据降水量与可能蒸发量的比值求得的。以K值为1.0的等值线来区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指标。K<1为湿润地区,K=1~1.25为半湿润地区。这条等值线大致相当于秦岭~淮河线,但此线以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胶东半岛的K值亦小于1。K<1的地区表示降水量大于可能蒸发量,植被为森林,土壤无石灰性,基本上没有盐渍化,年平均降水变率一般在20%以下,旱患较少;K=1~1.25为半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的植被为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土壤中有一些石灰质积累,有些地区有盐渍化现象,旱患频率较大。K>1.25~4为半旱地区,包括广大的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半干旱地区与干草原区相当。K>4为干旱地区,植被为干荒漠,发展农业需进行灌溉;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

7、寒潮:寒潮是冬半年危害较大的大规模天气现象。它起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当迅速南移时其前缘即为寒潮冷锋,常使沿途地区剧烈降温、风速猛增、出现霜冻,偶尔伴有雨雪天气。

我国气象台一般用日均温的过程总降温高于10℃和温度负距平的绝对值高于5℃,或者过程总降温高于7℃和温度负距平的绝对值高于3℃作为标准,根据寒潮影响地区的大小,分别定义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在冬季,大约平均10天左右就有一次冷空气爆发南下的过程。

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4条:西北方路径为最多,约占60%,其源地为新地岛以西的北冰洋上空,势力较强;北方路径,约占19%,冷高压从泰梅尔半岛附近南下,经蒙古国西部进入我国,势力也较强;西方路径,约占14%,冷空气首先侵入新疆,然后经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侧南下,影响范围广;东北方路径,约占7%。

我国每年出现寒潮的次数平均约为6次,但各年差异很大,寒潮出现最多的年度达10次,出现最少的年度仅2次。11月出现寒潮的次数最多。秋末和初春由于西风带的活动和调整,寒潮出现次数也较多。

由于地形及海陆分布的影响,冬季在亚欧大陆东岸形成强大的东亚大槽,我国正位于槽后,强盛的西北气流引导底层高纬冷空气由西伯利亚南下入侵中国,而冬季的西伯利亚是北半球最寒冷的陆地,因此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很强,其中不少达到寒潮的强度,使中国成为同纬度最冷的地区。

寒潮的侵袭,往往在不同的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很多地区出现的冻害,低温冷害,对农业常造成巨大损失,当寒潮伴有暴风雪时,还给牧区造成严重灾害;在黄河以南出现的冻雨,也会给交通、通讯、工业带来破坏。

8、梅雨:

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主要发生在巫山以东,北纬26°~34°

的地区,每年初夏,江淮地区有一段时期降水充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地面风力弱的连阴雨,称为“梅雨”或“霉雨”。

初夏,行星风带显著北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移到北纬20°附近。这时大陆低气压已加强,且青藏热低压形成,西南季风加强,但中纬度的冷空气仍常常南下,锋面发生波动而形成江淮气旋,造成江淮流域的降雨。

每年大致于6月“入梅”,到7月上旬“出梅”,一般持续一个月。但每年情况不同,入梅早是可在5月中下旬,晚时刻迟至7月初,前后相差40添。出梅早在6月中旬,玩到7月底,甚至8月初,前后相差一个半月。

梅雨时期的天气形势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梅雨形势稳定,雨量集中,易造成内涝和水灾;另一种是梅雨很不稳定,天气系统变化快,雨区范围变动大,旱涝现象不突出;还有一种是降雨锋系很快北移,出现空梅或少梅。

梅雨期间的相对湿度很高,6月中旬至7月上旬都在84℅~86℅左右。

9、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对人类社会而言,土地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生产能力和固定的空间位置,是人类生存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之一。土地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

10、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中国土地总面积约960×104 km2。南北长约5 500 km,跨49个纬度,包括9个热量带,东西宽5 000余千米,跨62个经度,包括4个水分区。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我国极其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发展

(二)山地多,平地少

中国山地、丘陵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3,平地占1/3。山地是中国主要的林牧业生产基地,尤其中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山地,生物资源丰富,土地生产能力高,非常适宜于林木生长与土特产品的多种经营。西北地区的山地是中国主要牧场,而且又是平原地区农业灌溉水源的集水区,在农业自然资源组成中和农业生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中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居世界第4位;天然草地为世界草地总面积的9.5%,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2位;有林地面积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0%,居世界第5位。人均耕地约0.13 hm2/人,为世界人均的1/3强。森林覆盖率仅16.55%(1998年)。

