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含答案)

答案)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数罟

..(cùɡǔ) 2.洿.池(wū) 3.庠.序(xiánɡ)

4.良人(jiàn)

5.墦间(wū)

6.施施(yí)

7.攘.邻人之鸡(rǎnɡ) 8.苗槁.(ɡǎo) 9.浡.然(bó)

10.嗜.好(shì)

二、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须发花白

2.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通返,返回,回家

3.蚤.起 通早 4.施.

从良人之所之 通迤,斜行 5.卒.然问曰 同猝,突然 6.由.水之就下

通犹,好比,如同

三、古今异义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2.所仰望..而终身也 古义:依靠,指望

今义:指头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 3.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古义:用……方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是非..君子之道 古义:这不是

今义:对错

5.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古义:伸长脖子 今义:引导、带领

四、一词多义

1.兵?????

①非我也,兵.也 兵器②草木皆兵.

士兵

2.发????

?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开仓救济②百发.

百中 发射③发.

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

3.直?????

①直.

不百步耳只,只是②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值”,价钱③中通外直. 不弯曲

4.数?????

①数.

罟不入洿池 数c ù,密②扶苏以数.

谏故 shu ò,屡次③数.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sh ù,几

5.以?????

①请以.战喻 介词,用②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 “可以”合用,能够③以.

待来年然后已 连词,表目的④斧斤以.

时入山林 介词,按照

6.其????

?

①问其.与饮食者 代词,他②此其.

为餍足之道也 副词,大概③如知其.

非义 代词,这 7.而?????

①弃甲曳兵而.走连词,表修饰关系②或百步而.后止 连词,表顺承关系③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连词,表转折关系④其妻妾不羞也而.

不相泣者 连词,表并列关系

8.施?????

①施.从良人之所之读y í,通“迤”,斜行②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读y í,喜悦自得的样子③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 动词,实行④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动词,用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日:每天

2.名词作动词 (1)填然鼓.

鼓:击鼓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 (4)王无罪.岁

罪:归罪 (5)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富贵:富有显贵之人

2.形容词作动词 (1)谨.

庠序之教 谨:小心地办好

(2)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 轻:减轻 (3)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骄:轻视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羞:感到羞耻

(三)数词作动词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一:统一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非我也,岁也(“也”表示判断)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也”表示判断) 3.是非君子之道 (“非”表示判断) (二)状语后置句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作状语,后置)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于邻国”作状语,后置) 3.树之以桑 (“以桑”作状语,后置)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作状语,后置) 5.而相泣于中庭 (“于中庭”作状语,后置) (三)宾语前置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之”作宾语,前置)

[课文·译注]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 心 焉 耳 矣!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费尽心血了!???

之:与后面的“也”

??

?一起作状语的标志。于:对,对于。焉、耳、矣: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河 内 凶,

黄河以北闹饥荒,

则 移 其 民 于 河 东, 移 其 粟(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并把黄河以东的粮食 于 河 内。 河 东 凶 亦 然。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闹饥荒也这样。???

凶:谷物收成不好,

闹饥荒。于:介词

???“到”。其:代河北或河东。 察邻国之 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考察邻国的政治,比不上我费尽心力。??

?

之:前一

个为结构助

??

?词“的”,后一个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邻国 之 民 不 加 少, 寡人之民

(可是)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减少,我的老百姓

不 加多, 何 也?”也没有增多,什么原因呢?”????

??

之:结构助词“的”。加:更,更加。

孟子对曰:“王 好 战, 请 以 战 喻。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填 然 鼓之, 兵 刃 既接, 弃 甲 曳 兵

咚咚地敲响战鼓,兵器已经交接,(有的士兵却)抛弃铠甲拖着兵器

而走。 或 百 步 而后止, 或五十步 而 后 止。

逃跑。有的跑一百步后停下来,有的跑五十步后停下来。

以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则

(如果)用自己跑了五十步去嘲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么你觉得

何 如?”怎么样?”???

好:喜欢。请:表示尊敬,副词,可译为“请让我”。填:

形容鼓声、拟声词。鼓:名词作动词,击鼓。之:音节

?

??

助词,无义。兵:兵器。既:已经。曳:拖。或:有的人。走:跑,这里指逃跑。以:用。

曰:“不可。 直 不 百 步 耳, 是亦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是

走 也!”逃跑啊!”????

??

直:只是,仅仅。耳:罢了。是:这。

曰: “王 如 知 此, 则 无 望 民 之 多 于

孟子说:“大王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

邻国也。邻国多了。????

??

无:通“毋”,不要。望:希望,指望。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于:介词,比。

不 违 农 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 罟 不 入 洿 池,

役使百姓不耽误农作时令,粮食就会吃不完;不让百姓拿细密的渔网进池塘,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 斤 以 时 入 山 林, 材木

鱼鳖就会吃不完;让百姓拿着斧头按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 使 民

就会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老百姓

养 生 丧 死 无 憾 也。

供养活着的家人或者为死去的家人办理丧事都没有遗憾了。

养 生 丧 死 无 憾,

老百姓供养活着的家人或者为死去的家人办理丧事没有遗憾,

王 道 之 始也。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胜:尽。时:

时令。数(c ù):细密。罟(ɡǔ):网。洿(w ū):

??

