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合集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合集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合集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合集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8.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 尝试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的

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2.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3.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教学难点: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教学材料】

教师材料:纱巾、羽毛、食盐、面粉

学生材料: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初步认识固体,并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

1.谈话:这里有两个瓶子(不透明),瓶子里分别装着什么呢?不可以打开看,可以摇晃瓶子,你能猜出来吗?(学生通过摇晃发现了区别,能猜出部分特征。)2.问:打开盖子,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能抓起来吗?它们有什么区

别?请你描述一下。(学生体验,发现一个瓶子里的像是水,湿湿的,抓不起来;而另一个瓶子里的是球形的东西,硬硬的能抓起来。)

3.谈话:把它们分别倒出来,倒在准备好的透明的容器里。(师生共同揭开真相:一个是流下来的水,一个是滚出来的玻璃球。)

4.小结:关于水,我们很熟悉,像水这一类物体,我们称之为液体;像玻璃球这一类物体,我们则称之为固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一起认识固体。(出示课题)

5.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那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固体呢?(PPT出示图片)(学生一一列举,说明理由,有疑义的暂时保留)

二、通过判断纱巾,羽毛,面粉,食盐是否是固体,揭示固体的共同特征。1.谈话:看来大家已经大致了解了什么是固体,下面老师就要考一考大家,这些物体是不是固体?(PPT出示出示纱巾的图片,教师拿起纱巾展示)纱巾是不是固体?(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引出探究问题:刚才很多同学在说明理由这一部分遇到了困难,那到底怎样的物体是固体呢?

3.揭示固体的特征(教师出示玻璃杯、足球、银杏叶、石狮子图片)它们是固体吗?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点?

生1:他们的形状不同,分别是圆柱、球体、扇形,狮子形状的。

师:那他们的形状容易改变吗?

生1:不容易。

师:我们称之为有确定的形状(板书:有确定的形状);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哪些不同?

生2:大小不同。

师:科学上我们把物体的大小称为体积(板书:体积)。

生3:他们有轻有重。

师:轻重不同说的是质量。(注意重量与质量的区分)(板书:质量)

(如果学生提到了颜色这个特征,举反例:玻璃杯无色透明)

师:所以,固体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生4: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纱巾是固体吗?理由呢?

生5:纱巾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PPT出示羽毛的图片,教师拿起羽毛展示)羽毛是固体吗?(学生回答)师:看来呀,像纱巾、羽毛这样很轻很薄的物体,也是固体。

(PPT出示食盐的图片,教师拿起装有食盐的烧杯)食盐是固体吗?(学生回答)师:这位同学说食盐有确定的形状,如果我将烧杯中的食盐倒入培养皿,它们的形状会不会改变?其实呀,食盐的形状是指一个食盐小颗粒的形状,(PPT出示食盐颗粒的图片)这就是放大后的食盐颗粒,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正方体。

师:所以食盐也是有确定形状的固体。

师:那面粉是不是固体?

生:面粉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有质量,有体积。

师:食盐、面粉虽然细小,但它们也是固体。

三、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体积的大小

1.过渡:

既然固体物质都是有体积的,那你们会不会比较体积的大小?

2.研究问题(1):

(出示图片)这三组积木哪个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他们相差多少?

3.小组活动(数积木的个数),记录,汇报结论。

(教师小结:1号3号积木虽然看起来不同,但是体积是相同的)

4.研究问题(2):

师:(出示图片和对应的实物:黑芝麻和白芝麻)有办法比较这两堆芝麻体积的大小吗?用眼睛能看的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可以用量筒。

师:(PPT出示图片)但是老师能提供的工具只有这些,怎么测量呢?

生:将芝麻倒入杯子中,用直尺测量高度,高的说明体积大,低的说明体积小。师:说的真好。那我们来试一试。(教师边演示实验,边引导学生说出注意事项)生1:不要把芝麻撒出来,要缓慢倾倒

生2:倒完要抖一抖容器,确保所有的芝麻都倒入杯中

生3:晃一晃杯子,使芝麻上端齐平

生4:直尺测量时应该竖直,眼睛水平看刻度……

师: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请各小组组长拿出桌洞中的实验材料,完成实验记录单。

5.小组活动,记录,汇报结论。

6.研究问题(3):

师:那有没有办法比较小鸭和小熊体积的大小?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1:将小熊小鸭放到水中,看哪个水面上升的多

师:水的量要怎么样?