人均有林地0.11 hm2/人,仅为世界人均数的11%。

天然草地稍多,人均0.34 hm2 /人,不及世界平均数的1/2。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无效土地资源多。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中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区与高寒区面积大,无效土地资源比重大,可供农林牧使用的土地不超过70%;水土资源不匹配,旱涝灾害频繁;土地退化严重,仅土壤侵蚀与沙化的土地就占国土总面积的22%;退化草地占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28%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中国土地划分为三大区域

(1)东南季风区,水热丰富,雨热同季,土壤肥沃,生物多样,土地生产能力较高,集中了全国87%的生物生产量和92%左右的耕地、林地,95%左右农业人口和农业总产值,是中国重要的农区和林区,而且也是畜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

(2)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地面积大,其中东半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西半部为极端干旱荒漠,无灌溉即无农业,草地多,耕地、林地少,土地自然生产能力低。(3)青藏高原区,大部分海拔在3 000 m以上,日照虽充足,但热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生产能力低,而且不易被利用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资源的绝对数量与人均占有量将不断下降,耕地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加重。

11、后备耕地资源:

后备耕地资源也成为宜农荒地资源,主要指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的天然草地,疏林草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12、林地资源:(书P55)

林地指郁闭度为0.3及以上的乔木林,包括有林地,疏林地,新造林地(或称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苗圃用地。特定区域范围内的有林地面积与其土地面积之比称森林覆盖率。

我国林地资源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

13、?地表水资源:中国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在100㎞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2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外流流域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内陆河流约占36%。全国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7115×10∧8m 3,折合平均径流深为284㎜。从河流的分布看,长江、珠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雅鲁藏布江等8大江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6980×10∧8m 3,占全国年径流量的62.6%。从地区分布看,西北内陆诸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占全国的4.3%。东北的黑龙江与辽河流域占6.1%。长江流域径流量为9513×10∧8m 3,占全国径流量的35.1%,居第一位;珠江流域年平均流量为4685×10∧8m3,居第二位;雅鲁藏布江流域年径流量为1654×10∧8m3,居第三位。

14、?根据河流降水补给条件,全国河川年径流季节分配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⑴秦岭以南主要为雨水补给区,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水季节分配的影响,夏汛比较突出。因流域的调节作用,河流多水季节一般比多雨季节滞后一个月左右。

⑵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黄河上游和西北一些河流,为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区,有春、夏两次汛期,年径流过程呈双峰型。但春汛水量不大,多数河流占年径流量的5%左右,少数超过10%。

⑶西北内陆区的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以及青藏高原部分河流,主要由山区降水与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径流的变化与气温有密切关系,有春汛、夏汛出现。

15、?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

世界各国都将河川径流量作为动态水资源,近似地代表水资源量。我国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115×10∧8m3,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尼,居世界第六位。约占全球河川径流量的5.8%。平均径流深为284㎜,为世界平均值的90%,低于印尼、日本、巴西、美国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七位。因此,从世界范围看,我国河川径流总量还是比较丰富的。

16、?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

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南北相差悬殊。我国各省区的水资源量,最多的是西藏、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每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1800×10∧8m3以上,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甘肃等省市区,每年拥有水资源量均在280×10∧8m3以下,以宁夏最低,年水资源量仅为10×10∧8m3。水资源的分布对国民经济的布局有很大影响。解决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的问题,同解决工业发达地区的用电问题一样,将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措施。远距离跨流域调水和长距离输电势在必行,调水规模和水能开发规模应随国民经济的发

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加大。

17、?P72 图2

18、?中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P78-82

㈠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㈡成矿时空跨度大㈢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㈣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㈤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

19、?风景旅游资源概念

旅游,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风景旅游资源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总称,即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力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风景旅游资源可以简称风景资源或旅游资源,这些概念的广义理解基本是一致的。关于风景资源,国家建设部有关文件明确指出:系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珊瑚、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风景旅游资源,是激起旅游者兴趣并导致各种旅游活动最直接的第一位因素,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证。风景旅游资源主要有如下特征:①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品种的多样性、类型的复杂性、分布的多域性,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有形无形的一切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都有可能孕育着旅游吸引力的条件和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导致旅游业开发。因此其范畴、领域之广泛,为其他各种资源所不及。②整体性,一种风景旅游资源与另一种风景旅游资源之间、风景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深刻联系,它们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彼此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③可变性,是指风景旅游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萌生和变化,风景旅游资源,具有可增长性、衰败性及时代性,整体上处于不断地变动之中,它与生产力发展,社会、科技进步紧密联系,不断革新变化,创造新的内容和领域。④地域性,是许多资源分布的共同特征之一。风景旅游资源这一特征尤为明显,表现在地方特色和名族特色,自然环境的地带性差异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异形成不同的民俗风情、文化艺术等万千景象,引发了人们对外乡异邦的了解、来往的热情与兴趣,是形成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活动产生并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物质条件和基础。

