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阅读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从而可见,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其的重要。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和劣,所以要想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必须搞清它目前所处的现状。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主要表现在: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都是串讲串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课堂内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能力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多方面的影响。语文新课标就明确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可见,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就必须抓好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缩小差距,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鉴于此,我认为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我认为从以下几个环节来探讨。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与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发现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师生互动增加,学生参与的活动越来越多。我深入农村任教语文多年,认为以前的语文教学,已经因应试被挤压得变了形。将应该活的教成了死的——背造句,背范文;将应该说的教成了写的——发表意见非得先写下来才能读;将真心教成假意——在作文中大说空话,大喊口号。本该充满了活力与生机的语文课堂,变得如此枯燥乏味!我认为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以小组讨论代阅读,华而不实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运用恰当,将有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几分钟后,教师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声戛然而止。而真正展示讨论结果的也往往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同

学则作“看客”或“听客”。这不能不令人怀疑其耗去的时间是否值得,讨论的效果到底怎样。

2、以讲代阅读,喧宾夺主

缺乏课外阅读积累、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这样的语文课怎样上?把自读放在课内,时间不允许,对于较长或较难的课文更不允许。这样自读的效果必然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师苦心经营,吃力不讨好,学生积习难返,启而不发,于是很多教师重蹈旧辙,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甚至不分讲读与自读课的区别,苦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亦步亦趋。浅层次的问题尚可以启发解决,较难的问题就只能是老师越俎代疱了。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的鸭子,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有时还美其名曰“精讲”。

3、以练代阅读,本末倒置

在缺乏主体感悟、探究、发现的以教师越俎代疱讲授的背景下,精讲和多练就成了孪生兄弟。非多练不足以巩固夹生的知识,非多练不足以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不足以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篇目、单元测试题,成了老师的法宝。

4、以烂用多媒体课件代替课本

现在的阅读教学多媒体盛行,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不用书,而是读屏幕,教材中精美的插图不利用而非要将其做成多媒体。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阅读教学的建议

几年来,通过听课,调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既学到了许多新鲜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甚至危及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我认为当前小学阅读教学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内容由“胖”变“瘦”

当前阅读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普遍存在“胖”的问题。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时合并,两课时的任务安排在一课时完成。初读时间短,认读训练不落实,匆匆忙忙地进入表情朗读训练,其结果是各个教学环节都不落实,“夹生”现象太多。

二是追求多学科综合。有的老师的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吸收、积累课文语言,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

三是求全求美。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吸收性、欣赏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发展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这些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地安排的,

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貌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何谓语文素养?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下过这样的定义:“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合金’。”按照上述的论断,我们认为,阅读教学必须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语文的本体地位。阅读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胖”变“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学习为核心,整合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优化,为学生锻造出语文素养的“合金”。至于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只能是语文学习的“副产品”,应该是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服务的。

(二)教学环节由“碎”变“整”

“碎”是近20年来阅读教学的通病。上个世纪80年代“问得碎”,90年代初期“读得碎”,后期又发展为“练得碎”。进入了新世纪,小学阅读课堂教学这三碎的现象仍然程度不同地普遍存在着。请看一位老师《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读第三段,看看有几句话?生:(读后答)两句话。师:哪两句,说说看。生:第一句是“从那以后,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第二句是“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读的原文)师:第一句是写小松鼠每天都去看什么?生:看花生结果了没有。师:第二句是写的什么?生:是写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师:第一句话应该怎么读?生:应该用高兴的心情读。生:应该用愉快的心情读。生:应该用希望的心情读。师:不对,应该用焦急的心情读。焦急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一下。(生表演)师:我们来读读第一句。先练练“从那以后”,说说怎么读。生讨论。师:再练练“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想想“每天”怎么读。谁能用“每天”说一句话。……仅50字的一段话,教师提出了10多个问题,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讨论了6分多钟,而用于读课文的时间仅1分钟左右。课文被肢解碎了,学生读得七零八落,一头雾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这段论述是符合汉语言学习规律的。汉语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意合”的,有时可以不受严格的语法规则的限制。因此,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而感悟是一种省去烦琐的逻辑推理过程,在经验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结论的体悟式思维模式,其特点是整体的把握。因此,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的把握,才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

