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陈忠实介绍和访谈

陈忠实介绍和访谈

陈忠实介绍和访谈
陈忠实介绍和访谈

陈忠实其人

陈忠实,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广泛关注。2016年4月29日7:40左右,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

相关作文素材

最没架子的“大家”

陈忠实,1942年生十西安市灞桥区,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己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散文集《告别白鸽》等30余种。《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自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年),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忙过“自鹿原”年

陈忠实是我认识的最没有架子的大作家,年过花甲的他精力充沛,厚道淳朴,只要自己能办到的事绝不推辞,从他“沟壑纵横”的脸上你就能感受到关中农民特有的气质。“唉,我这性格这辈子都不会变了,为啥?小时候在农村就是个乖娃嘛!”他说。

但要采访陈忠实却极难,不是他拒绝采访,而是太忙。队西文艺界都说今年是“自鹿原”年,电影、电视剧、歌剧、话剧齐上阵,这不但让其他作家眼热,连陈忠实自己都有点招架不住:“《自鹿原》出版也有十年了,到现在你年都有三四万册的销量,不断再版,读者一热度不减,不知道是乍回事?”

一个多月前我给他打电话,电话那头陈先生的嗓门挺高:“我在原上陪北京人艺的导演林兆华、演员蹼存昕体验生活呢,你来不来采访?”我一惊,60多岁的人了,还走村串巷。“您可注意身体!”我提醒他。“没事!”真拿这老头没办法。一个月转眼过去,在我的不断催促下,陈先生终于决定“接见”我,不过只有一个小时。

“能人”受益在《论语》

与除忠实交谈,分明能感到他深厚的“农民”情结。他说不论自己走得多远,根永远在陕西农村。“我爷爷和父亲都是有点文化的农民,爷爷还当过几年私塾先生,家里多少有几本书,肚里也就相对多点墨水。因此,在村里,我小小年纪就显现出管理才能,是个‘能人’。谁家过红自喜事,给娃庆满月,都请我记账,分配香烟、瓜子、糖果。有些农民家穷,拿出的东西有限,就得巧妙地分配、掌握着使用。”

走上写作路,是因为一本手抄书。“我小时候很调皮,一次爬到老家的楼上,发现一个破木箱,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本用毛笔誊抄的《论语》,那字体非常工整,父亲说那是我爷抄的,我压根不信,简直跟印刷的一模一样,我对这部书少扣生了浓厚兴趣,虽然里面的句子似懂非懂,但从中竟也悟出一些道理。那时候不懂收藏,虫吃鼠咬,屋顶漏雨,

那部《论语》最后竟不翼而飞了。”

陈忠实眼下除写些短篇和散文,为卜一部创作积祟生活素材外,就是为他人的书写序了。别人都以为像他这样的大作家写个千把字的序言易如反掌,陈忠实叹道:“写序其实很费劲,这些作者一都是我多年的朋友,我得研究他们的作品,思考作品中最可珍贵的东西,序言中不能全部是溢美之词,但又得适当鼓励,这个分寸要拿捏得合适。”

痴迷足球的“老玩童”

陈忠实身材高大,虽有些清瘦,但身板很硬朗。有捞面吃,有足球石,有秦腔听,就是陈忠实对生活的全部要求。几十年来,不论多么忙,遇上电视转播篮球、足球、乒乓球赛都要收看,尤其对足球,从痴迷到渐成专家,时常在报上开令栏评球。有一年世界杯,为了避免家庭干扰,他索性在宾馆包了一个房子美美地过了一把足球瘾,被大伙称作“老玩童”。

陈忠实还是一个家庭观念极强的人,对孩子们面冷心软,不护短。但他却娇惯孙子,他曾自豪地说:“哄孙子睡觉我最拿手。”而他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地方就挂着他和小孙子的合影,小孙子表情顽皮,他慈祥地笑着。

馍不熟时不揭锅

陕西文坛尽管是“群雄逐鹿”,但近些年很少有人拿出像《白鹿原》这样厚重斑斓、在海内外都产生深远影响的巨作。陈忠实说:“陕西在上世纪80年代曾出现一个青年作家群,例如路遥的《人生》就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2000年,路遥推出的《平凡的世界》,被当代大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长篇小说。贾平凹惊人的创作数量,邹志安、晓雷、京夫、叶广芩各具风采的散文、小说同样震动着文坛。20多年过去,有的已不在了。”陕西文坛的创作目前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陈忠实更关心青年人,“这一代作家人数众多,但在全围远没有形成影响,这是我作为省作,协主席最感迫切的事情。”

陈忠实深有感触地说:“作家有一桶水,才能给读者提供一碗水。要当一个好作家,就得走进生活,这是写作的法典。一些新锐作家把写作当成游戏,一年出几本书,而且很畅销,这是快餐书,吃过即忘。而真正作家的书应该经得起人们细嚼慢咽,经得起长时间的感受回味。”

回忆起自己12年前写《白鹿原》的情景,一切历历在目:“我躲在乡下一间小屋中整整四年,没有干扰,没有城里的是是非非,当地农民都很淳朴,从不问你在写什么,这就是一个作家最好的写作环境了。”陈忠实笑说:“当了作家反而彻底回到了农村,很多人都以为我失踪了,后来打听到我在写长篇,就议论猜测在写什么。我捂得严严地不说。在我的感觉里,写作就好比蒸馍,馍不熟时不能揭锅,否则就漏气了。”陈忠实语

说文学边缘化,我看不是坏事。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不以经济为主体,让文学成了中心,反倒是不可想象的。陶渊明能采菊东篱下,是因为他能吃饱饭,如果他连饭都吃不饱,即使给他一个桃花源,他也早跑出去要饭了。

历史不只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它更深的层面是旧的心理秩序不断被打破、新的心理秩序不断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人内心会处在焦灼痛苦中,特别是文化人。鲁迅小说《风波》里有个细节,某人进城被剪了辫子,回去后家里陷入大的恐慌:没有辫子怎么活啊?我非常钦佩鲁迅捕捉历史细节的能力,辛亥革命最形象化的“影响”都在这个辫子上了。

写作是最愉快的事

电影、电视剧、歌剧、话剧齐上阵,手机铃声片刻不停,各路人马穿梭于前……面对如此亢奋的节奏,陈忠实,这位扎根在“陕西骊山之南、白鹿原之北、溯灞水而上,距王维的辋川25公里的农民的儿子”,有些疲惫。

白鹿原其实也很古老。史载,周时原上因有白鹿出现,乃祥瑞之兆,故称白鹿原。因汉文帝修陵寝于此,改名霸陵原;再后来,大将军狄青长年于此屯兵,又称狄寨原。直到陈先生的小说《白鹿原》出版,白鹿原,这个被疏远了两千多年的名字,响亮起来。历史留存丰厚的白鹿原,给陈先生的,倒不全是欣喜。童年记忆中,有“一颗美丽柿树,因为弟弟妹妹的意外夭亡,而惨遭拦腰砍伐”;青年记忆中,“在担任公社平整土地学大寨总指挥的10个春天里,有一半日子靠救济粮度过春荒”;中年记忆中,写《白鹿原》之前,“每月挣六七十块钱,上赡养老人,下抚育3个读书的孩子,只要家里尚有白米白面,心中就很满足。”这,不由让我想起《白鹿原》里的一组句子:“大雪后接着是持续的冬旱的奇寒,冻死了白鹿原上的柿子树,老树新树几乎无一幸免。更有给皇帝进贡久负盛名的火晶柿子,现在全都在一个冬天里绝杀断种了。”用词冷绝,痛入骨髓。写下那样的句子,陈先生是否是想到了自己弟弟妹妹?还有那些饥饿岁月?

据说写《白鹿原》时,为晚上能休息好,陈先生想出的法子——咕二两酒。有一口没一口地喝,渐渐有了酒瘾,一般白酒来个二三两才起了个头。两年前,他来武汉的那次聚餐中,与十来人,交杯碰盏,未了,还能泼墨弄诗,和记者谈笑若定,此海量,非比一般。可惜没见他喊一段铿锵秦腔,那该是怎样的一种雄浑、高亢!

