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以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效集聚优势创新资源,有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的第一支柱地位,率先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自主创新之路。

“十二五”是深圳经济特区下一个30年发展的历史新起点,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创造“深圳质量”的关键五年,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前瞻布局,及早谋划,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质量的整体跃升,是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至2015年。

本规划是“十二五”期间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行

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深圳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目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深圳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3项,承担80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无线通信接入、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与终端、数字音频编解码、动力电池、储能材料、基因测序、干细胞、多模态医学信息等应用技术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基因研究、通信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深圳的科技进步日益融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为迈进核心技术创新国家队创造了条件。

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核心专利与知识产权产出居全国前列,五年累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超过26万件和13万件,有效专利超过10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5%,2010年有5家深圳企业进入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强,华为、中兴、富士康包揽了前三名。企业主导或

参与制订、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1037项,28个国际标准化工作组(WG)、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及工作组(TC/SC/WG)落户深圳。技术创新活力进一步迸发,科技竞争的话语权显著增强。

高新技术企业领先优势突出。行业领军、国际竞争能力强的骨干企业不断涌现,超百亿元企业13家,超千亿元企业2家,华为、中兴跻身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业四强,比亚迪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跑者,腾讯跨入国际互联网产业的第一方阵,经认定的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353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全国提供了示范。

高新技术产业迈上新台阶。依靠科技创新,深圳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108%,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超过60%,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058.8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产值的32.16%,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分别达到30%、47%和35%。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夯实了技术创新的基础。

创新载体建设实现大跨越。打造创新型高产出的高新区,深圳高新区单位面积产出已居全国前列。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标志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深圳布局零的突破,建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引进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等5家国家工程实验室,承接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南方科技大学、国家大学

科技园加快建设,与境内外著名大学合作建立的研究生院和虚拟大学园发展良好,“深港创新圈”建设进一步深化,华为、中兴、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高新区等获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在超材料等领域引入了5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建设全面展开,开创了民办官助研究机构的新模式。

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不断强化,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和创新潜力得到进一步激发。财政对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增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升,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居全国前列。出台了《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印发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及配套措施,形成了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优势。制定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面向未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业板的开通,完善了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资机构云集深圳,创业投资高度活跃,为创新创业注入了新活力。高交会海外分会的成功举办,助推了我国科技产业的全球化。

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深圳科学技术发展中仍然存在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滞后,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薄弱,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科技人力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制约创新的关键因素,研发投

入过于集中在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创新投入不足,创新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惠及民生的领域有待进一步扩展等一系列问题。

(二)面临形势。

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体系化创新的新阶段。信息、能源、材料、生物等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的趋势更加明显,信息科技与产业依然发挥着战略基础和引擎作用,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发明和成果转化的周期大幅缩短,科技资源跨国流动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引领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要素高度集聚、互为支撑、依存碰撞、交叉融合、集成协同的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科技突破的关键,这为深圳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资源整合,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寻求技术群体性突破,抢占新兴产业的发展先机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国际科技竞争进一步加剧。发达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加快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步伐,同时利用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手段,加紧进行技术封锁和高技术出口管控,谋求扩大国际竞争领先优势,深圳向技术链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的竞争压力加大。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动和集中优势资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是深圳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争得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创新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发达国家采取加大本土培养和积极引进人才的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也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人才回流,跨国公司加紧全球研发布局和高端人才争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竞相出台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深圳吸引人才的特有优势面临严峻挑战,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的难度增加。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十二五”期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我国正面临着科技发展的攻坚期,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全面提升科技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综合能力,带头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硬仗,走出一条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低碳绿色的发展新路,是深圳肩负国家使命,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必然选择。

深圳亟需寻求发展质量的新突破。深圳在创造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奇迹的同时,正面临着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刚性约束日益增强,城市二元结构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带来的“倒逼之势”,新时期国家赋予深圳“一区四市”的战略定位,批准设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经济特区覆盖到全市,深港创新圈提升为国家战略,深圳科技发展正进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转变的跃升期,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必须增强紧迫感,迎难而上、抢抓机遇,把提升科技创新质量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

