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论语整理(2020年整理).doc

高考论语整理(2020年整理).doc

高考论语整理(2020年整理).doc
高考论语整理(2020年整理).doc

2013高考《论语》阅读复习

一.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身正(统治者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做出榜样)

?感化(小人必然被感化,不必采用“杀”和“刑”)

?文德(仁义礼乐的政治教化。富民教民,节用爱人,争取信任(民信),反对暴政,

提倡教化)

重点问题

1.“政”“德”“刑”“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和“刑”重在制裁惩罚,“德”和“礼”重在鼓励和熏陶。前者是法治思想,后者是德治思想。

“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即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2.如何理解“均无贫”的“均”?

?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强调“各得其分”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

部分。

?与后来的“均贫富”的含义是不同的,“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

社会财富的纲领,实际含义是在劫富济贫。

3.先富后教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提倡“富之”是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是基础;

主张以“礼”治国,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养成做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

《中华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

?——“有道”的社会就是“为政以德”。

?——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追求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孔子抓住了上古文化精神的核心——尚德,并能将其发扬光大。

二.克己复礼

“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礼乐崩坏(“无道”,要恢复“周礼”)

?礼的规范(秩序,孝悌,感恩)

?复礼办法(克己,正名)

重要问题

1.“礼”的内涵

?一是制度之礼。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以

“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巩固社会秩序)

?二是个人之礼。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

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为了压迫百姓的手段。

2.“礼”与“仁”

?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3.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

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

?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

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4.“孝悌”之情

?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根本,本立则人道以

生。一个人在家中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就不会犯上作乱,就可以使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得到保证。

?孔子认为,要想在父母面前时时表现出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也就是说“色难”。在现

实生活中,对父母的孝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孝”,深层次的精神的孝是物质所不能代替的;真正的孝心须是发自内心的,像宰我,即使强迫他守孝三年,也是徒有虚名而非真正的孝。

《礼教思想之变本加厉》

?理学家强调修身养性,把儒家文化中对“人格”的重视提升到极致,使其成为几近于

宗教般的信仰。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社会现实(社会转型,出世和入世)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事例)

?孔子的精神心态(循礼卫道,力求用世,有责任感,孤独前行)

重要问题

1. “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

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但是从斗争策略上说还有欠缺。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

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

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孔子的政治品格》

?在政治上,孔子最杰出的品格即是坚定的原则性,他自己的政治目标、政治原则在

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形成之后,从来没有动摇过。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仍然坚

定地为之奋斗,被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四.仁者爱人

“仁”是对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保证。“仁”的内涵,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等。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仁”是修身要务。

孝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仁”的基本内涵。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的具体实践。

为仁由己:近取譬(推己及人),泛爱众(孔子理想),不拘小信。

重要问题

1.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体现的“仁爱”观?

——“仁”的高标准是看对社会的贡献,不能只讲小谅小信。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2.孔子的“仁爱”观和墨子的“仁爱观”有何区别?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

普遍之爱。

?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是因为兼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3.忠恕——推己及人

?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

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的人。在这里孔子

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孔子人格的伟大意义》

?——孔子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

?——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

?——当下即永恒,孔子的学问思想和生命实践共同指向永恒的本质和目的。

五.君子之风

?君子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

?君子修养基本内容:志于道,杀身成仁,仁以为己任。

?君子修养目标:仁者,智者,勇者,乐以忘忧。

?君子修养必须处理好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质”与“文”的关系。

重要问题

1. 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

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

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2.什么是“浮云”?

——短暂、无关、清淡。形象地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3.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儒家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这里所讲的“利”,是指私利。这和完全功利主义的法家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区别。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儒商” ,市场经济言“利”而不忘“义” 。

4.仁者和智者

?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以山水形容

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儒家的价值观》

?——孔子主张“义以为上”,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

?——儒家的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就

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孔

子、孟子不讳言功。

?——儒家反对的“利”,乃指私利而言。

六.周而不比

?“群而不党”:合群团结而不结党营私。一是要胸襟宽广,不要排除异己;二要以道

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惟私利是图,以原则做交易。

?“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为友,以友辅仁”,

而不是朋比为奸。

?“益友”与“损友”为交友的标准: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

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待人之道:躬自厚,以直报怨,言人分开。

?适度交友:“规过劝善”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感情疏远

甚至反目成仇;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适度原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和睦。