?池塘。以:介词,按照。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人办丧事,丧,为动用法。之:结构助词,的。五 亩之五亩大的

宅, 树之以桑, 五十 者 可以 衣 帛矣。宅园,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衣服了。???

之:前一

个是结

??

?构助词“的”,后一个是音节助词,无义。衣(y ì):名词作动词,穿。帛(b ó):丝织品。鸡 豚 狗 彘 之畜,无

鸡、狗、猪的饲养不要

失 其 时, 七十者 可 以 食 肉矣。 百亩之

错过它们繁殖的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百亩大的

田, 勿 夺 其 时, 数 口 之家可以 无 饥 矣。

耕地,不要错过农作时令,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没有饥饿了。

?????

?豚(t ún ):小猪。彘(zh ì):大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畜(x ù):饲养。夺:失去,错过。 谨

小心地办好

庠序之教,申 之 以 孝 悌 之 义,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义反复宣讲,???

谨:形容词作动

词,小心地办好。

庠(xi án ɡ)序:泛指学校。以:把。孝:尊敬父母。悌(t ì):敬重兄

长。申:反复陈述。之:第一个为结构助词;第二个为音节助词,

??

?无义;第三个为结构助词。颁 白 者 不 负 戴 于

须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着东西在

道 路 矣。 七 十 者 衣 帛 食 肉,

道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穿丝织的衣服、吃肉,

黎民 不 饥 不 寒, 然 而 不 王 者, 未 之 有 也!

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都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这样的事!

??

?

颁:同“斑”。负:背东西。戴:头顶东西。于:介词,在。然而:

然,这样;而,却。王(w àn ɡ):名词作动词,称王。未之有也:

??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往往前置;之,代词,代“这样做却不能称王”。狗彘食 人食 而不

狗猪吃人吃的粮食却不

知 检, 涂 有 饿 莩 而 不 知 发; 人

知道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去赈济饥民;人

死, 则曰:‘非 我 也, 岁 也。’ 是何异于

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跟用兵器

刺人而杀之, 曰: ‘非 我 也, 兵 也。’杀死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食:前

一个为

?

??

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检:约束。涂:通“途”,道路。莩(pi ǎo ):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饥民。岁:年成。于:介词,跟。

王 无 罪 岁, 斯 天 下 之

大王如果不怪罪年成,(而从政治上下功夫)那么天下的

民 至 焉。”百姓就会到梁国来了。”??????

罪:名词作动词,怪罪、归咎。斯:那么。之:结构助词,的。至:到。焉:句末语气词。

(2)齐 人 有 一妻一妾 而 处 室 者, 其 齐国有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生活在一起,(她们的)

良 人 出, 则 必 餍 酒 肉 而后反。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家。???

处室:住在一起,共同生

活。而……者:定语后置

??

?的标志。其:代词,她们的。良人:古代妻子对丈

夫的称呼。必:一定。餍(yàn ):饱。反:通“返”。其 妻 问他的妻子问

所 与 饮 食 者, 则 尽 富 贵 也。

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

?????

?其:他的,良人的。富贵:形容词作名词,有钱有势的人。其 妻 告 其 妾曰:“良人

他的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

出, 则必 餍 酒 肉 而 后 反; 问 其 与 饮

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来;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

食 者, 尽 富 贵 也。 而 未 尝 有

什么人,他说都是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家不曾有有地位

显 者 来。 吾 将 良人之所 之也。”有声望的人来过。我要暗中看看丈夫去些什么地方。”???

而:转

折连

?

??

词,但是。未尝:不曾。显者:有声望有地位的人;显,显赫。

(ji àn ):窥视,暗中察看。之:前一个为结构助词,后一个为动词,到。

蚤 起, 施 从 良 人 之 所之, 遍

早晨起床后,(妻子)就暗中跟随丈夫看他去哪里,整个

国 中 无 与 立 谈 者。都城里没有一个站住跟他说话的人。???

蚤:通“早”。施(y í):通

“迤”,斜行,这里是暗中

???跟踪的意思。之:两个均为动词,到。之所之:到他到的地方。国:都城。

卒 之 东 郭 墦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

间, 之 祭 者, 乞 其 余; 不 足,

里,走向祭祀先人的人,向他们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肉;不够吃,

又 顾 而 之 他:又环顾四周,走向其他人:???

卒:副词,终于,最后。之:均为动

词,到。郭:外城。墦(f án ):坟墓。

???顾:回头看,环视。 此 其 为 餍 足之道也。这大概就是他吃饱喝足的方法啊。??

?

其:表推测,委婉

语气的副词。为:

?

??

是。之:的。道:方法。

其 妻 归, 告 其 妾曰:“良人者, 所仰望而终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一生

身 也。今 若 此!”依靠的人。现在却像这样!”??????仰望:依靠,指望。若:像。 与 其妾

(于是)跟他的妾 讪 其 良人, 而 相 泣 于中庭。 而 良人一起大骂她们的丈夫,并且在庭院中面对面哭泣。可是丈夫

未 之 知也,施 施 从 外 来, 骄 其 妻 妾。

并不知道这些,洋洋自得地从外面回来,傲视他的妻和妾。

??

?

