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材料新课标原创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材料新课标原创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材料新课标原创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材料新课标原创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材料

杨卓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与“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的三种曲线方程,也是平面解几的核心内容。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概念与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相类似。教材处理也相仿。在整个平面解几中,所处的地位作用是一样的。学好本节课内容是学好圆锥曲线关键之一,对后面能进一步理解掌握由曲线求方程和由方程讨论曲线性质,从而借助形和数的对应关系,把形的问题转化为数来研究。再把数的研究转化为形来讨论。这是解几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双曲线的概念及其标准方程。

能力目标:通过画板演示、数形结合,从运动变化观点来认识、掌握

双曲线及其方程,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意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使学生学会认识事

物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难点:双曲线定义的理解,标准方程的建立。

关键:能正确运用双曲线的定义建立方程。

(三)教学基本思路:

由于“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与“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从教材地位、作用以及内容极其相似,在建立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概念之前,

先复习回顾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再提出问题引入概念。由于轨

迹问题通过板画无法达到意想的效果,又是本节课的教学关键。在

教学中,借助于几何画板演示轨迹,讨论轨迹,引导学生说出轨迹

的定义、轨迹的变化情况(即参数关系)从而引出双曲线定义,提

高学生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能力。

二、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调动学

生的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法选择: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启发发现法、类比教学法、电化教学法 理论根据: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

快的学习。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复习回顾“椭圆及其标准方

程”通过类比引出双曲线的定义,在概念的理解上,用步

步设问、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建立上 ,借助电脑,演

示轨迹变化的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

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充分体现了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过程

回顾椭圆定义

设问1:椭圆是如何定义的?及标准方程如何?

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一定值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其标准方程:

焦点在x 轴上1b

y a x 22

22=+ (a>b>0) 焦点在y 轴上1b

x a y 22

22=+ (a>b>0) (设计说明:双曲线与椭圆是同类有心曲线,它们从定义、方程到几何性质极其相似。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双曲线的概念及其性质,在引进双曲线定义之前,先回顾椭圆定义及其与定义密切相关的参数变化很有必要。为此先复习演示椭圆)

问题提出

设问2:若把椭圆定义中的与两定点的“距离之和”改成“距离之差”,这时轨迹又是什么?

设问几个问题:

(1)轨迹叫什么曲线?

(2)其中|MF 1|与|MF 2|哪个大?

(3)点M 与F 1,F 2的距离之差是

|MF 1|-|MF 2|还是|MF 2|-|MF 1|?

(4)如何统一两距离之差?

(设计说明:问题提出后再演示双曲线轨迹,其目的是为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双曲线的定义:

平面内到两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个常数2a(小于

|F 1F 2|=2c)的点的轨迹叫双曲线。两定点叫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焦距。

轨迹讨论:

讨论a 与c 的关系

(1)0

0

(2)a=c:动点M 的轨迹又是什么?

a=c:动点M 的轨迹是两条射线;(以F 1,F 2为端点,方向指向F 1 F 2外侧)

(3)a=0:动点M 的轨迹又是什么?

线段F 1F 2的中垂线

(4)a>c:动点M 的轨迹又是什么?

a>c:动点M 的轨迹不存在。(违背三角形边的关系)

(设计说明:由于椭圆与双曲线中,参数a 与c 的大小关系对轨迹的影响,在学生的印象中比较淡薄,往往容易出错,再次展示a 与c 的大小关系对轨迹的影响,便学生加深对轨迹的认识。)

建立方程:

按下列四步骤进行:建系、设点、列式、化简从而得出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双曲线标准方程 焦点在x 轴上 1b

y a x 22

22=-(a>0,b>0) 焦点在y 轴上 1b x a y 2222=-(a>0,b>0) 其中:c 2=a 2+b 2

记忆:正项定焦轴

(设计说明:在给出双曲线的第一种标准方程之后,可直接通过对换坐标而得第二种标准方程。)

例题解析:

例1:已知两定点F 1(-5,0),F 2(5,0)求到这两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8的点的轨迹方程。

变式(1):若两定点为F 1(0,-5),F 2(0,5)则轨迹方程如何?

变式(2) :若两定点为|F 1F 2|=10则轨迹方程如何?