生1:相同

生2:向小熊小鸭里面加入固体,看加多少能装满

生3:……

师:那我们能不能借助芝麻进行比较呢?

生:将小熊小鸭放到两个塑料杯中,再将芝麻倒进去,测量他们的高度。

师:这两份芝麻的体积是怎么样的?

生:相同

师:两个玩偶要放在杯子的什么位置呢?

生:底部

师:确保玩偶完全被覆盖住,这样测量的才准确。谁想来前面试一试?

(学生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说出注意事项)

(1)将两个玩偶放到杯中(强调放置杯底)

(2)倒入芝麻(强调缓慢,不要撒出来)

(3)摇一摇,使顶端齐平

(4)测量高度(强调直尺应该竖直,视线水平)

7.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表。

8.小组汇报实验结论。

9.小结(……)

四、总结与延申

1.大家来看看这些物体(出示图片:被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它们的形状被改变了,那还是固体吗?

2.其实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播放视频):岩石经过风吹日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还是固体吗?

3.小结:由此可见,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4.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固体是有确定形状、有体积、有质量的物质,那液体有哪些特征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板书设计】

认识固体

有确定的形状

共同特征体积

质量

9.认识液体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2

课。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质量等方面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种种性质的认识。教学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描述所知道的各种液体的性质。教科书第27页提供了一个场面,目的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而且越多越好。课文还提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四种常见的液体:食用油、水、蜂蜜、牛奶,让学生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了解它们的性质。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进一步发现液体的性质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各种性质,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第28页的第一幅图是比较四中液体的性质,把三种不同的液体倒入斜放的板上,通过液体流动速度的快慢,说明不同的液体,粘稠度不同,通过对四种液体的比较,发现它们的颜色也是不相同的。第二幅图是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并重点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第三幅图是量出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在天平上比比看,谁轻谁重?称量与水体积相同的油和蜂蜜的重量,通过比较说明同样多的水和油,油比水轻。这里暗含着“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的知识。第二、三幅图都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得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固定的体积和质量。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实验所用仪器比较多,难度也较大。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归纳研究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中低年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对于科学研究也有着极高的热情,愿意积极参与并且动手实验。但是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只是有限的一段时间,没有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水知道了水的基本特征,也学会了用不同的感官认识物质,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轻重等性质。

2.知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科学探究:

1.愿意采用多种方法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科学态度: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2.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初步渗透液体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轻重、粘稠度、体积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教学难点】

认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了解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量筒、天平、等。学生材料:沙漏、火柴、香、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托盘、抹布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液体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水。

2.师:对了,就是水。咱们以前就研究过水,还记得水有哪些性质吗?

生: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

3.师:像水这样的物体我们称为液体,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液体。(板书课题:9.认识液体)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新课,将液体的性质谜语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以前学习的水的相关知识,一举两得。]二、辨别分析,明确液体的概念

1.(教师出示图片)孩子们,咱们来找一找,看看图中哪些是液体?

生:汗水、针筒里的药水、雨水、牛奶、酱油、食用油、自来水汽油等都是液体。

师: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液体呢?

生: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2.师:哦,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就是液体呀。那咱们来看看,流动的沙子是液体吗?(不是)

师:请大家拿出沙漏仔细地观察。流沙是液体吗?(收沙漏)

生:流沙虽然会流动,但也不是液体,而是固体颗粒。

师:沙子有固定的形状,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这是固体和液体很大的不同。3.师:那烟雾呢,是液体吗?

生:也不是,是气体。

师:刚刚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测,你们的猜测对吗?要怎样来验证呢?

