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事件史分析5

事件史分析5

事件史分析5
事件史分析5

第五讲

事件史分析方法的应用和有关课题提纲:

1.实际例子

2.结束语

1.应用事件史方法的实际研究例子

一个例子:知青下乡与回城事件的分析下乡事件的理论意义

?国家政策与生命历程的关系

?政治机制与分层机制之间的关系

实证假设

?国家政策→社会分层→生活时间

o家庭背景的影响

o不同历史时期

o下乡事件、回城事件

下乡事件的研究设计

?事件:何人下乡、回城,什么时间?

?事件的时间维度(在不同年份的风险率是不同的)

?随时间变化的变量

?风险集的构成

?因果模型

?不同历史阶段的考虑:老知青、新知青

?不同年份考虑:下乡—1967-1978,回城—

1968-1977

?各种就业选择还是留城/下乡两分法?

?统计模式的选择

?控制变量:就业率、兄弟姐妹数

资料结构

?人-年记录(person-year)

?自变量的变化每年更新

?自变量的时间选择:(t-1)还是t?

分析结果及其解释

1.统计模型的检验(Model fit)—没有讨论:为什么?

2.统计参数的讨论:第392页—高中生返城的可能性

3.实证假设的检验

. test facadreh=facadrel;

( 1) facadreh - facadrel = 0

chi2( 1) = 0.17 Prob > chi2 = 0.6762

不同统计模型之间的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models for event=return, overall model

(1) (2) (3) (4) (5) (6)

ASR 99 Robust cleaned cloglog Cox model Weibull

age 1.035 1.035 0.993 -0.010 0.006 -0.007

(0.043) (0.046) (0.044) (0.041) (0.042) (0.043) female 0.969 0.969 0.984 -0.006 -0.069 -0.100

(0.129) (0.120) (0.138) (0.130) (0.134) (0.135) edhigh 1.869** 1.869** 1.799** 0.540** 0.503** 0.519**

(0.302) (0.333) (0.312) (0.160) (0.165) (0.167) edcolg 5.705** 5.705** 6.215** 1.658** 1.451** 1.517**

(1.984) (1.615) (2.287) (0.299) (0.312) (0.312) faedjuni 0.789 0.789 0.768 -0.240 -0.229 -0.212

(0.159) (0.150) (0.162) (0.197) (0.203) (0.202) faedhigh 0.654 0.654 0.706 -0.339 -0.360 -0.310

(0.187) (0.213) (0.210) (0.281) (0.294) (0.295) faedcolg 0.964 0.964 0.941 -0.060 -0.051 0.012

(0.226) (0.213) (0.232) (0.225) (0.229) (0.232) faedmis 0.824 0.824 0.760 -0.262 -0.266 -0.263

(0.238) (0.236) (0.227) (0.278) (0.286) (0.286) facadreh 2.133** 2.133** 2.224** 0.763** 0.563* 0.656*

(0.589) (0.550) (0.652) (0.262) (0.286) (0.287) facadrel 1.873** 1.873** 1.930** 0.608** 0.596** 0.724**

(0.400) (0.419) (0.430) (0.203) (0.207) (0.207) faprofh 0.607 0.607 0.628 -0.449 -0.428 -0.431

(0.244) (0.269) (0.266) (0.388) (0.409) (0.410) faprofl 0.807 0.807 0.704 -0.313 -0.266 -0.180

(0.251) (0.240) (0.242) (0.329) (0.329) (0.331) faocupms 0.705 0.705 0.729 -0.295 -0.234 -0.155

(0.169) (0.168) (0.180) (0.232) (0.232) (0.233) pctwkr 4,698.99** 4,698.99** 874.42** 6.433** 5.151* 3.692 (10,961.22) (10,028.53) (2,198.11) (2.352) (2.426) (2.466) dur 1.333** 1.333** 1.309** 0.253** 0.108 -0.413**

