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

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

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
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

第一章社会政策释义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什么是政策

关信平《社会政策》:“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团体、组织、政府机构或者说是团体、组织中的有管理或支配权力的那个班子,即社会、组织中的决策部门。

(2)制定政策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和处理某项事物,即为了促成某些改变。政策通过解决某些问题或处理某些事务达到期望实现的状态,就是政策的目标。

(3)政策既是为了促成期望的改变而采取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动所依据的计划、方案或规则,也是一个较长的活动过程。这种较长的活动过程大多是依据一定的计划方案进行的。(4)政策的具体表达方式可以是法律、法令、章程、规定、规划、方案、计划等。在这些具体的表达方式中,一般会包括对所要处理的事项必须遵循的原则、政策目标、行动方式、执行者、目标对象、具体的行动规则等的说明和解释。

(5)作为政策的具体表达的法律、法令、计划、方案以及执行政策的行动过程,都离不开一定的实践经验、科学知识、社会理论、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的指导。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P5)

1、什么是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

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1)制度主要是指一套既定的规则、结构和行为规范,而政策则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在一个

领域中的行动体系。

?(2)二者中虽然都包含有规范的要素,但制度概念所包含的规范要素主要是一种客观的、

既定的规范体系,而政策概念中的规范要素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制度和实施的特定规范体系。

?(3)从产生方法上看,制度既可以是自上而下规定的,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方式自然形成

的,而政策则一个组织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的。

?二、什么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胡宁生认为:“所谓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承诺的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广泛参与的和连续的抉择以及具体实施产生效果的途径,利用公共资源,达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平衡、协调社会公众利益目的的公共管理活动过程。公共政策是对社会的公私行为、价值、规范所作出的有选择性的约束与指引,它通常是通过法令、条例、规划、计划、方案、措施、项目等形式表达出来的。”

11、关信平: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8)

(二)公共政策的要素

1.公共政策的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周期中进行能动活动的组织和人员,这些人包括参加公

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的个人、群体或组织。

?从政治体制内外关系来区分,公共政策主体可以分为国家公共法权主体,社会政治法权主体

和社会非法权主体。

(1)国家公共法权主体即国家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指的是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执行和评估公共政策的机构与个人。主要有立法机构、司法机构、行政机构和执政党。

(2)社会政治法权主体是指由法律认可和保护的,可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但不具有合法的权力去作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主要指见诸于公众的利益集团、参政党以及作为个体的公民。

(3)社会非法权主体是指那些其宗旨并不在于参与制定政策,但却拥有能力在需要时能直接地和强有力地影响公共政策的社会行为主体,主要有不见诸于公众的利益集团、新闻媒体等。社会政治法权主体和社会非法权主体,都是政治体制外的公共政策行为主体。

2.公共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

第一个层面是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所要改变的状态,这种政策客体就是作为政策问题的社会公共问题。

二个层面是公共政策执行中所要直接作用的对象,它主要是处在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的政策的行为准则所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一般称为公共政策的标的群体或目标团体。

第三个层面是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3.公共政策的目标

?公共政策是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承诺的正确方向发展而作出的对

社会公私行为的约束与指引,因此,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具有强烈的“目标取向”的。

?从根本上说,公共政策是一项政治措施,是社会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方式。因而,制

定、执行、评估政策的总体目标就是要保持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公正、民主、和谐的发展。

从具体的公共政策来说,其目标是为了解决已经客观存在并对正常社会构成威胁的各种公共问题,协调平衡公众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4公共政策的资源(R)

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运用一定的资源进行公共管理的活动过程。公共政策的资源是公共政策运行中可以获得并加以利用的各种支持和条件。充足的可靠的政策资源是政策正常运用的基础。

?公共政策资源通常分为费用、人力、信息、权威等几大类别。

5公共政策的形式(F)公共政策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出来

?第一类形式是实现政策的手段。

?第二类形式是其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如路线、战略、方针、规划、计划、方案、措施

?第三类形式是其文字形式,主要有:指示、纪要,决定、条例,章程、计划、批复、工作报

告等。

6、公共政策的运行环境

公共政策自身的各种要素,依据一定的关系与规律组合起来,形成公共政策内部的各种结构,这些结构又有机结合为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系统与外部的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外部的政策环境决定着政策系统内部的结构方式、状态与规模,而政策系统又对外部环境起着作用,改变着环境,塑造着环境。

(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1、公共性\即公共政策是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

府或其他任何一个组织的内部事务。

?2、权威性和合法性政策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来自于制定主体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3价值选择

?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是指决策者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各种政策行动的价

值优先性做出判断,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决定公共政策的走向。

?所谓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则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

这种相对的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主观偏好为基础而做出的主观判断。

?4、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四)公共政策的范畴

?公共政策是由各种具体的政策体系组成的。《公共政策》将公共政策分为如下四大类别:?1、经济政策:包括财政、货币、产业、外贸、经济特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政策。

?2、政治政策:包括社会团体、外交、国防等政策。

?3、社会政策:包括收入分配、就业、环境、人口、扶贫、社会保障等政策。

?4、科教文卫政策:文化、体育和卫生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政策等。

第二节社会政策释义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的一个领域。

?关信平:“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

性行动的总和。”(P15)

?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一定范围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或家庭可以在市场之外

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性地认识到的个人需求,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二、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一)区别

?所谓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准确地说是指社会政策与不包括社会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

的区别。

?1、二者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具有不同的性质

?公共政策主要涉及的是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的公共供给,而社会政策主要涉及的是可

以排他性地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和服务,即私益物品和收费物品,这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供给的物品和服务。私益物品和收费物品之所以要依据社会政策来供给,是因为对这些物品或服务的需求中某些部分已经成为社会性地认识到的需要,并以社会供给或公共供给的方式来满足。这样就使社会政策成为一类特殊的公共政策。