20、?最近热点,丹霞山石风光:红色砂岩造型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故称“丹霞地形”。红色砂岩胶结、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较小,易风化侵蚀,也便于人工斧凿或雕刻,例如四川乐山大佛,广元摩崖石刻等。我国红色砂岩地层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风景区除丹霞山外,福建武夷山市的武夷山、江西贵溪的龙山,四川灌县青城山、安徽林宁与黟县之间齐云山、四川乐山市的乐山等,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四周的山岳也是丹霞风光。

21、?生物景观旅游资源。植物是构景中不可缺少的。举调查,我国有高等植物32000多种,仅乔木就有2000多种(美洲只有600种,欧洲仅有250种,其他大洲更少)。许多植物种属为我国所独有。故我国有“世界树木宝库”之称。云南省素称”植物王国“,植物种类约占全国一半。而西双版纳则被誉为”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那里有100多种世界植物”大全“上没有记载过的品种,可谓无奇不有。例如贵州的中国鸽子树珙桐、公孙树银杏、活化石水杉等。还有一些树木,因历史悠久,或造型奇特,而成为游览探胜的对象,如黄山迎客松。

22、?名特产资源。中国民族人民培育和开发生产了品种繁多的传统名特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美酒、名菜、名点、各种名优瓜果、传统工艺品、风味小吃等,都享誉中外,受到旅游者的青睐,不少已成为旅游者购买和品尝的主要对象,因而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最主要就是了解什么地方有什么特产?(p102~103) 中国的丝绸品种繁多,丝织品种达8000多种,图案花色数以万计。上海的金三杯真丝印花绸,苏州的各种花绢,广东的香云纱都是驰誉国际的名牌产品。我国的刺绣也为“东方艺术明珠”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为中国四大名绣。玉雕、牙雕、泥塑、面塑,以及景泰蓝,扇子、贴花、地毯、唐三彩等工艺品,军事很受欢迎的旅游商品。

川、苏、粤、鲁、沂、湘、闽、皖“八大菜系”格局特色;风味小吃有:背景的艾窝窝、萨其马,广东的水晶红菱角、莲籽蓉鸡角,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镇江的蟹黄汤包,四川的钟水饺、夫妻肺片等等,旅游者乐于品尝。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许多名茶和风景清幽的名胜联系在一起。例如洞庭碧螺,产于风景如画的苏州太湖岛洞庭山上。杭州的龙井茶产于美丽的西子湖畔的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坞等地,因此有“狮、龙、云、虎、梅”五品之称,被称为“无双品”。还有些名茶产于云雾飘渺的名山大岳,例如黄山毛峰茶、武夷山岩茶、普陀山佛茶、庐山云雾茶等。中国长期以来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育茶、制茶经验,许多名茶揉制技术独特,风味别致。在中国游名山、鉴名胜、品名茶会更增添国内外了旅游者的兴致。

第三章海岸及海域

1.根据海域的地理位置、地理轮廓、海洋物理性质、生物体系、海底地貌等因素所表现的差异,中国近海可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渤海和黄海的分界线是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是西起长江口北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东海与南海之间的分界线,由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南端鹅銮鼻之间连线。

2.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入海河川径流量的大小、海流的性质和强弱,其次还受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影响,中国近海各海区盐度年平均值由北而南逐渐升高,渤海约为30‰,黄海33‰~34‰,南海在34‰以上。

盐度季节变化的特点是夏季偏低、冬季偏高,近岸区表层盐度季节变化最大。据1992年监测,冬季各海区的平均盐度(‰),渤海为31.5,黄海32.4,东海34.3,南海34.6;夏季,渤海30.9,黄海31.3,东海33.3,南海33.6。

3.中国海域潮差分布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东海最大,渤、黄海次之,南海最小。渤海以辽东沿岸的潮差最大,在2.5m左右。渤海湾次之,其余均在2.0m以下,渤海海峡在1m左右。黄海沿岸,大连平均为1.9m,海州湾顶3.4m,苏北沿岸在2.5~3m之间,其余海域在2m以下。东海沿岸,长江口至石浦一线平均潮差在2.4~3.5m之间,其中杭州湾最大,澉浦、尖山等地在5m以上,其余海域大多在4m以上。南海除湛江和北部湾顶部在2m以上外,其余海域都在1m左右。