毕竟有十多年没长篇问世了。陈先生说不是他不再热爱写作,“写作就是世界上最令人愉悦和有幸福感的事情!就像肚子里有蛋的母鸡,你就算把它放到草窠里它也能下蛋;当然,如果这母鸡肚子里根本就没蛋,你把它放在皇帝的牙床上也没有用。”“写到我变成植物人,如果是那样,只要有思维,我还会写。”面对这样的作家,等待一辈子,也不长。

主要作品

陈忠实已出版长篇小说《白鹿原》《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家之脉》《原下的日子》等著作76种。截止2009年,陈忠实及其作品共荣获文学奖21项,其中三部(篇)作品获得全国大奖,《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荣获省级以上文学奖17项,其中主要有: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1983年《小说界》首届优秀作品奖,散文《原下的日子》获2004年《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短篇小说《日子》获2007年首届蒲松龄小说奖,短篇小说《李十三推磨》获2007年茅台杯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2008年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短篇小说奖、《小说月报》2009年第13届百花奖,2007年陈忠实荣获由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陕西文艺大奖艺术成就奖。有多部(篇)作品被翻译成英、俄、日、韩、越、蒙古等语种文字出版。

《白鹿原》系陈忠实的代表作。据不完全统计,《白鹿原》迄今已发行逾200万册,在国内外读者中反响强烈,在文学界评价很高。评论家认为,该作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现代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鹿三、朱先生这些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含的的典型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年轻一代性格各异、追求不同、极具时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著名学者范曾评价说,“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西方学者评价说,“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说的技巧来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陆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

《白鹿原》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1900—1999),被中国出版集团列入“中国文库”系列,2008年11月入选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深圳商报联合组织的“改革开放30年影响中国人的30本书”,2009年全文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白鹿原》是“30年30本书”唯一入选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大系》百年百卷中唯一全文入选的陕西作家长篇小说,“大系”第五辑(1976—2000)全文入选大陆和台湾作家共七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已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连环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以本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白鹿原》已经拍摄完成。

《可凡倾听》试读:关中风月--陈忠实专访

长篇小说《白鹿原》,把陈忠实推上了陕军东征的主帅之位,五十年农村生活的磨练,为他的创作储存了营养和灵感,历时六年创作的《白鹿原》,如今已经成为新时期文学的扛鼎之作。在这部小说创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和苦涩?陈忠实最近来上海,为他的小说集《关中风月》做宣传,我们在东方出版中心,就《白鹿原》创作的前前后后做了一次长谈。曹:陈忠实老师您好。我每次在电视或者在报刊杂志上,看到您的形象的时候,我自然而然会想起,罗中立先生的

那幅画《父亲》。您觉得农民和作家这两个身份,在您心里,内心这种认同来说,哪个更符合你自己?陈:我感觉还是作家。曹:您觉得从心里感觉上,您跟农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陈:当我不再依赖这块土地来生存的时候,而是靠一支笔在纸上写文章,来决定我们家里头的生存形态的时候,才有了一点文人心理。说起陈忠实,不得不提到《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白鹿原》,可谓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所罕见的精品。故事中主人公六娶六丧,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复杂的人情关系,夹杂着动荡的历史背景,白鹿原在觥筹交错中翻云覆雨。都说艺术源于生活,那么是什么事情激起了陈忠实最初的创作欲望呢?曹:听说您小的时候,开始萌发对写作的喜好,是因为在家里的老宅找到一本书,可能是您爷爷手抄的《论语》,是这样吗?陈:我们家有一个大的、破烂的木箱,我印象很深的是还放着一堆书,我把箱子里的一堆书翻出来,随便问我父亲,我说这《论语》是干什么的,我父亲说是孔子的书,说那个是你爷爷用毛笔抄下来的。激发我写作的事,实际上是赵树理,上初中二年级读《钱寡妇看卦》,他写的短篇小说,很短。我当时就很惊讶,赵树理写农村那些事很生动,文字也很生动,情节也很生动,他写的这些事,这些生活情节,我在生活中差不多都经历过。曹:赵树理描写那些生活都是您最熟悉的?陈:那我都经历过,所以很惊讶,这些东西居然能上书?这些东西如果能上书,能写出来文章,那么我也可能写,接着就在作文本上写小说,就这么快。曹:您记忆当中在作文本上,写的第一个小说是什么内容?陈:《桃园风波》。曹:《桃园风波》有没有发表?陈:没有发表。作文本上老师评价很高,那个时候是五级计分制。曹:老师给您打几分?陈:五分还不行,五字右上角还打一个"+"号,我到现在还记得。陈忠实生长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一个小村子里,父辈都是读过书的人,虽然到了父亲这一代已经是家道中落,但是能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多读点书,却是父亲最大的心愿。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一连出了两个中学生,这成了家里最大的难题:仅靠父亲那一点微薄的收入,是难以供养他和哥哥同时完成学业的。此时的陈忠实将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曹:我知道您小的时候,因为家境的问题,父亲为了保证哥哥能够把师范学校读完,所以跟您说让您休学一年。当时父亲跟您说的时候,您心里头有想法吗?陈:休学当然是谁心里也不愉快的事情,但是我确实能理解。为什么?那一年家里有两个中学生,父亲在生产队里头没有任何收入,后来我父亲实在没办法,跟我说你休一年学。其实他已经盘算好,因为我哥已经读初二了,初三毕业以后让他去考师范学校,那个时候的国家师范学校是学费全包的。曹:后来就是因为休学一年,导致您没有考上大学,是为什么呢?陈:这个主要原因是我学习不好,才没有考上大学,应该把这个前提肯定了。但到真正考不上大学的时候,就不以为自己学得不好,就要找客观原因了,就想到错失了一年。1961年和1962年的大学高考差异特别大,就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到1962年国家招生计划大大缩减。其实1961年就严重了,但1961年困难严重的时候,我们学校高考比例还在百分之五十,四个班百分之五十,到我这一届,1962年这一届,比例是百分之五,录取生占百分之五,录取的学生都没有1960年落榜的学生多。所以在这种失望之下情绪很不稳定,思想压力也大,弄得都神经兮兮。曹:怎么神经兮兮?陈:晚上睡不好睡着老做恶梦,从床上突然就摔到地上。曹:您父亲着急吗?陈:我父亲就害怕我上不了大学,弄个神经病还麻烦了。我那个时候就抱怨过我父亲,要不休那一年学,我要1961年高中毕业,可能就不是这个结局。我父亲就迟疑了,他也没说话,直到我父亲患癌症死的时候,说了一句话,

说我一生中有一件事对不起你,不应该叫你休那一年学,就说了一句话。当时听父亲说这样的愧疚的话,心里很难受,我写过一篇文章写到这个过程。你想想我把这个事早都忘了,而且后来到80年代初,他去世这一年,我已经到处发表作品,也成为一个在陕西还有点影响的青年作家,这些事早都过去了,没有想到这个老人,把我没有考上大学的时候,说的那句怨恨的话,整整记了几十年,直到他临走的时候才告诉我,我真的没办法承受这个东西。也许是生活的考验,也许是生活的给予,虽然没能继续读书,但是陈忠实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继续进行小说题材的写作。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乡村》的出版,标志着陈忠实的创作已经成熟,而此时,创作《白鹿原》的想法,也逐渐在陈忠实的心里生根发芽。曹:您好像在写《白鹿原》之前,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很想在这辈子写一本将来在棺材里头能够垫枕头的书?陈:这应该是当时真实的写作心态,在写这本书之前还没有太强的意识。曹:为什么?陈:我当时把这部小说的准备和写作时间安排作了一个估计,我估计写完就是49岁到50岁了,在当时的心理上,50岁对我来说那就是一个老人的年龄,想到这个年龄,突然心里就有一种惊慌。我喜欢文学,从上初中就喜欢文学,喜欢了大半辈子,到现在尽管发表了一些作品,也出版了两本书,这些东西作为你自己的创作来说,你是不会忘记的,但是在读者层面上可能谁都不记得这些书,你靠什么来安慰你自己这一生的追求呢?一想到50岁这个年龄就有一种恐惧感,后来和一个朋友晚上喝酒的时候,就说到这个话,我说我要给我死的时候,做一本垫到棺材里头的书。曹:这书里每一个人物走到归宿的时候,都会牵动您的心。陈:是的。曹:我知道特别是您写田小娥最后被鹿三杀死的那个情节,当时您难过得不能自已。陈:是。因为田小娥是我的作品里头,第一个死亡的比较重要的人物。这本书写到田小娥死的时候,从字数上还没有折半,但是推进到这儿必须这样,没有她的活路了,我写到她死的时候,看到这个女人以这样的结局被杀死,情绪有点控制不住,眼睛都有点发黑,就静下来抽烟,缓解了好半天,我才忍不住从桌子上拿了一张纸,拿一个粗笔在上头写了三句话,生得痛苦、活得痛苦、死得痛苦,然后放在我的桌子上,这后来才继续写下去。曹:您书中那些人物,比如白嘉轩、鹿子林、田小娥、黑娃、朱先生这些都有原型吗?陈:这些人物和很多事件,都是生活中发生过的,未必有具体的人物,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但故事可以集结到一个人身上去。有一个人他的生活原形依托比较重,就是朱先生,这个是有原型的,他姓牛,我在牛字下面搭一个"人"字,就变成"朱"了。创作结束之后,陈忠实大部分时间都躲在西安市东郊老家的旧屋里。有人说陈忠实将继续他的小说创作,还有人说陈忠实写尽了他一生的精髓,无法再进行写作了,言论众说不一,那么究竟老陈自己真正的想法又是什么呢?曹:《白鹿原》写了整整四年。您还记得写完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陈:写完那一章的时候,直接的感觉,就是你在一个地窖里头整整爬行了四年,突然到洞口看见光明的时候,人晕眩了,就是这种感觉。曹:听说您还放了一把火?陈:回家的时候,心里还有一种不甘,觉得心里有一种东西没有释放,我就坐在河堤上抽烟,无意间把火柴扔到干草里头去点着了,小西风一吹顺着河堤的干草就烧过去了,我才有一种释放的感觉。然后回到家,把录音机的声音放到最大,放的都是秦腔名角儿的唱段,把屋里头所有的电灯都开着,所有空着的房子,只要有电灯全部开着,我院子里头还有一个露天的灯也开着,整个院子里头,半个村都能听见秦腔的音乐。村里头一些人以为我家里有什么事,连着来了几个人:"忠实,是不是有啥事叫帮忙的?"我说没有啥事,"那你把灯开得那么亮干什么?"

