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地基本含义及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地基本含义及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地基本含义及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地基本含义及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

课时作业34

区域的基本含义及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2010·山东淄博)下表是资源经济的四种区域类型表,读表完成1~2题。

A.Ⅰ资源短缺经济发达型Ⅱ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型

Ⅲ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型Ⅳ资源短缺经济欠发达型

B.Ⅰ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型Ⅱ资源短缺经济欠发达型

Ⅲ资源短缺经济发达型Ⅳ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型

C.Ⅰ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型Ⅱ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型

Ⅲ资源短缺经济发达型Ⅳ资源短缺经济欠发达型

D.Ⅰ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型Ⅱ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型

Ⅲ资源短缺经济发达型Ⅳ资源短缺经济欠发达型

2.表中人均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是( )

A.荷兰B.日本

C.加拿大D.澳大利亚

解析:表中数据显示Ⅰ、Ⅱ人均资源量大,Ⅲ、Ⅳ人均资源量小;Ⅰ、Ⅲ人均GDP高,

Ⅱ、Ⅳ人均GDP低。其中澳大利亚人均自然资源最大,达1 514。

答案:1.C 2.D

(2010·东北师大附中一模)点轴理论模型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点”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读我国“T”字型点轴开发模式图,完成3~4题。

3.图中“沿江产业带”与“南北开发轴”相交的“点”是( )

A.郑州B.南京

C.武汉D.九江

解析:考查我国区域地理知识。读图结合我国城市分布可知,沿江和南北轴的交汇点是武汉。

答案:C

4.以下属于“西北开发轴”的“基础设施束”是( )

A.南水北调工程B.西气东输工程

C.青藏铁路工程D.西电东送工程

解析:考查我国重点工程的分布特征。由题意可知,“基础设施束”是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与西北轴走向相符的重点工程应是西气东输工程。

答案:B

(2010·山东临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比例不断下降。下图为部分省级行政区国有企业总产值的比例(1990年)及其变化(1990—1997年)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国有企业发展状况属于“高比例、高下降”类的一组省级行政区是( )

A.川、豫、湘B.鲁、苏、粤

C.青、藏、内蒙古D.吉、京、滇

解析:此题考查读图能力,为基础题。正确理解“高比例、高下降”,即国企占工业总产值比例高,国有企业下降比例高,读图可得A项正确。

答案:A

6.国有企业发展属于“低比例、高下降”类的省区,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A.地势平坦,企业占地容易获得

B.处于沿海位置,较容易吸引外资

C.内河航运发达,便于原料运进

D.省内劳动力丰富,不需外来迁入

解析:属于“低比例、高下降”类的省区是山东、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国企发展的共同区位优势地处沿海,便于吸收外资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福建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内河、海运受影响,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需求量大,A、C、D等都不对。

答案:B

(2010·河南焦作质检)下图为“南京市产业结构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南京市建国以来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

A.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变化不明显

B.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先降后升

C.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先升后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先降后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先升后降

D.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解析:结合图例读图可得。

答案:B

8.下列关于2001年南京市产业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轻、重工业都欠发达的城市

B.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

C.工业和服务业并重的城市

D.农工贸并重的城市

解析:读图可知南京市第二、三产业比重相差不大,第二产业比重略大,同时重工业比重高于轻工业。

答案:C

(2010·广东广州期末)2008年,“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在2009年伦敦G20峰会及国际社会上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下图示意“金砖四国”2008年的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和GDP,读图完成9~10题。

9.2008年,“金砖四国”人均GDP从大到小依次为( )

A.俄罗斯、中国、巴西、印度B.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

C.俄罗斯、巴西、中国、印度D.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

解析:先根据人口和国土面积可判断Ⅰ国为中国,Ⅱ国为巴西,Ⅲ国为印度,Ⅳ国为俄罗斯,再结合人口和GDP总量,可得出人均GDP从大到小依次为俄罗斯、巴西、中国、印度。

答案:C

10.“金砖四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优势条件有( )

