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完全稿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完全稿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完全稿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完全稿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发展

1心理的本质是什么?

1心理是大脑的机能 2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3二者相互联系既要认识到大脑之一物质基础也要重视心理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2.什么是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在个体从胚胎开始经历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直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

3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心理发展的可塑性/心理活动的两极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4试验发与非实验法的区别是什么?

1实验法能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非试验法收集的资料难以量化。

2实验法有助于把实验范围扩大,非试验法相对的研究对象的范围有限。

3实验法认为控制的变量相对于非试验法来说不够真实,自然。

5测验法与问卷法的区别是什么?

1测验法是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测验是指经过标准化过程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

2问卷法是研究者通过书面形式,使用统一、严格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关于某个主题的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3 与问卷法相比测验法更加标准化,它是通过编制测验题目、预测、项目分析、合成测验、取得信度与效度资料、建立偿摩登标准化过程。在实施、计分、以及结果解释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序和严格要求。同时,测验法还可以使用非文字形式,如使用动手操作的形式等。

第二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答:1能够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2情绪协调,新疆良好。3意志健全,热爱生活,乐于工作。4人格完整悦纳自我。5人际关系和谐,适应力强6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1生理因素:遗传和疾病因素2个人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因素5社会因素

3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教育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全体性和整体性原则4民主平等的原则5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

答:1主要任务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德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存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2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将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排出

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

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

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

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

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

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

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

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并针对

以下方面开展:1学校生活适

应问题2学习问题3人际关系

问题4恋爱和性地问题5人格

与自我意识发展问题6挫折与

应对问题7心理问题与心理障

碍8职业选择问题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与方法

答:1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

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

告3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

内容4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

咨询工作5开展心理测评,建

立心理档案6加强校园文化建

设,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警机制

有哪些层面工作来保证

答:1定期普查2班机监控3

院系参与4专业人员介入5学

校统筹

7如何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易于

发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个体

答: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

出来的右脚严重心理问题,障

碍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2遭遇

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并

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3

因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特别大

以及严重环境适应不良而出

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4因

严重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

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5患有

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 6性格

内向,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

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8如何促进和维护大学生心理

将康?

答:1调整认知正确的看待压

力与挫折2营造积极的自我概

念3掌握有效的应对技能4营

造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

9大学生心理将康教育管理体

系包括哪些?

答:1管理机构2队伍建设3

教育教学4实施途径5危机干

预6管理制度7交流与研讨

第三章大学生学习心理发

展与教育

1.学习的三要素:

(1)主体身上必须发生某种变

化;(2)这种变化是能相对持

久保持的;(3)主体的变化是

由他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

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

所导致的变化.

2.简述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如巴

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

习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如

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托尔

曼的认知-目的说;布鲁纳的

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有

意义学习理论.

3.如何理解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1)内隐的学习规

则系统;(2)具体的学习方法

或技能;(3)学习活动过程或

步骤.

4.大学生学习策略不同于中

学生的特点:

(1)自主选择性;(2)个性化.

5.大学生常用的学习策略:

(1)阅读策略;(2)问题解决的

IDEAL策略.

6.如何培养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

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

能使信息较为有效的从记忆

中提取,它可分为复述策略,

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7.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

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

8.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

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辨证

的,学习能产生,增强学习动

机,而学习动机又可推动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二者相互关

联.

9.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

学习动机:

培养:(1)明确学习目的,提升

学习自主性;(2)帮助学生确

立学习目标;(3)培养学生学

习兴趣,增强内在学习动

机;(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5)

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

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

求知欲;(2)充分利用学习结

果的反馈与评价作用;(3)开

展学习竞赛活动.

10.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

题有哪些?如何进行调适?

(1)学习适应不良:对大学新

生,要尽快熟悉学校,培养独

立自主的能力,改变一些原有

观念,看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

全面素质的提高.

(2)学习动机不当:对动机不

足的要端正态度,调整心态,

正确认识学习的价值与学习

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效

率.对动机过强的,奥正确认

知自己的学习能力,制定恰当

的学习目标,正确对待学业成

绩与荣誉之间的关系.

(3)注意力不集中: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会

转移注意力,选择理想的学习

环境,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

(4)记忆障碍:认真选择记忆

内容,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和动

机,掌握记忆规律,即使复习,

培养学习兴趣.

(5)考试焦虑:逐步放松法;想

象放松法.

(6)考试作弊: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学

习兴趣,同时加强学风建设,

经造良好氛围.

第四章大学生智力和创造力

发展与教育

1.为什么难以形成统一的智

力定义:

(1)对智力本质认识涉及到的

问题比较复杂,很难用简单的

语言加以概括;(2)随着时代

的发展,人们对智力含义的认

识再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智

力概念很难被大多数人所接

受;(3)衡量不同年龄的人智

力发展水平的标准明显不同,

不能用统一标准衡量所有年

龄的人;(4)生活和工作的领

域不同,个体智力表现的方式

也不同.

2.列举几种常用的智力测验:

比奈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

考夫曼智力量表;武德库克-

约翰逊认知能力测验.

3.简述皮亚杰,加德纳,斯腾

伯格智力理论德主要内容:

(1)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

智力是一种适应,分四阶段:

干支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

段.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发展理

论:智力是个人在特定的文化

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

制造产品的能力,智力包括语

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身体

-运动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

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

智力等7种.