方式的中心环节,掀起新一轮创新创业的高潮,实现城市发展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的跨越,再创经济特区新辉煌。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创造“深圳质量”为核心理念,面向创新链条高端,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推动力,牢牢把握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牢牢把握创新环境作为集聚优势科技资源的第一吸引力,更加突出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更加突出科技引领城市转型发展,更加突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加突出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实现科技创新质量大幅跃升,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二)基本原则。

1.开放创新,集聚资源。以全球视野,拓宽创新资源吸纳渠道,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谋求研发创新全球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化省部合作、院地合作、区域合作,大力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聚合,以科技大开放促进科技大发展。

2.招研引智,人才为本。突出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注重人才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集聚各类优秀人才,

造就适应城市创新发展需要的多层次人才队伍,打造人才宜聚城市,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支撑发展,推动转型。以科技创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粗放发展向低碳集约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发展新路。

4.优势优先,重点突破。强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地位,发挥信息技术融合渗透力强的特性,面向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遵循技术和产业演进规律,优先选择互联网、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努力推进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着力提升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能力,寻求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突破,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延伸,提升深圳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竞争力。

5.先行先试,优化环境。发挥深圳改革先锋的机制优势,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大科技平台建设力度,提高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拓展创新创业空间,营造良好的科技生态环境。

6.科技推动,服务民生。顺应民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交通运

输、公共服务、社会信息化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以科技发展推动民生幸福城市建设。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总体目标: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显著完善,科技创新质量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打造华南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地和东南亚地区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际知名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深圳未来三十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跻身核心技术创新国家队。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大幅提升。保持市、区政府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及其中的研发经费增长幅度与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相适应增长,逐步提升政府科技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至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每万人口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2件以上。

——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成一支结构优化、规模宏大的多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重点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新创业,吸引带动10000名以上各类海外人才来深工作,力争到2015年深圳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50万。

——科技基础设施充分完善。建成若干高水平研究型高等院校和专业特色学院,聚集一批高质量科研机构,打造一批国家级创新能力平台,力争到2015年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家以上,新增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300家以上。

四、主要任务

深化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速集聚人才、知识、技术和资本等核心创新要素,促进技术链、产业链、服务链的多维互动交叉融合,紧扣市场需求,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出创新要素高速流通、创新活动高度活跃、技术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以科技创新质量的提升推动深圳经济建设、民众生活、城市环境、社会管理迈上新台阶,为创造“深圳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根本路径,提升研发层次和创新能级,推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逐步向知识创新延伸,

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拓展,勇当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国家队。

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加速集聚、培育壮大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主体要素,推进高水平、研究型高等院校布局和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和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各类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建设产学研基地,优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跨国公司来深设立研发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资源配置,积极跟踪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未来10年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落户深圳,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广泛参与承担国家、省市各类重大科技项目,鼓励组建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等战略联盟,推进协同创新,推动研发与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同步发展。加快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的能力。

打造优势技术链。立足深圳产业技术基础,面向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遵循技术演进承接规律,依托深圳大学、大学城和虚拟大学园成员院校、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在若干重要领域,布局源头技术创新,加强共性、核心技术研发,引导多

领域交叉技术集成创新,不失时机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弥补关键技术节点的缺失,延伸完善技术链,形成一批世界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提升技术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选准技术突破方向。根据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紧迫需求、科技发展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把握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选择产业基础良好、增长空间巨大、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统筹安排、整体推进,重点部署48项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优先主题,超前布局若干项代表高技术前沿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具有较好研究基础的前沿技术,选取若干技术较为成熟、覆盖面广、辐射带动力强、经济社会效益良好的领域实施8项重大科技应用示范工程。

(二)筑就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坚定不移地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科技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第一要素的作用,加大“招研引智”力度,重塑人才新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打造优质人才梯队。切实落实深圳人才强市战略,面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在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大力培养引进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核

心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卓越的科技人才队伍,抢占人才竞争的制高点,为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业跃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多元化需求的特点,发挥深圳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优势,开阔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思路,提高人才政策的针对性,搭建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创造高品质的生活休闲条件,开辟有效的人生价值实现通道,创新激发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营造出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宜聚宜居宜创的人才环境。

(三)加快科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把握深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挥深圳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型,实现产业体系向“高新软优”的战略性调整。

