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目录

第一章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专题研究报告

第一节国际小学科学课程的比较研究报告

第二节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第三节社会发展对公众科学素养需求的研究报告

第四节关于课程标准本体的研究报告

第五节科学教育基础理论进展的研究报告

第二章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前言解读

第一节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1.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2.为什么说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科学”

3.怎样理解“科学素养”

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学取得了哪些有价值的经验

第二节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5.怎样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第三节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6.“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7.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8.怎样理解与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9.为什么要提“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10.什么是科学课程的“开放性”。

11.为什么要把评价引入课程标准。

第四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思路

12.为什么要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13.课程标准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表述上有哪些特点

15.怎样阅读与使用本课程标准。

第三章课程目标解读

1.什么是课程目标?

2.如何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课程目标既有总目标又有分目标?

4.总目标中提到的“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包含哪些含义?是否包含“认识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 5.教学中怎样把握各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6.什么是科学探究?

7.为什么分目标的第一部分就是科学探索?

8.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9.什么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

10.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否就是科学课的德育目标?为什么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不用“德育目标”?

11.科学教育如何体现思想品德教育?

12.要求学生树立“科学不迷信权威”的观念,那么学生要不要听老师的话?要不要相信书本上的结论?

13.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14.《标准》课程目标部分明确要求学生“乐于合作交流”,乐于合作交流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吗?

15.为什么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消极影响”?

16.科学教育如何启发儿童的创造精神?

第四章内容标准

第一节科学探究

1.什么是探究?

2.探究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一回事吗?

3.为什么说探究是一种本能?

4.儿童自发的探究有什么特点?

5.科学家的探究是怎样的?

6.儿童自发的探究、科学家的探究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有哪些不同之处?

7.儿童自发的探究、科学家的探究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有哪些共同之处?

8.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调科学探究?

9.科学探究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吗?

10.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吗?

11.科学探究仅仅是动手做吗?

12.在科学探究方面我国对小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13.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什么关系?

14.科学探究的学习重点在哪里?

15.科学探究的问题由谁提出?来自哪里?

16.科学探究需要哪些支持条件?

17.如何处理探究中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18.为什么强调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倾听学生?

19.探究过程中如何对待学生已有的原始观念?

20.为什么强调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1.如何对待探究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

22.对一个问题探究到什么程度才停止?

23.能通过互联网来从事科学探究吗?

24.其他学科中也在强调探究式学习吗?

25.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

26.每次开展探究式教学都必然包含上述全部五个基本特征吗?

27.探究式学习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

第二节科学情感态度

1.为什么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科学知识、技能学习有何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方法、能力有何关系。

4.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科学行为、习惯有何关系?

5.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包含哪些内容?

6.怎样理解要“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7.怎样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8.怎样理解“科学真理的相对性”?

9.通过科学教育希望学生的日常生活态度有哪些变化?

10.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1.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发展具有双刃剑的作用”?

12.本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13.在科学学习方面应培养小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

14.在对待自然方面应培养小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

15.在对待科学自然方面应培养小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

16.在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方面应培养小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

17.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准有哪些特征?

1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标准怎样体现在教材中?

19.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标准?

20.教师怎样考察与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准的落实情况?

第三节生命世界

1.“生命世界”在这部分内容在标准中是一个什么地位?

2.如何看待“生命世界”这部分在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中的作用?

3.在“生命世界”这一部分的内容选择上有什么原则?

4.在“生命世界”这一部分内容标准是如何形成目前这样的框架体系的?

5.标准与大纲相比,有哪些重大的不同?

6.如何确定在“生命世界”的学习中体现不同年段的不同要求?

7.在确定“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标准时还注意了哪些问题?

8.对“多样的生物”这个单元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如何理解的?

9.标准是如何处理小学一二年及初中的相关内容之间的衔接问题,如何处理的相关学科的内容整合问题?

第四节物质世界

1.‘物质世界”为什么分成“物体与物体”、“运动与力”以及“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三大部分?

2.机械能也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什么不把“运动与力”归入“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中?

3.在“物体和物质”中为什么要增加“材料”这个新概念?

4.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5.“材料”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新内容,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哪些方面?

6.“材料”与其他部分内容有什么关系?

7.“物质的三态”与原小学自然教材中的“水的三态”有何不同?

8.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有什么意义?

9.如何认识“物质的利用”中三条标准的重要性?

10.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加强安全与健康教育?在“物质世界”中如何体现?

11.在“运动”部分的学习中,为什么要让学生树立“参照物”和“相对性”的概念?

12.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13.需要详细介绍每一个“常见的力”吗?

14.为什么将“风力、水力”与“重力、弹力”等列在一起?

15.“探究天平和杠杆平衡”应掌握到什么程度?

16.对“简单机械”应掌握到什么程度?

17.在“声音”部分应注意哪些问题?

18.标准对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有要求吗?

19.如何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0.如何理解光和颜色的关系?

21.为什么标准中没有提到静电?

22.为什么在电路中要强调开关的功能?

23.“磁现象?部分有哪些要求?

24.为什么要突出能量这个概念?

25.“物质世界”中对测量都有哪些要求?

第五节地球与宇宙

1.“地球与宇宙”在整个小学科学课程中占据何处地位,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

2.怎样阅读“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框图”。

3.和现行自然教学大纲相比。整个具体内容标准按二级主题展开。

4.组成的地球的物质和现行自然教学大纲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

5.应怎样把握地球运动学天气变化的这部分内容标准?

6.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中为什么要有“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及“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的要求?

7.和先行自然教学大纲相比,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的知识有哪些变化?

8.在了解“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的标准内容中对于地球的公转要了解到什么程度?

9.太阳和月球的标准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10.应该如何把握有关星座的内容?

11.为什么要安排考察宇宙的历史这部分的内容?

第五章实施建议

第一节教学建议

1.怎样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3.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4.为什么说“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

5.怎样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

6.讲道理。在活动中帮助儿童认识动手动脑学科学的重要意义。

7.为什么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

8.什么是亲历活动?

9.科学探究活动与亲历活动是什么关系?

10.如何理解“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11.不同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无差别?有何差别?

12.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上课时数之间的关系?

13.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课程资源的关系?

14.一节课下来教师不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结论,这样好吗?

15.科学教师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有哪些指导策略?

16.为什么要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7.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二节评价建议

1.什么是教育评价。

2.学科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3.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如何定位。

4.怎样理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怎样理解“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6.怎样理解“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7.怎样理解“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8.“科学探究”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

9.“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

10.“科学知识”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

11.怎样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观察与访谈进行评价。

12.怎样通过学生的作业、作品与杰出表现进行评价。

13.怎样通过学生学业进行评价。

14.怎样进行科学课程的测验与考试。

15.怎样运用“评定量表”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

第三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什么是科学课程资源?

2.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注意哪些问题?

4.如何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的网络资源?

5.为什么说科学教师是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

第四节教材编写建议

1.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对教材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对教材编写提出一系列的有关建议?

3.依据《标准》所编写的小学科学教材半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4.《标准》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5.教师在教学中怎样看待与使用新教材?

第五节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1.什么样的教师才能胜任小学科学教学?

2.科学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知识?

3.科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

4.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要经过哪几个方面的培训?

5.科学教师如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教学水平?

6.在职科学教师的进修学习有效途径有哪些?

第六节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

1.为了顺利开展科学教学,科学教学必须具备哪些仪器设备和场地?

2.如何布置科学专用教室?

3.如何布置学校里的科学活动园地?

后记

第一章第一章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专题研究报告

第一节国际小学科学课程的比较研究报告

“国际小学科学课程比较”是此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科育(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成员广泛收集了有关方面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在翻译、阅读、仔细研究、比较它们各自特点和长处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同时,通过与其他课题的交流,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理念与思路。深入细致的国际比较为本学科的这次改革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新标准能与国际接

轨起了一定的保证作用。

一、改革背景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国力、竞争潜力及国际地位。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都必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同时,基础教育是一项“明天工程”,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这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工业国在经过五十年代的恢复休整后,于六十年代进入了工业发展的高峰。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标准也不断提高。工业界对本国的教育状况开始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纷纷要求改善教育质量,尤其要求提高学生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七十年代以来,国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失业率的持续上升,也引起了政府、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一时间,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同时,一些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摆脱对西方的依附,也开始了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所以,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其中比较系统并对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当数美国和英国的科学教育改革。

美国历来以它的高科技称霸世界,但美国中小学存在的许多严重问题,包括教学质量的低劣,与之很不相称。一些有识人士指出:“我们正在培养一代科学和技术文盲的美国人。”他们提出:“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每日世界的基础。”因而科学教育的改革一直是美国历次教育改革的重点。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的一份教育报告“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次改革拉开了序幕。在大大小小的众多改革项目中,“2061计划”是一个引人瞩目的长期改革方案,它的第一篇报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首次提出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在“2061计划”与其他项目的基础上,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于1995年底正式推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英国国家课程》是1988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教育改革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改变了英国长期以来在中小学中没有统一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的状况,以法令的形式为英国公立中小学设立了必修课程及国家标准。这是英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世界教育界的改革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国家课程》中,科学首次与英语和数学一起并列为中小学的三门核心课程,可以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改革。《英国国家课程》自1988年开始发布后,曾先后做过多次修改,最近一次的重大修改开始于1999年。新版本的《国家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从2000年8月起实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的巴黎会议上指出:“从小就为和平学习科学知识是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培养自身的科学能力和造就富有进取心的和有知识的公民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日益重视科学的社会会在更大的范围内需要科学的最广泛普及,以使人们深入了解科学和恰当地调整公众对科学及其应用的见解及态度。各国政府应极其高度重视改进各级的科学教育。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促进科学的普及。面对变化的形势,需要采取措施促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进修。各国的教育系统应根据社会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搞好新的课程设置,采用新的教学法和教学资料。”

二、课程目标

英国没有在《国家课程》中对每门课程给出各自的原则性目标,而是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提出了学校课程的总目标,即“促进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在精神、道德、文化、智力和体力各方面的发展,并为他们提供未来成人生活的机会、责任及经验。”

这里,目标分为两部分。“促进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在精神、道德、文化、智力和体力各方面的发展”指出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里需要指出的还有“在学校和社会中”这个范围。学校不仅要对学生在校内的行为负责,也要对其校外的行为负责;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发展负责,也要对将来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与所起作用负责。目标的另一部分是“为他们提供未来成人生活的机会、责任及经验”,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一切工作最基本的出发点应该是让学生在踏入成人社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具备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能适应时代、适应社会,并有意愿和有能力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为他们提供与此有关的各种机会、责任和经验。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与评价委员会主席理查德?科劳斯纳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艾尔伯茨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前言“行动的号角(CALL TO ACTION)”中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已经把所有的学生都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自己的一个既定目标。《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为使国家能够达此目标而编撰的。”

