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压膜可摘式附加舌簧正畸矫治器矫治替牙期个别恒前牙反[牙合]37例

压膜可摘式附加舌簧正畸矫治器矫治替牙期个别恒前牙反[牙合]37例

压膜可摘式附加舌簧正畸矫治器矫治替牙期个别恒前牙反[牙合]37例

实验五 活动矫治器的制作

实验五活动矫治器的制作(二)(三学时)【目的要求】初步掌握活动矫治器功能附件的结构和制作方法及牙合垫(posterior bite block)式矫治器的制作及其要领。 【实验内容】 1、示教弯制分裂簧、双曲唇弓和纵簧。 2、实习弯制分裂簧、双曲唇弓和纵簧。 3、由指导老师示教活动牙合垫(posterior bite block)式矫治器的制作。 【实验用品】石膏模型,直径0.5mm、0.7mm、0.9mm的不锈钢丝,梯形钳、鹰嘴钳、切断钳、日月钳、蜡刀、雕刻刀、蜡片、红铅笔、酒精灯、火柴、石膏调拌刀、酒精灯、牙合架、自凝塑料、分离剂。 【方法和步骤】 1、分裂簧(split spring)又称菱形簧,用于扩大牙弓。取一段0.9mm不锈钢丝弯制成菱形,由口、体、低三部分组成,斜边形的两锐角相当于簧的口部和底部,而钝角则相当于簧的体部,各个角均应圆钝,以防止加力时折断。菱形口部张开1~2mm,口对准鄂中缝,体部左右宽度约6~8mm,长约10~20mm。簧距组织面约3~4mm,便于加力时调整,连接体转弯处正对尖牙和第一前磨牙的接触点,最后形成与腭部曲线一致的连接体。(图分裂基托) 2双曲唇弓用于辅助固位及内收切牙。由唇弓的水平部分及两个垂直弯曲及两连接体组成,取一段直径0.7mm的不锈钢丝,弯曲双曲唇弓的中部使其与切牙接触呈弧形,弓丝位于前切牙1/3与中1/3交界处,在两侧尖牙近中1/3处,将钢丝向牙龈方向弯曲两个U形曲,曲的宽度是尖牙宽度的2/3,高度应距前庭底2~3mm并离开组织面约1~1.5mm,钢丝末端经尖牙与第一前磨牙的颊外展隙,牙合外展隙到腭部形成连接体,埋于机托内。 3.双曲纵簧,主要用于近远中方向牙齿的移动。取一段直径为0.5mm的不锈钢丝,弯制成纵向的双曲,弹簧的游离端放在角质牙的近中或远中临面,其主要的作用为利用扩大或收小簧曲所产生的推力或者拉力,使牙齿向近远中移动(图双曲唇弓) 4.牙合垫式矫正器制作 (1)石膏模型固定调整牙合架,固定好定位螺丝,将用水浸透过的前牙反牙合石膏模型按上、下颌咬合关系对好,用石膏固定在架子上,升高咬合,已打开锁结,大约使前牙分离1~2mm。 (2)制作牙合垫雏形: 1)用2~3层红蜡片烤软后,放在上颌后牙需要做牙合垫的牙合面上,使蜡片与牙合面紧密贴合,待蜡片冷却后取出,用冷水冲洗,则得到印有完整的后牙冠的阴模。 2) 调拌红色自凝塑料,到丝状后期,将自凝塑料与蜡阴模内,不宜过厚,完全固化后,取出自凝塑料,则形成上颌牙弓塑料牙合垫雏形。留着备用。 (3)固定装置制作:在石膏模型上制作临间沟、单臂卡环等。制作程序见实验4。 (4)功能附件制作:在石膏模型上制作双套唇弓、双曲舌簧等。 (5)矫治器形成:将石膏模型上欲制作基托和双牙合垫部位涂上分离剂,用蜡将固位装置和功能附件固定柱塞石膏模型上,连接体等均离开组织面0.5mm。调整塑料牙合垫雏形的厚度,按咬合关系固定在上颌后牙牙颌面上。调拌自凝塑料,处于丝状后期时分层涂塑,将连接体、牙合垫等装置用自凝塑

磁力垫式矫治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精)