生:实验。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香和火柴,待会可以点燃香,认真观察烟雾。不过在使用火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烫到手了,观察好了,请大家像老师这样将香熄灭,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火柴和香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

生:烟雾是气体。

生:烟雾是粉尘颗粒物,是固体,因为质量很轻,可以飘在空气中,就形成了烟。师小结:你说得非常正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烟雾和流沙都不是液体,因为液体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的物体。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实验,通过师生、生生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辨析这些物质为什么是液体,既复习了固体相关知识,又明确液体的概念。]

三、活动体验,借助感官认识液体性质

1.师:(教师出示四种液体,装在中号烧杯里)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水、牛奶和蜂蜜,先用你们的感官去看一看,这四种液体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呢?

生:颜色不同。(板书:颜色)

生:水是无色的,牛奶是乳白色的,油是金黄色的,蜂蜜是深黄色的。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气味不同。(板书:气味)

生:我闻气味知道的,水是没有气味的,有点奶香的是牛奶,有点大豆香的应该是油,有点甜甜的应该是蜂蜜。

师:还有吗?

生:味道不同。(板书:味道)

生:水是没有味道的,蜂蜜是很甜的,牛奶有点甜的,食用油。(板书:透明度)生:水是透明的,牛奶是不透明的,食用油和蜂蜜是半较透明的。

师:(板书:透明度)透明度也不同。

生:他们的质量也不同。

师:(板书:质量)

2.师:看来不同的液体很多性质是不一样的。那同一种液体呢?它们装大大小小的瓶子里有不同吗?

生:质量不同,有的多,有的少。

师:哦,质量不同,多少的情况不一样。那到底装了多少呢?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呢?

生:可以用有刻度的杯子来量。

[设计意图:突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事物是复杂的,因此认识事物需要用多种研究方法。首先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不同的液体,学生通过看、闻、摸等方法对这几种液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对液体的黏稠度和流动性有了认识。]

四、合作探究,进一步探究液体的性质

(一)活动:测量液体的体积

1.师:孩子们真聪明!在科学上,我们使用量筒或者量杯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量筒。请大家仔细观察,量筒上都有什么?

生:有刻度,有数字,有英文字母。

师:这个英文字母ml表示毫升,毫升是一个体积单位。这个数字表示量程和单位,表示一次最多测量500毫升的液体。

师:如果没有标注量程,我们又怎么知道量筒最多测多少呢?

生:可以看最高处的数值。

师:那这个量筒最少测多少呢?(50毫升)

师:对。孩子们你们看,这里还有一些刻度,你知道一个大格表示多少毫升吗?(50毫升)

师:每一大格里面还有很多小格,一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我们来数一数。(10个)

师:每一小格又表示多少毫升?(5毫升)

师:(出示量筒)怎样正确使用量筒呢?咱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播放视频)师:谁再来说一说使用量筒要注意什么?

生: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2.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出保持水平。

2.师:明白了吗?好,那咱们现在来量一量这些液体的体积是多少。记得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如果液体洒落桌面,请用毛巾擦拭干净。开始!

3.教师巡视指导。

4.师:都测量完了,咱们来听一听你们量出的结果。

学生汇报:

5.师:通过刚刚的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

师:你真是一位小科学家。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动脑过程。任何一项研究都是思维在前,行动在后。在设计上每项活动前老师都会让学生去动脑想一想研究的方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学生设计研究方案。这些设计都会增强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使学生不再盲目地去实验、去动手。]

(二)活动:观察比较液体的粘稠度

1.师:孩子们,你们刚刚测量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哪一种液体测量起来比较麻烦?生:蜂蜜。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蜂蜜很黏,流得慢。

2.师:哦,也就是说这些液体的粘稠度和流动速度也不一样。咱们来进行一场比赛,看看这四种液体谁流动得快,谁流动得慢?

师:怎样才能比较他们流动的快慢呢?

生:我们可以做液体流的快慢的比赛。

师:在做液体流的快慢的比赛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生:液体的要一样多。

生:要同时开始流。

3.师:你认为哪种液体会流的比较快,哪种液体流的比较慢呢为什么?

学生猜测。

师:你们的猜测对吗?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才行。我为你们准备了一下实验材料,有托盘,水槽,和相同体积的四种液体,待会咱们每个组的四个同学合作实验,让这些液体同时从起点流向终点,同时请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谁跑得最快?谁最慢?

生:水最快,蜂蜜最慢。

师:为什么蜂蜜最慢呢?

