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在PCI术前应用探究进展

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在PCI术前应用探究进展

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在PCI术前应用探究进展
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在PCI术前应用探究进展

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在PCI术前的应用进展

支晓明

目前已经明确血浆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研究证实,血液中高水平的脂质含量,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可显著增加冠心病事件的风险。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ydroxy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HMA CoA)还原酶抑制药,可通过阻断肝脏胆固醇合成,促进肝细胞表面LDL-C受体的表达,降低血中LDL-C。已有充分的临床试验数据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但能明显降低LDL-C水平,而且对于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具有积极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慢性期的治疗中主要起到降脂、稳定及逆转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而在冠心病的急性期,独立于其降脂作用,主要起着抗炎、抗氧化、抗血栓作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PCI)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手术在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的同时,也会引起冠脉内膜损伤、斑块碎屑脱落、局部炎症反应,从而导致PCI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影响术后疗效和预后。那么术前如何用药以达到最佳手术效果、减少不良事件及改善远期预后已经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大量研究在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常规剂量的2倍),结果证实在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对围手术期心肌有保护作用,可以使冠心病死亡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1],从而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本文将探讨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在PCI术前的应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1. 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证据

PRIMITIVE试验表明,PCI术前应用瑞舒伐他汀,尤其是负荷剂量的瑞舒伐他汀(2.5mg/d VS 20mg/d,连用5-7天)可以明显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在没有应用过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瑞舒伐他汀的心肌保护作用更为明显;而在已经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2种剂量瑞舒伐他汀的心肌保护作用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这一结果支持PCI术前应使用负荷剂量他汀以达到更好的心肌保护效果。ROMA试验表明,择期PCI术前1天给予40mg负荷量的瑞舒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并可降低手术后30天及1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ROMA II试验表明,即使在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PCI

术前再次给予负荷量的阿托伐他汀(80mg)或瑞舒伐他汀(40mg)不仅能够降低术后心肌损伤的程度;同时可以降低1个月及6-12个月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ROMA II试验还表明,无论是降低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还是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风险,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具有相似的效果[4]。Lyu等[5]对接受急诊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进行的荟萃分析表明,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PCI患者术后心肌灌注。而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同样可以减少PCI术对患者造成的心肌损伤,降低PCI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6]。Sun等[7]研究认为,PCI前短期应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心肌损伤。ARMYDA-RE-CAPTURE研究[8]入选了383例长期接受低剂量他汀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发现在PCI术前予以负荷剂量他汀组的围手术期心梗发生率和心血管死亡发生率显著降低,提示术前给予大剂量他汀对长期服用低剂量他汀患者仍然有益。STATIN STEMI研究[9]证实术前给予负荷剂量他汀还可改善STEMI患者PCI术后冠脉的TIMI血流分级。同时有研究提示PCI术前单次应用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80mg/d),可显著降低围术期心肌标志物水平[10],减轻炎症反应、降低STEMI患者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11]。

NAPLESⅡ研究入选668例既往未曾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择期PCI患者,随机分入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他汀治疗组患者在术前24 h内接受阿托伐他汀80 mg。研究主要终点为阿托伐他汀治疗30 d内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后者定义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至正常上限3倍以上,伴或不伴有胸痛或心电图ST-T 异常改变。结果发现,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围手术期CK-MB高于正常上限3倍的比例分别为9.5%和15.8%,肌钙蛋白I高于正常上限3倍的比例分别为26.6%和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与基线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较低者比较,阿托伐他汀对CK-MB的作用在基线CRP升高者中更为显著,肌钙蛋白I升高率相似[12],降低围手术期心梗发生率。杨勇[13]等为探讨PCI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STEMI患者术后ST段回落、血清炎症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纳入了发病事件小于12小时、拟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95例,分为3组,A组(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B组(术前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C组(术前不服用他汀类药物,

术后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20mg/d)。结果发现术后90分钟内A组ST段回落比例更高,同时回落幅度也更大,与B组和C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24小时,A 组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on protein,hs-CRP)下降水平与B组、C组无显著差异;术后3天和7天,A组hs-CRP进一步下降,且与B组和C组达到统计学差异;术后24小时及术后3 天,A组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水平高于B组和C组,但与B组和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7 天,A组NOS水平继续升高,与B组和C组达到统计学差异。该研究结果提示急诊PCI术前一次性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有利于STEMI患者心肌灌注恢复,并能够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余湘宁等[14]通过研究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结果发现与PCI术前比较,PCI术后18-24小时,20mg组患者的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具有下降趋势,而5mg组和10mg组患者hs-CRP 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各组术后白介素-10(IL-10)较术前均明显升高,20mg组升高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PCI术前给予大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可以更有效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减少术后心肌损伤,而使用5mg、10mg剂量的瑞舒伐他汀仍不足以抑制PCI术引起的炎性因子释放。

2.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在PCI术前应用可能发挥的机制

他汀类药物起初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现如今,随着对他汀类药物的深入研究,其临床多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包括提高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修复受损内皮、抗炎、抗氧化、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内皮细胞等。他汀类的降脂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才有作用,但多效性在服药后短时间内就可以发挥作用,目前认为服用他汀类药物1小时内就可以改善血管的微循环,而多效性依赖于药物的剂量,所以在PCI患者术前早期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可以使PCI患者获益更多。

hs-CRP是一种炎症反应时相蛋白,主要由细胞因子刺激肝脏产生,在炎症反应时显著升高,hs-CRP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诱导内皮细胞分泌多种炎症介质,促使单核细胞向内膜下浸润。对STEMI患者进行尸检时发现,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纤维帽局部有大量活化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浸润,提示炎症反应参与其中,

大量研究也证实hs-CRP是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最有价值的细胞因子。TNF-α是一种重要的促进炎性细胞因子,可以抑制心肌的收缩功能,激活中性白细胞,促进中性白细胞和内皮细胞表达众多的黏附分子,导致中性白细胞在组织中聚集,引起组织损害。IFN-γ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Thl 细胞产生,它可增强斑块内T淋巴细胞的聚集,促进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的活化,并上调各种促Thl细胞分化的各种细胞因子的分泌。IL-10是Th2分泌的细胞因子,被认为是拮抗促炎因子分泌的抗炎因子。Derkaez等[15]研究结果证实,血清IL-10的增加有助于减少PCI术后心肌损伤。目前已确认,慢性炎症过程参与了冠心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病灶局部可产生急性炎症,释放炎症介质,诱导白细胞聚集,促进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在接受PCI治疗的不稳定冠心病患者中,患者的预后仍然与炎症反应进程密切相关[16]。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急性期有明确抗炎作用,该作用独立于调脂作用。他汀可明显降低IFN-γ、TNF-α、IL-6及CRP等促炎症因子,且他汀类药物抗炎强度呈剂量依赖性。多项研究[17-20]均提示无论是阿托伐他汀还是瑞舒伐他汀,PCI术前给予负荷量他汀可显著降低hs-CRP、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sICAM)、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炎症因子,而随着阿托伐他汀剂量的升高,其抗炎作用越显著,有利于预防再狭窄。

