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教育价值观下的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价值观下的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价值观下的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价值观下的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价值观下的高等教育质量

胡建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高等教育质量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这主要是因为始于20世纪末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大学生数量的显著增加以及高等学校与之不适应的状况引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与关切。为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政府不断出台有关政策与措施,如让各高校高度紧张的“本科教学评估”,可以说是政府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各高等学校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地在教育计划、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试图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与此同时,研究者们也在积极探讨与高等教育有关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在这样一种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实践与研究的氛围中,如何认识正处在迅速发展与变化中的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这是我们在探讨与时间保证高等教育时必须首先明确的/本文试图将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观的视眼下作些初步的观察与分许。

“高等教育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由于高等教育的价值在感到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得以丰富,现代高等教育已形成了包括个人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在内的多种价值体系。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认识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依据个人、知识和社会在高等教育价值观大致分为个人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为主的高等家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所谓个人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将高等教育利于个人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认为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以达到完善个性之目的。19世纪的纽曼在其《大学的理想》一书中比较明确地表达了这种观点。纽曼认为,发展人的理智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所在,“理智训练以及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学问或学识,而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思想与理智”。20世纪的赫钦斯也认为:“理智方面的优点是一些习惯,它们来源于治智力的训练。经过适当训练并养成适当习惯的智力,在任何领域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理智方面优点的教育是最有用的教育,不管学生以后果思辩的生活火此能行为的生活。”不仅如此,发展人的理智对于大学这样一种学问机构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除非学生和教授们(特别是教授们)由一个共同的理智训练,否则一所大学必然仍是一系列不同的学科和系院,它们除了拥有同样的校长和董事会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为了共同的理智训练,大学必须实施普通教育。“没有普通教育。就没有大学。普通教育应该成为大学各高深学术或专业研究的共同基础”。个人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不仅盛行于19世纪的英国大学,而且现代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学仍然以此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

所谓知识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将高等教育利于知识、学问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认为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主要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究,促进学问的发展。19世纪初期影响德国大学改革的思想家们在他们的大学论中渗透了这种高等教育价值观。例如,施莱尔马赫在他的《德国意义上的大学随想》一书中认为,培养学生“察见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科学精神”,是“大学的使命”。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已经掌握了大量知识的优秀青年的思想立即或科学的理念”,使他们在科学的立场上觉察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自己的思考自觉地学习科学的基本法则,从而发展各自的研究能力、发现能力与表现能力,“这就是被称作大学的机构之意义所在”。洪堡认为:“大学的真正成绩应该在于它使学生有

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至少在他的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与传授和学习既成知识的中学不同,大学的特征在于常常将学问看作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因此在大学中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因为学生而存在。”这种知识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在大学教育活动中的主要体现是,一方面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一方面使教学成为促进研究一种手段。

所谓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将高等教育利于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认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人才,以此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最早或许体现在19世纪后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认为:“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市价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当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价值的日益彰显,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愈来愈在许多国家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中得到比较明确的体现,尤其是在采取集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一直是我国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政策、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不同时期的政策文件、法律法令中,我们均可以看到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与体现。1956年制定的《高等教育章程草案》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适应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就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且身体健康、忠实于祖国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和准备着随时保卫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1961年制定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开头即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1998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F》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接班人.”(第四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五条)

在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认识是高等学校必须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的、符合规格要求的专门人才。为此,几十年来我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这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的培养目标、严密的教学计划和既定规划下的教学活动等。

培养目标是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中首先得以确定的。培养目标氛围整体性的与专业性的两个层次。整体性的培养目标,如《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所规定的:“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一定的生产劳动、实际工作的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辨证唯物主义点;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的科学的新进展;具有健全的体魄。”专业性的培养目标,如工科类的工程师、师范类的教师、医科类的医生等。培养目标不仅是专门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依据。

“教学计划是学校全部教学工作基本纲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完成教学计划是学校的基本任务。没有教学计划,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便无所依据,就不可能把教学工作引向有目的、有计划的轨道上去,也见失去完成学校基本任务的保证。”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为实现整体性和专业性培养目标所设置的体系化课程和各种教学活动,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质量规定是教学计划指定的基本依据。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依据教学计划而展

开、教学计划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

以明确的培养目标、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既定计划规范下的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鲜明的社会本位特色。