抢占制高点。实施科技登峰计划,开展以应用基础技术为主的战略性、前瞻性技术研究,引进尖端技术产业化项目,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抢占科技制高点,占据产业链高端,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推动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级化方向攀升。

开拓新领域。紧紧抓住科技发展交叉融合的新趋势,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布局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技术研究,深化科技向文化、旅游、金融等产业的渗透,不断催生新业态,集中力量扶持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争取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列入省里计划,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增强软实力。突破土地等资源的硬约束,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增强人力资源、知识技术等“软要素”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加快发展智力密集型的网络经济与服务经济,做强做大软件、创意等资源节约集约型的都市产业,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打造新优势。优先发展产业基础好、社会需求紧迫的先进技术,促进技术链优势向产业链优势延伸,打造通信、医疗器械、数字视听等技术领先的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区域合作实现产业的优化布局,大力发展外溢型经济,推动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化。

(四)拓宽科技服务民生领域。

应对深圳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面向公众对科技服务民生更加迫切的需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加快重点领域民生科技研发与推广。立足深圳,着眼全国,研发推广低成本健康、食品安全检测、急性突发传染病预警防治、疫苗、抗体等技术,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研发推广节能减排、水资源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灾害预警和防御等技术,提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平,研发推广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地理信息等技术,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让科技成果广泛惠及民众,为建设低碳发展、和谐发展的智慧城市和民生幸福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公众科普。围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科普基地,开展科技旅游活动。充分发挥科协作用,积极鼓励全民参与科普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出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五)强化科技创新服务支撑。

适应科技创新对服务要素的阶段性需求,发挥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构筑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发明和成果转化环环相扣无缝对接的服务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建设。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的法规政策体系,打造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加大国家、省、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培育力度,充分激发各类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专利市场前景前期评估,加大对专利实

施的考核力度和对核心技术专利产业化扶持力度,提高专利转化的效率和质量,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产业化示范项目。大力推动知识产权高端服务业发展,支持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完善服务功能,向专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推动企业承担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TC/SC(技术委员会与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积极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内标准,推进优势产业重点企业成立标准联盟,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深度对接。把握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客观规律,发挥深圳金融市场发达和创业资本活跃的优势,注重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新科技金融衍生产品,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为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加快技术转移。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大技术交易机构、经纪机构、投融资服务机构、技术集成和经营机构、技术评估机构、技术经纪人的培育力度,充分发挥高交会、文博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支持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成立产业技术联盟,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转移工作,切实将研发成果向企业转移,不断提高技术转移的效率和质量。

加强技术平台建设。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运营管理模式,整合已有公共技术平台资源,强化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挥专业孵化器的作用,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园区,在生

物、新材料、信息、新能源等领域进一步统筹规划建设一批科技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加大国家公共技术平台的引进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平台对外开放。

五、重点领域技术布局(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参见附录)

立足深圳科技与产业发展基础,面向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选取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网络与通信、数字内容、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十大领域,优先部署并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布局跟踪一批前沿技术,大幅提升深圳科技创新能力。

(一)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应继续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突破集成电路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发展思路:以应用为先导,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提升高密度封装及集成电路测试能力,加快形成以设计业为龙头、制造业为核心、设备制造和配套产业为基础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1.集成电路设计。

加快建设和完善集成电路设计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重点开展量大面广的集成电路产品设计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

产品,重点发展面向应用的高性能SOC芯片,在通讯、数字电视、手机、移动多媒体、安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数控装备、智能能源网、三网融合、LED照明、物联网等领域,形成配套齐全的系列化集成电路产品。发展集成电路设计新技术,重视共性技术研发,推广软硬件协同、高速、高频、低功耗、IP复用、芯片综合/时序分析、可测性/可调试性、总线架构、可靠性设计等技术。

跟踪声表面波器件和光互联芯片等前沿技术。

到2015年,芯片设计能力达到28nm,集成度超过亿门,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芯片制造工艺水平达到45nm,重点整机应用自主开发集成电路产品的比例超过30%。

2.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

提高封装测试技术水平和能力,适应高端SOC芯片和新型封装的需求,重点发展高密度、高频、大功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的芯片封装技术,突破设计与仿真技术、基于硅通孔(TSV)的三维封装技术、多功能芯片叠层集成技术、可靠性和测试技术,提高系统级封装(SiP)、芯片倒装焊(Flipchip)、球栅阵列封装(BGA)、芯片级封装(CSP)、多芯片组件(MCM)等技术性能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发展测试设备和SOC芯片测试技术,重点发展高速器件接口、可靠性筛选方法、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测试技术。