①水热充足,农业生产条件好②土地、矿产、旅游资源丰富③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④临海,对外交通便利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俄罗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是其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力数量丰富,但劳动力素质不高。

答案:B

(2010·江苏百校联考)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完成11~13题。

11.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D.甲区域高温多雨

解析:甲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乙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甲区域降水较少。

答案:B

12.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解析:乙区域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以水田为主,分布较为分散。

答案:A

13.丁省与丙省相比( )

A.劳动力资源丰富B.陆地交通便捷

C.第一产业比重小D.第三产业比重小

解析:丁省为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与丙省山东省相比,经济较落后,第三产业比重小。

答案:D

二、综合题(共24分)

14.(12分)(2010·曲阜2月)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局部地区图(下图)”

材料二:“乙省粮食产量、耕地面积变化图(下图)”

材料三:2005年甲、乙两省部分社会经济数据比较

称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a—陇海线b—京广线c—京九线d—京沪线

B.a—陇海线b—焦柳线c—京广线d—京九线

C.a—陇海线b—京广线c—京九线d—焦柳线

D.a—陇海线b—京九线c—京广线d—京沪线

(2)读材料二,判断乙省近年来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逐年下降B.粮食单产水平逐年下降

C.水旱灾害频发D.农业部门结构调整

(3)乙省粮食产量的变化可能为甲省粮食生产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简述甲省要把握这一机遇,应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省分别属于我国的哪个经济地带?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影响甲、乙两省经济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甲省应发挥哪些区域优势,实现经济振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是地处中部的河南省,交通位置非常重要,境内有我国干线铁路多条,其中南北向的(自东向西)有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东西向的(由南向北)有陇海线、宁西线。

(2)乙是东南沿海的江苏省,经济发展很快,临海的区位优势明显;从乙省粮食产量、耕地面积变化图中看出,耕地面积增加而粮食产量降低了,只能是大量的耕地没有种粮食作物,而种植其他经济作物。(3)甲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可大力发展粮食并利用江苏粮食产量下降这一机会进入江苏市场;同时由于河南中低产田较多,要通过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产量,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的品质,增加市场竞争力。(4)江苏属于东部经济地带,具有沿海的优势、国家政策的优势,同时工业基础较好、人员的思想较开放,所以发展较快;河南属于中部经济地带,思想传统保守、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的压力较大。(5)河南发展也有很多优势条件,比如交通区位好、能源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人口众多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历史古都多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答案:(1)B (2)D (3)提供了粮食销售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造耕作方式),改造中、低产田,加强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4)甲省属于中部经济地带,乙省属于东部经济地带。影响甲、乙两省经济水平的差异是:①乙省临海,具有开放性的位置和便利的海运,利于发展开放型经济,甲省较闭塞;②近代工业乙省比甲省发展早,经济基础较好;③乙省人们的思想观念较甲省开放;④乙省产业结构较甲省优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⑤乙省比甲省具有政策优势。(5)①发挥交通优势,推动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发展;②建设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基地;③建设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基地;④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⑤利用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

15.(12分)(2010·山东济南调研)2006年夏季,重庆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为挽回旱灾的部分经济损失,重庆市政府组织农民工赴新疆摘棉花。事实上,以前就有大量重庆民工到新疆摘棉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试分析上图中两区域差异最大的气候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约新疆棉花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最不利自然条件是什么?其针对这一不利条件在生产中应采取什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重庆农民工赴新疆摘棉花的社会经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重庆某乡镇的小明先去成都与表哥会合,再去南疆摘棉花,如何走最近?请你帮他选择经过的主要铁路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图中①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山脉北侧的盆地中多为半固定沙丘而南侧多为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甲图地处我国西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图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第(2)题,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所以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要节约用水。第(3)题,从劳动力、政策、收入等方面分析。第(4)题,要求熟记中国主要的铁路线。第(5)题,天山北侧降水多于南侧,再加上塔里木盆地封闭的地形,因此沙漠中多为流动沙丘。

答案:(1)图甲阴天多,图乙晴天多。(2)灌溉水源不足。推广或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喷灌或滴灌技术)。(3)重庆劳动力充足,新疆劳动力少;政府的政策引导;增加农民收入。