(设计说明:本例与变式(1)是在已定的坐标系下直接利用双曲线的标准

方程来解决轨迹方程。变式(2)是在未定坐标系下建立轨迹方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方程:

(1)a=4,b=5,焦点在y轴上。

(2)a=3,c=5

(3)a=25,焦点在x轴上,且过点A(5,2)

(设计说明:课堂练习与例题配套,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建立轨迹方程。)五、课堂小结:

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个常数2a(小于|F1F2|=2c)的点的

轨迹叫双曲线。两定点叫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焦距。

椭圆与双曲线比较

(设计说明:由于双曲线与椭圆内容极其相似,所以在课堂小结上有必要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椭圆的标准方程教案

河北阜城中学--高二数学组 组题人:高泽宁 审核人:沈志华 日期:2019年 月 日 …………○…………内…………○…………装…………○…………订…………○ 学校: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内…………○…………装…………○…………订…………○ 第 1 页 共 3 页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椭圆的定义。 2:熟练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出椭圆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 学习重点: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学习难点: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椭圆概念的引入: 1:动画演示:(1)天体行星和卫星运行的轨道。 (2)立体几何中作圆的一种直观图。 2:手工操作演示椭圆的形成: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 1,F 2两点,当绳长大于两点间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近,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分析: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 答:两个定点,绳长。 即不论运动到何处,绳长不变(即轨迹上与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不变) 3:由此总结椭圆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熟(大于)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说明 注意椭圆定义中容易遗漏的两处地方: (1)两个定点------两点间距离确定。 (2) 绳长------轨迹上任意点到两定点距离和确定。 思考: 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 绳长能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吗? 二:根据定义推导椭圆标准方程: 1:复习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2:推导:取过焦点21F F 的直线为x 轴,线段21F F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 设P (x,y )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椭圆的焦距是2c ( c>0). 则:)0,()0,(21c F c F -,又设M 与F 1,F 2距离之和等于2a (常数) {}a PF PF P P 221=+=∴ 221)(y c x PF ++= 又, a y c x y c x 2)()(2222=+-+++∴,化简,得: )()(22222222c a a y a x c a -=+-,由定义c a 22> 022>-∴c a 令222b c a =-∴代入,得: 222222b a y a x b =+,两边同除22b a 得: 选修2-1 第一章 2.2.2 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案 试卷类型 学案 ※ 数学是一切知识的最高形式----柏拉图 条件 结论 2a>|F1F2| 动点的轨迹是椭圆 2a =|F1F2| 动点的轨迹是线段F1F2 2a<|F1F2| 动点不存在,因此轨迹不存在

双曲线教案完整篇

2.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并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 教材通过具体实例类比椭圆的定义,引出双曲线的定义,通过类比推导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我们类比推理的能力,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 1.复习提问: (由一位学生口答,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 问题 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 问题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怎样的? 问题3:如果把上述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发生什么变化?它的方程又是怎样的呢? 2.探究新知: (1)演示:引导学生用《几何画板》作出双曲线的图象,并利用课件进行双曲线的模拟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2)设问:①|MF 1|与|MF 2 |哪个大? ②点M到F 1与F 2 两点的距离的差怎样表示? ③||MF 1|-|MF 2 ||与|F 1 F 2 |有何关系? (请学生回答:应小于|F 1F 2 | 且大于零,当常数等于|F 1 F 2 | 时,轨迹是以 F 1、F 2 为端点的两条射线;当常数大于|F 1 F 2 | 时,无轨迹) 二.理论建构 1.双曲线的定义 引导学生概括出双曲线的定义: 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F 2 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 1 F 2 |)

的点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双曲线的焦距。(投影) 概念中几个关键词:“平面内”、“距离的差的绝对值”、“常数小于21F F ”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现在我们可以用类似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来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请学生思考、回忆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方法,随即引导学生给出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教师使用多媒体演示) (1)建系 取过焦点F 1、F 2的直线为x 轴,线段F 1F 2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2) 设点 设M (x ,y )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双曲线的焦距为2c (c>0),则F 1(-c ,0)、F 2(c ,0),又设点M 与F 1、F 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 (2a <2c ). (3)列式 由定义可知,双曲线上点的集合是P={M|||MF 1|-|MF 2||=2a }. 即: (4)化简方程 由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化简,整理得: 移项,两边平方得 两边再平方后整理得 由双曲线定义知 这个方程叫做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它所表示的双曲线的焦点在x 轴上,焦 ()(), 22 22 2a y c x y c x =+-- ++()()a y c x y c x 22 22 2±=+-- ++()2 22y c x a a cx +-±=-()() 2 2222222 a c a y a x a c -=--) 0,0(1)0(,0,2222 2222222>>=->=->-∴>>b a b y a x b b a c a c a c a c 代入上式整理得设即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练习题答案及详解

