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指,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手段,对社会历史领域最基本的问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等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单纯为了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它最终的目的是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是最富有革命性、最有前途、最大公无私的阶级,它的阶级利益是同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是同社会发展规律指引的方向完全一致。

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哲学?

?世界客观上是只有一个,但是存在着不同地域的人们。大的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历史传承,宗教渊源,这些都会影响着该地区的人的思维方式,习惯观念,他们对世界的本原反应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形成的世界观在该地域是普遍认可的。但对其他的国家民族的来说有可能不理解,如同有的民族的崇尚图腾,有神论,但其他国家没有此传统一样。这是大方面的不同。小的因素就包括基因遗传,性格情趣,后天影响等,这样的话,人人的世界观又各不同。

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几乎人人都有,零散、朴素、缺乏理论论证;而哲学需要专门学习和研究,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因此黑格尔说:每个人都可以大谈哲学,但并非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该郑国人的观点是否属于唯心主义?

郑人买履,只相信尺码,不相信实际,这种观点和做法属于唯心主义哲学。

?在这里,郑人的脚属于客观实际,也就是属于物质的范畴。而依据脚量出的尺码是属于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唯心主义者恰恰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种观点,在理论上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郑人买不到鞋子,空跑了两趟,便是明证。

如何看待日本的“靖国神社现象”背后的思想根源?

?在靖国神社里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亡灵。

?在日本的政界,有一条分界线,这就是政治家对历史的认识问题。是深刻反省日本的过去,真诚地向亚洲人民道歉,还是在口头上敷衍了事,根本就不承认侵略史实,甚至美化军国主义,这是日本政界划分两种势力的一个分水岭。

他们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这种错误历史认识、错误历史观的一种表现。

?

请用唯物主义观点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现在已经不是我”

唯物论认为事物是绝对运动的,同时又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否认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某种确定性,就会导致诡辩论。

请谈谈这个寓言的哲学含义.

狗恶酒酸本寓言说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道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世界上的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因此看问题必须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每做一件事情,

都应当看到它与前后左右各方面的联系,加以权衡,再做出慎重的决断,方能少出差错。联系的含义: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种种关系。

第1章

?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

?(2)普遍性;

?(3)多样性;

新事物为什么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P41页最后一段)

?从新旧事物自身的情况和它们与环境的关系来看

?从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来看

?在社会历史领域,

?(1)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社会领域里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一)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三大规律、五对范畴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

?

?1、矛盾的含义: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1逻辑矛盾即形式逻辑上的矛盾,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对象,同时作出了既肯定又否定的两个相悖的判断。

2辩证矛盾,是客观存在于事物之中的,两种相反又相互依赖的倾向、成份和因素。问题:根据前面材料,概括出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就是一对矛盾,体现对立统一的关系:经济效益的获得离不开安全生产,没有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就得不到保障,同样,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也必须努力做到安全生产

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三)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C、它规定了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它引起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事物的量变

B、它冲破事物存在的界限,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促成事物的质变。

3、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结、交融在一起发生作用的。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这才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动力。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谈谈如何正确认识中美关系,尤其是如何看待中美目前的贸易摩擦?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

?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俱增。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双方只有理性面对,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采取合作,尊重的态度,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才能达到双羸。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38-39)

矛盾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A、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B、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C、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5、矛盾的复杂性:

?(1)复杂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

?(2)事物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3)基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本质和发展方向。

质量互变规律

?1、质与量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请问:“指鹿为马”的故事说明了质和事物的什么关系?

?质和事物的直接同一(质和事物是不可分的)

度:质和量的结合就是度,是指事物保持自身质的数量界限。

*度的范畴启示我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把握事物,就必须掌握适度的原则,注意分寸,防止过与不及。

?2、量变和质变(P39)

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3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A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量变达到关节点超出了度,就必然发生质变,新质产生后,

在新的基础上又必然出现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事物的发展的进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无限演进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量变的具体形式包括事物在规模、数目、程度、速度和空间