重要问题

1.矜而不争

?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与

人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2.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正当的原则直言

相告自己的愤怨。相对而言,道家的“以德报怨”显得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

“以怨报怨”,显得太偏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

《原始儒家的交往观》

?与人为善:“忠恕”两字本身就寄怀着与人为善的交往企求。

?诚信交往:孔子把“信”这种真诚无妄之德运用于交往活动,首先要求朋友之间应该

诚实守信。

?适中交往:孔子率先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对待原则。他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

何人都进行交结。交往中应保持主体的独立性,不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

七.诲人不倦

·有教无类·注重后天学习·诗教礼教·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启发诱导

·循循善诱·一视同仁·诲人不倦·述而不作

重要问题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论

语》中有许多例子,集中体现在“闻斯行诸”中孔子对待子路、冉有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可谓抑扬得当,不失时机,效果理想。

2.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

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

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

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的两种矛盾心

理状态,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

3.述而不作

?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

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复古”的政治倾向有关。当时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

?一方面孔子“复古” ,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

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思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

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求学之德

应精益求精。

?子贡谈人生道理而悟到诗经的深意,反映孔子学生能举一反三。

《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启发诱导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提倡学思并重,学行并重

?提倡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八.高山仰止

本课展现孔子的人格之美。

? 1.富有“使命感”。(不忘职责)“归与”之叹

? 2.具有“亲切感”。(关心学生)对子路:提醒其注意“好勇”。

对颜渊:“天丧予”之悲痛。

对伯牛:“斯疾”之叹。

对子游:莞尔

? 3.具有“崇高感”。(学生赞颂)颜渊叹圣子贡驳武叔

重要问题

1.用行舍藏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

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2.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

呢”。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

?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

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牛刀有什么关系呢?

?孔子“莞尔一笑”说子游“大材小用”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他完全同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目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目填空 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子曰:“道之以政,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道之以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来之,________________。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其身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令不从。” 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曰:“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天下无道,________________。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________。” 知其不可而为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子路曰:“不仕无义。________________,不可废也;________________,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关于孔子《论语》的中考高考试题

孔子与《论语》(上) 一、填空 1.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派的创始人。封建社会孔子 被尊为“”。孔子被中国人尊称为“,”。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属体,“论”的意思就是的意思。南宋时, 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3.四书包括《》《》《》《》;五经包括《》《》《》《》《》。 二、积累 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2.半部《论语》治天下——() 三、思考 1.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2.程子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

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请结合程子的这段话,谈谈《论语》应怎样读? 四、综合性学习 你看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于丹(论语>心得》的讲座吗?学习了《<论语>十则》后,请你参加与《于丹<论语>心得》有关的 综合性学习活动。 1.【辩论赛】 阅读后面链接资料中的[人物介绍]及[相关言论],拟一道辩论题。 要求:辩论题的正、反方观点不能来自[相关言论]中的同一句话。每方观点不超过15字,字数大致相同。 正方: 反方: 2.【座谈会】 下面两句话均来自《论语》,请你任选一句谈谈心得体会。(不超过30字)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选句,心得体会: 链接资料: [人物介绍]

于丹,北师大教授。从200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 目连续推出了她的《(论语>心得》讲座。她的解读唤起了民族记忆,冲破了专家与群众间的藩篱,让高深文化走出象牙塔,来到群众中,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方式让她收获了赞许,也面对着质疑。对此,她选择了从容,用加倍的勤恳真诚地回馈赞许的热情,用坦荡的“三鞠躬一握手”直面质疑者的诘问。 [相关言论] ①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毁灭 ②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 ③父亲、师长的悉心培养,博学、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她成功的强大 动力。 孔子与《论语》(下) 一、填空 1. ,不亦说乎? 2. ,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 4.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6.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

(完整版)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论语诗经名句默写

《论语》名句背诵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1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1、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22、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6、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27、道不同,不相与谋。 2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2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31、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 3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4、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4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高考重点默写句高考练习题

1、言必信,_________。(《论语·子路》) 2、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论语》) 3、周任有言曰:“___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论语·为政》)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________,________。”(《论语·雍也》) 6、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7、_____________,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8、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__?(《论语·学而》) 9、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10、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11、《诗》三首,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__。(《论语》)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13、_______________,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14、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15、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6、子曰:“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论语·为政》) 17、仰之弥高,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 18、子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19、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20、子曰:“_______,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22、敏而好学,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23、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论语?述而》) 24、莫春者,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 2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__________。”(《论语?学而》) 2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新题型28—29(附答案) 28、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2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小题。(5分)