(4)成渝线、宝成线、陇海线、南疆线。(5)天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因而降水多于南部地区,沙漠地区水分条件优于南部,因而多为半固定沙丘;而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是封闭型的,降水很少,所以沙漠中多为流动沙丘。

国内外农庄四大案例模式及案例

国内外农庄四大案例模式及案例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市民农庄的发展在国内外有着典型的发展模式和实例,绿维文旅通过对意大利托斯卡纳度假农庄:政府支持型的发展模式;法国专业农庄:非政府组织引导型的发展模式;德国市民农园:田园梦想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有机农庄: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等实例分析,为当前市民农庄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一、意大利托斯卡纳——度假农庄:政府支持型的发展模式 图片来自网络 1、农庄概括 托斯卡纳的农庄一般为私人庄园,主要为游客提供居住服务,辅以游泳、骑马等休闲活动服务。与一般的便捷酒店相比,农庄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历史性:在政府农村改造计划后,人们把原本破旧的别墅、农舍、磨坊、修道院翻修为农庄; 乡土性:多使用天然材料与乡土元素进行建造装饰。农庄内提供乡土生活的基本家具设施,多数农庄无豪华装饰与设备; 体验性:提供家庭生活必备的设施与个性化的休闲娱乐设施,游客按家庭日常居所的方式度假,不被房主打扰; 租期:一般租期较长,主要满足较长时间的度假需求。租期以“周”为单位。

传统建筑的乡土改造使得每个农庄都具有历史唯一性,并在不自觉中构筑出传统“意式生活”的基础环境与氛围。而较长的租住时间与不被打扰的日常生活,为旅游者提供了“像当地人那样生活”的深度体验式度假。 2、发展模式:政府支持 在托斯卡纳,农业旅游是国家应对城市化的一种政策,是农村地区发展的一种策略。政府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农业旅游进行顶层设计,并对农业旅游的主要载体农场进行操作层面的详细规定。 在农业与旅游的顶层设计中,官方有意控制农业旅游发展的规模,以此来保证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1989年,在国家层面颁布了《农业旅游发展保障法》(1989、2002、2009三次修订),明确了农业旅游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确定了农业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与农场主职责、权利,规定了农业旅游发展的方式与步骤,界定了农业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政府通过专门网站提供托斯卡纳地区农业农庄(农场)及各种旅游路线信息。托斯卡纳地区农场网站的设计与内容如下:

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第一课时) 霸州市第四中学介卫卫 教学思路:本节课教学在重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同时也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出“情商与智商和谐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学科特征与我校《新知讲授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预习认标—观察学习—转化练习—测评调控—梳理反思)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的组织、促进学生参与,尽力使课堂的有效与有趣相结合。 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逐步培养读图能力;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式图表阅读、比较分析法、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新知学习: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等知识。 一、东、中、西差异(板书)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我们讲东部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差异,目的是对我国这方面的国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这种差异是由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因素造成的,以及未来三个地带发展的趋势。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板书) 引导:(出示PPT)“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

区域差异分析

5 / 5 9.区域差异分析类 设问1: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设问2: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设问3: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设问4: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背景:山地垂直带内部分异概况及苔原带受干扰后植物多样性差异变化示意图 考向: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差异表现及原因分析 背景:茉莉生长习性及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考向: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差异分析 背景:卤虫生长习性、美国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变迁及大盐湖位置示意图 考向:产业规模的时间差异 背景:冻土基本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特点、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 考向: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 考向 区域环境差异的分析

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下图,回答下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10分) 解答示例: 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答题模板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有明 显旱、雨两季 地形地形类型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广) 地势起伏 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高×低;自×向×倾斜 5 / 5

《§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设计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并对比分析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划分界线及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地图册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列举)2016年我国人均GDP排名前20名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