排列等各种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的变化。就其与量变的关系而言,质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事物数量的变化所引起的质变,另一类则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份在空间排列顺序上的不同而引起的质变。上面的故事是质变的后一种情形。同样的两副对联,组成的文字成份是一样的,但由于断句不同,使文字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其所表达的内容就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变得意思完全相反。这就告诉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质变,一定要全面把握量变的两类情形,切忌片面性。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与否定

肯定—是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事物发展的总过程,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表现为一个周期,使事物进入到一个发展的更高阶段,表现出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肯定阶段:事物处于肯定阶段也就是处于量变阶段,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该事

物还是该事物,根本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否定阶段: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上升为主导方面,事物就会发生质变,新事物就代替了旧事物。

?否定之否定阶段:新事物产生后,新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斗争又开始了,当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后,又一个新事物产生了,这就是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阶段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看起来像是回到了出发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完整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波浪式前进或螺旋上升。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也就是告诉我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恒心和胜利一定会到来的信心。

三大规律小结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经历的两种状态;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人的意识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之间的本质区别何在?

①有感性和理性之别

②有无语言之别

③有受动性和能动性之别

④有无创造性和有创造性之别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脑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 客观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不是客观事物直接进入意识,而是经过主观能动加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关系,即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因此,不仅正确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甚至错误的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差别:

?(1)形成机制不同——自然因素的自发相互作用形成;人的实践活动形成

?(2)作用方式不同——自然因素盲目的相互作用;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表现形式不同——条件相同,反复出现;表现具有历史性。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现实条件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p54-56)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中介是指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摹写:是一物和他物相互作用中复制、再现他物,接受和保留他物信息,留下“痕迹”的过程、属性和能力。摹写是信息交换、传输和接收的过程。

?选择: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客观条件反映客体的某一方面特性。是反映的内在规定性。

?建构:也称重构,是对选择、加工的信息在思维中重新组合、构造,使之成为观念体系的过程,这是认识的能动性、创造性的突出性表现。

?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推及过去,或超前反映未来。同时可结合主体的需要和意愿,在观念中构想出客观事物应具有的状态和功能。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一、从实践到认识(p58-611、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二是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

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

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前提。

?(2)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3)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4)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人类认识活动展开的总过程

?

?即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这过程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换言之,它是无数个“实践→认识(感性→理性)→实践”的大小“圆圈”构成。

?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本身所具有的那些绝对的无条件的因素、成分或方面。它有两方面含义。

?1、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相对的有条件的因素或方面。

?1、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拓展。

?2、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方面、一定深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具有近似和不完善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真理是一种认识;另一方面,真理又不是一般的

认识,而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正确认识。

?要判断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和范围如何等,只

在主观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与客观对象相联系才能达到。客观对象是独立于人的认识活动之外的,它虽然是认识的源泉和内容,但它也回答不了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相符合。因此,能够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只能是具有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沟通起来的特性的东西。具有这种特性的只有社会实践。

?

?实践的特性在于:1、具有普遍性2、具有直接现实性。

?在于实践它本身既是主体的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同时又能使理论(正确的理论)变

成直接的现实的存在,并引出一定的客观结果。这样就能把原来的认识同客观现实相对照,从而检验出认识与客观现实是否相符合及其符合的程度。实践的这种直接现实性的优点,是它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的主要根据。

?

?3、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客观性。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

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标准,这是绝对的。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它对真理的检验具有一定的历史

局限性。任何时代的实践都无法完全证实或推翻当时的一切认识。

?1、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

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

?第3章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

?基本类型

?一是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

?二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如各种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某些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首先,从社会意识的产生看,其根源在于社会存在的需要。

?其次,从社会意识的内容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再次,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在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P86-93)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1)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

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

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

的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一方面“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排除异己”。?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

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

?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

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二、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是指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的始终,制约着其

它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及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的社会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A把握了基本矛盾,就把握了社会的全貌。(社会基本矛盾涉及的三个方面,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

?B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同人类社会共存亡。

?C社会基本矛盾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一、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社会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1、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2、阶级斗争的作用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

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

最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

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2、社会革命的作用

社会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阶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手段。

3、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

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革命性改革,二是改良性改革。

2、社会改革的根源

社会改革就其根源来讲,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

3、社会改革的普遍性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存在于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之中,并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社会改革的特殊性

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社会改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5、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对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完善或革新;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适合时代特点和国情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体制,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5、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的“不断改革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式和途径只能是改革。第二,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实践进程的客观要求。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是迎接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挑战的必然选择。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

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广义的技术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包括生产技术、实验技术以及其他技术;

狭义的技术专指生产技术,即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活动方式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和方法。

2、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其中社会需要是科技发明与创造的“实际的支点和刺激”。但科学技术一经形成,又反过来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历史是怎样形成的?