直接PCI术前给予负荷剂量他汀药物改善患者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灌注[21],但其机制目前仍未清楚。研究发现缺血再灌注后内皮损伤、微血管痉挛、血小板的活化、栓塞和微血栓形成导致心肌微循环结构损伤或功能障碍是影响PCI术后心肌灌注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而良好的微循环状态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密切相关。内皮素(Endothelin,ET)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均为反映内皮功能的重要指标[22,23],ET 具有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而致血栓形成的作用。NO 为重要的舒张冠状动脉物质,此外NO 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黏附及减轻炎症反应,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侧支血流从而改善微循环。陈章强等[24]研究发现对ACS患者PCI术前给予负荷阿托伐他汀,术后给予高维持量的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血小板活性因子(CD62P和GP II b/IIIa)、ET-1的表达水平,升高NO水平,同时提高心脏收缩功能。纤溶系统是机体防止血管内血栓

形成的重要途径,其活性受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的调节。心肌梗死患者常合并纤溶功能紊乱,表现为t-PA 水平降低和PAI-1水平升高,从而妨碍细胞外基质和纤维蛋白降解,加速胶原沉积和促进血栓形成。刘学军等[25]在ACS患者PCI术前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结果发现负荷剂量组术后黏附分子sICAM、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纤溶分子PAI-1显著降低。雷晓明[26]等回顾性研究入选了162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术前给予80mg阿托伐他汀)和对照组(术前不给于他汀类药物),结果发现他汀组患者术后心肌灌注水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纤溶活性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CK-MB 峰值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高于对照组。提示STEMI 患者PCI 术前使用大剂量他汀能改善术后患者的心肌灌注水平,保护缺血心肌,其机制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纤溶活性相关。此外有研究提示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从而减少PCI术后血栓事件的发生[27]。

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伴随脂质沉积是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时血管壁的主要病变。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重要环节。胆固醇合成的中间产物如甲羟戊酸等类异戊二烯类是细胞增殖所必需的物质,因此凡能阻断甲羟戊酸代谢通路的药物都具有抗细胞增殖的作用。而他汀类能阻止甲羟戊酸合成,减少胆固醇生物合成途径中其他几种重要的类异戊二烯中介物的生成,因而能抑制细胞增殖。他汀类药物还可促进急性缺血后的血管新生,加速球囊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并减少新内膜形成,而这两个作用均与内皮祖细胞密切相关。内皮祖细胞可以自我增殖,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他汀类主要通过促进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及分化;抑制内皮祖细胞的衰老,促进其增殖;增加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上调内皮祖细胞整合素的表达,提高其黏附能力;增强内皮祖细胞迁移能力从而促进缺血部位的血管新生,修复损伤内膜,益于冠心病的防治。

3.问题及展望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心肌损害,

改善患者手术预后。无论是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还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 术前应用负荷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较常规剂量或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可使患者受益更多。且目前认为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在治疗中发挥的临床多效性独立于其降脂作用。然而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剂量呈正相关性,无论是肝功能损伤还是横纹肌溶解的发生机率都呈剂量依赖性。潘朝锌等[28]的研究将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4小时内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和60mg/d,用药时间1年,结果提示两组胃肠道反应、谷丙转氨酶轻度增高等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均未见明显肝肾功能损伤、肌溶解及其它不良反应,且60mg/d组调脂及减少心血管事件作用更佳。徐长福等[29]的研究对确诊为STEMI的患者PCI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术后予以40mg/d继续治疗1个月,全程观察肝肾功能等药物安全性指标,结果提示围术期使用负荷量阿托伐他汀是安全的。胡海雷等[30]在择期行PCI 术的老年(年龄≥60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中观察到PCI术前给予负荷量瑞舒伐他汀(20mg)组与对照组均无肝毒性和肌毒性发生,提示PCI术前应用负荷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亦是安全有效的。虽然目前多项研究证实了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但由于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等影响,临床在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尽管已有一系列的研究提示在PCI术前给予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使患者进一步获益,但是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对PCI患者预后的影响仍缺乏大样本、长期随访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Cannon CP, Steinberg BA, Murphy SA, et al. Meta-analysis of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trials comparing intensive versus moderate statin therapy[J]. J Am Coll Cardiol,2006,48(3):438-445.

[2]Takano H,Ohba T,Yamamoto E,et al. Usefulness of rosuvastatin to prevent

periprocedural myocardial injur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coronary

intervention [J]. Am J Cardiol,2013,111(12):1688-1693.

[3]Sardella G, Conti G, Donahue M, et al. Rosuvastatin pretreatmen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PCI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myocardial periprocedural

necrosis: the ROMA trial [J].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13,81(1):E36-43. [4]Sardella G, Lucisano L, Mancone M, et al. Comparison of high reloading

Rosuvastatin and Atorvastatin pretreatmen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PCI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myocardial periprocedural necrosis[J]. The ROMA II trial.

Int J Cardiol,2013,168(4):3715-3720.

[5]Lyu T, Zhao Y, Zhang T, et al. Effect of statin pretreatment on myocardial

perfus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Clin Cardiol,2013,36(9):E17-24.

[6]田磊. 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围术

期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12,23(19):22-24.

[7]Sun Y, Qi G, Gao Y, et al. Effect of different loading doses of atorvastatin 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 Can J

Cardiol,2010,26:481-485.

[8]Disciascio G, Patti G, Pasceri V, et al. Efficacy of atorvastatin reload in patients

on chronic statin therapy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results of the ARMYDA-RECAPTURE ( Atorvastatin for Reduction of Mycardial

Damage During Angioplasty) Randomized Trial[J]. J Am Coll

Cardiol,2009,54(6):558-565.

[9]Kim JS, Kim J, Choi D, et al. Efficacy of high-dose atorvastatin loading before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STATIN STEMI trial[J]. 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0,3(3):332-339.

[10]李馨,刘云宝,黄超联,等. 单次高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对PCI围术期心肌标志

物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0):1180-1182.