“我们大家,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同科学素养都是厉害攸关的。懂科学,你才有可能领略到你在领悟自然界的事理时油然而生的充实之感和兴奋之情。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你才有可能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个人的各种决策,去参加讨论关乎全社会的各种科学问题。有很扎实的科学基础可以强化人们日常所用的许多能力,诸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等。我们社会的经济生产率与我们的劳动大军的科学本领和技术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也必须有机会使自己成为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人,《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以这样一种信念为前提的。”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规定的学校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

●●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

●●在进行个人决策之时运用适当的科学过程和原理;

●●智慧性地参与那些就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各种问题举行的公众对话和辩论;

●●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通过运用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所应有的知识、理解及技能来提高自己的经济产出率。

澳大利亚小学科技课大纲中也提到:“科学技术是这个现代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些领域中新奇和快速的变化对于所有学生都是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为了个人、社会、环境和经济的种种理由,我们必须把年轻人培养成这个科学技术化社会的积极的参与者。”

其小学科学技术课程大纲中指出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应为:

“科学是以一种系统的方法来认识世界,这些认识一旦被证实,便能被接受。科学不仅是个知识体,也是个探索的过场。科学追求客观,但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它必然受到人类价值观的影响。科学活动(实验和解释的发展)不断生成知识,其速度

之快,甚至专家们都很难跟上本领域的发展。所以,科学教育必须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技能。科学教育要帮助学生理解自身和环境,并为他们提供机会发展独立的理性的思想和负责的行动。它强调第一手经验,调查,设计,解决问题,以及明晰事理的能力。”

并指出:

科学和技术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

●●管理他们的日常活动;

●●提供机会发展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革新能力;

●●理解周围的世界及影响世界的事物;

●●发展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评价和使用技术产品;

●●有效地发现、判断和利用信息;

●●懂得科技对于男人和女人的一生都是同样重要的;

●●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然和人造环境的问题;

●●接受对改进环境质量的责任心的考验;

●●更有效地解决与科技问题有关的道德难题。

这些学习也帮助学生做好准备,为澳大利亚和全世界未来的社会、环境及经济的福利作出积极的贡献。作为具有一定知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将需要:

●●参与未来的建设;

●●对地方、国家、世界、社会、经济、环境和道德伦理问题能作出正确的处理;

●●能有主见地审视科技领域的发展;

●●能对科技的持续发展作贡献;

●●能作恰当的职业选择。

●●懂得科技对于男人和女人的一生都是同样重要的;

●●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然和人造环境的问题;

●●接受对改进环境质量的责任心的考验;

●●更有效地解决与科技问题有关的道德难题。

俄罗斯自然科学教育的目标可概括为:

●●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帮助学生养成可促进个人自我决策和自我实现、追求自我完善、接受继续教育、推动公民社会发展、巩固和完善法制

国家的个性品质;

●●使学生掌握学校教育大纲中“自然科学”教育领域各学科的基础;

●●传授构成自然科学观的各组成部分;

●●传授自然科学的实用部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完成具有目的性和建设性的活动;

●●使学生对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全人类社会文化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具有基本认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日本在《日本小学理科学习指导要领》中提出的目标为: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爱,通过系统观察和实验,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界的情感,达到对自然现象和事物的理解,形成科学观点和认识。

以上这些实际上就是对“科学素养”涵义的具体阐述。

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对国家的益处是无疑的。在这个被人们称作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以及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拥有知识的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把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作为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措施。

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对社会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它能使公众提高审美情趣,增强道德观念,选择理性的生活方式。任何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民族是不可能在公共或个人问题上作出明智的决策的。一个民族整体科学素养的有无与高低往往决定了由其所组成的社会的质量,不仅是科技方面的、经济方面的,也包括民主政治方面的。

同时,科学素养也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素养的提高可以增加公民的就业机会;可以使他们面对飞速发展的技术所提出的新要求充满信心;可以使他们识破形形色色的迷信和伪科学现象,并给予有力抵制;可以使他们对某些影响个人生活或经济的问题作出更合理的决定,如饮食、医疗、安全、能源使用、环境保护等问题。此外,科学素养的提高还能使他们对宇宙间科学概念的精美与力量取得智慧和审美方面的鉴赏能力。

因此,培养全体儿童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应该是科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三、教育原则

科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各个国家最统一的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从六十年代起,科学家、科学课教师及工业家们就强烈要求改革科学教育。他们认为,为了武装下一实际的公民,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

为此,在《英国国家课程》中,科学受到高度重视,地位大为提高,与英语和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并以法令形式规定,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不论他们的性别、民族、社会背景或初始的天资与能力,都必须从5岁起就接受科学教育,直至16岁。只有在第四阶段可有不同的选择模式,但绝大部分学生仍必须参加全部科学课程的学习。

在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提出的“交叉课程范围”中特别强调对于某些特殊的群体,如女生、有色人种、偏僻地区、残疾人等,应给予平等的教育机会。因为这些人群也是我们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他们将面临同样的挑

战,他们需要同样的生存机会和能力。所以,他们应享有同样的、甚至是更好的受教育(包括科学教育)的权利。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其第二章“原则与定义”中首先指出:“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这一原则也就是公平与优异的原则。我们学校里的科学必须面向所有的学生:不问其年龄、性别、文化或种族背景,不论他们有何残疾,有何志向,也不管他们对学科学怀有什么兴趣、受到了什么激励,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科学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高度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育中要防止的,主要是某些人-例如某些人口群体-学习科学的欲望受到压制、他们学习科学的机会甚至被剥夺的现象。”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被赋予学习科学这样的具有挑战性的机会。我们只要能把学习的机会毫无例外地提供给每一个学生,那么每一个学生就都能获得对科学的掌握。内容标准描述的是学生们学习的最后结果,即学生们应该掌握的东西和能够做的事情,而不是获取这些结果时所采用的方式。学生在回答有关自然界的问题时,会取得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理解,获取速度也会有所不同,一些人会比其他人快些。但是所有的学生都应有机会在这些年中通过多种经历来发展标准所提出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则指出:“学校科学课程应能反映出标志着当代科学特点的智力与文化传统:学生要获得有关科学与自然界的丰富知识,就必须熟悉科学探究的模式、求证的规则、确定问题的方法及作出解释的途径。科学与数学和技术的关系,以及对科学性质的理解也应是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科学素养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要有更广泛的知识和对科学实体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与物质、生命及地球科学有关的知识。科学素养还包括对科学的性质、对科学事业、对科学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所起作用的理解。许多人曾对科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以历史的观点看,科学一直在许多不同的文化中被实践着。科学是认知的一种方法,其特征是以实证为判断尺度,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学生应加深对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能做什么、科学不能做什么、以及科学如何在文化中起作用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

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在其制订的《十二年制学校自然科学教育构想》中提出自然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是:

●●科学性原则:制止反科学和伪科学理论。

●●基础性原则: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基础的科学理论、概念、模式和原理、具有社会意义并属于人类文化财富的基础研究成果,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

●●可接受原则:在学校教育各个阶段必须考虑到学生领悟、消化和掌握教学信息的实际能力。

●●连续性原则:由于儿童心理的特点,中断学习会导致迅速遗忘。

●●历史真实性原则:体现科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强调科学发展在各阶段的延续性,要求指明某些学者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实现跨学科联系,为用不同科学观点观察自然过程和现象建立统一的方法论基础。

总的看来,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到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特点和未来学习与工作的需要。

目前手头具有的完整的科学教育标准有: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和2061项目的《科学素养的基准(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英国的《英国国家课程:科学(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 science)》;以及新西兰的《新西兰课程中的科学(Science in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另外,还有其它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参考资料,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幼儿园至6年级科技课大纲及支持文件(Science and Technology K-6 Syllabus and Support Document)》,《俄罗斯十二年制学校自然科学教育构想》,《日本小学理科学习指导要领》,《台湾九年一贯教育课程总纲纲要及其评价》等。

从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可看出,当前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探究;

●●基本学科知识;

●●与个人和社会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

●●科学的性质、科学与技术,以及科学史;

●●其它。

1、1、科学探究

这已成为当今科学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在美国和英国的标准中都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解释为:

在《标准》所表达的观念中,探究要比“过程的科学”更进了一步。在“过程的科学”中,学生学习观察、推论和实验,而探究除了“科学的过程”外,还要求学生在进行科学论证和批判性思维时能将过程和科学知识相结合,以发展对科学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发展:

●●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对获得科学知识方法的欣赏;

●●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对自然界进行独立探究的必要技能;

●●具备善于运用与科学有关的技能、能力和态度的品质。

探究的科学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是最终组织和选取学生活动的支配原则。探究方面的标准强调的是进行探究的能力,以及要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各个年级的所有学生在每一个科学领域都应该有机会进行科学的探究,并发展探究性思维和探究性行动的能力。这些包括:提出问题,计划并执行调查,利用合适的工具和技术收集数据,对证据和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性和逻辑性的思考,作出并分析不同的解释,以及进行科学观点的交流。

英国将科学探究列为第一位目标,而且要求将此目标渗透于其它各目标的学习之中,在所有考核中,它也将比其它目标更加受到重视。在1991年颁布的标准中,它被称为“科学调查(Scientific Investigation)”,而在1999年的新标准中被改为“科学探究(Scientific Enquiry)”,在要求上也有较大的提高。

2、2、基本学科知识

在基本学科知识方面,各国所涉及的内容大致相同,但对学科领域的划分略有区别。主要内容大致属于以下三个领域: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

●●地球与空间科学

⑴⑴生命科学

这是一个最为一致的领域。在各国的标准中,尤其在低年级的标准中,它更显重要。整个自然界就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大部分,人类就属于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地区,作为研究者的人首先应该对自身有所了解。对于小学生,他们最多接触到的自然物体就是自己的身体,他们应该对自己身体的组织和生命过程有基本的认识。此外,许多动、植物是人类相依为伴的朋友,它们也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欲望。

⑵⑵物质科学

在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这是内容目标之一。而在英国《国家课程:科学》和新西兰的科学课程标准中,它被分为材料和物理两大部分。它们各有各的道理。但对小学阶段来说,细化的必要性不是很大。