首先,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从社会、国家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的质量规格(思想、知识、能力等)规定着教学计划的指定及教学过程的进行。其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是由政府或受政府委托的高校指定的,体现着鲜明的社会、国家取向。20世纪50年代中期,曾经有过指定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的改革。当时的有关文件指出:“为了保证培养具有一定质量的合格人才以适应国家建设的学要,为了明确各高等工业学校共同奋斗的目标,和加强各校间教学工作的迅速提高,指定高等工业学校各专业统一的教学计划成为当前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的关键。”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后,教学计划基本上是由各高校自行指定的,但指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并没有发生改变,即培养适应社会、国家需要的专门人才是指定教学计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再次,由于教学计划是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因此是否很好地执行教学计划就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进一步说,是否按照教学计划培养出来符合社会、国家要求的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

总之,在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考虑的是为社会造就公民,为国家培养人才。因而主张严格的专业教育,即大学活动按专业划分,围绕专业设置课程,学生从进校至毕业始终在专业教育的范围内活动。专业设置则根据学科发展与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动,特别是后者。社会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培养计划和过程。”在这样一种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国家需要的“材”,而很少看到关照作为“人”的学生的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规定着人们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与实践,这只一种历史的必然。20世纪90年代后,当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默写带有根本性质变化的时候,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改变就正在成另一种历史的必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在高等教育体制方面,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大学”的“单向线性关系”向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政府与市场的“多向三角关系”转变,高等学校面向市场的若干办学自主权已在法律条文中得以规定。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的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等都带来有较为浓厚的市场色彩。在高等教育培养制度方面,免费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已一去不复返,学费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毕业生由国交分配工作的制度也已作古,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市场自主就业。这些变化构成了该哦等驾御价值的认识开始由过去的片面强调促进社会发长回归到它的本意——促进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即高等教育不仅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价值,促进个人发展乃是其固有的基本价值之一。“高等教育正正是在对每一个人施加影响,满足每一个个人的的求知欲望,”帮助实现每一个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和基础上,体现着其他的价值与功能.由于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离开了人自身发发展,教育本身也就不会存在,因此,在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最为基础的是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也即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某种程度的弱化与个人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彰显,对长期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构成了较大的冲击,同时也要求人们重新认识高等教育质量这样一些高等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基本问题。

实际上,在今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中,不少改革措施已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处人们对高等教体育价值认识上的这种变化,例如学生入学之后选择专业、选择学习的自由度不断增大。

如上所述,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的教学活动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必须按照一定的质量规格将进入高校的学生塑造成为国家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学生的学习被固定在教学计划的框架内,学生不可能被赋予选择专业、选择学习的自由。而现在,扩大学生入学后选择专业、选择学习的自由正在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引人注目的一格内容。有些高校制定规则允许部分学生入学后重新选择专业(如南京师范大学规定新生在第二学期可以选择转专业,转专业的比例为各专业可以转出15%,转进10%);有些高校实施按类别招生(如物理、化学等),学生进校后按类别修读课程,一两年后再分专业;有些高校将按类别学习实施的更为彻底,即学生入学后按文、理两大类甚至不分文理进行共同基础课程的学习(如复旦大学新近专门成立了负责兴盛共同课程的基础教育学院)。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既有适应科学、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原因,也有实施高效收取学费、毕业生自主择业改革的缘故。因为学生在缴付了一定的学费之后,就拥有了一定的选择学习的权利,这种选择学习的权利不仅体现在进入大学之前,而且体现在进入大学之后;面向市场、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要求高校学生为适应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而对自己的学习内容与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设计,这种自我设计的基础是拥有年则学习的自由。不过,从本质上看,学生入学后选择专业、选择学习自由度的扩大,乃是高等教育从学生出发,以满足学生发展为前提这样一种认识、这样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高等教育价值观及高等教育实践的这些变化,必然要求我们重新认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1)关于质量目标。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指导下,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是按照教学计划培养出符合社会、国家要求的专门人才,为社会、国家造“材”是第一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党个人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得到一定的彰显之后,学生个人的发展逐渐被纳入教育的视野,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在考虑培养社会、国家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同时,还要关照学生个人的发展。

(2)关于实现质量的过程与途径。依据国家对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这是计划经济时期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过程。这一过程完全是由国家或国家委托的高效主导的,学生扮演着被动参与的角色。当从学生出发成为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原则,学生选择学习的自由不断增加之后,学生就成为完成自身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的计划的一格主要制定者。

(3)关于质量评价。在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指导下,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同一的,或者说是单一的,即主要一是否符合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尺度。为维持统一的质量标准,人们往往注重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编教材。在彰显个人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关照下,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这是由人的多样性、人的发展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学生在获得选择学习的自由,参加个人学习计划的制定之后,就再无法用一个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此外,在质量评价方面,前者更多的看重结果性的外部因素,即社会、用人单位对不也生的评价是认识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后者将更多的注重过程性的内部因素,即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学习条件(这里的条件包括一切与学生学习有关的条件)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