?2、二者增进社会福利的路径不同

?社会政策供给一部分私益物品和服务,因此,从道理上说,它增进社会福利主要是通过满足

个人的某些需求,通过增进个人福利来增进社会福利;而不包括社会政策的其他公共政策则是通过增进社会福利来增进个人福利的,如维持了社会安全、社会秩序,控制了具有有害的外部效应的社会经济活动,推进了具有有益的外部效应的社会经济活动,协调了公共资源的使用等,都是通过增进一定范围内的公共福利、集体福利来增进个人眼前的或长远的福利。

?3、决定二者的大前提不同。

?对公共政策的研究,从一开始提出就是“科学范式”,通过科学方法来制定公共政策。

?社会政策研究并不排斥实证研究,而且还需要大量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但是社会政策的产

生和形成经常是由于提出它们的人的信仰体系或价值观念。

(二)共同点

?主要是指它们的形成过程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

?1、一项具体的政策的确定往往是各种社会力量博弈的结果。

? 2 、确定下来的政策的设计、执行都应该主要以科学知识和相关技术的运用为主,以此

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

(三)二者之间不确定的界限

?实际上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政策之间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

?原因之一就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区别不确定。从定义上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是

否具有使用上的排他性;或者说,如果每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这种物品就可以被称为纯公共物品。以纯公共物品作为一端,另一端就是私人物品,其特点是一个人消费增加一个单位就使得他人的消费减少一个单位。在这两个端点之间的一些物品往往是既可以由公共供应的方式提供,也可以通过市场获得。

?三、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P16-18)

?1、社会保障政策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

?4、公共教育政策

?5、劳动就业政策

?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求的个人或群体而

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越轨的行为矫治)

四、社会立法

?(一)社会立法的定义

?“凡是依据社会政策制定,用以保护某些特别需要扶助人群的生活安全或用以促进社会大众

福利的立法,就是社会立法。”

?(二)社会立法的由来1、社会立法事实上的起源2、社会立法观念上的起源

(三)社会立法的范围

?1、狭义的社会立法,是着眼于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以保护处于劣势状况下的所谓弱

势群体的生活安全所制定的社会安全立法。

?2、就广义而言,乃着眼于预防社会问题,以改善大众生活状况促进社会一般福利而制定的

有关法律都是社会立法。

?从世界范围内来说,大致是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百余年间,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统治

下劳的生活特别艰苦,世界各国基于保护劳工观念而进行的社会立法,大多属于狭义的社会立法的范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逐渐转变,分配趋向社会化,社会立法也逐渐扩及于后一范围。

(三)、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关系

1政策与法规的区别

?(1)制定的主体不同:法规通常是由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而

政策的制定主体要宽泛得多,政府及其各级组织、执政党、参政党以及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政策制定的主体。我们在前面讲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时已经很详细地做到说明。

?(2)表现形式不同:法规是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有权法律解释、自

治条例、单行条例等法律规范性形式来表现的。而政策的表现形式,多诸如路线、战略、方针、规划、计划、方案、措施、项目等,多以过去的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

(3)实施的方式不同:法规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实施的,在法规的背后,有法庭、警察、监狱,而社会政策还可通过政府号召、党纪等保障来加以实施。

?(4)调整的范围不同:一般而言,社会政策的调整要比法规的调整范围要大。而法规相

对比较具体、明确,它规范行为人权利、义务所采取的方式不同:你可以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样,你不能怎么样。

?(5)稳定程度不同:一般而言,社会政策可以不时调整,因而变化较快,具体政策变化

更快。法规则稳定得多。

2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联系

?(1)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也决定了二者互为依据。

?(2)法规与政策互为依据。一方面,法规的制定,或者说立法要以政策为指导,在一定

意义上讲,法规是社会政策的具体化和条文化。另一方面,许多政策又是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政策不能违背宪法和法律,不能借口执行政策而违犯法律的规定。

?(3)二者的联系还体现在某些政策可以转化为法规。

?3政策转化为法规的条件:

?(1)只有成功的和成熟的政策才能转化为法规。

?(2)只有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政策才能转化为立法。

?(3)只有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才能转化为法规。

?4政策转化为法规的程序:

?政策转化为法规的过程就是立法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立法倡议:

?立法倡议,也即法规议案的提出,立法机关开会时,具有立法提案权的组织或个人可

以就关于法律制定的提案或建议,提请该机关列入议程讨论决定。

?(2)草案讨论:

?(3)法规通过:

?(4)法规公布:

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本质

一、社会政策是一种政治措施。

它是不同阶级、阶层、政党、团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中的一部分,也是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围绕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这一中心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一部分。

?有的西方学者将社会政策视为“政治系统做出的权威性价值分配”,反映了社会政策作为一种

政治措施的本质。

二、社会政策是人们利益的具体体现

?利益是指人们的各种需要及其满足。它不仅是指人们在经济上、物质上的需要及其满足,也

包括政治上、精神文化上的需要及其满足。

?利益是人们活动的根本动因,它们通常表现在经常不断地、非常有力地、坚定而又往往充满

激情地追求满足这些需要的人的活动上。不论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如何,利益问题始终是社会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由于人们所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关系,总是呈现出错综

复杂的格局。如果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于这些利益关系进行控制和调整,一些利益关系之产间的矛盾和冲突就可能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影响的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利益不是抽象地存在着的,而是具体体现在种种社会问题之中。因此,社会政策作为人们针对具体社会问题采取的政治措施,必然体现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各种利益关系。

社会政策的形成实际上就是社会各利益集团把利益要求输入社会政治系统,社会政治系统中的政策主体从特定的价值取向出发,对利益进行分配、调节,对某些人或集团损害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以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实现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形成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利益结构的结果。

?三、社会政策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社会政策的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社会,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自己改造社会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采取措施,制定社会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将社会改造得更加符合自己的需要。

?四、社会政策是人类对理想社会长期追求的结果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第四节社会政策产生的理念

