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标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千锤百炼沉淀下来,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央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①黑格尔曾经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世界历史自身本质上是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的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反复强调:人类社会的进步并非只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且还要受到思想文化因素的制约。如果人们丧失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那这个民族也将随之消亡。在世界文明的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在中国文化漫长的进程中,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源远流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的闭关锁国,使中国文化渐渐跟不上西方发展的脚步,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之路困难重重。推进中国传统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文化、传统文化及现代化的概念界定

自古至今,对于文化的定义多达上百种,但是并没有一种解释被普遍认可。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象。从广义及狭义两方面来界定文化是普遍认可的说法。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主要是指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聪明、智慧、想象力,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达到的成果[1]。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就是人的精神活动。

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积累和沉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919年之前的几千年中,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情况下形成、积累、传承下来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中国古代文化。包括儒家、法家、道教、佛教等多家思想。从广义角度包括历史中形成的物质的、

精神的、制度的各种事物。从狭义角度讲、包括历史中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精神成果。我们从狭义层面来分析。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的现代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包括意识形态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制度文化现代化、文化信息化等。如果文化没有实现现代化,那么在实质上就没有实现现代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①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政治基础密不可分。中国地域广阔,包括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复杂的地形地貌,南北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多个气候类型。由于各个地区、民族生产生活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中国传统文化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文明。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从而出现不同的文化形态,形成多姿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政治制度结构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专制制度、宗法社会形成了“家国同构”、“忠”、“孝”等价值准则和个人品质,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大致经历了原始文化、夏商周文化、春秋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辽夏金文化、明清文化时期。[2]到了晚清,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同时西方工业文明迅速向全世界侵略。蔓延。此时的国人才慢慢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是不适应的。此时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制度文明,在近代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提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和“综合创新”等,希望将中国建设成一个近代民主国家,但是最终没有成功。直到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从而开始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进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困境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越来越多,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陷入一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一)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缺陷

中国古代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体,从而形成重农抑商、听天由命、不求进取的心态,“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生产思想阻碍中国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不可取,为时代淘汰的思想观念。在长期封建主义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等级、特权和宗法思想,与现代社会是矛盾的,不相容的,同时也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落后思想,应坚决地批判和摒弃。(二)文化变革道路的曲折

在近代社会西方文化的大力冲击下,有些人开始盲目地学习西方文明,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全盘西化。同时保守人士也固步自封,全面否定西方文化,盲目地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两个极端派的争论也阻碍了中国文化变革的发展。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片面地理解,没有一分为二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没有形成正确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

(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面临的挑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中,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盲目性、落后性、自发性等缺点,使得我国出现了道德危机的现象。同时西方思想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人们的影响,产生了一系列错误行为和观念。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从而出现各种违背道德、法律以至犯罪的行为,对社会产生很坏的影响。如在经济方面,有商业诈骗、偷税漏税、制假售假、非法集资和侵权行为等等。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问题的方面,有制毒贩毒、聚众赌博、抢劫绑架、敲诈勒索等等,此外,还有青少年犯罪增多,封建迷信盛行等不良现象。

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根据我国文化的实际情况,应选好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实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我国文化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性,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指导思想。总结近代历史文化的经验教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因此,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

传统文化包括优秀的文化和消极、落后的文化,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中契合时代发展进程的、传播正能量的内容,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待传统文化中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消极腐化的部分,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改造或者剔除。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可归纳为12个方面:天人和谐、道法自然、以民为本、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地、正确地界定并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去伪求真,去粗取精,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先进文化是处在时代前沿,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前进、变革、创新着的文化。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如果对之前的文化全面否定或摒弃,那现在的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没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抵制西方大国意识形态霸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创新

创新是文化保持生命力和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文化创新的一个必然要求是要体现时代精神。目前的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应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适应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应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4]在文化建设中鼓励不断开拓进取、发展创新的精神,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争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让文化创新蔚然成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一种过程。我们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大胆吸收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在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新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本民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云鹏.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页码.

[2] 吴天智.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和谐观念及其当代转换[D].天津:南开大学,2009.

[3] 王静.试论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N]. 实事求是,2012-04(89).

[4] 张永贞.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11.

[5] 刘冬梅.文化多样性研究[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

[6] 刘小波.选择的批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版,1988.

[7] 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8]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