练习题 高二一部数学组 刘苏文 2017年5月2日 一、选择题 1.平面内到两定点E 、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EF |的点的轨迹是( ) A .双曲线 B .一条直线 C .一条线段 D .两条射线 2.已知方程x 21+k -y 2 1-k =1表示双曲线,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10 C .k ≥0 D .k >1或k <-1 3.动圆与圆x 2+y 2=1和x 2+y 2-8x +12=0都相外切,则动圆圆心的轨迹为( ) A .双曲线的一支 B .圆 C .抛物线 D .双曲线 4.以椭圆x 23+y 24 =1的焦点为顶点,以这个椭圆的长轴的端点为焦点的双曲线方程是 A.x 23-y 2=1 B .y 2-x 23=1 C.x 23-y 24=1 D.y 23-x 24 =1 5.“ab <0”是“曲线ax 2+by 2=1为双曲线”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已知双曲线的两个焦点为F 1(-5,0)、F 2(5,0),P 是此双曲线上的一点,且PF 1⊥PF 2,|PF 1|·|PF 2| =2,则该双曲线的方程是( ) A.x 22-y 23=1 B.x 23-y 22=1 C.x 24-y 2=1 D .x 2-y 24 =1 7.椭圆x 24+y 2m 2=1与双曲线x 2m 2-y 22 =1有相同的焦点,则m 的值是( ) A .±1 B .1 C .-1 D .不存在 8.已知点F 1(-4,0)和F 2(4,0),曲线上的动点P 到F 1、F 2距离之差为6,则曲线方程为( ) A.x 29-y 27=1 B.x 29-y 27 =1(y >0) C.x 29-y 27=1或x 27-y 29=1 D.x 29-y 27 =1(x >0) 9.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在左支上过F 1的弦AB 的长为5,若2a =8,那么△ABF 2 的周长是( ) A .16 B .18 C .21 D .26 10.若椭圆x 2m +y 2n =1(m >n >0)和双曲线x 2a -y 2b =1(a >0,b >0)有相同的焦点,P 是两曲线的一个交点,则|PF 1|·|PF 2|的值为( ) A .m -a B .m -b C .m 2-a 2 D.m -b

高中数学说课范例: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材:人教版高二(上)第八章第一节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自制教具:绘图板、图钉、细绳.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出课题 问题: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实现多人多天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请问:“神州六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什么?多媒体展示“神州六号”运行轨道图片. (二)启发诱导,推陈出新 复习旧知识:圆的定义是什么?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形式? 提出新问题:椭圆是怎么画出来的?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标准方程又是什么形式? 引出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三)小组合作,形成概念 动画演示椭圆形成过程. 提问:点M运动时,F1、F2移动了吗?点M按照什么条件运动形成的轨迹是椭圆? 下面请同学们在绘图板上作图,思考绘图板上提出的问题: 1.在作图时,视笔尖为动点,两个图钉为定点,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符合什么条件?其轨迹如何? 2.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

高中数学 《双曲线》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1-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双曲线定义、标准方程; 2.掌握焦点、焦距、焦点位置与方程关系; 3.认识双曲线的变化规律. (二)能力训练点 在与椭圆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本次课注意发挥类比和设想的作用,与椭圆进行类比、设想,使学生得到关于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解决办法:通过一个简单实验得出双曲线,再通过设问给出双曲线的定义;对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通过比较加深认识.) 2.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完成,提醒学生与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类比.) 3.疑点:双曲线的方程是二次函数关系吗? (解决办法: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回忆函数定义和观察双曲线图形来解决,同时让学生在课外去研究在什么附加条件下,双曲线方程可以转化为函数式.) 三、活动设计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 教具准备三角板、双曲线演示模板、幻灯片 提问、实验、设问、归纳定义、讲解、演板、口答、重点讲解、小结.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教师要强调条件:(1)平面内;(2)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 (3)常数2a>|F1F2|.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二)双曲线的概念 把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怎样?它的方程是怎样的呢? 1.简单实验(边演示、边说明) 如图2-23,定点F1、F2是两个按钉,MN是一个细套管,两条细绳分别拴在按钉上且穿过套管,点M移动时,|MF1|-|MF2|是常数,这样就画出曲线的一支;由|MF2|-|MF1|是同一常数,可以画出另一支. 注意:常数要小于|F1F2|,否则作不出图形.这样作出的曲线就叫做双曲线.2.设问 问题1:定点F1、F2与动点M不在平面上,能否得到双曲线? 请学生回答,不能.强调“在平面内”. 问题2:|MF1|与|MF2|哪个大?