?如何评价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要问

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一种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史观一统天下。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

决定社会存在,贬低或抹杀劳动群众的作用,把英雄人物或绝对理念看成是历史的创造者。其典型代表为:

?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唯意志论

?唯意志论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而人民群众不过是一群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的“群氓”,只能任他们的摆布。

?宿命论

?

?宿命论认为,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是某种神秘的力量。如“天意”、“上帝”、“绝对精神”等,而少数英雄人物则是这种神秘力量的代理人。

?评析

?唯心史观虽然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之分,但本质都

只有一个,即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张英雄或某种神秘的力量决定历史的命运。

?唯心史观有两个主要缺陷:一是局限于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

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没有摸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二是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思考: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一,历史主义的原则要求将历史人物置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予以评价,根据历史

人物所处的时代条件衡量是非功过。

?二,阶级分析的原则要求将历史人物同他们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评价,看其所

属的阶级在当时处于怎样的社会地位,看其活动代表所属阶级的何种倾向。?三,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还要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任何杰出人物既有巨大的历史功

绩,也必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因此,对他们的历史作用,既要肯定功绩,又要指出错误,不能简单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

?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有哪些?

?毛泽东晚年错误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功过?

?

?1、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

?(1)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

?(2)创立和发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3)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巩固政权与实现祖国统一

?(6)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的晚年失误与错误

?局部过失主要表现在:

?①在政治上,1957年,领导发动了扩大化的反右派斗争;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

错误地对彭德怀同志进行了批判,进而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右倾”

斗争。

?②经济建设上,1958年到期1960年,领导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局错误上: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3、毛泽东晚年错误的主客观原因

?第一,主观上:毛泽东在探索过程中,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存在教条式的理解,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产生了错误认识。

?第二,客观上:1、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巨大的、极其艰难的系统工程。?2、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在一个缺乏现成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指导下开始的。

?3,我们党的权力制衡机制很不完善。

?4、普通民众渴望能够迅速改变现状的心理,为毛泽东的“左”倾错误的推行提供了群众基础。

?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意识形态争论和苏联党的某些错误,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

了毛泽东“左”倾错误的发展。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一,它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第四,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上实现产业革命,用近代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 1.区别:内涵不同.

?(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

? 2.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基础;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

?商品与货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

?

?

2、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

2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劳动是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的唯一源泉**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比较不同种商品的价值量时,应将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劳动生产率提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量就降低。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现象,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同时也产生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货币的本质

货币无非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货币是特殊商品a价值的直接体现物b具有双重使用价值1自然性质决定的使用价值2社会职能决定的使用价值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私有制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互联网为什么能赚钱?

互联网的收入来自两部分,一是网络广告和传统媒介广告收入,二是非广告收入。非广告收入中包括无线增值服务和电子商务、企业服务等等。如新浪、搜狐的收入结构中,广告收入分别是36%和37%,其他为非广告收入。

互联网领域里的劳动也创造价值,它属于高科技含量的服务劳动。服务劳动泛指第三产业即广义的服务业的劳动。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服务劳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网络经济的发展,正在为消费者提供花样繁多的物美廉价的

新服务。从E-mail、IP电话到移动商务……,该领域与金融业、旅游业、信息咨询业等许多行业有相似之处,都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这种高科技含量的劳动不但是生产性劳动的范围的一般扩大和延伸,而且是复杂劳动。因此,互联网能赚钱就不再令人费解,它与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的观点是一致的。

鲜牛奶为何倒进臭水沟?

1. 造成倒奶事件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事件与教科书中西

方社会的“牛奶倒进大海里“的案例有什么不同?

2. 市场秩序的建立,自然需要“无形之手”,但“有形之手”也需要。你认为在此案例中,政府应该怎样做?