(0.066) (0.068) (0.070) (0.049) (0.166) (0.071) numbro 0.931 0.931 0.933 -0.069 -0.051 -0.069

(0.050) (0.053) (0.053) (0.053) (0.053) (0.054) numsis 1.018 1.018 1.017 0.015 0.008 0.026

(0.051) (0.051) (0.053) (0.049) (0.050) (0.051) Constant -3.415** -4.366**

(0.763) (0.814) Obs 3542 3542 2584 2584 2430 2430

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

+ significant at 10%; * significant at 5%; ** significant at 1%

Morgan, et. al (1988): “Sons, Daughters, and the Risk of Marital Disruption.” AJS

1988 94: 110-29.

问题的提出

?整理资料时发现“不同性别子女”家庭离婚

率不同的现象

研究思路

?寻找系统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解释这一现

?从实证资料到理论思路

?人口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研究命题和理论思路”

实证观察

?女孩更容易生活在“单亲”家庭

?女孩子更容易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从理论解释

?涂尔干:社会内聚力(solidarity)

有子女的家庭有着更为精细的社会分工,导致相互依赖。

父亲-儿子之间的互动(超出母子互动)

?基本实证命题:

?父亲对家庭生活的参与提高了家庭

的内聚力,减少了家庭破裂的概率

研究设计

?第一步:实证现象(CPS data)

?分析有无子女、子女数量、子女性

别比例的家庭构成对离婚率的影响

?子女经历“破裂家庭”的概率

?统计分析:历史事件分析方法—离

散时间的事件史模式logistic模型

?第二步:父亲与子女的互动状况(NSC data)

?男女孩子与父母互动的信息

?统计分析:类别差异的测定(chi-

square)

父亲与子女的互动

?H1:父亲和母亲与男女子女亲疏程度不

?母亲与男女子女亲疏程度没有显著

区别

?父亲和男孩更为亲近

?H2:父亲和母亲与男女子女互动的状况

不同

?女孩更多地和互动

?男孩更多地和父亲互动

?H3:父亲更多地参与男孩的管教活动

Expected odds disruption by marital duration and number of children in family.

Expected odds disruption by marital duration and number and sex of children in family.

Expected odds of parent’s marital disruption for first children by age and by number of children in family.

Expected odds of parent’s marital disruption for first children by age and by number and sex of childr en in family.

3.事件史方法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对资料的要求

?对时间的设定

?其他有关课题

o多元事件(就业的不同去向、不同党派)--competing risks

o重复事件(Repeated events)

o时间设定

4.结束语:关于统计模型应用的一些建议

?事件史研究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o组织规章制度的演变(AJS 1993)

o大公司之间的兼并(ASR 1995)

o组织制度的采纳过程(ASR 1993)

o教育地位的获得(SOE 1998)

o第一次就业(SF 1996)

o下乡、回城(ASR 1999)

o换工作(ASR 1997)

o入党(CPS 2001)

o职位变化(SPS 2001,OS 2004)

o不同年龄组生活机遇的比较(就业、入

党)(SSR 2001)

o家庭夫妇生活机遇的比较(book

chapter)

?定量研究能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不良倾向1:盲目使用“时髦”统计模型;

o“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

华罗庚

?不良倾向2:浅尝辄止,其害莫大。(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

STATA program

/********************************************************************************/ /* */ /* RETURN_R.DO */ /* */ /* return_r.sas explores other advanced modeling techniques (robust variance) */ /* and re-estimate the model of the 'return' events. */ /* adapted from entry2.sas. 1/5/05 xz */ /* */ /********************************************************************************/

#delimit ;

clear;

set mem 50m;

set more off;

set matsize 800;

set more off;

* First, link to the dataset, and define working directory;