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 我们以倡导创新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是一潭死水,唯有创新才是出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知识本身并不能改变命运,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技能才能改变命运,而知识到技能转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创新,可是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上至大中专院校下至中小学校都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所有学校的教师都是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所有学校的学生也都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使孩子们完全丧失了创新的能力,当然孩子们在走出校门后就很难在社会和工作中有大的作为。 当我们的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向后,按说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观念也应跟着转向,可事实却不是这样,过去的“精英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毕竟有限,因此国家有能力为他们安排好一切,甚至是终身的,现在不同了,“大众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每年几百万啊,国家早已无能力安排,因此只能让市场来安排,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需要创新型人才,可我们的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是根本不具备创新素质的人,除了在学校能学习会考试外,谁具备了创新能力?要知道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率达百分之二十多,可我们的大学生呢,创业率不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创业这么低?关键是不知道在哪一方面去创业,根本找不到新路子,因此大都选择了去打工。那么,“大众化”后我们的学生出路何在?答案就是创新,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如果还抱着过去的陈旧观念,考大学-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有好生活,这条路基本上走不通了,因此才有了清华生毕业后去卖猪肉,北大毕业生去种菜,这些看起来“丢人现眼”的事,其实这正是市场所逼出来的。 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必须和创新相结合,才能让孩子真正地走向成功并能把知识转化成巨大的财富;目前的学校教育依然在走传统教育的老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们的创新潜力,使学生们变成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根本不关心孩子走出校门之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根本不关心孩子所学的知识如何才能变成财富,导致学历越高就业压力越大的局面,高考状元在街头流浪,硕士研究生无业等诸多现象难道还不引起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思考吗?因为孩子们到了社会上分数不再是衡量成功的标志,业绩才是成功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高考文理科状元一共137名,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名高考状元能成为社会某一行业的领军人物,为什么这些高考状元在考场上成绩如此辉煌,而在社会上却默默无闻呢?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中国经济风云人物马云不是高考状元,而是毕业于普通的杭州师范学院,可他却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阿里巴巴,身价百亿,他的淘宝网更是让众多平民在网上实现了创业的梦想,这一切都得益于马云的创新思维,家长朋友们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如何才能获得成功与财富,而这一点家长们却很少考虑,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说,我们不能再学书考书,决不能再培养考试机器。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感慨地说,我们的教育不是在培养人才,我很担忧。这才有了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的战略宏图,这是教育的真正方向,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必须从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抓起,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只重视了对孩子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众所周知,思维是根,知识是叶,根深方能叶茂,没有先进的思维方法,知识再多也是死知识,根本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同一思维水平上,谁比谁强不了多少!著名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和同学们一起做老师出的数学题:1+2+3+......+100=?时,他根本不动笔,只是思考就很快得出了答案,而其他的孩子还在努力计算着,在这里高斯运用的就是创新思维,其他的孩子就是在用常规思维,自然就很逊色。可见,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努力更重要,让孩子们接受思维培训,不仅会提高学习成绩,更能让孩子们在社会竞争中能把所学知识变成巨大的财富,从而获得更大成功!!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一直很重视课本知识的教育,使孩子拥有了一定量的知识作基础,这是很好的,但却忽视了对孩子们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拥有同等知识的情况下,孩子的创新思维越先进,成绩就越好,在社会上的业绩就越大,就越接近成功。

[高等教育]大学生价值观调查

目录 第一部分:调查摘要 (2) 第二部分:引言 (2) 一、调查背景 (2) 二、调查目的 (2) 三、调查内容 (2) 第三部分:主报告 (3) 一、调查对象 (3) 二、调查方法 (3) 三、分析方法 (3) 四、样本设计 (3) 五、调查结果 (3) 六、调查结果分析 (3) (一)大学生对现在的大学生活的满意度 (3) (二)大学生心理状况及道德价值观和金钱观 (5) (三)大学生对相关校园现象的态度 (8) (四)大学生对相关社会现象的态度 (9) 第四部分: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10)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现状的原因 (10) 二、展望和对策 (11)

第一部分:调查摘要 为真实把握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2008年3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郑州航院300余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本科三个年级的学生及营销专生本学生(大三)。虽然300余份问卷代表性还差强人意,但它毕竟反映了今天大学生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实际情况。 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状况”,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价值观念趋于功利化,价值主体倾向自我化,价值目标短期化,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且当代大学生向往在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基础上,尽可能地追求个性张扬和风格独立的生活,但也有少部分人表现出安于现状、追求享乐的趋势,我们建议创新形式激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一定要有科学的理论和世界观做指导。在新世纪和新形势下,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价值观念进行系统指导,引导其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吻合的价值观。 第二部分:引言 一、调查背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持续展开,以及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己经并仍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这同时说明大学生内在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乃至文化心理都有很大的变化。不必讳言,这些变化有积极的健康的,也有消极的不健康的。为了准确而全面地了解、掌握了这方面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数据),还需要我们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认真地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富有成效地做好我们航院大学生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调查目的: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高智力群体,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了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包括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高等教育界以及整个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更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三、调查内容:道德价值观、集体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人际价值观、婚恋价值观