到2015年,封装测试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集成电路制造。

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扶持本地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发展升级,实现8—12英寸、线宽达到90nm—45nm集成电路产品的本土化制造,填补华南地区的产业空白。

(二)软件与信息服务。

继续做大做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以建设云计算产业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突破云计算核心关键技术,迅速拓展云计算的应用领域,创建中国软件名城。

发展思路: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型超算基础设施,实施超算应用创新重大专项,支持高性能计算软件研发与应用。实施高端软件专项,重点发展大型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服务软件、新一代互联网软件等细分领域关键技术。

4.云计算技术。

重点发展云存储技术、云环境自适应管理技术、云资源管理与调度技术、云数据库技术、云计算海量数据处理与挖掘技术、云服务技术、绿色云计算技术、云安全技术,重点开展面向政务、健康、节能、安全、交通、教育、气象、水务等领域的云服务重大行业应用示范。

到2015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关键技术,构建一批云计算示范应用平台,建成华南地区云计算产业基地,形成以若干龙头公司带动的云计算产业集群。

5.超级计算技术。

重点发展众核计算与GPU计算技术、绿色超算技术、高性能工业深度设计技术、高性能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高性能基因数据分析技术,重点面向气象、海洋、地质、城市综合治理、公共安全等领域,发展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警预报、海洋环境模拟与减灾、城市浅层地质勘探、城市环境安全、城市公共安全等领域高性能计算应用技术。

到2015年,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建设成为辐射华南、港澳台和东南亚的区域超级计算应用中心,超级计算行业应用与服务能力大幅增强,对重大领域的支撑力度显著提升。

6.嵌入式软件。

重点发展面向新一代通信、智能终端、智能传感、智能家电、智能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轻量化技术、硬实时性技术、高可信性技术、自适应性技术、构件组件化技术,大力推动嵌入式系统支撑开发环境集成技术、智能优化技术、仿真建模技术研究,支持系统能源管理技术、系统混成技术发展,研发以应用为中心、可裁剪的、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综合性要求极高的嵌入式软件系统。

龙华大浪街道办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办事处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 (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1) (三)城市面貌明显改善 (2) (四)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和谐 (3)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 (六)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4) 二、“十二五”大浪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4) (一)大浪街道是宝安区的后发区域 (5) (二)大浪街道是全区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薄弱的区域 (5) (三)大浪街道是全市建设“时尚创意中心”的重要支撑区域 (7) (四)大浪是连接福田中心区、宝安中心区和光明新区的重要节点 (7) (五)大浪是全市重要氧吧之一 (8)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发展定位 (10) 三、发展目标 (10) 四、发展战略 (13) 第三章高标准规划建设服装产业集聚基地打造时尚硅谷 (14) 一、以国际国内服装名城为标杆完成服装产业集聚基地规划修编 (14) 二、完善功能布局 (15) 三、加强时尚产业项目落实和推进力度 (15) 四、培育时尚品牌 (16) 五、引领时尚文化 (17) 第四章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8) 一、重点发展五大产业 (18) 二、加快形成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21) 三、推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适应特区一体化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22)

第五章跨越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23)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3)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 (23) 三、强力推进城市更新 (26)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7) 第六章优化宜居环境建设生态大浪 (29) 一、形成城市六大特色景观 (29) 二、加强生态建设 (30) 三、着力改善水环境 (31) 四、空气污染防治 (32) 五、噪声污染防治 (32) 六、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33) 第七章加强社会建设提高民生幸福水平 (34)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4) 二、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35) 三、加强社区建设 (35) 四、健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 (36) 五、强化社会治安管理 (37) 六、促进社会稳定 (38) 第八章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 (39) 一、优化人口结构 (39) 二、推进素质工程 (39) 三、发展特色文化 (40) 第九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确保完成规划目标 (41) 一、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 (41) 二、强化项目、政策、资金保障 (41) 三、完善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42) 四、强化规划执行力 (42) 附件:大浪街道“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