生:因为蜂蜜很粘,粘稠度最高。

师:哦……蜂蜜的流得最慢,粘稠度最高,那就说明粘稠度越高的液体流动速度越慢,粘稠度越低的物体流动速度越快。

6.师:孩子们,想一想:如果我们选用的蜂蜜比今天的还要粘稠得多,你觉得会怎么样?

生:流得更慢。

师:如果它都粘稠得都流动不了了,那它还是液体吗?

生:不是。

师:正是因为蜂蜜粘稠(ppt),所以生产厂家在蜂蜜包装上标注的都是蜂蜜的质量。孩子们,蜂蜜有质量,其他液体也有质量吗?

生:有。

[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结构性的材料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为最终解决问题服务。在设计上每项活动前老师都会让学生去动脑想一想研究的方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这些设计都会增强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使学生不再盲目地去实验、去动手。]

(三)活动:比较液体的质量

1.师:这些液体的质量相同吗?

生:不同。

师:咱们在天平上比一比,让相同体积的水和油来玩跷跷板的游戏,看看它们谁轻?谁重呢?

2.师:(介绍天平)孩子们,这是天平,咱们在使用之前需要将这个游码移至称量标尺的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使横梁平衡。然后咱们将同体积的水和油分别放在天平两端的托盘里。师:谁愿意来做质量检测员呢?(找2个人)观测一下,里面有多少毫升?生:50毫升。

师:都是50毫升,也就是体积相等。现在请这两位同学同时将两种液体放在天平的两端。其他孩子认真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

3.学生到台前操作,老师指导。

4.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相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水的质量更重。水有质量,食用油也有质量,液体都有确定的质量。孩子们,液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状,却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这是液体的共同性质,几乎每一种液体都同时具备这些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液体有确定的质量,感受同体积的不同的液体质量不同。]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今天咱们通过多种方法探究了液体的性质,其实要想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就是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研究。希望大家在以后学习中,多动脑,运用各种方法去研究科学,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对于不认识的液体千万不要随意研究,以免发生意外伤害。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

[设计意图:整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以知识为载体,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了一个尝试:摆脱了教师教学生的传统模式的束缚,让学生自觉建构关于液体的知识,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和发现者,教师的任务和角色也由“指挥”变成了“伴奏”。教师是真正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凸显了学生在真正地、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究,体现出了科学探究的真实本色。]

【板书设计】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领域的相关内容标准

建构的。

本课通过研究固体的混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比较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解释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变化的原因。同时对探究技能“测量”进行了培养和训练,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然后通过研究固体的分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根据物体特征或材料性能将物体进行分离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固体与液体》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固体物质——石头,具有代表性的液体物质——水,学习了如何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以及如何用科学语言做出描述,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类比、描述、归纳事物性质的能力。【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思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

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

科学探究:

1.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混合前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

2.能用科学的方式记录测量出的固体的质量和所占空间,并用科学语言描述测量结果。

3.能通过观察、比较,对测量中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做出解释。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测量并探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所占空间的变化。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举例说明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活动,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并使用不同方法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活动,认识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固体混合物分离开。

【教学准备】

工具:天平、量筒(干燥)、称量杯、混合桶、塑料勺、纸漏斗、筛网

材料:黄豆50克、绿豆50克、玉米粉50克

其它:记录单、课件、视频资料

备注:演示用材料用玻璃杯装,学生用材料用塑料杯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的形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那么,怎样知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呢?通过观察能够确定吗?

学生发言

2.师:怎么知道固体的质量?(板书:质量)

生:可以用仪器测量。(引导学生说完整,用什么仪器)用天平称质量。

师:想不想亲自尝试一下?(想)你们会用吗?

切换到演示台

师:这有一台托盘天平,怎么称出这个杯子里黄豆的质量?

