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色拉杰五部大论课程,见悲青增格西

色拉杰五部大论课程,见悲青增格西

色拉杰五部大论课程,见悲青增格西
色拉杰五部大论课程,见悲青增格西

色拉杰五部大论课程

见悲青增格西

一、色拉杰五部大论课程

(一)为何至三大寺学习

宗喀巴大师在世时,到处奔波弘法。晚年,才应时势之需,建甘丹寺。之后第八年,建哲蚌寺,第十一年,建色拉寺。三大寺1是格鲁派的根本道场,随后在几代持法善知识努力下,陆续兴建众多格鲁派寺院,终至遍满整个西藏及蒙古地区。虽有众多格鲁派寺院,但是一致推崇的仍是三大寺。家乡俗语说:“女儿长大要嫁,男儿长大要去出家处”,此处“出家处”指的就是三大寺。由此亦可知藏人对三大寺的敬仰。

众多来自各处小寺之僧人,齐聚三大寺学习。经过考核、拣选,资质较佳者,会强制他留寺一再学习,不让其返回家乡小寺,修学时间可长达二十多年;至于资质较差者,就令其回到所属之小寺。以此之故,三大寺有“通全国之力,培育精英僧材”之意义。

(二)色拉杰学习课程

五部大论——《量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学》、《俱舍论》,是三大寺主要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宗喀巴大师所提倡的。

学富五车的杰出高僧,各自带领学生学习五部大论的内容。后自成学风,形成各个学院──札仓。以色拉寺而言,以前有过五个札仓(学院)。后来整并为色拉杰与色拉昧二个札仓。

1三大寺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三者皆为藏传格鲁派寺院。色拉寺是宗喀巴大师弟子释迦耶协于一四一九年创建。释迦耶协大师由于曾为明成祖传法,故有“大慈法王”的称号,他也是首位到汉地来传法的格鲁派大师。

1、修学年限

学僧于色拉杰学习五部大论,分先修三班,与正式十三班。

先修三班之修学年限共三年。先学摄类学、心类学、因类学等基本因明,次学四部宗义、地道、八事七十义。这些内容是进入五部大论的基础课程。

正式十三班,要修学量论、般若、中观、戒论、对法。其中六年主要学般若、四年主要学中观、四年主要学戒论、四年主要学《俱舍》,量论的部份则是贯穿整个学程。最后第十二班,及第十三班,则是准备格西考试,因此五部大论都要修学。

整个修学年限:正式班,若不计第十二班、第十三班(因修业年限不定),加计先修三班,基本上要修学二十一年。若计入第十二班、第十三班,那么,修学年限就不可计了。2

如上的修学年限,在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八一年,因时空上的大变动,第一班至第十一班,曾经缩减成只要念十二年,若至拉然巴班,会念上十八年。不按寺规的理由是,这段时间出家的人少,传承有中断的危险,为了要尽快把五部大论的圆满传承接续下去,不得已才缩减学年限。目前修学年限已经回复。

2班级的分类为西藏传统,后至印度重建时,稍有差异。

2、各门课程

各门课程主要是依二圣六庄严3、宗喀巴大师父子、确吉坚赞(法幢)4尊者等所著之论典、注释。

基础课程中,摄类学、心类学、因类学教本是普觉·强巴尊者的《辨析量论意义之摄类建立——理路幻钥》5。宗义、地道、八事七十义教本都是法幢尊者所著,分别是《宗义建立》6、《智者颈饰.地道建立》7、《抉择现观庄严论主题-八事七十义妙法》8。

量论方面,主要学习法称论师的《释量论》9,亦参考贾曹杰尊者的《明解脱道》、克主杰尊者的《量理海论》。

般若方面,根本论典是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10、狮子贤尊者的《明义释》11。主要学习的是法幢尊者著作的《龙王游戏海.总释》、《龙王游戏海.别释》及十二缘起的注释、色无色界的注释、二十僧的注释、阿赖耶识的注释。辨了义不了义则学宗喀巴大师12与法幢尊者的论著。此外,贾曹杰尊者依宗喀巴大师之意所著的《心要庄严疏》13及宗喀巴大师早期所著——《金鬘论》,也是必读的参考用书。