4.海域环境评价(p115~116)

㈠海域环境优势⑴区位优势;⑵近海水体活跃,海况总体较好,利于海洋开发利用;

⑶海水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⑷海洋环境类型多,为海洋全方位开发创造了条件;

⑸浅滩、滩涂广阔。

㈡海域利用的不利因素⑴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威胁海上作业活动;⑵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⑶海岸侵蚀和海水倒灌;⑷赤潮。

5.滨海砂矿是,海滩上陆源碎屑经过机械沉积分选作用富集而成的。滨海砂矿一般位于海平面以上的海滩或水下岸坡上。较老的砂矿受地壳运动或海平面升降的影响,构成阶地砂矿或海底砂矿,滨海砂矿的矿体常呈条带状沿着海滩延伸数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

6.海岸带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⑴海岸带资源的日益短缺,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北方沿海水资源短缺,全国沿海优质耕地不断减少以及近海生物资源日趋枯竭,将成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⑵陆源性污染物及海上倾废排放造成沿海地区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海岸带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体的健康。

⑶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导致海岸带资源的浪费。

⑷由于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旦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⑸人口趋向海岸带移动,以及沿海地区与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造成这一地区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对港口压力的增大,城市及港口占用岸线、土地的面积成倍增加,沿海城市链的逐步形成,将增加对生态环境压力的程度。

7.海岛类型(p135~136)海岛按成因可划分为大陆岛、海洋岛和冲积岛三类。

㈠大陆岛

大陆岛是大陆地块延伸到海中并露水面的岛屿,其地质特征与相邻的大陆基本相似,如庙岛群岛、舟山群岛等。㈡冲积岛

冲积岛主要是由大陆河流和沿岸流所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故多分布在河口和近海海域。

㈢海洋岛

海洋岛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种。前者如澎湖列岛,后者如南海诸岛东沙、中沙、西沙、南沙四群岛。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1.人口过程(p138~139)

人口: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不是一个静止的总体,它永远处于错综复杂的时空运动过程之中。

人口过程: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三种过程。

人口自然变动: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变动的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增长或减少。

人口机械变动: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即人口迁入和迁出,变动结果是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变化,发生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改变。

社会变动: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等。

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人口年龄结构是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和5岁一组,由小到大,对各组人数绘成结构图,如图所示,这种图又称年龄金字塔。塔的中线上的纵坐标表示年龄组别,中线左右分别表示男女人口比例;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率。

3.南水北调(p182~186)

⑴东线:起点是扬州江都,终点是天津

优点:利用现有的京杭大运河进行改造,可以大大减少干渠工程量,工期短。据统计,大约有80﹪以上的渠道可沿用原有京杭大运河的河道,比较容易施工,对解决苏鲁两省和天津的供水有很大的效益。

缺点:多级扬水需要大量的能耗,运营费高,在长江下游感潮河段上方取水,水质条件较差,线路偏东,走势低,存在着沿线水源污染问题,因此,有人甚至担心会出现“污水北调”。

⑵中线:起点是丹江口水库,终点是华北平原(北京、天津)

优点:直接向京、津等较多的大中城市供水;全程自流,运行费较低,水源地水质好,达到一、二级水质标准,采用地下管道输水能避开沿线的污染源,易于保持良好水质。

缺点:与东线相比,中线调水需要新建长大输水干管,虽然运行成本较低,但工程造价较高。

⑶西线:起点是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终点是黄河上游。

优点:从大高原人烟稀少的高寒地区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引水,对开发西北黄河上游,发展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

缺点:工程条件十分艰巨,需要在冻土区建造200~400m以上的高坝和长大的隧道工程,例如,由通天河联叶到黄河的章安河全长400km,其中隧洞长度200km。

4.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构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条件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基本以煤为主,其在生产与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均达3/4,而且比重呈上升趋势。从能源的产销分布看,中国的能源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及西部,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带,客观形成了中国“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基本能源产销格局。

5.有色金属工业布局(p207~208)

在工业上除铁、锰猡、铬等黑色金属以外的金属,统称为有色金属。它是现代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的重要原材料。按其生产的阶段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加工三个阶段。各阶段由于生产特点,布置要求不同,布局的影响因素也不同。决定有色金属矿开采、选矿的因素是有色金属矿产的分布;而粗炼有色金属工业布局取决于原料、能源与运输条件;有色金属精炼与加工则布局在能源与消费中心。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练习题