生:把固体放到天平上就行。

师演示把杯子和黄豆一起放到天平上

生:不行,这样会把杯子的质量也称进去的。

生:把黄豆直接倒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师:称量之前先放一张纸在托盘上。在左盘放一张,右盘也放一张。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纸有质量,两边都放就不会影响测量了。

师:说得很好。我们把这张纸杯子叫做称量纸,称量固体质量的时候就会用到它。

接下来通过视频来学习一下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的方法。

师播放视频“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的质量”

师生交流:我们来整理一下操作步骤(ppt出示示意图,学生说操作:①调平②放称量纸③左盘放物体④右盘放砝码)

学生练习:称量一号座位抽屉里固体的质量(事先称好的黄豆50克),汇报称量结果

(学生操作的间隙,板书:黄豆、绿豆、玉米粉,学生汇报后,板书:50克)3.师:怎么知道固体的体积?

生:可以用量筒测量。

师:上节课我们用量筒测量了液体的体积。固体好像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怎么做呢?

生:将黄豆倒入量筒。

师:(师演示操作)跟液体有什么不同?

生:固体的表面不平,没办法读数。

师:(摇晃量筒中的固体)我们可以通过摇晃使黄豆变平整,这样就可以读数了。这里测出来的其实是固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板书:占据空间)

学生练习:测出黄豆的占据空间,汇报测量结果

(学生汇报数据后,板书相应数据)

[设计意图:根据《认识固体》一课的内容,从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入手,转而研究如何通过用工具测量来确知固体的占据空间和质量,初步学习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为后续研究固体的混合现象做好准备。]

二、研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体积的变化

(一)提出问题

1.师:除了黄豆,老师还准备了另外两种不一样的固体(依次出示玻璃杯装的50克玉米粉、绿豆)。这些固体的质量我都提前称过了,都是50克(PPT出示三种固体的图片及其质量)。仔细观察这三种固体,对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你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展示桌上并排放置三种同样质量的固体

学生观察三种固体,思考后发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做相应的回应和引导

(1)生:这三种固体的质量是一样的,可是它们的体积看起来却不一样。师:你所说的体积是指什么?

生:是这些固体占据的杯子里的空间。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占据的空间不一样?

生:因为装它们的杯子是一样的,但是它们在杯子里的高度看起来不同,说明它们体积不同。

师:怎么能够确切知道体积分别是多少?

生:可以用量筒测量一下。

(2)生:如果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它们的总质量是不是150克呢?

师:你认为它们混合以后的质量就是它们混合之前质量的和。对吗?那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研究?

生:可以把它们混合起来,称一下质量是不是150克。

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认为混合以后的质量是150克吗?

生:(说想法)

(3)生:混合以后占据的空间还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关于混合后占据空间变化的问题,则由老师提出)

师:怎么研究?

生:把混合后的固体倒进量筒里测量。

[设计意图:观察三种固体,并针对固体的质量和占据空间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将三种固体的质量设计为一致,一是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等质量固体所占空间是有差别的,二是为了简化学生接下来实验的操作和计算的过程。此处的讨论,要尽量给学生留足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固体混合之后质量和所占空间的变化情况。]

(二)设计方案

1.师: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呢?你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2.明确需要测量的数据

PPT出示相关示意图

师:你们一共需要测量出哪些数据?

生:测量混合前它们各自的质量和占据空间,还要测量混合后它们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师:老师提供给你们的三种固体都是50克。你们打算先测什么?

生:先分别测出三种固体的占据空间。

师:然后呢?

生:将三种固体混合,测量混合以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3..明确操作细节

师: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发言(安全、不能撒落固体、操作规范……)

介绍纸漏斗,提醒学生在将固体转移到量筒的过程中使用,演示使用方法。PPT出示操作注意事项

(三)测量并得出结论

1.学生小组活动,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2.汇报数据,分析结论

一组在投影下汇报每次测量的数据,然后总结结论: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

其他小组只要求汇报结论:混合前后质量变了吗?占据空间变了吗?

3.讨论:为什么混合以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了?

生:因为混合前是这么多的固体,混合后还是这么多,它们的数量没有少,没有多,所以质量也不会变化。

对于混合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小组的数据,放在投影下,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混合后质量变小,可能是因为有豆子丢失,在混合的时候面粉没有完全倒入大杯子里;混合后质量变大可能是操作过程中带入了其他东西)

学生汇报:黄豆比较大颗,堆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空隙,绿豆颗粒比较小,混到一起的时候钻到黄豆之间的空隙里去了,然后面粉的颗粒更小,它又钻到所有豆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以后,整体占据的空间就变小了。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使用托盘天平和量筒称量颗粒状和粉末状固体,因此

在教学中先引入要借助于工具测量,接着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教学生使用这两种测量工具的方法,帮助学生后续顺利开展测量和分析数据的活动。在数据之后得出结论的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

三、应用和拓展

1.师: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其他固体的混合现象呢?