中观方面,前二年学习法幢尊者的《中观总义》,后二年学习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14。

戒论方面,学习功德光尊者的《律经根本论》,措那瓦尊者的《戒律明注日光》。

俱舍方面,主要学习世亲菩萨的《俱舍论》,亦参考青妙音尊者的《俱舍庄

3二圣六庄严指:龙树、圣天、无着、世亲、陈那、法称、释迦光、功德光,六位菩萨。

4至尊法幢(一四六九年生),为色拉寺第十二任住持。在他人抨击宗喀巴大师的著作之时,他写文章加以反驳,使他人不敢再争论。他出色地继承宗喀巴大师的教授,著作有:《龙王游戏海.总释》、《龙王游戏海?别释》各八本书,《辨了不了义的总义:折服谬论的宝鬘》、《宗义建立》、等七函,其中多为色拉杰引为教科书。他的论著透过色拉杰札仓,广泛传播到西藏及蒙、汉等地。

5《理路幻钥》中译本有,杨化群《因明学启蒙》,缘宗另译因理部份——《理路幻钥?因理篇》。

6《宗义建立》,释法音、廖本圣皆各有中译。

7《智者颈饰.地道建立》,见悲青增格西随整理文字稿之便,已翻译多数内文。

8《至尊法幢无垢口传:抉择现观庄严论主题——八事七十义妙法》,中译本有,廖本圣之翻译,见悲青增格西随整理文字稿之便,重新校译。

9《释量论》,法尊法师已翻译成中文。

10《现观庄严论》,法尊法师已翻译成中文。

11《明义释》,现有颠津颡摩之中译本。

12《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法尊法师已翻译成中文。

13《心要庄严疏》,现有颠津颡摩之中译本。

14《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法尊法师已翻译成中文。

严论藏释》与根敦珠巴尊者的《光显解脱之道》15。

3、辩经

迥异于一般人认识的学习方式——老师讲解、学生听受,三大寺对上述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辩经。每年有八次辩经课,其中有四次称为月课,即整个月皆是辩经,另有四次称为半月课,即只有二十多天的辩经。以往,在这些时日中,二十四小时内皆要有法声—不许辩经声或唱诵声中断,一般是派般若第一班与中观第一班轮整夜辩经。然而这种情况现在已不复见,顶多是辩论到次日凌晨一点。

由于《释量论》是必学的论著,所以第一班至第十一班,每年要腾出一个月或二个月学习此论著。三大寺每年会举办冬季辩经,以利各个寺(包括三大寺以外的寺院)齐聚一地对《释量论》进行辩经。一般而言,各寺札仓会在每班(第一班至第十二班)中挑出八至十位辩经成绩较优者,代表札仓去参加一年一度的冬季辩经,然其它欲参加者,亦可自行前去。由于辩论者是来自各札仓的精英,因此辩论都非常精彩,不知不觉中,吸引了许多学僧前往。被札仓选上参加辩经,是所有学僧所盼望的,若没有被选上,仍有许多人想办法自费去参加冬季辩经。

4、考核

传统西藏时期,据说只有背书大考。至于辩经考,就由住持平日随堂检验。待学僧要立宗时,住持就凭其平日的表现,决定各学僧属何等格西之立宗考试。现在考核方式略有变动,亦即背书、辩经、写作都要打分数。

背书方面,先修班是背《现观庄严论》、《入中论》等根本偈颂,正式班是背正在研习的论著,及自选印度大师的论著,或宗喀巴大师的论著,或三大寺主要大师的论著。每年有二次考试,每次以背完五十页为及格。16考试的方式是考官随便翻一页,考生要接着往下背出来。学僧平日若不下一番功夫,一下子是不可接续背出来的。