高中数学导学案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1. 1.3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①双曲线及其焦点,焦距的定义。 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 ③双曲线中a,b,c的关系。 ④双曲线与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的异同。 二、预习内容 ①双曲线的定义。 ②利用定义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并与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推导过程进行李类 比。 ③掌握a,b,c之间的关系。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过椭圆,知道“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下面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差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我们在平面上固定两个点F1,F2,平面上任意一点为M,假设|F1F2|=100,|MF1|>|MF2|且|MF1|-|MF2|=50不断变化|MF1|和|MF2|的长度,我们可以得出它的轨迹为一条曲线。 若我们交换一下长度,|MF1|<|MF2|且|MF1|-|MF2|=-50时,可知它的轨迹也是一条曲线 那么由这个实验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平面内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但大家思考一下这个结论对不对呢? 我们知道在椭圆定义里,到两定点的距离和为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必须大于|F1F2|)那么这里差的绝对值为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和|F1F2|有什么关系呢?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试验,当|MF1|-|MF2|=0时,M点的轨迹为F1,F2的中垂线; 随着|MF1|-|MF2|的不断变化,呈现出一系列不同形状的双曲线; 当|F1F2|即和|F1F2|长度相等时,点的轨迹为以F1,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 若|MF1|-|MF2|>100 时,就不存在点M。 那么由以上的一些试验我们可以得出双曲线的准确定义: 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差的绝对值为非零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定点F1,F2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双曲线的焦距。

椭圆的标准方程说课稿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 霞浦一中程玲芝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选自湘教版选修2—1第二章第一节。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的基础,它的学习方法对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直接影响其他圆锥曲线的学习,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和范示。同时,也是求曲线方程的深化和巩固。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2.重点难点 (1)重点: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难点的关键在于抓住“如何建系”与“如何化简方程”两个环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知识上看,要理解椭圆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 从技能上看,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能提升用坐标法,即以坐标系为桥梁,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通过经历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辨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经历折纸画椭圆的数学探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增强探究意识; 由于坐标系选择的灵活性与根式运算的复杂性,在寻求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 三、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直线与圆的知识,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探究点的轨迹问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迁移。 另一方面.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对这一模块内容学习的时间不长、理解掌握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困难。具体可能会表现在对用坐标法解决轨迹问题的 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优秀教案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并能独立推导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挖掘与探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类比及数形结合等 思想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交流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 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 二.教学重点:双曲线的定义 三.教学难点:双曲线方程的推导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二)双曲线的定义: 1.问题:若把椭圆定义中”距离之和”改为”距离之差”,那么动点的轨迹是什么?它的方程是怎么样的呢? 2. 双曲线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3.简单演示(使用几何画板). 4. (*) 注意:①(*)式中是差的绝对值,在条件下: 时为双曲线的一支(含的一支); 时为双曲线的另一支(含的一支). ②当时,表示两条射线. ③当时,不表示任何图形. (三).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现在来研究双曲线的方程.我们可以类似求椭圆的方程的方法来求双曲线的方程.这时设问:求椭圆的方程的一般步骤方法是什么?不要求学生回答,主要引起学生思考,随即引导

学生给出双曲线的方程的推导. 标准方程的推导: (1).建系设点:取过焦点的直线为x轴,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如图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设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双曲线的焦距是,那么的坐标分别是.又设点M与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 (2)点的集合:由定义可知,双曲线就是集合:}. (3)代数方程, , (4)化简方程:将这个方程移项,使式子两边平衡,再两边平方得:,移项整理两边平方可得: (我们可以仿照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处理方式把式子美化,使其简洁易记) 由双曲线定义,即,所以设,代入上式得:.即,这就是焦点在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 (1) 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焦点是: ,这里. (2) 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焦点是: ,这里.(只需将(1)方程的x,y互换即可得到) 强调指出: (1)双曲线标准方程中的”标准是指的是双曲线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这从建立直角坐标系可以看出来).(2)双曲线标准方程中,,但不一定大于;(3)如果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x轴上;如果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y轴上.注意有别于椭圆通过比较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坐标轴上.(4)双曲线标准方程中的关系是,不同于椭圆方程中. (四).例题分析: 练习:写出下列双曲线的焦点坐标: (1)(2)(3)(4) 例1. 已知双曲线的焦点为F1(-5,0),F2(5,0),双曲线上一点P到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6,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解: 根据双曲线的焦点在轴上,设它的标准方程为: ,所以所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五)小结