* use c:\data\datout6, clear;

global log c:\data;

global data c:\data;

cap log close;

log using $log\return_r.log, replace;

use $data\datout6;

keep if minwkyr >= 67 & minwkyr < 78;

keep if year >= 67 & year < 77;

keep if order >= 1 & order <= 2;

keep if sd == 1;

keep if year <= sdfiyr;

gen return = 0 if order == 1;

replace return = 1 if order == 2;

keep if fafarm != 1;

keep if age > 13;

drop if orgtype == . | orgtype < 0;

drop numbroms numsisms;

gen numbroms = 0;

gen numsisms = 0;

replace numbroms = 1 if numbro < 0 | numbro == .;

replace numsisms = 1 if numsis < 0 | numsis == .;

keep if numbroms != 1;

keep if numsisms != 1;

gen dur = year - sdstyr;

gen dur2 = dur*dur;

gen time = year - 67;

gen fcadreht = facadreh*time;

gen bckgndms = 0;

replace bckgndms = 1 if bckgrnd == . | bckgrnd <= 0;

*tab1 return sd sdstyr sdfiyr female;

/* Replicating the original study: Overall rate of returning events */

logistic return

age female edhigh edcolg

faedjuni faedhigh faedcolg faedmis

facadreh facadrel faprofh faprofl faocupms

pctwkr dur numbro numsis

, coef;

test facadreh=facadrel;

* Creating the table;

outreg

age female edhigh edcolg

faedjuni faedhigh faedcolg faedmis

facadreh facadrel faprofh faprofl faocupms

pctwkr dur numbro numsis

using $log\return_r, replace ctitle("ASR 99") noeform nolabel coefastr se bdec(3) 10pct;

/* Adopting robust variance/covariance: Overall rate of returning events */

logistic return

age female edhigh edcolg

faedjuni faedhigh faedcolg faedmis

facadreh facadrel faprofh faprofl faocupms

pctwkr dur numbro numsis

, coef cluster(id);

outreg

age female edhigh edcolg

faedjuni faedhigh faedcolg faedmis

facadreh facadrel faprofh faprofl faocupms

pctwkr dur numbro numsis

using $log\return_r, append ctitle("Robust var") nolabel coefastr se

bdec(3) 10pct;

* Now we tried to take advantage of STATA's STSET procedure to reanalyze the

data. For this purpose, I experimented with the STSET procedure and discovered

some data errors in the previous data structure. Most of these 'errors' are

benign, in that they do not really affect results (e.g., duplicated records).

These errors are difficult to discover. But STSET provides effective tools to

do so. Therefore, below I first prepare a set of programs to clean up the data;

* The following programs do several things:

1. Get rid of duplicated records. Such records should not affect the results from statistical analysis (discrete-time model). Why?

2. Create some 'marker' variables for STSET procedure;

sort id year;

gen t0 = sdstyr;

replace t0 = year - 1 if year > sdstyr;

* drop if t0==sdstyr;

by id: drop if year[_n-1]>t0;

* Now re-estimate the logistic model after data cleaning to check if the results

are significantly altered;

logistic return

age female edhigh edcolg

faedjuni faedhigh faedcolg faedmis

facadreh facadrel faprofh faprofl faocupms

pctwkr dur numbro numsis

, coef;

test facadreh=facadrel;

outreg

age female edhigh edcolg

faedjuni faedhigh faedcolg faedmis

facadreh facadrel faprofh faprofl faocupms

pctwkr dur numbro numsis

using $log\return_r, append ctitle("after cleaning") nolabel coefastr se

bdec(3) 10pct;

* GLM—the complementary log-log model;

glm return

age female edhigh edcolg

faedjuni faedhigh faedcolg faedmis

facadreh facadrel faprofh faprofl faocupms

pctwkr dur numbro numsis

, family(binomial) link(cloglog);

test facadreh=facadrel;

outreg

age female edhigh edcolg

faedjuni faedhigh faedcolg faedmis

facadreh facadrel faprofh faprofl faocupms

pctwkr dur numbro numsis

using $log\return_r, append ctitle("cloglog") nolabel coefastr se bdec(3) 10pct;