学生发言

相机出示图片:粽子、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材料

2.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固体的混合。老师下节课还要用这些材料给下一个班上这节课,你们能不能帮老师的忙,把这些混在一起的黄豆、绿豆和面粉分开呀。请你们想一想,下次课我们再来讨论固体的分离。

[设计意图:通过请学生帮忙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分离固体的欲望。]

【板书设计】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黄豆绿豆面粉混合后质量(克)** ** ** ** 不变占据空间(毫升)** ** ** ** 变化

11.把盐放到水里

【教材分析】

本节课继续认识固体的性质,主要认识固体的溶解现象,并了解如何分离液体中的不同固体。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实验把沙子和盐放到水里,认识不同的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实验现象明显,不需花太多的时间。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讨论,从中选择一个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展开实验,假设盐溶解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究。教材把实验步骤写出来,让学生围绕着它展开实验,提供了一种实验方法。得出结论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让学生体验要控制好变量和不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盐?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真正体验水的溶解能力。做完这个实验后,提问:100毫升水中能溶解与盐同样多的糖吗?运用数据得出像盐或糖这样的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溶于水,哪些固体不溶于水。

2.知道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验证哪些固体能溶解于水,哪些固体不溶于水。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水的净化和海水晒盐。

【教学重点】

盐溶解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盐。

【教学准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科学课》教案 三年级第二学期教师姓名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2.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3..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 (一)挖一挖,找一找。 1. 你们校园里哪里有土壤? 2.想一想,土壤里可能有什么? 3. 讨论: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二)看一看,比一比。 1.哪个小组说说在挖土时有什么发现? 2.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 3.小组合作研究。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发现,注意创新的发现。 5.你们的小组是否观察仔细呢?下面前后两个小组交换土和记录纸,观察一下别的小组的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6.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差异,说出观察中不同的发现。 7.小组总结一下,土壤中有哪些东西? (三)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你们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加以观察。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2.了解土壤中砂土、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提问激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土壤是什么样的? 2.关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等)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4.播放土壤的颜色的图片。 5.提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土壤有几种颜色? (三)研究土壤的成分 1.学生实验 (1)拿出一号信封里的土,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看到了……(学生交流)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你看到……,过一会儿又看到了…… (3)搅拌以后,你看到了……,静止一段时间之后,又看到了…… 2.学生交流汇报 3.阅读第5页最后一小节资料。 4.播放土壤的种类的图片。 5.提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土壤有哪几种?生回答交流。 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全一册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大象版

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第一课《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 (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 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优秀篇】(1)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优秀篇】 学习活动: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要求: 1、通过观察和比较等形式,知道汽车的功用及外形特征。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水平。 活动准备:几中常见车的图片及玩具汽车。 关键点:幼儿独立得观察和比较,并分析出不同的车有不同的功用。 活动环节:操作要点 一、听各种车的声音 让幼儿仔细听,辨别出几种不同的汽车(有消防车、救护车、警 车和卡车等) 二、观察比较 1、出示自行车、消防车、警车、洒水车,让幼儿观察这些车的构造,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又是不一样的? 2、小结:这些车都有圆圆的车轮。消防车和警车的叫声不一样,消防车是红色的,上面有水箱、管子和梯子,专门用来救火的。警车 上白色的,专门用来抓坏人的。洒水车有水箱,用来清洁马路的。 3、说说这些车的功用,知道每种车都有不同的功用,所以有不 同的名字。 4、观察这些车的车轮,知道不一样的车车轮数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有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六个等。 三、说说你还看见过哪种车