“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

————————————————————————————————作者:————————————————————————————————日期: 2

五、重大项目 “十二五”前期(2011-2012)重大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内容一、基础设施 1 首都新机场及新航 城、 新空港产业园 首都新机场征地拆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航城及 新空港产业园建设 2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 区扩区开发区中心区向东南方向拓展约24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等按需拓展 3 城乡一体化大兴新城核心区规划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亦庄新城及旧宫、瀛海、南海子等周边功能配套区规划建设,地铁大兴线和亦庄线沿线规划建设;庞各庄、魏善庄、安定和采育四个新市镇规划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 4 新区道路黄良路大兴段、京良路大兴段、万寿路南延、马家堡西路南延、魏永路中段、芦西路、兴华大街、金星路、欣旺大街、宏福路、欣荣大街、兴丰大街等新建、续建或改造工程 5 产业园区道路生物医药产业园永大、永旺、永兴、华佗等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新媒体产业园广平大街、广阳大街、广茂大街、金苑路、科苑路建设或改造工程 6 黄村水厂 近期规模为18万立方米/日,包括取水工程、净配水 厂、配水管道等 7 黄村再生水厂 升级改造并扩建部分处理设施,再生水生产规模为12 万立方米/日 8 瀛海污水处理厂 一期建设规模0.8万吨/日,2020年达到规划总规模3 万吨/日,包括配套管线工程 9 节水灌溉为农田配套建设节水灌溉设施

10 输变电工程新建兴华等一批220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二、产业发展 11 京东方八代线 第八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项目,包 括相关零部件生产和液晶模组生产 12 康宁为京东方八代线生产全套的LCD玻璃基板 13 中电华通无线通信设备、无线终端等无线产业链上下游产品 14 京运通多晶硅片制造、单晶硅炉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 15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 研究院 国家药品检验的法定机构和最高技术仲裁机构,将发 挥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药品审评平台作用,促 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16 同仁堂中药现代化同仁堂中药现代化的研发和生产 17 奔驰年产能扩充至30万辆 18 北汽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 19 耐世特 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投资最大的海外并购项目,生产 通用汽车转向及传动系统等高端汽车零部件 20 英特宜家购物中心 集商业购物中心、大型超市、餐饮及休闲娱乐等设施 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三、公共服务 21 北臧村九年一贯制 学校总建筑面积3163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042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217平方米 22 幼儿园建设五幼:总建筑面积4837平方米,青云店镇中心幼儿园:总建筑面积2985平方米,十幼:总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十一幼:总建筑面积3139平方米,十二幼:总建筑面积5972平方米 23 校舍安全加固改造32所学校,总面积95554平方米,其中加固面积53280平方米,楼房翻建面积10300平方米,平房翻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简要报告

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简要报告 1.项目概述 2001年底编制完成的《深圳市综合交通与轨道交通规划》以《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为依据,提出了由15条线路组成,总长为365.2公里的深圳市远景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在此基础上,2003年编制的《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5~2010年)》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的评估,作为二期工程建设的规划依据。目前深圳市地铁一期工程已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中1号线续建工程、2号线、3号线、4号线续建工程已经开工建设,5号线、2号线东延段、3号线西延正在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二期工程线路将于2011年7月大运会召开前全部建成通车,届时,深圳市将形成约178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网络。 深圳市总体规划修编、国家铁路深圳地区布局规划及珠三角城际轨道的规划建设,使深圳市轨道网相关规划背景发生了变化。首先,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城市群、都市圈成为城市空间发展趋势,需要在更高层面考虑轨道交通在区域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中长距离运输中的优势,增强城市集聚和扩散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南北贯通、西联东拓的发展战略;其次,特区内外二元化严重,城市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为有效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需要积极发挥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发展的引导作用,以“TOD”理念带动土地的集约化开发,支持网状组团式空间结构的形成,以轨道交通支持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再