每学年有一次辩经考试。考试时,由主考者抽题。对辩双方要依抽到的主题,各人问对方十分钟,答十分钟。由于主考者给分的标准不一,分数落差会很大。虽然如此,并没有人会去跟主考者争辩分数。

传统上,并没有对写作进行考试,现在应时代需要,加入此项目。考试内容涉及藏文文法、历史、传记等。

15法尊法师曾经译有中文,但未见译稿。

16据说传统西藏时期,有学僧能背三、四千页,现今听到的,最多七、八百页。

5、格西考试

以色拉杰为例,学僧念到第十一班后,札仓会从该班中挑选出成绩较优的,并成第十三班,(如第十一班有四十名学僧,依成绩选出十六名至第十三班,其余则自动升到第十二班),又从下下班抽出几位。这些人与先前一至五班陆续进行六年格鲁大考未被淘汰者组成拉然巴班。进入拉然巴班的学僧,在寺内颇受尊重,因为这些人会肩负教授下一批学僧的工作。

一般学僧,住持会依其二十年的学习状况,指定参加何等的格西立宗考试17。进入拉然巴班者,则要经过六年的格鲁大考。考试的内容是已读过的五部大论。因为考试的对象是三大寺各分院的精英,故难度很高。若完全通过六年格鲁大考,在次年可以当第一等格西—拉然巴格西。除此之外,就看住持想给什么格西资格。也就是,没考过任何一次格鲁大考者,与通过五次格鲁大考者,可能资格都相同。

6、入密院学习

当了第一等格西后,应该即至上密院或下密院去学习密法,第二等格西以下,可依个人意愿决定要不要去。一般在上、下密院修学一、二年就可以毕业。为什么显教要学十几、二十年,密法只要一、二年呢?这是因为密法只不过是显法的方便。如二位厨师用同样的材料作菜,因为厨师个人技术上的差异,所以作菜时间的快慢及味道也有很大的差异,密法只是在已学的显教基础上,作最善巧的运用,故其修学不在时间长,在如何抓到窍门。

(三)学习情况

僧人平常一天的作息是:上午六点至八点进行早课,九点至十一点半辩论,下午去找老师上课,晚上六点半开始辩论,中间会进行晚课,之后继续辩论到晚上十一点。早晚的辩经课会进行点名,所以是必须参加的。对某些认真的人来说,这样的时间安排很紧凑,为了争取背书的时间,会更早起床,更晚就寝。

总的来说,先修的三班是最苦的三个班。因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又有环境适应的问题,除了接受一连串的学习外,又怕触犯寺规被处罚。在这个阶段,老师会强迫学僧学习,但是到了第四年以后,就不会太严厉,因为此时学生已初

17一般的立宗考试,是在各寺院举行。欲当格西者,其必须至第一班至第十三班,回答各班所提出的考题,之后还要在大辩经场上,接受全寺数千名僧众提问。通过后,即授予格西学位。拉然巴格西,不但要在本寺立宗,还要去甘丹寺或哲蚌寺之祈愿法会立宗,有时要去达兰色拉的大昭寺立宗。

尝到佛法的美味。有说“会强迫听,但不会强迫懂”,对于成绩不佳、不会辩论的学僧,老师只会要求他随堂听课。即使不会辩论,但在听他人辩论法义时,自己也是在学,所以第四年以后,除了少数人会离开外,多数还是会留在寺中。亦即无论懂或不懂,都在熏习佛法。

一般到了戒律班,功课好的学僧,都会担任起教导学生的责任,有的人还因此有点耽误戒论、对法的学习。其它学不上去的僧人,大多会承担一些寺内的工作,如烧饭、为札仓、康村到外地办理寺务等。虽然在重视学习的寺院风气中,这些人是比较受忽视的一群,但他们一般都坦然地接受自己学不上去的事实,欣然地护持其它学得上去的同学。

二、有关学习之问答

(下文取自2010.2.6广论课)

五部大论与广论

问:在寺院要学五部大论,五部大论是为出家人设计的架构,像我们这样的在家人学过《广论》,想要进一步学习的话,应该学哪些课?