幼儿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车,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多,并能说出它 们的功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二:风 活动内容:风 涉及领域:科学、语言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重点、难点:产生风的各种方法,风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提供产生风的相关 操作材料,风与人们关系的图片。 活动过程: 1、看看说说,风在哪里? 教师:“前几天,我们到户外去寻找风娃娃,并画了观察记录。 请你轻轻地告诉旁边的朋友,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张贴个别幼儿 的观察记录,请幼儿说出记录的内容。 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还能 够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2、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1)出示静止的纸条和风车,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纸条、风车动起来呢?”“你有什么办法变出风娃娃来呢?”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1.1科学是…… A.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B.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C.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D.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E.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四)扩展 1、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进度表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本单元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有: 科学探究: 1.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1提出问题之“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2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5结论与拓展之“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想知道;爱提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2.1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本单元从“理”和“行”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认识科学;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科学的历程;使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在感性上感悟科学.就本单元两课构成情况上看;第1课侧重于理;第2课侧重于行. 本单元立意很高;汇聚全套教材和整个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围绕做小科学家这个大主题展开;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思想: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走上科学之路.同时;本单元的着眼点却很低;以儿童自身或身边发生的“小事情”为切入点;通过“小实验”、“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热爱科学;喜欢科学;喜欢科学课;尽快地进入小科学家的角色.为此;教师组织开展本单元的活动;一要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二要从现在开始抓住每个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第一单元课时分配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荆州市西门小学毛新艳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主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5、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教案合集

科学是……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最新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

2020年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 册精编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 第1课我们在呼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难点: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第2课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阅读资料及实验分析,初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 教学重点: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公开课教案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公开课教案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检验装置,并检验常见的各种物体的导电性。 (三)情感目标: 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要通过检验后才知道,任何结论都是要通过检验后才能得出的。 二、教学重点: (一)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作用。 三、教学难点: (一)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自制教具电路板、 2、电流实验盒、 3、各种金属和非金属、 4、新型试电笔、 5、电工常用工具、 6、玻璃杯、 7、水、 8、盐。 (二)学生准备:

大号电池每人一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的作用很大,但电压高时对人体有危险,所以我们家的电线外面都有物体把它包住。包住了就没有危险。你知道外面包裹的这一层叫什么吗? (二)新课课题: 2、导体和绝缘体 (三)问题: 一个物体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 学生回答:用简单电路来检验。把要检验的物品串联在电路中,如果小灯泡发亮,说明电流可以通过,它是导体。如果小灯泡不亮,说明电流不能通过,它是绝缘体。 (四)检验一:P33 把我们常见的这些物品进行分类: 导体有: 绝缘体有: (五)小结: 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容易通过)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不容易通过)叫做绝缘体。 (六)检验二:P34

水是导体吗? 注意;要在水中多放盐和多加电池。 (七)检验三:P34 人体是导体吗? 注意:要用新型试电笔检验。 (八)判断:P35 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电工工具中它们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是绝缘体? (九)安全用电:P35 注意事项:晾衣服、放风筝、搞卫生。 安全用电:在我们家或其它地方一定要注意,一个插座上不能同时插入多个用电器。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安全第一不能忘。 六、本课小结: 我们通过检验的方法,知道了电容易通过的物体叫导体,电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认识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就为安全用电做好了第一步。我们要注意在任何时候都是安全第一。 七、作业指导:P74 八、板书设计: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检验一: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好玩的空气》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 4、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老师再来变一个魔术,这是什么?(毛巾)这是什么?(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 2、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3、教师: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情况分析 一、课标对本年级的要求 本学期的课程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学期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需要加强和培养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 个单元组成。 在“植物”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概念。 如果说“植物”和“动物”展开的是一段生命世界的学习旅程,那么“我们周围的材料”将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瓦、陶器、瓷器等常见材料在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学生们要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最终,学生们将在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已整理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 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教后记: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三、猜测实验结果 让学生猜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发生变化可能要多长时间,几天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即时发现变化 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后记: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新修订幼儿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科学公开课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cientific Open Class Teaching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幼儿园 编订:FoonShion教育