次,城市交通需求结构及形态变化较大,拥挤区域迅速扩大,城市核心区及组团部分道路拥堵严重,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需要采用大运量交通方式,建立以轨道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公共交通体系;最后,以轨道交通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运输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为适应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推动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促进特区内外的一体化进程,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客运交通体系,拓展轨道交通规划的广度与深度,深入研究深圳轨道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战略性的问题,构筑科学合理、前瞻性的轨道交通发展方案,开展本次《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 2.发展目标及策略 2.1发展目标 深圳市的综合交通发展目标为:构筑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客运交通体系;远期公交在机动化出行中的分担率达到80%,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分担率达到50-60%。根据深圳市城市及交通发展的内在要求,轨道交通发展具体目标为:(1)提高与内地联系的便捷性,扩大深港双城经济腹地。 (2)加强与珠三角其它地区的联系,强化深圳区域中心地位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促进东岸都市圈的形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宝安区道路专项规划修订稿

宝安区道路专项规划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宝安区道路专项规划 一、规划背景 随着区域的加速融合、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机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宝安区的交通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宝安区的客、货运机动化出行总量将分别达到2003年的约4.4倍和3倍,宝安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将面临巨大压力。 2005年6月,市政府发布了“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和“深圳市公共交通规划”,明确指出,面对交通需求持续增长的挑战,必须实施全面的一体化交通发展战略,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交通体系,重点在于大力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2005年12月,许宗衡市长在市政府四届十八次常务会议上再次指出,近期要大力推动特区外的道路建设,在5年内基本建成现代化的交通路网体系。2006年8月,许宗衡市长在现场调研我市重点交通工程项目时再次强调,各级政府、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力推进,力争实现2010年全市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机动化出行需求,有效支撑宝安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市规划局宝安分局组织开展了“宝安区道路交通专项规划”,重点规划干线性主干道、普通主干道及次干道,其中,干线性主干道与上层次的高速公路、快速路一起构成了骨干道路网。本报告主要阐述全区的骨干道路网规划,重点为干线性主干道规划方案。 二、现状问题 二十多年来,宝安区的道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6年,宝安区次干道以上等级道路已达到约806公里。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交通需求迅速增长,交通形势仍然严峻。 为掌握宝安区道路交通的现状,本次规划开展了全面的道路普查、大规模的道路交通调查等。通过分析,本次规划认为宝安区的骨干道路系统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路网规模整体不足 宝安区现有骨干道路总长约271公里,各等级骨干道路网密度均未能达到“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要求,特别是城市快速路和干线性主干道路网密度与标准差距明显。 注:取深标主干道密度标准的50%。 (二)路网布局不尽完善 目前,宝安区的骨干路网布局尚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城市快速路,大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来源: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字号大中小】 日期: 2011-07-0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适应国家给予深圳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适应特区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十二五”战略部署,加强对“十二五”住房建设的统筹与指导,明确未来住房发展目标,改善住房供求关系,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提高居住质量,促进宜居城市建设,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层次规划要求,按照国家、广东省和本市住房发展与房地产调控的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立足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空间资源的高效整合,创新住房发展理念,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家庭的住房消费需求;健全住房制度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住房资源公平分配,实现居民居住水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立足于不同类型住房发展状况与不同层次居民的居住现状,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居民居住质量和民生幸福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第三条编制依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 《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 第四条规划效力 本规划是《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实现住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规划涵盖《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5)》,是对近期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进行总体指导和控制的法定依据与纲领性文件。规划期内,凡在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与本规划相关的《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深圳市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十二五”规划》等各项规划,应将本规划关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住房建设空间分布等安排予以落实和保障。 本规划的规划区为深圳市行政辖区;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附表及附图。 第二章“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第五条“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首次将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通过中长期规划的形式,科学系统地对住房发展进行空间统筹和年度安排。全市规划建设住房总量69万套、建筑面积 570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55万套、建筑面积4930万平方米(含城市更新方式建设住房18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规划新建住房用地供应13平方公里,其中商品住房用地11平方公里(新供应6平方公里,利用存量5平方公里),保障性住房用地2平方公里。 根据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有关要求,2006年至2010年各年度实施计划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进行了调整,将“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中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目标由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调整为16.77万套、建筑面积945.2万平方米。 第六条“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一)有效衔接相关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确立了全市住房发展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明确了地方政府在住房发展中的职责,切实指导了全市住房建设与发展,有效贯彻落实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了住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配套作用,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的持续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策略与规划研究---以深圳特区为例