⑶⑶地球与空间科学

在美国和新西兰的标准中,此内容为单独的目标。而英国的标准,则将此部分内容融于“材料及其性质”和“物理过程”两个目标中。不管怎么组织,这部分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这个星球及其周围的一切对我们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可以说是休戚相关、存亡与共。但我们对它却了解甚少。对于这部分内容,过去的学校教育不太重视,而新的科学教育很强调它的重要性。

⑷⑷与个人和社会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内容标准的“理论根据”中针对这一目标指出:“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手段来理解个人和社会问题并采取行动。与个人和社会相关的科学标准帮助学生发展决策技能。与表6.6中概念相关的理解将为学生在成为公民时所要面对的基本决策打好基础。”

除美国外,其它国家都将此内容融于其它目标中,没有单独设立目标。但这部分内容都受到高度重视。

⑸⑸科学的性质、科学与技术,以及科学史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科学史和科学的性质应该是很重要的内容。它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美国的《标准》提到:“在科学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科学有它的发展过程,科学是一种持续进行的、不断变化的事业。对于科学史和科学性质的标准建议在学校教学中利用历史来确认科学探究的不同侧面、科学与人的关系,以及科学在不同文化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科学和技术有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但它们又有密切的联系,有领域的交叉,有时甚至很难加以区分和隔离。它们都对个人、社会、国家,甚至人类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它们也都应该成为学校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英国,技术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是中小学法定的必修的基本课程,它有专门制订的国家标准。但在其它国家的小学课程中,往往将它们合为“科技课”,如法国和澳大利亚。

美国的《标准》中指出:“科学与技术的标准确立了自然世界与设计世界的联系,并为学生提供机会发展决策能力。它们不是技术教育的标准,更准确地说,这些标准强调的是与设计过程有关的能力,强调的是对科学事业及其与技术的各种联系的基本理解。作为对探究的科学标准中能力要求的补充,这些标准号召学生发展在确认和阐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包括耗损和风险受益分析)、实现解决方案和评估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能力。探究的科学与设计的技术是平行的。它们的标准都强调的是学生能力与理解的培养。”

美国将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目标:“科学与技术”和“科学史与科学的性质”,而新西兰是一个目标:“认识科学的性质以及它和技术的关系”。

⑹⑹其它

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设立了一个名为“统一的概念和过程”的目标,将它列为众目标之首,并要求不分级别地贯彻于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全过程中。这是其它国家都没有的。

《标准》对此的解释是:“概念与过程的框架设立统一了科学原理,并为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方法去帮助他们理解自然世界。”“标准描述了整体框架的一部分,它们可以把学生从幼儿园至12年级的科学教育中所得到的许多经验集合到一起。统一的概念和过程的标准可以落实到任何年级的教学中,但应永远和其它内容的标准的要求相结合。在低年级,教学应让学生明白统一概念和过程的意义和用途,例如,测量意味什么,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在高年级中,标准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科学思想的宏观图景(例如测量在一切科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来帮助和促进对于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具体的标准共有5个,并不分级别。

五、教学方法

(一)学习科学应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过程,应以探究为中心。

“学习科学是学生自己做的事,而不是别人为他们做的事。在科学学习中,学生需要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问题,获取知识,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以不同方法对所作解释进行测试,与他人交流想法。“主动的过程”既有动手的活动,也有动脑的活动,仅有动手活动是不够的。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使他们与教师和同学一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学生需要将他们目前具有的知识同多渠道获取的知识联系起来;要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他们要参与解决问题、计划、决策、小组讨论;他们还要经历与主动的学习途径相配合的考核。强调主动的科学学习意味着不再把重点放在教师的知识传授及课题覆盖上,教材包揽一切题目、词汇和信息的做法直接有背于让学生通过理解来学习科学知识的这个中心目标。”这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第二个原则。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取决于学生对教育过程是否参与、怎样参与以及参与了多少。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

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育过程比作婴儿出生,教师的作用就是助产士,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主体。

所以,科学教育的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它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补充课堂教学所授知识的不足;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眼界和思路,培养动手实践与创造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各科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课堂教学也需要打破传统的模式,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专家咨询、社区活动中心等。

鼓励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许多工业国家采用的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之一。

(二)学习科学的途经应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相适应

《英国国家课程》指出:“学校课程应是切合实际的和有所区别的。在教学过程中,所有课程都应与学生本身的经验相联系,并应引出这些知识的应用及在成人生活中的延续价值。教什么及怎么教都应与每个学生的能力及素质相适应。”

人从一生下来就是各不相同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差异会越来越大。这些差异形成了每个人的“个性”。教育必须承认个性,只有承认个性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才能都是从个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即使接受同样的教育,最终结果也总是不一样的。所以,学校不可能对所有学生提出同一个要求标准,也不应该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有一位教育专家说得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教育的本性所在。

为此,在《英国国家课程》的科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了科学教学的三条原则:

(1)(1)设立适当的学习要求;

(2)(2)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3)(3)克服个别和群体学生在学习和评估中的障碍。

并允许同一年龄的学生可达到不同级别的要求,这样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保持兴趣和信心。

六、评价

(一)评价内容侧重于最被重视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

在评价过程中应测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知识结构。评价不仅考查学生记住了多少科学知识,而且还侧重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推理和应用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这一点英国的教师手册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如在空气这部分中,它不仅涉及到空气的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而且还在一种模拟真实情况下考察学生对空气的理解、运用的能力,并且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车。

(二)评价形式多种多样。

我国目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各种测试(多为笔试)进行的。形式比较单一,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性的东西,使学生成为记忆的机器。美国小学科学教育学生学业评价是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教师课堂评价与学区、州、国家的大型评价相结合;英国是由国家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通过国家测试、教师手册和练习作业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可以说国家测试不是唯一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它还应包括日常检查和表现性评价。日常检查包括练习作业、课堂练习和课堂提问。表现性评价即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在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况下实际表现技能的能力。它包括结构性表现测验、口头表述、模拟表现、实验及档案录,这些评价形式在英美国家的小学科学教育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都有所体现。

(三)评价目标具有弹性。

我国目前小学科学教育学业评价目标要求整齐划一,所有学生要达到同一个目标,致使学习能力差些的学生感到吃力,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感到太简单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英国的弹性评价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它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达到某一等级,而是规定了一个范围,不同能力和成熟水平的学生可以达到各自相应的水平。(具体内容前面已经详细介绍过了,这里不再详述)

(四)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学业评价只是学校的内部评价,而不重视社区、国家的外部评价。而英国小学科学教育学业评价是由国家和学校共同完成的。英国小学科学教育学业评价是由国家和学校共同完成的,如英国国家测试由学校在每一关键阶段来的五月份对学生进行测验,测验完成后学校将试卷送到专门的审查人进行评分。大约七月底学校将测验成绩及教师课堂上的评估汇报给家长。这样可以保持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一致性。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评价是由教师课堂上的例行评价和学区、州和国家级的大型评价构成。教师课堂上的评价可以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制定课程计划,报告学生的进步。学区、州和国家级评价不仅由考核专家参与,而且教师也参与外部评价的设计。外部评价可以使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个整体把握。

(五)在重视学生成绩评价的同时,同样重视学习机会的评价。

不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从教学设备来说各个学校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可以使学校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决策等保持一致。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科学的机会是不相同的。如果不考虑这一点而一味地用同样的要求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会造成评价的不公正。因此,在对学习成绩评价时必须考虑到学习机会的评价。

第二节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一、调研背景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知识的拓展、传播和应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资源和动力,世界各国正面临着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竞争。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国家实力的竞争逐渐演变为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竞争的基础是教育,是人才。任何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培养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世界各国对学生的科学教育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尤其是美国,80年代以来对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保持科技强国优势。美国科学发展协会1985年发布《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明确学生所应当掌握的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1989年出版《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提出每个美国成年公民所必须达到的科学素养水平;1993年又推出《科学素养的基准》,具体指导学校的科学教育。美国全国科学研究协会则于1996年公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由联邦政府支持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教育标准,它的诞生,象征着美国科学教育开始向纵深发展。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等,也相继出台、修改、完善各自的科学教育标准,以利于促进各自的科技人才培养。

在我国,由国家教育部领导、于2000年全面启动了基础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改革与加强中小学校的自然科学教育,切实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科学课程改革是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针对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的现状,国家教育部决定将把小学自然课程改为科学课程,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摸清当前小学自然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和教师的科学素养状况就成为了制定科学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和改革科学课程的基础。为此,我们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现状调查小组在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范围内展开了全面的调查工作,以便为新教材的编制提供充实的依据和改革的突破口。

二、二、调研方法

(一)(一)问卷的编制

我们共编制了五份问卷,其中《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调查·教师问卷》和《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调查·学生问卷》是对小学自然教师和小学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学校类型、教师水平、课程设置、教材情况、教学设备及利用情况、自然课的困难及对策等。问卷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测查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地域、城乡等受测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由选择题构成,涉及学校类型、教师水平、课程设置、教材情况、考查情况、教学设备及利用情况、自然课的困难及对策等方面。

然后,我们根据国内现行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和教材,参照国际上同龄儿童学力测查试卷以及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表等,编制了《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小学应届毕业生。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受测查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地域、城乡、学校类别等;第二部分由43道题目(其中38道客观题、5道主观题)构成,分为判断题与选择题两大类。判断题共10题,用于测查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方面的科学概念,其中有9题选自国际通用测题;选择题共33题,分别测查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活动特点和动手能力。《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的结构与学生问卷相同,其中判断体育学生问卷相同,选择题略少于学生问卷,共12题(1道主观题),涉及科学概念、科学态度、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这几方面。个体科学素养的总分是由各题经赋值后计算而得的。

同时,我们还编制了《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访谈提纲》,对部分省市的自然教研员进行了结构性访谈,以便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自然教学的真实情况。

(二)被试与取样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在东部地区抽取上海、浙江、江苏等三省市,在中部地区抽取天津、河南、湖北、江西等四省市,在西部地区抽取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等四个省市自治区,首都北京单独列为一个地区。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00年和2001年的6~9月份,在十二个省市中共发放学生问卷1500 份,回收问卷1473

份,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问卷中缺失“性别”项的问卷为3份,缺失“民族”项的问卷为10份,缺失“城乡”项的问卷为4份,缺失“地区”项的问卷为1份。

教师问卷没有在所有的12个省市中进行,只抽取了部分省份进行测查。东部地区抽取上海、浙江和江苏,中部地区抽取天津,西部地区抽取贵州和西藏,北京仍然单列为一个地区,共发放400份,回收378份,其中有效问卷366份。有效问卷中缺失“性别”项的问卷为16份,缺失“年龄”项的问卷为21份,缺失“民族”项的问卷为18份,缺失“城乡”项的问卷为2份。另外还发放一部分访谈问卷。