磁力垫式矫治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提要采用第三代稀土永磁体钕铁硼制成?垫式活动矫治器。利用磁极间的排斥力,形成对上下颌后牙的压入作用,对前牙骨性开?患者进行畸形矫治的临床应用研究,以期寻找前牙开?畸形矫治的更佳途径。 关键词钕铁硼永磁体磁力?垫矫治器 材料和方法 临床资料 本研究的样本由8名前牙骨性开?患者组成。样本治疗前平均年龄为15岁2个月(10岁1个月至26岁9个月),其中男性2人、女性6人,观察时间为4个月。 矫治器的设计及制作 磁体选用第三代稀土永磁体—钕铁硼(Nd 2Fe 14 B)体积为20×8×1.5mm,充 磁方向垂直于20×8mm平面,为每一患者取上下颌印模,咬?关系不佳者应咬蜡 片以备上?架用。灌制工作模型,上?架,Nd 2Fe 14 B磁块用厚为0.2mm不锈钢片包 绕后以同名磁极相对的方式埋于上下?垫内,磁块放在需压入的后牙上,使上下?垫完全贴合。 矫治器的佩戴。 矫治器除进食时不戴,其余时间均应戴用,每月复查一次,观察时间为4 个月,之后,或继续佩戴或更换下一疗程矫治器或换保持器。 结果 1. 治疗前后的模型测量 治疗前后患者上下切牙间距的变化(表1) 2. 治疗前后侧位X线头影测量分析 侧位头影上标记19个点,计测21个参数,包括10个角度和11个线距的测量,将每一患者自身治疗前后的头影用前颅底平面重叠法做重叠描绘,以SN 作为重叠平面,以S点为重叠点,显示治疗前后牙颌、颅面的总体改变。测量结果(表2)。 表1 治疗前后上下切牙间距的变化

讨论 1. 磁力矫治骨性开?是目前正畸中最引人注目的研究,骨性开?的正畸治疗是非常困难的。1986年Dellinger[1]设计出用Sm-Co磁体制成AVC成功地矫治了三例骨性开?患者。1988年、1991年Woods[2]分别用发育期和非发育期的狒狒做实验,用磁体使后牙压入,得出肯定的结果。 本实验使用第三代稀土永磁体钕铁硼(Nd 2Fe 14 B)制成磁力?垫式器矫治前牙 骨性开?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 2. ?垫的设计与改进: 开始设计时,为了尽量降低?垫高度,采用0.01mm厚的紫铜片包绕磁块,因紫铜片耐磨性差,很快被磨穿,磁体直接暴露于口腔内,呈粉末状腐蚀,磁力明显下降。后改为0.2mm不锈钢片包绕磁铁,患者并未因厚度的轻度增加感觉不适。 表2 实验前后ME组和BE组侧位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牙釉质再矿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综述·牙釉质再矿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应淑女刘丽 【摘要】牙体釉质再矿化材料研究主要通过制备体外早期龋病模型作为研究样本,检测各种材料的再矿化性能。其中氟化物作为公认的再矿化物质已大量应用于临床,同时也作为再矿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羟基磷灰石、磷酸钙、碳酸氢钠等被证明有着明确的类似功能,并能配合氟离子的再矿化作用。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磷酸钙作为一种新型安全材料也已被证明有再矿化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再矿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对龋病再矿化研究中各类再矿化材料作用机制及特点做一阐述。 【关键词】再矿化;人工龋;氟化物;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磷酸钙 Systematic review of remineralized materials on Enamel YING Shu-nv,LIU Li.The Affiliated Stomatology Hospital,College of Medical Scienc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06,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U Li,Email:yj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3608332.html, 【Abstact】The research about remineralization of enamel is mainly performed by investigatin remineralization properties of various materials on the in vitro model of early caries.As one of remineralization materials,fluorid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as well as th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standard for remineralization.Materials such as hydroxyapatite,calcium phosphate and sodium bicarbonate are proven to possess similar remineralization property in line with the remineralization effect of fluoride ion.C asein phosphopetides 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CPP-ACP)has also been proven as a new type of remineralization matetial.This review covers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mechanism and chareacteristics of various remineralizaton materials in caries research. 【Key words】Remineralization;Artificial caries;Fluorid;C asein phosphopetides 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 牙体硬组织过度脱矿会导致龋病病损的发生,促进脱矿牙釉质的再矿化,是防治早期龋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牙釉质表面,钙离子和磷酸根离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牙釉质局部微环境的pH值下降时,硬组织中羟基磷灰石(HA)晶体溶解破坏;当钙离子和磷酸根离子浓度较高时,矿物质将重新沉淀结晶再矿化,形成HA晶体。再矿化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能促进再矿化过程的材料和方法[1-2]。本文将对牙釉质再矿化材料作用机制和特点做一综述。 DOI: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1.01.016 作者单位:310006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 通信作者:刘丽,电子邮箱:yj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3608332.html,