1这一事件显示,“倒奶”并非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它同样发生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大地上。它是市场济济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但是,倒奶事件和西方经济危机期间的倒奶相比,前者毕竟不是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经常存在的比例失调的表现,确切地讲,是价值规律决定的供求关系自发作用的结果。

2采用合作经营方式组织广大农户是许多国家采用的奶业生产形式。在西欧,奶农在自愿基础上组成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按合作社章程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利润分成。参加各种奶农联合会,可获得财政信贷、畜牧配种、饲养管理、物资供应等优质服务和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等信息。在印度,奶农自愿入股参加基层的村牛奶生产合作社,通过村牛奶合作社——地区联合会——总联合会的组织形式,把农村分散的奶收集到城镇加工,再运到各

大中城市销售。

国外经验表明,建立和健全从配种、饲料、防疫治病到收奶等一整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为奶牛集约生产的专业奶农所欢迎,同时也是稳定发展农户分散饲养奶牛的必要条件。因此,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各类市场主体走“有效供给”之路,以避免社会财富的损失。

?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政治成果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维护自身利益和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政治成果。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1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花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精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作为一门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将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层次地认识了哲学,对真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如何来确定所谓的正确认识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说到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比如,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这些都证明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是值得推崇的思想。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不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强调个人服从群体,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很实用,但它确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正确的,也就不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虽然在很多时候每个人关于同一客体都表明了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3、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氏族中不存