与:介词,跟。讪(sh àn ):嘲笑怨骂。而:前一个为递进连词,并

且,而且;后一个为转折连词,可是。而良人未之知也:否定句中

?

??

代词宾语往往前置。施施(y í y í):喜悦自得的样子。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由君子 观 之, 则 人 之 所以 求 富贵

(如果)从君子的角度看,那么,那些用龌龊的方法谋求富贵

利达者, 其 妻 妾 不 羞 也 而 不 相 泣 者, 几

显达的人,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并且不相对哭泣的,几乎是

希 矣!很少的!???

由:介词,从。之:前一个为音节助词,后一个与“者”

配合成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所以:用……的方法。羞:

?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感到羞耻。希:通“稀”,少。

(3) 戴盈 之 曰:“ 什 一, 宋国大夫戴盈之说:“让国君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 去 关 市 之 征, 今 兹 未 能;让国君废除关卡和市场征收的商贾(ɡǔ)税,今年不能做到;

????

??什一:十分之一。去:除去、废除。之:的,征:动词作名词,征收的赋税。今兹:今年。请 轻 之,请让国君减轻赋税, 以 待 来 年 然 后已,何 如?”来等待明年再全部废止,怎么样?”???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

减轻。之:代词,代赋

?

??

税。以:目的连词。已:停止。

孟子曰: “今 有人 日攘其邻 之 鸡 者,孟子说:“现在有人每天偷他邻居家的一只鸡,???

日:名词

作状语,

??

?每天。攘(r ǎn ɡ):偷

窃。其:他的。之:的。或 告 之 曰: ‘ 是 非 君子之 道。’

有的人告诉他说:‘这样做不符合君子的正道。’

????

??或:有的人。之:前一个为代词,代强盗;后一个为结构助词,的。道:道义,正道。曰: ‘请 损 他说:‘请让我减少 之, 月 攘 一鸡, 以待 来 年 然 后 已。’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明年停止偷鸡。’??? 损:减

少。之:

??

?代词,代偷鸡的数量。月:名词作状语,每月。如 知 其 非如果知道国君征收苛重的赋税不合道

义, 斯 速 已 矣, 何 待 来 年 ?”义,就应促请他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如:如果。

其:国君征

?

??

收苛税的做法。斯:则,就。

(4)孟子 见 梁襄王, 出, 语 人 曰: “望 之 不 似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告诉别人说:“远看他不像个 人君, 就 之 而 不 见 所 畏焉。

国君(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却看不出让人敬畏的地方。

??????语(yù):名词作动词,告诉。望:向远处看。之:代梁襄王。就:靠近,接近。而:却。畏:使动用法,使人敬畏。焉:句末语气词。 卒然问曰:‘天下 恶 乎 定?’(他)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

卒(c ù):通“猝”,突然。恶(w ū):何,哪里,怎样。

吾 对曰: ‘定 于 一。’ ‘孰 能 一 之?’ 对

我回答道:‘天下安定在于统一。’(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我回答

曰:‘不 嗜 杀 人 者 能 一 之。’道:‘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一:统一。孰:谁。之:均代天下。嗜(sh ì):爱好。

‘孰 能 与 之?’ 对曰: ‘天 下 莫 不 与也。

(他又问)‘谁能归附他呢?’我回答道:‘天下没有谁不归附他。

????

??之:代不嗜杀人的国君。与:动词,亲附。莫:不定代词,没有谁。王 知 夫苗乎?七大王知道那禾苗吗?七 八月之间 旱, 则苗 槁矣。 天 油 然作

八月间(如果)天旱,禾苗就会干枯。(如果)天上突然兴起一片

云, 沛 然 下雨, 则 苗 浡然 兴 之 矣。乌云,哗哗地下一场大雨,那禾苗就会茂盛地生长起来。

????

??夫(f ú):那。槁(ɡǎo ):干枯。油然:云盛的样子。沛然:雨势大的样子。浡然:兴起的样子。之:音节助词,无义。 其 如是,孰 能 御 之?禾苗像这样,谁能阻挡它(的生长)呢????

其:代禾苗。如:像。是:

这样。御:抵挡、阻挡。

??

?之:代禾苗的生长。今 夫 天下 之人 牧,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现在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喜欢杀人的人。如果

有不嗜杀人 者, 则天下之 民 皆 引 领 而

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殷切地

望 之矣。期待他了。???

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君。引领:伸长脖子。望:期

待。之:前两个为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为代词,代

?

??“不嗜杀人者”。而:表修饰的连词。诚如是也, 民 归之, 由水之就

果真像这样,百姓归附他,就像水流向

下, 沛 然 谁 能 御 之?’”低的地方,气势盛大,谁能阻挡呢?’”???

诚:果真。之:第一

个代“不嗜杀人者”;

?

??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第三个代百姓。

由:通“犹”,像。沛然:气势盛大的样子。

对应学生用书P37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评析]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成就王业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这句话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提出了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即以民为本。一个国君或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先使百姓生活殷实,得到百姓的拥护,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政治与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国家力量才会强大。

2.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评析] 站在君子的立场上看,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相对涕泣于庭中的,是很少见的。

这句话讽刺了那些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它告诫人们,做人要讲礼义,知廉耻,通过正当手段勤劳致富。

[问题1]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理有什么妙处?