?一、人权思想

?人权是一种作为人类成员而具有的权利。人权是人人有资格享受的权利。

?(一)人身权利1、生命权2、人身自由权3、平等权4、人格尊严

?(二)政治权利1.思想、言论和宗教自由。2.发表意见的自由。3.和平集会的自

由。4.结社自由。5.参政权利。

?(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1、经济权利。

?(1)财产权利,即每个人都有占有物质财产的权利,这种财产不得任意剥夺。(2)工作权利,

即人人都有权靠自己自由选定的工作来谋生。(3)人人有权要求获得同工作价值相当的报酬。

有权要求同工同酬,有权得到同等的晋升机会。人人有权享受良好的工作条件,有权得到劳动安全和卫生的保证。人人享有休息权,工作时间应有限制,不得随意延长工作时间。人人有权享受带薪休工作条件,有权得到劳动安全和卫生的保证。人人享有休息权,工作时间应有限制,不得随意延长工作时间。人人有权享受带薪休假和公共节假日报酬。(4)人人有权组织和参加工会。

?2.社会权利

?(1)社会保障权,即人们在失业、退休、患病时有获得社会帮助的权利。社会保障的水平因各

国的发展程度而有所不同。

?(2)免于饥饿的权利。人人有不受饥饿困扰的权利。人人有权为自己和家庭获得相当的生活水

准,包括足够的食物、衣着和住房,有权不断改进生活条件。

?(3)享受适当医疗照顾的权利。社会应创造条件,使每个人在患病时都受到及时救治。

?(4)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不仅是培养合格的劳动力,而且还要促进

入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3.文化权利。

?(1)任何人都有参加文化生活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从事社会文化活动,有权进行科

学研究和艺术创造。这些权利不得因身份、地位、财产等因素而加以限制。

?(2)任何人都有权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

?(3)科学研究者和文化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得到切实保障。

?(四)集体人权

?集体人权是指人们作为国家、民族等共同体集体享有的权利。

?1.人民自决权。

?2.生存权。

?3.发展权。

?(五)特殊群体的人权

? 1.妇女权利

? 2.未成年人的人权

?3.残疾人的权利

? 4 .老年人的权利

?二、社会公平思想:

?社会公平思想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即从缔结社会的意义上讲,每个个体的基本贡献均是

不可缺少的,是平等的,因此,每个个体都应该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受益者。

?(二)应该这样理解社会公平

?1、社会公平是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的,它包含着一定社会对人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权利

的共识,是在社会资源相对于社会需要具有稀缺性的情况下保证正常的群体生活持续下去,免受社会冲突的破坏和瓦解的生活原则,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

?2、社会公平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它涉及到财富的占有、收入的分配、权力和权利的获

得、声望和社会地位的状况、享受教育的机会、职业的选择等,一句话,它涉及到全部社会资源和社会福利的配置;

?3、社会公平不仅仅是指社会福利的配置结果,更重要的是指发展机会的平等,也就是说,

人们获得发展机会,如教育、就业的权利不应受到家庭背景、性别、种族、身份和资本占有状况的影响,发展机会的平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

?4、社会公平是对市场缺陷的一种补偿和对竞争过渡的一种制约,市场竞争是优胜劣汰,市

场不是圣诞老人,社会公平则是要抑富济贫和普渡众生。

?(三)社会公平未得以实现的原因

?1.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结构的不合理、不完善

?2.市场经济的风险因素

?3.家庭背景的影响

?4.个人的天赋与能力

?5、不平等的教育,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年龄与资历的限制等

?作为政府,就有责任制定必要的社会政策,一方面使社会成员普遍的基本需要,如生

理的、安全的归属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有所增益,一方面还要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公平对待的外部条件,此外还要直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使一部分收从高收入者流向低收入者,从健康者流向疾病者和残疾者,从家庭负担轻者流向家庭负担重者,从生活平稳者流向遭遇生活风险者。?三、社会连带思想(共责):

?社会连带思想,也即社会共同责任思想,其基本内涵是社会保障在自助的前提下,强调社会

共同连带责任。用通俗语言表述,可以称之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四、慈善思想

慈善思想,在今日的社会慈善事业中,仍然占据着主导思想的地位。而政府曾经从仁政、恩惠出发的社会救助,已经演变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社会保障责任。。

社会政策作业(有答案)

社会政策形成性考核1 说明:第一次作业是“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发展”教学结束之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指导人们行动的各种(规则体系)。P2 2.(1873)年,德国学者成立了“德国社会政策学会”。P3 3.(社会救助政策)是社会政策早期形态,起源于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的《济贫法》。P37 4.(父权主义)原则是整个封建传统社会.专制王国.乃至转型期社会的社会管理的核心原则。P31 5.1884年,在英国伦敦,卫伯夫妇发起成立了(费边社)。P36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6分) 1.作为一个概念,社会政策最早是由(A )学者提出的。P3 A.德国B.美国C.英国D.日本 2.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C ),规定地方教区可以通过征收税收.接受捐赠.罚款等方式,对穷人实行救济。P37 A.《职工法》B.《安置法》C.《济贫法》D.《济贫法修正案》 3.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D ),体现了自由主义思潮。P37 A.《职工法》B.《安置法》C.《济贫法》D.新《济贫法》 4.在经历了大萧条后,1935年,美国实施了(D )。P39 A.《济贫法》B.《济贫法修正案》C.《斯宾汉姆兰法案》D.《社会保障法案》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C )奠定了英国20世纪40年代主要的社会福利模式。P45 A.《济贫法》B.《国民保险法案》C.《贝弗里奇报告》D.《社会保障法案》6.1948年,福利国家首先在( B )宣布建立。 A.美国B.英国C.德国D.日本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3小题.每题1.0分,共13.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关于社会政策的对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政策对象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 B .社会政策对象的被动性是绝对的 C .低保差额补助是社会政策对象差异性的表现 D .青少年作为社会政策对象是与未成年人保护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连在一起的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B 项,社会政策对象是一定政治产品的消费者。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产品的原因或者消费者自身的原因,消费者对某些政治产品是没有选择的,只能逆来顺受,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然而,这种被动性是相对的,消费者也可以依据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对某些政治产品提出自己的意见,间接地参与社会政策过程。 第2题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 A .行政机关 B .利益集团 C .参政党 D .公民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解析]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者,这类社会政策主体主要包括以下社会政策制定者:①立法机关;②行政机关;③执政党。BCD 三项属于社会政策的间接主体。 第3题 社会政策对象在社会政策过程中主要扮演的角色不包括( )。 A .政策诉求者 B .政策接受者 C .信息提供者 D .政策调整者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与社会政策主体相比,社会政策对象在社会政策过程中主要扮演以下三个角色: ①政策诉求者;②政策接受者,社会政策主体是社会政策的实施者,社会政策对象则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③信息提供者,相对于社会政策主体来讲,社会政策对象也是信息提供者。D 项属于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 第4题 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部分地区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从社会政策主体角度分析,政府在这些社会过程中扮演了( )的角色。 A .政策制定者 B .政策实施者 C .资源提供者 D .政策调整者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资源提供者是社会政策主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政策实施则是把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落到实处。即使是社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不能没有社会资源