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目录 前言 学生发展 ............................................................................................ 立德树人 就业质量 职业发展 自主创业 计分卡 . 教育教学 ........................................................................................... 专业建设 产教融合 教师资源 信息技术应用 学校管理 . 政府责任 ........................................................................................... 政策落实 “行动计划”引领创新发展 质量保障 经费保证 . 国际合作 ........................................................................................... 国际影响 独特贡献 来华留学 合作发展 服务贡献 ............................................................................................ 服务贡献强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服务农业现代化 服务中国制造 服务现代服务业 . 面临挑战 ........................................................................................... 定力不足挑战内涵发展 投入不足挑战整体提升 环境质量挑战能力建设 管理能力挑战人才培养 附件:高职教育主要质量指标的地区分布 附件:指标名词解释 附件:关于报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 后记

如何看待当前高等教育的质量

如何看待当前高等教育的质量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一直都是网民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其起因在于,教育部长周济在3月24 日例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的高等教育——起码在本科生和硕士生教育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这是世界各国承认的一个基本事实,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应得到充分肯定。不少热心网民在留言中都表示了质疑的态度。 我觉得,如何看待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不但对于总结中国高等教育近些年来的工作,而且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也想谈点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该如何看待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与网友们交流。 第一,质量问题是否也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少网友在留言中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如从前,我以为,很大程度上是看到了目前一些高校毕业生并不令人满意的表现,而对于此前的高校毕业生,留在印象中的,通常又会是很不错的那些人,比如在某些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如此对比下来,自然容易给人今不如昔的印象。其实如果像有的网友所说的那样来看,文革之后的高考试题是什么难度?现在的高考是什么难度?这个入学起点上的难度对比也许可以窥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变化。 第二,从平面上看,有网友也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并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和国外大学比如美国的不少大学培养的毕业生相比,总体上看,创造性可能差一些,但在基础知识的全面与扎实上更强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客观上说,中国高等教育和国外高等教育应该是各有所长。如果一定要在中国高等教育和国外高等教育作个比较,至少也当是半斤八两。 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增量远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生均教育资源占有率下降,尤其是教师数量不足,导致教师负担过重,加上管理力量分散,因此,这些学校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质量肯定要有所下降。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加大新教师的培养力度,引进海外和社会优秀人才。其次,政府要切实履行财政性经费增长的承诺。再有,应开放海外招商引资、放宽民办高校的审批、要使二级学院成为真正“独立”的独立学院等,以减少精英教育机构所承担的大众化高等教育。 另一方面,还有一种“下降”是虚假现象,原因是用精英教育的质量观来对待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用精英教育的尺度来衡量高职高专的程度、水平;用精英