三、三、结果与分析

(一)自然教学现状

1.小学自然课开设情况

在我们调查的十二个省市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中心小学还是普通小学几乎全部开设了自然课,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课程名称不统一:多数称“自然课”也有称“常识课”。

(2)课时计划不统一:48.4%的小学按“国家计划”安排课时(一年级到四年级 1节/周,五年级到六年级 2节/周);其余43.2%的小学按“省计划”安排(一年级到二年级 1节/周,三年级到四年级 2节/周,五年级到六年级 4节/周)。

(3)教学内容凌乱,教材内容宽而浅,缺乏系统性;内容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应该被作为主体的学生,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把握学习思路。

(4)由于应试的关系,自然课并不是主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考前甚至在平时都存在挤课现象。

2.小学自然课任职教师情况

(1)师资特点

从自然教学教师问卷和访谈提纲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校的自然教师中专职教师要多于兼职教师。但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中大多数自然教师都为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很少,这主要与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缺乏有关。

总体来说,自然教师中男教师多(49.5%)、女教师少(46.2%),而这种现象在农村则更为突出。

(2)学历层次

在所测查的地区中,自然教师中拥有大专学历的较多(56%),而拥有中师学历的尚可(30%),本科学历的较少(10%),还有少数高中学历和少量民办教师。其中,浙江省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自然教师比例要明显高于其它几个省市(80%)。

(3)专业背景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5.1%的自然教师是理科出身,而绝大多数的自然教师均没有自然专业的文凭,属于“半路出家”。这可能是现在的中师、高校中均没有设置“自然”这个专业的原因。此外,有37.7%的自然教师从未受过任何的专业培训。这种现象对我国自然教师队伍的质量无疑是敲响了警钟,也是对我们的专业设置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在自然专职教师如此缺乏的情况下,“自然”专业还没有开设起来?这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哀。

(4)任职意向

根据访谈,我们发现在国内小学中只有极少数自然教师选择自然课是由于个人的爱好,绝大多数都是学校指定。爱好往往是人们能够创造性地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一个对本职工作都不热爱的教师怎么可能教授具有高质量的课程呢?虽然我们不可能要求现任的自然教师都喜欢自然教学,但是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提高他们的待遇,重视自然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能够改变目前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

3.自然课学科地位情况

(1)学校对自然课程的态度

统计结果表明:23.8%的学校对自然课程很重视,48.2%的学校较重视,16.2%学校有时重视有时不重视,11.2%的学校不太重视,0.5%的学校根本不重视。应该说大多数学校对自然课的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从访谈提纲中我们发现,一些学校重视自然课程的原因是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应试的关系,因为自然课不是主课,因此学校对自然课的教学有不同程度的忽略。

(2)自然课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

我们让调查对象对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音乐、社会、思想品德八门科目按其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进行排序。调查结果如下:

◆◆在大多数学校中自然课属于第二平台(第一平台为语文、数学、英语;第二平台为美术、体育、

音乐;第三平台为社会、思想品德)

◆◆在少数学校中自然课属于第三平台

◆◆而在极少数学校里,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均拒绝排序,因为在这些学校里往往对所有的科

目都一视同仁,“自然课” 经费充裕,对自然课重视程度很高,不存在偏科少课的问题。

(3)学生对自然课程的反映

有82.8%的学生很喜欢或较喜欢自然课,只有1.4%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自然课。

对于喜欢自然课的理由有:由于“自然课老师上的好”占17%;由于“这门课是理科的基础课”的占8% ;由于“自然课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的占20% ;由于“自然课教我们观察、研究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占一半以上,达到了55%。

对于不喜欢自然课的理由有:由于“自然课老师上的不好”占23%;由于“这门课没有语、数重要”占22%;由于“自然课光讲练,太抽象”占44%;由于“自然课本身没有什么特色”占11%。

从学生对待自然课的态度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喜欢自然课并不是由于一些外部的客观原因,而是自然课本身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因为自然课本身符合学生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能够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教给他们探索世界的方法;而学生不喜欢自然课则大多数要归结于单纯教授的上课方式,目前大多数自然可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由教师主讲,学生只需要听记就可以,整堂课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方法,原本生动活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充满有趣实验的课程被一张嘴一枝笔所代替,学生当然无法接受。

4.自然课教学情况

(1)教材来源

国内现行的自然课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使用国家教材的占大多数,达到72.3%,使用本省自编教材的占26.4%。

(2)教材满意度

总的来说,自然教师对现行教材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其中很满意和较为满意的占77.8%,因此如果在现行教材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的改进,那么自然老师们将会更将得心应手。

(3)教学目标和考查重点

自然教师对自然课的教学目标的认识“以传授科学常识为主”的占44.3%;“以训练科学思维为主”的占10.3% ;“以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占9.2% ;“以掌握科学方法为主”的占8.9% ;“以诱发科学兴趣为主”的占19.8% ;“以了解科研过程为主”的占0.6% ;“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占5.6%。

自然教师对自然课的考查重点的认识“以考查科学知识为主”的占34.6 %;“以考查科学思维为主”的占24.5 %;“以考查动手能力为主”的占39 %;“以考查科研方法为主”的占7 %;“以考查科学精神为主”的占4.8%。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自然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诱发兴趣方面正如其他学科的老师一样尽心尽力,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虽然从前面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自然教师的专业背景并不是很强,但是我们的自然教师确实是兢兢业业,教授给学生很多科学知识与概念,所以我们的小学生在科学素养的测查中,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较好,优于我国普通公众,科学兴趣亦比较浓厚;但是同时自然教师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比较欠缺,这也使得学生在科学素养的测查中,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这两项得分令人担忧。因此,在今后的科学课程中,我们的自然教师要扬长避短,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对科学方法的运用,在对自然课的考察中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塑造。

5.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1)教学方法

从自然教师总体来看,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实验法、观察法、讲授法、演示法、活动法(采集标本、兴趣小组、实地参观)等。

(2)教学资源

校内资源:大多数学校有供自然课教学专用的实验室,以及录像、挂图等;少数学校没有专用的实验室,但是有实验仪器、录像、挂图等;极少数学校(对自然课很重视的学校)除了上述资源外还有于自然教学有关的多媒体、乡土教材等,以及有国际互联网可供学生使用。

校外资源:有少数能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广大农村等。

(3)自然教学设备配备评价

自然教师认为设备“很好”及“够用”占42.6%,“一般”占44.3%;学生认为设备“很好”及“够用”占58.7%,“一般”占31.4%。

教师对于自然教学设备的配备情况比学生应该更加清楚一些,从他们所反映的数据来看,目前自然课教学设备确实存在一定的短缺问题,由于自然课需要用到大量的实物器具和实验器材,因此如果无法在设备配备方面满足老师的需求,对于自然课的很好开展也是一大突出问题。

(4)自然教学设备利用情况评价

自然教师认为“能够利用”现有教学设备的占78.7%,学生认为“能够利用”的占66.1%。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对自然教学设备的利用情况较好,说明在设备短缺的情况下,自然教师们还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除书本之外的资源。

6.目前的困难

(1)自然科最突出的困难

自然教师们认为“领导不重视”的占8.5%;“经费不到位”的占26.1%;“专业师资缺乏”的占37.2%;“教育资源贫困”的占16.8%;“其它”的占11.4%。

(2)提高小学科学质量的关键

自然教师认为“改变指导思想”的占41.1%;“增加经费投入”的占13.3%;“优化师资队伍”的占29.5%;“开发科教资源”的占14.7%;“其它”的占1.1%。

由此可见,虽然教师们认为目前自然课最突出的困难集中在经费不足和专业教师缺乏这两项问题上,但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认为要提高自然教学质量的关键却是教育部门对自然课程的指导思想需要改变。因此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于教师的呼声需要有足够的重视,只有整体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改变,对自然教学的态度彻底得到转变,经费和师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7.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鉴于目前我国小学自然教学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尽快改变目前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提高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现有教材需要改革,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增加难度、突出重点主线、结合学生实际、反映科技发展、

删除与社会、科技、劳动等课程相重复内容等方面。

●●教辅手段要配套,目前存在设备站配拨的仪器与教材不配套,现行教具不理想(如阅读课文太多)

等现象。

●●教学目标要明确化,教学方法要系统化。自然课要以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为主而不是灌输知识,

让学生动手实践,多到大自然中去,多利用校外资源。

●●大力加强师资培训。针对现任自然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层次不高的情况,需要对自然教师在专

业知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在职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使其在自然教学中胜任愉快,高校应设置相应的“科学教育”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二)科学素养状况

我们除了对目前的自然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以外,还分别进行了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养测查。科学素养对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今天的小学生将是明天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科学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而小学自然教师作为科学兴趣的启蒙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其科学素养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教学的质量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了给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科学教材的编写、科学教师的队伍建设以及科学课程的实施提供现实的依据,我们对自然教师和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现状分别进行了调查。

科学素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扬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了便于测查与分析,我们提取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作为衡量指标,即:(一)科学兴趣,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精神,指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三)科学概念,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四)科学方法,这是指对于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能够了解或把握,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

学生科学素养

1.科学素养的总体情况

科学素养总体情况一览表

优秀(80分以上)中等(60~80分)较差(60分以下)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

样本总体8% 36.2% 55.8% 95 11 59

东部18.8% 36.3% 44.9% 95 22 65

中部 2.2% 36.6% 61.2% 84 14 54

西部 6.4% 40.6% 53.0% 92 11 59

北京 2.9% 27.9% 69.2% 86 14 54

从上表可知,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并不理想,测查合格率不到半数。

t检验表明不同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东部地区较好,西部地区尚可,中部地区和

北京地区明显比东、西部地区差!造成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重视教育,尤其是近几年来较为注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根据我们所得到的《小学教师科学素养问卷》的统计数据,东部地区整个教师队伍的学历较高,自然教师基本上是专职的,科学素养状况良好。从对自然教研员的访谈来看,东部地区在整个教育理念上和师资配备上要优于中、西部地区,自然课的资源投入力度较大,同时课堂教学形式也活泼多样。西部地区由于应试压力相对不太严重,教师学生对待各门课程的态度相对平等、精力投放相对均衡,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中部地区应试教育惯性很大,学校往往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课,轻视或忽视自然等“副科”,导致中部地区自然教师的学历明显偏低,兼职者明显偏多,自身的科学素养不过关,再加上课程资源短缺和授课时间不足,其学生科学素养势必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特别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北京地区,难道是升学压力过重,因此导致了这个拥有全国最好的课程资源和师资资源的大城市的学生科学素养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t检验还表明汉族学生和其他民族学生之间的科学素养差异也达到显著性水平(表略)。其实在我们所调研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并不差,可能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一地区,男女同学和城乡同学的科学素养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表略)。换句话说,在大致相同的教育条件下,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对科学素养的发展无关紧要!