[明确]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风趣地说明梁惠王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

了逻辑的力量。

[问题2]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1)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不违农时”,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孟子表明了国君应以保民为职责的思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众安居乐业。(2)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3)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问题3]简析本课说理论证的特点。

[明确](1)论证手法灵活善变,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

如孟子抓住梁惠王想要安定天下的强烈愿望这一契机,设套埋伏,一步步将梁惠王纳入自己的思想框架,而对方却浑然不觉,充分表现了他因势利导的语言艺术。

(2)巧用比喻,妙设寓言,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

如孟子在游说梁襄王的时候,以旱、雨作喻,说明实行暴政与推行仁政的不同结果,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3)文辞方面铺陈扬厉,善用排偶句式,笔锋咄咄逼人,文章酣畅淋漓。

如孟子与梁惠王谈到养民措施时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句式连排,汪洋恣肆、酣畅淋漓,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养民的益处,让人无可争辩。

[问题4]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

[明确](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3)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对应学生用书P37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曳.兵(yè)数罟

..(cùɡǔ)王.天下(wànɡ)

B.庠.序(yánɡ) 鸡豚.(tún) 狗彘.(zhì)

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ɡōnɡ)

D.洿.池(wū) 衣.帛(yī) 不可胜.用(shēnɡ)

解析:B项,庠:xiánɡ;C项,莩:piǎo;D项,衣:yì。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②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③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④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⑤施施从外来

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⑥D.②③④⑤

解析:②由—犹;③蚤—早;④反—返;⑥无—毋。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良人者,所仰望

..而终身也

B.则天下之民皆引领

..而望之矣

C.养生

..丧死无憾

D.无如寡人之用心

..者

解析:A项,“仰望”,依靠,指望;B项,“引领”,伸长脖子;C项,“养生”,供养活着的家人;D项,“用心”,费尽心力,与现代汉语相同。

答案:D

4.选出下列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①填然鼓之

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③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王无罪岁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

解析:①“鼓”名词作动词,击鼓;②“衣”名词作动词,穿;④“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⑤“罪”名词作动词,怪罪。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 .而良人未之知也

C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D .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解析:B 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A 为状语后置;C 为判断句;D 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B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

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河东凶.亦然 (谷物收成不好) B .弃甲曳.兵而走 (拖) C .养生丧死无憾.

(遗憾)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查)

解析:D 项中的“检”意为“约束”。 答案:D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

孝悌之义 B.?????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

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

①然后解而送之于.官②寡人之于.

国也 解析:A.①介词,按照;②介词,用。B.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递进。C.①②均为结构助词,的。D.①介词,到;②介词,对于。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段主要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B .“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 .孟子劝说梁惠王要施仁政,行王道,让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这样做就可以王天下了。

D .孟子用了三组排比,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具体措施,以及实施这些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解析:C 项,行王道的内容除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外,还要教化民众,使百姓懂礼仪。

答案:C

9.孟子如何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以战争设喻,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梁惠王的执政与别国统治者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暴政程度轻重不同而已,从而巧妙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公孙丑①

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

,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

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能,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①公孙丑:孟子弟子,齐人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问乎曾西或:有人

B.管仲以其君霸.霸:霸气、霸道

C.子诚.齐人也诚:的确

D.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去:距离

解析:B项中“霸”意为“称霸”。

答案:B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智能虽.有槁暴

B.管仲以.其君霸且以.文王之德

C.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蹙然.

D.其.故家遗俗其.可怪也欤

解析:A.虽然;表假设,即使。B.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C.代词,这样;……的样子。D.代词,他的;表疑问。

答案:B

12.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的相关文字可以看出,曾西对管仲与晏子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孟子却认为管仲与晏子的行为值得推崇。

B.孟子强调虽有聪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势时机;虽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时。即要行王道,时机也很重要。

C.孟子认为,齐国有广阔的疆土,有众多的百姓,若能采取“行王道”的方针来治理国家,那就没有谁能抵御得了。

D.本文以对话体的形式,通过公孙丑与孟子之间的问答,阐明了孟子行“仁政”的主张。

解析:A项中“孟子却认为管仲与晏子的行为值得推崇”错。

答案:A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先子之所畏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齐王,由反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子路是我先祖父所敬畏的人。

(2)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以为我愿意与他相比较吗?

(3)像齐国来称霸诸侯,如同翻转手掌一样容易。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当政,管仲和晏子的功业可以得到再度振兴吗?”