(3)斯腾伯格德的智力发展理

论:斯腾伯格德的三元智力理

论试图以主体的内部世界,现

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内外

世界德主体经验世界这三个

维度来分析,描述智力.

4.大学生智力发展的主要特

点:

(1)流体智力达到高峰,晶体

智力继续上升;(2)辨证思维

逐渐成熟.

5.对大学生智力培养的看法:

(1)加强自主学习教育,有针

对性的促进智力发展;(2)开

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促进

身心发展.

6.创造力的含义:(1)人格定

义:人们独特的特质模式,是

把人们区分开来的相对持久

的方式.(2)产品定义:产生某

种新颖,独特并且具有个人或

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7.列举几种常用的创造力测

验:

(1)创造性思维测验:托兰斯

创造性思维测验,南加利福尼

亚大学测验,芝加哥大学创造

力测验,沃利奇-凯根测验.

(2)创造性人格测验:自我陈

述投射技术测验法.

8.简述吉尔福特创造力理论

的主要内容:

(1)多变量的智力观;(2)创造

性思维的发散与转化;(3)智

商与创造性;(4)创造性思维

与问题解决.

9.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

特点:

(1)处在创造心理的大觉醒时

期,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

憬;(2)传统的习惯力束缚较

少,敢想敢说敢做,不被权威,

名人所吓倒,有一种初生牛犊

不怕虎的创造精神;(3)创新

意识强,敢于标新立异,思维

活跃,心灵手巧,富有创造性,

灵感丰富;(4)在创造中已崭

露头角,孕育着更大的创造

性.

10.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看

法:

(1)忠实自己的信念,不迷信

权威;(2)激发热情,尊重真

理;(3)提供包容和民主的环

境,培养自主性;(4)拓展教学

内容,改善教学方法;(5)积极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第五章大学生情绪,情感发

展与教育

1.情绪:感情性反应的过程,

即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

情感:感情性反应方面的觉知,

它集中表达了感情的体验和

感受方面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深刻性和持久性.二者异同:

二者指同一过程,同一现象所

侧重的不同方面,既有区别,

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

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

成的,又要通过情绪来表达.

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绪

的变化反映着情感的深度,在

情绪中蕴涵着情感.

2.情绪与情感有哪些功能:适

应,动机,组织,信号的功能.

人的情绪状态一般分为心境,

激情和应激三种.

4.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有

什么特点:(1)丰富性和复杂

性;(2)波动性和两极性;(3)

冲动性和爆发性;(4)外显性

和内隐性.

5.情绪教育:根据情绪活动的

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

培养人们正确看待情绪的态

度,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掌握有效调节,控制情绪的方

法,以保持和发展积极情绪,

克服和消除消极情绪;丰富自

己的情绪经验,以理解和尊重

别人的情绪.

目的:提高人们的情绪活动能

力,丰富生活情趣,增强工作,

学习效率,优化情绪心理特征,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6.情绪健康的标准:情绪较稳

定,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

的情绪,情绪反应符合自身年

龄特点,符合社会规范的要

求.

7.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情感问

题:冷漠;社会责任感淡化;审

美观错位.

8.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情感问

题产生的原因:

(1)外在的客观原因:社会环

境的影响;学校环境的影响;

家庭因素的影响;(2)自身因

素: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际

交往受挫;性和恋爱引起的情

绪波动;重要的丧失.

9.情商:即情绪,情感商数,是

情绪,情感评定的量度,用来

描述情绪,情商智力的高低.

情商和智商的联系:情商和智

商是相辅相成的,情绪智力是

对智力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

展的结果,情商与智商是衡量

一个人智力状况的两个指标.

10.情商的高低与大学生的发

展有什么关系:情商的高低会

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

格的和谐,潜能的开发,人际

关系等诸多方面.(1)健全的

身心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保

证;(2)大学阶段正是个体人

格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健

康的情绪和情感是大学生人

格和谐发展的纽带;(3)情商

还与大学生的潜能开发,活动

效率密切相关.

11.情绪调节:个体维完成目

标对情绪,情绪相关的行为,

情绪诱发的情境进行的监控,

评估,修正等调整过程,以适

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的需

要.

12.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

积极分心;接受与重构;发泄

或表达情绪;认知管理;行为

管理;消极分心;见识解脱.

13.大学生情感教育应从哪些

方面入手:

(1)教育学生做一个快乐的自

己;(2)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

感;(3)加强高级社会情感的

培养.

第六章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

与教育

1 品德及道德品质,是社会的

行为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的

体现,是个人在行为中经常表

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要求

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特征。

2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

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道德行为

3简述当代大学生品德心理的

发展特点:道德认识能力不断

增强、道德情感有易感性和两

极性、道德意志逐步增强、道

德习惯逐渐养成

4谈谈你对大学生品德培养的

看法1)培养争取的价值观2)