改善执行力问题的九大方法

改善执行力问题的九大方法 事实是丑陋的,一旦一个管理者认为下面的人都有问题的时候,通常都意味着他自己有问题。事实上,和管理者们认为执行力问题全在下面刚刚相反的是,执行力问题的根源都在上面,在于我们这些中高层管理者。 “上梁不正下梁歪”,企业领导者及管理者在执行力计划及管理上的缺陷必将最终渗透与腐蚀到我们的团队,让我们执行力的脊梁骨缺钙,就是挺不起来。这是一种可怕的连环效应。 “执行力的理念是上级推卸责任给下级很便捷的手段。”这是万科总裁郁亮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的讲话,他甚至提及自己也不会让万科的同事看执行力方面的书。 是什么让郁亮如此不待见执行力呢?尽管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或许只有郁亮自己,但笔者认为我们多少也能从他的话中推测到一些有关执行力在企业中的生态问题。那就是执行力在不少企业中都成了执行者的问题、下面的问题,甚至于成了部分管理者推卸责任和掩盖自身无能的借口! 所以我们开会一讲执行力,就会问责这个执行力不行那个执行力有问题,就不会检讨自己给下属部署执行计划或执行事务的时候,是否规划和拨付帮助下属们冲锋陷阵的子弹与武器,以及提供那些必需性的火力掩护;所以我们邀约某某管理大师、某某执行力大师来做团队培训的时候,请他们讲的都是如何让下属们抱着感恩心态,端正执行意愿和提升执行技能的问题,而很少意识到如何让执行力专家帮助自己改变对执行力的认识,从上到下打通执行力在企业中的任督二脉。

是的,执行力是由上而下的事实,被我们所忽视。现在不妨让我们试想:如果企业的领导者对自己制订的战略目标和企业愿景都缺乏信心,又如何让自己的团队去相信、去执行与实现这些目标和愿景呢?如果一个领导者对执行力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其大讲特讲执行力的时候,都没想过改变与努力营造有利提高企业执行力的业务流程、薪酬绩效指标体系、授权机制、执行力文化等,又怎会拥有一支具备高效执行力的铁军? 这样的企业领导者,甚至不会得到几个具备执行管理能力的管理者。是故,在我们身边的诸多企业里存在着林林总总怪天怪地就是不怪自己的管理者。一旦你讲他们招商指标、铺货指标、销售回款指标完成得不理想,他们会说这是公司责任,因为“我们推广投入少,品牌号召力不够强”;一旦你讲他们陈列生动化做得不好,经销商的促销员在岗率有问题,他们会说这是“某某下属的执行力有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总在归责公司责任和怪罪下属,却就是不会问责自己。我想这或许也是万科总裁郁亮认为执行力就是推卸责任给下级的借口的一大原因。 这是一种可怕的连环效应。就像古训“上梁不正下梁歪”所寓意的一样,企业领导者及管理者在执行力计划及管理上的缺陷必将最终渗透与腐蚀到我们的团队,让我们执行力的脊梁骨缺钙,就是挺不起来。 在联纵智达研究院营销执行力研究中心跟踪研究的数百名管理者中,大多数的人谈到执行力的时候,都在号召自己的下属“立刻、现在、马上”——但他们自己却一如既往的环抱双臂,在办公椅上仰靠着身子,都在说类似前述“下面的执行力有问题”的话,甚少有人愿意去面对、去反思团队执行力和自己的关系。 我们不妨这样试想:我们的团队为什么没有执行力呢?是人力资源部门为我们招募进了缺乏执行意识、执行态度和执行技能的人?可是,难道这里面就没有自己主导招聘进来的人吗?即便所有人都是“有眼无珠”的招聘官弄进来的,作为一个管理者难道就没有培养和提升团队执行力的责任与义务吗?即便你努力履行这样的责任,到最后发现他们全是些“脑袋里面少根筋的人”,你就能肯定自己在执行力的提升上做出过最大的努力并用对了方法吗? 很少有管理者能够在这些问题上全部给出肯定的答案。事实是丑陋的,一旦一个管理者认为下面的人都有问题的时候,通常都意味着他自己有问题。事实上,和管理者们认为执行力问题全在下面刚刚相反的是,执行力问题的根源都在上面,在于我们这些中高层管理者。 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他们不再把执行力通通推给自己的下属,自身也在通过博览执行力与领导力的书籍,或者参加主题相近的培训,再或者雇请专业的执行力顾问,妄图找到团队执行力问题的原委和解决办法。但仅有这些又将迎来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执行力不能在自己的心里内生,即便掌握了各式各样的执行力提升技巧,即便有再多的补课却都是徒劳的,最后还是会回到怪罪下面执行力不行的问题上。