中国地理 、选择题 (2014 ·安徽)2013 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1~2 题。 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A.Ⅰ、Ⅱ、ⅢB.Ⅰ、Ⅲ、Ⅱ C.Ⅱ、Ⅲ、ⅠD.Ⅲ、Ⅰ、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土地利用方式。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突出,主要分布山地等区域,因此图中Ⅲ为生态功能区;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用地比重较小,农业用地比重较大,故图中Ⅰ为城市化地区,Ⅱ为农产品主产区,选项D 正确。

2.三类区域中()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发展状况。安徽城市化速度较快,人口主要由农村迁入城市,即由Ⅱ区迁往Ⅰ区,选项A 正确。铁路建设在山区成本较高,平原地区成本较低,故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小于Ⅲ区,选项B 错误;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小于平原,农村小于城市,因此Ⅲ区商业网点一般小于Ⅰ区,选项C 错误;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是城市地区,即Ⅰ区,选项D 错误。 (2014 ·安徽)1958 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3~4 题。 3.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 C.季风D.海陆外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气候分布及影响因素。我国34°N 以南、104°E以西大部分为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地势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因此导致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小,选项 B 正确。 4.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初中地理-中国地理自然环境、资源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一、我国的疆域 (1)领土四至点 二、我国的行政区划 三、我国的人口

人口最多省:广东省,最少省:澳门 2、人口东多西少 (1)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大致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2)影响人口分布因素 四、我国的民族 2、民族分布 (1)分布特点:a、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b、汉族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东部和中部;c、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部分地形、地势和气候 一、我国的地形 1、地形特征及分布 (1)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分布:a、平原、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b、山地、高原和盆地多分布在西部地区。

3、主要地形区及特征 (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山区面积广大 (1)优势:利于多种农业模式协调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2)劣势:地面崎岖,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多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坡度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二、我国的地势 1、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三、我国的气候 2、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3、气候的主要特征 (1)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复杂多样 形成原因:背靠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为界

第二部分河流、自然灾害 一、以外流河为主 1、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东南为外流河,西北为内流河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水能资源:上游流经第一、第二阶梯,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有“水能宝库”之称。世界最大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2)水运开发: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河段四季通航,享有“黄金水道”的美誉。 三、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中国地理必背内容-24页word资料

江油一中高2015级《中国地理》知识清单 1、中国的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2、中国的疆域:绘出我国轮廓,并标出经纬度(23o26′N 、30oN 、40oN 、80oE 、90oE 、100oE 、110oE 、 120oE 、130oE)。 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N 53多)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N 4附近)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E 135多)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E 73附近) 3、疆界和邻国 ⑴ 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国界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从鸭绿江口开始到北仑河口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参照地图册)。 ⑵ 海上疆界和隔海相望国家: 我国有18000千米长的海岸线,对于我国的海上疆界同学们应了解如下几个概念: 临海:我国的临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太平洋、南海。 内海:我国的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 半岛:我国的半岛自北向南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岛屿:我国90%的岛屿分布在东海和南海。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分别是我国第一、第二、第三大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是我国的四大群岛。浙江省是我国岛屿分布最多的省。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在我国轮廓图中默绘出各种走向的山脉。 4.我国四大高原的特点?四大盆地的特点?三大平原的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西北与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南方与北方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我国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主要农产: 《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1、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全球定位(GPS)——定位导航(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至少用4颗卫星确定一个地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2、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3、资源跨区调配的影响: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的上看,平衡各地经济发展 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对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输出地、沿线地区、输入地三个方面分析。 4、产业转移的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5、产业转移的原因:①当地资源、环境问题(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②寻求新的 市场(台商的IT企业迁至大陆)③实现区内产业布局均衡(珠三角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 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迁出区发展新产业腾出空间;促 进迁入区产业升级);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地区,依次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转嫁污染);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就业机会由迁出区转移到迁入区) 8、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的盐碱化: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②西北的荒漠化: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 植被的破坏,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长江中下游的洪涝: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人为: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 土保持。 9、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使土地退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教学内容

第二章自然结构 第一节中国地貌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2. 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 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 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晚喜马拉雅运动:(上新世以来) 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是造成我国目前地势差别的重要力量。 所谓新构造运动主要就是指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地貌格局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的,而现在的地势差别主要是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2.气候因素(外营力) 地貌的形成除受地质构造控制外,还深受外营力的影响。外营力的程度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气候条件。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与强度。 降水对地貌的影响;气温对地貌的影响;积雪对泥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冻土分布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3.地表组成物质因素(物质基础) 地表组成物质是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我国地表的组成物质千差万别,分布错综复杂。由于地表物质的不同,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一,在一定的外营力作