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策略与规划研究---以深圳特区为例 文章出处: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作者:吕国林,陆荣杰,田锋日期:2010-7-21 16:18:42 【摘要】 在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的指导下,分析了深圳市慢行交通发展形势。借鉴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经验,在宏观层面确定了深圳市慢行交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在中观层面落实区域差别化发展策略划分了慢行单元和慢行远足走廊,并针对自行车交通对设施的要求较高的特点,划分了完善的自行车道网络;在微观层面,分别针对慢行单元、城市慢行远足走廊以及自行车道网络提出了详细的规划设计指引。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研究了后续的协同实施保障机制。 慢行交通,一般是指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的交通方式,主要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从深圳市目前的非机动车交通构成来看,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故本文的慢行交通主要指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深圳市小汽车保有量以年均20%左右的幅度增长,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加,机动车交通不断侵占城市慢行空间,致使慢行交通环境日益恶化。根据市政府颁布的整体交通规划,深圳市将发展成为以轨道为核心、公交为主体的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1]。深圳市未来将主要依靠“公交+慢行”出行模式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慢行交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环境构建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关键。 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来看,城市交通问题处理得较好的城市,如香港、韩国首尔、丹麦哥本哈根等,均将慢行交通改善作为城市交通环境改善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了高度重视,这些城市宜人的慢行空间让人印象深刻[2]~[4]。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市开展了系统的慢行交通规划研究。 1发展现状 根据深圳市1995年、2001年以及2005年居民出行调查的结果,深圳市慢行交通呈现两极化的趋势,如表1。其中步行交通比例略有上升,由1995年的46.6%增加到2005年的55%,自行车交通比例明显下降,由1995年的29.8%下降到2005年的4%。但相应的机动化交通比例明显上升,表明大量的自行车出行已转化为机动化出行和步行。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提供公共服务,参与公共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等诸多功能。加快发展社会组织,对于我市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促进我市社会组织发展,依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等,编制《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取得的成绩 1.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年均增长近13.2%。截至2010年底,深圳市登记的社会组织4110家,其中社会团体1662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441家,基金会7家,每万常住人口拥有社会组织4家,比“十五”期末增加1.3家。 社工组织逐渐壮大,2007年10月我市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到2010年底注册社工组织总量达43家,在教育、司法、妇儿等十多个领域开展社工服务。支持型社会组织从无到有,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硬件、能力建设、智力支持和资金扶持。 “十一五”期末,我市经济类社会组织占8%,科学研究类社会组织占6.9%,社会事业类社会组织占55.9%,慈善类社会组织占19.2%,综合类社会组织占9.8%。各类社会组织活跃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劳动、卫生、体育、生态环境、社会事务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社会组织作用日益明显 动员社会资源能力持续提升,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赞助和捐助的比重也日益增加。2008、2009年全市社工机构获得购买服务的经费分别达到5000多万元和7000多万元。“十一五”期间,深圳市慈善会设立具有现代慈善捐赠运营模式的冠名基金14个,募集的慈善资金救助各类困难群体几十万人次。 “十一五”期间,各类社会组织积极承担政府委托或剥离的公共服务事项,提供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行业协会提供了技术研发、质量检验、人员培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6日 国科发高【2012】8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1 附件: 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显示产业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

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目 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 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 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2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液晶显示产业创造。在全球液晶显示产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深圳市滨海医院新新及周边地区交通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滨海医院及周边地区交通规划方案 (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2010年5月

一、规划背景 位于滨海大道与侨城东路交汇处的滨海医院是市政府投资新建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医院占地19.2万平米,总建筑面积35.2万平米,设计日门诊量8千~1万人次,病床2000张。滨海医院的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性现代医疗中心。 图1.1滨海医院区域位置图 图1.2滨海医院建筑布局图 医院主体建筑已于去年年底封顶,拟于2011年8月正式开业,

其交通配套建设亟待展开。 为科学组织滨海医院及其周边地区的各类交通,避免重现现有大型医院在交通方面的问题,市交通运输委组织编制了《深圳市滨海医院及周边地区交通规划方案》。 图1.3滨海医院及周边地区交通规划总体方案示意图 二、面临交通问题 (一)深圳现有大型医院存在的交通问题 目前深圳大型医院普遍存在交通拥堵、停车困难、进院车辆排队、的士乘坐不便等问题。