他们进来就在那儿抽一根烟,听一段戏,就分别走了。然后我下了一碗面条,喝了两盅酒,晚上就睡着了。曹:当时心里有没有一个预估,这本书也许将来,在读者当中会引起一些反响?陈:这个我也操心,我那个农民夫人也操心。曹:您夫人操心什么?陈:她更实惠一些,顺口问一句,这写完以后出不了咋办?出不了书咋办,这应该是我心里最疼的一点,你想你磨蹭了四年如果不能出版,你说你还活什么?不要说你棺材里头没有一个可以枕的枕头,当下这日子都活不成了。我顺口就回了一句,我反应也很敏锐,我说这本书如果不能出版,我来养鸡。曹:出版到现在十多年,这本书累计销售差不多有过百万了?陈:现在就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家,已经印到大概130万了。曹:所以您的农民夫人就不用担心了。陈:现在就不用养鸡了。曹:可是为什么写完《白鹿原》之后,您就说自己对写小说的兴致,慢慢开始有点降温?陈:这个我也搞不大清楚,一个作家跟另一个作家不一样。有人能连着写长篇,我也很羡慕,但是我写完这个长篇以后,好长一段时间不要说长篇小说,连对小说这种形式的兴趣,一下子就减到最低处,反而倒开始更喜欢散文写作。曹:我们知道您在写作之余,一直说生活当中有三个"情人",一个是雪茄、一个是酒、还有一个就是足球是吧?在我们的印象当中,西北人应该都是抽旱烟的,您好像显得很洋派?陈:开始抽烟也是抽很便宜的烟卷,就是白的,大概一毛钱左右的烟卷,后来连这个也抽不起了。农村基层干部见面,总得让一下烟,那一盒烟就让完了,我就更浪费不起了,后来就跟他们学着抽旱烟。到城里头,我第一感觉不方便的就是烟灰,烟锅里头的烟灰没办法磕出来,磕在哪儿都不文明,烟灰杆也不能敲,敲的声音也很不好听,后来没办法,我就把烟杆舍弃了,改抽雪茄。曹:那酒呢,您现在还喝吗?陈:我其实年轻的时候不喝酒,一喝酒就呛,就受不了。那部小说写到最后一年的时候,那些人物都到归属阶段了,归属阶段大部分都是悲剧型的,让我很难承受。一旦涉及到一个人物死亡,写完以后,这个人物就从脑子里头打不走,晚上常常睡不着觉。后来无奈,我就开始喝酒,试着喝酒,别人也说你喝点白酒晚上就能睡好。我本来不喝酒,喝了以后真的睡觉好,后来不到半年时间,就把家里存的那些好酒赖酒,全喝完了。喝完了以后就有酒瘾了,不管写不写作,晚上睡觉前就想喝二两。曹:我知道您是特别忠实的球迷,世界杯的时候因为时差的关系,您总是熬夜看球赛?陈:上一届世界杯,我就看半夜一点以前的,一点以后我就不看了,以前50岁左右的时候都要看。今天的陈忠实,过着简单的生活,在经历小说创作的巅峰期之后,虽然进入了一段时间的空白期,但是这位老人依然不卑不亢,而对于《白鹿原》,陈忠实也有着自己的期待。曹:林兆华说如果《白鹿原》搬上银幕的话,包括他那时候做话剧的时候也说过,他觉得里头有一个角色您很合适:鹿三。陈:我开玩笑说的,那些记者问我,陈老师不管演电视演电影,你适合演哪个角色?我说我适合演鹿三,而且是晚年的鹿三。曹:其实对于新时期的文学来说,陕军是一个特别不容忽视的力量,无论是路遥、贾平凹或是您,整个陕军当年有一个陕军东征,带动了中国新时期长篇小说热。您觉得在陕军当中,比如说您跟路遥,跟贾平凹,同样是西北作家,每个人分别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陈:我们这三个人,从生活的地域上头,就很有特点,正好是陕西三块地域的三个人,我是关中,路遥是陕北,平凹属于陕南。曹:我听说陕西流行这样一句话,挺有意思的:"陈谷陈糠陈忠实,假烟假酒贾平凹"。陈:这个话我听过,后来我还听人说贾平凹把这句话,当作对联给个朋友写下来,挂在一个朋友的书房里,不知道是真是假。长篇小说《白鹿原》,把陈忠实推上了陕军东征的主帅之位,五十年农村生活的磨练,为他的创作储存

了营养和灵感,历时六年创作的《白鹿原》,如今已经成为新时期文学的扛鼎之作。在这部小说创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和苦涩?陈忠实最近来上海,为他的小说集《关中风月》做宣传,我们在东方出版中心,就《白鹿原》创作的前前后后做了一次长谈。曹:陈忠实老师您好。我每次在电视或者在报刊杂志上,看到您的形象的时候,我自然而然会想起,罗中立先生的那幅画《父亲》。您觉得农民和作家这两个身份,在您心里,内心这种认同来说,哪个更符合你自己?陈:我感觉还是作家。曹:您觉得从心里感觉上,您跟农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陈:当我不再依赖这块土地来生存的时候,而是靠一支笔在纸上写文章,来决定我们家里头的生存形态的时候,才有了一点文人心理。说起陈忠实,不得不提到《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白鹿原》,可谓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所罕见的精品。故事中主人公六娶六丧,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复杂的人情关系,夹杂着动荡的历史背景,白鹿原在觥筹交错中翻云覆雨。都说艺术源于生活,那么是什么事情激起了陈忠实最初的创作欲望呢?曹:听说您小的时候,开始萌发对写作的喜好,是因为在家里的老宅找到一本书,可能是您爷爷手抄的《论语》,是这样吗?陈:我们家有一个大的、破烂的木箱,我印象很深的是还放着一堆书,我把箱子里的一堆书翻出来,随便问我父亲,我说这《论语》是干什么的,我父亲说是孔子的书,说那个是你爷爷用毛笔抄下来的。激发我写作的事,实际上是赵树理,上初中二年级读《钱寡妇看卦》,他写的短篇小说,很短。我当时就很惊讶,赵树理写农村那些事很生动,文字也很生动,情节也很生动,他写的这些事,这些生活情节,我在生活中差不多都经历过。曹:赵树理描写那些生活都是您最熟悉的?陈:那我都经历过,所以很惊讶,这些东西居然能上书?这些东西如果能上书,能写出来文章,那么我也可能写,接着就在作文本上写小说,就这么快。曹:您记忆当中在作文本上,写的第一个小说是什么内容?陈:《桃园风波》。曹:《桃园风波》有没有发表?陈:没有发表。作文本上老师评价很高,那个时候是五级计分制。曹:老师给您打几分?陈:五分还不行,五字右上角还打一个"+"号,我到现在还记得。陈忠实生长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一个小村子里,父辈都是读过书的人,虽然到了父亲这一代已经是家道中落,但是能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多读点书,却是父亲最大的心愿。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一连出了两个中学生,这成了家里最大的难题:仅靠父亲那一点微薄的收入,是难以供养他和哥哥同时完成学业的。此时的陈忠实将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曹:我知道您小的时候,因为家境的问题,父亲为了保证哥哥能够把师范学校读完,所以跟您说让您休学一年。当时父亲跟您说的时候,您心里头有想法吗?陈:休学当然是谁心里也不愉快的事情,但是我确实能理解。为什么?那一年家里有两个中学生,父亲在生产队里头没有任何收入,后来我父亲实在没办法,跟我说你休一年学。其实他已经盘算好,因为我哥已经读初二了,初三毕业以后让他去考师范学校,那个时候的国家师范学校是学费全包的。曹:后来就是因为休学一年,导致您没有考上大学,是为什么呢?陈:这个主要原因是我学习不好,才没有考上大学,应该把这个前提肯定了。但到真正考不上大学的时候,就不以为自己学得不好,就要找客观原因了,就想到错失了一年。1961年和1962年的大学高考差异特别大,就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到1962年国家招生计划大大缩减。其实1961年就严重了,但1961年困难严重的时候,我们学校高考比例还在百分之五十,四个班百分之五十,到我这一届,1962年这一届,比例是百分之五,录取生占百分之五,录取的学生都没有1960年落榜的学生多。所以在这种失望