* Below we STSET the data for event history analyses;

stset year, failure(return) origin (time sdstyr) id(id) time0(t0);

* Check data;

tab1 return;

* Estimate the Cox model;

stcox age female edhigh edcolg

faedjuni faedhigh faedcolg faedmis

facadreh facadrel faprofh faprofl faocupms

pctwkr dur numbro numsis

, nohr;

test facadreh=facadrel;

outreg

age female edhigh edcolg

faedjuni faedhigh faedcolg faedmis

facadreh facadrel faprofh faprofl faocupms

pctwkr dur numbro numsis

using $log\return_r, append ctitle("Cox model") nolabel coefastr se bdec(3) 10pct;

* Weibull model;

streg age female edhigh edcolg

faedjuni faedhigh faedcolg faedmis

facadreh facadrel faprofh faprofl faocupms

pctwkr dur numbro numsis

, nohr dist(weibull);

test facadreh=facadrel;

outreg

age female edhigh edcolg

faedjuni faedhigh faedcolg faedmis

facadreh facadrel faprofh faprofl faocupms

pctwkr dur numbro numsis

using $log\return_r, append ctitle("Weibull model") nolabel coefastr se bdec(3) 10pct;

事件史分析3

三讲COX 风险 本讲提要 1.Cox模型的内容 2.Cox模型的特点和应用 3.Cox模型的假设和检验 1. 什么是Cox模型 A。在事件史分析中的时间依赖问题 原因:时间是一个重要维度 例子: ?职务升迁:对工作期限的依赖 ?工作变动:对年龄(工龄)的依赖 三种解决办法: ?离散时间的事件史模型: o(1)时间作为解释变量,(2)使用随时间变化的变量,(3)不对时间模型化 o假设:时间依赖问题通过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可以排除; ?Cox模型:假设有时间依赖,但是把时间依赖看作是一个可以通过统计处理而绕过的问题 ?参数方程:对时间依赖的方式加以模型化 B.COX模型 几个假设 ?假设我们讨论的事件史中,时间是连续的; ?假设样本中每个人的风险是成比例的,即每个人的风险都是其他人风险的一个固定比例。所以,COX模型又称比例风险模型。 比例风险模型可以表述如下: h(t, x) = h0(t) eβ’x?ln h(t, x) = α(t) +β’x

在这里,α(t)=logh0(t)。 上面公式说明,一个样本在时间t的风险是两个部分的乘积: 1.h0(t) 是一个基准风险函数,它的形式没有被具体规定(不能是负数),可以用任何形式出现。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当所有变量为0时,一个样本所面临的风险函 数。 2 eβ’x。一组k自变量的线形方程。 用广义线形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的语言来说,时间与解释变量间没有interaction。. ?If α(t) = α→ exponential model ?If α(t) = α t → Gompertz model ?If α(t) = α log t → Weibull model 注意:Cox模型的一个重要假设是,h0(t)可以有任何形式,但是它对于所有的样本都是同样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样本之间的相比来消除α(t)。这个假设的另外一个表述是,样本之间的风险是成比例的(proportional)。 例如, 在这里,λ0(t)在公式中被取消,因此风险的比例在不同时间都是同样的,不随时间变化。如果我们观察不同群体的log h(t),那么它们的log h(t)应该是平行的。而h0(t) 可以被解释为所有样本共有的共同基准风险。