(点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授新〗 进入21 世纪以后,我国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板书)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一)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读图)P13图1-12“我国四大地区” (问题)P14活动——问题1:我国四大地区各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简称表示) (回答)略 (板书)(二)四大地区 1、东部地区(13个):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台琼、港澳 2、中部地区(6个):晋豫皖、鄂湘赣 3、东北地区(3个):黑吉辽 4、西部地区(12个):陕甘宁青新蒙、云贵川渝藏桂

(问题)P14活动问题2: (回答)家乡陇县在陕西,属于西部地区。 (承转)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差异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 (板书)(三)发展差异 (读表)“我国四大地区基本情况”。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读图)四大地区经济发展比较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板书)1、水平、速度差异: (读图)P15图1-13“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 (问题)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回答) 差异比较:目前都为“二、三、一”结构;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最接近“三、二、一”结构;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东部、东北地区二、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差异原因:中、西部、东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带。 改进对策:中、西部、东北地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某地区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分析

滨海新区核心区区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分析 一.区域发展 (一)区域概况: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市中心区的东部。新区辖塘沽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汉沽区,核心区域为,塘沽、开发区、保税区。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个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具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体制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对于推动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1.经济 自98年以来滨海新区和新区核心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着大幅度高速增长,形成新区核心区快于整个滨海新区、滨海新区快于全天津市的增长格局;目前滨海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 历年GDP对比 滨海新区的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2004年GDP达1250亿元,占全市的42.6%,其中滨海新区核心区GDP为905亿元. 2.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04年,滨海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5.47亿元,比上年增长55.2%,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分别增长56.5%和40.7%。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比重达42%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80.49亿元,占总固定资产投资的17%,这也充分说明了整个滨海新区的房地产市场正处在快速的发展阶段。 3.区域支柱产业、产业结构: 滨海新区是中国北方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显著,经过10

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港口物流、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产业、海洋化工、电子通讯、现代冶金、机械制造产业、生物制药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等为主导产业。 2004年,滨海新区投资结构逐步改善,二、三产业趋于协调。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1亿元,比上年下降1.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1.56亿元,增长59.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1.01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为:0.3:45.6:54.1。三次产业的比重为0.74%、69.33%和29.93%。 4.区域发展战略 天津市委、市政府为了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同时,为滨海新区发展提出新的目标:这就是“立足天津,辐射‘三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建成现代化的世界性加工制造基地和物流中心”。 5.重大市政建设情况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建设具有较高水准的商贸区、住宅区、文化娱乐区等城市功能区。利用海河南岸开发步伐加快和交通条件改善的有利条件,加快东西沽地区的建设改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施津塘公路两侧的开发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突出滨海、临港、沿河风格,努力塑造具有自身特色和现代风格的港口城市形象。 6.小结: 在全市整体经济不断增长的大环境下,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可谓更加迅速,目前滨海新区核心区的经济结构已基本成熟,整体产业布局合理,已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因此在未来的相当长的一段