[11]吴志国,李广平,张正浩,等. PCI前单次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

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流的影响[J]. 山东医药,2013,53(21):55-57.

[12]B riguori C, Visconti G, Focaccio A, et al. Novel approaches for preventing or

limiting events(Naples) II trial: impact of a single high loading dose of

atorvatstatin on periproced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 Am Coll

Cardiol,2009,54:2157-2163.

[13]杨勇,刘惠亮,杨胜利,等. 阿托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对STEMI患者急诊PCI

术后的影响[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5):489-491.

[14]余湘宁,黄宇辉,曾波,等.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介

入治疗围术期心肌损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

志,2014, 16(4):431-433.

[15]D erkacz A, Protasiewicz M, Poreba R, et al. Effect of the intravascular low

energy laser illumination during percuc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n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in vascular wall[J]. Lasers Med Sci,2013,28(3):763-768. [16]黄宗燕,林英忠,伍广伟,等.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

蛋白与预后的关系[J]. 西部医学,2010,22(1):72-74.

[17]李运伟,程冠昌,洪岩,等.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炎性

因子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33):159-160.

[18]白如冰,张萍,马洪山. 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性因

子水平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10,8(4):416-417.

[19]李平,黄翠娟,甘剑挺,等. 负荷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J]. 2013,29(10):732-735.

[20]白瑾,祖凌云,张永珍,等.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负荷剂量他汀

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炎症及心肌损害的影响[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1,3(5):36-41.

[21]郑博,王新刚,龚艳君.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负荷剂量阿托伐他

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

志,2013,21(1):41-45.

[22]赵希军,刘现亮,何国祥. 单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内

皮素-1及无复流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2):3833-3836.

[23]T aylor AJ, Bobik A, Richards M, et al. Myocardial endothelin-1 release and

indices of inflammation during angioplast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Am Heart J, 2004,148(2):1-7.

[24]陈章强,洪浪,王洪,等. 负荷量加高维持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

征患者介入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3):2635-2639.

[25]刘学军,刘玥. 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

sICAM-1、sVCAM-1、PAI-1的影响[J]. 2010,25(7):553-556.

[26]雷晓明,李韶南,黄慧芳,等. 直接PCI术前使用负荷剂量他汀对急性心肌梗

死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3):4290-4292.

[27]徐志清,黄瑛,张代富. 经皮冠脉介入术前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梗

患者血小板指标及血脂水平的影响[J]. 微循环学,2013,23(4):27-29.

[28]潘朝锌,何贵新.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3):284-287.

[29]徐长福,陆明,车庆,等.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使用负荷量阿托伐

他汀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浙江医学,2013,35(15):1407-1437.

[30]胡海雷,胡于建,岑镇波,等. 术前应用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

患者PCI术后的影响[J].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5):513-515.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是当前临床较为热门的话题,事实上,“他汀”只是一类药物的俗名,其实质上是 一种还原酶抑制剂。之所以将其称作“他汀类”原因在于,该类药品在最初时均为进口药物, 而其英文名称中都带有“statin”这一单词,翻译过来就是“他汀”了!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运用 较广,下面就他汀类药品在临床的具体应用做一详细介绍。 他汀类药物临床运用 他汀类药物在最开始时是被用于Ⅱa与Ⅱb高脂血症的医治中,包含家族性、原发性高胆固 醇血症等,同样也适用于因遗传性高脂血症诱发的并发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随研究不断深入,许多资料显示,他汀类药物不但有降低胆固醇的效果,且在非调脂方面发挥着促进作用,比 如提升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集聚等,而其在应用范围上已远超出既定适用范围。 临床应用一——冠心病 许多随机研究表明,冠心病病人可在他汀类药物中获得理想效果,能够调节冠心病病人血脂 水平,特别是LDC-C减少至30%以上,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病率与病死率。他汀类药物于冠 心病中的应用可谓是近几年临床药学的最大突破,特别是在能够诱发死亡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诊治中,在采取抗凝和抗栓诊疗的同时,运用他汀类药物实施调脂诊疗,且借助其药物功效,提升血管内皮功能,在血小板聚集与炎症因子释放过程中发挥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能够减 少病人在急性期间的死亡率,从而改善病人预后。除此之外,他汀类药物还在某些手术中起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冠状动脉旁路植入术等。 临床应用二——心力衰竭 与他汀类药物有关的临床实践,比如北欧辛伐他汀存活实验和胆固醇及冠心病反复发作事件 研究均提示他汀类药物能使心力衰竭发生率有效降低。在一项研究中,讨论分析中度心衰病 人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效果。研究表明,在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时可在2年内降低心衰死 亡风险,且降低效果明显。但是在一些前瞻性研究中却得出阴性结论,所以临床在心力衰竭 中应用他汀类药物仍需谨慎。 临床应用三——免疫调节与抗感染 有资料显示,普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可阻滞体外培养淋巴细胞,对T细胞活性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一些专业人士认为,免疫调节很有可能是他汀类药品的另一种药理作用,其有可能成为 新的免疫抑制剂,专门用于炎性疾病的诊治。同时经临床实践表明,普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及 阿伐他汀均对C-反应蛋白有降低效果,也正因这点为其具备抗感染作用奠定了理论依据。近 几年诸多研究结果表明,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他汀药物运用效果良好,可以控制疾病对骨组 织的损害。当前还不能确立所有他汀类药物是否都具备抗感染效应,这一点还需大量实验证明,能否在临床大面积使用还有待考证。 临床应用四——抑制肾脏细胞增殖 诸多进展性肾小球病症中,系膜细胞的增殖与活化是关键性因素,可加大细胞外基质。在肾 病综合征研究过程中,他汀类药物能削弱肾脏结构与功能恶化进程。该药物能将缺失性突变 细胞停驻在细胞周期G1期,对人体补充胆固醇对该现象无任何改善效果,提示他汀类药物 在肾脏病症的作用至少一部分和其对细胞的作用相关。辛伐他汀与洛伐他汀以依赖性特征阻 断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引发的DNA合成;降低肾脏系膜细胞活化。资料指出,早期采用他汀类药物能延迟糖尿病肾病发生与进展,这一点足以说明他汀类药品可提升肌酐清除率,改 善肾衰竭。 临床应用五——抗肿瘤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即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国内现有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匹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种类多,临床应用广,不同他汀类药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临床使用中常见问题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合理用药? 一、他汀类的药理作用及适应症是什么? 主要药理作用为抑制肝脏内HMG-CoA还原酶及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和血清脂蛋白浓度,现主要用于高胆固醇血症等患者。 二、他汀类药动学特点有哪些? 蛋白结合率高,首过代谢广泛,大部分生物利用度较低,主要通过肝脏P450酶代谢,主要经胆道从粪便排泄为主。 三、不同他汀类的代谢和排泄有何不同?