孟子回答说:“你真是一个齐国人,只知道管仲和晏子。有人问曾西:‘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曾西不安地回答:‘子路是我先祖父所敬畏的人。(我怎敢与他相比?)’问者又说:‘那么你与管仲相比,谁更贤德呢?’曾西听了显出很恼怒的样子,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管仲相比呢?管仲得到君主的信任是那样专权;执掌国家大政的时间,又是那样长久;而功绩却那样卑小。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他相比?’”孟子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认为我愿意与他相比较吗?”公孙丑说:“管仲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子使齐景公名声显扬于诸侯。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习吗?”孟子回答:“像齐国来称霸诸侯,如同翻转手掌一样容易。”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就更不明白了。像周文王那样的德行,将近百岁才寿终,(他的教化影响)也还没有润泽(遍及)天下;周武王、周公旦继承文王的事业,才逐步使仁政广泛推行。如今您把王道说得这样容易,那么岂不是连周文王也不值得效法吗?”孟子说:“怎么能同周文王相比较呢?从商朝的汤到武丁,圣贤的君主出现了六七位,天下的百姓归顺于商朝已经很久了,时间长久了也就难以改变。武丁的时代,诸侯来朝贡,治理天下好像运物于手掌之中一样。纣王的朝代上距武丁的时代并不远,他的忠臣世家和遗留的风俗楷模,流布的道德风气与仁教善政,有些仍然流传于世;再加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宗亲大臣,这些都是贤德之人,有他们共同辅佐王室,所以经历了很久的时间才亡国。可以说,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归殷朝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殷朝的臣民,而文王从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起来,所以十分困难。齐国有句俗话说:‘虽然有聪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势时机;虽然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

时。’今天的时势要实行王政就容易多了。因为在夏、商、周的鼎盛时期,也没有方圆超过千里的诸侯国,而现在的齐国却有这样广大的领土;鸡鸣狗叫之声到处听到,并且一直传到四方的边境上,这说明齐国已有如此之多的百姓了。国土不用再开辟,百姓不用再聚集增多,只要认真实行仁政而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止得了。”

对应学生用书P39

一、《孟子》导读

[原文]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②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③者,鹯④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⑤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⑥。’此之谓也。”

[注释]①尔也:如此罢了。②圹:同“旷”,旷野。③爵:同“雀”。④鹯(zhā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⑤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⑥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译文]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就是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同样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诗经》说:‘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评析]这段话涉及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

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二、名家点评

在忧患中可以得到生存,在安乐中会获至灭亡

傅佩荣

孟子提醒我们,在追求快乐的时候,要注意到它跟危险跟灭亡有时候是连在一起的。忧患,这两个字,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儒家思想就具备一种忧患意识。

我们读《易经》,后面有《易传》,《易传》代表的是儒家的思想,书中一再强调:做易者,岂有忧患乎。因为宇宙万物都有它的规则,生物之间有食物链,有生物平衡,生态平衡。人不一样,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的话,他不知道怎么去思考,去选择,去判断,最后会弄得天下大乱。人需要受教育,人就要忧患这个问题。人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将来就不会快乐,而是痛苦。

《中庸》里说: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天地这么大,人还是觉得很遗憾。人类这个生命不会自然发展,身体虽然会自然成长,但是你还需要接受教育。因为你是万物之灵,如果你在思想上,在精神上,没有方向的话,恐怕就会误入歧途。

所以,孟子特别强调忧患,如果一个国君“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那就好了。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愁为忧愁,后来发展到,宋朝范仲淹说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过,我更欣赏孟子的原话,范仲淹说的话非常好,但是没有人做得到。你要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你就永远不会有快乐,因为天下永远有不快乐。而孟子的思想比较具有普遍意义,如果“乐”跟“忧”都以天下人为标准来考量,你自然可以称王天下,天下人都欢迎你!

人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强调人应该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但是,从忧患这两个字来看,忧是忧愁的意思,患是担心的意思,难道我们的人生真的应该在忧愁和担心中度过吗?还要不要追求快乐?

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我有一辈子的忧愁,但是没有一天的患,患代表担心,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的终身之忧,是想到舜。舜本来是一个平凡的人,后来才变成圣贤,造福天下百姓。我本来也是个平凡人,可是到现在我还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长进,所以,我要一辈子都去忧愁这个事情。

没有一朝之患是什么意思呢?不会说今天有什么事情,会让我觉得难过,过不去的。反省自己,我只要做到两点,第一是仁,第二是礼,仁就是我非常真诚,做好事。礼就是我遵守规范,一切按照礼仪来做,与人互动。那么,一天之内即使有一些损失,抑或有一些获得,也不值得我去喜怒哀乐,这就是没有一朝之患。人的这种快乐跟忧患连在一起,我们就会知道孟子的立场,你不要以自己的快乐去考虑问题,你要考虑到天下人。那么,一般的人会说:我又不是政治领袖,我干吗要考虑那么多?

——《孟子的智慧》节选

知识链接:

傅佩荣,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案例 南漳高级中学徐红菊 20XX/11/6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总体思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诗词与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教案的总体设计上坚持在课堂上实践“自问自探这种教学模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小品,是“序”的体裁。文字表现形式为文言文。学生要必修二的教材曾接触过一篇“序”(《兰亭集序》),所以对于文体有一定的了解,而作者李白,也是耳熟能闻。因此,重点应放在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与整理上,放在对文本内容记叙的情境的描绘与欣赏上,放在对李白洋溢在文中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的人生观与精神气质的赏析上。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文言文这一版块的内容,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区域与学生本人知识能力的限制,依需老师的引导与校正,才能较好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3、比较阅读《兰亭集序》,理解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与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的性格与才气。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解题 1.导入 师: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饮宴赋诗,自古以来是文人们的一大乐事,何况是在月光也能醉人的“春夜”,何况又是在桃花盛开的园子里,更何况是与自已聪敏多才的“从弟”,这是一场怎样的视觉与精神的盛宴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解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位堂弟)、事件(聚宴)。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二.细读:整理文言字词句并翻译全文 通假字“序”同“叙” 重点字词逆良坐花醉月 古今异义大块文章 词类活用歌惭幽咏诗 特殊句式 1.会于桃花之芳园 2.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目录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 选修五个系列 一.诗歌与散文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 4.《中国小说欣赏》 5.《外国小说欣赏》 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7.《影视名作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 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 五.文化论著研读 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暂缺) 16.《中国民俗文化》 选修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游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文化常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文化常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 1.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行路难》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六国论》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6.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祭十二郎文 1.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仲,《说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说文》:“季者,少称也。”如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 3.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4.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5.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6.薨:古代称侯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五个系列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五个系列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和超越,是xx年以来课程改革中力度最大、创新含量最多的系统工程,也是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的主旨和核心价值所在。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学生选择权的丧失、教学的必修化现象严重、教学评价不能落实等一系列问题,但全国各地的课改实验区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根据《中华人民 __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所选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特点,结合《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指导意见》,我们安徽省淮北市高中语文选修课进行了全市统一指导意见下各校自主同步 开设的课程实验。从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开始,全市普通高中学校依次开设了人教版的《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四个模块教学。本文将对我们在“统一选修”背景下进行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些做法和思考进行总结与回顾。 一、教学的整体规划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造成凌乱随意、

漫无计划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奥,脱离 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因此,我们认为,做好课程教学的规划,是上好选修课的关键所在,也是避免教学凌乱随意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规划。 一是学校的规划。首先,以校本培训为平台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学习《中华人民 __课程标准》及其他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书籍,熟悉有关选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教学实施”、“评价建议”等关键内容。其次,做好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图书馆应装备足够的与模块有关的配套作品和相关的电影电视片以及 必要的工具书;认真调查分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的特点,积极规划开发已有的和潜在的资源,如,我们淮北市有隋唐大运河遗址,有文化名人桓谭、嵇康等,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语文资源;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争取社会各方面 的支持,与社区、高校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二是教师的规划。教师规划要从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宏观的规划,即在整体感知模块文本的基础上研究文本处理的思路,吃透文本 编制的意图,制定教学计划。教师既要知道选修模块与必修课程的区别,又要知道每个选修模块之间的不同,还要知道每个模块内部各专 题甚至各文本之间的区别。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开列一个推荐课外阅读的作品清单。第二,中观的规划,在宏观规划

人教版高中语文目录必修全选修全

人教版高中语文目录(必修全+选修全) 语文必修1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3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 5荆轲刺秦王 6鸿门宴 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 8小狗包弟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1包身工 12飞向太空的航程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 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着导读★

《论语》、《大卫·科波菲尔》 后记 语文必修2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 2故都的秋 3囚绿记 第二单元 4《诗经》两首:《氓》、《采薇》 5离骚 6孔雀东南飞并序 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第三单元 8兰亭集序 9赤壁赋 10游褒禅山记 第四单元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2我有一个梦想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表达交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直面挫折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 想象世界学习虚构 演讲: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着导读:《家》、《巴黎圣母院》

语文必修3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黛玉进贾府 2祝福 3* 老人与海 第二单元 4蜀道难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6琵琶行并序 7*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8寡人之于国也 9劝学 10* 过秦论 11* 师说 第四单元 12动物游戏之迷 13宇宙的边疆 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讨论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 目录(1-16)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目录(1-16)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4.《中国民俗文化》 5、《影视名作欣赏》 6、《新闻阅读与实践》 7、《先秦诸子选读》 8、演讲与辩论 9、中国小说欣赏 10、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11、《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12、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13、语言文字应用 14、外国小说欣赏 15、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16. 文章写作与修改 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臵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游夜书怀/杜甫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 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 李凭箜篌引/李贺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周邦彦 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 燕歌行/高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 项羽之死/司马迁 阿房宫赋/杜牧 推荐作品

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求神问卦时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 二、老子及《道德经》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

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 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 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事类赋》卷26引) 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语文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周至一中李春利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这一阅读要求。 2、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分析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 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首先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对一些经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以意逆志、缘景明情),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诵读古诗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会作品情感的目的(因声求气)。 本单元共涉及10首诗歌作品,涉及到诗、词、曲三种样式,因课时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重点讲解《将进酒》《李凭箜篌引》并指导学生设计诵读方案。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三个单元体现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 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韵体现。二、诵读在学习中重要作用。 页 1 第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中的情感。 2、有感情地全身心地投入诵读,可以受到诗歌音乐美的熏陶,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三、明确“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含义。 “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一句话,借助诵读深切体会诗词的音韵、情感。 四、如何做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定准基调: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诗文默写训练