2.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

对于科学概念的掌握,总体合格率为48.2%。地区差异依然显著:东部地区合格者占53%,西部地区合格者占56.8%,情况较好;中部地区和北京地区较差,合格者只达到了36%和41.3%。

根据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中国科协普及部、中国科普研究所所作《1996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所提供的数据,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较之国外公众略低,但高于中国普通公众5.3个百分点,美国公众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55.6%,英国为61.9%,欧共体为57.4%,而中国为42.9%。因此可以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普及尤其是科学概念的普及取得了良好成效。与此相关的教材内容剪裁和教学活动安排等应该总结经验、发扬光大。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进一步加强对科学概念的普及。

样本总体在科学概念测查题“电子比原子小”和“抗生素能够杀死病毒”上的正确率最低,分别只有19.7%和18.1%。这说明对于学生比较抽象而又无法亲身体验的科学概念,接受起来相对困难。因此,在我们的科学课教学研究中要充分重视这类概念的课堂处理。

3.科学精神的投射分析

对科学精神的投射测试发现样本总体的合格率仅为27.4%,东部略高为38.7%,中部为20.8%,西部为24.8%,北京为23.9%。

因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科学精神相当薄弱,各地区合格率均远低于半数。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因素,缺乏科学精神、不敢怀疑或不会探究、验证的人是无法真正领悟科学的。因此,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或探究式学习,对于陶冶学生的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大胆怀疑、合理论证、注重证据、不迷信权威的人,才有可能超越前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科学兴趣与科学活动特点

小学生的科学兴趣:

(1)喜欢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的达96.6%

(2)喜欢阅读科普读物的达94.3%

(3)喜欢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的达91.9%

小学生的科学活动:

(1)经常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的有32.3%

(2)经常阅读科普读物的有44.2%

(3)有过小发明、小创作、小制作的达54.1%

科学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科学活动则是带有实践性质的科学行为。从上述数据来看,小学生的科学兴趣是极其浓厚的;他们的科学活动频度也大大超过了普通成人。但是他们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活动频度之间存在着这么大的差距,使我们必须对学生目前所能参与的科学实践进行反思。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小学生在科学学习方面的巨大潜力,他们拥有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帮助学生把科学兴趣转化科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科学所能赋予他们的力量以及科学所能带给他们的欢乐。要不断强化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行动。

让我们抽取北京和四川两个地方作比较,北京地区经常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的学生达54%;而四川的只有21%,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四川农村地区只有6%的学生选择“经常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只有17%的学生选择“经常并喜欢阅读科普读物”。北京地区城乡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而两地区男女学生之间的选择均没有明显的差异。农村地区虽然在一些硬件设施方面比不上城市,但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活动,例如在种植和养殖方面就比城市里要容易得多,对学生来说也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

5.科学方法掌握程度分析

对于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样本总体的合格率为34.9%,不合格率为45.5%;东部地区的合格率为36.8%,不合格率为35.5%;中部地区的合格率为34%,不合格率为51.3%;西部地区的合格率为36.4%,不合格率为46%;北京地区的合格率为30.8%,不合格率为51.4%。

由此看出小学生对于科学方法的掌握比较欠缺,除东部地区情况略好以外,其余地区的不合格率均较高。在我们的课堂上,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能够真正投身实践的机会很少,而缺少了对事物的直接接触和动手操作,就难以真正掌握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过程、关联程序以及各个步骤,就难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路和技能。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要重视对科学方法的培养。

6.结论与建议

此次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小学生科学兴趣极其浓厚,他们对世界、对具体事物、对学习活动过程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优于我国普通公众,也可以说优于他们的父母长辈;然而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却亟待充实提高,因此我国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不容乐观。此外,1996年和2000年我国普通公众的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成年女性的科学素养水平普遍低于成年男性,这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不平等有关;而我们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在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反映出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已经取得可喜成就。同时,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显著地区差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注意科学教育的平衡发展。

目前我国的科学教育主要还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没有从本质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要使学生对外界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力,有正确的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就必须要从小树立科学精神,让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不仅限于课堂。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兴趣,但真正参与科学活动的比例却不高,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另一方面也说明科学教育还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开展,从长远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造力的。根据此次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现状,我们对如何开展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了以下建议:

(1)树立科学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正确观念,改革原先重知识、轻技能,重概念、轻方法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列为科学教育的重点。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塑造他们的人格,影响他们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文化修养、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同时教会他们学习之法、思考之法、创造之法和生存之道,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活动等都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高科学教育的效率。通过探究、实验、参观、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科学教育,使学生保持浓厚的科学兴趣;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创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探究精神;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如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现状调查、文献查阅等,使学生从小养成科研的习惯。

(3)加大科学教育投入。我国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总体水平较低,而他们是21世纪的建设者,是国际竞争的参与者,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们国家实力的强弱和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因此,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投入,完善教学设备,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师资水平,把科学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教师科学素养

1.科学素养的总体情况

优秀(80分以上)中等(60~80分)较差(60分以下)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

样本总体16.9% 58.8% 24.3% 90 24 67

东部17.2% 68.7% 14.1% 86 24 70

中部23.1% 59% 17.9% 86 29 69

西部13.4% 57% 29.6% 90 24 65

北京22.9% 42.7% 34.4% 90 29 65

从总体上看,我国自然教师科学素养总体情况较好,明显高于一般国民,但其中良莠不齐的现象也较为严重,甚至有24.3%的人不及格。这问题对于身负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能力,发扬科学精神责任的教师来讲是非常严重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t检验表明,男性自然教师得分明显高于女性教师。但是从我们所得到的学生科学素养总体情况来看,男女生之间的性别差异不大。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不同,兴趣取向也会发生不同的改变。

自然教师年龄越大得分越低。年龄越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就越低,年龄比较大的老师对一些新近出现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并不一定知晓,得分也就相应较低。因此我们在配备自然教师的时候,要老中青互相搭配,及时补充年轻的血液,使自然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自然教师得分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较好,西部地区和北京地区较差。东部地区对教育的投资较之别的地区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无论是师资还是经费都比较充裕,教师水平也相应较高。西部地区

由于教育相对落后,自然教师很多都是兼职,因此教师水平也就相应落后。北京地区的教师水平呈两头大的趋势,优秀的和不及格的比例都很大,整体水平不高。

2.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

对于科学概念的掌握,自然教师总体合格率为83.6%。地区差异依然显著:东部地区优势明显,合格者占91.7%,中部地区合格者占82.1%,情况较好;西部地区和北京地区较差,合格者只达到了71.8%和75%。科学概念这一项在我们所界定的科学素养的四项关键因素中合格率往往是最高的,西部地区的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可能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但是令我们不解的是,北京地区的合格率也是如此之低,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也直接导致了北京地区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这不得不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3.科学兴趣的投射分析

我们用较新的科学术语来投射出自然教师的科学兴趣及科学信息来源,总体情况较好,地区差异明显。

样本总体的合格率为75.6%,东部略高为82.3%,中部为79.5%,西部为63.1%,北京最低为59.4%。这说

明自然教师的科学兴趣需要进一步扩充,而自然教师的科学信息来源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展。自然教师也要能

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给自己及时充电,补充新鲜血液。

4.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分析

自然教师在科学方法的掌握方面总体情况尚可,样本总体的合格率为63.7%,不合格率为16.4%;东部地区的合格率为67.2%,不合格率为11.5%;中部地区的合格率为71.8%,不合格率为15.4%;西部地区的合格率为58.3%,不合格率为25.2%;北京地区的合格率仅为50%,不合格率为18.8%。

其中在一道涉及教学研究方法的测题上,自然教师合格率仅为10.7%(测题:[B]“**教学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假设,可使用下面哪种方法验证?A.直接验证 B.间接验证 C.循环验证 D.不知道)。这使得我们对自然教师在科学方法上的欠缺感到惊讶,科学方法是核心,没有科学的方法,也就无法构筑科学的一切,如果我们的教师都缺乏对科学方法的应用,我们也就无法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对科学方法的应用。因此,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必须先让教师们树立对科学方法的认识。由此,在此方面我们亟待做大量工作。

5.科学态度的掌握

对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反映了研究者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在对自然教师所具有的科学态度的测查中我们发现自然教师的科学态度令人担忧。在一道涉及科学态度的测题上,自然教师的合格率仅为26.1%,(要肯定一个数学命题的正确性,您认为一个数学家应该如何选择?A.数学界大多数人的肯定B. 数学权威的肯定C.一位学生给出的证明D.不知道)。自然教师的科学态度尚且如此,又怎么能够要求我们的小学生在科学精神方面有良好的表现呢?因此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精神,使他们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应当是重中之重。因为科学精神是本质,是核心,只有在这方面提高了,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人的科学素养,才有可能具有与别人竞争的实力。

6.结论与建议

(1)自然教师科学素养无论在整体上还是在各分指标上都出现了严重的良莠不齐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

◆◆在学校管理中,未对教师进行严格的挑选。

◆◆不同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不同,从而影响到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2)在科学素养各项指标中,自然教师的科学态度最差,这说明在自然教师的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应注重对教师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3)自然教师在科学术语和科学方法两项指标上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教师年龄越大成绩越低。但在科学概念这一指标上不存在年龄差异。出现这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科学理念涉及的是基础的概念,随时间的变化不大。但是科学术语和科学方法更新速度较快,如果年龄较大的教师在从教之后不进行新的学习,科学素养水平就会落后。从侧面也反映了自然教师培训的滞后。

(4)自然教师的科学素养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自然教师在科学理念这一指标上存在着性别和城乡差异。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自然教师师资培训方案。

第三节第三节社会发展对公众科学素养需求的研究报告

一、一、从社会发展的现状看其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

我国正在经历着的社会转型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位成员提出了新的素质上的要求。为了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明确方向,我们需要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了解这些发展现状对公民素养的要求。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探讨社会发展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