四、他汀类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有哪些? 他汀类(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为主)与主要经CYP450 3A4代谢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与CYP 3A4抑制剂联合应用时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甚至增加横纹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如与环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胺碘酮、华法林、利福平等合用时,发生肌病的危险性增加。 五、他汀类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头痛、失眠、转氨酶升高、肌病、过敏反应、横纹肌溶解等。其中肝脏毒性和肌肉毒性临床报道较多,故在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肝功能,肌酸磷酸激酶等相关指标。 六、他汀类禁忌症有哪些? 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活动性肝脏疾病者;原因不明的肝脏转氨酶持续升高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等。

七、他汀类何时服药? 人体合成胆固醇的酶在夜间活性最强,为达到最好的效果,夜间服用为主,一般每日一次即可。因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半衰期长,可在任意时间服用。同时他汀类药物可在饭前或饭后用药。 八、他汀类的用药剂量和使用强度有何不同? 1)低强度治疗用药剂量:辛伐他汀10mg、普伐他汀10-20mg、洛伐他汀10-20mg、氟伐他汀40mg、匹伐他汀1mg; 2)中等强度用药剂量:阿托伐他汀10-20mg、瑞舒伐他汀5-10mg、辛伐他汀20-40mg、普伐他汀40mg、洛伐他汀40mg、氟伐他汀80mg、匹伐他汀2-4mg; 3)高强度用药剂量:阿托伐他汀40-80mg、瑞舒伐他汀20-40mg; 九、糖尿病患者能否使用他汀类?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增加心血管风险及死亡率。虽然有文献报道长期大剂量服用他汀类药物引起血糖升高,但他汀类带来的血管获益远大于对血糖的影

他汀类药物的生物技术合成以及应用

他汀类药物的生物技术合成以及应用 摘要: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可以非常显著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药物;还可以减少中风或其他疾病的风险。近几年来报道,他汀类药物还有其他的生物活性以及许多潜在的治疗用途。天然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和康帕丁,而普伐他汀是通过生物转化形成的。辛伐他汀,是领先市场的第二他汀类药物,是一种洛伐他汀的半合成衍生物。洛伐他汀主要是由Aspergillus terrus(土曲霉)菌株合成的,而康帕丁是由penicillium citrinum菌株合成。洛伐他汀和康帕丁是通过液体深层发酵进行工业生产,但也固态发酵进行生产,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洛伐他汀在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上的一些研究进展让辛伐他汀在新的生产方式方面得以发展。这种洛伐他汀衍生物可以通过monacolin J(无侧链洛伐他汀)过程有效合成,这个过程是一个酰基转移酶LovD进行的。利用基因lovF 的组合生物合成,可以通过一种不同的方法设计土曲霉,从而使聚酮合成酶在体内合成2,2- dimethylbutyrate(simvastatin的侧链)。这样产生的转化菌株能通过直接发酵产生辛伐他汀而非洛伐他汀。 关键字:他汀类药物生物合成和遗传学生物技术生产 简介: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心血管疾病是威胁健康的主导因素。2005年,约有1750万人死于这些疾病,死亡率占全球约30%。这种疾病是由于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提高而致,因而胆固醇血症成为了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疾病(Kannel等人,1961年)的主要危险因素。一般来说,人体中的胆固醇只有三分之一是从饮食取得的,而其三分之二是由肝脏合成,还有一小部分是由其他器官合成的(Furberg 1999年;Alberts等人1980年)。出于这个原因,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来控制其含量成为一个重要策略,以降低胆固醇在血液中浓度,如manzoni和Rollini(2002)关于他汀类的一篇报道中如是说。 他汀类药物可以选择性抑制胆固醇的合成的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因此,这些化合物便可以降低胆固醇含量,尤其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或低密度胆固醇(“坏胆固醇”)含量,而稍微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的含量,因此,防止动脉内斑块的集结。此外,他汀类药物已经运用于预防性药物前列心血管疾病,因为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他汀类可以降低风险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他汀类药物合理的应用

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血脂异常,包括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 )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 )降低是冠心病 (Coro 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⑴,降低LDL是治疗CHD勺最有效措施之一[2]。血脂异常的治疗包括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血浆净化疗法、外科治疗及基因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被使用的方法,其中又以他汀类使用最广泛,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危患者LDL水平的一线用药[3、勺。本文就当前他汀类药物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做一综述。 一、回顾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被广泛应用的降胆固醇药物,通过作用于肝细胞3- 羟基-3- 甲基 戊二酰辅酶A( HMG-Co)A 还原酶(催化胆固醇生物合成中的限速步骤) ,抑制胆固醇合 成,并上调LDL受体,加速清除循环中的LDL颗粒,从而降低血浆LDL水平。[Grundy SM. HMG-CoAreductase inhibitors for treatment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N Engl J Med, 1988,319:24-33] 自从1987年首获批准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5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发表以来,诸多以他汀类作为治疗组进行的高质量的随机试验已经明确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动脉血运重建风险的能力,[Cholesterol Treatment Trialists '(CTT) Collaborator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olesterol-lowing treatment: prospective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90056 participants in 14 randomised trials of statins. Lancet,2005,366:1267-78] 并为有关指南的制定、修改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循证医学证明了他汀类降脂治疗的临床益处,降低LDL 30%-40%、使CHD勺发病率降低24%-36%并明确了他汀类降脂药物在推荐剂量下长期应用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综观2004年NCEPATRH的最新报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及美国ADA指南可以看到,尽管因各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使其各自的标准有所差异,但都强调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降低LDL 水平。当前全球降脂趋向是:针对高危人群;首选他汀类降脂药;LDL水平“越低越好”。有证据显示:无论受试者LDL的基础水平如何(即