之下情绪很不稳定,思想压力也大,弄得都神经兮兮。曹:怎么神经兮兮?陈:晚上睡不好睡着老做恶梦,从床上突然就摔到地上。曹:您父亲着急吗?陈:我父亲就害怕我上不了大学,弄个神经病还麻烦了。我那个时候就抱怨过我父亲,要不休那一年学,我要1961年高中毕业,可能就不是这个结局。我父亲就迟疑了,他也没说话,直到我父亲患癌症死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说我一生中有一件事对不起你,不应该叫你休那一年学,就说了一句话。当时听父亲说这样的愧疚的话,心里很难受,我写过一篇文章写到这个过程。你想想我把这个事早都忘了,而且后来到80年代初,他去世这一年,我已经到处发表作品,也成为一个在陕西还有点影响的青年作家,这些事早都过去了,没有想到这个老人,把我没有考上大学的时候,说的那句怨恨的话,整整记了几十年,直到他临走的时候才告诉我,我真的没办法承受这个东西。也许是生活的考验,也许是生活的给予,虽然没能继续读书,但是陈忠实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继续进行小说题材的写作。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乡村》的出版,标志着陈忠实的创作已经成熟,而此时,创作《白鹿原》的想法,也逐渐在陈忠实的心里生根发芽。曹:您好像在写《白鹿原》之前,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很想在这辈子写一本将来在棺材里头能够垫枕头的书?陈:这应该是当时真实的写作心态,在写这本书之前还没有太强的意识。曹:为什么?陈:我当时把这部小说的准备和写作时间安排作了一个估计,我估计写完就是49岁到50岁了,在当时的心理上,50岁对我来说那就是一个老人的年龄,想到这个年龄,突然心里就有一种惊慌。我喜欢文学,从上初中就喜欢文学,喜欢了大半辈子,到现在尽管发表了一些作品,也出版了两本书,这些东西作为你自己的创作来说,你是不会忘记的,但是在读者层面上可能谁都不记得这些书,你靠什么来安慰你自己这一生的追求呢?一想到50岁这个年龄就有一种恐惧感,后来和一个朋友晚上喝酒的时候,就说到这个话,我说我要给我死的时候,做一本垫到棺材里头的书。曹:这书里每一个人物走到归宿的时候,都会牵动您的心。陈:是的。曹:我知道特别是您写田小娥最后被鹿三杀死的那个情节,当时您难过得不能自已。陈:是。因为田小娥是我的作品里头,第一个死亡的比较重要的人物。这本书写到田小娥死的时候,从字数上还没有折半,但是推进到这儿必须这样,没有她的活路了,我写到她死的时候,看到这个女人以这样的结局被杀死,情绪有点控制不住,眼睛都有点发黑,就静下来抽烟,缓解了好半天,我才忍不住从桌子上拿了一张纸,拿一个粗笔在上头写了三句话,生得痛苦、活得痛苦、死得痛苦,然后放在我的桌子上,这后来才继续写下去。曹:您书中那些人物,比如白嘉轩、鹿子林、田小娥、黑娃、朱先生这些都有原型吗?陈:这些人物和很多事件,都是生活中发生过的,未必有具体的人物,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但故事可以集结到一个人身上去。有一个人他的生活原形依托比较重,就是朱先生,这个是有原型的,他姓牛,我在牛字下面搭一个"人"字,就变成"朱"了。创作结束之后,陈忠实大部分时间都躲在西安市东郊老家的旧屋里。有人说陈忠实将继续他的小说创作,还有人说陈忠实写尽了他一生的精髓,无法再进行写作了,言论众说不一,那么究竟老陈自己真正的想法又是什么呢?曹:《白鹿原》写了整整四年。您还记得写完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陈:写完那一章的时候,直接的感觉,就是你在一个地窖里头整整爬行了四年,突然到洞口看见光明的时候,人晕眩了,就是这种感觉。曹:听说您还放了一把火?陈:回家的时候,心里还有一种不甘,觉得心里有一种东西没有释放,我就坐在河堤上抽烟,无意间把火柴扔到干草里头去点着了,小西风一吹顺着河堤的干草就烧过去了,我才有一种

释放的感觉。然后回到家,把录音机的声音放到最大,放的都是秦腔名角儿的唱段,把屋里头所有的电灯都开着,所有空着的房子,只要有电灯全部开着,我院子里头还有一个露天的灯也开着,整个院子里头,半个村都能听见秦腔的音乐。村里头一些人以为我家里有什么事,连着来了几个人:"忠实,是不是有啥事叫帮忙的?"我说没有啥事,"那你把灯开得那么亮干什么?"他们进来就在那儿抽一根烟,听一段戏,就分别走了。然后我下了一碗面条,喝了两盅酒,晚上就睡着了。曹:当时心里有没有一个预估,这本书也许将来,在读者当中会引起一些反响?陈:这个我也操心,我那个农民夫人也操心。曹:您夫人操心什么?陈:她更实惠一些,顺口问一句,这写完以后出不了咋办?出不了书咋办,这应该是我心里最疼的一点,你想你磨蹭了四年如果不能出版,你说你还活什么?不要说你棺材里头没有一个可以枕的枕头,当下这日子都活不成了。我顺口就回了一句,我反应也很敏锐,我说这本书如果不能出版,我来养鸡。曹:出版到现在十多年,这本书累计销售差不多有过百万了?陈:现在就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家,已经印到大概130万了。曹:所以您的农民夫人就不用担心了。陈:现在就不用养鸡了。曹:可是为什么写完《白鹿原》之后,您就说自己对写小说的兴致,慢慢开始有点降温?陈:这个我也搞不大清楚,一个作家跟另一个作家不一样。有人能连着写长篇,我也很羡慕,但是我写完这个长篇以后,好长一段时间不要说长篇小说,连对小说这种形式的兴趣,一下子就减到最低处,反而倒开始更喜欢散文写作。曹:我们知道您在写作之余,一直说生活当中有三个"情人",一个是雪茄、一个是酒、还有一个就是足球是吧?在我们的印象当中,西北人应该都是抽旱烟的,您好像显得很洋派?陈:开始抽烟也是抽很便宜的烟卷,就是白的,大概一毛钱左右的烟卷,后来连这个也抽不起了。农村基层干部见面,总得让一下烟,那一盒烟就让完了,我就更浪费不起了,后来就跟他们学着抽旱烟。到城里头,我第一感觉不方便的就是烟灰,烟锅里头的烟灰没办法磕出来,磕在哪儿都不文明,烟灰杆也不能敲,敲的声音也很不好听,后来没办法,我就把烟杆舍弃了,改抽雪茄。曹:那酒呢,您现在还喝吗?陈:我其实年轻的时候不喝酒,一喝酒就呛,就受不了。那部小说写到最后一年的时候,那些人物都到归属阶段了,归属阶段大部分都是悲剧型的,让我很难承受。一旦涉及到一个人物死亡,写完以后,这个人物就从脑子里头打不走,晚上常常睡不着觉。后来无奈,我就开始喝酒,试着喝酒,别人也说你喝点白酒晚上就能睡好。我本来不喝酒,喝了以后真的睡觉好,后来不到半年时间,就把家里存的那些好酒赖酒,全喝完了。喝完了以后就有酒瘾了,不管写不写作,晚上睡觉前就想喝二两。曹:我知道您是特别忠实的球迷,世界杯的时候因为时差的关系,您总是熬夜看球赛?陈:上一届世界杯,我就看半夜一点以前的,一点以后我就不看了,以前50岁左右的时候都要看。今天的陈忠实,过着简单的生活,在经历小说创作的巅峰期之后,虽然进入了一段时间的空白期,但是这位老人依然不卑不亢,而对于《白鹿原》,陈忠实也有着自己的期待。曹:林兆华说如果《白鹿原》搬上银幕的话,包括他那时候做话剧的时候也说过,他觉得里头有一个角色您很合适:鹿三。陈:我开玩笑说的,那些记者问我,陈老师不管演电视演电影,你适合演哪个角色?我说我适合演鹿三,而且是晚年的鹿三。曹:其实对于新时期的文学来说,陕军是一个特别不容忽视的力量,无论是路遥、贾平凹或是您,整个陕军当年有一个陕军东征,带动了中国新时期长篇小说热。您觉得在陕军当中,比如说您跟路遥,跟贾平凹,同样是西北作家,每个人分别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陈:我们这三个人,从生活的地域上头,就很有特点,正

好是陕西三块地域的三个人,我是关中,路遥是陕北,平凹属于陕南。曹:我听说陕西流行这样一句话,挺有意思的:"陈谷陈糠陈忠实,假烟假酒贾平凹"。陈:这个话我听过,后来我还听人说贾平凹把这句话,当作对联给个朋友写下来,挂在一个朋友的书房里,不知道是真是假。睑纰鹘紈剑嬌塒药檣纊浓鎬衬氢訐難釘諭餑烦妇軍鋃薈镟塋榮硗奪壽訃碛賒抟汇烛飆浑撳黽詐簫轵妇嘗雛載鹤盧椭趕萨歟誑泼烛譖绘詫蔭。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人物传记阅读:陈忠实——独开水道也风流