促进大学生对他人的共感理

解3)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相

结合培养大学生道德意志力

4)将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

育结合起来5)加强对大学生

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与品德

培养:

a创建良好的交流环境,消除

情绪障碍

b提高道德意识,消除意义障

碍,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c抓住醒悟的关键时机,促进

不良品德的转化。

d善于发现其积极因素,促进

自尊心的培养。

e创设环境,加强管理,锻炼

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

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

贡献是,儿童的道德认知是呈

阶梯式发展的。主要分为三个

阶段:前道德阶段(4)、他律

道德阶段(9)和自律道德阶

段(10)。

简述科尔伯特的道德发展理

论是迄今为止最重要,最有影

响的道德发展理论。他认为道

德判断是人类道德的最重要

成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和道德行为的前提。

他把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

展划分为6个阶段:前习俗道

德4—10时期:包含避免惩罚

的服从阶段和工具性的相对

功利阶段。习俗道德:10—

13 :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顺从

权威阶段。后习俗道德13岁

以后:法律观念阶段和价值观

念阶段。

7 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中的

冲突功利心理与道义心理的

冲突、多元心理价值的冲突、

自律与他律心理的冲突、竞争

心理导致的内心冲突、前瞻心

理与浮躁心理冲突

第七章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与教育

1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最先使

用了“自我意识”这个概念。

2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其中自

我认识是最基础的部分,决定

着其他两项的主要内容;自我

体验又强化了自我认识决定

了自我控制的行为力度;自我

控制则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

径。

3试分析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内

容?

a.生理自我(身体特征、生理

状体)、心理自我(心理活动、

个性特点、心理品质、体验和

愿望)和社会自我(自身与外

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b.现

实自我、镜中自我(他人对自

己的看法)和理想自我(完善

的自我境界)

4试论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的特点?特殊性、矛盾性、复

杂性和可评估性

1特殊性:a时间上的特殊性,

“延缓偿付期”b 空间上的特

殊性:广阔和多元性

2自我意识的矛盾性:a独立

意向的矛盾性,叛逆与依赖心

理并存b自我评价的矛盾性c

自我体验的矛盾性d自我控制

的矛盾性

3自我意识的复杂性a自我认

识内容的广泛b自我认识途径

多样:网络、大学生心理咨询

机构、人际沟通c自我认识差

异较大:自我完善型、自我安

慰型、自我扩张型、自我矛盾

型、自我补偿型。

4自我意识的可评估性:二十

问发和自尊测量问卷

5试分析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

的途径?

1)正确的自我认知:主观自我

的描述、他观自我描述、综合

以上的描述2)客观的自我评

价:对镜评价、自省评价、悦

纳自我3)积极的自我提升:调

整自我期望、积极自我暗示4)

不断的自我成长:以科学精神

设计自我、以社会实践展示自

我、以不断完善超越自我

6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缺陷

有哪些?如何调试?表现为:

自我意识偏差、消极的自我体

验和消极的自我控制。1)自我

意识偏差与调试自我中心。a

调试:适度的自我关注、自我

分析有利于正确、客观地认识

自己,有助于正确地意识到自

己采取的行为和做法,从而能

够及时适当地调整自己不当

的行为,克服自己的不足b从

众c调试:从众心理人皆有

之,但如果过强,就会有碍心

理发展。在自我认识发展过程

中,主观我因“内省”而来,

客观我因“人言”而来,两者

之间常常产生矛盾。每个人都

必须学会把主观和客观自我

进行比较、匹配,最后形成一

个现实我。否则,就会形成敏

感、多疑、胆小的性格,甚至

还会产生忧虑、抑郁、悲伤等

负性情绪,对健康极为不利。

2)消极的自我体验与调整 A

自卑 B 自负3)消极的自我控

制与调适 A 逆反 B 放纵

第八章大学生人格发展与教

1. 什么是人格?人格有哪些

特征?

答: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

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

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

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

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

统合性、功能性

2. 气质和性格有哪些学说?

试分别叙述。

答:气质:体液说;高级神经

活动类型说;现代气质学说。

性格:向性类型说;社会文化

类型说。

4. 试述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

点。

答:大学生基本处于20岁上下的年龄,尚属青年期或刚刚迈入成年初期。由“疾风怒涛”走向“相对平稳”。急剧变革、观念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使人格的形成变得困难,变得更加不确定,从而使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出现更多的迷茫和冲突。

5. 健全人格有哪些模式?答:1)“成熟者”模式。2)“机能健全者”模式。3)“创发者”模式。4)“综合”模式。5) 中国模式

6. 试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与塑造的途径。

答:(1)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及特点(2)学会自我教育(3)增强挫折承受力(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良好习惯(5)扩大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6)其他途径。(业余爱好,心理咨询)

7. 影响人格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利因素

8.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问题有哪些?如何矫正?

答:(1)自私型人格。矫正方法:内省法,行善法,回避性训练(2)自我封闭型人格。矫正方法:乐于接受自己;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精神转移法;系统脱敏法(3)自恋型人格。矫正方法:解除自我中心观;学会爱别人(4)表演型人格。矫正方法:提高自我认知;调整自我情绪;升华自我表演(5)偏执型人格。矫正方法:认知提高法;交友训练法;观念分析法;故意纠正训练法

9. 人格问题即所谓的人格障碍、病态人格、变态人格。

第九章大学生人际交往发展与教育

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答:1)人际关系的对象以系级为主要线索2)人际关系的亲疏以时空为主要参照3)人际关系的交往以需要为主要动力4)人际关系的相处以适应为主要任务

2人际交往的动机:内在需要、自我表现、自我完善

3人际关系的建立需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4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同学关系与师生关系;有益的、有害的和中性的人际关系;有利益相关与无利益相关的人际关系;公事性与私人性人际关系

5.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一般历程:形成、发展、结局

6.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答:1)增强人际吸引的魅力2)学会与人共处的艺术3)培养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7.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尊重、平等原则;真诚原则;宽容原则;互利原则;谦逊原则;理解原则;信用原则

8.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调适?