在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这一社会的原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0多年的实践最重要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 二、简答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阶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是对改革开放30年基本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在这四个基本问题中,前两个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同时提出和创造性回答的,以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回答,其中第一个问题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途程中同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个伟大思潮一样发生过这样那样地误解和扭曲。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和诽谤,特别是由于自己内部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错误倾向的干扰,以及我们在运用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态度和评估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混乱。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需要对它作出科学界定。 ——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出生于19世纪20年代前后德国发达省份莱茵省。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经是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上信奉过唯心主义。在1842—1844年期间,他们通过不同途径,实现了世界观的“两大转变”,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8月,恩格斯在巴黎同马克思相见,他们在交谈中认识完全一致,从此结成深厚友谊,并共同著书立说,创造一个崭新的理论。所以,这个理论代表和反映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他们创造的学说体系。马克思在世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新理论”,有时也叫“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逝世后,由于他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崇高威信,人们以他的名字将其命名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两个人创造的理论只写上一个人的名字,对此恩格斯于1886年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发表了一个声明。他说:这个理论的绝大部分指导思想的最后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以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要了解和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 ——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这涉及这个学说属于哪一种类别或性质。所谓性质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正处于从封建主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学生姓名:石珍珍 学生学号:01008017 院系专业: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所在年级:2010级 任课教师:程宝华 完成日期:2011年11月17日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内容摘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普遍 的指导意义。而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发挥指导作用,并在中 国的文化土壤中使之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走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这是当代 中国哲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备性,唯物主义, 自从19世纪这个辉煌的时代,孕育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来,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在这个跨时代的时期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出了巨大威力和强烈光芒,震撼了世界,照亮了全球,已成为哲学音谱中的最强音。之所以如此,实乃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必然体现。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胜利过程并不是笔直的坦途,而是经历了一条充满着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的激烈斗争的曲折道路,这条道路当然还要继续延伸,但可以预言,曲折和斗争将是这条延伸道路的特征。 近年来出现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和“学派论”就是这一预言的佐证。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崇拜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就是写作本文的目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是科学的 人类社会的进程迈入19世纪以后,世界上人类的实践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就为哲学跃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世纪初期,机器大工业生产在西欧各国发展起来,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阶级关系日益清晰、简单和明朗化。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都表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的舞台,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亲自参加并领导了工人运动,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迫切要求有一个科学的前所未有的理论指导工人阶级的思想和行动,来保证工人运动的不断胜利,从而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了实际需要和客观的可能。 同时,19世纪初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这时自然科学已从搜集材料阶段发展到整理材料的阶段;以研究过程为特点的自然科学的新学科纷纷出现,特别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的发现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充分地表明了客观世界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能够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也充分地表明了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变化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阶级斗争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的思维产生了飞跃,他们抛弃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吸收了它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的机械论和历史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大概过程。 从这个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无实践根据的空想的神话,而是依据真正的社会、自然、思维几方面的丰富实践和理论,对古典的各个哲学流派进行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断实现思想升华,实现理论再创造的结果。这个人类智慧的结晶立即又被用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的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特征。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是科学的过程。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诠释;成果;经验 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形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学理论。若要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首要一点就是要通过文化背景的移植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成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因子带有模糊、猜测、玄想的非科学成分,又与封建宗法的、封闭狭隘的小农意识因素混杂在一起。而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高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和现实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相融合之处,因此,一方面能够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合中得到认同,另一方面能够改造、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相结合的、互动的融合关系。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又切合于中国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不仅指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来说,阐述了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其中,生产力问题是联系科学观、技术观与历史观的纽带。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从而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元论特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它又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高度理论概括。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技术提高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是基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而且也是有充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事实上,这个科学论断本身就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开始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三个概念结合在同一个命题中。今天,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生产力主要地归于科学技术的高度,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实质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肤浅理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西方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不是把科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体系”,也不是把技术看成是单纯的“工具和规则的体系”,它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个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出发,把科学和技术都当作社会现象来考虑。认为作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应当存在着相互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人为什么要认识和改造自然?从根本的动机上来说,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例如,天文学是为了满足农牧业定季节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数学又是为了满足天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力学则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城市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代科学的产生也同样如此。“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1)]尤其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于是,“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2)]这大大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用恩格斯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从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论证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墓前曾这样阐述马克思的科学观:“他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5)]。因为火药把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还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6)]对此,恩格斯举了奥地利的例子。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欧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 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 与革命性的统一 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 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 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题,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性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儿向前发展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实践上的持续性和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一、基本要求 本部分考试着重考察考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有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和学理基础,熟悉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及其脉络,具有一定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准确识记: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并能正确理解和表述。 2、正确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较熟练地掌握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并能厘清诸多概念和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3、较好应用: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及相关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试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主要考查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几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其发展脉络、理论框架和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具体要求: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特征,如何坚持和发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相互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问题包括: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以及发展的基本规律;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生产力基本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生产关系基本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真理与价值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问题,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形态演变与更替等。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主要涉及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发展演变情况,基本问题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商品经济与剩余价值学说;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变化,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扩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变化,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 4、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以及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及其实现问题。 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的基本趋势,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 共产主义基本问题包括: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及其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重要意义。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8)\ 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答: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论述题: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其原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论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重要》.物质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时间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7.《重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其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显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结合”有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说,近现代的中国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二是说,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形式和内容分开,比如说,把内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而把形式看作是中国化。另一方面它是道路和形态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习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可以概括为二条: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对抗性,又引发加剧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正常的领导,工人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在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2)马克思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请用相关原理思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回答了我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和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对发展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从世界观的层面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从方法论上为我们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就重大实践意义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因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4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基础原因、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真理。马克思足以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起来,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关键词:科学;革命;统一 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科学性,不仅体现在作为科学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未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而且也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界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能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也是人类思

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科学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讲解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一、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经验 三、正文: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光华村)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本质特征及产生的时代背景P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即体现了时代发展所提出的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的历史要求,又适应了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完成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时代需要;同时,它的产生与发展也依托于时代发展所积累与提供的经济\阶级\思想和科学等社会条件. 人类社会发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知识分子,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而深刻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或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及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P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 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1、为什么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P5 2、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选择题) P5 3、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P7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态(辨析)P7 所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物殊形态,表现为相对的位置不变和物质的相对稳定状态等.由于事物具有相对静止,它们才能存在和发展,各种事物才能区别开来,人们才能 对不同的事物进行研究和认识.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 4、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简答) P 8—9 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第二,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什么?(第9页)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二是通过实践改造世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 一位法国学者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也就没有将来;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近年来世界上兴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在全球“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等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以高票位居榜首;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恩格斯说过:“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种种同情、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位德国作家在谈到19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时说,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马克思,当今世界5/6的人口将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状态之中。正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曾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邓小平同志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中国人民正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长期奋斗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为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