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doc

论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doc

论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作者:朱新力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9期

[摘要]由于教育体制、教育活动主体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存在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作用,并探讨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认为大学建立研究型学习的长效机制是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大学生科学素质

[作者简介]朱新力(1965- ),男,河南正阳人,河南财经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4-0173-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对大学生而言,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教育,提高科学素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在大学教育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相关讨论。

一、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学习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创性和探究性特征,对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科学素质既是造就人才的基础,也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但是与发达国家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从整体考察我国国民的整体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1.4%,而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达到25%。我国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具体表现为:

1.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使得中小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学校单方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教育体制上的“一脉相承”最终带来两大弊端:一是中小学不重视科学素养教育的风气在高校中被延续;二是学生长期疲于应对考试而成为考试机器,即使到了学习环境相对轻松的高校仍然沿袭中学时形成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为考试而学,对于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学科专业化。大学实行文理分科,造成了文、理科学生之间分界明显。不少文科、艺术类学生因为高考不考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而放弃对这些科目的学习,因而缺乏基础性、常识性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知识;由于同样的原因,理科大学生缺乏人文学科知识。

3.缺少针对大学生的长效科研机制。虽然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将大学生科研活动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固定下来,但我国大部分高校仍缺乏针对大学生的专门科研活动,缺少专门机构对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做出指导和安排。这种体制上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校园缺乏浓郁的科学素养氛围,进而使得大学生缺少科学技能的锻炼与培养。

4.学校的科学素质教育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关注答考卷、解习题、背教科书,忽视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对科学方法的本质缺少有效的理解和真正的掌握。在科技活动方面,虽然学校每年都有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等科技活动,但由于没有把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放在首位,把国家级、省级的比赛名次看得过重,真正参加的学生却不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社团活动方面,唱歌比赛、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不少,然而与科技知识有关的比赛活动却不多。

5.大学生自身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及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的取向偏差,目前在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大学生的素质主要表现在学习期间的专业成绩,至于科学素养,由于是一种相对比较抽象的软条件,因此无须花大力气加强。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提高大学生素养所需的主体自觉性与主动性的缺失。

(二)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讲,是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策略和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为学生提供一种开放性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系统,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涉及的范围广泛。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及研究结果的表达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和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为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创造了条件。

2.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了机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产生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要提出研究课题必须深入实际,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也为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