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具体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意义。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
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
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一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l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
近6000项。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
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踣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
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
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1952年8月,为争取
苏联对“一五计划”援助,周恩来率团访苏。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
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
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
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
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
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
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
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
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
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亘的思想混乱。1956年10月,先后
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参看资料苏
共十二大及波凶事件)
影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启示: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l、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
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
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
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
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①
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
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
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l)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
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
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6)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
与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芙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3、毛泽东这里讲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
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既包括直接的因素,也包括间接的因素。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
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
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
矛盾。
2、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
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
状况之间的矛盾。
3、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
说服教育、讨论的

方法;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
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
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对科学文化领域里昀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
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
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
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一)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
l、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2、抗日战争时期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
3、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2
(二)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
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
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
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
需要更长的时间。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
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
的强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
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的方针。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
关系;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徘,综合平衡。同时,也要在
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
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4、关于所有

制结构的调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
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
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
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
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
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
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
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
大大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毛泽东还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
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H两参一改三结合”。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开展反对官僚
主义的斗争;必须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
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对中央一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加强各级政府机关的由上而下的监督和由下而上的
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提出着手系统地制
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法制。
7、关于科学和教育。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
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毛泽东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我们的
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
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
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劳动制,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
半读)。
此外,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交和
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
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
l、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
当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内——改善人民生活,争取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
对外——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威慑,增强民族自立自强意识
2、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
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例:IO年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了铁路,宁夏、
青海、新疆等第一次通了火车。
1958年洛阳拖拉机厂生产出第一批拖拉机
1959年诫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大型快速通用数字计算机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6年,从贵阳至昆明的贵昆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
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
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
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
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酌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
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
鉴”,指出现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要求“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在结
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中央第一代领导
集体为此进行了

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
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
上的新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设想过,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可以对
资产阶级采取“赎买”的办法。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机会实践他们的设想。列宁虽
4
在1918年和1921年两次提出“赎买”的主张,但也因受到俄国资本家的抵制而失败。只
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的东方大国采取“赎买”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
了成功。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以后一切进步
和发展的基础。除此而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
基作用还有许多方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等
著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主
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教训,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贯彻执行总路线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制
订出一整套具体路线和具体政策,毛泽东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
骨干力量,为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在毛泽东
领导下,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1976年
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同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恢复了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
席位,突破了中美之间长期对抗的局面,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上政治大国的地位,为中国
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
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遭遇严重

曲折的原因
1.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
2.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
3.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椟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
于求成。
“大跃进”发生的原因: 一是在发展经济问题上太急了。1954年毛泽东:我们的工
业很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呢?飞机、汽车、拖拉机、坦克这些东西造不了,我们只能
造桌椅板凳、能造茶碗茶壶,还能够把麦子磨成面,就这个水平。毛泽东后来更加尖锐
的提出,如果我们不迅速改变落后面貌,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二是缺乏经验。我们打仗的经验很丰富;搞政治斗争,经验也丰富;发展农业生产,
也可以说有一定的经验。但就是搞现代化工业没经验,过去基本上没有搞过。以为靠打
仗冲锋的办法,就能把工业搞好,现在看来显然没那么简单。
公社化运动原因:
一是适应所谓“大跃进”的需要
二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经验不足,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认识上也不是完全清楚的,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违背人民民主、甚至搞“大鸣、
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等“大民主”的极端现象。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树立起法律的
权威。由于民主和法制都不健全,党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意见受到压制和打击,
正确的主张得不到采纳甚至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遭到批判,错误的决策得不到及时制
止甚至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我国的
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导制度一度遭到了严重破坏,“一言堂”、“家长制”代替了集体
领导制度。对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足够的认识,成为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
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
大力发扬党内民主

,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
毛泽东曾多次指出,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同一切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
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提出要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但是由于帝国
主义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政策,以及后来“左”的错误,导致我们一度关起门来搞建设,
使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邓小平在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指出:“中
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
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
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三、教师总结全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党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
辛的探索,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又经历了严重曲折。这一探索具
有重要意义,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党在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
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四、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