2.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学案

高二数学选修1-1 2.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学案 一、学习任务: 1.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几何图形. 2.会根据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3.会区别双曲线与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的异同。 二、探究新知: 问题1、把椭圆的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是什么? 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 F 1、F 2的距离的 _______ _ 等于常数( )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这两个 叫做双曲线的焦点, 叫做双曲线的焦距。 问题2、将定义中的常数设为2a (1)、当2a <︱F 1F 2︱时,轨迹是 (2)、当2a >︱F 1F 2︱时,轨迹是 (3)、当2a=︱F 1F 2︱时,轨迹是 (4)、当2a=0 时,轨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定义中的“绝对值”去掉,动点轨迹是什么? 例如|MF 1|-|MF 2|=2a ,表示哪支呢? 而|MF 2|-|MF 1|=2a 呢? 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类似于椭圆求标准方程,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的过程就是求曲线方程的过程,可根据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步骤,求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以 为 轴,以 为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XOY ,则F 1、F 2的坐 标分别是F 1 、F 2 。 2)、设M(x,y)是双曲线上的任意一点, 由双曲线的定义有:- 1MF = ,(*) 由两点距离公式有:1MF 2= ; 由(*)式化简得到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 类似的得到焦点在y 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特点: (1)标准方程左边的两项用 号连接; (2)c b a ,,的关系: ,而椭圆标准方程中c b a ,,的关系是: 。 3.焦点的位置:椭圆的标准方程看出椭圆的焦点位置由方程中含字母2x 、2y 项的分母的大小来确定,分母大的项对应的字母所在的轴就是焦点所在的轴 而双曲线是根据项的正负来判断焦点所在的位置,即2 x 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 轴上;2y 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 轴上。 自学检查 1.(1)、已知:116 922=-y x 求:a=_ ,b= ,c=_ ,焦点坐标是 ; (2)、已知:125 144 2 2=-x y 求:a=_ ,b=_ ,c=_ , 焦点坐标是 ; (3)、已知822 2 =-y x ,则a = ,b = , =c . 焦点坐标是 。 2、已知双曲线两个焦点的坐标为)0,5()0,5(21F F ,-,双曲线上一点P 到21,F 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6,则双曲线标准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A (2,-3),B (-4,-3),动点P 满足|PA|-|PB|=6,则P 点轨迹分别是( ) A )双曲线 B )两条射线 C )双曲线的一支 D )一条射线 4、设双曲线19 162 2=-y x 上的点P 到一焦点)0,5(的距离为15,则P 点到另一焦点)0,5(-的距离是( ) A )7 B )23 C )5或23 D )7或23 5、双曲线22 13x y m m -=+的一个焦点为(2,0) ,则m=( ) A )12 B )1或3 C D 6、若方程14132 2++-k y k x =1表示双曲线,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31-, 41) (B)(41-, 31) (C)( 31,41-) (D)(-∞,4 1-)∪(31 ,+∞) 7、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焦点在x 轴上,5,3==c a ; (2)、焦点为(0,-6),(0,6),经过点(2,-5); 巩固训练 1.已知顶点F 1(-2,0),F 2(2,0),在满足下列条件的平面内动点P 的轨迹中,为双曲线的是( ) A .|PF 1|-|PF 2|=3 B .|PF 1|+|PF 2|=6 C .||PF 1|-|PF 2||=4 D .||PF 1|-|PF 2||=3 2、已知双曲线221169 x y -=的左支上一点P 到左焦点的距离为 10,则 点P 到右焦点的距离为_______ . 3.设21,F F 是双曲线 22 11620 x y -=的焦点,点P 在双曲线上,若点P 到焦点1F 的距离是9,则点P 到2F 的距离是__________ 4.已知方程 22 121x y m m -=++表示双曲线,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 5.椭圆 22214x y a +=与双曲线22 12 x y a -=有相同的焦点,则a 的值=____________ 6.(1)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在y 轴上,并且双曲线过点(3,-42)和? ?? ??94,5,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2)求与双曲线x 216-y 2 4 =1有公共焦点,且过点(32,2)的双曲线方程. 拓展延伸: 1.已知双曲线22 163 x y -=的焦点21,F F ,点M 在双曲线上,且1MF x ⊥轴,则1F 到直线2MF 的距离是___________ 2.设P 为双曲线22 112 y x -=上的一点,1,2F F 是该双曲线两个焦点,若12:3:2PF PF =则12PF F 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_ 三、本节课收获:???? ? ????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推导; 2、掌握焦点、焦点位置与方程关系、焦距;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与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 (三)学科渗透目标 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的教学,可以提高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决办法:用模型演示椭圆,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较.) 2.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办法:推导分4步完成,每步讲解,关键步骤加以补充说明.) 3.疑点: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 (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1、动画演示,描绘出椭圆轨迹图形。 2、实验演示。 思考: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 (二)实验探究,形成概念 1、动手实验:学生分组动手画出椭圆。 实验探究: 保持绳长不变,改变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什么变化? 思考:根据上面探究实践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 2、概括椭圆定义 引导学生概括椭圆定义 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21,F F 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教师指出: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椭圆的焦距。 思考:焦点为21,F F 的椭圆上任一点M ,有什么性质? 令椭圆上任一点M ,则有)22(22121F F c a a MF MF =>=+ (三)研讨探究,推导方程 1、知识回顾: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M 2 F 1F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2.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类比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得到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并注意两者的比较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曲线与方程的基础,通过实例给出双曲线的定义,进而去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由于前面学习了椭圆的相关知识,这一块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内容,可让他们自行推导,课本的例1很好的结合了双曲线的定义来考察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程度,例2将双曲线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后面的探究内容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分析和发现轨迹方程的求法。 2.教学重点: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 3.教学难点: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