牙釉质脱矿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的分析

牙釉质脱矿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7-09-08T11:35:31.0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5期作者:梁红梅 [导读] 随着现代口腔矫正技术的发展,使很多的颌位畸形患者逐渐恢复了健康的口腔以及美观的面目。 (绵阳市梓潼县中医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对口腔正畸患者在进行正畸固定矫治过程中出现牙釉质脱矿现象的病人进行了临床观察,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病损的情况进行了了解。方法:随机抽选了120例患有空腔正畸的患者,观察他们在进行固定矫治器佩戴前后出现的牙釉质脱矿情况,并将矫正前后出现的牙釉质脱矿现象出现的几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对矫治之后产生牙釉质脱矿的部位进行了统计。结果:患者在使用了固定矫治器之后使牙釉质脱矿现象发生的几率提高了,由原来的5.83%提高到了现在的15.97%,对治疗前后的进行的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釉质脱矿现象集中在上颚侧的位置,且发生的几率在29.9%,发生该现象的位置大部分为正畸托槽龈的釉质上边,其次是在托槽近远以及边缘的位置。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固定矫治器进行正畸之后,会增加牙釉质脱矿产生的几率,因此需要患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或者是对患者采取其它的措施进行预防。 【关键词】牙釉质脱矿;临床研究;正畸固定矫治器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5-0143-02 随着现代口腔矫正技术的发展,使很多的颌位畸形患者逐渐恢复了健康的口腔以及美观的面目。随着矫正技术的提高,口腔矫治效果也逐渐得到了提高。口腔正畸固定矫正可以使牙齿进行精确的移动,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较为有效并且非常便捷的现在口腔矫治工具。但是,实际上在进行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的使用时,很容易出现牙釉质脱矿的现象,从而对患者的牙釉质产生一些不可逆的伤害。研究表明,在完成口腔正畸之后,会有50%~80%的患者产生牙釉质脱矿的现象,该病发生的几率约为12.5%。本文通过对120例患者进行固定矫治器佩戴前后的牙釉质脱矿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相应的发病率以及发病的部位,希冀对同行们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1月至21016年12月在本院选择120例口腔正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67例,女性患者为53,他们的年龄集中在11~18岁,平均的年龄为(14.2±2.6)。对他们进行方丝工矫正以及直丝工技术,平均进行的矫正疗程为(23.8±10.9)个月。将所有的患者在进行正畸之前进行牙齿的清洁以及牙面酸蚀和注意事项的讲解。在进行矫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口腔的卫生,在保持曝光强度一直的条件下进行拍照,每次3张。 1.2 方法 将患者在正畸之前和之后的同一部的照片进行详细的对比,对牙釉质脱矿的位置、数量以及病损的程度进行记录。对每位患者的24颗牙齿进行观察,对于拔牙的患者要在临床上进行登记。观察时分别从上下颌的一侧处的第一恒磨牙进行观察,知道另外那侧的第一恒磨牙为止。把正畸带环或者是托槽当作是中心环节,将牙齿分成是4个区域,将牙齿的脱矿情况分为4个等级。最后将治疗前后的照片分别由两位医师进行判断,对于一致性良好的可以显示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的处理工作。计量资料采取x-±s进行表示,治疗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用例数n来表示字数资料,技术资料组间率之间的比较使用χ2检验;当P<0.05时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正畸前后牙釉质的脱矿情况进行对比 在本次研究当中,总共有2880颗牙齿被观察,其中在进行矫治之前存在168颗牙齿存在牙釉质脱矿的现象,其脱矿率为5.83%。在完成矫治只有,共有460颗牙齿出现牙釉质脱矿的现象,其脱矿率为15.97%。在完成矫治之后,出现1度脱矿的牙齿有369颗,占总数的 12.8%;出现2度脱矿的有85颗,占总数的3.0%;出现3度脱矿的牙齿有6颗,占总数的0.2%。在进行矫治之后,牙釉质的脱矿率明显升高了,因此治疗前后存在以定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牙釉质脱矿现象和牙位的关系 矫治之后出现牙釉质脱矿的位置主要是上颌侧牙处以及上下颌尖牙的地方,其中脱矿最多的在上下颌前牙的颈三分之一处,产生的几率是最高的,为29.9%;然后就是上颌中切牙,占总数的23.7%;上颌尖牙处的发病率较低为20.8%。牙釉质脱矿的位置大都几种在正畸托槽龈的牙釉质上边,然后就是在托槽的近远中以及边缘的位置,具体如表所示。 3.讨论 在口腔正畸的治疗过程中,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固定矫治器的效果也在日益提高。