资料分析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方法 一、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 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其中,在检验研究假设结束之后,需要与现有的文献对话,再次发现新问题,开始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在这个环节之中,资料分析作为重要一环,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极为重要。 二、资料分析的方式分类 教育研究包含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及分类。一般情况下,按照认识论基础,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 也有部分学者按照研究目的、手段等对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比如别敦荣和彭阳红将研究方法分为:理论思辨、经验总结、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数学分析、质的研究和个案研究; 在国内,根据刘良华对研究方法的分类大体上有三个基本类型:实证研究(量化的、质化的)、思辨研究(又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常以教育对策、教育反思、教育改革形式显现)。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的方式进行论证并有规范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 陈向明指出,“研究方法”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第二,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第三,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 文中所采取的分类是按照陈向明定义中的第三个层面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其他为辅,交叉使用的。以下内容是介绍每一种具体的方式。 那么资料搜集上来了?该如何分析呢? 三、具体的资料分析方式 1思辨分析 (1)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

历史分析方法和

历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doc

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 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3)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

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综上所述,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学习,然后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中考,解决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最后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样,成功一定会属于你。接影响。 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 一、通过剖析历史背景来认识历史本质 任何历史事件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历史背景是历史事件发生的依据。既然历史本质是内化在历史事件中的,那么,它也一定与历史背景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有些历史事件是因某

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历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谈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四种方法

谈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四种方法 一、全面分析法 “全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它是建立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将这一观点引入史学领域以分析历史问题,就是要联系到影响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以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和战争结果为例,第一、鸦片战争是一场战争,是战争就会有交战双方(有时是多方),因此就不能只分析其中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第二、从交战的任何一方考虑,导致战争爆发和导致战争结局的往往不是单方面的因素,而是多方面因素的交织的结果。这里的多方面我们常常可以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作为参照(涉及古代中国的一些问题上,一般可以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等五个方面作为参照)。这样,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战争结果时,可以在心目中形成以下表格:中国(大清帝国)英国 政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政治腐败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封闭的自然经济开放的商品经济 军事处于冷兵器时代,且装备不整,训练不勤,军纪松弛跨入火器时代,船坚炮利 外交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对华觊觎已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 文化近代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完成文网严密,“万马齐喑”,乾嘉学派为代表的考证学风盛行 以上表格并不是参考答案,而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它提醒我们从交战双方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透彻理解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欲凭借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其殖民地(主要作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才能分析战争最终以中国战败而告终的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处于上升时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禁烟运动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如果中国不禁烟,英国也能达到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目的,战争的手段自然也可以不予采用,这等于未战已先降。 除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以外,在分析与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的问题时,还可以从市场、资本、劳动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各种教材在分析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时就都采用这一方法。这一方法同样可以迁移去分析其它问题,如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时都可以归于市场、资本等方面,以下以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为例予以分析: 市场:内战的结束消除了分裂的根源,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国内市场重新统一)西部的开发促使农业得以迅速发展(国内市场扩大) 资本:西欧剩余资本的输入 劳动力:大量移民的涌入 其他:(优越的地理位置等,此处略) 二、辩证分析法 与全面分析不同,辩证分析法侧重于从事件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事件影响的分析。 还是以鸦片战争为例,鸦片战争的最大影响是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之所以能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是因为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又正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因此两者都在导致鸦片战争各种影响的具体内容上同时存在。在此,也可以用一个表格来展示分析思路: 最终影响二级影响初级影响(积极一面)初级影响(消极一面)

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

分析历史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综上所述,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学习;然后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解决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最后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样,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事件史统计分析法讲课提纲

事件史统计分析法讲课提纲 斯坦福大学周雪光 讲座提纲 第一讲事件史分析法的研究对象、资料要求、统计基础 第二讲事件史方法中离散时间统计模式 (discrete-time hazard model) 第三讲事件史方法中的COX模型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第四讲事件史分析法中的参数方程 (Parametric hazard models) 第五讲事件史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课程的重点 ? 事件史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模型 ? 动手能力:建构事件史资料、应用统计分析工具、解释统计结果 阅读材料 1.统计方法参考资料 粱在。“事件史分析”。 Hans-Peter Blossfeld and Gotz Rohwer. 2002. Techniques of Event History Modeling: New Approaches to Causal Analysis.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rio A. Cleves, William W. Gould, and Roberto G. Gutierrez. 2002. An Introduction to Survival Analysis Using STATA. College Station, Texas: Stata Corporation. 2.研究应用的例子 周雪光、候立仁。1999。“文革中的孩子们—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生命历程。”《中国社会学》第二卷,第372-40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译自Xueguang Zhou and Liren Hou. 1999. “Childre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State and Life Course in PRC.” ASR 64: 12-36.)