答:说“五部大论是为出家人开的课”是错误的,学习是为了解脱、成佛。佛陀时代,出家才有机会学习;没有出家,应该是没有办法学习的。戒律就像校规,校规是为了学习而制定的,戒律也是如此。我们单看几条戒条可能看不出来,如果去翻读整个戒律,它是将闻思修当成非常重要的内容来说,可以说,除了闻思修之外,什么都不行。为了能更投入闻思修,首先规定不能结婚、有小孩,这样一来,自己自由许多,有了更多可运用的时间。次如规定出家人不能摸火(点火),这点与煮饭、烧水有关,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可以烧水,就要准备一个锅,有了锅,就要有地方放置它,如果再有了床、垫等,就必须要有一个房子……,这样下去就没完没了了;还不如只拎着一、二件换洗的衣物,走到哪里就住到那里,这才是最有利于学习的方式。只是这种情况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所以后来就有了一些出家的大学府。虽然有房子住,有食堂可以吃饭,但那就跟学校一样,所以还是可以很好的学习。出家最主要是为了学习,不能碰火等戒律也都是为了学习,所以是否出家不是重点,重点是要闻思修。

噶当派有教典派、教授派及口诀派三派,无论哪一派都没有提倡要出家,而是提倡必须修行。噶当派之所以分成三派,并不是以出家人要学这些、在家人要学那些而作区分的,学习大经大论为主的是教典派,单凭师长的教授或口诀而修持的就是教授派或口诀派,有点像现在只学《广论》等,或许连书本都没有,就

是对暇满等内容一再思考,看看自己是否能做到这些。因此,并没有区分出家人要做什么,在家人要做什么。

闻思修的内容则是《广论》的内容——三士道或三主要道。三主要道是佛法的中心,如树之主干,从其衍生出的内容,如枝叶般非常茂盛,探究不完。学佛是直至成佛才学完,连十地菩萨都忙着到处听经闻法而修行,更何况是我们呢?我们要庆幸有这么多经典可以学,否则几十年就可以学完、修完的内容,其实就不值得学了。

问要学哪些课?我觉得是看自己的状况,如果自己的时间、能力不允许,就尽可能地学《广论》。先学《广论》,以《广论》为第一。自己的时间、能力还可以的话,学《地道》、《八事七十义》、《四部宗义》,再进一步就学中观方面的内容,如《入中论善显密义疏》、《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接下来就学量论。再可能的话,就看看般若方面,如《现观庄严论》。我认为如果不学《地道》,即使很努力地读《广论》,对《广论》的认识仍会是片面的,如果学了《地道》,对《广论》会有另一番认识;与此相同,越认识《八事七十义》、《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四部宗义》等,对《广论》的看法又会不一样。戒律方面,因为没有出家,所以暂时不能学,除此之外,五部大论的其它部份都非常值得学。五部大论中的四部都非常重要,但学下来其实就是《广论》。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所学到的回归到《广论》,刚开始时,会觉得彼此是别别分离的,完全是两回事,可是一再一再深入学习,听说会是完全一致的。

在台湾这么忙碌的社会,就尽量先听闻《广论》,然后再搭配自己的时间学习周遭的论典,学得越多越好。最终如果要出家的话,就可以学藏文,毕竟用藏文直接读论典与用中文读论典是不同的。现在所学的论典都是从藏文翻译过来的,翻译的书毕竟与原文有很大的差异。可是也不要以为懂了藏文,去读这些论典就会懂,我也算是懂藏文的人,但是进了三大寺,还是要学很多年,所以懂藏文一样还是要学习大论典的。想从藏文开始、有打算到印度至少十来年以上的人,可能就可以学藏文,如果没有那么大的毅力,就不建议去学藏文。

宗义、地道、七十义与广论

问:学习《地道》、《八事七十义》及《四部宗义》,是与《广论》平行一起学,还是有先后次序?这些基础课程,哪个先学,哪个后学?