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复习资料总结

第六章灾害与环境 一灾害的概念:首先提致灾因子得到概念,致灾因子是可能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灾害就是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1致灾因子多,大26种之多,可分为大气圈致灾因子(干旱、台风)、水圈致灾因子(洪水、内涝)、生物圈致灾因子(作物病虫害)和岩石圈致灾因子(地震、滑坡); 2灾害频繁,且有频发之势; 黄河自1973年开始有断流现象且在不断加剧。 3灾情严重; 中国自然致灾因子导致的直接损失约达全球90年代每年损失500亿美元的1/4,由此可认为中国灾情严重。 4自然灾害低于差异大; a 爱辉---腾冲现以东自然灾害多 b有沿江、沿海集中分布的特征 c 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自然灾害多 d 灾害组合类型区域差异大,有明显的南北分异。 三、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多发? 1不稳定的季风气候,表现在其发生、结束、强度、影响范围的不稳定性; 2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表现为坡地、重力地貌存在多; 3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表现为火山、地震多发; 4漫长的海陆交接地带,这里往往是脆弱地带,多台风、海浪; 5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孕育各种自然灾害的温床。 四、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 概念: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多样性、物种能够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组成,现在的研究中还包括景观多样性。价值有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研究价值;另说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 五、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工程: 1三北防护林公程体系 2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4太行山绿化工程 5平原农田防护体系工程 第七章景观与规划20分 一、景观的概念 福尔曼的定义:景观是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在更大尺度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的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地理学领域中最最科学内涵的景观概念往往是狭义理解的,基本等同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综合体。 二、我国景观垂直地带性特点? 1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纬度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 2东部湿润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 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 4具有深谷的地区既有向上的山地垂直带谱又有向下的山地垂直带谱。 5青藏高原既有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又有水平变化规律。 6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与水平变化规律既区别又联系。 三、景观区划原则 1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 2综合分析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3发生学原则 任何景观的变化都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历史上相同的或相似地要划在同一区里,未来发展方向一致的也应如此。 4相对一致性原则 强调景观一致性,明确反对“不拐弯”的,一致是相对的,要把握好度。 5地域共轭原则

(完整版)中国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中国地理作业习题 第一章问答题: 简述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 中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自然地带形成有什么 影响? 简述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概述中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自然结构 一.读图读月千帕斯卡平均流场图 要求读出下面的内容:()我国以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以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青藏高原南北两侧分别是什么方向的气流? 其流场类型(指气旋、反气旋、平直等)如何?()何处有反气旋中心?何处有切变线?()将上面读图结果,联系到地面层的气压中心、气团、锋面 等系统试做说明或解释。 二、问答题

简述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中国气候的大陆性强表现在哪? 中国下垫面对气候影响的表现如何? 中国冬、夏环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指出我国降水季节分配的个主要类型的表现。简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且对我国的水 资源有何基本评价? 试述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我国的森林资源有何特点? 试述中国矿藏的基本特征。分析矿藏资源的成矿条件及分布规律。 第四章灾害与环境 、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地域差 异大? 、中国有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 、论述中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分布和成因。、 中国生态工程布局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

、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五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举例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的特点与依据。 、论述中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发展(可以举例)。 、论述中国交通布局的特点和前景。 第六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 程、简述中国文化形成的时空环 境。、概括中国文化结构的主要特 征。 、论述中国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简答中国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地理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

(完整word版)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练习题

中国地理 一、选择题 (2014·安徽)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B.Ⅰ、Ⅲ、Ⅱ C.Ⅱ、Ⅲ、ⅠD.Ⅲ、Ⅰ、Ⅱ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了土地利用方式。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突出,主要分布山地等区域,因此图中Ⅲ为生态功能区;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用地比重较小,农业用地比重较大,故图中Ⅰ为城市化地区,Ⅱ为农产品主产区,选项D正确。 2.三类区域中( )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发展状况。安徽城市化速度较快,人口主要由农村迁入城市,即由Ⅱ区迁往Ⅰ区,选项A正确。铁路建设在山区成本较高,平原地区成本较低,故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小于Ⅲ区,选项B错误;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小于平原,农村小于城市,因此Ⅲ区商业网点一般小于Ⅰ区,选项C错误;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是城市地区,即Ⅰ区,选项D错误。 (2014·安徽)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3~4题。 3.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 C.季风D.海陆外置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了气候分布及影响因素。我国34°N以南、104°E以西大部分为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地势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因此导致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小,选项B正确。 4.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百分之十 山地百分之三十三 高原百分之二十六 盆地百分之十九 平原百分之十二 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 2、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3、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4、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5、通常把大于或等于十摄氏度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活动积温反映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6、根据活动积温,把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7、由于南北气温的差异,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在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4、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走向是:大兴安岭--呼和浩特--兰州--拉萨。 5、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也就是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三、季风气候显著 1、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被称作季风。受季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 2、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作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作非季风区。 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除高原外,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中国地理重要知识点填空题