浅析高校教育理念创新

浅析高校教育理念创新 论文摘要: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过渡,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转折。在未来的新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教育须具有全新的价值理念、发展理念、时空理念、人才理念和办学理念。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教育理念已根深蒂固,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向新经济时代迈进的时候,这些理念已显得滞后并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一、高校教育价值理念的创新 首先,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价值理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那种仅仅将高等教育视为消费业、纯社会公益业、政治工具的理念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我国当前社会变革与发展要求的,同时,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有无益的。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的发展决定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育必须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一点上来说,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和新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中,高等教育就不能不通过自身的知识与智力优势,发挥其在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无论接受高校教育者还是社会都是受益者,都能从高校教育中获得一定甚至可观的经济收益。尤其是对个人而言,其收益率不仅大于社会收益率,而且大于其他各类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这样,当高校教育尚属于稀缺资源还不能满足所有人需要的情况下,适当运用经济手段向接受高校教育者收取一定的费用,用来补充或增加高校教育的有效资源,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教育的发展,也是符合社会公平原则的。因此,坚持传统的高校教育价值理念,不仅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相违背,而且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其次,坚持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的观点,并不是说高校教育与其他社会产业一样,它是一种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这是由高校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高校教育具有产业性和生产性,高校教育能够直接和间接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和新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之际,高校教育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彰显,高校教育的经济功能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是应当承认的也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但是,这些尚不足以使我们确立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的理念,因为要说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它必须符合产业的一般特性。它必须能够不仅间接地而且主要是直接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即符合投入与产出的原则,不仅使受教育者和广大社会受益,而且也能使高校教育的举办者获得一定的利润。不过,高等学校不是也不能够成为企业,高等学校的举办者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更不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高校教育或高等学校不能完全按经济或企业的模式运作,而应主要遵循培养人的教育规律。所以,高校教育的产业性或生产性是有一定限度的。正因如此,我们不能一般地认为高校教育是产业或简单地说高校教育产业化,而应当坚持高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的观点。 二、高校教育发展理念的创新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就是人们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价值途径的认识和根本态度。价值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和非常重要的,当然包括大学生。而且,价值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具有极特殊的意义。 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面临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的技能、学会学习的潜力、学会创造与创新、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面向未来面向社会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要求我们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首先,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认识与思考。作为新世纪的人才,首先要有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要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从更高层次上要求,则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生发展的原动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点。高等学校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基地,也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场所。知识产生于思维和创造之中,良好的思维素质,能促使人不断地追求新知。思维素质首先表现为勤于思考,其次表现为善于思考,我们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多向思维,才能在思维中有所收获。创造素质,主要是指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构建力,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能发现别人忽视的东西,并给予重视;能寻找新的生长点,兴趣广泛,思路开阔,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仅仅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力是我们学习和运用知识的一种智能,是科学技术人员品质的核心,高素质人才除了提高使用学科专业知识能力之外,也要提高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表达、组织、创新能力。当前,科技领域相互渗透、交叉的趋势增强,重大攻关项目依靠“大兵团作战”,因此,对高素质人才的领导能力、合作能力、

XXX学校质量年度报告

XXX 学校质量年度报告 (2018) 1.3教师队伍 XXX 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学校现有教职工264人,其中专任教师1 有112人,生师比2为11.06:1。 1.师资队伍总体结构 学校专业教师数占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4.46%,远高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3占比4达到57.14%,高于标准。本学年教师总体结构变化情况见表1-3。 表1-3 师资队伍总体结构 2.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专任教师112人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学位以上的教师4人,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 3.57%;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104人,占92.86%;专科学历的教师有4人,占3.57%。专任教师学历结构统计见图1-2。 图1-2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图 1 专任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可包括正式签约聘用的非在编的全职教师。 2 生师比:是指某学年内每位专任教师平均所教的学生数。生师比=在校生总数/专任教师总数。 3 双师型教师:指具备教师资格和行业能力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 4 “双师型”教师比例:指学校“双师型”(具备教师资格和行业能力资格)专任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 3.57% 92.86% 3.57% 研究生 本科 专科

3.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41人,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6.61%;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46人,占41.07%;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23人,占20.54%;未定职级2人,占1.79%。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合理,见图1-3。 图1-3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统计(单位:人) 4.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学校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年龄结构见表1-4。 表1-4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员工思想观念教育试题库

员工思想观念教育试题库 1、油田20XX年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转型发展创效益,立足岗位比作为” 2、胜利油田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想胜利油田好、为胜利油田好 3、“三老四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老四严”: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和严明的纪律。 4、油田“三基”工作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基层班子和班组建设为重点的基层建设;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员工守则》和安全禁令为重点的基础工作;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素质升级和岗位成才为重点的基本功训练。 5、20XX年公司的原油产量目标是多少?你单位的原油产量目标是多少?全年完成情况如何? (1)原油产量完成情况。原全年配产6.52万吨,核实配产*吨,实际完成6.2956万吨。(核减新井产量700吨、措施井*吨)(2)注水完成情况。全年配注32.5万方,实际完成注水30.86万方,完成年度计划的95%。(欠注原因:联合站施工改造水源不足)(3)平均检泵周期589天, 比去年同期延长80天。

(4)自然递减率10.5%,与年度计划相比下降率0.2%; (5)综合递减率6.3%,与年度计划相比上升了2.3%; (6)单位完全成本2800元/吨,比预算2454元/吨,增加346元/吨。 6、“三线四区”经济运行模式是什么? 三线:运行成本、操作成本、完全成本 四区:盈利高效区、边际有效区、增量低效区、运行无效区 7、适应新常态、应对低油价,油田制定的高效勘探“三不打”、效益开发“五不干”的内容是什么? 高效勘探“三不打”:不具备战略引领意义的风险井坚决不打,圈闭不落实的预探井坚决不打,不新增商业开发储量的评价井坚决不打 效益开发“五不干”:低于效益基准的产能坚决不干,达不到效益增油量的措施坚决不干,不增加经济可采储量的调整工作量坚决不干,低于经济油气比的热采工作量坚决不干,低于平衡油价的三采项目坚决不干。 7、你单位目前的创建层次是什么?(金牌、银牌、优秀、达标)优秀 8、HSE目标是什么? 追求最大限度地不发生事故、不损害人身健康、不破坏环境,创国际一流的HSE业绩。 9、20XX年QHSE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我能安全责任落实年”活动