2.提出问题: 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差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3.实验探究上述问题 学生动手实验 P .52拉链演示 4.多媒体演示 (二)推进新课 1.双曲线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常数(小于21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双曲线的焦距。 即以曲线上的点M 满足:a MF MF 221=-(a 为定值,a F F 221>) 思考:(1)若a F F 221=,点M 的轨迹是什么? (2)若a F F 221<,点M 的轨迹是什么? 2.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以焦点在x 轴的双曲线为例,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求解。 得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12222=-b y a x 说明: (1)12222=-b y a x 或12222=-b x a y 均称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2)c b a ,,三者的关系:222b a c +=,注意与椭圆中c b a ,,三者关

(完整word版)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详解

2.2 双曲线 2.2.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课标要求】 1.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2.会利用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核心扫描】 1.用定义法、待定系数法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重点) 2.与双曲线定义有关的应用问题.(难点) 自学导引 1.双曲线的定义 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双曲线的焦距.试一试:在双曲线的定义中,必须要求“常数小于|F1F2|”,那么“常数等于|F1F2|”,“常数大于|F1F2|”或“常数为0”时,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提示(1)若“常数等于|F1F2|”时,此时动点的轨迹是以F1,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F1A,F2B(包括端点),如图所示.

(2)若“常数大于|F 1F 2|”,此时动点轨迹不存在. (3)若“常数为0”,此时动点轨迹为线段F 1F 2的垂直平分线. 想一想:如何判断方程x a 2-y b 2=1(a >0,b >0)和y a 2-x b 2=1(a >0,b >0)所表示双曲线的焦点 的位置? 提示 如果x 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x 轴上,如果y 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 在y 轴上.对于双曲线,a 不一定大于b ,因此,不能像椭圆那样比较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个坐标轴上. 名师点睛 1.对双曲线定义的理解 (1)把定常数记为2a ,当2a <|F 1F 2|时,其轨迹是双曲线;当2a =|F 1F 2|时,其轨迹是以F 1、F 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包括端点);当2a >|F 1F 2|时,其轨迹不存在. (2)距离的差要加绝对值,否则只为双曲线的一支.若F 1、F 2表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且点P 满足|PF 1|-|PF 2|=2a ,则点P 在右支上;若点P 满足|PF 2|-|PF 1|=2a ,则点P 在左支上. (3)双曲线定义的表达式是|||PF 1|-|PF 2|=2a (0<2a <|F 1F 2|). (4)理解双曲线的定义要紧扣“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且小于两定点的距离.”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只有当双曲线的两焦点F 1、F 2在坐标轴上,并且线段F 1F 2的垂直平分线也是坐标轴时得到的方程才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2)标准方程中的两个参数a 和b ,确定了双曲线的形状和大小,是双曲线的定形条件,这里b 2=c 2-a 2,与椭圆中b 2=a 2-c 2相区别,且椭圆中a >b >0,而双曲线中a 、b 大小则不确定. (3)焦点F 1、F 2的位置,是双曲线定位的条件,它决定了双曲线标准方程的类型.“焦点跟着正项走”,若x 2项的系数为正,则焦点在x 轴上;若y 2项的系数为正,那么焦点在y 轴上. (4)用待定系数法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如不能确定焦点的位置,可设双曲线的标准 方 程为Ax 2+By 2=1(AB <0)或进行分类讨论.