答:出现的问题:1)自卑与退缩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最主要表现2)优越感的消失与自我迷失也是许多大学生常遇到的交往障碍问题3)性格发展不完善所致的“自我孤立”是人际交往障碍的另一种表现

调适:努力培养利他奉献的价值观、悦纳自己,接受他人、消除人际关系中的不良心理、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十章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发展与教育

1、恋爱心理从产生、发展到成熟,一般经历哪四个阶段?1)始恋2)依恋3)爱恋4)相恋。

2、简要阐述弗洛伊德的性心

理发展阶段说。

1)口唇期2)肛门期3)前生

殖器期4)潜伏期和青春期。

3、大学生常见的恋爱心理有

哪些?

1)好奇心理2)依赖心理3)

从重心理4)功利心理5)游

戏人生心理。

4、大学生常见的恋爱心理问

题有哪些?如何进行调适?

问题:1)恋爱动机不端正2)

单相思,恋爱错觉和多角恋3)

择偶标准不实际4)不能正确

对待失恋5)表达方式缺乏修

养。调适:1)树立正确恋爱

观2)提高恋爱挫折承受力3)

培养健康的恋爱行为4)做好

恋爱心理咨询工作。

5、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

该如何去对待恋爱。

第十一章大学生挫折心理发

展与危机干预

1、什么是挫折?挫折的类型

包括哪些?

挫折是个体动机、愿望、需要

和行为受到内外因素阻碍的

情景和相应的情感状态。挫折

的类型包括:1)需求挫折、

行动挫折和目标挫折2)缺乏

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折3)

外部挫折和内部挫折4)一般

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5)各种

具体性挫折

2、什么是挫折心理?大学生

挫折心理的干预方法包括哪

些?

挫折心理是指当个体面对挫

折时,心理平衡往往受到破

坏,在多数情况下,人会干道

困惑与不适应的心理。干预方

法包括:1)提高大学生自身

的挫折承受能力。当前大学生

常见的不合理认识有以下几

种:①此事不该发生②以偏概

全③无限夸大后果。提高挫折

承受能力的方法有:①培养积

极的人生态度②调节心态和

情绪③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

制。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除灾

挫折与冲突的情景时,在其内

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

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

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

的一种适应性倾向④塑造完

善的人格⑤积极主动地参加

一些社会实践活动2)完善社

会支持系统,为大学生应对挫

折创设良好的环境。①学校要

从改善校园硬件环境、营造良

好的人际关系、改善学校管理

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指

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方面入手②家庭要从更新家

庭教育观念、父母做好榜样作

用和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教

育环境几个方面入手。

3、什么是危机干预?危机干

预的一般措施是什么?

危机干预是人们面临危机时

若不能使用其惯用应对机制

和解决面对的问题,就可能导

致紧张、焦虑、失助等情绪紊

乱,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体提

供即时的心理或行为上的帮

助,以使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的过程。一般措施有:1)解

决问题的行为2)特殊反应的

能力3)内在应对机制的动员

4)解决事件后果的行为。

4、简述心理危机的特征及发

展阶段。

特征:1)通常为自限性,多

数于1-6周内消失2)在危机

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

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

或干预3)危机的程度与发生

事件的强度不一定成比例,而

更重要地取决于个体对事件

的认识,以及个体的应对能

力、既往经历和个性等4)预

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

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

助或干预5)危机的成功解决

使个体从中得到对现状的把

握,对过去冲突的重新认识,

以及学到更好的处理将来危

机的应对策略和手段。发展阶

段:1)当刺激连续出现时,

最初的紧张产生,并使人感到

不舒服2)刺激连续出现时,

在缺乏成功的应对机制状态

下,不舒服感增强了3)不断

上升的紧张情绪转化为强有

力的内部刺激,激发了个体内

外部资源,在这一阶段,人们

尝试使用紧急问题解决机制,

问题也许会被重新界定或被

放弃,而那些垦丁无法实现的

部分也会被彻底放弃4)如果

问题继续存在,并且既不能被

解决也无法避免,紧张持续上

升,巨大的失衡状态出现了。

5、简述大学生自杀的心理特

征和行为表现。

1)躯体反应:有失眠、头晕、

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现象2)