中国地理重要知识点填空题 第一章复习题 1·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位于南北半球的(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大部分国土位于(中)纬度地区,属温度带中的(北温带),少数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3、中国的邻国有(14)个,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陆国(哈萨克斯坦)。 4、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5、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6、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万8千)多千米。 7、我国最大盐场为(长芦盐场),最大渔场为(渔场)。 8、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9、中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 10、为了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1、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划分界线为的(漠河)至省的(腾冲)县。 12、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是(省),最少的是()。 13、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除(汉族)外,其它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壮族)。 14、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15、我国在各少数民簇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16、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国公民有(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活动。 中国地理第二章复习题 1、我国地势总特征是(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我国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3、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4、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我国四大高原为(青藏高原)、(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6、我国四大盆地为(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7、我国三大平原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8、我国的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东部),绝大部分经济林木、(2/3)以上的农业人口和耕地以及(3/4)以上的粮、棉、油都集中在这里。 9、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3),加上高原两者约占(60%),其中一半是难以利用的。 10、我国山区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复习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复习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地理,小编特地整理了这篇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复习,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自然资源按照可循环利用的情况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有:土地资源、水资源、太阳能、森林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有矿产资源等。 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和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 2.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有:⑴土地资源总量丰富;⑵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3.土地资源的不利条件有: ⑴人均土地占有量小; ⑵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资源不足; ⑶分布不均匀; ⑷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 .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耕地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地形),耕地资源南少北丰;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形)。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 7.针对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国家制定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并且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8.全国土地日是6月25日。 第三节水资源 1.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我国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人均为世界水平的1/4。属于严重缺水国家之一。 3.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每年的3月22日到28日。 4.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1)时间上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解决季节分布不均的办法:兴建水库(长江上的三峡工程、黄河上的小浪底) 2)空间上南丰北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的南水北调工程等。 5.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自制)

第一章 1.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5°N); 最南端:南海的曾母暗沙(3.9°N);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E); 最东端: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E)。 2.中国在世界的地理区位: ①与14个国家相邻接: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②具有方便的交通和区域协作的地缘优势,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是亚欧交通要道和海上门户。 3.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①世界人口大国; ②世界自然资源大国; ③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 4.中国的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抵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长1.8×104km。 5.陆地面积:960×104km2; 海域面积:约300×104km2。 6.中国的地理特征: ①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 ②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 ③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中国是世界最古老的农业大国和最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生态安全和环境友好,将是中国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目标)。 第二章 1.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中国地势的地理意义: ①西高东低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 ②落差较大,水利资源丰富; ③陡坡山地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④青藏高原以其巨大地势,形成特殊的高原季风环流,使得中国西北干旱化,东部大陆性季风显著,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

3.山脉的分界意义: ①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把全国分成东西两大部分; ②昆仑山: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 ③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 ④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 ⑤秦岭: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中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分界线; ⑥南岭: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华中与华南的分界线。 4.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大陆性季风显著): ①冬夏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 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 ③雨热同期。 5.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气候区域分异的影响: 6.等降水线: ①800mm等降水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②400mm等降水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延伸,经阴山-吕梁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中止于雅鲁藏布江河谷;此线东南气候湿润,适于森林增长,是中国主要的农耕地带,此线西北气候干旱为草原地带,是中国主要的牧区; ③200mm等降水线:是草原与荒漠的大致分界线。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学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7、统万城:又称“白城子”,这座古城遗址气势浩大,它是1600年前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赫连勃勃都城,但唐代开始逐渐被风沙淹没。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的沙漠之中,城址东北有淖泥河,向东南注入无定河。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复习:中国土地资源分类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复习:中国土地资源分类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复习:中国土地资源分类 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中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类型利用,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目前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3)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各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