(一)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发展现状

1、政治领域

⑴社会的主要政治发展目标是实现民主、法治、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1[1],而作为社会成员,每一位公民都需要形成更为充分的主体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的社会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理论上,民主、法治的内涵和符合中国国情的时代特征都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在实践上,各项民主制度得以建立和施行、法律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和实施,使人们深切地体会到社会的进步和每一位公民的社会主人公地位的逐步凸现。不过,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是简单的形式转换。例如,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指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2[2],使每一个公民的主体性得到培养和发挥。事实上,我国的政治领域的发展固然还需在制度等方面作很多的努力,但是,就已经进行和正在进行的一些改革而言,制约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相当多的社会个体的素质偏低。例如,在农村推行村民自治、村民直选村长的过程中,一些农民不理解、更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民主权力,因而出现家族势力、甚至恶势力占据重要领导岗位的情况。

有学者指出,同转型和过渡时期的中国社会相伴随,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形态呈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情况,可将其概括为“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德治秩序”、“人治秩序”、“宗法秩序”等组合而成的“多元混合秩序”。这是一种对当代中国实际社会秩序的概括和描述。它同国家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结构即“法治秩序”结构形态不相一致3[3]。

⑵政治生活的内容更加丰富,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成为政治的主流话题。

在经济上,无论是国内的经济改革,还是国际上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都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很明显,前述的政治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社会的经济发展。从全球的社会发展来看,自20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以来,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主要特点是:唯意志、以动员为能事的国家的衰落,政治对经济的控制正在被拆毁;而经济乃是促成这种转型的力量4[4]。这也可以用来描述我国改革开放的某些特点。不过,我们也不能天真地以为某一种发展趋势是绝对地好,因而只顾适应它却忽视了另一面。例如,有学者甚至提出:全球化是对民主发动的进攻,其理由之一是:全球化的整个过程是受商业的驱动;政府通过许多政策行为推波助澜,那些较大的行动往往是秘密进行的,……公众完全受制于由带着私欲的商业媒体的精英们操纵的大规模宣传运动。他甚至由此认为,我们正处在反民主的反革命的过程中,在这之中,全球化及其规则被用来弱化民选政权,以支持上等公民——跨国公司支配的体制5[5]。

文化领域的一些变化也成为社会政治发展不得不关注的重要内容。如果说人类以前在改造世界时致力的主要对象是自然,则今天我们拥有的新的力量却主要是用在人身上,将其用于文化、人格、个性、人类的躯体和头脑;我们的努力于是牵涉到价值和规范而不仅仅限于技术和手段。与此同时,在长期的政治争斗中,人们见到多种多样的文化,认识到我们不能深入了解的许多文化的价值。由此,我们感觉到有和其他文化对话的必要。几年之前,智利的社会学家发现,人们所要的不是其他而是和解,是重建公民意识,由此可以缩小人们在社会、文化和政治上的距离,创造对同一个整体的归属感、对世界共同负责6[6]。

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技领域也成为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方面。例如,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政治家们关注的话题。有人提出,环境污染是人口数量、人均消费量和单位产量的环境影响三个因素的乘积;但其不断增加的恶化倾向主要不是由于人口和财富的增长,而是由于技术变化引起的单位产量的环境影响的增加。环境破坏并非技术发展的必然,而是政治家的权利野心和商人的金钱贪婪使然。而这又根源于人类对社会现象缺乏真正的科学认识7[7]。再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都已成为各国政治中的重要话题。

2、经济领域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了新的内涵。一方面,原有的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在内涵上、质量上已发生重大变化,劳动者的脑力(智力)将占据主导地位,价值的的生产与增殖将主要表现为复杂劳动的产物。同时,复杂劳动也不再是主要强调对劳动者的应用性技能培训,而是全面的知识性教育,强调依靠知识教育培养劳动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复杂劳动也就发展为一种知识性的劳动。另一方面,新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被广泛运用,其中作为新的经济资源的信息、教育、知识等是其主要的新因素。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双重的任务,既要继续大力开发技术、市场、管理三大资源,又必须及时开发信息、教育、知识三大新资源。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集工业经济的补课与知识经济的建设于一体8[8]。

(2)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机制。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院长梭罗与其他15 人组成的专题小组,于90年代初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美国企业将2/3 的研究发展经费花在发明新产品上面,而将1/3 的钱用于生产过程的改善;日本的做法则刚好相反,2/3 的经费用于改善产品生产过程,1/3 的钱用于新产品的发明。美国自80年代以来卧薪尝胆,在决定未来竞争力、被称为知识经济的七大产业方面,投注了巨大的研究发展费用。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目前已占美国企业设备投资的45%以上。目前,在世界领先的50项高技术中,美国就占44项,日本仅占1项,其余为欧盟所拥有。正是由于美国在知识经济的研究开发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头,使美国经济继续保持着西方经济“火车头”的地位;而日本经济在亚洲金融风暴中遭到挫折。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日本经济的急速衰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重要趋势:在新的时代,竞争重心不在改善生产过程,而在发明新产品,在研究和开发能力。高新科技的研究开发及其迅速产业化,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决胜未来的关键因素。同时,这也说明,日美对科学技术的两种不同的思路,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差异。在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期,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推动着科学的发展,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生产-技术-科学”。到了工业经济后期,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关系就掉转过来,科学研究往往超前于生产,形成“科学- 技术-生产”的关系。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经济的

1[1] 郑言:《中国近20年的政治发展》,《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4 期,另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

2[2] 刘作翔:《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及其模式选择-----对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几个论点的学术介评》,《法学评论》1998年第5 期,另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2期。

3[3] 刘作翔:《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及其模式选择-----对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几个论点的学术介评》,《法学评论》1998年第5 期,另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2期。

4[4] [法]阿兰·图雷纳:《20世纪的社会转型》,《新华文摘》2000年第4期。

5[5] [美]爱德华·S. 赫尔曼:《全球化的威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 期,另见《新华文摘》2000年第1期。原载美国《新政治学》1999年冬季号第2期。

6[6] [法]阿兰·图雷纳:《20世纪的社会转型》,《新华文摘》2000年第4期。

7[7] 董光壁:《科学与我们的时代》,《科技日报》1999年1月2日,另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

8[8] 彭坤明:《知识经济学论纲》,《求索》1998年第5期,另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2期。

增长以知识为基础,生产的发展靠科学来推动9[9]。

(3)按知识分配正在成为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规则。这有两层含义:第一、劳动的知识化,即生产财富的劳动中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第二、知识化的劳动,即远离直接生产过程(或狭义的财富生产)的知识生产、知识创造都是财富生产和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决定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部分10[10]。

(4)新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我国的经济改革发展迅速,同时,我国加快了加入WTO的进程并即将加入WTO。在这些过程中,许多新的经济因素逐渐涌现,新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而我国在抓住其中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需要解决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

例如,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融入国际经济,我国可望在如下方面获得有利的发展。(1)根据比较优势而重新配置资源,提高效率;(2)将有较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受到较高保护的农业部门和资本密集型部门的产出水平将有较大程度下降,而劳动密集型部门(如纺织和服装部门)是主要的受益者11[11]。(3)由于全球纺织品市场等的开放,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和服装行业)的增长将有利于解决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对我国这个人口大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现有的人口既是发展的最大资源,又是发展的最大负担。目前我国的人口结构有一个很好的状况,就是我们基本上属于年轻化的社会,是劳动力最丰富的时期;应该抓住这一时期好好发展12[12]。

而在另一方面,我国又面临着一些难题。如:面临经济全球化,我国现行经济结构并没有占据很多优势。我国在近期渴望获得收益主要来自廉价资源(包括低素质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力),只能处在国际分工体系的最底层,产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因为从全球化的目标来看,发达国家的产业调整目标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标迥然不同。发达国家希望通过产业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相对被动的不利地位13[13]。同时,这种比较优势有可能逐步丧失,因为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能有类似的廉价资源,而且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密集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是非常高的14[14]。

(5)科学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20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很快,使之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世纪;世界经济的一切成就都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据统计,在发达国家,战后的经济增长有70-80% 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取得的15[15]。有的经济学家曾用道格拉斯函数来计算一些发达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总额中由于科技进步的因素所占的比率,发现这一比率与日俱增:本世纪初约为5%,50年代约为20%,60年代约为40%,70年代约为60%,80年代已增至80%16[16]。而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高新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就更大了。例如,美国在高新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走在其他国家前面,使美国经济取得巨大的收益。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的信息化趋势要求各个国家进行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努力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要淘汰一批已经过时的、经济效益不高的产业和企业17[17]。

3、文化领域

(1)多种文化并存。在我国现阶段,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三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不是由低级到高级依次相继出现,而是集中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致这一阶段的文化呈现多元并存的局面。这种情形与在社会上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这种经济关系密切相关,因为它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上,就会出现多种思想意识,多种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多种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历史阶段,各种思想政治主张都会顽强地表现自己,各种文化思想、文化流派,也都会竟相发展18[18]。

(2)时代呼唤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在新的时代对人类文化内涵作进一步探求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虽然科学技术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对科学精神的渴求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人指出,提倡具体的自然科学研究并不难;真正难的是用科学精神和方法对待一切事物。近些年来反科学的事物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就说明这一点。从历史上看,虽然这种现象从未停止过,但常常是小规模、小范围的;而我国目前某些非科学的东西很有市场。其间,特别令人忧虑的是,很多大知识分子、自然科学家对这些不但不用科学的精神去分析和思考,却陷入其中,笃信并极力支持。在这些非科学的社会现象面前,他们那些训练有素的科学思考方法竟然完全失效19[19]。可见,为了形成和谐而又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包括科学在内的文化及其基础。

(3)在文化生成和传承方面出现了新的机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将生活在两个“宇宙”之中,一个是原子分子构成的物质世界,一个是数字化数据构成的虚拟世界(有人称之为“赛伯空间(Cyberspace)世界”)。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将经历三种不同的文化。前喻文化是后代人必须向前代人学习,并喻文化是两代人必须相互学习,而后喻文化是老一代人需要向年轻一代学习。当今电脑网络领域,已率先从前喻文化发展为并喻文化、甚至后喻文化阶段,许许多多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电脑和网络,他们生活在成年人难以理喻的世界,比上辈更理解什么是“赛伯空间”。西方有学者甚至提出:“未来将不再是我们能为孩子做点什么,而是孩子能为我们做点什么。”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典型特征的“文化反哺”现象,青少年将带领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进入数字化生活,学生们将领着他们的教师驶入信息高速公路20[20]。这些现象已经在展示着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文化生成和传承机制;当然,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传统的文化机制已经落伍。

4、科技领域

(1)科学发展呈现新的特征。科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和社会需求的交汇点是新科学的生长点。在这种交汇点上当代科学发展表现出三大特征:(1)走向复杂性和非线性。随着科学研究视野的扩展,人们已经开始研究更为复杂的现象(包括社会现象),开拓了混沌学和其他非线性和复杂性研究领域。(2)走向极端和本质。科学家们对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智力的起源等问