情绪反应:表现喜怒无常,情

绪极不稳定,容易形成焦虑、

恐惧和多疑的心理3)认知失

调:身心沉浸在悲痛之中,导

致记忆和知觉改变。4)行为

改变: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

致,有离奇或失常行为。

6、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危

机及干预方法。

1)躯体疾病引发的心理危机

及干预。急性疾病患者心理一

般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的心

理反应;慢性疾病患者一般表

现为抑郁、沮丧等情绪反应。

因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落,悲

观失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

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

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情

绪或行为。干预的主要原则是

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

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地减轻

痛苦。2)失恋引发的心理危

机及干预。失恋常常表现为烦

躁不安、情绪不稳。有的悲观

厌世、自暴自弃、绝望甚至采

取自杀或报复行为。干预方法

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恋爱观,正确分析失恋原因,

学会用心理防御策略将注意

力转移升华。3)亲人丧亡引

发的心理危机及干预。个体体

验悲痛、悲伤的情绪,有的出

现情感麻木或昏阙,有的出现

焦虑、抑郁,认为自己对死者

生前关心不够而产生自责感,

难以坚持日常活动,常常伴有

失眠、食欲降低等症状。干预

原则应让丧者充分表达自己

的情感,进行宣泄,同时给予

支持性心理治疗并辅助以药

物帮助。4)自杀的危机干预。

对自杀的干预既可以体现在

自杀的预防上,也可以体现在

对自杀事件的危机干预中。自

杀的预防包括采用一些心理

量表进行有自杀危险者的临

床测评来筛选自杀意念高危

人群;对自杀者的危机干预首

先要消除自杀危险,其后可以

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自

杀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

积极进取的态度,提高挫折承

受力。

第十二章大学生职业生涯心

理发展与教育

谈谈你对职业生涯的理解?

答:生涯:是生活中各种时间

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

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

角色,同时表现出个人独特的

自我发展形态。职业生涯从广

义上我们认为它等同于生涯

的内涵;从狭义上,可以把它

作为生涯的一部分,可以把它

作为生涯的一部分,可以看做

生涯中与职业发展有关的事

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多数情

况下,对生涯和职业生涯的概

念不做区分,职业生涯即生

涯。

简述生涯发展的主要理论?

答:生涯发展理论主要起源与

20世纪50年代哈维赫斯特的

发展阶段论和金斯伯格等人

的职业发展理论,舒伯在他们

理论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

展。发展性理论是用动态的观

点来看待一个人进行生涯选

择的历程。其基本假设为:生

涯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应

该依据个人在一生中各阶段

的需求而设计的。

金斯伯格认为职业选择的经

历是从模糊的空想走向现实

的。他将个体的职业心里发展

划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

期三个阶段,揭示了个体早期

职业心理的发展对其未来职

业选择的影响。舒伯根据自己

“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

果,把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

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

五个阶段。

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

答:十一社会学习的观点来解

释人类生涯选择的行为,特别

强调社会因素和学习经验对

生涯选择的影响。他认为四类

因素将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涯

决定:遗传和特殊能力、环境

条件和事件、学习经验以及任

务取向技能。

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发展的

特点有哪些?

答:包括职业生涯认知、职业

自我概念和职业人格的发展。

职业生涯认知是指个体对职

业生涯及规划的知识、理论及

其相关因素的认识和理解,以

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生

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价值

观念。职业生涯认知包括:职

业生涯理念、职业生涯规划意

识和职业生涯价值观。影响大

学生生涯的心理因素有:个体

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能力

和早期经验。

什么是生涯辅导,生涯辅导与

职业辅导有那些联系与区

别?

答:生涯辅导是依据一套系统

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

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价并

整合运用有关知识、经验而开

展的活动。生涯辅导的前身为

职业辅导。两者区别:目标不

同、实施对象和时间不同、内

容有差异、功能不同、实施人

员不同。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与

辅导的意义?

答:1.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有

益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

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目

标。2.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

育与辅导是推进素质教育,实

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3.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与辅导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

求。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

应遵循的原则?

答:1.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

为中心的理念。2.兼顾社会需

求、所学专业及学生本人的兴

趣、特点。3.全程指导与个性

化咨询相结合。

论述大学生生涯心里教育与

辅导的实施策略?

答:职业生涯心理辅导是大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

通过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大学

生将逐步明确自我职业生涯

发展的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

生涯规划观念,学会运用科学

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解决可

能遇到的心里困惑,优化心理

素质,努力实现职业生涯目

标。策略:1.加强职业生涯教

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认

知。2.科学开展职业心理测

验,促进职业自我定位。3.开

展职业生涯心理咨询,帮助学

生解决生涯发展和求职过程

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惑。

生涯咨询可分为哪几种类

型?

答:1.提供资料,澄清问题,

以协助咨询对象处理特定的

事宜或决定。2.特别注重培养

咨询对象在解决问题国成中

的决策能力或其他适应能力。

3.将个人生涯发展看成是一

个长期的过程,咨询的重点在

于一连串的抉择和适应,除了

注重适应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之外,同时应增进咨询对象对

自我的认识与把握,协助其考

虑各项可能的选择机会磨合

处理方式,以充分配合个人发

展的需求。4.协助咨询对象运

用自身所具有的各种优良特

质,达到自我导向的目标。职

业生涯心里咨询可以采用个

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两种模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