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 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全文

篇一:《2016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事实和数据说话,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自信与自省 这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实现了两个“首次”,这是中国首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对世界高等教教育发展和改革来讲,这都是一个创举,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系列质量报告的研制目的 系列质量报告积极回应了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战略部署;积极回应了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提高质量”的战略主题;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和公众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热烈关切。 系列质量报告由四本报告组成,即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3本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 四本质量报告的内容,紧紧呼应“十三五”阶段高等教育“提高、争创、优化、转型”四大主要任务,即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任务新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五大标准维度,力图全面回答、全方位展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状况;《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大视角,展示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现状、问题与出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大数据”精准监测新建本科学校的“三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培养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实现情况;《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以“两突出”(突出学校办学定位的地方性、突出人才培养类型的应用型)为标准,全面客观深度展现近170所经过合格评估过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 二、系列质量报告的主要特点 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评估中心着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研制探索工作。这次公开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是由教育部评估中心会同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教科院、合肥学院等高水平专家团队精心研制而成。 一是充分体现和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系列质量报告参考了4000多位评估认证专家的质量评估报告、700多所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监

大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严加安院士: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浅议大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加安 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中指出:“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做为把尽量多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一代的一种工具,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能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把为社会服务作为人生最高追求的人。”爱因斯坦的这一教育理念和19世纪初德国思想家、当时的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提出的“全人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所谓“全人教育”,就是要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操守的人。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公民 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流传“大学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摇篮”这一口号。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科技人才奇缺,大学资源很稀缺,大学生人数非常少,把“培养高级科技人才”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合理的。1957年反右斗争以后,直到“文革”前的60年代中期,能够上大学的人数比例还是相当低的,每年大约只有10万~20万大学生毕业。当时大学基本上不招收研究生,大学教育的口号是“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在这一有很强政治色彩的口号背后,大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包括社科人才和外语人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前几年的大学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2010年大学招生人数达到了657万人,平均录取率达到70%以上,如果现在还把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作为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来定位显得有些不合适了。这一定位不仅主观上产生对在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而且客观上高估了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作用,与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岗位产生较大的偏离。事实上,绝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还算不上是专业人才,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和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往往联系甚少,这些专业知识很快就会被忘记,真正在工作中起作用的是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受到理性思维训练、人文素质教育和在校培养的各种能力。正如爱因斯坦1936年的那次演讲中引用某个人的话说:“那个诙谐的人确实讲得很对,他这样来定义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爱因斯坦在1936年的那次演讲中还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在演讲结束时他再次强调:“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当前我国许多大学急功近利色彩较重,为了加速培养所谓的“专家”和“人才”,在教学中不恰当地灌输过多和过细的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知识,而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教育重视不够。尽管现在许多学校也开始注重“通识教育”,但往往把它视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种辅助性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介绍美国大学教育理念的文章中提到,19世纪的美国教育家纽曼说过:“如果一定要赋予大学教育一个切实的目的,我的主张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另一位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则进一步大力倡导“要培养富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公民”,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这两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教育。当然,在这些公民中,许多人日后必定会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专家,极少数人会成长为科学家、艺术家或政治家,但这主要取决于他们日后的机遇和成长经历,尽管大学教育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来说,出类拔萃的人才只能是极少数,他们无须“拔苗助长”就会脱颖而出。 我个人认为,根据中国大学目前发展的现状,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公民,而不应该定位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因为我们不需要如此庞大的高级专业人才队伍,毕业生中只要有一定比例的人(例如10%~20%左右)将来成长为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就能满足社会需求了。这主要靠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来实现。现在社会上真正缺乏的是技工一类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要大力发展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诚然,大学有传承民族文化和社会文明的职责,有传授知识的重要任务。但是,对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终身的事,在大学本科阶段学生应该着重学习和理解学科的基础知识,培养终身自学能力,因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要靠未来在实际工作中来实现,况且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许多专业的细节知识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有一篇关于美国教育理念的文章中引述了哈佛大学前校长巴布博士提出的大学教育的8个目标,前7个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提高交流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培养对个人和环境的理解能力,改善个人对当今世界的了解能力”;第8个是“增长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知识”。我猜测,哈佛大学近年来积极倡导和实施的“全面教育”,就是为了实现上述8个目标,这一教育理念与德国威廉·冯·洪堡早年提出的“全人教育”理念以及爱因斯坦在1936年演讲中提出的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在2010年5月召开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说:“我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精心整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更是国家兴旺之源,追求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永恒的主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作为宜昌市的一所名牌学校,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有灵魂的学校,做有思想的教师,育有个性的学生”为目标,多途径把“为终身发展奠基,为和谐成长服务”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教 对学生的管理关键在常规管理和后进生的转化上,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关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尊重和发扬。不偏爱、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1、重视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良好的学习品质包括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习惯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是成功的一半,它对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是终身受益的。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过程中,我们克服只传