2018执业药师继教答案他汀类药物的合理运用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他汀药物的合理应用解读考试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动脉硬化通常发生在 A.中等粗细的动脉 B.非常粗的动脉 C.非常细小动脉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2 . 正常动脉血管壁分为 A.内膜 B.中膜 C.外膜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3 . 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炎症进程分为几个步骤 A.4个 B.6个 C.8个 D.10个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4 . 将多余的堆积在血管壁上的脂蛋白颗粒清理走是一种()的过程 A.正常行为 B.复杂的慢性炎症行为 C.异常过程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5 . 目前降低脂蛋白颗粒浓度最有效的方法是 A.手术 B.他汀类药物 C.生活方式的改变 D.以上都可以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6 . 他汀引起肝功能衰竭或由此导致肝移植/死亡 A.常见 B.未见报道 C.非常罕见 D.非常危险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7 . 国内目前关于他汀肝脏安全性的建议,若治疗期间发现单纯性、无症状转氨酶升高大于3倍ULN时 A.严密观察 B.寻找原因 C.需停用他汀 D.他汀减量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8 . 服用他汀类药物有1-5%的人群会有 A.肌肉疼痛 B.无力 C.伴有CK升高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9 . 长久服用他汀与肿瘤的发生率 A.他汀具有抗癌作用 B.他汀降脂不增加癌症危险 C.他汀降脂增加癌症危险 D.他汀对癌症和癌症死亡危险呈正相关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10 . 他汀药物能使新发糖尿病风险 A.增高 B.减低 C.大大减低 D.没有影响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分类比较

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分类比较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和影响生活治疗的主要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AS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加。血脂异常作为ASCVD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水平已成为当前预防与治疗ASCVD 的主要方式。临床常规检验提供的血脂参数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与甘油三酯(TG)。其中LDL-C水平与ASCVD的发病风险相关性最大,LDL可通过血管内皮进人血管壁内,在内皮下滞留的LDL被修饰成氧化型LDL,后者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不断增多融合,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因此,应将LDL-C作为控制血脂异常的主要干预靶点。他汀类药物能明显的降低LDL,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最充分的临床研究证据,是被国内外各大指南推荐首选的调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降低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同时还可增加肝脏细胞表面LDL受体以增强LDL的摄取和分解代谢,减少体内LDL水平,从而通过上述药理机制发挥调脂作用。本院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氟伐他汀(来适可)、普伐他汀(富利他之)、辛伐他汀(舒降之)、阿托伐他汀(阿乐、尤佳、立普妥)和瑞舒伐他汀(可定)等。本文通过不同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强度、药动学特征、不良反应等方面来介绍各药物的特点,以保障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1.作用强度:胆固醇治疗的目标值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需使LDL-C降低至<1.8、 2.6或 3.4mmol/L(详见相关指南)。不同他汀类药物降LDL-C强度差异明显,以LDL-C降幅38%为例,每日需氟伐他汀80mg、普伐他汀40mg、辛伐他汀20mg、阿托伐他汀10mg、瑞舒伐他汀<5mg。结合本院各他汀药物剂量和常规用法用量(富利他之20mg,qn;来适可40mg,qn;舒降之20mg,qn;阿乐、立普妥20mg,qd,尤佳10mg,qd;可定10mg,qd),可推算普伐他汀(富利他之)、氟伐他汀(来适可)具有低强度的降脂作用(使LDL-C降低<30%),而辛伐他汀(舒降之)、阿托伐他汀(阿乐、尤佳、立普妥)和瑞舒伐他汀(可定)具有中等强度的降脂作用(使LDL-C降低30-50%)。可见同等剂量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知识讲解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水平,也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药物。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纤维蛋白的产生和血栓形成,改善非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症状,有降低血压、抗炎、抗心律失常等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简述如下。 1.他汀类药物的降血脂作用 他汀又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由于HMG-CoA还原酶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对该酶的特异性竞争抑制,从而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降低血清中LDL-C及总胆固醇的水平,增强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表达,加速血循环中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清除,是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是临床上疗效明确的调脂药。有研究显示,口服罗伐他汀5mg可使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LDL-C水平减少42%~52%,三酰甘油降低16%,总胆固醇降低30%,载脂蛋白B2减少33%,HDL-C提高8%~13%。多个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及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他汀类药物的抗高血压作用 临床回顾性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血压比不使用者控制的更好,且更易于使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大多数他汀类药物抗高血压作用的临床研究亦支持Statins的降压作用。Strazzullo等荟萃分析发现与安慰剂组及其他降脂药比较,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当血压>130/80mmHg时他汀类药物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4mmHg,使舒张压平均降低1.2mmHg,基线血压越高其降压作用越明显,并且与血脂变化无关。 3.他汀类药物治疗肺高压的作用 肺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是最严重而且具有潜在破坏力的慢性肺循环疾病,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减轻甚至逆转PH及肺血管重塑。Kao等应用辛伐他

他汀类药物应用要点

他汀类药物应用要点 第一部分: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 2013ACC/AHA指南以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为依据,明确以下4组患者可由他汀类药物治疗获益:(1)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者;(2)原发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4.9mmol/L);(3)40~75岁、LDL-C为1.8~4.9mmol/L的糖尿病患者;(4)无ASCVD与糖尿病,但其10年ASCVD风险≥7.5%者。指南重点强调他汀类药物在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中降低ASCVD风险的重要作用。ASCVD涵盖冠心病、脑卒中、外周血管病和所有起因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新指南将为AS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胆固醇治疗提供强大证据。 第二部分:他汀类药物的作用: 药效学 他汀类被人们称之为即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阿托伐他汀是HMG-CoA还原酶的一选择性、竞争性抑制剂,HMG-CoA还原酶为一限速酶,该酶将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辅酶A转化为甲羟戊酸(包括胆固醇在内的固醇的前体)。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在肝脏内合并成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并释放到血浆中以进一步输送至周围组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由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形成并主要通过高亲和力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受体分解代谢。他汀类药具有降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和抗炎、稳定和轻度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外周动脉压的作用。他汀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他汀类调血脂药物主要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六大品种。 作用特点 以阿托伐他汀为例,临床试验已证实阿托伐他汀可降低总胆固醇(30%-4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61%),载脂蛋白B(34%-50%)及甘油三酯(14%-33%),同时不同程度地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1。上述结果在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和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包括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一致。 业已证实,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的降低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目前有关阿托伐他汀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患病率的研究尚未结束。 第三部分:他汀类药的安全性 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便秘、胃肠胀气、消化不良和腹痛。警惕他汀类药的其他毒副作用。 1.肌肉毒性: 肌肉毒性可以分为横纹肌溶解症与肌病两大类。一般他汀类药物肌肉方面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肌肉疼痛、触痛或无力和/或明显的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等,比较严重的便是横纹肌溶解症。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存在生命危