9[9] 周忠:《知识经济引发竞争新思维》,《南风窗》1999年第2期,另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

10[10]彭坤明:《知识经济学论纲》,《求索》1998年第5期,另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2期。

11[1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加入WTO的十大结果》,《中国证券报》1999年11月17日,另见《新华文摘》2000年第1期。

12[12]甘师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十个关键问题》,《中国科协报》1999年1月14日,另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

13[13]褚鸣:《趋势与现实——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14[1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加入WTO的十大结果》,《中国证券报》1999年11月17日,另见《新华文摘》2000年第1期。

15[15]王怀宁:《纵观世纪,回眸沧桑——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世界经济》2000年第1期,另见《新华文摘》2000年第4 期。

16[16]梁国钊:《科技意识问题随想》,《发明与革新》1999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

17[17]王怀宁:《纵观世纪,回眸沧桑——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世界经济》2000年第1期,另见《新华文摘》2000年第4 期。

18[18] 于幼军:《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功能》,《光明日报》1999年11月19日,另见《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

19[19] 侯样祥:《“科学与人文对话”学术座谈会综述》,《中国文化报》1999年7月13日,另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11期。

20[20] 叶平:《赛伯空间文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教育新景观》,《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7期,另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12期。

题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3)走向综合和统一。对物理科学中的局域性与全域性的统一、生命科学中的遗传与进化的统一、认知科学中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等方面的研究,正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1[21]。

22[22]。

(3)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趋势将更加突出。据我们了解,随着科学技术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种科技社会化至少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众理解科学。从近年来世界各国科普事业发展看,科学和公众之间已经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不再是科学家单向地对公众进行教育和灌输,随着科学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公众对于科学也有了了解的需求(例如,在选购食物时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而科学是需要公众支持的事业,这种支持是建立在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基础上的23[23]。(2)对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的认识和预防。例如,人们已经认识到,技术负效果产生的根本原因来自目的性的道德评价(即不负责任地滥用技术),也来自目的性的异化(即在技术的应用中,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24[24]。

由此,人们注意到公众科学素养和技术引进与应用中的的社会问题;这至少可以视为一国科学在内在发展基础与从外部引进两方面的关键因素。就我国来说,1998年底,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公布的分析数据表明,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2%,与欧共体国家(1989年达到4.4%)相差21倍,与美国(1990年达到6.5%)相差33.5倍。1992年至1997年的6年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这与同期高达10%的经济增长很不相称。另一方面,技术引进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如果忽略了对引进技术就本国国情所作的分析和评价,不重视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仅凭短期经济利益作为引进技术的标准往往会导致技术引进的失败。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在引进后被闲置、浪费就是明显的例子。

(二)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

对于在经济和科技发展方面已经落后(虽然我们在一些项目上比较先进,但总体落后的局面不能被我们忽视)的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存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可惜的是,“科教兴国”的口号喊得很响,而现实并不令人乐观。1992年到1998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0%,然而,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竟然没有什么提高,仍然停留于与欧共体国家相差21倍、与美国相差33.5倍的水平(公众达到进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是:中国1998年0.2%, 欧共体国家1989年4.4%,美国1990年6.5%)25[25],这不能不是一件让所有中国人感到耻辱的事;如果我们联想到1999年我国大使馆被炸,我们不能不痛心地感到两者之间的某种联系。(本人1985年开始从事科学教育工作,对此更感到一份沉重的责任。不过,我们似乎不应忘记同一时间段的另一组数字: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992年为2.99%, 此后逐年下降,1993年为2.76%, 1994年为2.52%, 1995年为2.41%, 1996年为2.44%,1997年为2.49%;这都发生在1992年制定《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之后,虽然该《纲要》规定,这一比例到2000年应该达到4%,虽然这只相当于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即4.1%26[26]。)目前,对我国的人口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着眼于其年轻化27[27],着眼于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发挥其体力优势的作用,这其实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在20世纪各个时期,“知识”(也即智能)日益取代人力、马力和物力28[28]。如果我们不及时务实地转换这种观念,不及时地将年轻化的体力资源转化为宝贵而不可代替的智力资源(正因为年轻,才更有这种可能,也更显得紧迫),我们的思想、中国的大多数公民将仍然停留在落后的状态之中,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无论是为了让每一位中国公民充分享受到现代文明、过上幸福的生活,还是为了国家和社会整体更好的发展,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起码的科学素养;当然,我们讨论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时,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的发展现状出发。根据上述对我国社会诸方面发展状况的讨论,我们认为,每一位中国公民、尤其是正在成长的新一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主要有如下方面。

(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从前面介绍的内容中可以看到,在各个领域,对科学技术、对我们周围事物的态度,已经成为决定人们在政治、经济及其他方面决策是否合理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政治生活中产生利益矛盾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冲突时,在经济结构中不同成分之间(如科研人员与其他工作者之间,科研与生产、商业运作等活动之间)在资源分配方面存在矛盾时,在反科学的事物出现时,当事人的不同选择往往并非因为相关的科学知识的缺乏,而是因为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所致。例如,北京上方山云水洞是一个发育非常好的石灰岩溶洞,对认识喀斯特地貌能起到非常生动的科普教育。但来这里的游客非但没有在洞内了解到科普知识,反而看到了一组宣扬封建迷信的“十八层地狱”泥塑,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许多都被人为地破坏了29[29]。有的地方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热潮中,同样兴建宣扬迷信思想的“鬼城”之类的项目。很明显,这些项目的决策者并非不知道与此有关的科学常识,但他们偏偏要违背科学文明而利用落后的、甚至是有害的文化,其中的决定因素就在于他们对相关事物的态度缺乏科学性。

可见,在探讨公民的科学素养时,我们必须将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置于重要位置。实际上,在新的教育改革中,人们已经

21[21] 董光壁:《科学与我们的时代》,《科技日报》1999年1月2日,另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

22[22] 董光壁:《科学与我们的时代》,《科技日报》1999年1月2日,另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

23[23] 游雪晴:《立法能够推动“公众理解科学”吗?》,《科技日报》1999年1月23日,另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4 期。

24[24] 李毅、汪滨琳:《技术的负效果与技术评价》,《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论点摘编)。

25[25] 游雪晴:《立法能够推动“公众理解科学”吗?》,《科技日报》1999年1月23日,另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4 期。

26[26] 杨东平:《再说教育经费》,《中国青年报》1998年11月4日,第5版。

27[27] 甘师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十个关键问题》,《中国科协报》1999年1月14日,另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

28[28] [英]埃莫特:《自由的历程:20世纪回顾》,《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9年第12 期,另见《新华文摘》2000年第4期。原载英国1999年9月11日《经济学家》。

29[29] 游雪晴:《立法能够推动“公众理解科学”吗?》,《科技日报》1999年1月23日,另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4 期。

小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小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可以说教育质量就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 我校在全县教学质量评比中一度排名比较低。滞后的因素很多,首先是人员素质,其次是学校管理。现在“向管理要效益、以创新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指导下,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教学管理工作逐渐步入正规化轨道,质量意识深入人心,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努力克服实施课改的压力,成绩已渐从低谷中走出来,虽与优秀的学校差距尚存,但对比历史,我们还是可以为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 质量,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学校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追求的管理目标,也是学校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我校教育工作在教育局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理解支持配合下,马家乡小学教育得以健康、持续的发展。为了更好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能力,促进千佛小学教育更好发展,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分析、报告。 一、主要成绩 1、教学工作目标:教学管理有特色,教师教书有特点,学生发展有特长,教学质量、师培质量居同类学校前列,我乡教学管理得到县教育股认同。 二、四、六年级由市县抽考,语数外科数据(略)

从优生的情况可以看出我校的六年级和五年级语文优生分数比较低,处于落后位置。其余各年级各学科的优生分数都保持在了85以上,属于相对正常范围内波动。 从平均分看四年级数学、五年级语文数学的平均分都低于了70分,处于相当危险的地位。英语科和科学科平均普遍很低,需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从学校来看,中心校、村小的成绩都比较接近,水平相当。毕业班各学科的成绩都处于落后的位置,需要引起校长和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三、主要措施 1、树立教育质量观 教学管理首先是教学思想的管理,特别是重塑千佛小学教学质量观,学校行政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千佛中心小学校教学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年级组和教研组,经常性地举行教研活动,对教学质量采取了规范的严肃认真的评比。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培训,广泛、深入的讨论,形成了全面发展的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质量观、全过程的质量观、全方位的质量观。有了这一教学质量观,教学管理无论在理念上还是操作层面上,我们始终没有偏离这个价值取向。 2、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导马家小学教育实践 《千佛小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方案》在2019年8月全乡教师会上首次亮相,得到了全镇教师的广泛支持,当年下期开始分步实施,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试卷提供: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学校王利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A、考高分 B、培养科学素养 C、提高科学操作水平 D、传授科学知识 4、工程的核心是(C )。 A、发现 B、发明 C、建造 D、发展 5、生命科学领域包含有(A )个主要概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义务教育.doc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完整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

三年级科学期末试卷分析 从整体上看,这份试卷既注重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考察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减少了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了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在命题上较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即: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将试卷及试题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科学课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形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试题分析 本次试题侧重双基、结构合理、题型全面、题量适中,同时,本次试题覆盖面广、难易适度,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联系的新课标要求。 三、学生答题情况逐题分析总体情况: (1)填空题全年级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大多数学生均能够准确填写,个别小题有失分现象,原因是基础不好的学生对知识掌握摸糊,记忆方法有误,有同学因为上课不认真听,复习的时候也不认真,对一些常识性的题没有印象,导致失分。 (2)选择题该题出现错误较少,出现错误的也是那些平时不认真的学生。他们对学过的知识无法牢记,以至于出现“乱蒙”的现象。 (3)判断题此题依然出现问题有:不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生见到曾经做过的题,不能重新对待它,依靠记忆区做判断,有的地方的细微变化导致失分。 (4)简答题大多数同学答题准确全面,个别同学有个别地方答的不够全面。 (5)实践与探究本题都是单元测试卷书上原题。出现错误说明部分学生对说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大部分同学都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像比较水的多少这样比较灵活的题目,有些死记硬背的同学便会出现许多问题。 四、对今后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质量分析