答:说到学这些课程的先后次序,按照寺院的方式是很好的。

先学摄类学及心类学。摄类学及心类学可以说是七部量论的白话、浓缩版。我先前一直没有开摄类学及心类学的课,因为一直没有看到合适的教本。摄类学

等课,第一是为了培养纠正语病,第二是用很浅白的方式介绍七部量论,第三,它也会大略地交代七部量论的逻辑,但这个逻辑主要是用语方面的逻辑,不会真正地套用七部量论的逻辑。所以学习它们可以让我们了解七部量论等佛教常用名相,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就好像有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概念、世界观。七部量论是印度人写的,翻译成藏文,再翻译成中文,中文或许还好读些;但是摄类学等课不同,它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汇编出来给西藏的小孩子学习用的,所以书翻译成中文后就走味了,除了佛学名相可以接受外,它的写作语法与中文语法格格不入。本来学习摄类学等目的之一是为了消除语病,训练没有语病的讲话方式,但是真的好好去学这些翻译本的话,反而会变成都是语病,因为中文的用字遣词与藏文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如果可以的话,应该要自己编一套类似的中文教材。原本内容中,立自宗的部份全部都可以取来用,但破他宗、断诤的部份则要重新编写,这样才会变成比较好的教科书。总之,我觉得现在没有教科书,当然这些也有学习的必要,因为它们是七部量论的白话版,但是学这些时,就是尽量学立自宗的部份,至于破他宗及断除诤论的部分,在没有很好的版本之前,其实只会搅乱自己而已。

学摄类学及心类学非常重要,如果学过这些,对佛法的一些基本名相及理念会有大概的认识。佛教有自己的名相系统,与现代的用语不同,所以初学佛的人读经论常会有格格不入之感。初学者若不学这些名相,在不清楚这些名相的状况下,要清楚佛法是很困难的,而且缺乏了共同的语言,讲者也不容易解释清楚。

接着学《地道》、《四部宗义》。学了《地道》,你会无误的、很标准的认识《广论》的内容,但是那只是架构式的标准地了解,细节上要怎么修,不学《广论》不行的。也就是,若只学《广论》,你或许会修,但是你不会清楚了解《广论》,处处会理解错、讲错。所以先学《地道》,之后是《广论》。学习《唯识二十颂》、《入中论》等则要与《广论》毗钵舍那章搭配,《四部宗义》则是学《入中论》等的基础。虽然说《四部宗义》是进入中观的基础课程,但是学《四部宗义》对初学佛者来说也很重要,因为处处会提到胜义谛等佛教名相,学了《四部宗义》才会认识这些佛教共同用语。

《地道》、《八事七十义》可以说是《现观庄严论》的白话版,《四部宗义》可以说是现观加中观的白话版,因此学习这几个白话版非常重要。学习这些之后,对于主要的佛法内容,可以说大概都学了。此时,若再从般若、量论中拿些一致型的书来看,就又看不懂,这是因为它们太艰涩的缘故,但是之后一再反复学习,看懂的时候,会知道其实就是以前学过的那些内容,没什么不一样。学般若、中观时,就是般若方面学一本书,中观方面学一本书,对那本书好好地学,学通以

后,看其它的书都会是一样的,如学了《入中论》后,再看《入中论善显密义疏》,虽然不能说全部都会懂,但也八九不离十了,再看《正理海》也一样。这些书其实是差不多的,只是编排不同而已,就像与《菩提道次第广论》有关的书有很多,如《乐道》、《速道》等八大注释,个个都会说有很大的特色,但其实是差不多的。

总之,第一步是学摄类学及心类学,第二步是地道,第三步是《四部宗义》、《八事七十义》、《唯识二十颂》、《入中论》及《现观庄严论》。对于这些内容,我会一再重复讲,你们听第一轮时,大可以轻松地听过去,不需要太认真。第一次就认真听,想弄清楚所有的细节,会很累人、事倍功半。但是到了第二轮,就要认真一点学,这样会比较好。因此,可以的话,这些课听二轮会比较好,但是听第一轮的时间与听第二轮的时间要有所间隔,譬如今年听心类学,过半年或一年后,再回去听第二遍。