戈壁沙漠等。按《世界资源,1983》一的可比资料,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土规模较大的国家相比,农业用地比重偏小。 (4)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看,中国东南部与西北部差异显著,其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向西经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宁夏盐池同心地区,再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转向青藏高原东南缘。东南部是全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区,耕地约占全国的90%,土地垦殖指数较高,西北部以牧业用地为主,80%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垦殖指数低。 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很明显,长江、珠江、西南诸河流域以及浙、闽、台地区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1%,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5.9%。黄河、淮河及其它北方诸河流域水量占全国水量的14.4%,而这些半湿润、半干旱区需用灌溉的耕地却占全国耕地的58.3%。 总结: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

中国地理填充资料

中国的交通运输 1.填注铁路交通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

2.用红笔标出“五纵”,用黑笔标出“三横”,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注铁路线名称 3.填表(填注铁路、河流交汇地) 4.连接我国三大直辖市的铁路干线是() A、焦柳线 B、京沪线 C、京九线 D、陇海线 5.陇海线——兰新线是“亚欧第二铁路大陆桥”的一部分,该东西向干线东起,西到阿拉山口,在(填铁路枢纽名称)与京广线交汇。

(一)南北铁路线 A ,起点,终点; B ,起点,终点; C ,起点,终点; D ,起点,终点; E ,起点,终点; F ,起点,终点; G ,起点,终点; H ,起点,终点; I ,起点,终点; J ,起点,终点;

K ,起点,终点;(二)东西铁路线 L ,起点,终点; M ,起点,终点; N ,起点,终点; O ,起点,终点; P ,起点,终点; Q ,起点,终点; R ,起点,终点; S ,起点,终点; T ,起点,终点; U ,起点,终点;(三)其他铁路线 V ,起点,终点; W ,起点,终点; X ,起点,终点; Y ,起点,终点; Z ,起点,终点; a ,起点,终点;填写我国九大商品粮生产Array基地: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长江黄河) 1.在上图中填注: (1)A.唐古拉山B.东海C.宜昌D.湖口E.重庆F.武汉G.南京H.上海 (2)a.二滩b.葛洲坝C.三峡 (3)d.岷江e.雅砻江f.嘉陵江g.湘江h.汉江i.赣江 (4)甲.太湖乙.鄱阳湖丙.洞庭湖 2.在上图中相应的位置勾绘出“南水北调”工程线路图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辞书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

(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剑雄、吴松弟、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中国区域地理填图析图练习+问题详解(一)

1.读图2-1-1完成以下问题: (1)我国陆地总面积为______________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第______位。 (2)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位于东西两半球的______半球,南北两半球的_______半球。 (3)从纬度位置来看,中国的最北端在_________省漠河以北的_______主航道中 心线上。纬度约为________;最南端在_________省________群岛中的__________,纬度约为________;最东端在__________与_________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约为_______ 。 (4)从海陆位置来看,中国位于亚洲__________,太平洋_______________。 (5)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约________度,相距约________千米,东西跨经度约_______度,距离约为_________千米,分别属于从东______区至东____区的___个时区。为了使用上的方便,我国各地都采用所在的_____区的区时,即_______的地方时,这就是“时间"。 2.读图2-1-2完成下列问题: (1)从相关位置 来看,我国陆上 邻国共有_____ 个,请将陆上邻 国的序号填在相 应位置上: ①朝鲜②俄罗 斯○3蒙古 ④哈萨克斯坦 ⑤吉尔吉斯斯坦 ⑥塔吉克斯坦 ⑦阿富汗⑧ 巴基斯坦⑨ 印度⑩尼泊 尔○11不丹 ○12缅甸○13老挝 ○14越南 (2)同我国隔海 相望的国家有——个,请按代号顺序将这些国家的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 (3)我国所濒临的海洋,按字母顺序写在下列横线上: G________,H________,J________,K_________。我国的海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 (4)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___________多千米,陆上国界线长___________多千米。 3.读图2-1-3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导言 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情 定义(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学科归属(论述题):长期以来,其归属问题已知争议颇大,归纳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作为地理学的最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子、史、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故而在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研究时间、资料、方法有多是历史学的,故而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第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提供了发展方向。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问答题)

答: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先后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熟时期。首先这个时期在历代正史相沿中以《汉书。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两大特点,一是大量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二是大量的边疆地地理著作出现。明清时期,为繁荣时期。一是大量方志出现,二是大量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经世地理学著作出现,如《海国图志》《天下郡国利弊书》。20世纪初到70年代为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沿革地理方面,历史自然地理称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他如历史经济地理也开始受到重视,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已经开始。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形成现代历史地理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逐渐向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发展。尽全空间的地理剖面基础上,以高密度连续时间堆积为前提,再来探索人地互动关系,人地关系成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切入点。现代历史地理学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 研究机构: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尽时空概念(名词解释):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的时空组成,这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