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4小题.每题1.0分,共14.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下列哪项制度不属于我国社会政策法规体系范畴:( ) A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C 省人大选举规程 D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不属于我国社会政策法规体系范畴的是省人大选举规程。 第2题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制定的《人权公约》已经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成为各国人权保护的基本指导准则。这说明:( )。 A 公共政策是面向社会公众的,是与社会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府或组织内部事务的 B 公共政策是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事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C 公共政策具有价值性,涉及价值选择问题,其价值选择一方面受社会主导价值倾向的左右,另一方面也受各种社会群体利益和态度以及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影响 D 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不仅仅是政府,其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也可以基于公共利益来制定公共政策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公共政策的制定方不仅仅是政府,其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也可以基于公共利益来制定公共政策。 第3题

当前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 A 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 B 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C 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 D 兼顾社会中各地区、各阶层和各类人群的利益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第4题 20世纪70年代,针对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现状,党中央向全国党员和共青团员发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倡议。20世纪80年代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出台。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定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用法律来调节人口增长。这一现象说明:( )。 A 在当代社会中,政府政策往往要靠法律来进行实施 B 社会政策和法规关系密切,成熟的社会政策最后要由法规来确认和保证实施 C 针对一些社会问题,要先制定社会政策,然后才能转变为法规 D 通过社会政策或者法规都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社会政策和法规关系密切,成熟的社会政策最后要由法规来确认和保证实施。 第5题 关于社会政策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社会政策在经济方面的功能首先体现在再分配功能方面:通过政府的税收、社会保障和福利供应来降低市场性的初次分配中出现的不平等 B 社会政策通过满足社会成员在就业、收入、住房、教育与健康等方面的基本需要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

山大网络教育《社会政策》含答案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一)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关于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3、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伦斯基和莱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介入运作,并且只该时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⑴确立社会政策议程⑵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⑶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⑷社会政策的试点⑸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性组织,它对福利领域的全面介入是现代社会政策产生的基础。没有政府部门对公共福利的干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政策。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发起者和实施者(2)政府为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资源支持(3)政府直接提供社会服务 四、论述 1、分析下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政策的研究以福利为基本着眼点,因此可以把社会福利视为与社会政策重合的学科。 福利被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价值基础,因此,社会福利的变迁和福利的改变必然引起社会政策的变迁和发展。不同的福利观会影响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 四阶段)模式: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南开18秋学期(1703)《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

(单选题) 1: 新农合基金管理规定,中西部地区乡级医疗机构的住院补偿起付线原则上不超过()。 A: 50元 B: 60元 C: 80元 D: 100元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反对国家在社会福利事务上的广泛干预和实施大规模的国家福利计划,主张把国家的责任和行动限制在最小的范围里。 A: 新自由主义 B: 马克思主义 C: 第三条道路 D: 社会民主主义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和补助标准参照()。 A: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B: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险 C: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D: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农村五保制度的给付水平为()。 A: 不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B: 不高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C: 不低于当地村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D: 不高于当地村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社会政策理念是()。 A: 主张市场承担主要的福利责任 B: 主张国家承担主要的福利责任 C: 主张个人承担主要的福利责任 D: 主张国家、市场、个人共同承担福利责任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认为存在四种需要:规范性需要、感觉到的需要、表达的需要及比较的需要。 A: 布莱德肖 B: 瓦格纳 C: 蒂特马斯 D: 贝弗里奇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属于个人的基本需要。 A: 食物 B: 社会发展 C: 社会整合 D: 社会稳定及和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第三道路”属于社会政策的()。 A: 描述性理论 B: 规范性理论 C: 解释性理论 D: 分析性理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是指一种规范体系,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结构(组织或群体)和必要的物质条件。 A: 公共政策 B: 制度 C: 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作业(有答案)