最新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导读]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水平,也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药物。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纤维蛋白的产生和血栓形成,改善非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 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水平,也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药物。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纤维蛋白的产生和血栓形成,改善非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症状,有降低血压、抗炎、抗心律失常等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简述如下。 1.他汀类药物的降血脂作用 他汀又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由于HMG-CoA还原酶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对该酶的特异性竞争抑制,从而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降低血清中LDL-C及总胆固醇的水平,增强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表达,加速血循环中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清除,是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是临床上疗效明确的调脂药。有研究显示,口服罗伐他汀5mg可使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LDL-C水平减少42%~52%,三酰甘油降低16%,总胆固醇降低30%,载脂蛋白B2减少33%,HDL-C提高8%~13%。多个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及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他汀类药物的抗高血压作用 临床回顾性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血压比不使用者控制的更好,且更易于使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大多数他汀类药物抗高血压作用的临床研究亦支持Statins的降压作用。Strazzullo等荟萃分析发现与安慰剂组及其他降脂

他汀类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他汀类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现在,他汀类药物在降血脂、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等方面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他汀类药物有着“安全”“高效”等美誉,但此类药物应用时还是需要注意一下的。 一、他汀种类要注意 他汀类药物种类较多,现今市面上销售的他汀包括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中成药血脂康胶囊中的主要成分是红曲,其能产生洛伐他汀而起到调节血脂的作用。不同种类他汀药物常用口服剂量不同,不同厂家的同种他汀规格也各有差异,在更换服用他汀的种类和厂家的时候,一定要留意药品的规格和使用剂量。 二、何时用药要注意 他汀类药物受食物影响小,进餐对药物发挥作用影响不大,且他汀类药物并无严重的胃肠不良反应,因此,只要做到定时定量,无论是进食前还是进食后服用均可。 大部分他汀最宜在晚上临睡前服用,因为胆固醇合成的高峰在午夜12时左右,睡前用药能让药物作用在午夜达峰,从而达到更好的降胆固醇效果。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因为半衰期较长,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时间服用。 如果错过了用药时间,应在记起时立即补用,若已接近下一次用药时间,则无需补用,切勿一次使用双倍剂量。

三、肝酶升高要注意 一般而言,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都是安全有效的,但少部分患者在服用他汀之后,会出现肝脏转氨酶升高。对于转氨酶轻中度异常的患者,若是本身有活动性肝炎等严重肝病,则不应该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若是患者合并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应用他汀不仅安全有效,还能改善肝脏功能,因此,对于具备他汀适应症的患者,若没有肝肿大、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等器质性肝损害证据,应积极充分地使用他汀。服用他汀后,只要患者转氨酶无进行性升高(≥3倍正常上限),应继续服药。 四、肌痛反应要注意 肌肉酸痛是他汀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依据肌酸激酶(CK)值是否正常又可以分为肌炎和肌痛,如果CK大幅升高,则可能为横纹肌溶解症,严重的甚至可以危及生命。患者在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时候,只要出现了疑似肌肉不适的症状,就应立即停药,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五、联合用药要注意 联合用药是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肌肉毒性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果同时服用阿奇霉素、胺碘酮、罗红霉素、非诺贝特等肝药酶抑制剂,可使他汀类药物血药浓度上升,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部分患者存在有甘油三酯大幅度升高而需要同时服用非诺贝特和他汀的情况,可在早晨服用非诺贝特,晚上睡前服用他汀类药物,这样可大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唐建华 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 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 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抗炎、保护神经和抗血栓等作用。 结构比较 辛伐他汀(Simvastatin)是洛伐他汀(Lovastatin)的甲基化衍化物。 美伐他汀(Mevastatin,又称康百汀,Compactin)药效弱而不良反应多,未用于临床。目前主要用于制备它的羟基化衍化物普伐他(Pravastatin)。 体内过程 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口服后要在肝脏内将结构中的其内酯环打开才能转化成活性物质。 相对于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本身为开环羟酸结构,在人体内无需转化即可直接发挥药理作用,且该结构具有亲水性,不易弥散至其他组织细胞,极少影响其他外周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 除氟伐他汀外,本类药物吸收不完全,大多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 用药注意 大多数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服用他汀类药物,关于长期使用该类药物的

执业药师继教答案--他汀类药物合理运用.doc

他汀药物的合理应用解读考试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动脉硬化通常发生在 A.中等粗细的动脉 B.非常粗的动脉 C.非常细小动脉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2 . 正常动脉血管壁分为 A.内膜 B.中膜 C.外膜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3 . 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炎症进程分为几个步骤 A.4个 B.6个 C.8个 D.10个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4 . 将多余的堆积在血管壁上的脂蛋白颗粒清理走是一种()的过程 A.正常行为 B.复杂的慢性炎症行为 C.异常过程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5 . 目前降低脂蛋白颗粒浓度最有效的方法是 A.手术 B.他汀类药物 C.生活方式的改变 D.以上都可以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6 . 他汀引起肝功能衰竭或由此导致肝移植/死亡 A.常见 B.未见报道 C.非常罕见 D.非常危险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7 . 国内目前关于他汀肝脏安全性的建议,若治疗期间发现单纯性、无症状转氨酶升高大于3倍ULN时 A.严密观察 B.寻找原因 C.需停用他汀 D.他汀减量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8 . 服用他汀类药物有1-5%的人群会有 A.肌肉疼痛 B.无力 C.伴有CK升高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9 . 长久服用他汀与肿瘤的发生率 A.他汀具有抗癌作用 B.他汀降脂不增加癌症危险 C.他汀降脂增加癌症危险 D.他汀对癌症和癌症死亡危险呈正相关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10 . 他汀药物能使新发糖尿病风险 A.增高 B.减低 C.大大减低 D.没有影响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他汀类药物的介绍

他汀类药物的介绍 他汀类( statins)药物是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 (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总胆固醇(TC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还能轻度降低甘油三酯( TG)和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为当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 当前用于临床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罗 苏伐他汀等。 一、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1.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 (1)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化学结构中的开放酸部分与HMG-CoA极为相似,因而对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 HMG-CoA 还原酶有特异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起到调脂的作用。 (2)调脂疗效: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 ATP 公布的数据显示,他汀类药物能使TC 下降 30%~ 40%,LDL-C 下降 35%~ 45%,TG 下降 5%~ 10%, HDL-C 升高 5%~10% 。2.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作用 (1)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抗凝固作用 (3)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作用 (4)抗炎症作用 (5)抗骨质疏松作用 (6)抗肿瘤作用 (7)预防痴呆 二、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一般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表现:恶心、腹泻、腹痛、消化不良、ALT 或 AST 升高。 神经系统表现:失眠、头痛、视觉障碍、眩晕、外周神经病变等。 2.肌肉毒性 临床表现:肌痛、肌无力、严重者引起横纹肌溶解。 他汀类药物单独应用时的耐受性良好,在已有报道的严重肌肉不良反应中,有相当比例与他汀类 药物和其它药物的联合应用相关。一般来说,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引起肌病的发生率很低,大约 是千分之一,而且与剂量相关。 临床报道,补充辅酶Q10可以改善肌病症状。 3.肝毒性 所有他汀类药物都产生肝毒性,其发生率1%,且呈剂量依赖性。 4.其他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脱发,皮肤瘙痒,白内障,男性性欲丧失、勃起障碍等。 三、他汀类药物的比较与评价 1.药代动力学、剂量和用法 (1)药代动力学 所有的他汀类药物口服均能迅速吸收,4h 内血药浓度可达峰值,但吸收程度大不相同,30%~ 80%。