先前有人跟我说,我们的课很好,可是不吸引人,因为课太难、太深。难道不可以上一些轻松的课?或改变一下弘法的方式?意思有类似电影弘法、唱歌弘法,其实有很多轻松的弘法方式,不需要那么严格。他说的是实话,我也认同,因为我觉得他讲的话很合乎现在人的口味。现在的人好像没什么耐心,这边热闹就参加一下,那边热闹也参加一下。问题是这样下去,十年、二十年过去,回头看学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现代人的缺失可能是这个。

前阵子,我们上课时有人来录像。我认为像五部大论这类艰深的课程放在网络上应该是非常好。这个当然吸引不了多少人,但对真正想学的人而言,容易取得这些资料,应该是很好的一件事。现在网络上,天马旗、烟供等照片一大堆,藏传佛教看起来多采多姿,但是了解那些又怎么样?那些不过是花拳绣腿,只能看不能用。或许上传的人以为其它人会进来点一点、看一看,看到这个点阅率很高,就努力贴这个,以为大家都在点阅,在帮很多人,事实上,他人只是随意浏览,根本不当一回事。那对谁有帮助?都是在骗人。学佛的中心也是一样,大家也都看得出愿意花时间学习的人不多,所以就开轻松的课。世界上真正想学法的人是不多,可是能够服务这些少数人才是比较好的,其它杂事就不管它。

在三大寺学习五部大论,可以说是职业,不学不行;在台湾,能够像这样安下心来读这么久,真的非常值得随喜。像这样的人很少见,但是不能当作是怪事,学法本来就该如此。不要把学佛当成是轻松的事情。很多人都觉得学佛是要开心,为了开心才来学的,或许没有错,但这样目标就太小了。我们处理这一辈子的事情就感到很难、很累,超脱三有的事,又哪里会是容易的事?现在只是没有那么多时间、能力,事情放不下来,所以只能学《广论》,未来这些内容全部都要学。五部大论不仅要学,还要学精;不仅要学精,还要修,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佛。学

佛只有这一条路,没有其它路。或许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唯一的路,但是因为太困难,所以就开方便。方便的话,大家都轻松,可是这个方便就没有在学佛,而且混淆是非。

回顾历史,学佛走岔了路,学偏的例子不少,但是花几十年的时间学习五部大论,之后再认真去修行的人,几乎没有人不成就的。有些人的成就是很多人在褒,但也有很多人在贬,可是像噶当派的修行者,就没有人贬,无论从哪方面去检验,都找不出修行上有什么问题。同样,认真学过《广论》及五部大论之后再去修行的人,几乎没有不成就的。

学过《广论》及五部大论之后,要学密续。密续方面可以学《密宗道次第广论》等。显密都要学,这样对佛法才有整体的概念,否则只学显没有学密,或学密不学显,所得到的都会是片面的。同样,只学广行,未学深见,或只学深见,不学广行,也是片面的。只学大乘,不学小乘,连片面都谈不上,因为所学的只是空中阁楼,如果只学小乘,不学大乘,虽然没有善巧方便,或许还具备一点基础。

下载学习与当场学习

问: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办法来上课,必须从网络下载录音来学习,您觉得到中心上课与自己在家听录音有什么差别?