人物传记阅读:陈忠实——独开水道也风流陈忠实:独开水道也风流 张丹华 【陈忠实,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鹿原》、短篇小说集《乡村》等。40多年的创作生涯里,他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陈忠实的追思堂设在陕西省作家协会高桂滋公馆内。遗像上,陈忠实身穿天蓝色的衬衫,笑着看向远方。 4月28日一早,陈忠实的女儿陈黎力打来,说她爸看起来情况不好,要我找一张照片。找来找去,照片虽多,但合乎要求的,还是作家王蓬当年在陕北红碱淖给陈忠实照的那张。邢小利说。他是《陈忠实传》的,也是与陈忠实共事28年的陕西省作协同事。 追思堂里,照片下的案几上只摆放了一本《白鹿原》,大红皮精装的第一版。 谁也逃脱不了时代的影响 4月29日陈忠实去世后,陕西省作协大院里来吊唁的人就没断过。人们三五成地聚在一起,有的低声谈论这位作家的过往种种,有的高声辩论《白鹿原》的主题灵魂,穿梭其中,听到最多的一句是那个时代。 那时候,农家子弟想跳出农门,只有招工、参军、高考三条路。当所有的路都走不通了,就只能寄希望于通过文学寻求人生的出路,这是很现实的。邢小利说。 陈忠实的第一个文学引路人是赵树理。当他学到课本中的《田寡妇看瓜》时,心里惊讶,这些农村里司空见惯的人和事还能写进文章。他觉得自己也能写这样的故事。 陈忠实在‘文革’时已经很出名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接班以后》在1973年出版后让不少人认识了他。西安电影厂花费了30万元拍成电影,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1975年,小说又被改编成连环画,首印25万册。邢小利说,陈忠实后来一直不怎么提这段故事。 接下来的两年,陈忠实又发表了短篇小说《高家兄弟》和《公社书记》。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的陈忠实对文学还没有太多认识。邢小利说,这些作品的主题都是按当时的要求跟着潮流走的,连陈忠实自己都说,事后简直不敢再看。 邢小利对一个细节印象深刻:2012年9月11日,他和作家雷电陪同陈忠实去北京,坐在火车上闲聊时扯到了文革。陈忠实突然很激动:那个时代就是那个样子,当时谁都不觉得那是不正常。我现在也想不通怎么能写出那样的文章。 谁也逃脱不了时代的影响,那个时候的陈忠实还跳不出时代的局限。站在省作协的小院子里,看着人来人往,前来吊唁的徐剑铭说。这个剑铭就是陈忠实《有剑铭为友》中的剑铭,是上世纪70年代西安一位活跃的工人业余作家,小陈忠实两岁。 在1973年7月出版的《陕西文艺》创刊号中,路遥的《优胜红旗》、陈忠实的《水库情深》、徐剑铭的《不熄的火种》分列小说、散文、诗歌三大板块头题。 陈忠实发行的各种文集里基本不收录文革前和文革时期的作品。2011年,白鹿书院把陈忠实所有铅字见报的作品集结成册,作为供研究用的内部刊物,这套《陈忠实集外集》对研究文革前后的文学有着重要的价值。 忠实于自己、忠实于历史、忠实于现实 文革结束后,陈忠实开始反思。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从1962年开始自学封闭的文学探索也需要拨乱反正。 1979年,调整好心态的陈忠实发表了《信任》,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当时,陈忠实迫切地需要鼓励和自信。《信任》得到认可,对他有很积极的意义。邢小利说。 陈忠实没有停止反思。他参悟到了作家的人格与境界的内在:人格精神的错位,往往会

100个人物事件写作素材大汇总

写作素材之人物事件篇 1、湖南长沙县的张晓勇年考上清华大学,1996 年毕业后被知名外企录用,2001 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又辞去外企管理工作,回到长沙一家物业公司做保安内勤。“保安哥”不高高在上,放下身段尽显亲情的举动值得我们学习。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发展,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更多年迈的父母需要子女的关怀,常回家看看成为很多父母的期盼,父母不是需要物质的满足,更多需要一种精神食粮。从这个层面来说,“保安哥”为了照顾父母,选择亲情放弃前程的情怀让我们为之感动。 2、“沈阳大爷“王福顺在人行道上被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撞倒后。男子停车询问大爷是否需要就医,大爷对撞人者说: “孩子,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事后媒体采访才发现他是一名保安,月薪只有1750 元,根本没有医保,他这样说只是为了给撞人的小伙子解围。这位宽容的大爷被无数网友成为“中国好大爷”。一句短短的话语,为别人驱走了黑暗,带来融融的暖意。 3、那一年,郑州菜农韩红刚看着卖不出去的萝卜,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其让萝卜烂在地里,不如免费让市民免费拨萝卜。于是市民像蝗虫一般涌来,把韩红刚种的六十多万斤萝卜哄抢一空,还把他套种的红薯也偷去了三四万斤。 不过,在巨大的损失面前,韩红刚没有埋怨,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开了微博。微博里,他甚至希望那些没有抢到萝卜的市民能够原谅他。他真情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热心市民和媒体的帮助下,郑州市民为韩红刚摆起了红薯摊。结果,红薯热卖。 4、近日,一车主违停,前挡风玻璃上留下一张“小孩急看病”的纸条,交警巡查发现后,开了一张警告单,并留言回复 “人来后速将车移走”。这位交警采取了人性化的执法手段,这让我们看到的是执法的人性化,感受到的是不再教条执法的温暖。 5、近日,湖南的博士后向忠诚放弃高薪职位,转而卖起了包子。过了而立之年选择重新创业,这位博士后看中的是什么呢?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曾滋养了多少代人的成长。但在国人消费升级的当下,传统饮食也面临继承与创新的重大课题。从这个角度说,这位博士后的个人选择,也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向忠诚在营销中,针对80 后和90 后消费人群,将 60%的包子品种运用了网络用语,让“土包子”变得时尚起来。湖南这位博士后卖包子的举动打破了俗见,也给我国其他历史经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6、中国本不缺工匠精神。中国人务实,漫长历史中实用性技术的突破灿若星河。往远了说,“士农工商”四民,“工”可是柱石之一。四大发明、古长城、兵马俑、赵州桥、故宫角楼,无不是工匠精神的极致展现。墨子是先秦大哲学家,但他一度热衷干木匠的活。诸葛亮战场上多少“木牛流马”,都是匠心独运。鲁班就更不用说,留下诸多神话般传说。只是,

陈忠实

平淡中的悲喜 ----浅析陈忠实《日子》 陈忠实的短篇小说《日子》,是篇很值得仔细品味的小说。关于小说的主旨,不同偏好的人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我认为,就创作细节而言,该小说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地方,但从其以平淡表现悲剧性命运的努力而言,基本上是成功的。 《日子》是一篇悲剧性小说。主人公的所谓“执著”、“坚毅”只是悲剧的道具。小说中的“硬熊”是生活在当下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一个艺术标本,他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农民,而是我们曾经拥有或已被泯灭的传统精神中的一个依稀可辨的亮点。我之所以把《日子》称为悲剧小说,是基于下面几个方面的考虑。其一,从小说事件的发生过程而言,它符合悲剧的基本特征。主人公与命运做着坚决的抗争,然而梦想最终被现实挤压得粉碎。小说的结尾,农民说:“大不了给女子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喀!”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含义,在笔者看来,它并不是主人公与现实达成和谐的喃喃自语,而是向命运展开新一轮抗争的宣言。这句话不是悲剧的结局,而是同一悲剧的再次重演,只是每次重复都负载着更多的希冀,也必将承受更多的痛苦。第二点,从小说的语言风格来看,也是具有戏剧化的现场感。文章的视角比较单一,只有一个叙述人“我”,故事的全过程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开,读者很容易与“我”进行角色换位,介入到小说描写的场景中去。对一个悲剧而言,叙述者恰如其分地抒情与说明是必要的,我们可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找到不少类似的表演。但这种表演如果过多,则是对小说悲剧美的一种戗害。《日子》里的“我”只是一个情节和话语的助推着,直接参与思维、体现主体意识的地方并不多。其三,整篇小说的底色是一种平淡的美丽,其和缓而不惮重复的叙述方式,也造成一种忧郁和伤感,形成一种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隔膜。这种叙述很具表演性和舞台效果,为读者的审美想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这明显不同于《白鹿原》中那种宏大的叙事结构。 悲剧性是《日子》的核心精神。我们阅读完这篇小说,并没有感到它是令人讨厌的,某些场景和对话,我们甚至还会产生重新咂摸一下的欲望。就作品提供的场景而言,《日子》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相当单纯、明快。我们的视角沿着作者指引,无可避免地落在小说的主人公农民身上。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不顾外部的现实环境,守着自己祖传的那点血性,貌似坚强地活着,与周围做着默默无言地对抗。然而他并不能解释自己的处境,他的追求陷入一种悖论。因为不适应周围,所以选择“石头才是咱爷”的生活;其“准备把沙滩翻个过儿”的最终目的,又是指向现实的——“只要娃儿们能考大学”。在农村,父母把孩子送到大学的目的只有两个,其一,为孩子辅就一个满好的将来,从而不重复自己有过的困苦生活;其二,同时也改变自己的现状。这二者难以清楚地分开,但对现实的不满却是其共同之处。一方面安于现实、安于重复,一方面又寄意于对现状的摒弃,这也是主人公思想上的一个死结。他因女儿没分到重点班就被击倒了三天,更说明他的执着、调侃、幽默背后,有着多么深刻的精神负担。在阅读当中,我们能够感到主人公的矛盾与痛苦,我们有时候甚至庆幸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悲剧又往往超越剧中主人公的命运,而指向整个人类宿命。 陈忠实《日子》里主人公与余华《活着》里福贵的追求,表面上是截然相反的。农民是一个生活在别处的孤独灵魂,主观上与当下隔开一段保护性距离,然

陈忠实的一生

陈忠实的一生 有陈忠实先生这样经历的作家并不少。在基层和家乡工作,写的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因为写作的缘故,他们能与那沉浮保持心理的距离;因为浸淫其中的缘故,他们又与乡人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体验到的痛楚,即使运用了艺术的表达,你也会清醒地知道那不是虚构的生活,那是生活的一个截面。陈忠实先生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犹如老农侍弄庄稼一样,精心地侍弄着笔墨,让它们结出自己想要的果实。 由此我们读到了陈忠实先生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一大批生动的乡村小说。无论是老汉还是小妹,是心胸狭隘的老妪还是艰难求生的新媳妇,他们努力在不同的政策和环境下求生存,追求在如今看来仿佛微不足道的生活改善。乡村并不宁静,人间所有的悲喜剧,在那里也日日都熙熙攘攘地上演,每个人都身兼演员与观众的双重角色。陈忠实先生饶有趣味地描写他们,创造他们,让他们或歌哭或默然,在田头菜地与锅灶牛圈间感受温暖寒凉,让他们用尽村人的幽默和狡狎,展示生存的艰难与智慧。这批生动的农民的画像,让一个时代的乡村生活用一种安静的形式存留下来,无论多少年过去,仍会在时间的长廊深处,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光辉。 然后,有一个裂变产生了。这个裂变也让我们知道,如果有足够的积累,足够的悟性,适时而有力的自我要求,人的创造力是多么无限。陈忠实先生不愿意也不喜欢别人说他的《白鹿原》是一