但是,固定矫正器的使用破坏了牙釉质的脱矿与再矿化之间的平衡,因此很容易引发牙釉质脱矿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最主要的就是以几点:(1)佩戴固定矫治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发表时间:2018-10-19T09:57:40.500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9期作者:占文明 [导读] 正畸固定矫治是临床口腔科治疗牙颌畸形的重要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且取得较为良好效果;但大部分患者治疗后易发生牙釉质脱矿情况 江西省景德镇市文明口腔门诊部江西景德镇 333000 【摘要】目的探究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正畸治疗患者12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矫正治疗后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危险因素与流行情况。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不良习惯改变、甜食摄入、刷牙频率、正畸疗程等是影响矫治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中应尽早进行预防干预,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关键词】牙釉质脱矿;正畸固定矫治;危险因素 正畸固定矫治是临床口腔科治疗牙颌畸形的重要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且取得较为良好效果;但大部分患者治疗后易发生牙釉质脱矿情况,进而影响治疗有效性。据有关调查显示,约50~80%的正畸固定矫治患者可发生牙釉质脱矿[1]。对此,本研究筛选我院2016年3月~2017年5月收治127例正畸固定矫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筛选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接受正畸固定矫治患者127例,其中男45例、女82例,年龄13~28岁,平均年龄(17.21±4.44)岁,均于3个月内结束正畸固定矫治。所有患者均采用直线弓矫正技术、方丝弓矫正技术,取相同材料矫正,矫治时间约1年左右,且治疗前检出无氟斑牙、牙釉质发育不良等情况。 1.2方法 统计本组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患者口腔卫生、治疗情况、性别、年龄等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与部位。依照Gorelick指数鉴别诊断牙釉质脱矿严重程度:牙釉质脱矿表面龋洞为4级;牙釉质表面中度条带状脱矿、且有白垩色斑为3级;牙釉质表面轻度条带状脱矿,有白垩色斑为2级;牙釉质表面无病损、透明、光滑为1级。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本研究127例中,发生牙釉质脱矿患者54例、占42.52%,设为脱矿组;未发生牙釉质脱矿73例、占57.48%,设为未脱矿组。单因素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不良习惯改变、甜食摄入、刷牙频率、正畸疗程等;脱矿组中男18例、女36例,年龄>15岁9例、≤15岁45例,不良习惯改变:有14例、无40例,甜食摄入:≥1次/d 39例、≤3次/w 15例,刷牙频率:≤3次/d 41例、>3次/d 13例,正畸疗程:>15个月29例、≤15个月25例。 非脱矿组中,性别:27例、女65例,年龄:>15岁57例、≤15岁25例,不良习惯改变:有49例、无33例,甜食摄入:≥1次/d 25例、≤3次/w 57例,刷牙频率:≤3次/d 29例、>3次/d 53例,正畸疗程:>15个月52例、≤15个月 30例。经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性别人数占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年龄、不良习惯改变、甜食摄入、刷牙频率、正畸疗程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调查对象矫治时间均为1年左右,本组127例接受正畸固定矫治后,其中42.52%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相比于国内、国外部分研究结果较低,可能与研究筛选例数较少存在相关性[2]。 根据既往经验与本研究,发现下颌尖牙、上颌尖牙、上颌侧切牙等部位是牙釉质脱矿高发部位,经分析可能与上颌尖牙与上颌侧切牙放置牵引钩、关闭曲等装置存在相关性,增加该部位清洁难度,使菌斑堆积,发生脱矿情况;同时上颌前牙区相对距离唾液腺开口较远,唾液无法及时缓冲菌斑中酸性物质;此外,侧切牙牙冠相对较小,与正畸托槽连接后,暴露出的牙釉质面积相对较少,增加清洁难度,进而导致以上部位成为牙釉质脱矿高发区域[3]。 此外,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年龄、不良习惯改变、甜食摄入、刷牙频率、正畸疗程等是其危险因素(P<0.05);经分析,年龄较小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几率更高,可能因患者年龄较小,自我控制力不足、依从性较低,未严格依照医嘱进行维护、口腔清洁等;不良习惯的改变与否直接关系患者口腔卫生,无改变患者口腔卫生相对较差,影响患者刷牙频率,加之矫治后置入器械增加清洁难度,菌斑堆积,使牙釉质脱矿几率增加;此外,过度甜食摄入影响牙齿、牙釉质健康。鉴于以上危险因素,临床中不仅要给予患者科学的健康指导,同时加强患者重视度干预,叮嘱其定期洁牙、检查,使其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减少牙釉质脱矿发生。 综上所述,牙釉质脱矿是影响正畸固定矫治疗效的重要因素,临床中因早期做好预防工作,减少其发生率,提高疗效。参考文献 [1]庄浩, 沈海平, 陈娟萍.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2):227-227. [2]左志远.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21):52-52. [3]郑敏谦, 黄鹏程, 张端强.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7, 10(2):95-97.