四年级科学质量分析 通过本次测试可以发现在基础知识上的教学比较扎实,各年级的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普遍掌握的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审题,考试目的明确。但是从卷面上也看到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1)有的字只会认,不会写。(2)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测查内容能够紧紧围绕新课标,试题面广,注重了学生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考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感受到了能力的重要。 第一题。填空(15分),共3题,得分12分,得分率75,失分3分,失分率25。本部分着重测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对科学学习内容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学生完成质量较好,学生对植物及物质的特点掌握的较好,所以正确率也高。 第二题、判断(10分)。共5题,得分8.6分得分率97.3.失分1.4分,失分率2,7 。本部分涉及面广,着重测查学生的审题、分析、推理以及筛选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认真思考选择正确的答案,正确率高。该题出现错误较少,但仍有部分学生不够细心,学生做题时,不仔细看题,看到所学的就直接去判断,不分析问题。 第三题。选择(15分)。共5题,得分8分,得分率60,失分6分,失分率 40。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能够准确判断并填写,错误原因是少数学生对知识可掌握摸糊,记忆方法有误,出现了判断失误。

第四题,简答题(20分)。得分15分。得分率75,失分5分,失分率25.本部分是考查学生对动物理解程度的检验,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较好。 第五题,实践题(40分)。得分31。6。得分率79,失分8.4分。失分率21。本部分着重测查学生的探究、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学生能在掌握鱼的特点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能制定研究方案,设计比较合理。 从试卷上看,这次试题大都是考查学生基础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多数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较好,对一些科学知识原理的推断能力也较强。多数学生已初步懂得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从卷面上的得分情况看,选择题判断题的得分率较高。试卷中反映出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抽象科学概念混淆和理解不透的问题。答题中依然有书写潦草、错别字频现的现象,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失分、失误,反映出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较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1、科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在其他课程中(如小学语文)中,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科学课程。 科学启蒙教育是科学入门教育,教育对象是对科学领域知之甚少的人,教学内容(知识、观点、方法等)是最基本的,浅显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对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观点,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作用: 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科学启蒙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 第三、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第四、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第五、科学启蒙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的。2、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 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科学政策的等。小学科学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 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 (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面对着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我们可以尽可能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在基础上构想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为新的教育改革探索明确的方向。 3、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测试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 学校: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 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 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 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 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 个主要 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 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 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 理信息、得出结论、表

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 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 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4 / 1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 图、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

小学三年级科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小学三年级科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年级81人参考,优秀65人,优秀率81.9%,及格78人, 及格率96%,低分3人, 低分率3.7%,人平84.5,综合指数:0.8821 二、试卷分析: 从试卷的内容来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水平的考查。注重科学实验和科学方法的考查。注重科学新成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知识难度来看,难度适中,没有偏、难、怪题,符合本册教材的教学意图,能比较准确的检测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 三、试题分析 1.试题内容好,题型全面广泛,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灵活使用水平;科学推测问题是考察学生的分析和理解水平,所以这份试卷基础中含有灵活,灵活中有考察基础,试题出的比较好。 2.试题亮点:试题难易水准适合全体学生,教育的目的在于面对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方面,注意了坡度的平缓,试题的低中难题分布恰当。在有限的时空,更加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掌握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现有水平,力求内容充实,既有广度又要有深度,严格控制“送分题”,充分发挥了试卷的评价性。考察知识点虽有叠加而不越纲,一题多考而不超标,确保难易适度,基本适合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学生作答。 3、得失分原因分析: (1)回顾科学知识.因为时间紧,没有给学生回顾总结每一单元所学知识,所以准确率不是很高,灵活记忆力好的学生做的还好. (2)观察提出问题,第一小题学生做的不好,第二小题做的还能够,平时讲过.

(3)分析实验现象,失分较少. (4)解释自然现象, 属于发挥题,看学生平时对知识点掌握情况。部分学生答的不好。 (5)描述实验过程, 失分较少。学生平时掌握的较好。考试内容是在考试复习题范围之内的。 失误原因一是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牢,二是粗心,丢三落四,三是综合归纳水平差。 四、成绩与不足 从质量统计的结果能够看出学生对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还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要求。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了一些与周围常见事物相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学生能把学到的一些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这些题目作为知识点来说,难度并不大,但是失分率却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在日常训练中的一些漏洞,造成了失分。另外教材中的实验部分很多教师因为条件所限做得不是很成功,所以,学生对实验有些陌生或者完全不知道.致使考试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模糊,造成失分严重的情况. 五、方法措施 1、自觉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持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自觉钻研"课程标准"、新的教材.学习新的知识,持续充实自己。 2、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给教师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有时间钻研业务,有时间学习更多的东西,即时地给自己充电。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能并重,既要准确传授知识,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水平。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2.1 课程性质

小学六年级科学质量分析

小学六年级科学质量分析 (一)试题质量分析: (1)本次检测试卷共有六大题,题型分布广,份量适中,试题难易程度适合全 体学生,教育的目的在于面对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方面,注意了坡度的 平缓,试题的低中难题分布恰当.是一份比较合理的试卷.满分100分. (2)试题内容好,整份试卷分为填空、判断、选择、问答、实验、连线,既考查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能力;综合题是考察学生的研 究计划设计能力,因此这份试卷基础中含有灵活,灵活中有考察基础,试题出 的比较好. (3)从题的形式上来看,灵活多样.如:填空,将枯燥的问答变成简单的填字,学生比较感兴趣,有利于记忆的调动,有趣.选择题,占得分数较多,但是有答 案可选,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能够权衡做答.不过,其中的题也不白给,它充分 考查了学生的认真性,只有认真分析才能做对.探究题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的能力,生活性很强.还有填空也是这样,非常灵活轻巧.简答题,选用生活中 的常见用电问题进行考察,使学生有充分的实践经验,这道题既简单又有知识 含量. (二)今后命题建议 (1)可加大开放性内容的检测量,将课本知识巧妙地渗透到实践生活中. (2)注重对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的考查与培养,可加大实验探究内容 考查的. (3)可增加考查学生对具体生活事例的理解与感悟的试题,如制作、设计的过 程简述等,使试题开放性更强. (4)命题范围可以适当扩展,题量可以适当增加,尽量减少每小题分值,并注 重考虑地区差异,提高偏远地区师生的学习兴趣. 二、试卷分析 (一)成绩分析

全校六年级共有学生65人,参加测试人数65人,总分3945.5分,平均60.7分,及格人数32人,及格率为49.2%,最高分为96分,最低分为18分.通过 本次检测学生的总体发挥较好,能够将本学期的知识点掌握,综合运用能力较强.说明学生在科学概念、科学兴趣以及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能力方面都 有长足的进步,大部分的学生在近半年的学习中,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能力的 提高,都是可喜的.从卷面的得分情况来看,总体成绩不错,答卷具体情况如下: (1)基础知识扎实,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 (2)考查内容广泛,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二)学生答卷中的问题分析 1、学生严重缺乏生活经验.在课堂学习中,他们只注重知识的获取, 而忽视了知识的来源渠道,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没有去关注身边的一些事情和现象,比如:“生活探索”考查学生日常节电知识,但仍然有较多学生不会写, 不会表述,失分较多. 2、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基石,但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太少,他们的学习就 有一定的压力.他们没有时间、机会和条件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对知识的理解仅 仅是教师的讲解.如,第三题判断题,由于一部分学生靠硬背作答,模糊猜答案,造成丢份现象. 3、教师教学中对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不够好,对科学现象的分析不到位,使学 生出现知识盲点,如第六题试验题,大部分学生对知识考查模凌两可而失分. 4、对生活实际现象问题解决的少,导致综合运用题失分. (三)对试卷的具体分析 1.判断、选择、失分较少.学生平时掌握的较好,基础知识较扎实. 2.填空、实验、综合题失分较多. 3.探究题,学生对于实验操作比较熟悉.本次检测的实验,在教材中有,教师演 示过,学生也操作过.大部分学生印象比较深,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审题不清. 不过由于描述不清,造成失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回眸 2001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掀开了科学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2004教育部组织了专家组,对颁布的课标进行修订 2006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对各科标准进行修订 现在新修定的课标正在征求意见 一.《科学课程标准》内容主要是: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案例,教学活动类型、设计等。 二.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认识小学科学学科的性质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何谓“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早期的科学教育作为一门理性学科,其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下,科学方法的训练被纳入了科学教育之中,于是,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就成了科学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人们的心目中,所谓的科学就是包含了一大堆概念、定理、公式、原理和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知识与技能的集合。 自19世纪初期科学开始在学校课程中取得一席之地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学生不仅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学懂科学,即通过内化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与欣赏科学的本质,使科学教育对个人的文化品质与生活质量产生有益的影响。 直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明确意识到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它列入科学教育目标,并用“科学素养”这个词来涵盖。

小学三年级科学质量分析

三年级科学期末试卷分析 后所镇阿依诺小学 从整体上看,这份试卷既注重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考察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减少了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了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在命题上较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即: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将试卷及试题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科学课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形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试题分析 本次试题侧重双基、结构合理、题型全面、题量适中,同时,本次试题覆盖面广、难易适度,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联系的新课标要求。 三、学生答题情况逐题分析总体情况: (1)填空题全年级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少数学生能够准确填写,部分小题有失分现象,原因是基础不好的学生对知识掌握摸

糊,记忆方法有误,有同学因为上课不认真听,复习的时候也不认真,对一些常识性的题没有印象,有的同学能识记,但是无法书写,导致失分。 (2)判断题此题依然出现问题有:不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生见到曾经做过的题,不能重新对待它,依靠记忆区做判断,有的地方的细微变化导致失分。 (3)选择题该题出现错误较少,出现错误的也是那些平时不认真的学生。他们对学过的知识无法牢记,以至于出现“乱蒙”的现象。 (4)、连线:完成情况较好,只有少数学生把物体的大小与手连,应予眼睛连。 (5)简答题少数同学答题准确全面,多数同学有个别地方答的不够全面。出现错误说明部分学生对说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大部分同学都掌握的比较好。但是“日常生活中怎样节约用水”这样比较灵活的题目,有些死记硬背的同学便会出现许多问题。 四、对今后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1.在以后教学的过程中,要抓好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习得。在教学中,一定要一课一得,将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强化,逐一过关。另外,还要多进行课外的拓展学习,进行相关联的引申,便于把教学搞活。 2.重视科学概念的教学。利用概念图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性,提高科学概念的理解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内容 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 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 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 明进程。 学段目标与内容 1-2年级: Grade1-2: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 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4.1 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 刻的位置 ●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6.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6.1 磁铁能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完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 年级设置科学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位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探究式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 小学科学课程还应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部分学生在成年以后,会从事与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工作。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能够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这对他们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