个奇迹,因为奇迹即意味着借助着某种不可言说的力量,由奇迹产生的结果不是必然的。我却依然以为它是一个奇迹,因为它远远地超出了那个时期普遍的水准,无论是美学上的追求或是文学技巧上的运用,甚至是对待最敏感的性与政治这两大难题,都不为偏见与时代所困,展示了一种博大的丰富的内在气度。…… 陈忠实先生自己也视那次在创作之前所发生的内心的文化剥离为一件大事。这个剥离是一个过程,是他一直意识到并痛苦承受的一种蜕变的前奏。通向《白鹿原》的过程中,在其他的作品如《蓝袍先生》中已经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而最终的完成并以作品的形式固化,就是《白鹿原》。在我看来,那是某种意义上的一次顿悟才产生的惊人一“跃”。这次顿悟,使他完成了“三级跳”:一是使他跳出了既有的自我认同,二是跳出了现有的体验世界方式的局限性,三是跳出了多年以来形成的表达方式。 一般来说,艺术家如何呈现,就已经告诉了别人他已如何判断。从陈忠实先生的这种呈现,我们可以看出的,是一种博大的人类情怀。它未囿于任何教条、原则或教义,亦未让他谙熟于心且轻松演示的儒家传统占据话语权。在丝丝入扣、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没有有意识的前置理论和教条,故事进程中无数次评论与判断的可能性与冲动,都被他轻易地放过,从而自始至终地保持了叙述的不动声色。这种沉着与从容,只能是作者在生命中早已磨砺出的一种内在品质,和自觉的艺术追求。是从内向外散发出的个性成就出的

陈忠实的文章特点

陈忠实,男,汉族,1942年8月出生,陕西西安人,1966年2月入党,1962年9月参加工作,高中学历,文学创作一级。现任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1993年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65年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以来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报告文学散文以及创作漫谈50余篇。其中9部(篇)作品获全国及各大刊物奖。已出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夭折》,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白鹿原是他的代表作: 在接受采访时,陈忠实表示自己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应该是写得比较真实。他说:“作家写作应该坚持真实性第一这个基础原则,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这也是读者对你的作品和你这位作家建立信任感的基础。哪怕一个情节或细节虚假,他就不信任你了,开始排斥你的作品。这是要害。当然,真实性不是文学创作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创作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20年过去了,回顾自己的创作,陈忠实坦言《白鹿原》也有不少瑕疵。“一些人物的行为、情节其实可以更圆润。比如,白灵回故乡参与的那次革命,里面穿插了很多内容,我现在觉得一些场景在艺术上看不太自然。”不过,陈忠实表示不会再改写。他不仅不打算改写《白鹿原》,而且也没有再写长篇的计划,“写不动了,老了。”陈忠实透露,其实刚写完《白鹿原》时他曾想写长篇,写一部描写解放后现实生活的作品。“但是我觉得自己对那种生活的理解程度还没有达到非要表述的程度,尽管这种生活是我直接体验的,而《白鹿原》中的生活是间接体验的。”陈忠实说,如果作家对自己所写的生活的独到性挖掘得不够,开掘深度不能超越读者理解的深度,读者就没必要读你的作品;如果你的独到发现能够超越他的理解,他就有新鲜感,读过后也能弥补他对生活的理解。 《白鹿原》开篇第一句话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不少读者和评论家认为陈忠实深受马尔克斯的影响。对此,他坚决否认。“这部小说动笔前足足构思了两年,开头设定了好几个,最后才确定的这个。我只是要给自己的叙述设立一个时段,确定一个位置,让自己隐藏在白嘉轩背后。” 陈忠实坦言自己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读过不少作品,“但要说影响,《静静的顿河》对我的影响大得多。1958年我上初二那年的暑假读的这本书,当时让我思路大开。”他同时表示,陕西本土的两位作家柳青、王文实对自己影响也很大。“外国文学的影响,主要是强化自己透视生活的能力,借鉴表现形式。我的内核是中国传统文化,只是让结构服从于内容,让人物和附着的内容得到充分的艺术展示。” 自出版后,《白鹿原》已被改编成秦腔、舞剧、话剧、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陈忠实认为,《白鹿原》时间跨度大,人物多,情节庞杂,给改编造成很大难度。他透露,电影《白鹿原》仍在修改剧本,片方仍处于筹备期。而不少人和团体自《白鹿原》出版后,就想把它拍成电视剧,但从没有立项成功。 写作风格:现实主义,朴实厚重 人文思想:1、再现中国革命和变革的壮阔历史 2、象征了古老中国的嬗变 3、将描写的重心和视点变成了民族和文化,而不是党派,视角是超越党派的 4、白鹿两家象征了两种古老的传统:儒道

2020高考语文 作文热点素材 陈忠实:凭借一本书超越当代作家

陈忠实:凭借一本书超越当代作家 【素材回放】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于29日早晨7:40左右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享年73岁。 简介:踏过泥泞五十秋 陈忠实生于1942年8月, 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 随后凭借《白鹿原》一举成名,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 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 《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 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 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 种艺术形式。1997年陈忠实获得茅盾文学奖,在2020年的 “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中,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 遗憾:未赴京看《白鹿原》话剧 今年3月,话剧《白鹿原》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陕西人艺院长、该剧制作人李宣早前受访时透露,陈忠实非常支持,不仅不收改编费,还主动出面帮忙找北京人艺副院长濮存昕要原版剧本。然而最终,陈忠实却因病无法赴京欣赏。 陈忠实曾直言:“他们到北京演出,我心里高兴得很!只要娃们能演好就行!把北京的录像拿回来,我一定要看看录像!” 曾称《白鹿原》被误读 《白鹿原》作为陈忠实的成名作,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2020年,陈忠实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曾提到,该书一度遭误读,“最大的误读是白嘉轩和长工鹿三的关系,说把阶级关系模糊了。我在这一点上很自信,我觉得没有改变这种关系。不管他们关系多么亲密,但他们之间的雇佣关系并没有改变”。 陈忠实认为,地主和长工也存在融洽的主顾关系,“这里头有一个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地主需要勤劳的互相信赖的长工,地主再愚蠢也不会让长工饿着肚子干活,为了省下一碗饭,让长工干不好活。不能为了显示地主的坏,连基本常识都不管了”。 另外,陈忠实还提到,书中的误读已基本解除,“都二十年了。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

2020届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作品精练:陈忠实专练

2020届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作品精练:陈忠实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3题。(15分) 霞光灿烂的早晨 陈忠实 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 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颤。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弓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

陈忠实主要作品

陈忠实,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广泛关注。 陈忠实主要作品 《白鹿原》 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等多种形式。 《梆子老太》 梆子井村的梆子老太死了。头天祭灵,二天入殓盖棺,三天下土埋葬,这是目下乡村里贫富皆宜的丧葬仪程。这样照例一来,梆子老太刚一倒头,活人们趁着尸骨未冷,臂腿未僵,紧张地给死者洗脸洗手剃额剪指甲,穿戴起早已置备停当的老衣。在儿女们一阵高过一阵的悲恸的哭声中,安置起灵堂。用半生的小米做成的“倒头饭”献上了,意在死者吃饱之后,有劲走向阴世漫长的道路;彩纸扎成的童男童女已经侍立在灵堂两侧,准备给刚刚踏入冥国地界的梆子老太引路;招之即至的阴阳先生掐毕时辰,写过“亡期”纸牌(相当于讣告),又把一幅白纸对联贴到街门门框上……屋院里外,紫香缭绕,蜡烛明灭,焚燃阴纸的黑色纸灰在院里飘落,弥漫起悲怆的丧葬气氛来了。 《蓝袍先生》 我的启蒙老师徐慎行先生,年过花甲,早已告退,回归故里,住在乡下。他前年秋未来找我,多年不见,想不到他的身体还这样硬朗。他住在源上的杨徐村,距我居住的小河川道的村子,少说也有二十里远,既不通汽车,也不能骑自行车。他步行二十余里坡路,远远地跑来,我的第一反应是要我帮他什么事情。他接过我递给他的茶水和卷烟,坐稳之后,首先说明他没有什么事,只是找我闲聊。他确实只是闲聊。整整一个下午过去,天色将暮时,他顶着一只细草帽又告辞了。 《康家小院》 康田生三十岁死了女人,把那个在他家小厦屋里出出进进了五年,已经和简陋破烂的庄稼院融为一体的苦命人送进黄土,康田生觉得在这个虽然穷困却无比温暖的小院里,一天也待不下去了。他抱起亲爱的亡妻留给他的两岁的独生儿子勤娃,用粗糙的手掌抹一抹儿子头顶上的毛盖头发,出了门,沿着村子后面坡岭上的小路走上去了。他走进老丈人家的院子,把勤娃塞到表嫂怀里,鼓劲打破蒙结在喉头的又硬又涩的障碍:权当是你的…… 《最后一次收获》 一条条沟壑,把塬坡分割成七零八碎的条块。一条主沟的上下两岸,都统进好几条大大小小的支沟。远远望去,那一条条主沟和支沟,恰如一个老汉赤裸着的胸脯上的暴突筋络。被主沟和支沟分裂开来的南塬塬坡,就呈现出奇形怪状的浮雕似的构图,有的像脱缰的奔马,有的像展翅疾飞的苍鹰,有的像静卧的老牛,有的像平滑的鸽子,有的像凶残暴戾的鳄鱼,有的像笨拙温顺的母鸡……莽莽苍苍的南源源坡,像一条无可比拟的美术画廊,展示出现代