事件史分析4

第四讲事件史的参数模型 提纲 ?什么是参数模型 ?参数模型的种类 ?事件史模型的比较 1.什么是参数模型? 与离散性时间模型、Cox模型的比较 ?离散时间模型—对生命时间〔T〕没有明确考虑,“绕过问题”; ?COX模型—假使风险率成比例,只考虑在“经历事件”时间点上将样本加以比较,并没有对T加以具体考虑。 ?参数模型对生命时间(T)直接加以模型化。

1. 两类参数模型:比例风险、AFT (1)比例风险的模型—对h (t)的参数化,有如下形式: )exp()()|(0x j j x t h x t h β= h(0)—在COX 模型中,没有明确模型化。参数模型对)(0 t h 模型化: ? 假设 )exp()(0a t h =,那么 这就是一个指数(exponential )模型; ? 假设 )exp()(1 0a pt t h p -= → Weibull 模型 ? 假设)exp()exp()(0t a t h γ= → Gompertz 模型

(2)Accelerated failure time models —将log(time)参数化 AFT 参数化的形式: j x j j x t εβ+=)ln( 在这个框架里,我们不假定“死亡”时间(t j )是指数函数、weibull 或其他函数分布,而是假定它服从如下分布: j x j j t x )exp(βτ-= 在这里,)exp(x j x β-称为“加速参数”。 )exp(x j x β- = 1 → j τ= j t )exp(x j x β- > 1 → “死亡时间”加速 )exp(x j x β- < 1 → “死亡时间”减慢

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历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

学习分析历史事件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

历史事件背景和意义的分析方法

历史事件背景和意义的分析方法 发表时间:2011-06-20T17:38:18.707Z 来源:《少智报(文综)》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梁小哲 [导读] 中学历史教学中,特别注意对史实背景和意义的分析研究。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邢南中学梁小哲 中学历史教学中,特别注意对史实背景和意义的分析研究。而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也不同程度的体现了这一点。如何对史实背景、意义进行有效分析呢,这里我谈一点个人体会。 一、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方法 1.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分析法。 时间、地点、人物是历史的三要素,这也为我们分析历史背景提供了一些思路:(1)从时间看,这一时间点之前的一段时间国内和国际的情况(国内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军事、民族关系、外交关系等;国际包括当时世界上的大事和与中国有关的事件);(2)从地点看,为什么会发生在这里,而没有发生在那里,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是什么;(3)从人物来看,他的阶级属性与他推行的政策措施是什么。 例如,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分析。 从时间看:发生在1931年,国内蒋介石发动内战,正在“围剿”红军;国际上,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需要转嫁经济危机; 从地点看,发生在东北。从历史角度上,其一,日本的大陆政策将东北列为侵占朝鲜和台湾后的既定目标。其二,有朝鲜作为其大后方;其三,有日俄战争的胜利,在东北亚占有优势,而且取得驻兵的权力。从现实的角度上,东北物产丰富,资源较多,能满足日本缓解经济危机的资源和能源条件; 从人物看,当事人是张学良,他是在皇姑屯事件后宣布“东北易帜”的。作为地方势力不一定能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不可否认,张学良有可能会为保存自己的势力而放弃抵抗。 2.阶段特征切入分析背景法。 通过分析某阶段的主要政治力量对比变化来分析背景。如: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结束,分析任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基本上可从五个角度来把握:日本、中共、国民党(亲美英、亲日)、爱国将领、爱国民主力量(民主党派、学生)。 例如:西安事变的背景分析。 日本:扩大对华侵略;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爱国将领:张、杨的爱国心和苦谏失败。 二、对历史影响的分析方法 1.政治力量(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切入分析事件影响。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教材受到编者的思维限制,也受到当政者政治需要的限制,往往写得不全面也不深入。这里,需要我们调整视角,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大环境下去考查——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相关事件的分析时,这点尤为重要。例如:西安事变影响的分析。 国内:对国民党宣告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肯定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对中共则表明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对国共关系,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对日本,打击了日本亲日派的势力; 国际:对世界,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了打击世界法西斯的一支力量。 2.关键字词切入分析法。 对含有“新、转折、开始(端)”这类词的结论分析必须从比较的角度出发,对相应事件前后的不同进行逐项比较。 例1: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阶段的变化以及中国对外关系的变化等角度来分析。 例2:五四运动是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分析时,新和旧是相对而言的。具体表现在: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历史时代、群众基础和革命前途的变化。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封建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还同反帝密切联系。在中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领导的一部分,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领导的一部分,称新民主主义革命。 例3: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组织上,领导核心的变化;军事上,军事路线的变化;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上,受到国际的指导到独立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