(三)读书训练由“浮”变“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儿所讲的对话不是语言学的“对话”,而是教育理念。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多向交流,深层交流。其不仅具有人与人的言语交际特征,更突出的是人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在读文章时的理解、体味、批判、反思、运用及两个或更多人在读文章时的言语交际与碰撞。然而,一些教师却把这种对话片面地理解为师生间的一问一答或师生、生生间的讨论,以至淡化了读书。如《雨点》一课,介绍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

跳跃。这些字面上的意思,学生一读就明白了,但有的老师却领着学生在这儿纠缠不休:诸如“雨点在池塘里干什么?”“在小溪里干什么?”“谁知道睡觉是什么样子?”“散步是什么意思?”并让学生表演等等。而“睡觉”、“散步”等词语在课文中是表示的什么意思,才是学生所不容易发现的;其蕴涵的科学道理和哲学思想也是学生所无法理解的,老师却不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所有这些,都只是浮于语言“表象”的“浅谈”,学生并没有走进课文的深处,与作者进行深层的对话。

我认为,学生与文本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读书。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教学的“九字诀”:“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读得进”——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记得住”——作为语言学习来说,阅读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储备。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映机制。“用得出”——阅读教学中“运用”,是集对语言的理解、吸收、内化和运用的综合性训练。

(四)教学形式由“花”变“朴”

阅读教学课堂改革的又一个误区,是教师们热衷于教学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在这些教师的眼中,教学形式是课堂评价的最重要的依据,因此,就演绎出了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如有位老师教《鲜花和星星》(第二课时)是这样分两步指导学生读书的:“一、猜谜揭题,感知文本”:她先让学生看了三遍多媒体投影,第一遍让学生聚精会神地看,第二遍让学生一边看一边轻声跟着读,第三遍,让学生边看边读边加动作表演;而后,才安排学生练习诵读课文。“二、展开想象,感悟文本”:这一步是分两块进行的:第一块让学生看鲜花投影图,讨论“图上的鲜花怎么样”?当学生说出“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时,老师就让学生练习用这两个词说话;讨论如果“你在鲜花丛中会干什么”?然后才安排学生读书比赛。第二块看星星投影图,其过程与第一块雷同。阅读的过程是从言到像,从像到意的转换推进过程,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于目”而“成于像”,再通过对文章“表象”、“意境”的感悟、体验而把其蕴涵的情感、道理“会于心”。

我们根据阅读的特点来分析上面的课例,就明显地看出其是违背阅读规律的,这样训练不但大大地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而且也抑制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验,制约着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搜集和处理文字符号信息,间接认识事物和世界”等阅读能力的提高。解决教学形式花哨的根本措施就是端正教学思想,提高对语文学习规律的认识,不赶时髦,不抢风头,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要以最经济的教学手段,取得最高的教学效应,追求朴实的教风,扎实的效果,把阅读课上得“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而语文教育又是小学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何谓基础?词典里的解释是:“①建筑物的根基;②事物发展的根基或起点。”由此可知,基础的特点是深厚的,坚实的,整合的,质朴无华的。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豆腐渣”工程,大都与基础有关。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不解决上述的问题,很可能就会出现教育的“豆腐渣”工程。那么,我们国家人才大厦的建设就会存在隐患。因此,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尽快的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地实现语文教育的“反朴归真”。

阅读教学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许多同学找了描写灰雀外型及活动的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的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当我让他们说明喜欢的原因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

有的同学说:“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重点观察了胸脯的颜色。”还有同学接着说:“我看作者太喜欢灰雀了,他把灰雀当成人来写。”最有趣的是王毅然同学的发言,他说:“老师,我认为婉转的歌唱中的‘婉转’和惹人喜爱中的‘惹’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婉转不仅写出了灰雀歌唱的声音,同时也引导我们把灰雀歌唱时的动作想象出来了。它不光脖子一伸头一抬,还有可能是翅膀和头很协调地扭来扭去才能发出婉转的声音。‘惹’字是在写了外型和唱歌之后你想不喜欢它都不可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老师充分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不一会,有的写了小白兔、有的写了大公鸡、有的写了大白鹅……不光写了外型,还写了步态、叫声以及吃相等,许多同学写得很形象、很具体。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教师如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从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走向段篇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阅读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

参考文献:1、《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吴立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巢宗祺语文出版社

3、《新课程优秀教师教学设计案例》小学语文湖南出版社

4、《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叶澜教育研究

5、《语感论》胡龙平语文教学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