主要步骤有:指导学生正确地

自我评估、确定职业目标、认

识和分析相关的环境因素、职

业定位、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

标的行动方案、评估与调整。

第十三章大学生群体心理发

展与教育

群体对个体活动的影响有哪

些?详见368

答:⑴社会助长作用;⑵社会

惰化作用;⑶从众;⑷去个性

化。

大学生正式群体的心理发展

特点是什么378

答:正式群体往往是由不同年

龄、不同性别的人组成,他们

的心理较多地带有公务色彩,

而且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群

体与群体之间都存在着心理

倾向的差异。群体的心理主要

表现为以服从为主,一般受

内、外部的影响并不大,其心

理动态性表现不强。

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对大学

生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

392

答: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

育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

本,认真调查研究,深入了解

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状况,使工

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第

一,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

想政治教育,促进其自信意识

的确立。第二,加强大学生特

殊群体自立精神的培养。第

三,加强对大学生特殊群体自

强意识和敬业精神的陶冶。第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第五,加强大学生特殊群

体恋爱观及性道德观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体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 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学习心得体会 听了这个课以后收获是什么 对你教育的启示 听了这个课之后你的问题是什么参考文献 时间匆匆,不知不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这门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了。回想起这门课,应算是本学期的一道美丽的彩虹,它又是那么的短暂,但短暂中也会有瞬间的美丽,学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也是对我们的一次升华,就正说老师所说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和教育孩子。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一、学习收获 (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学期的课程,学习了众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在学习中收获比较大的为: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统合对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整合对失望。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有发展危机,危机的成功解决就会产生相应的自我品质,并对以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否则,就会造成发展障碍,一个阶段的危机没有解决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自我统一性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内容,贯穿人的一生,然而这个问题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青少年的对自我的觉醒,以及及身体发展导致青少年急切想要认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人评价会对起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会急切想要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面对着自我与客我的冲突。生理、心理和社会压力共同导致了青少年的自我统一性危机。在人生的阶段有重要他人,而老师在学生的人生的阶段中,特别是在青春期统合对混乱中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在皮亚杰看来,智力发展是一个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即认知图式的进化过程。建构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认识建构既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发明,建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不定项选择题 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 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 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 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 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 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 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 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A.信任对怀疑B.自主对羞愧C.主动对内疚D.勤奋对自卑 1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Vygotsky 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13.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深思型 14.场依存性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有意义学习 15.场独立且沉思型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A.数学B.历史学C.教育学D.心理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类心理现象属于( D ) A 认知过程 B 心理特征 C 情感过程 D 心理状态 2 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卫方法,称为(B) A.否认作用 B合理化作用 C.投射作用 D.幻想作用 4从动机冲突来看,“前怕狼、后怕虎”是:(B)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双重趋避冲突 5 邓克尔安装蜡烛问题说明了解决问题思维中的(A) A. 功能固着; B.问题表征; C.酝酿效应; D.呈现的刺激模式 6通过严格测量脑袋的大小作为智力的高低,这种测量:(B) A. 信度高、效度高 B. 信度高、效度低 C. 信度低、效度高 D. 信度低、效度低 3 “知其然,不知情所以然”反映了下列哪种思维方式(D) A.灵感; B.联想; C.抽象; D.直觉 7“爱之愈切,知之愈深”说明了(C) A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B 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C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D 心理对环境的能动性 8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了人格的( A )。 A.独特性 B.社会性 C. 整体性 D.稳定性 9通过学校教育,同学们克服了为分数而学的想法,代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学习,这属于(C) A 动机冲突 B动机合成 C动机的转化 D 动机系统 10 人们常说的“眼不见为净”,是下列哪种防卫机制的表现?(D) A.转移作用 B.幻想作用 C.投射作用 D.否认作用 11.小张阅读《西游记》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孙悟空形象,这是()。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12.诗圣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创造思维中()的重要性。 A、准备期 B、酝酿期 C、豁朗期 D、验证期 13.“司马光砸缸”反映了下列哪种思维方式() A.定量思维 B正向思维 C 逆向思维 D开放思维 14. 某罪犯在监狱改造期间,表现良好,并有多次立功表现,因此,法院对其减刑。这种改造罪犯的方法叫做()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正惩罚 D 负惩罚 15. 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 A 过度学习 B 记忆的恢复现象 C 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 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方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4、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2)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不断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引起新的需要,新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个体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说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教育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提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教育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合理的要求和良好的教育条件能够加快心理发展的进程。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等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过渡性②动荡性③社会性④闭锁性和文饰性 6、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①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②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指的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7、费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性器期(3~6岁)④潜伏期(6~11岁)⑤生殖期(11或13~20岁)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信任对不信任(0~1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岁)·勤奋自取对自贬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岁)·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的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10、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 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②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为中介的;③心理发展的活动说;④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有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合作伙伴合作时,儿童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有必要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延续,其内容可以是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记忆使心理活动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8、记忆的种类: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③语词-逻辑记忆④情绪记忆 ⑤运动记忆 9、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 再认和回忆;遗忘 遗忘的原因:①衰退理论②干扰理论③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④动机性遗忘理论 第三章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情境②知觉特点③知识经验 3、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总发展趋势: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1)抽象思维逻辑在逐步发展,但任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抽象思维逻辑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是任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思维的发展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2思维的基本过程逐渐发展并日趋完善。3初步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4思维的品质不断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个体性差异。 5、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 (4)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6、想象的含义: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7、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它是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想象。 有意想象:是由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创造性的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产生所具备的两个主要条件:①要正确理解语言及图样标志的意义。既然再造想象是有一定的语言和图样的标志所引起,因此,语言符号的使用应清晰准确,符合事物的真相。②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再造想象的基本材料,已有表象数量越多,再造想象的内容越丰富;已有表象质量越高,再造想象的内容越正确。 创造想象的产生所具备的条件:①创造需要与动机②表象的积累与储备③积极的思维活动④灵感与艰苦的劳动 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第四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与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狭义指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及其体验。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由三种成分构成:①主观体验②生理唤醒③情绪产生时的外部反应 3、情绪情感的功能:①信号功能②感染功能③动机功能 4、情绪状态(理解就好) 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侧色彩的、较持久的、微弱而平静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情感的种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理解)美感: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个性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 3、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 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标志着个性活动的方向性和指向性,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成分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个性倾向性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4、气质的概念:气质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的独特色彩,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5、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映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向性 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7、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8、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9、能力的种类 (1)按其适应的活动范围,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根据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程度的大小不同,分为:模仿能力和创 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0、智商=智力年龄(MA)/生理年龄X100% 11、自我意识的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一般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 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指的是人类的学习。 理解学习定义要把握的几点: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行为的变化是相对一致的变化; (3)学习是基于反复经验引起的。 2、学习分类 (1)依据学习结果分类(美国·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依据学习目标分类(美国·布鲁姆): ①知识,指能对具体事实、定义、原理等知识的简单回忆。 ②领会,指能解释所学的知识。 ③指在特殊和实际情况下应用概念和原理。 ④分析,指能区别和了解事物间的内部结构、内部联系。 ⑤综合,指把已有经验中的各部分或各要素组合成新的完整思想,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结构。 ⑥评价,指根据内在证据和外部标准对所学的材料能作出判断,确定所学知识的价值。 (3)依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类(美国·奥苏泊尔):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4)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第1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第1章 既然你都找到了这份文档,相信你一定花了很多功夫吧?大家都是西南大学苦命的孩纸,我总结的这套习题是2013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题库,好多书上都找不到答案,而且老师出题也不系统,乱七八糟的,我都是在网上找的,不免有些错误。我一直坚信,找不到的,或是背错了的答案都是和我没有缘分的,所以又何必强求呢O(∩_∩)O哈!为逃出老师的魔爪共同奋斗吧!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的创立时间( C ) A 1978 B 1897 C 1879 D 1798 2、科学心理学在哪个国家诞生( B )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 希腊 3、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验室位于( A ) A 莱比锡大学 B 哈佛大学 C 剑桥大学 D 牛津大学 4、科学心理学创立的标志是:( B ) A 《生理心理学原理》的发表 B 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 C 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体系 D 大量的人才的出现 5、弗洛伊德手上的戒指是:( A ) A 斯芬克斯像 B 钻石 C 宙斯像 D 俄狄浦斯像 6、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 A ) A 师生关系 B 同伴关系 C 校园设施 D 校长 7、狼孩的例子展示了( B )因为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内因 D 先天 8、下列那个学派更有可能是环境决定论:( C ) A 人本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 9、把学生看作“较慢的计算机”的学派更有可能是:( D ) A 人本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