最新--论语高考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⑴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同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⑵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⑴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出自上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4.⑴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 ⑵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3分)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甲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⑴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 ⑵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 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韩非子: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 (1-30为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内容,31-55为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内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过之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人家一时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恼怒,这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为别人办事时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去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注释】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患,担忧、害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有:同“又”。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而不会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

高考必背诗经中的经典名句

高三语文学案 论语·诗经名句背诵 编制:张明国 注意:只是背过不能得分,必须每个字写正确才能得分。 说明:已排除山东近六年考过的诗经·论语中的句子。所列为常见和其它省市考过的名句。 高考必背诗经中的经典名句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 卫风 ·硕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小雅·采薇》。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呜》。 兄弟阋xì于墙,外御其侮。 出自《诗经·小雅·棠棣》。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呜》。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自《诗经·大雅·荡》。 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高考必背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目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 目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目填空 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子曰:“道之以政,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道之以德,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来之,________________。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其身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令不从。” 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曰:“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天下无道,________________。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________。” 知其不可而为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2012至2016年高考《论语》题目汇编

2012——2016《论语》高考题集锦 2013 湖北卷判断题 《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2014江西卷判断题 季氏已十分富有,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求还替他搜刮财富,孔子因此评价冉求说“非吾徒也,朽木不可雕也”() 2013 江西卷判断题 孔子让他的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抢着发言,冉有、公西华、曾皙是在老师点名后才发言的。最后曾皙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赞许。() 2015 湖北卷判断题 《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的本领。这说明了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2015湖北卷填空题 人不知而不愠, ? (《论语》) 2016江苏卷填空题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014山东卷填空题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2014 江苏卷填空题 ,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013 广东卷填空题 子曰:“智者不惑,,。(《论语》)2013上海卷填空题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七则》) 2015山东卷填空题 《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地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 2012 广东卷填空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2013浙江卷填空题 子曰:“志士仁人,,。”(《论语》)

2013 四川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 2014 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语·里仁》) 于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014四川卷 请紧扣下面划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6分)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 2014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两小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 :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1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于孔子的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论语》名句及译文

《论语》名句解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答: 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100_论语经典名句翻译 3篇精选(最新)

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 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译文: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哀乐相生〗成语典故: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 西汉·戴圣《礼记·孔子闲居》 〖兵不逼好〗成语典故: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孔子家语·相鲁》 〖拔萃出类〗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拔萃出群〗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百福具臻〗成语典故:伏望陛下每以汉文孔子之意为准,则百福具臻。 《旧唐书·李藩传》 〖博古通今〗成语典故: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孔子家语·观周》 〖拔类超群〗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不劳而获〗成语典故: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孔子家语·入官》 〖不能赞一词〗成语典故: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不能赞一辞〗成语典故: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史记·孔子世家》 〖不切实际〗成语典故: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 〖不请自来〗成语典故:老聃迎着说道:‘刚正想来访你,你已不请自来,省却我们许多脚步。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五回 〖辨日炎凉〗成语典故: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列子·汤问》 〖不识东家〗成语典故:“不识东家丘”的略语。 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 〖抱痛西河〗成语典故: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论语高考必背修订版

论语高考必背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论语》简介

10、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4、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论语高考重点默写句高考练习题图文稿

论语高考重点默写句高 考练习题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1、言必信,_________。(《论语·子路》) 2、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论语》) 3、周任有言曰:“___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论语·为政》)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________,________。”(《论语·雍也》) 6、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7、_____________,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8、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__(《论语·学而》) 9、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10、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11、《诗》三首,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__。(《论语》)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13、_______________,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14、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15、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6、子曰:“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论语·为政》) 17、仰之弥高,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 18、子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19、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论语经典名句集锦(整理)

论语经典名句集锦 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10、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0、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2、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23、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5、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论语高考必背 ()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论语》简介 10、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浙江省高考语文0918高考论语题集锦.doc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2009——2018年考题及评析 2009高考真题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照常运行,众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答:举一反三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答: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 (“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样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