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圆锥曲线教案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熟记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探索推导过程. 2.在与椭圆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知识,培养学生会合情猜想,进一步提高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及其探索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定义中的“差的绝对值”,a与c的关系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 师:椭圆的定义是什么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学生口述椭圆的两个定义,标准方程,教师利用投影仪把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图象放出来.) 师:椭圆的两个定义虽然都是由轨迹的问题引出来的,但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定义二是在认识上已经把椭圆和方程统一起来,在掌握了坐标法基础上利用坐标方法建立轨迹方程.这是通过方程去认识轨迹曲线.定义中设定的常数 2a,|F1F2|=2c,它们之间的变化对椭圆有什么影响 生:当a=c时,相应的轨迹是线段F1F2.当a<c时,轨迹不存在.这是因为a、c的关系违背了三角形中边与边之间的关系. 师:如果把椭圆定义中的“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改写为“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怎样它的方程又是怎样的呢 (师生共同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实验用具拿出来,一起做实验.教师把教具挂在黑板上,同时板书: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曲线边画、边操作、边说明.) 师:做法是:适当选取两定点F1、F2,将拉锁拉开一段,其中一边的端点固定在F1处,在另一边上截取一段AF2(<F1F2),作为动点M到两定点F1和F2距离之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优质课说课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说明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选修2-1第二章的第二节内容.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 2.教材地位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第一节的内容;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用坐标法研究了直线和圆的性质,及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对椭圆概念与方程的研究是坐标法的深入,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及其性质,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对解析几何有一定的了解,已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椭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没有上升到成为“概念”的水平,将感性认识理性化将会是对他们的一个挑战.含有两个根式的方程的化简也会使学生的探究受阻,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2.在椭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 3.在教学中充分揭示“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美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画图揭示椭圆上的点所要满足的条件,由此得出定义,推出方程. 2.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为了突破难点,关键是抓住“怎样建立坐标系”和“怎样简化方程”两个环节来进行方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练习题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练习题 【基础知识】 一.椭圆的基本概念 1.椭圆的定义: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 ( )的点 的轨迹叫做椭圆,用符号表示为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 ,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 。 椭圆方程的总形式为 [经典例题]: 例1. 根据定义推导椭圆标准方程. 已知B ,C 是两个定点,|BC |=6,且ABC ?的周长等于16,求顶点A 的轨迹方程 已知F 1, F 2是定点,| F 1 F 2|=8, 动点M 满足|M F 1|+|M F 2|=8,则点M 的轨迹是 (A )椭圆 (B )直线 (C )圆 (D )线段

例2.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⑴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4,0)、(4,0),椭圆上一点P 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0; ⑵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0,-2)和(0,2)且过(23-,2 5) 例3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3,0),(3,0),椭圆经过点(5,0). (2)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0,5),(0,-5),椭圆上一点P 到两焦点的距离和为26. 例4 已知椭圆经过两点()5,3()2 5 ,23与-,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5 1.椭圆短轴长是2,长轴是短轴的2倍,则椭圆离心率是 ; 2.如果椭圆的焦距、短轴长、长轴长成等差数列,则其离心率为 ; 3.若椭圆的两个焦点F 1、F 2与短轴的一个端点B 构成一个正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 [典型练习]: 椭圆 19 252 2=+y x 上一点P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5,则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 A.5 B.6 C.4 D.10 2.椭圆 1169 252 2=+y x 的焦点坐标是( ) A.(±5,0) B.(0,±5) C.(0,±12) D.(±12,0) 3.已知椭圆的方程为 182 2 2=+m y x ,焦点在x 轴上,则其焦距为( ) A.228m - B.2m -22 C.282-m D.222-m 4.1,6==c a ,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2.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公开课教学设计