社会政策形成性考核 1 说明:第一次作业是“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发展”教学结束之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填空题(每空2 分,共10 分)1.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指导人们行动的各种(规则体系)。P2 2.(1873)年,德国学者成立了“德国社会政策学会”。P3 3.(社会救助政策)是社会政策早期形态,起源于1601 年英国政府颁布的《济贫法》。P37 4.(父权主义)原则是整个封建传统社会.专制王国.乃至转型期社会的社会管理的核心原则。P31 5.1884 年,在英国伦敦,卫伯夫妇发起成立了(费边社)。P36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 分,共6分)1.作为一个概念,社会政策最早是由(A )学者提出的。P3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2.1601 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C ),规定地方教区可以通过征收税收.接受捐赠.罚款等方式,对穷人实行救济。P37 A.《职工法》 B.《安置法》C?《济贫法》D.《济贫法修正案》 3. 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D ),体现了自由主义思潮。P37 A.《职工法》 B.《安置法》 C.《济贫法》 D.新《济贫法》 4 .在经历了大萧条后,1935年,美国实施了(D )0P39 A.《济贫法》 B.《济贫法修正案》 C.《斯宾汉姆兰法案》 D.《社会保障法案》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C )奠定了英国20世纪40 年代主要的社会福利模式0 P45 A.《济贫法》 B.《国民保险法案》 C.《贝弗里奇报告》 D.《社会保障法案》 6. 1948年,福利国家首先在(B )宣布建立0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 分,共15 分)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指社会政策主体(政府)为了满足全体或某些社会成员的需要,或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的全过程。包括收集和分析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的信息,政策方案的设计、论证和试点,通过文件和发布等。 第一节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和模式 一、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即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所要决定的事项。实质:政府面对社会需要和出现的问题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行动,如何采取行动方面作出的决定。在实践上,一般包括是否采取行动、政策涉及的方位和水平、资源调动方式、制度设计、组织设计及其他配套政策等。 1、之一:是否采取政策行动,即决定是否制定、修改或取消一项或多项社会政策。 注意:社会需求的概念(详见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 2、之二:社会政策行动的受益者范围,一项行动所覆盖人群的范围,也即一项社会政策直接受益者的范围。 ——(1)普遍主义原则与选择性原则 普遍主义原则:面向社会成员,不论贫富、男女、肤色……都不应该区别对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性。而且政府对成员所面对的风险应该提供政策上的安排,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权利。例如公共教育、老人健康照料等与收入无关的社会福利项目。——注重社会效益,通过平等分配避免了因区别对待而造成的社会分割和污名化效应,即保护了个人尊严,又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但是成本效益较低。 选择性原则:不同的社会成员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同,受益者应该经过资格筛选,实行选择性给付。合理的社会政策只提供有限的救助,特别是在财政紧张的年代。——注重成本效益,可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那些真正有需求的人身上,从而减少了福利开支,达到控制福利开支的目的。但是以家计调查为代表的选择方法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很多情况下有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决定资格,强化了道德和经济层面的社会差异,导致社会分割和污名效应。 两者的结合——普遍主义框架下的选择性方法:将原来的一部分普遍性给付降低到最低生活标准,剩余部分变为选择性给付,集中于最贫困的人口。例如,英国为新妈妈提供的公共健康家访是全民性的,但额外的家访则集中于风险更大的母亲和子女身上。选择主义者也开始强调社会效益,提出只为穷人提供福利的做法通常比为所有人提供福利的做法更能实现社会再分配的功能,更能促进社会公平。 (2)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社会政策专家内尔·吉尔伯特(Neil Gilbert)Gilbert 和Terrell的四类社会分配的资格条件: 第一类,基于社会人口属性的资格条件,即根据个人身份来确定享受资格。——最常见的为主要有针对特定人群(特别是老人、儿童)的社会津贴,面向群体。 第二类,基于社会经济贡献的资格条件。符合此类条件的群体(如退役军人、受政治或种族迫害等)为国家或社会作出过某种特殊的贡献或遭受过某种不公平的社会迫害,因此常带有补偿性质。以公平和功绩

社会政策(山大网络教育练习题答案)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政策 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关于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3、剩余性福利模式 是由维伦斯基和莱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介入运作,并且只该时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一、确立社会政策议程 二、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 三、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 四、社会政策的试点 五、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性组织,它对福利领域的全面介入是现代社会政策产生的基础。没有政府部门对公共福利的干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政策。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发起者和实施者 (2)政府为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资源支持

汇聚《执行模式》部分笔记

2012-12-7汇聚陈军主讲 1.成功是立体的 2.成功是客观的 3.成功是放松的状态:乐是一种境界,放松产生能量。 草木皆自然生长,万物皆自然进化。 放松才能多生气质,才能生发智慧 由此进化出老板修行的四大法门: 法门一:进入领袖能量势。 “能解决问题的人叫能力”。如何进入能量?先看老板的状态和团队的斗志如何? 以学习为例:A.动口,B:动脸,C:动脑,D:动手。 所以有实质的人就是有状态的人。 是有战略没有执行,企业有方向,团队没力量,一切为零。 是有执行没有战略,团队有力量,企业没方向,一切为零。 如何打造大执行思想? 先以制度为例:制度执行的5大死穴: 1.领导制度 让制度产生威力,必须赋予它的神圣性。“老板不是起草制度的,是执行制度的。”如同教授崇拜于教规,如同人民战士崇拜于军规一样。 如何塑造神圣性? 执行的命脉:带动。凡成大圣者必须学会形而向上。也就是先做榜样再做领袖,最终成为神。但凡制度没有神圣性,员工未进入到敬业的通道,此时老板最大的战略是勇先带动,其他一切都是苍白无力的。 老板面对任何矛盾,必须把制度放在首位,没有老板的第一推动就没有制度的第一神圣。制度不是学出来的,只有经过坚持原则的洗礼,制度才能由假成真。 2.弹性制度 其实罚和不罚都不重要,战略是你要成为小老板还是大老板?是成为粗放还是规范的企业?“职务越高,贡献越大,能力越强,资格越老,处罚必须越严格,对团队的执行推动也就越大。”不罚,老板在高素质人才心中就会彻底失去威信,而威信是老板经营企业的命脉。 所以老板此生的最大死穴就是在重要岗位依赖敏感人才。高明的老板必须在重要岗位建立岗位储备机制,也就是培养更多的替身。 能人才不敢有叫板的舞台 员工分两种:要么首善,要么首恶。 能人中的首善要大肆表彰,首善不表彰正气无法弘扬;能人中的首恶要坚决拿下,首恶不拿下将会滋生众恶。拿下一个能人中的首恶比拿下100个普通人更具有执行的杀伤力。 到此觉醒:老板想成大事必须要武装前瞻性眼光和全局性思维,放下小爱成就大爱。牺牲小我变成大我。不讲小情只讲大情,在原则面前不能被情意、道义所约束,甚至要做到六亲不认,方能成为一代执行领袖。 领导人领导状态: 状态生发自信,自信升腾能量,能量决定结果。 法门二:清空过时的法相,进入到云层之上的思维。

20秋学期《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 参考资料

20秋学期(1709、1803、1809、1903、1909、2003、2009 ) 《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 1 单选题 1 ()主张国家是全社会利益的代表,其基本职能是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再分配实现“社会主义”目标。 A 新自由主义 B 马克思主义 C 第三条道路 D 社会民主主义 2 ()认为在满足社会成员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福利的手段优于市场的手段。 A 社会政策的经济导向模式 B 社会政策的福利导向模式 C 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 D 第三条道路社会政策模式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秉持的社会政策理念是()。 A 主张国家应承担主要的福利责任 B 反对国家提供过多的福利,赞成补缺型社会福利 C 认为福利有力于提高社会向心力 D 认为现有的福利是一种投资 4 城市低保的审批时限为自接到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内。 A 15日 B 30日