答:我觉得从网络下载录音听法很好啊,可是实际状况就不知道了。我们要学习的是法,而不是共同创造一些什么气氛,这是没有必要的。可是奇怪的是:像听法王讲法,事实上,打开计算机上网就可以听到法,可是我们从来就不会去听,去到DLSL,我们就一定会乖乖地听,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我觉得听法王讲法,临场感非常重要,而我们的课,临场感就没有那么重要。我们真的要学的是法,其它没有什么,既然如此,上网听与到中心听是一样的,而且上网听又不必花出门的时间。

我倒是认为自己誊写录音很重要。刚开始我也没有想要写那么多文字稿,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够写一写,这样对自己的记忆有帮助,这一点大家的感受可能比我更深刻。我自己也是一样,听法王讲法,都是“听过”、“喔,这个我知道”,虽然法王讲的内容很重要,但觉得都听过,好像没讲什么比较新奇的。但是自己誊过文稿后,就觉得“这个很重要,要重讲一下”、“这个也要重讲一下”,自己会重讲很多次。

网络学习与依止善知识

问:学法要依止善知识学。如一位大陆人上网听格西的录音来学习,这样透过听录音来学习可以修依师吗?

答:什么是依师?依教奉行才是真正最好的依师。依师有财物供养、身语承事及依教奉行,重点是依教奉行。什么是依教奉行?字面上就是依照他的教导而奉行。但是“教”指的必须是经教里的内容,经教里的内容就是修道谛来断除集谛这些。能对治烦恼障、所知障就是真正的依教奉行,是最好的依教奉行;中等的依教奉行是,内心虽然没有产生什么对治力,但是一直朝着道次第方面修学;最低限度的依教奉行是要断除十恶。所以依教奉行是最好的依师,财物供养及身语承事也都是为了依教奉行。

依教奉行需要紧跟在身边吗?我觉得是看效果。像我们长时间在法王身边,可是就是不听他的话,比较不依教奉行;反倒是西藏地区的人,只要是法王讲的,二话不说,就照办,虽然有点盲目、情操式的成分,但我觉得是蛮依教奉行的。因此,重点是要能够依教奉行,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够依教奉行?

距离远有一个坏处:这一阵子是听这位师父的录音,过一阵子是听另一位师父的录音,反正上网可以听到很多人的弘法录音。这样杂乱地听录音,很难依师的。如果是知道步骤,像我们一样有系统的重复一直学习,而不是在网络上乱逛,随意浏览,下载录音在远处听法也没有什么不好。传承有很多种,其中如引导教授的传承,是要对所教授的内容,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了解,也就是大部分的内容都了解,就可以说得到传承了。这不单是我这么说,我的老师也是这么说的。而不是到中心上了很久的课、大部分的内容都了解了,只因为一二堂课的缺课,就没有传承;或虽然什么都没有听进去,但因为没迟到缺课就说是得到了传承。真正学法是以学到法为主,并不一定要看到师长,但是这是个理想状况,现实状况是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在没有依止过、没有真正亲近过某人听法的情况下,要一直在网络上听这个人的说法录音,要如实的依师、依教奉行,这个好像是很难的。如果听者能做到:即使在网络上也能够专一、有系统的听法、学习,传承并不是问题。从这个角度,到中心听法与上网听法没什么不同。

显密与日课

问:格西刚才的意思是先学显后学密,可是有多人没学过这么多经论,在不清楚佛法的情况下就已经参加了灌顶,也有了功课,这样要怎么处理?这种做法会不会跟先显后密的说法有冲突?

答:如果有日常功课的话,应该要继续。其实很有信心的接受灌顶也是很好的,若要等我们全部都弄清楚之后再接受灌顶,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真正学习的时候是先显后密,然后受灌顶就很好。在西藏,从小就会受很多灌顶,学习是慢慢才学的。很多人小时候就受了很多的灌顶,尤其是很多仁波切,在小时候就受了很多灌顶,就是希望他以后可以把佛法传给大众。家乡有一位格西,他是仁波切,他在同一位师长那里待了一年多,期间就是一直接灌顶,接了很多灌顶,也把所接的都写下来,以后就都可以传。那时候他很年轻,几乎可以说是不懂事就接灌顶,等稍微懂事后,就好好的学,学的时候,当然就是先学显教,显教学完之后再学密。他的传承就是以前接的那些,到底有没有接到,真是太难说了。