授知识的片面做法,想方设法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立后进生转化制度 后进生的转化对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保证。我校十分重视后进生转化工作,抓年级、抓全体学生抓整个过程,让他们接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使全体学生得到均衡发展。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校很早就建立了年级后进生摸底制度。每学期开学都要建立班级、年级后进生 落实义 3 真我的风采,企求完整的人格;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为学生健康和谐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4、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制度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关注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这样最容易打击学生,伤害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持续的发展。我校于2001年、2006年相继结题了两个省级重点课题《初中学生全息评价》和《初中学生创新素质评价》,这两个课题的成果为我们科学评价学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操作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关注“过程”促“结果”提高。我们始终不以学生的某一阶段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依据,而是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全面评价。同时实行多元化互动式评价方

新时代学校教育观念的创新

新时代学校教育观念的创新 ——“弘扬墨子教育思想促进教育适合学生”系列谈(二十八) 蒋振远 墨子在教育实践中,创新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育方法,拓宽了教育内容,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给中国当时陈腐的教育制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复合人才,造就了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新局面。墨子教育思想多方面的创新建树,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的亮点,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校要发展,教育观念的创新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学校才能更快地、更好地、更有效地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一、从知识中心转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育人为本,加强立德树人,现在的学生毫无疑问要学习很多学科,在校花大量时间,但是我们的教研过去都是以学科教研为中心,同一学科的老师应该坐在一起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研。以人为中心的教研,将提升老师的育人能力,形成教育合力,产生巨大的新的能量和效果。 二、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 墨子在生产实践的应用过程中,使自己的教育理论不断得到检验,得到完善,发明创造的科技成果涉及数学、光学、力学和军事学等方面。他深入探索杠杆原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在民用、军事守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墨子》中还记录了实验过程与实验分析,由此表明墨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观察和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处于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较,《墨子》中所包含的一些研究成果在当时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墨子认为,技术的目的在于“利人”。《鲁问》中记载,面对公输班精心制作的飞鹊,墨子认为技术的意图在于满足人的需要和效益,能够负重五十石的车轮比飞鹊更有价值,“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子的这些实践探索,在新时代的教育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学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

价值观之高校案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回到案例的最本质的问题上来,价值观的偏差导致这两起悲剧的发生,我们不由的开始越来越重视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学生活的中的重要性。首先我们来看看价值观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再者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要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价值观在我们对一件事情做出选择的情况下有及其重要的作用,至少在动机上就决定了你做这件事的目的。 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肯定不缺乏对于法律的了解,并且毛苒作为一个对于法律有着深层次了解的高材生加上一个在读的名校高材生,他们的自身行为却还是越过了法律这条红线,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这两起案例中体现得淋漓精致。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同。毛苒因为他的那个男朋友丧失了自己判断力,价值观的倒向法律之外,最后落得死刑的下场。林森浩读书数载确连最基本的认知观都出现偏差,一句“愚人节的玩笑”就想掩盖自己法律意识的淡薄和及其不真确的价值观。 我们的时代在发展,大学教育也在发展,可现在培养出的大学生远没有以前的大学生“安全”,现在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进而导致在大学中价值观一步步的被改造成一种“社会问题”!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是很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 大学有一个很好的老师,无论你怎么样,她就在那里,选择多去图书馆看看吧,那是一个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修养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的好地方。读书是最愚蠢而最有效的方法去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道路,多去看看比如马克思主义之类的书籍可以好好改善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我们从源头杜绝越过法律红线的动机,从内因改变,由外在发散。 同林森浩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或许我们都该想想我们的初衷,希望每一次都如初见时的微笑都笑得那么灿烂,多给我们自己的大学生活一点“美丽”。