2019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他汀药物的合理应用解读考试

他汀药物的合理应用解读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动脉硬化通常发生在 ? A.中等粗细的动脉 ? B.非常粗的动脉 ? C.非常细小动脉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2 . 正常动脉血管壁分为 ? A.内膜 ? B.中膜 ? C.外膜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3 . 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炎症进程分为几个步骤 ? A.4个 ? B.6个 ? C.8个 ? D.10个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 . 将多余的堆积在血管壁上的脂蛋白颗粒清理走是一种()的过程? A.正常行为 ? B.复杂的慢性炎症行为 ? C.异常过程 ?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5 . 目前降低脂蛋白颗粒浓度最有效的方法是 ? A.手术 ? B.他汀类药物 ? C.生活方式的改变 ? D.以上都可以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6 . 他汀引起肝功能衰竭或由此导致肝移植/死亡 ? A.常见 ? B.未见报道 ? C.非常罕见 ? D.非常危险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 国内目前关于他汀肝脏安全性的建议,若治疗期间发现单纯性、无症状转氨酶升高大于3倍ULN时? A.严密观察 ? B.寻找原因 ? C.需停用他汀 ? D.他汀减量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 . 服用他汀类药物有1-5%的人群会有 ? A.肌肉疼痛 ? B.无力 ? C.伴有CK升高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9 . 长久服用他汀与肿瘤的发生率 ? A.他汀具有抗癌作用 ? B.他汀降脂不增加癌症危险 ? C.他汀降脂增加癌症危险 ? D.他汀对癌症和癌症死亡危险呈正相关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10 . 他汀药物能使新发糖尿病风险 ? A.增高 ? B.减低 ? C.大大减低 ? D.没有影响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2018执业药师继教答案--他汀类药物地合理运用

WORD格式可以任意编辑 他汀药物的合理应用解读考试 单选题(共10题,每题10分) 1.动脉硬化通常发生在 A.中等粗细的动脉 B.非常粗的动脉 C.非常细小动脉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 2.正常动脉血管壁分为 A.内膜 B.中膜 C.外膜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参考答案:D 3.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炎症进程分为几个步骤 A.4个 B.6个 C.8个 D.10个 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C 4.将多余的堆积在血管壁上的脂蛋白颗粒清理走是一种()的过程 A.正常行为 B.复杂的慢性炎症行为 C.异常过程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 5.目前降低脂蛋白颗粒浓度最有效的方法是 A.手术 B.他汀类药物 C.生活方式的改变 D.以上都可以 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 6.他汀引起肝功能衰竭或由此导致肝移植/死亡 A.常见 B.未见报道 C.非常罕见 D.非常危险 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C 7.国内目前关于他汀肝脏安全性的建议,若治疗期间发现单纯性、无症状转氨酶升高大于3倍ULN时 A.严密观察 B.寻找原因 C.需停用他汀 D.他汀减量 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C 8.服用他汀类药物有1-5%的人群会有 A.肌肉疼痛 B.无力 C.伴有CK升高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参考答案:D 9.长久服用他汀与肿瘤的发生率 A.他汀具有抗癌作用 B.他汀降脂不增加癌症危险 C.他汀降脂增加癌症危险 D.他汀对癌症和癌症死亡危险呈正相关 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 10.他汀药物能使新发糖尿病风险 A.增高 B.减低 C.大大减低 D.没有影响 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正确看待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正确看待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常用的降脂药,且与其他的降脂药物相比较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对LDL-C的治疗有较好的预期疗效,被作为了临床上的一线药物。随着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人群逐渐扩大,其使用的安全性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其与新发糖尿病风险轻微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应保证在患者知情的前提下使用,并权衡利弊,以充分发挥出他汀类药物的应有作用,同时减少患者不良风险的发生。 标签:他汀类药物;降脂药;糖尿病风险 目前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的疗效已经得到了众多循证医学证据的证实,人们对他汀认知也逐渐从降胆固醇药物转变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活性药物,随着他汀类药物使用人群的不断扩大,其安全性也受到关注。他汀与新发糖尿病风险轻微增加相关,他汀增加新发糖尿病風险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考虑到他汀类药物带来的预防心血管事件的获益高于其增加的新发糖尿病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应在患者知情权衡利弊的前提下使用。 他汀类药物的治疗过程中,中外患者中出现肝酶升高的风险。其中中国患者的增加轻微明显,因此今后的研究中研制适合中国人群特点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1]。 目前我国血脂异常患者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上制定中效的小剂量他汀维持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冠脉事件的风险,脑卒中事件的发生和复发,并有效降低卒中风险,且不增加癌症死亡风险。说明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获益明显,使用时权衡利弊他汀类药物强效合剂。 丹麦学者研究发现,在诊断为糖尿病前应用他汀类药物与微血管风险增加无明显相关,他汀类药物对微血管病变是否有保护作用不需要其它类似的研究证实[2]。 研究者确认在一项研究一年的随访中与没有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相比,使用他汀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足踝组立即发生率更低,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目前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在有糖尿病史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危害更加严重。今后如何克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参考最新指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四类获益人群: (1)临床确诊ASCVD(冻奶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2)原发性LDL-C升高≥190 mg/dl的患者;(3)无ASCVD,年龄40~75岁,LDL-C70~189 mg/dl的糖尿病患者(4)无ASCVD或糖尿病,LDL-C70~189 mg/dl,且10