《人教课标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文默写专项训练 1、(),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 2、上穷碧落下黄泉,()。 3、(),梨花一枝春带雨。 4、(),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以上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5、帝子降兮北渚,()。(),洞庭波兮木叶下。 6、时不可兮骤得,()。(以上出自屈原《湘夫人》) 7、人生亦有命,()。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8、(),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9、(),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 10、(),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11、( )?(),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 12、春江潮水连海平,()。 13、()?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以上出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4、千岩万转路不定,()。云青青兮欲雨,()。 15、(),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须行即骑访名山。(),使我不得开心颜?(以上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6、黄尘清水三山下,()。遥望齐州九点烟,()。(李贺《梦天》) 17、(),乾坤日月浮。(杜甫《登岳阳楼》) 18、(),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 19、日出江花红胜火,()。 20、山寺月中寻桂子,()。(以上出自白居易《忆江南》) 21、(),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2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23、(),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 24、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姜夔《扬州慢》) 25、风一更,雪一更,(),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2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7、(),千金散尽还复来。(以上出自李白《将进酒》) 28、(),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29、昆山玉碎凤凰叫,()。 30、女娲炼石补天处,()。(以上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 31、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阅读提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2015-07-07 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对这一年的学习有一个更好的巩固,本文整理了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具体内容请看下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阅读提示 精读提示 关于精读,叶圣陶在《谈阅读》中提出了“三想”的说法。一是“想”词与词的关系:“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理论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一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二是“想”段内句与句的关系:“读过一节停一节,回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说的是什么。”三是“想”段与段的关系:“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这里所说的三想,把握起来就是由小而大的逐渐深入,力求“纤屑不遗”,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精读就是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读,把字、词、句的意思都弄明白,还要弄清文章的思路,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找出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重点词语和句段,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中外传记作品的阅读,是对远去的巨人背影的凝望和深思,在他们生命经行的路径上,我们会领略他们的人生风光,同时深刻觉悟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给予我们的人生抉择一定也是一种丰碑式的启迪。经由身心浸润的阅读,奠基我们的生命底色,激发我们的生命潜能,昂扬我们的生命精神,在我们生命寻找和发现的路途,去追求,去创造,求真,尚美,向善,向上。 整个精读选文,大多截取了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某些片段,这些生命的碎片,却也折射了他们的生命精神和卓越追求。

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圣杜甫,丹心昭日月,无畏苦寒行,个人颠沛流离和时代的风云变幻交汇一起,推己及人,仁爱天下,把一颗悲悯的心焦灼在忧国忧民的执着情怀。 情至文生,绵密丰富。萧红笔下的鲁迅,在情真意切的回忆里,从切身的经历和感受中写来,给我们凸显了一个生活化、人性化的鲁迅,一个血肉丰满、鲜活生动的鲁迅,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睿智而又平和的鲁迅,一个人间的鲁迅。阅读时,我们要深刻品味那细腻的文笔,朴素优美的文字,更还要领受行文中真切深刻的感情。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更是毛泽东作为生命个体在风云际会时刻的自我历练和自我造就。1936年,中国的历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国记者斯诺以其职业的敏锐和职业的操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毛泽东形象,个体生命的风采,见证了红色革命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代伟人的风采,这也是自身人格魅力的光照日月,气壮山河。 “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宿命的狰狞面前,贝多芬不曾向命运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昂扬勃发了生命的潜在能源,他的系列作品,无不是生命的交响,“用痛苦换来的欢乐”,惊天地,泣鬼神,无不召唤我们珍爱生命,善待自己,肉体可以腐烂,而精神万古长青,永垂不朽。 某种角度上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正也是《贝多芬传》的袅袅余音,或者说是《贝多芬传》的一个雄浑壮烈的协奏。对二十世纪以后的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三位人物是: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他们分别揭示了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以及人自身的一些深刻奥妙,开启了后人对于自然、人类社会、人本身的一些规律性的探究,开拓了这些领域研究的新的空间。 欧文·斯通的《达尔文传》选文,主要记述了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写作过程,让我们深刻觉悟了一位创世纪的科学家的求真精神。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 湖南临澧一中语文组叶红梅新课改后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必修1》到《必修5》五个模块要在高一至高二上半学期完成,选修课程也有五个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外国小说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新闻阅读与实践》。根据学校要求我们完成了所有教学任务,到头来所有老师都觉得身心疲惫,课时有限,教学任务又多,这种必修教完又全面转入选修的课程安排,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并且有些内容完全是一扫而过,稍微涉及而已,要说学生的收获,还真不好说。面对风起云涌的新课程实践,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到底要怎么办呢?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及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但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语文老师依然新教材旧教法,选修当作必修上!一篇篇文章教,一篇篇文章讲。时间有限怎么办,一篇接一篇,没有缓冲时间,做练习的时间也是少之又少,老师和学生都是不堪重负。 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教材开设了几十种选本的选修课,让师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原本是一件大好事,然而,实践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措施的不利,教育资源的不足,师生在高兴的同时,留下更多的是手足无措与身心疲惫,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冷静而理智地应对选修课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要实现从必修课到选修课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包括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旨在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语文学习,每位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都要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 选修课虽然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是它主要致力于学生在基础性、均衡性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寻找到适合于每个学生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是选修课程的核心价值。相比于必修课的基础性、均衡性,它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 我以为,必修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主要以教师“教”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均衡发展。而选修课的教学理念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要使学生借助于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性地学习,以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例如,在学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时,教师就要通过自己的“教”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精心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教师通过必修课这些方面的讲解和分析可以为学生今后在选修课中自主鉴赏中国古代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的诗歌学习能力获得均衡的发展。 在学习选修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用以面代点的方法来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时代诗人的诗歌、同一诗人不同时代的诗歌等来重点突破对某一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如引导学生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屈原的《湘夫人》、鲍照的《拟行路难》、杜甫的《蜀相》以及陆游的《书愤》等诗歌,都是为了教学生学会如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诵读、相互探究和讨论、自主搜集资料以及举办诗歌朗诵会和尝试写诗等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要有选择性和侧重性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讲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莒. 父(jǔ) 2. ( n í) 3.( yu è) 4. 彫. (di āo) 二、通假字 1.是知. 也 通智,聪明 2.诲女. 知之乎 通汝,你 3.如日月之食. 焉 通蚀 4.无. 欲速 通毋,不要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 也 通凋,衰落 三、古今异义 岁寒,然后.. 知松柏之后彫也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接在动作或情况之后 四、一词多义 1.知????? ①知.之为知之 知道②孰为汝多知.乎 知识③其无知.,悲不几时 灵魂④绝宾客之知. 交情⑤君何以知.燕王 了解⑥其真不知.马也 识别