C 60日 D 90日 5 政府“干预”社会社会福利事务属于()。 A 残余式社会福利 B 制度式社会福利 C 自由主义福利模式 D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 6 1994年,()在《防止老龄危机》提出三支柱养老金模式。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国际劳工组织 D 乐施会 7 政府“包揽”社会社会福利事务属于()。 A 残余式社会福利 B 制度式社会福利 C 自由主义福利模式 D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 8 新加坡社会政策的创立以()为标志。 A 中央公积金局成立 B “公共住屋计划”的开展 C 在社会保障运作中引入私营部门参与和管理 D 社会保障制度出台 9 世界银行组织认为未来的福利应侧重于()。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畴 1.政策 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定义的三层含义: 第一,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第二,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第三,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2)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3)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4)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容 2.制度 定义:“制度”(或“社会制度”)主要指一种规体系,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结构(组织或群体等)和必要的物质条件。——辨析:而政策则是一个组织为达其目标而制定和实施各种规则和方案而采取的行动。 制度与政策不同之处(理解): 一,从基本视角上看,制度主要是指一套既定的规则、结构和行为规,而政策则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在一个领域中的行动体系;(制度概念是从静态的视角,而政策概念则主要是从动态视角去反映一个领域的状况) 二,就规的要素而言,尽管政策和制度都包含了规的要素,但制度概念所反映的规要素主要是一种客观的、既定的规体系。而政策概念中的规要素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制定和实施规的行动; 三,从产生的方式上看,制度即可以是自上而下规定的,也可以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自然形成的;而政策则是一个组织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的。或者说,制度可以是自发和自然形成的,但政策却是人为的。 3.公共政策 定义: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核心特征:公共性 公共政策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4.社会政策 定义(了解):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公平等价值目标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满足民众基本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等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社会政策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根本特征:福利性

执行模式的九大步骤

执行模式的九大步骤 我想今天来到这个现场,我最喜欢的几类人,看看是不是坐在这个现场, 我最喜欢的第一类人,不安于目前现状的人,如果你是的话请举手认识一下好不好; 我最喜欢的第二类人,就是希望生命品质变的更好的人,如果你是的话请举手认识一下好不好; 我最喜欢的第三类人,就是凡是都是早到晚退的人,如果你是的话请举手认识一下好不好; 我最喜欢的第四类人,就是不仅想到还要做到的人,如果你是的话请举手认识一下好不好; 我最喜欢的第五类人,就是遇到好事听到好的演讲会热烈鼓掌的人,如果你是的话,就不要举手了,热烈鼓掌就可以了。 首先我在这里,我们分享一个故事, 过去有三个人,去找一个老师,武学大师,要学习武功,所以然后来了三个徒弟, 老师就问,请问你们来学习武功的目的是什么?你们的动机是什么? 第一个徒弟说师傅,我之所以要学习武功,因为我要强身健体, 而第二个徒弟说师傅,我之所以要学习武功,因为我长的太胖了,所以我要减肥, 第三个徒弟说师傅,我之所以要学习武功,是因为我们的村上,经常遇到一些强盗和土匪,我来学习武功,是保护我们村庄的安全, 各位同事你觉的哪个会学的比较好,那一个各位?第三个会学的比较好,来认为是的话请举手, 今天在这里每个同事,你也走进了这个会场,你今天也来听演讲,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你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我告诉各位,这场演讲的内容相同,可是动机不同,结果不同,认同的话请举手 ok! 还有今天在座每一个同事,我知道,当你走进这个会场的时候,你一定留下来听到最后,可是出发点不同,到达终点你的感受会不同,认同的话请举手,好不好 ok! 所以我想今天在座的每一个同事,在你今天接下来几个小时当中,决心要学到最好的,决心不仅来学习改变自己,是改变团队业绩成长,都要倍增企业利润的朋友,带着这样的心境,带着这样的态度来的朋友请举手,好不好,OK! 你们真是太棒了,今天我们来学什么?今天我们来学《总裁执行风暴》,《总裁执行风暴》对没有参加的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课程,而对用心体验过的人来说,那是生命中巨大的震撼与冲击。此刻的我,很欣慰的告诉自己,我参加了这次培训。也许多年以后,我会记住2008年的4月18~20日,因为在《总裁执行风暴》的会场,我亲身体验的感悟深深地影响着我的生命,为了使更多人获益成长,丰富生命的内涵,提升事业的价值。特将本次《总裁执行风暴》的学习内容与大家分享。相信用心仔细体会,一定会对在座的各位同仁的事业产生推动作用。认同的话请举手 ok! 我们都知道知识可以让软弱的人变的坚强,让贫穷的人拥有财富,让忧伤的人开始喜悦,让失败的人取得成功,让生病得人恢复健康,让年老得人回归年轻,让迷路得人找到方向。让失望得人看到希望,让困境中的人吸取力量。(各位,认同的请举手,OK!) 为什么老总执行力强,员工的执行力却跟不上? 为什么“执行”问题反复讲、反复说,组织效率依然缓慢? 为什么实施了大量培训员工听着激动回去却不动,能力不见提升? 为什么员工每天看似忙碌,却没有上司想要的结果,执行的重要在哪里? 为什么员工对现状也不满意,却不注意改变,结果执行非常缓慢? 为什么中层表现欠佳,毅力不够,害怕失败,老板却不怕? 为什么总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呢? 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啊?想知道的话请举手,ok! 那我们下面就一起来学习,执行模式的九大步骤。 任务只能引发借口成果才能产生责任 “一个企业的成功20%靠战略,80%靠执行。有了战略执行起来便有了方向,有了执行力企业便有了力量。”在一个企业里面,执行是一个公司的脊梁,团队没有了执行力,就相当于人没有了血液,战略决定方向,执行决定成果。有战略没执行,企业有方向,团队没有力量;有执行没有战略,团队有力量却没有方向。这句话太经典了,掌声鼓励一下 很多企业的员工不能正确理解执行的定义,认为执行就是完成工作任务,或者执行就是一种工作行为,殊不知,这是执行认知的巨大偏差。企业只有有了利润才能维持下去,一个不能盈利的企业最终只能倒闭。但是,如何才能创造利润?有的人会说要有好的项目,好的战略决策。事实却是,有了好的项目好的战略决策还远远不够,还要靠有效