图2.1医院内部停车泊位不足,人车混行 图2.2的士占用市政道路上落客,造成交通拥堵 图2.3闸口设置位置不合理,进院车辆占用市政道路排队

(二)滨海医院建成后周边地区人流、车流将急剧增加 根据预测,未来滨海医院每日人流量将达到3.2万人次,早高峰进入医院小汽车约1800辆/小时,出租车约450辆/小时,公交客流约3000人次/小时,是目前深圳各大医院的2~3倍。 图2.4滨海医院交通需求结构图 图2.5滨海医院进出机动车流量时变图 (三)医院外部交通设施无法适应医院发展要求 医院交通进出主要依托的海园一路、海园二路尚未建设,同时医院周边公交及人行设施配套还不甚完善。

深圳市新材料“十二五”规划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 (2011—2015年) 新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先导,是当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领域,推动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新材料产业关联度高、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是我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对我市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深圳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编制《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深圳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约59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涌现出以光启、比亚迪、中金岭南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杜邦、住友、日东电工等跨国企业已在我市建有大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重大项目密集启动。日东电工偏光片、沃尔热缩材料等项目已建成投产,龙邦芳纶复合材料、星源材质锂电池隔膜材料、盛波光电偏光片等项目已开工,光启超材料、旭硝子玻璃基板、杜邦工程塑料、清溢光电掩膜版等项目有序推进。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将增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后劲。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批复解读(全文)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批复解读(全 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更新十一五规划1986年城市性质城市转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布局城 市定位城市竞争力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将为深圳下一个三十年的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为深圳承担再当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提供指引。 规划背景及特点 规划国土委许重光副主任:城市总体规划我们真正编制是从06年10月份开始,我们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完成的整个编制工作。经过市政府审查工作,省政府通过,最后到国务院。虽然中间历经三年多的时间,但是应该说在国家批准城市总体规划里面是比较快的一次,一方面我们编的也快,审批工作进行的也是比较快。而且特别有意义的是我们上一轮总体规划恰好是在2000年批准。当时是1996编制完成,2000年批准。这次正好是10 年以后,特别有意义的是恰逢特区成立30周年,在这个结骨眼上给我们批准城市总体规划,应该说有特别意义。我觉得这就是对于我们未来城市的一个发展,未来城市十年的发展,明确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蓝图。 它是一个内容比较多、面比较宽,时间相对比较长。所以它也是一个城市综合发展这么一个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它的期限是五年,像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都是五年。城市总体规划是十年,所以它的时间上是相对比较长的。内容上比较广主要是说,我们城市总体规划涉及整个行政区范围内所有的土地,也

涵盖了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城市的居住、工业、产业、交通等等发展,还包括一些生态环境以及一些城市的各项设施,所以它相对的内容非常丰富。 规划重要内容 规划国土委许重光副主任:在这么多内容里面,我们希望大家关注的,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国务院批复总体规划,大家看到文字都不是很长。这里面有几个重点非常值得关注:第一个重点,关于城市定性,我们叫城市性质。国家给予我们深圳这个城市的定位和要求。在这次定性里面,我们注意到一共有3个内容:一个是我们一直以来所特有的深圳市经济特区,这是一贯以来的。第二条,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一轮国务院批准的珠三角发展规划里面已经提过,这次也明确在城市性质里面把它明确下来。大家注意到十年前我们的城市性质定位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一听大家都知道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这个定位是不一样的,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全国批复里面也是寥寥无几。第三条,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国际化城市。这一点是特别特别重要。在整个国家给予,在全国的大城市的批复里面提到国际化城市,我们知道可能除了北京和上海以外,没有第三个城市。第三个就是深圳。我想这也是国家在批准我们城市定位里面对于深圳赋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这也反映了深圳重要的特色。所以这三个定位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认真研读。这里面包括很多内容。在这个性质下,在我们文本里面还提到很多城市的职能,相对城市的职能就面积比较宽了,这里不再展开说。我建议大家关注的第一个就是我们城市的性质,这是在国务院批复一个城市规划里面最最重要的,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字里行间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精心、认真推敲,是获得广泛认同的,这一点也是这次总体规划获得批复重要内容。这个也与我们省委省政府给深圳提出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对于城市发展的一个目标,应该也是完全吻合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