优质护理在固定正畸治疗过程中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应用效果

优质护理在固定正畸治疗过程中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固定正畸治疗中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固定正畸患者9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5月,根据其就诊时间差异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固定正畸患者护理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固定正畸患者的牙釉质脱矿指数(EDI)、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计数(PLI-O)、出血指数(BI)等指标及牙釉质脱矿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正畸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为其实施有效的优质护理,可将其牙釉质脱矿率降低,改善其牙齿牙龈情况。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in enamel demineralization during fixed orthodontic treatment.Method:98 cases of orthodontic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the time from January 2015 to May 2016,according to the time difference of their treatment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to implement routine care,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nursing intervention,contrast two groups of orthodontic patients nursing differences.Result:The index of enamel demineralization index(EDI),gingival index(GI),plaque index index(PLI-O),bleeding index (BI)and enamel demineralization rate in experimental orthodontic group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orthodontic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process,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high-quality care,can reduce the chances of enamel demineralization to improve the gums of their teeth.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Fixed orthodontics;Enamel demineralization 正畸是对错畸形进行矫正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虽然正畸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经研究显示,患者在接受正畸治疗的过程中,极易发生牙釉质脱矿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牙齿矫正器佩戴所致的牙面清洁受影响有关[1-2]。矫治器的使用,使得患者的口腔内滞留牙菌斑,逐渐糖化,并形成酸,对牙釉质脱矿及再矿化之间的动态平衡造成破坏,使得患者出现牙釉质脱矿的情况[3]。同时,矫治器会对牙龈菌斑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增加菌斑的数量,减少牙齿钙磷化,最终患者出现脱矿现象,这样不仅会对外形美觀造成影响,且会危害患者的口腔健康[4]。本文主要对护理干预对固定正畸治疗中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影响作分析,如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固定正畸患者9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5月,

正畸过程中牙釉质脱矿与再矿化

正畸治疗中的一个原则就是正畸治疗后没有脱钙,钙化不全或自然牙列的变色。然而正畸带环与粘着的附件下面与四周釉质发生的白垩斑脱矿甚至龋坏,仍是正畸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正畸过程中的牙釉质脱矿 1.1 釉质脱矿的表现正畸医师在拆除矫治器后常可在患者牙面发现釉质脱矿现象,脱矿的牙釉质表面光泽度下降呈白垩色,影响牙齿美观,严重者可导致继发龋而明显损害牙体的健康。釉质脱矿有表层和表层下脱矿两种形式。正畸治疗中发生的脱矿,最先以釉质表面矿物质的丧失和釉柱间基质的溶解为特征的,这种损害被称作表层脱矿。随后釉质深部结构才发生溶解,釉质深部结构开始溶解后,釉质表面呈多孔状但矿物质含量相对较高的表层,成为表层下脱矿[1]。表层脱矿比表层下脱矿更易被再矿化。正畸治疗中发生的早期脱矿是表层脱矿。Melorse,Ogaard等应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正畸治疗中的早期釉质脱矿,人们肉眼所见的釉质白垩斑为表层脱矿,在SEM下的表现为釉质横纹变平,似贝壳状,另外釉质上可见一些局部的小深坑[2,3]。O’Reilly,Ogaard等研究表明,正畸托槽、带环在牙上粘1个月后,即可在周围釉质区域检测到明显脱矿,正畸治疗后早期的釉质脱矿病损在及时去除矫治器后能够被唾液再矿化[4~6]。然而白垩斑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正畸时间呈正相关。如果这种早期的釉质脱矿病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随着时间的延长,发展成表层下脱矿,自身的再矿化系统很难使病损完全复原。Artun等对正畸治疗后出现釉质脱矿的患者进行了长期观察,临床观察显示刚去除托槽后,脱矿的釉质呈不透明的白垩色,1周后病损变得弥散,3周时白垩色变浅,3年后釉质的病损仍可发现。SEM的观察表明3个月时脱矿釉质的微洞口扩大,洞底可见浅的磨损,3年后病损区的微洞变平,磨损增多[7]。 1.2 釉质脱矿的病因菌斑的积累和糖发酵的供养是脱钙发生的先决条件。首先,固定矫治器妨碍了牙齿的清洁,利于菌斑和食物的滞留。固定矫治器的带环、托槽等附件与各种弓丝的存在使病人很难彻底清洁牙齿,正畸固位体四周溢出的粘接剂,加上酸蚀本身造成的釉质脱矿区的粗糙表面,使菌斑更易于积聚。即使有良好的刷牙习惯,大部分患者发现有矫治器存在的情况下很难彻底刷牙。正因如此,菌斑在托槽周围迅速聚积,他们产生的酸性物质可以导致持续的脱矿[3]。一般来说,当牙齿表面被正畸托槽覆盖的比例增加时,病人对剩余釉质的有效清洁的难度就会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用带环就一定比粘接技术更易导致脱矿。事实上,一个水门汀粘接良好的带环是可以保护它所覆盖的牙齿表面,正畸带环下釉质表面的改变是由于唾液与细菌的入侵,使水门汀密封的完整性下降,当带环长期占据在牙上,广泛的脱矿就会发生。Gorelick等的研究发现牙齿上用直接粘接法或粘接带环造成的白垩斑损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8]。 其次,固定矫治器的存在改变了口内细胞生长环境,使致龋菌的数量和比例增加。Mattingly 也证实正畸治疗中托槽周围菌斑中变形链球菌的比例增高,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呈直线上升趋势[10]。许多研究证实了随着固定矫治器的安装,唾液中的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的数目也随之增加[11,12]。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与龋齿的发生发展有关,它们的出现增加了脱矿的危险系数。 另外,正畸患者龈上菌斑的代谢也发生了改变。研究表明这些菌斑的pH值明显下降,菌斑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明显增高,钙、磷含量下降,导致致龋性增加。另外,菌斑不仅作为糖的底物存在时作为产酸来源,同时作为一个物理屏障限制酸从牙齿表面扩散开,而且阻止唾