他汀类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思维

他汀类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思维 2011年05月28日18:55 来源:好医生网站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病科;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科;4.瑞金集团闵行医院药剂科;5.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剂科 朱斌1 蔡映云2 陆国平3 余波4 翟青5 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除可降低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治疗高脂血症外,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用于冠心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如何正确选择与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需以药物治疗的临床思维为基础,全面掌握病情、患者和药物的情况,因病制宜,因人制宜,制定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 1 他汀类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思维基础 掌握病情在药物治疗之前需进行:①检测血脂水平,明确诊断高脂血症的类型(包括临床诊断与病因诊断);②询问是否有冠心病及其等危症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③划分危险等级和确立调脂治疗的目标,可遵循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见表1)。 掌握患者情况患者的背景资料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密切相关。①生理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妊娠和哺乳等生理情况。尤其是妊娠孕妇应避免使用致畸药物、老年人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明显毒性的药物。②病理情况:包括患者的肝、肾功能,血浆蛋白水平及对药物代谢的快慢类型。③伴发症与伴随用药:高脂血症患者往往还常伴有其他系统的疾病并长期或短期使用其他药物,如伴胃溃疡患者长期服用H受体拮抗药西咪替丁,抑郁症患者长期服用氟西汀,心律失常患者服用胺碘酮,这些药物均可使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增加不良反应。因此,在调脂治疗方案制定之前需仔细询问患者疾病史和用药史,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注意有些药物在体内消除半衰期较长(如氟西汀),即使停止服药,其药物相互作用的危险性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掌握他汀类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1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及瑞苏伐他汀(rosuvastatin)。其药效学与药动学各具不同特点。 1.3.1 药效学他汀类药物主要降低总胆固醇(TC)和LDL-C水平,兼降甘油三酯(TG),以及不同程度的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在同等

他汀类药物的介绍

他汀类药物的介绍 他汀类(statins)药物是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还能轻度降低甘油三酯(TG)和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当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 当前用于临床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罗苏伐他汀等。 一、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1.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 (1)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化学结构中的开放酸部分与HMG-CoA极为相似,因而对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有特异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起到调脂的作用。 (2)调脂疗效: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ATP公布的数据显示,他汀类药物能使TC 下降30%~40%,LDL-C下降35%~45%,TG下降5%~10%,HDL-C升高5%~10%。2.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作用 (1)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抗凝固作用 (3)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作用 (4)抗炎症作用 (5)抗骨质疏松作用 (6)抗肿瘤作用 (7)预防痴呆 二、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一般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表现:恶心、腹泻、腹痛、消化不良、ALT或AST升高。 神经系统表现:失眠、头痛、视觉障碍、眩晕、外周神经病变等。 2.肌肉毒性 临床表现:肌痛、肌无力、严重者引起横纹肌溶解。 他汀类药物单独应用时的耐受性良好,在已有报道的严重肌肉不良反应中,有相当比例与他汀类药物和其它药物的联合应用相关。一般来说,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引起肌病的发生率很低,大约是千分之一,而且与剂量相关。 临床报道,补充辅酶Q10可以改善肌病症状。 3.肝毒性 所有他汀类药物都产生肝毒性,其发生率1%,且呈剂量依赖性。 4.其他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脱发,皮肤瘙痒,白内障,男性性欲丧失、勃起障碍等。 三、他汀类药物的比较与评价 1.药代动力学、剂量和用法 (1)药代动力学 所有的他汀类药物口服均能迅速吸收,4h内血药浓度可达峰值,但吸收程度大不相同,30%~80%。

规范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规范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出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陆宗良教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1],全文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已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第5期正式发表。这是我国成人调脂领域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与1997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2]相比,该指南不仅将“建议”正式定名为“指南”,主要内容也大幅更新。近十年来,在调脂领域,欧美等国家众多大规模随机临床研究结果的发表,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及日本成年人一级预防研究(MEGA)结果的公布,乃至我国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10年及20年的分析结果,均为确定我国血脂异常诊断标准提供了量化依据,依此制订的指南也更切合我国临床实际。 血脂水平分层标准 我国人群的血脂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明显差异。2004年卫生部公布的我国城乡居民营养、膳食、健康情况调查和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报告的亚太地区人群血脂情况调查[3]显示,我国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约为180 mg/dl,较欧美人口调查显示的平均水平(210 mg/dl)约低25%~30%。因此,指南在确定血脂水平分层切点时采取了与国外指南不同的指标(表1)。 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标准 指南引入了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概念。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高血压的致病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4,5]。指南建议按照有无冠心病及其等危症、有无高血压、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多少,并结合血脂水平来综合评估心血管病危险,对人群进行危险分层。该分类也可用于指导临床血脂异常的干预(表2)。

调脂治疗中LDL-C起始值和达标值 在决定进行药物调脂治疗时,需要全面了解患者冠心病及伴随危险因素。指南强调,调脂治疗应将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结合我国的循证医学证据,不同危险人群开始药物治疗时的LDL-C水平及需要达到的LDL-C目标值有很大差异(表3)。高危人群的LDL-C目标值为<100 mg/dl,与ATPⅢ一致。而对于极高危患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缺血性心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LDL-C目标值未采用ATP Ⅲ中规定水平(<70 mg/dl),而认为<80 mg/dl更符合国际多项临床试验结果。最新公布的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提出了相同的血脂控制目标。明确调脂目标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坚持治疗。 他汀类降脂药物在降低LDL-C同时改善心血管预后 他汀类药物治疗在降低高危患者的主要冠脉事件、心梗和死亡等方面的作用十分肯定,但许多高危患者尚未接受上述药物治疗,因此临床上应积极推广使用他汀类药物。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等危症、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血脂水平决定是否需要降脂治疗,如需用药,要先判定治疗目标值。根据患者LDL-C或TC水平与目标值的差距,考虑单用一种他汀的标准剂量是否可达到治疗要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危险分层、合并症和合并用药)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果血LDL-C水平和目标值相差较远,可选择他汀与其他降脂药联合应用。 另外,新指南从国情出发,未采用强化降脂的概念,对为了追求提高LDL-C降低程度而一味增大药物剂量持审慎态度。最近有研究表明,虽然强化降脂可减少心血管事件,但与降低患者死亡率无明确关系。TNT试验[6]在应用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的开放标签试用期后,患者的平均LDL-C水平<130 mg/dl者随机接受10 mg/d(5006例)或80 mg/d(4995例)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随访4.9年。结果显示 ,与阿托伐他汀10 mg组相比,阿托伐他汀80 mg组主要心血管事件绝对危险降低2.2%,相对危险降低22%(P=0.0002),但总死亡率两组无差异。此外,阿托伐他汀80 mg组肝酶异常发生危险增加6 倍。试验中出现了5例横纹肌溶解(其中80 mg组2例)。对于80 mg阿托伐他汀的安全性及其是否适用于广泛人群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