§2.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海南华侨中学王芳文 1.教学背景 1.1 学生特征分析 我授课班级是海南侨中理科班,方法储备上,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基本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规律,但是学习方法还是停留在简单模仿,反复练习层次上,对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区别与联系认识不深,缺少抽象概括及分析综合能力。 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直线方程,圆的方程以及椭圆的相关知识,学生熟知椭圆的定义,会根据题目条件求简单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但是由于接触学习椭圆的时间还相对较短,对椭圆的基本性质了解不深,而且理性思维比较欠缺,且计算能力的短板约束使得在处理直线与椭圆等综合问题时还存在困难。把新问题转化为已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缺乏选择、调整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1.2教师特点分析 自己教学中的优势:注重问题引导、思路分析、善于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善于鼓励学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不足:课堂教学语言相对不够准确简练、板书不够清晰美观。 1.3 学习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学生初步认识圆锥曲线是从椭圆开始的,双曲线的学习是对其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如果双曲线研究的透彻、清楚,那么抛物线的学习就会顺理成章。所以说本节课的作用就是纵向承接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研究,横向为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从高考大纲要求和课程标准角度来讲,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作为了解内容,在高考的考查当中以选择、填空为主。正因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对双曲线缺少应有的重视,成为了学生的一个失分点。而且由于学生对椭圆与双曲线的区别与联系认识不够,无法做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在学习双曲线时极易与椭圆混淆。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的类比体会椭圆与双曲线的异同点,使得椭圆与双曲线的学习能相互促进。 2、例题分析: 温故:帮助学生复习椭圆的定义,提出问题。 探究:如图,实验操作:1.取一条拉链,拉开一部分;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掌握双曲线的定义,会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能根据条件求简单的双曲线标准方程. (二)教学教程 【复习提问】 由一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问题1: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 问题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怎样的? 【新知探索】 1.双曲线的概念 如果把上述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发生什么变化?它的方程双是怎样的呢? (1)演示 如图,定点、是两个按钉,是一个细套管,点移动时, 是常数,这样就画出双曲线的一支,由是同一个常数,可以画出双曲线的另一支. 这样作出的曲线就叫做双曲线. (2)设问

①定点、与动点不在同一平面内,能否得到双曲线? 请学生回答,不能.指出必须“在平面内”. ②到与两点的距离的差有什么关系? 请学生回答,到与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相等,否则只表示双曲线的一支,即是一个常数. ③这个常是否会大于或等? 请学生回答,应小于且大于零.当常数时,轨迹是以、 为端点的两条射线;当常数时,无轨迹. (3)定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双曲线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双曲线的焦距.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现在我们可以用类似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来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请学生思考、回忆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方法,随即引导学生给出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1)建系设点 取过焦点、的直线为轴,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轴建立在直角坐标系(如图).

设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双曲线的焦距为,则、,又设点与、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 (2)点的焦合 由定义可知,双曲线上点的集合是 (3)代数方程 (4)化简方程 由一位学生演板,教师巡视, 将上述方程化为 移项两边平方后整理得: 两边再平方后整理得: 由双曲线定义知即,∴, 设代入上式整理得: 这个方程叫做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它所表示的双曲线的焦点在轴上,焦点是、,这里. 如果双曲线的焦点在轴上,即焦点,,可以得到方程 这个方程也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教师应当指出: (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其定义可联系起来记忆,定义中有“差”,则方程“-”号连接,

(完整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选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曲线与方程”思想解决二次曲线问题的又一实例。椭圆的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方程研究的基础,它的学习方法对整个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一方面,它是对前面所学的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又一次实际演练,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和双曲线、抛物线的基础;另一方面,教科书以椭圆作为学习圆锥曲线的开始和重点,并依此来介绍求圆锥曲线方程和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为我们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方法。因此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 椭圆是通过描述椭圆形成过程进行定义的,作为椭圆本质属性的揭示和椭圆方 程建立的基石,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而坐标法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数学方法,椭圆方程的推导是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很好应用实例,让学生亲身经历椭圆概念形成的数学化过程,并通过探究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内在联系仅在“圆的方程”一节中有过一次感性认识,并未真正有所感受。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一方面认识到椭圆与圆的区别与联系,另一方面也为利用方程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以及为学生类比椭圆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习双曲线、抛物线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体会坐标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椭圆概念的深入理解及选择不同的坐标系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二、学生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思想方法有了一些了解和运用的经验,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学生已经具备探究有关点的轨迹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而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亲自作出椭圆并且还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