历史阶段特征分析方法

历史阶段特征分析方法 什么是历史特征?历史特征的含义是某一个历史事物区别于另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点,是历史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个性,它包括历史事物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它具有特殊性(个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源于历史事物自身,但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是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结果,要求语言必须简洁、精练。它能较全面地体现考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记忆、理解、分析、归纳、综合表述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对历史特征的考查要求不断提高,考试中此类题目频频出现,成为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考试说明中也明确地把它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要求。然而,它却是同学们历史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表现为:找不到归纳的角度,无从下笔;不能从理论上准确地概括特征;容易将特征与表现混淆,堆砌史实,无的放矢。所以,在此,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归纳、概括历史特征。 历史特征,一般可分为阶段特征、领域特征、事物特征。阶段特征是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状况的概括,一般从某个领域的表现去归纳概括。如古代社会某个时期(王朝) 的特征,我们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这几个方面来归纳;其中的政治又可从政治制度变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考虑;经济又可以从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农、工、商、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来表述。 世界近现代史的某个阶段特征,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为主),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变更),列强对外开拓市场和殖民扩张,国际关系(列强之间的矛盾变化为主),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等。某领域特征要从其发展变化来分析,可纵向和横向比较比如,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特征是什么?我们在分析时,要注意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列强对外活动来比较分析: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英国、法国衰落,美国、德国、日本崛起),②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③资本主义生产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④资本主义列强加剧对世界的瓜分,同时列强的矛盾迅速激化,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某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要从历史事物的要素去归纳与概括。如革命类事件(以法国大革命为例),一般要抓住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专制、资本主义发展;条件——第三等级要求、启蒙思想等)、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资产阶级)、主力(人民广泛参与)、目的(推翻波旁王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过程特点(三次高潮,实践了启蒙思想、反封建与卫国战争相结合)、结果(较彻底)、影响(对欧洲、对世界)等。这些只是针对一般的历史分析要求而分析的,但历史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历史阶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机械地搬用这些角度和思维模式去将丰富多彩的、不断发展的历史格式化。 那么,如果遇到类似的历史特征分析要求,我们该怎么办?不管分析什么阶段、什么时期、什么领域、什么历史事物,我们只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去归纳概括即可一是要在发散思维中找到归纳、概括的角度。它要求我们围绕一个历史事物,抓住它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依循规律,分析其历史地位、发展状况、历史影响等外在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目的、性质、过程、特殊性等内在特征。如中国古代社会中,不论哪个时期,我们归纳的角度都应是其各个领域(前面略有所述),世界近现代史的阶段特征则应从资本主义发展本身及列强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民族解放运动来分析归纳。这是归纳历史特征的基本规律。 那么,我们怎样去发散思维? 1.要开阔眼界,放眼历史,寻找角度。这要求我们将事物放在历史的动态环境中,从历史发展趋势、时代要求、阶级本质等方面去分析、比较,寻找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时,要注意它的历史性、时代性,不能拘泥于面面俱到。如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民主思想出现——反专制思想萌芽,总结性成果多),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特征(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过渡;经济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中渗入殖民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加快;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被迫改变;农民战争的反封建任务中增加了反侵略任务;产生了向西方学习、探寻救国救民的思想等),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 2.要宏观把握、微观分析、层层深入,寻找历史内在特征。它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总体特征,然后围绕这一特征(主题)对事物进行剖析(剖析的角度、原则依据第一点),分析其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特殊之处,挖掘其内在个性。如归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特征,其宏观上的特征是两个:酝酿着大一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再深层分析,则有各个具体的特征:①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并确立;②封建经济出现局部繁荣(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要求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历史重点事件分析