陈忠实《蚕儿》阅读练习及答案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异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离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来,“多咧!”他高兴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做望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山沟跑,拖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追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

著名文学家陈忠实作品发表年表

著名文学家陈忠实作品发表年表 1964年 调入毛西公社农业中学任教,并担任校团支部书记。 12月,在《西安晚报》的《春节演唱》专栏发表陕西快板1篇。 1965年 1月28日,在《西安晚报》发表快板《一笔冤枉债——灞桥区毛西公社陈家坡陈广运家史片断》。 3月6日,在《西安晚报》发表诗歌《巧手把春造》。共14行。 3月8日,在《西安晚报》文艺副刊发表散文处女作《夜过流沙沟》。随后陆续发表《杏树下》(1965-4-17)、《樱桃红了》等散文。 1966年 2月,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发表《春夜》(1966-3-25)和《迎春曲》(1966-4-17)等散文特写。 1968年 与初中肄业的农村女子王翠英结婚。婚后共育两女一子。 在毛西公社东李八年制学校任初中教员。 1971年 年末,被抽调到毛西公社协助工作。 1972年 担任公社卫生院院长。 8月27日,在《西安日报》发表革命故事《配合问题》。 10月22日,在《西安日报》发表散文《雨中》,后陆续发表散文《寄生》、《闪亮的红星》等。散文《水库情深》发表于内刊《郊区文艺》。 1973年 春,担任毛西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成为国家正式干部。 编写村史《灞河怒潮》,陕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9月出版,印数:25000册。 5月6日,在《西安日报》发表散文《青春红似火》。 7月,散文《水库情深》发表于《陕西文艺》第1期。 11月,短篇小说处女作《接班以后》发表于《陕西文艺》第3期。 1974年 1-6月,以“西安市南泥湾五七干校第八期学员”身份,在延安南泥湾学习。 9月,短篇小说《高家兄弟》发表于《陕西文艺》第8期。 第一次以作家身份接待日本文化访华团。32岁。 1975年 发表短篇小说《公社书记》、特写《铁锁——农村生活速写》(《西安日报》4月12日)。 被任命为中共毛西公社副书记。 1976年 3月,参加《人民文学》编辑部在北京的一个创作笔会。发表短篇小说《无畏》(《人民文学》第3期)。 6月20日,在《西安日报》发表特写《社娃——农村生活速写》。 发表言论《努力学习,努力作战》(《陕西文艺》第6期“毛主席啊,延安儿女永远怀念您”专辑)。 10月,打倒“四人帮”,《无畏》被指与“四人帮”的某人有关,陈忠实被撤销公社副书记,接受审查。 《接班以后》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渭水新歌》(编剧陈忠实),1977年公映。 1977年 6月,被任命为毛西公社平整土地学大寨的副总指挥。

陈忠实及《白鹿原》简介

陈忠实简介: 1942年6月22出生于陕西,1962年9月至1964年8月:西安郊区毛西安公社将村小学任教;1964年9月-1968年7月: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农业中学任教,团支部书记;1968年12月至1978年7月: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工作;1978年7月至1980年3月:西安郊区文化馆副馆长;1980年3月至1982年11月: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馆副馆长;1982年11月至今:陕西作家协会工作,1985年任副主席,1993年任主席。 主要创作体裁:小说、1965年开始发表散文,处女作散文《夜过流沙沟》。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蓝袍先生》、《地窑》等多种,1993年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因此被看作是“陕军东征”的代表人物。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现任陕西作家协会主席。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娶六丧六,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 代急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 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 的阵痛中战栗。 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真实而又有独创意义的中国农民形象。白嘉轩是其中的 第一主人公,他是几千年中国宗法封建文化所造变的一个人格典型。在他身上 包容了中国文化传统全部的价值——既有正面又有负面。他既是一个刚真的男 子汉、富有远见的一家之长、仁义的族长,又是一个封建文化、封建制度的身 体力行者。 写法上,《白鹿原》在总体写实的基础上,糅以民间传说和灵怪色彩,既 表现出关中地区的民情风俗,又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染力。小说的语言朴素、 平实,是高密度的大笔勾勒,具有节奏感和耐人的韵味。 总之,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是不可 多得的长篇力作。 《白鹿原》以渭河平原上白鹿村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围绕白、鹿两家几代人的争夺和冲突,全方位地展示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存状态。作为一部民族的“秘史”,小说较少正面触及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而是从文化哲学的高度,将政治意识形态、革命历史与儒家文化、宗法礼仪、民情风俗以及性与暴力结合在一起,以文化史诗的框架,完成对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政治风云演变史的叙述。其中白嘉轩这一典型形象作为民族文化的人格代表被着力塑造的,在他身上复杂地凝聚着民族文化的温情与乖谬。作为白鹿村的一族之长,其道德人品完全符合宗法家长的规范,耕读持家,行善积德,就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也不忘修祠堂、立族规、办学校、兴家业,使衬里的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同时作为长者,白嘉轩又大有忠孝仁义、温柔敦厚的懦者风范。但是他性格中也有保守、虚伪、专断乃至残酷的一面,俨然一个卫道者形象,这在鹿子霖、白孝文、黑娃、田小蛾等人所遭遇的家法族规中可见一斑。通过这一人物,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糟粕相生相克的状态,并寄托了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深沉思考和探索。

陈忠实作品特点

陈忠实作品特点 陈忠实是一个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 纵观他的创作道路,可以清晰地看出时代的印迹,而他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也鲜明地折射出时代的色彩,甚至不乏里程碑式的标志。他上初中时即爱上文学,16岁在报纸上发表受“红旗歌谣”影响而写的诗歌处女作。高中毕业回乡当了民办教师,发愤自学,以文学寄托理想并企图以文学 改变命运,不数年,即在报纸上发表数篇散文和诗作,引起关注。此时正是“文革”前夕,他二十出头。“文革”后期,在文化环境稍有松动而文学环境出现暖象、政策扶持工农兵新作者的时代背景下,他重新拿起笔,第一个短篇小说就引起文坛强烈关注,并由他改编拍成电影,此后的短篇小说创作几乎篇篇引起较大的反响,在那个荒凉的文学时代格外引人注目。他在这个时期写的作品特别是小说作品,虽然受到当时政治风潮的影响,带有一定的政治概念痕迹,但是生活气息浓郁,人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鲜明地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生活特点,是我们解读和研究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和精神文化特征的典型文本。 新时期,他的小说创作紧密追踪时代变化的脚步,着力展现时代巨变中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人 的心理,注重人的思想特别是道德观念的变化,同时融进了作者在时移世变时期对现实生活的忧虑和思考。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陈忠实的文化视野更为开阔,艺术探索更为深入,他的文学笔触也更为丰富多姿,探索从地域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觉醒与生命的关系以及文化观念对人的影响等方面描写人物的性格及其命运,许多作品引起较强烈的反响。陈忠实在50岁以前即《白鹿原》出版以前,一 直扎根于农村,从民办教师到基层干部,从业余作者到专业作家,都不脱离他艺术描写的对象,对乡村生活有着深刻的观察、研究和体验,这样的作家在当代中国并不多见。 《白鹿原》面世以前,他已经发表短篇小说50余篇,中篇小说9部,题材涉及当代中国农村的各个时期,人物也是方方面面,艺术上总体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追求“史诗”品格,手法上很少讨巧,多是正面切入、正面描写,因此,他的小说给人的感觉,是乡村生活的生动画卷,是农村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农民包括乡村干部的真实、准确而且可以见出时代特征并成系列的形象画谱。陈忠实的文学史意义,还在于他的创作道路、身份变化与共和国的文艺政策、文学体制密切相关,一滴水而映大海,从他的人生履痕可以见出文坛变化的轨迹以至某些内在的脉动。 陈忠实某些时段的创作也有徘徊以至困惑 他是一个看重生活积累、强调生命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极为重视文学的思想性包括政治关怀的作家,原本从文学爱好起步,从业余写作入手,后来在环境、时势和个人的追求中一步步成为半专业以至专业作家,时代所给的思想教育,环境所给的文化影响,个人所修的艺术准备,先天的和后天的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因此,当他把文学当作终生的事业孜孜以求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创作时有自觉的反思。在经历了文学以及因文学而引起的人生挫折之后,特别是面对变化着的新时期的社会生活,他更是从理性高度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学观念,博览群书以广视野、得启迪,深刻反省以吐故纳新,用陈忠实的话说,就是“剥离”自身的非文学因素,进而“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正是有了自觉的和不断的“剥离”和“寻找”并在这个过程中,陈忠实的创作才有了大的跨越以至超越。中篇小说《蓝袍先生》的写作是一个转折点。他写此作时,是1985年。1985年前后的中国文学,是一个转折点。 此前,自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学形势总体上是以伤痕、反思、改革这样的潮流一浪一浪地向前 推进着,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但都行驰在一条文学的河道上。而到了1985年,出现了拐点,出现