2.过?????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过错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经过③花过.而采 过去④愿枉车骑过.之 拜访 3.文????? ①小人之过也必文. 掩饰②独其为文.犹可识 文字 4.而?????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连词,表转折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连词,表并列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连词,表假设④必不得已而.去 连词,表因果 5.信?????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可 名词,信用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相信③信.可乐也 副词,确实④低眉信.手续续弹 副词,随意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过. 而能改 过:犯了错误 2.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掩饰 (二)使动用法 1.人能弘.道,非道弘. 人 弘:使……弘扬,使……扩大 2.则远. 怨矣 远:使……远,远离 3.足.食,足. 兵 足:使……充足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为”表判断) 2.是知也 (“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 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于孔子) (省略状语) 2.于斯二者何先(去) (省略动词) (三)宾语前置句

高中语文选修课

高中语文选修课《正心美心》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017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意见中提出:“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因此在现实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当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是应有之义。 而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也把提高人的核心素养作为改革的主线,方案中鼓励各个地方的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发有各地特色的选修课,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正心美心》就是呼应当下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生阶段的高中生乐观、好奇且可塑性强,在这个年龄阶段打下良好的国学底子,对其以后的人生发展都大有裨益。 在当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教育的方式要从教知识往重育人的方向发展,要在德行操守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校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依照当前学生的实际,编写了本门选修课的课程标准。 第二部分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 《正心美心》是依照学生的成长规律,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干,兼以吸收道家和佛家思想等传统思想流派,旨在传达和弘扬人性中的真善美。让学生在成长中树立立德求善、正心诚意的价值观,为他们的人生固本培元。立德树人,德在先人在后,本门选修课正是发掘人性中的善,树立利他的德,净化人的心灵。“正心”篇旨在从思想深处去邪扶正,教导学生守正好义;而“美心”篇则重在去私去利,让学生放下执念追求精神的升华。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开设本门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侧重提高学生的精神审美和鉴赏能力,旨在引导探索研究,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正心美心》这门选修课是扎根中国的传统,汲取传统教育中重视人的德育和价值观培养的优良做法,立足于当前学生缺乏厚重古文修养的社会现实,并结合学校实际,从现实情况出发。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教育,主张以文化人的国度,因此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最值得当下借鉴的就是重视德育。传统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德行操守,接受儒家的伦理道德,强调人的道德伦常的塑造。本门选修课选取了《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名篇,又推荐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名言警语。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暗含着中国的未来,厚重的古文修养可以使得学生更加理解中国的特殊国情,而当前的学生的古文功底普遍薄弱,许多古文的常识都非常的欠缺。《正心美心》以古文的原文和现代翻译相对应,并附上了许多背景解释,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本门选修课要与学校的语文教学相结合,在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学校的语文教学之间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中学生在求学阶段除了个人的全面发展之外还要接受社会的选拔,因此在选修课的课程的设置上要注意与当下的语文教学进行衔接,注意定期的知识考核,尤其是和高考的文化常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选修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 1.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行路难》 1.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六国论》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6.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祭十二郎文》 1.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选修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游夜书怀/杜甫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扬州慢/姜夔 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 李凭箜篌引/李贺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周邦彦 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 燕歌行/高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 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 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 别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 项羽之死/司马迁 阿房宫赋/杜牧 推荐作品 西门豹治邺/禇少孙 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 贯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 祭十二郎文/韩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 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种树郭槖驼传/柳宗元 自主赏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 坐/《论语》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项脊轩志/归有光 推荐作品 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能力训练:第1单元《论语》选读1-7(附答案)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①羔豚者弗饰贾②;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③。”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选自《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粥:通“鬻”,卖。②贾:同“价”,价格。③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大司寇行摄. 相事 摄:代理。 B .不曰“乐其以贵下. 人”乎 下:谦虚地对待。 C .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 者八十人 好:美丽。 D .送冉求,因诫. 曰 诫:勉励。 解析:D 项,这里的“诫”是“叮嘱”的意思。“勉励”与“以孔子为招”意思不符。 答案:D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我之为.先并矣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 B.????? 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 出 C.????? 以.吾获罪于孔子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 D.????? 吾不知所以裁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A 项,表被动/动词,给予;B 项,于是/才;D 项,代词/结构助词,的。 答案:C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 .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 .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 .康子未遵“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