鸦片战争的影响 1840-1842  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地点:中国  结果:英国胜利。  根本原因: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对原料及市场的迫切需求。  领土变更:割让香港岛予英国。 影响:a) 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 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c)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 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 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南京条约> 1842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 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打开了我国东南沿海门户,便利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是对中国人民的无耻掠夺, 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先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和完整,使香港成为英国进一步侵华的基地) 5、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中国的贸易主 权和关税主权丧失,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 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事件史分析操作及说明A_08

事件史分析的Stata操作及说明 目录 离散时间模型示例:职位晋升分析 (1) Cox模型 (2) Cox模型示例:癌症数据分析 (3) 分层的(stratified) Cox模型的背景 (11) 示例:癌症生存的分层分析 (12) 最大似然估计的连续时间存活分析 (18) Exponential分布模型 (18) Gompertz模型 (19) Weibull模型 (19) 用Stata拟合exponential模型、Weibull模型和Gompertz模型:癌症生存 (19) 本章参考文献: 1.* Lawrence C. Hamilton. Statistics with STATA, Updated for Version 9. Brooks/Cole, 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 Inc.,-2006. (第11章)// 中译本:郭志刚等,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 Rabe-Hesketh and Everitt. A Handbook of Statistical Analyses Using Stata. Chapman & Hall/CRC, 2004 3.* Kleinbaum. Survival Analysis. 1996; 4.* Yamaguchi, Kazuo. Event History Analysis.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1 5.* Allison, Paul D.. Event History Analysis: Regression for Longitudinal Event Data.Sage Publications, Inc. 1984 6.* Blossfeld, Hamerle and Mayer. Event Histor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8784467.html,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89 7.* Blossfeld and Rohwer. Techniques of Event History Modeling: New Approaches to Causal Analysis (Second Edi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2002. 8.* Cleves, Gould and Gutierrez. An Introduction to Survival Analysis Using Stata (reviced edition). Stata Press Publication, 2004. 9.* Janet M. Box-Steffensmeier and Bradford S. Jones. Event History Modeling :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tis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梁在,事件史分析,载郭志刚主编《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郭申阳,使用SPSS软件对事件史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载郭志刚主编《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郭志刚,历时研究与事件史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2001年2月,第67~72页。 13.Cox, "Regression models and life table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972 14.Peterse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vent histories," 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1991 15.Allison, "Discrete-time methods for the analysis of event histories,"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1982 16.Poston, "Son preference and fertility in China."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34: (2002): 333-347 标志* 者,社会学系资料室有正版或复印本。 重要声明 本讲义仅作为选修《高级社会统计专题》课同学的参考资料。 本讲义内容是从有关文献中选取、翻译和编辑的,辅助学生理解统 计方法原理和操作。本讲义不允许复印、传播或用于其他目的。 使用中如发现错误之处,请联系:zgu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8784467.ht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