陈忠实《害羞》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害羞 陈忠实 小学校大门口内侧,并排支着两只长凳,白色的冰棍儿箱子架在长凳上,王老师习惯了在讲台上的一边讲课一边自信优雅地踱步。可是现在他不是面对男女学生的眼睛,而是面对一只装满冰棍儿的木箱,踱步的姿势怎么也优雅自信不起来。 入夏之前,学校买回来一套冰棍儿生产机器,这是春节后开始新学期一直吵吵嚷嚷的结果。教师们共同强烈的感觉是在本校教书最可怜了。张老师说他弟弟的工厂除了发年终奖金还发了过年所需的一切,连卫生纸也发了一大捆。胡老师说他姐的公司还发了电热毯、电热杯、气压热水瓶。…… 冰棍机器买回来了,当召开全体教师会,专题研究知何卖冰棍的问题。终于讨论出一个皆大欢喜的方案来:教师轮流卖冰棍儿,利润归自己。 学校大门离公路不过十米远。王老师低了头或者偏转了头,想招呼行人来买冰棍儿又怕熟人认出自己来。 “王老师卖冰棍儿?” 王老师眯了眼聚了光,还是没有认出来,这人眼晴上扣着一制大墨镜,身上穿一件暗紫色的花格衫子,牛仔裤。 中年人笑笑:“王老师你大概不认识我了,我是何社仓,何家营的。” 王老师记起来了。他教他的时,他还是个细条条的小白脸里,一双睫毛很长的眼晴总是现出羞怯的样子。他随意问:“社仓你而今做什么工作?” “我在家办了个鞋厂。”何社仓说。 何社仓把话又转到冰概箱子上来:“王老师,我刚才ー看见你卖冰棍儿,心里不知怎么就不自在,这样吧,你这一冰棍全卖给我了,我给工人降降温。你也甭站在学校门口受罪了。” 王老师咕哝着:“你要工人降温也好,你到学校冰棍厂去货,便宜。” “王老师你甭不好意思。”何社仓说,“我在你跟前念书时,老是怕人笑话自己。而今我练得胆子大了哩!真的,不瞒王老师说,我这鞋厂,要是按我过去那性子ー万年也办不起来。我听说原先在俺村下放的那个老吕而今是鞋厂厂长,我咬了牙给老吕送了一千块。” 王老师噢噢噢地惊叹着。 “王老师,而今……哎!”何社仓摇摇头,“我而今常常想到你给我们讲的那些做人的道理,现在还觉得对对的,可是……行不通了!”

作者简介_1

作者简介 陈忠实,男,汉族,1942年6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历任西安郊区毛西公社蒋村小学教师,毛西公社农业中学教师及团支部书记、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及党委副书记,西安郊区文化馆副馆长,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桐城县文化馆副馆长,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中共陕西省委第七、八届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石油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西安石油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3卷),《陈忠实文集》(5卷),散文集《告别白鸽》等。短篇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作品奖、《立身篇》获1980年《飞天》文学奖,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上海首届《小说界》文学奖、《初夏》获1984年《当代》文学奖、《十八岁的哥哥》获1985年《长城》文学奖,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1990年-1991年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1993年陕西双五文学奖、199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代表作-长篇小说《白鹿原》 小说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

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对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怨怨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也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标一帜的。 小说《白鹿原》“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者陈忠实以巴尔扎克这句名言做为小说的题记,表达出其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宏愿与艺术追求。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以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有以鹿兆谦(黑娃),大姆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以民间文化角度看,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相互融汇交织,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参见王仲生《人与历史,历史与人——再评陈忠实的〈白鹿原〉》,《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年第

名家陈忠实优秀的书法作品

名家陈忠实优秀的书法作品 名家陈忠实优秀的书法作品陈忠实主要从事小说创作,1965年初开始发表散文,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创作的小说《白鹿原》发行逾200万册。2006年,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巨大关注,其主要作品有《白鹿原》、《生命之雨》、《告别白鸽》等。他的《青海高原一株柳》已被编入苏教版六年级上第15课。2016年1月22日,陈忠实入选2015“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评选小说家榜前五名。2016年4月29日7点40分,陈忠实,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享年73岁。 名家陈忠实优秀的书法作品陈忠实于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创作生涯已历45年。历任毛西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及党委副书记、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副馆长、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中共陕西省委第七、八届委员会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党组成员。他是西北五省自建国以来除柯仲平外,第二位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一重要职务的作家。居住于陕西省西安市。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石油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西安石油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双聘教授。 陈忠实的人物作品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

国作家协会以来,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报告文学散文以及创作漫谈50余篇。其中9部(篇)作品获全国及各大刊物奖。已出版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3卷),《陈忠实文集》(5卷),散文集《告别白鸽》等。他的作品《白鹿原》被选为茅盾文学奖。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第一章绪论 一、现代化的方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 当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化特征。从革命现实主义一家独尊到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50年的基本轮廓 建国后27年的文学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80年代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文学的回归与 人的回归。90年代文学的转型。文学的商品化。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文学观念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双百方针的贯彻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保证条件。艺术创新是当代文 学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 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 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原因。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文学的狂欢时代、 文学的丰收时代。 二、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冲击 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受了三轮大的冲击。1950到1955年开展的半官方性质的文艺批评;50年代 末开展的新一轮批判;60年代中前期的第三次挫折。 三、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 文革中的“不破不立”原则。文革中的三类文学。“阴谋文学”;“跟派文学”;“逆端文学”。 四、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的论争 台湾现代主义运动。现代派诗歌与小说。台湾乡土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唐文标事件”。乡土 文学与现代派的论战。 第三章解放区文学传统的新发展 一、赵树理的小说 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概说。长篇小说《三里湾》的思想艺术特点。短篇小说《登记》、《“锻炼 锻炼”》、《套不住的手》。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孙犁的小说 孙犁生平简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美学个性:不同一般的真实美; 关注人的分合;浓郁的抒情美。 第四章革命历史斗争小说 一、《红旗谱》与《红岩》 梁斌与《红旗谱》的创作。农民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朱老忠作为新旧两个时代中 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和阶级英雄的主要性格特征。《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完整word版)当代文学主要作家创作特色1

当代文学主要作家创作特色 柳青《创业史》时代内容的把握。按照生活本源写出梁三老汉作为个体农民的摇摆、怀疑和苦恼,又从环境制约中表现生活和历史条件决定其走新道路的必然性。同三种 人物的斗争下的三条线索的推进。左倾的缺陷。 梁生宝——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 多、客观描写不足。欲显高大而反失平面。 同中见异与(阶级)对立方法。心理描写的丰富细腻。宏伟结构和精细描写的结合, 叙述与抒情议论的结合,时代精神与地域风情的结合。 李准以正反人物来突出新事物新人物的显著与可贵。对人物内心矛盾的聚焦。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 杜鹏程《保卫延安》人民战争的形象图画。彭德怀的时代典型性与独特个性。不丑化敌人,写实、严谨,但倾向性明显导致无节制的浪漫主义倾向。 梁斌《红旗谱》阶级斗争主题与革命起源的叙述。党性与人民性的书写。朱老忠性格的逐步展开,活跃在矛盾尖端的英雄,但与主要情节有一定的游离。严志和思想的反 抗性与软弱性的结合。燕赵风骨与民族气魄。采用古典小说的传统艺术手法(相对 集中的短章节结构手法,富有戏剧性、传奇性。政治激情与理想英雄的刻画,英雄 传奇传统。 吴强《红日》战斗主题与战争场面,善于不同手法表现各种战役,人物的个性。对反面人物没有刻意的漫画化,张灵甫反动与才干的融合。视野更加宽广的战争小说。罗广斌《红岩》生动的人物画廊,合乎逻辑发热情节。 杨沫《青春之歌》知识分子道路与女性命运主题。主人公的奋斗成长形象。对话缺少个性。 曲波《林海雪原》特殊的题材与特殊的写法(传奇式的手法)。英雄人物在阶级本质外,有民间化的“五虎将”模式。民间文化因素的借鉴与利用,过于夸张与煽情,浪漫 化的英雄形象。 欧阳山《三家巷》人物性格发展的复杂性。爱情故事成分大。 浩然从写运动斗争到写人生大计的转换。相当真实地展现庄稼人心态的复杂与变化的艰难。浓郁的乡土气息。“三突出”与“主题先行”原则运用导致的局限。 王愿坚《党费》对英雄人物精神美的挖掘。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伏笔与细节)。很少涉及的重大题材、以平常生活与细节表现英雄性格、横断面结构方法下对细节的雕刻。茹志娟《百合花》截取有特征的横断面、精巧严密的结构、小处着眼的人物。纯洁鲜明的人物形象。委婉柔和与细腻优美的抒情调子。细节的巧妙安排,人物心灵和情感的 诗化。 萧也牧平淡中的审思,平凡的故事见其社会意义。质朴的真实感。从琐事中描写新人物。路翎充满原始生命精神、富有青春气息的浪漫主义气质。注重人物精神世界。 宗璞《红豆》政治与爱情的冲突。独特的文人韵味与丰富的心理内涵。“十字路口的搏斗”。 变形、荒诞、寓言等现代技法表现文革中被摧残的知识者主体的崩溃、失落,以及 身陷绝境仍顽强寻找、重建的过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含蓄、雅致、清淡自然的韵 味。 姚雪垠题材开拓与文学史意义。在斗争中表现李自成,磨练与成熟的过程、优点与局限的并举,与现实的联系、受创作时代局限导致的描绘上的偏差。崇祯人物的异化性格。 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刻画与描绘上,节奏上)。生活化的笔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