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题 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 设置开发区是促进区域发展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并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从国内外开发区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一些典型开发区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市场和政府在开发区中的作用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而有所差别。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可以为目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一、国外开发区模式 (一)美国硅谷 1、硅谷概况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南,包括圣塔克拉拉郡及其与圣·蒙特尔、阿拉米达、圣塔克鲁兹等郡邻近的部分,总面积约3880平方公里,人口243万(2005年)。硅谷是世界一流园区的典型代表,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技术开发所效仿的对象。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是硅谷崛起和初步发展时期。硅谷的发展模式,即“学术-工业综合体”,以及风险资本与创新公司的初步结合基本定型。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是硅谷的大发展时期。1971年微处理器的发明使生产微机成为可能。微处理器使硅谷从而也使整个美国进入了微电子时代。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硅谷由低潮重新走向高潮,软件业的崛起很快使硅谷度过了危机,硅谷的非物质化进程,使硅谷率先进入了“信息社会”。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硅谷大规模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又带来了软件业的昌盛。这是软件业和网络业同时大发展时期,也是硅谷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维领域发生根本变化的时期。 2、硅谷的发展模式 硅谷成功的原因得益于大学、政府的作用和风险资本投资、战争政治环境以及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等,但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机制上讲,硅谷首创了一种科、技、产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其中政府起重要的中介力量。这种“硅谷现象”是科技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整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大特色。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硅谷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在硅谷产生了三大划时代的变化:第一,改变了硅谷的生产力结构,使得知识也即高科技迅速成为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即第一位的生产力;同时也改变了生产力中劳动者的结构以及生产工具的性质和功能。第二,改变了硅谷的经济结构,使硅谷直接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即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第一次使非物质生产在硅谷经济中远远超过了物质生产,硅谷渐渐变成一个高水准的研究和控制中心——即硅谷主要的微电子公司的总部和复杂的研究、产品设计以及新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公司建立的场所,而不是生产和制造中心。第三,改变了硅谷的阶级结构和职业结构,产生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即包括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其他技术人员在内的技术专家阶层,这一阶层已经代替了农场主成为硅谷劳动力中比例最大的阶层。 除上述之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社会技术,是一种有机的浑然一体的网络式合作组织。这种合作是多层次、多渠道的,不仅有横向的,还有纵向的;不仅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是一种渗透性网络式合作。横向的、宏观的指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即政府、创新企业、风险资本投资公司、学校和公共机构(基金会、非赢利组织等)之间的合作;微观的合作指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 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二、学习重点 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3、西部大开发的优势条件及存在问题。 4、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1、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差异。 2、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四、教育用具 导学案、课外材料 五、课时安排 四课时 六、教学时间 七、教学内容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自主深究并抽查回答) 一、东、中、西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经济基础、和对外开放程度。 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东部地带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和都比较高。 〈2〉中、西部地带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和等方面的原因,总体发展水平还明显地落后于东部地带。 东部地带,和相对发达 〈3〉产业结中、西部地带,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构差异从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大致上具有“”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带,、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产业蓬勃发展,中、西部以为主体。 〈4〉与城市 化差异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带远高与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吸纳外资的能力强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 对外开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 〈5〉放的区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 域差异1、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和,与 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 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原因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2、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提高产品 的 【预习成果展示交流】(自主学习反馈) 【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案例库建设方案

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案例库建设方案 案例库建设是研究院向智库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建设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案例库是客观总结区域教育改革的典型经验,创新区域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的重要决策依据;是丰富科研人员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方法,深化调查研究的重要实践途径;是推广院校教育改革经验、扩大院校影响力的重要交流平台。做好案例库建设是一项服务决策、服务研究、服务院校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指导思想 立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需求,以转变科研作风、深化调查研究、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为目的,以服务决策、服务研究、服务院校发展为宗旨,以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综合案例、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分类案例、院校改革与发展案例及专题案例为主要内容,构建健全的组织体系,不断加强统筹规划,创新运行机制,力争经过2-3年的努力,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服务主导职能、层次清晰、覆盖全面的案例库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工作原则 加强整体规划,调动全院力量。案例库建设是今后2-3年全院整体推进的重要工作。各部门从各自职能工作出发,利用媒体资源、学(协)会活动、院校评估、规划布局等渠道全面收集教育改革与发展典型案例,找准定位,发挥实效。 整合战线资源,扩宽获取渠道。案例库建设工作要充分调动战线力量,案例获取上实现研究院搜集与撰写、规划与学(协)会征集相