10、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其原因之一是( B )。 A 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B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严谨可靠,实验设计严密 C 心理学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 D 心理学的历史非常悠久 11、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后在许多人格特征上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49,而一起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为0.52;相比之下,分开抚养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间对应的平均相关系数是0.21与0.23。这说明了心理发展受到( B )的影响。 A 环境因素 B 遗传因素 C 学校因素 D 家庭因素 12、( C )认为人的行为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动和激发,且这些力量是与生俱来的。 A 行为主义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学派 D 先天本能学派 13、根据操作性条件发射,行为是否自发的出现主要是受( D )支配。 A 条件刺激 B 无条件刺激 C 本能 D 强化 14、读书看报属于( A ) A 认知过程 B 情绪过程 C 意志过程 D 人格过程 15、前几天,重庆阴雨绵绵,小明觉得非常“郁闷”。随着天气放晴,小明也变得活跃起来。小明的心理变化反映了(C )的不稳定性。 A 性格 B 气质 C 心理状态 D 心理过程 16、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 A 华生 B 亚里士多德 C 冯特 D 弗洛伊德 17、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表明( C ) A 两个因素负相关 B 两个因素不相关 C 两个因素正相关 D 两个因素伪相关 18、在一位研究者设计的“智力对中学生物理成绩的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 ( A ) A 智力 B 中学生 C 物理问题 D 物理成绩 19、“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类心理现象属于( B ) A 认知过程 B 心理特征 C 情感过程 D 心理状态 20、“爱之愈切,知之愈深”反映了( C ) A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B 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4)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5)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6)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2、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 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变化体现出一般规律。埃里克森将人格的 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 的解决过程就是人格发展的过程: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 疚感;学龄期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青年期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 一感混乱;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获得繁殖感 而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2、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埃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 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 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 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 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因此,教育要注意根据个体人格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个体解决心 理危机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个体的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习题.doc

1.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o A.反映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2.从气质类型角度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典型的()。 A.抑郁质 B.黏液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 3.少年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 12岁 B. 11、 12?14、 15岁 C. 14、 15?17、 18岁 D. 3?6、 7岁 4.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o A.单维思维 B.多维思维 C.思维的木可逆性 D.以命题形式进行 5.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A.少年期 B.青年初期 C.青年晚期 D.成年期 6.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o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7.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认识 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o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9.青年初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 12岁 B. 11、 12?14、 15岁 C. 14、 15?17、 18岁 D. 3?6、 7岁 10.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1.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抽象思维 B.概括思维 C.形象思维 D.逻辑思维 12.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4?5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信任感 B.自主感 C.主动性 D.勤奋感 13.初中阶段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A.是稳定时期 B.是最佳时期 C.是较慢时期 D.己开始有 所下降 14.下列对关键期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关键期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B.关键期是突然开始和停止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心里特征 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3、具有不平衡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中学生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④童年期(6、7~11、12岁);⑤少年期(11、12~14、15岁);⑥青年期(14、15~25岁);⑦成年期(25~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 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主要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11、12~14、15岁)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已经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判断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 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年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为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且能比