2019学校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2019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2019年第二学期的学生期末监测已经落下帷幕,我校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此次任务。测试后的质量分析如同一面明镜,不仅显示了测试中学生知识掌握应用的情况,还反射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得与失,更让我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一份耕耘,换来一份欣喜的收获;一份付出,换来一份真诚的回报。现对我校的各科成绩做如下分析汇报: 一、试卷来源及试卷评价: 本次考试的试卷由教研室统一命题,纵观整个试卷,本期末测查试卷是一份精心设计有价值的试卷,内容覆盖面广,重点突出,有一定的代表性,试卷题量适中,难易适度,有一定的层次性,分值分配合理,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归纳,能较全面的检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取得明显成效之处及经验: 1、立足基础,恰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语文学科大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任课老师都相当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训练、反复巩固,常抓不懈,一一过关,使学生牢固掌握。本次考试中学生基础知识的得分率相当高,如书写、看拼音写词语,形近字组词,常用标点符号运用,古诗名言的积累;查字典,修改错别字学生都掌握得比较熟练、牢固。 2、关注差异,不追求学生发展的整齐划一而追求个体发展的最大化。 将开放题引入教育评价,试题反映的不仅仅是“会”与“不会”,“对”与“错”,也反映对问题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提供自己进行思考并用

他们自己的数学观点表达的机会;要求学生建构他们的反应而不是选择一个简单的答案;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本次期末检测的试卷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如四年级试卷第六大题统计的第3小题:从统计图上可以看出,人均寿命在逐年,这说明学生的答案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由此看出,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应该多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 从各年级的成绩统计可以看出,填空题和计算题的得分率较高,可以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记忆、理解能力较强。由此可见,学生对记忆、理解、计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扎实的。在各年级的试题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题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如四年级试题第五大题“动手画一画”,学生虽然作图不十分规范,但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3、题型灵活多变,体现课改理念。 试题注重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解决问题等,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这次试题即便是基础知识也比较灵活,难度较高,部分学生对于开放性习题的解答较以前有较大进步,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有不少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平时所学,正确解答。在语文的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由此可见,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们对基础知识教得扎扎实实,训练反反复复,能注重教学的生活化,注重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努力做到举一反触类旁通,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因而多数学生学得比较

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质量意识和质量观方面的问题 在最近十余年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定的重数量和规模、轻质量和水平的倾向,有的高校为了扩招而扩招,有的仅仅为了多收学费而多招学生,有的在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情况下仓促上马,有的盲目追求升级升格和申请硕士点、博士点。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反映了一些地区和高校的质量意识淡薄,忽视了办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的真谛。 2.高等教育质量战略与质量管理方针政策方面的问题 各种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往往存在目标、措施、资源和政策保障不具体的问题,有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差,特别是一些长期制约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同时,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不够,高等教育布局不平衡、高校缺乏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较为严重,存在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有脱节的情况,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有的地区和高校不重视战略管理,制订发展规划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束之高阁;有的发展战略规划脱离本地区、本校实际,缺乏针对性,或者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有的战略规划缺乏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容,实施与否对于提高办学质量几乎没有促进作用。 3.高等教育管理和高校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高校办学自主权不足。我国实行统一的国家专业技术职务制度和国家学位制度,要求所有学校采取统一的毕业和学位授予标准,抹杀了不同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同的客观现实,不利于调动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在分层次办学、分类管理方面的措施不到位,教育质量监管存在“一刀切”倾向,管理缺位、越位、错位的情况并存,“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由政府组织的质量评估和检查较多、形式主义倾向严重,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鼍体系还不完善。例如,有的高校办学目标定位模糊,学生培养质量标准不清晰,质量意识不强,没有质量管理的责任部门或质量管理责任不落实,质量管理的组织领导体系不健全。 4.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各类高校,特别是非重点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不够优化,这种模式造成了本科毕业生既没有专业特色,同时口径也偏狭窄的局面。择业时,毕业生适应范围小,为此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就业机会。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以及企业改制变革,人才市场发生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转变,出现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距离拉大的局面。目前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民营企业也在各个领域拓展,企业的管理者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改变,他们普遍要求毕业生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及社交能力。因此,就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而言,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加以调整。 5.学科和专业结构失调。据对历届招生和毕业生分配情况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机构中:(1)专业设置比例失调,与产业结构不一致特别表现在现存的专业设置已无法满足第三、第四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理科偏多,专业结构也严重失调,如文科内部,基础学科学生数较多,应用性文科学生数偏少;工科内部,轻工、土建类专业学生偏少。(3)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也比较薄弱,复合型、应用型学科少。(4)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专业大量重复设置。造成高校教育投资使用效益极低,使本来很紧张的高等教育投资更加紧张。 6.学风不正,道德水平失衡。现在学生上课迟到、早退、不听讲和旷课的为数不少,课后不复习,上网、玩游戏占掉了大部分时间的也大有人在。有些学生急于求成,距毕业还有一年甚至两年时间,就把专业课程学习放到一边,专心读硕士、博士招生考试课程。不少学生在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