无合垫式活动矫治器联合下颌前牙平面导板矫治前牙反牙合

【关键词】矫治前牙 前牙反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如不及时矫正,将会对颌骨的发育、咀嚼功能、容貌、颞颌关节及全身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乳牙期、替牙期牙性反牙合的矫治,临床上常见选用可摘式合垫活动矫治器,用合垫抬高咬牙合、解除反锁结关系,但长期戴用合垫会压低后牙,使前牙覆合加深,因此,反牙合解除后需分次磨除合垫[1~4]。本文介绍使用下颌前牙平面导板抬高咬牙合,解除反锁结关系,配合可摘式无合垫活矫治器使牙齿唇向移动、扩大牙弓,使反牙合得以快速矫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例患者年龄4~9.5岁。乳牙期3例,男1例,女2例;替牙期6例,男1例,女5例。患者均为牙性反牙合,临床表现为面形基本正常,磨牙轻度近中,下颌后缩前牙可至切对切关系,上下颌骨形态正常。x线头测量显示:sna角、snb角、anb角基本正常。 1.2 制作方法 1.2.1 下颌前牙平面导板制作方法取直径为0.8 mm弹性不锈钢丝,弯制单臂卡环置下颌第一前磨牙上,自凝塑料制成基托,伸展范围至下颌第一前磨牙,其中下颌尖牙舌侧基托加高加厚形成平面导板,要求平面与合平面平行,高度与前牙切缘相平。 1.2.2 无合垫式活动矫治器制作方法取直径为0.9 mm弹性不锈钢丝,弯制改良箭头卡环置上颌第一恒磨牙或上颌第二乳磨牙上;取直径为0.7 mm弹性不锈钢丝制作唇弓,反牙合前牙舌侧置双曲舌簧,当凝塑料制成基托,范围至上颌第一磨牙或上颌第二乳磨牙远中。 1.3 临床应用 9例病例均采用无合垫式活动矫治器加下颌前牙平面导板矫治器,上颌戴用无合垫式活动矫治器,下颌戴用下颌前牙平面导板,要求患者全天戴用,进食时也不可去除,反牙合解除后停止戴用下颌前牙平面导板,继续使用无合垫式活动矫治器矫治上前牙。 1.4 结果 9例病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反牙合解除时间15~45天,矫治后反牙合无异常松动,前牙覆合覆盖正常,颞颌关节无异常反应。