较客观的看待自我,明确的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珍重自我。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又可以称为“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美国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认为的刻意提前训练,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因此,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也称为“量力行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二)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奥地利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鹅的认母行为)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现象。 2~3岁是技术能力(口头计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 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 2岁半~3岁半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 4岁是形状直觉形成的关键时期。 4~5岁是学习书面知识的关键时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瑞士)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构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不断变化。他首先引出了图式的概念。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什么?①生物因素:遗传先天素质生理成熟②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③主观心理状态:主观因素活动因素④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为什么说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儿童的主观心理状态?因为儿童心理是开放的自组织结构,任何外部因素都通过该组织系统发挥作用。心理一经产生便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主观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作用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状态作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向着预期的方向改变。 为什么说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的特征?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这种上升如爬楼梯一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不断升高,构成了有阶段的连续过程。以思维的发展为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正是思维发展的3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出现为后一阶段做好准备,后一阶段的出现又包含着前一阶段的特征。 如何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品德与个性发展的过渡性;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过渡性;自我与社会性发展的过渡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心理整体发展的加速与不平衡过程(认知能力发展个性成熟情绪情感意志言行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矛盾过程(闭锁性与开放性独立性与依赖性求知欲强与市别力低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稳定性与 可塑性性意识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 盾。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 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情绪体 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 易形成各种心境,并具有一定的连续 性;意志和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 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 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 3.具有不平衡性 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岁)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使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不断地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已有的心理结构与环境所提供的新的经验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个体与环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它推动个体以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不断地解决矛盾,从而使个体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发展: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外在环境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成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教育的准备性原则:又称教育的可接受性原则。教育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生理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即考虑个体当前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唯此,才能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措施等与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使教育具有可接受性。 发展性教学: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认为教学不仅要根据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而且还要预见儿童今后的心理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头。发展性教学正确体现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辨证关系,既强调教学要依据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时又强调教学要依据个体心理发展的新的可能来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和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点强化练习新版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点强 化练习新版 1、单选题;;:;;;:;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是_____ A: 最近发展区 B: 平衡发展区 C: 关键发展区 D: 独自发展区 ;;: ;;: 2、单选题;;:;;;:;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这种认知方式属于_____。 A: 沉思型 B: 冲动型 C: 辐合型 D: 发散型 ;;: ;;: 3、单选题;;:;;;:;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_____

A: 勤奋感对自卑感 B: 主动感对内疚感 C: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自主感对羞耻感 ;;: ;;: 4、单选题;;:;;;:;皮亚杰提出了个体从婴儿期到青春期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其顺序是_____ A: 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 B: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D: 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 5、单选题;;:;;;:;小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则,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小红的这种认知方式属于_____ A: 智者型 B: 沉思型 C: 辐合型 D: 场独立性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2、定向性和顺序性:这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五讲 练习题

第五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自我同一性 2.角色混乱 3.人格的掩饰性4.成人感 5.自卑感 6.自我评价7.自我体验8.价值观 9.积极人格 10.人格塑造 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即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谁?我会怎么样?包括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身高体重、相貌及其行为方式的认定。 自我同一性是通过了解自我特质,构建出一个能够面对发展任务、生活与前途的自我组织,是一个人终生发展任务。 角色混乱:就是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有什么方向,是一种自我定位失衡的情况 人格的掩饰性:人格表现出来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等性质,本身代表人格一种稳定的功能。 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渴望参与成人角色, 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当成人感出现时, 便产生一系列独立自立的表现:他们一反以往什么都依赖成人,事事都依附教师和家长的心态, 也不再是什么都可以公开了. 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社会交往,还渴望得到家长的承认. 他们要求和成人建立一种朋友式的新型关系, 迫切要求老师和家长尊重和理解自己, 如果家长和老师还把他们当小孩对待,无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他们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 从初中起,他们开始疏远父母而更乐于和同龄人交往, 寻找志趣相投、谈得来的伙伴. 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它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包括自我尊重和受社会尊重两个方面。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 不仅要自己尊重自己, 而且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才能和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 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享有一定的声誉, 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 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青少年也不例外.青少年的自尊心的体验容易走向极端,当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一致、自尊需要得到肯定和满足时, 他们往往会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如果产生矛盾, 他们的情绪就一落千丈,甚至出现不负责任的自暴自弃。教育者应维护青少年的自尊心,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尖锐地批评他们。 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儿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和非我关系后,通过别人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价值观:指的是人对周围世界中人、事、物的看法,是个人据以评价和区分好坏的标准。它可以推动并指引个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积极人格: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这类灵性资产包括乐观、专注力、毅力、诚实、勇气、真诚、勤奋,以及许多其他的特质。 人格塑造:指青少年通过有意识地调整自我,积极塑造良好人格。人格塑造的关键在于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从培养习惯到人格改变,要求能够针对暴露出来的人格弱点,有意识地培养与之相反的习惯。通过这种新的习惯来克服和改变原有的性格弱点。在个人最容易暴露人格弱点的地方,坚决克服对抗,用相反的习惯去克服战胜它。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