科学公开课教案 班级分析:本次上课的班级是一个混龄班级(混龄不是按照年龄来分,而是按照学习情况,适应状态以及接受情况来分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了解,我对混龄教学中的20名幼儿中的13名跟班学生比较了解,也比较清楚和熟悉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其余7名幼儿是这个学期才转来的新生,在两个月的相处里我也逐步掌握了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特点,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为幼儿设计了这个个性化的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有利于因材施教。 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认识水》的第一课时,它是结合生活中实际情况来说明:水是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的。但是因幼儿的年龄特征,常常感觉不准确,幼儿特别重视证据,证据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科学问题并对提出的解释予以评价。 材料从2方面进行: 首先从水的基本特征“水的颜色、水的味道、水是否透明、水是否流动”。用实验的方法入手,通过引导幼儿经历猜想,

制定实验方案,运用各种方案,收集整理事实,思考加工得出结论,最后交流研究成果的过程。然后引出水是生命之源,了解水的用途,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理念: 以探究为中心 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这堂课中主要安排4个活动“用各种实验方法”来证明水是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的,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机会。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注重实验探究的开放性 材料的开放性:课前为幼儿准备好各种材料,在探究活动中根据需要领取材料。 实验方法的开放性:引导幼儿参与实验,然后幼儿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实验方法,最后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活动。 交流的开放性:幼儿充分的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充分尊重幼儿的选择。 对与幼儿,注意教、扶、放的适当安排,放——“用在水的颜色,味道的实验”时,充分发动幼儿的头脑,让幼儿进行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1.1科学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 1 -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1. 2做一位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溶解》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养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支吸管。 2、每组一个大盆、一把大勺、抹布两条。 3、实验材料:白糖、盐、奶粉、大米、大豆、石子、温水。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糖”导入。 故事内容:一只小鸭子相帮妈妈做事,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小鸭子答应了。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到了河边,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吗?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实验 (一):观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鸭子袋子里的白糖和盐哪儿去呢?(河水里去了)⑴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

颗粒状。)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⑵让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是无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白糖在水里,教师用小勺搅拌几下,这时幼儿观察,白糖有啥变化?(白糖不见了)那白糖到哪儿去了呢?(跑到水里了)⑶让幼儿尝尝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甜了)⑷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2)出示ppt (奶粉、盐、绿豆、红糖图片))图片上的东西会不会溶解呢?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⑴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杯子、一把小勺。每组都有好多实验材料放入碗里,一大盆温水,一把大勺。操作实验时自己自由选择一样材料放入杯子里,每组的小朋友所选的材料应不同,在向杯里倒入温水,用小勺搅拌,看这些东西在水里是不是像白糖和盐一样,在水里就不见了,溶解了。操作时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争抢。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知识与技能●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 ●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 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 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 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 2.小组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3.注意观察土壤中“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 4.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一些采回的土样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科学教材第62页) 3.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 谈话: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 2、了解土壤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2019-2020学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回顾和总结小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 2、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本学期的主要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3、通过趣味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蜡烛在水面下燃烧的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学生: 师:我们学习科学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大家对什么活动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说说。 师:真没想到,大家对科学这么有兴趣。那么,在两个多月的暑假里,大家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哪些是跟科学有关的呢? 师:刚才大家说了许多跟科学相关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些事写下来,这就是很好的科学小论文,到时候老师会组织大家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论文比赛。 2、了解教材,明确任务: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一起探索科学奥秘了。那么,五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组织学生看封面:一个孩子正在观察生态瓶,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正在记录,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中求真、记录的重要性。旁边的四幅小图,分别代表着本册的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让学生自由看目录和里面的内容,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制定制度,选课代表: 说明平时学习以4人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各大组科学组长和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讲解每月科学之星评选方法(从作业、器材准备、上课、合作等方面加星) 4、做小实验,激发兴趣: 师:刚才大家学习的非常认真,这让老师非常高兴,为此我想跟大家一起做

一个小实验,实验的名称是:在水面让蜡烛燃烧。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问学生能不能做到,并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教师进行演示:先把蜡烛牢固地竖立在一个空盆的底上,点燃后轻轻地往盆里倒凉水,直至与蜡烛边缘相平为止。一会 儿,蜡烛的火焰就降到水面以下了(如图所 示)。 基本原理:燃烧,水降温,使周边的蜡 烛不能达到溶点溶化,通过蜡芯支持燃烧。 小结:在我们这册科学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活动和实验,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