护理干预对固定正畸治疗中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影响体会

护理干预对固定正畸治疗中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影响体会 发表时间:2018-05-09T10:01:24.21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下第4期作者:杨叶 [导读] 综上所述,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实行综合口腔护理干预能够积极预防牙釉质脱矿,体现重要应用价值。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将护理干预应用于固定正畸治疗患者中,分析对预防牙釉质脱矿的影响作用。方法:本文实验数据源于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本院所纳入并予以诊治的100例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分组实验是凭借护理干预措施差异性,每组入组患者50例,常规口腔护理干预用于参照组,综合口腔护理干预用于实验组,分析及研究2组患者的牙釉质脱矿总计率、干预之前和之后的牙釉质脱矿指数。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牙釉质脱矿总计率对比于参照组患者数值,P<0.05,展示统计学数据参比意义,实验组患者干预之后的牙釉质脱矿指数对比于参 照组患者数值,P<0.05,展示统计学数据参比意义。结论:固定正畸治疗患者采用综合口腔护理干预能够积极预防牙釉质脱矿,展现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固定正畸;牙釉质脱矿 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出现牙釉质脱矿多是由于所使用的矫治器对口腔卫生维持产生不良影响,引发患者出现局部的菌斑集聚,致使患者出现牙釉质脱矿[1]。此文实验目标是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本院所纳入并予以诊治的100例固定正畸治疗患者,评定将护理干预用于固定正畸治疗患者中对预防牙釉质脱矿的影响作用和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文实验数据来自于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本院所纳入并予以诊治的100例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分组实验是参考护理干预措施差异性,每组入组患者50例,参照组男:女是20:30,年龄最大33岁最小15岁,年龄平均值是(22.06±2.68)岁;实验组男:女是21:29,年龄最大31岁最小16岁,年龄平均值是(22.07±2.69)岁。对比参照组以及实验组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基础资料,P>0.05,未展现数值差异性。 1.2 方法 常规口腔护理干预在参照组固定正畸治疗患者中应用,主要是告知患者进行刷牙和保持口腔卫生的重要性等。综合口腔护理干预在实验组固定正畸治疗患者中应用,第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严格按照要求刷牙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学会Bass 45度倾斜式刷牙方式,保证患者每天应进行3次刷牙,1次刷牙的时间需在3分钟之上,特别是牙釉质脱矿的好发位置需进行彻底的清洁。第二,每7天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诊,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是患者不要进食太粘、太硬的饮食,对患者是否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刷牙进行询问,了解患者是否出现疼痛、托槽脱落等情况,并叮嘱患者定期复诊,复诊的时候对患者刷牙干净与否进行核实,对患者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纠正等。 1.3 指标观察 (1)计算参照组及实验组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的牙釉质脱矿总计率。(2)计算参照组及实验组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的。 1.4 统计学分析 对归于此文研究中的100例固定正畸治疗患者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21.0)检测,牙釉质脱矿总计率用例数(n)或率(%)表示,行卡方检验,患者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及研究两组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的牙釉质脱矿总计率 实验组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的牙釉质脱矿总计率与参照组固定正畸治疗患者数值分析及对比,P<0.05,明确形成统计学数据参比意义。表1 两组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的牙釉质脱矿总计率比较及研究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探究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探究 发表时间:2019-07-05T14:46:06.62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2期作者:刘姻芝[导读] 在近年来固定矫治器广泛应用于我国口腔正畸治疗领域中,通过现代化医疗技术的支持,口腔正畸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 418000 【摘要】目的:探究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于治疗中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因素,并评价其原因。方法:通过于我院中患者数据库中抽取时间段内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间收入的所有接受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录入其中符合要求患者162例开展实验,记录所有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因素,评价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对患者牙釉质脱矿发生率造成的影响。结果:在162例接受口腔正 畸固定矫治器治疗中,其中有34例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现象,其发生率为20.99%。结论:在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对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时,牙釉质脱矿现象发病率较高,所以在进行正畸治疗时,应当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口腔正畸治疗效果,达到优质治疗的目的。【关键词】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口腔修复;牙釉质脱矿;临床研究 在近年来固定矫治器广泛应用于我国口腔正畸治疗领域中,通过现代化医疗技术的支持,口腔正畸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固定矫治器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高效性,在目前受到了广大医师的重视[1]。但值得注意的是,正畸患者由于牙齿以及唇瓣部分区域受到遮盖,患者的口腔内胆汁菌斑去除率下降患者的口腔矫治器固定部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菌斑生长状况。相关临床研究指出[2],在传统的正畸患者中,大约有40~%6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牙釉质脱矿。所以做好患者的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分析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方式。本次研究中,探究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于治疗中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因素,并评价其原因,取得了一定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通过于我院中患者数据库中抽取时间段内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间收入的所有接受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录入其中符合要求患者162例开展实验,所有患者的性别信息为(男:91例,女71例),患者的年龄信息区间介于45-7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信息数据记录为(61.9±6.1)岁;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存在牙列缺损、牙颌畸形症状,患者经临床体检不存在其他全身性疾病或相关禁忌症,所有患者经诊断后,均采用口腔正畸方案作为治疗手段。患者的个体化信息不对本次研究结果造成影响(P>0.05),本次实验中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正畸治疗,观察患者不同时间段治疗后的牙齿状况,并由两组医师对患者的结果进行分析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牙釉质脱矿出现的部位以及区域分布状况,评价患者脱矿受损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各项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实验结果中患者的脱矿事件发生率等数据应用百分比(%)的形式表达,所有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患者一般资料中涉及到的年龄信息数据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采用t检验。若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2结果 在162例接受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中,其中有34例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现象,其发生率为20.99%。3讨论 固定矫治器在应用时,由于其结构较为复杂,在应用过程中对于患者的口腔清洁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相关临床研究指出,随患者固定矫正器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加,患者也更容易出现菌斑的情况。而当患者发生菌斑后,很容易进一步引起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或其他牙周病的现象,所以做好患者牙釉质脱矿因素,分析是目前口腔科一项重点研究内容[3]。临床医师在目前治疗中应当首先考虑牙釉质脱矿事件的预防措施。首先来说,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对患者进行严格卫生控制,并加强患者的口腔卫生宣教工作中,是医师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使患者自身与家属认识到良好的口腔环境对患者正畸治疗造成的影响[4]。除此之外,在治疗过程中合理应用,氟化物能够有效预防并减少牙釉质脱矿事件的发生,这是由于氟化物在防龋和防脱矿事件时,可以有效对釉质中的羟磷石灰溶解度进行控制,进一步控制菌斑的细菌活性酸形成。通常情况下来说,若患者牙齿表面受到正畸托槽覆盖的比例增加,患者的剩余釉质有效清洁难度则会随之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戴环就一定比粘接技术更容易发生脱矿。这是由于固定矫治器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患者口腔内部的细胞生长环境。而部分临床研究显示正畸治疗过程中的托槽周围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比例极高。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这种链球菌的数量也呈直线上升趋势。在正常环境中,牙釉质脱矿以及再矿化会逐渐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而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的使用则打乱了这种动态平衡,进而使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甚至缺损的现象。总而言之,牙釉质脱矿事件的发生极为迅速,导致患者的口腔状况受到影响也十分严重。而医师在开展正畸治疗时,应当尽可能做好相应的规范操作,严格要求自身尽可能减少患者进班上的牙釉质残留状况,可以通过控制牙釉质酸蚀面积或在粘连时将托槽周围被挤出的多余粘接剂进行清理等方式降低牙釉质脱矿事件的发生[5]。而在临床治疗时,其方法也应当进一步改进,尽可能减少患者牙难以清洁区域,利用链状皮圈连接结扎的方式对间隙进行关闭,同时在患者的直丝弓矫正技术中采用滑动法来关闭间隙,若发现松动现象,则应当及时进行粘固,这样能够有效避免脱矿事件的发生,保证治疗效果。综上所述,在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对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时,牙釉质脱矿现象发病率较高,所以在进行正畸治疗时,应当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口腔正畸治疗效果,达到优质治疗的目的。参考文献:

正畸治疗中患者牙釉质脱矿发病率和牙釉质受损程度探究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Gener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6 年7月第3卷/第10期V ol.3, No.10, Jul. 2016 42 正畸治疗中患者牙釉质脱矿发病率和牙釉质 受损程度探究 路泊遥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 探究正畸治疗中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与牙釉质的受损程度。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正畸治疗后,患者的牙釉质脱矿发生率与牙釉质脱矿指数(EDI)。结果 脱矿发生率为54.75%(23/42),940颗牙齿中,存在釉质脱矿现象共110颗,发病率为11.70%。其中上颌牙的牙釉质脱矿发生率(75.45%)高于下颌牙(2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正畸治疗的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生几率较高,必须重视预防和治疗上颌牙釉质脱矿。 【关键词】正畸治疗;牙釉质脱矿;牙釉质受损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7882.2016.10.042.02 正畸治疗所采用的固定矫正器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且具有高效性,因此广受欢迎。虽然矫治技术与矫治疗效得到不断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良问题,常见的有牙釉质脱矿[1]。为更为深入地对正畸治疗后牙釉质的脱矿情况进行分析,以降低牙釉质脱矿发生率,我院开展了此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进行正畸治疗的恒牙期患者42例(共940颗牙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13~18岁,平均年龄(15.34±1.02)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使用直丝弓、方丝弓矫正技术实施治疗,平均疗程为(22.50±9.68)个月。 1.2 方法 完成正畸治疗后,拆掉固定矫正器,将牙面的釉质粘结剂完全清除,采用75%的乙醇对患者的牙面进行清洁并吹干,对牙齿唇颊面进行观察,包括牙齿表面松软、粗糙,有染色斑块、斑点、小凹陷则为釉质脱矿,应对脱矿部位与牙位进行记录。 1.3 疗效判断标准 脱矿程度的判断标准如下:牙釉质表面透明光滑,无病损为0级;牙釉质表面存在轻微垩色斑点,斑块面积低于牙齿面积的50%为1级;牙釉质表面可观察到中度垩色斑点,斑块面积大于牙齿面积的50%为2级;牙釉质表面能看到严重垩色斑点,斑块面积和牙齿面积几乎一致,或存在龋齿则为3级。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2.1 牙釉质脱矿发病率与脱矿程度 所有进行正畸矫正的患者中有患者23例存在牙釉质脱矿现象,脱矿发生率为54.75%,940颗牙齿当中牙齿出现釉质脱矿现象的共110颗,发病率为11.70%。110颗牙齿中上颌牙83例,下颌牙27例,上颌牙与下颌牙的牙釉质脱矿发生率分别为75.45%和24.55%,说明上颌牙的发病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级患牙中,上颌牙的数量多于下颌牙,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0、2、3级患牙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牙釉质脱矿发病率与脱矿指数 位置脱矿数量 [n(%)]0级1级2级3级 上颌牙83(75.45)1343189 下颌牙27(24.55)58113 x257.020.12 4.02 3.810.00 P<0.05>0.05<0.05>0.05>0.05 2.2 牙釉质脱矿脱矿指数 在脱矿指数方面,上颌牙为(0.037±0.014),显著高于下颌牙的(0.020±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固定矫治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地完善,从而使正畸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2]。但在进行正畸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牙釉质脱矿的不良现象。脱矿情况分为早期脱矿与后期脱矿,前者一般由于安置矫正器时牙釉质溶解,从而使牙釉质表面矿物质消失[3];后者则因矫治器影响了牙齿及口腔的清洁程度,导致细菌滋长。此外,治疗时采用的酸蚀剂、pH值降低,斑菌集聚化也有可能是引发牙釉质脱矿的原因。此次研究显示上颌牙的发病率与牙釉质脱矿指数均高于下颌牙, (下转44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