社会学概论答案

社会学概论答案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形考1 题目1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只要“不发达”国家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努力克服自己内部各种不利于现代化的因素,从各方面追赶发达国家,最终就会变成和现今的发达国家一样的现代化国家的论述是()。 A. 依附理论 B. 社会趋同论正确 C. 现代化理论 D. 世界体系理论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2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是斯宾塞。 选择一项: 对 错正确 题目3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社区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为规定的。 选择一项: 对正确 错 题目4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系统的社会资本概念及理念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 选择一项: 对正确 错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首先提出初级群体这一概念的是() A. 米德 B. 孔德 C. 韦伯 D. 库利正确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6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血缘群体是最基本、最持久的群体形式。 选择一项: 对正确 错 题目7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社会工作者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有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减压力、解决问题、挖掘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家庭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工作方法是()。 A. 社会政策 B. 社区工作 C. 小组工作 D. 个案工作正确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8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马克思最先阐述了社会冲突论思想。 选择一项: 对正确 错 题目9

公共政策作业100分

以()来划分公共政策,分为实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A、实施手段 B、利益调节 C、成本 D、内容 答案:B 本题得分:2 题号:2 题型:单选题 ()是政策体系中处于统帅地位的、对一个国家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全局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政策。 A、元政策 B、总政策 C、基本政策 D、具体政策 答案:B 本题得分:2 题号:3 题型:单选题 公共政策是以解决()为取向的. A、公共利益 B、公共权力 C、社会问题 D、公共问题 答案:D 本题得分:2 题号:4 题型:多选题 公共政策的主要特点: A、是公共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B、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C、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是效率性与公平性的统一 E、是强制性与合法性的统一 答案:ABDE 本题得分:3 题号:5 题型:多选题 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 A、一是转型社会公共政策的维持社会均衡稳定的功能 B、二是转型社会公共政策的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 C、三是转型社会公共政策的促进社会变革求新的功能 D、四是转型社会公共政策的保证原有公共政策渐进发展的功能。 答案:ABC 本题得分:3 题号:6 题型:多选题 经济领域的主要公共政策: A、产权与经营权政策 B、金融政策、产业政策 C、贸易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D、环境政策 E、房地产政策、区域政策 答案:ABCD 本题得分:3

公共政策学科在美国首先产生的社会条件: A、20C50年代美国社会矛盾剧烈,产生了大量社会公共问题 B、20C50年代美国爆发了有关原子能利用的政策争论 C、美国社会所积聚的大量相关理论 D、美国社会具有政策替代的文化背景。 答案:ABD 本题得分:3 题号:8 题型:多选题 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的关系表现在; A、地方政策包括获得法的形态的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性规章、及未获得法的形态的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B、地方政策的制定必须依据中央政策的指导 C、省、市、县政策是因地制宜落实中央政策 D、有些中央政策是吸收地方政策的基础上形成的 E、地方政策既要受中央政策的控制,又依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实施 答案:ABCDE 本题得分:3 题号:9 题型:判断题 公共政策是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为依托的. 1、错 2、对 答案:2 本题得分:3 题号:10 题型:判断题 公共政策是以维护社会利益为目标的. 1、错 2、对 答案:1 本题得分:3 题号:11 题型:判断题 公共政策的引导功能即通过政策引导人们行为达到既定目标,其中既有正向引导也有负向引导. 1、错 2、对 答案:2 本题得分:3 题号:12 题型:判断题 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即通过政策解决谁分配和如何分配,以及怎样分配的问题. 1、错 2、对 答案:2 本题得分:3 题号:13 题型:单选题

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第二节社会政策过程一、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一)社会政策制定的内容n确定社会政策的优先顺序n确定社会政策的对象n 确定社会服务的标准n确定社会政策资源的筹措方式和规模n确定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二)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影响因素n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的影响n政府资源的限制n政党理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n社会成本的考虑n社会事件的影响n 社会精英的参与作用(三)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步骤n社会问题的公共议论和影响n研究者和决策部门对社会政策的前期研究n设计社会政策方案n社会政策的实验n 社会政策的文本草拟和审批二、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一)社会政策实施的程序n 确定实施的细节和步骤n对社会政策具体项目的规划n社会政策各个环节具体行动的实施程序n对特定问题和复杂情境的特殊说明或规定(二)社会政策实施的资源配置n社会政策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n社会政策的经费投入:n政府财政是最重要来源n项目配套资金n受益者付费n国际援助n民间投入(三)社会政策实施中的服务提供n确定基本的服务方式n确定社会服务的组织方式n确定社会政策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方式n建立规范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三、社会政策评估(一)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要求n明确评估内容n确定合理评估标准n 采用科学方法和有效的实施方式(二)社会政策评估的方法n收集资料的方法:定性;定量;整合n按评估取向对评估方法分类:个案评估;制度分析;比较分析四、社会政策的调整(一)社会政策调整的原因n社会政策决策的错误或失误n实施过程中造成的偏差n外部环境影响n政府组织结构或政党变化n公众影响、社会政策对象和社会需要的变化(二)社会政策调整的层次n宏观调整n中观调整n 微观调整(三)社会政策调整的内容n指导理念或方针n决策方式n实施方式n政策周期n政策内容和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