结合,从不同视角充分挖掘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典型事件与经典案例。 覆盖体系全面,梯次分步推进。案例库建设从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处着手,体系建构覆盖全面,省(市)教育改革发展案例、各级各类院校改革发展案例、重点专题案例层次清晰。在推进案例建设的进程中须区分轻重缓急,由点到面,突出中心工作。 (二)案例采集原则 选材典型性。在案例对象的地区或院校的选择上,要强调和突出代表性和典型性,抓住典型个案。 内容真实性。所选案例一定是真实发生的,经得起推敲、检验,符合客观实际,有关数据必须实事求是,不得夸大虚报,编写过程中不得掺杂任何个人主观评价。 形式多样性。案例以文字为主,特殊事件、案例可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丰富案例的表现方式。 编写规范性。案例编写要遵循规范的逻辑与体例,避免行文冗余(详见附件1)。 尊重保密性。案例涉及院校或个人隐私的,须经当事单位(人)确认同意,可录入案例库。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2-3年,建设完成具有丰富的案例内容,有序的案例组织、完善的检索手段的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案例库平台,规范、典型案例达500例,不断完善案例开发的长效机制,提升案例研究在服务决策中的应用水平,力争将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案例库打造成全国性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案例共享中心。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河南省渑池高中 上官书庆(邮编472400) 中国地理分区的考查形式多样、角度灵活,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国地理分区命题 主要是以非选择题,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考查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描述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地形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分析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三是阐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四是分析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解题流程] 角度一 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二 人文地理特征的特点及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分布、成因 角度三 区域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 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判断区域环境问题、成因――提出[典例](201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 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 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 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Ⅰ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Ⅱ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2)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3)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带。试推断其依据。 [解析]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由“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获取“该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充足”的信息。 (2)由“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获取“该地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农产品品质好”的信息。 2.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1)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教案35(湘教版必修3)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 [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

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留15分钟给学生)(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 (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高铁发展趋势及国内高铁战前区域开发案例研究

目录 PART 1 高铁案例及站前区开发规律 (2) 一、高速铁路发展特征及趋势研究 (2) 1.1 高速铁路发展缘由 (2) 1.2 高速铁路发展历史与现状 (3) 1.3 未来发展趋势 (4) 二、国内外高铁站点开发案例研究 (5) 2.1 国外高铁站前开发研究 (5) 2.2 影响国内高铁站前区域开发的因素 (8) 2.3 国内高铁站前区域开发案例研究 (10)

PART 1 高铁案例及站前区开发规律 一、高速铁路发展特征及趋势研究 1.1 高速铁路发展缘由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对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投资合理增长、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方便人民群众安全出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交通工具的变迁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高速铁路的出现,使人类能以最小的交通量实现最大空间范围内的部门间的产品交换,因此促进整个社会生产效率和财富积累程度的提高。高速铁路作为划时代的超级交通工具,相比同时代其他交通工具具有绝对的优势。 1.1.1高速快捷 高速公路一般限速120公里/小时。而高速铁路的最高运行时速度300公里。500km左右的旅程可当日往返,1000km左右的距离可半日到达当晚返回,2000km左右的距离可夕发朝至。飞机比高速列车快, 但机场一般远离市区,计算往来机场和登记时间在内, 在300-700公里范围内, 高速铁路有明显优势。 1.1.2客运量达 每小时单向输送能力公共汽车为2000至5000人,轻轨为5000至40000人,地铁达30000至70000人,轨道交通的客运能力是公共汽车的2.5至14倍。一条高速铁路的客运能力相当于6-8条高速公路的客运能力。 1.1.3全天候、无延误 高速铁路由计算机控制运行,它根据车内信号行车, 而不是根据地面信号,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 对它没有影响。列车按规定时刻到发与运行, 规律性很强。日本东海道和法国北线在高峰时期的最短发车间隔为3-4min ,平常时段为4-8min。旅客基本上无需额外的候车时间。 1.1.4污染小、低能耗、占地少 电气化高速铁路没有粉尘, 煤烟和其他废气污染; 高速铁路的噪音比公路要小5-10分次;它的噪音震动,通过采取工程措施,都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研究表明: 若以普通铁路每人公里消耗能源为1单位,则高速铁路为 1.3, 公共汽车为1.5, 小汽车为8.8, 飞机为9.8,与四车道的高速公路相比, 高速铁路的用地只有高速公路的一半。 图1 不同交通工具碳排放量比较(单位:千克/百人*千米) 图2 不同交通工具单位能源可承载旅客公里数(单位:kwh) 1.1.5安全、舒适 日本新干线建成运营三十多年, 运输旅客三十五亿人次, 法国巴黎到里昂的1100 多公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0568.滨湖地区城市空间发展案例研究