总之,会说灌顶是进入密续之门。但要得到灌顶,需要很多条件,至少要会跟着师长观修,且受灌顶者必须具有很强烈的信心跟胜解心。其实就跟依师讲的是一样的,你把师长当成凡夫,他就是凡夫,即使他是佛,你自己获得的也没什么;你把师长当成圣人,甚至佛,即使他是凡夫,也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力,这就是胜解。胜解有点像我们通常讲的坚信,要坚信师长本身是观自在,也要坚信坛城是佛国净土等。每一个灌顶的仪轨都不一样,一定要弄清楚,不仅要会跟着观,且要有刚才所讲的胜解,坚信不疑,这样会得到灌顶;如果没有胜解,要得到灌顶就很难。

求受灌顶

问:如到达兰色拉听法,传戒或传灌顶是用藏文讲,刚才说听的人要随传法者所讲而做观修,连语言都听不懂,更别提跟着观修了。其次,《广论》有讲所依善知识的条件,同样密续也有传灌顶的金刚上师的条件,像我们一般人,对传法者的情况不了解,这样去接受大灌顶,回来做功课,会有好处吗?

答:我认为要看情况。若传法者是具量师长,能结法缘也是很好的,稍微被具量师长引到坛城也是很好的事。要得到灌顶应该是很难的,而且即使受到灌顶,对我们来说也不见得是好事,因为接着也不会好好的修。就像考上某个单位,或许是很好的事情,也或许是被长官拳打脚踢的开始。

稍微接触一点密续很重要。问题是像现在这样,也只是接受灌顶、持持咒而已;若谈到真正认识、学习密法,是必须先显后密,才会学懂密法在说什么。

显密不违

问题七:是不是可以学显教就好,不学密续的部分?

答:《广论》一开始就提到: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显密的意趣事相同的,既然意趣相同,为什么还要讲那么多?就是因为通达佛理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事,一直在寻找某个最好的、最容易修的法,或是问能不能教几招简单、方便、有效的方法,学那个就好。然而是没办法轻易解决这些问题的。佛陀讲了八万四千法门,祖师大德说了那么多,如果可以轻易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应该比我们更希求这些方法吧!话说回来,八万四千法门是无违的,且是互助的。互助的意思就是它有助于你的听闻、思惟及修行。同样,密续也不例外。你针对一个地方,只专注某一个法,是学不好、修不好那个法的。就像虽然你一心只想当一位称职的老师,但是如果你在本科以外,能取多进修一些课,如进修心理学,或者参加一些研讨、活动,如学习演说技巧、举办家长会等,都会对你的专业有所帮助。总之,听闻越多、越圆满,思惟也会越多、越圆满,后修行也会越多、越圆满。这就是学习的好处。

完整的对佛陀的教法留下种子、完整的修持,对我们很重要。如果因为自己一时修不起某个法类,所以就不去学,那么菩提心、悲心等上士道、中士道的内容,我们一时也很难有具量的修行,是不是也不去触碰?下士道部分不也一样吗?对下士道这些法类,我们能做到多少?如果只能学修得起来得,我们还能什么!所以并不是这样的。

在显教中,许多下部无法回答的问题,在上部中获得解决;同样的,许多显教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必须到密续才获得圆满的回答。就像原油经过数词提炼,会得到越来越精纯的油品,密续就是这样经过不断提升所得之精华。因为密续是这样的殊胜,一些人就之接触密续,而轻视显教。事实上,这是好高骛远的做法,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等基础直接去学密续,根本不算是修密续。为了遮止这样的过失,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才提倡道次第的修行,也就是从共道开示学习,才是最快速进入密续的做法。

另外一些人,花了很长的时间闻思显教的教法,有了一定显教的基础,却不学习密续,这同样是过失。这就好像我们是为了学功夫才去练蹲马步,等到马步扎稳了,有了练功夫的基础,却说不学,这不是很奇怪吗?

我们若对显密互不冲突之理生起定解,就可以避免这种过与不及的过失。回向文

至尊上师身寿极坚固,白净事业增广于十方,

善慧教法炬光耀三界,除众生暗唯愿恒安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