0568.滨湖地区城市空间发展案例研究 朱洁加雨灵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文章摘要 湖泊与城市共生与发展的关系对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为配合《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研究搜集了全球范围内与巢湖类似大小的湖泊,经比较分析,选择了国内位于长江流域的另外四大淡水湖、美加五大湖和世界著名滨湖城市的发展案例,对其周边城市发展、生态修复和旅游资源环境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比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重点研究国内外滨湖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定位、规模、现状及规划情况,综合交通组织,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特色、文化旅游及人文环境塑造等经验教训,提出可借鉴的环巢湖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策略。 关键字 滨湖地区城市空间区域发展战略生态修复公共空间旅游发展环巢湖地区 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巢湖污染逐年恶化,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城市的发展。为促进巢湖周边地区城镇发展,加强巢湖生态修复,2011年7月14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巢湖成为了五大湖中唯一的一个城市内湖,减少了行政区划不同带来的沟通协作上的不便。为谋划新的发展格局,合肥开展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的国际招标,为巢湖的保护修复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参与此项目课题中,需要研究和借鉴与巢湖类似大小的湖泊、中国另外四大

淡水湖和世界著名滨湖城市的发展案例,以指引巢湖的空间发展及生态修复,特进行此研究。 1、国外案例分析 1.1世界著名滨湖城市 当今世界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60 %分布于江河湖海地带。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与华盛顿组成的大城市带,美国与加拿大大湖区的多伦多、芝加哥、底特律等环湖城市圈,太平洋沿岸的温哥华、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圣迭戈城市链。欧洲城市的分布、发展与河流、湖泊也密切相关,如泰晤士河的伦敦,塞纳河的巴黎,莱芒湖的日内瓦,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具有河海交汇的优势,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港口城市(见图1)。 图1国外研究案例分布 美加五大湖湖畔分布了众多发展较好的城市,如安大略湖畔的多伦多、密歇根湖畔的芝加哥、伊利湖湖畔的底特律等,又如波士顿和巴尔的摩的滨水区,几个城市的滨水区域空间各具特色。如多伦多滨水区设立了大量的公共开放空间,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构想和设计,按照公共空间的地理位置、城市内涵和文化目的来规划公共空间,以达到各个区域的有效合理分配在不同的分类中,各种各样的公共空间类型展示了开放空间的多样性[1]。 城市空间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发展中,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以及城市开发的新需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设计

湘教育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本节设计了分组活动“东部与中西部差异图表分析”,从多方面比较了东部与中西部差异,既让每组同学开展合作探究,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也设计了“东部与中西部在未来格局中哪个占主体地位”辩论题目,让学生把课堂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挥学生主人翁的作用,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东部、中西部的优劣势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思辩能力、阐述能力。 2.课程强调地理学习的生活性、实践性,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南北方饮食习惯、民居建筑差异来导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后通过中美西部开发的比较,让学生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教训,为中国西部大开发提些合理化的建议,不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关心国家建设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二.教材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材以我国为例,阐述了南北方、东西部差异,由三部分组成:南北方差异、东中西差异、西部大开发。考虑西部大开发内容与东中西差异内容衔接紧密,学生对南北方差异熟悉,因此大胆地重组教材,将“南北方差异”提到“东中西差异”之前学习。本节内容用实例诠释了本章第一节区域基本特征:区域间差异性,同时为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了理论铺垫。本节有关南北方差异,初中虽以学过,但要求掌握的是感性知识,在高中阶段应提升到理性分析,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明

确优势,找准问题,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方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发展方向;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表,比较东、中、西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分析其原因,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2.讨论交流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区域差异学习,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通过西部大开发的讨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开发西部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五.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图表分析法 六.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快速记忆法以及图文互换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南方水稻种植、北方小麦种植图片和南方、北方聚落图片 思考:1.南北方居民饮食习惯有什么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南北方民居建筑各有什么特点?成因呢? 生答:1.南方以大米为主,如米粉、糕团、粽子、汤圆等;北方以面食为主,如馒头、面条、饺子、包子等;因为北方降水较少,旱作农业,种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田农业、水稻为主。 2.北方民居墙体厚,便于抵御冬季严寒;屋顶平顶,是因为降水少,便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