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顾浩 李政
(上海金融学院信息管理系 ,201209)
E-mail:guhao@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15829291.html,

[摘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对于提高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必需组织强有力的、稳定的师资队伍;以目标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应用和项目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需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和因材施教实施分级教学。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分级教学

计算机技术自身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融合渗透,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国家制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这一切,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成为相继于政治、英语、体育课程之后的又一公共课程。尤其是大学生入学后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受到全校广大师生的关注。近年来,围绕"如何上好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这一问题,信息管理系坚持从我院、我系的实情出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适时地成立"计算机基础教学教研室",稳定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多由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或计算中心承担教学工作。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规模较小的财经类院校),负责组织全院计算机基础教育和专业教学的部门一直是信息管理系和计算中心,这使计算机基础教育紧紧依托具有计算机学科背景的信息管理系,这对于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在2002年,我系又适时地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教研室",这一组织措施使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基本稳定,既使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潜力。他们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能积极参与计算机学科中其它课程的教学,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较重,我们又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包括校内其他部门的聘用教师),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统一管理。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2 从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尤其是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门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随着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经历了

三个阶段,它们分别是起步阶段(80年代);规范阶段(90年代初)和提高阶段(21世纪开始)。
在第二阶段,教育部提出了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把《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门课程,从教学思想上,把人类具备的使用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的能力的 "第二文化"(即"计算机文化")与人类具备的对自然语言语言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即传统的"第一文化")相提并论,强调计算机文化已发展成为信息社会中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成为人类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反复向学生强调,要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人,必需学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这是信息时代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同时,我们也告诫学生,由于计算机文化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它要求你的一生注定是终生学习的一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与时代同步。
步入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深化、提高的第三阶段。知识领域从计算机技术拓宽到更宽的信息技术领域。信息时代要求大学生具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水涨船高"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在本科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已开始围绕三个层次的素质和能力(即通用素质与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研究创新能力)进行课程安排和教学。
3 以目标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社会信息化向纵深的发展,加速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计算机应用的水平也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志。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一开始就向学生强调,学习知识和取得证书的关系,取得教育部或上海市教委规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是检验自己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是每个同学在公平、公正的考试平台上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是学习的目标之一。
在这个目标的驱动下,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时,把自己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与全国NIT考试、上海市教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和专升本考试的考纲结合起来,要把考纲中要求的知识点融合、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与此同时,我们在我系的内部网FTP上公布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纲以及历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试题。实践证明,这种目标驱动的教学方法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4 以应用和项目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按照1:1的比例安排上机,给学生充分的实践

机会,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务必认真、负责地带好上机课。
我们注意到,绝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外地学生)都是从入学后的第一门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开始对计算机产生兴趣的,因此我们加强了应用和实践这个环节,除了要求学生在上机时间完成作业外,还布置了大量的课外大型作业,另外还通过计算机协会,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我院各系、部的机关的网页的制作,参与"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院医务室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通过亲自动手,同学们尝到了"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滋味,也提高了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计算机技术的内容如浩瀚大海,学生的兴趣又各不相同,仅靠一、二门课程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为此我系向全校开设了多门选修课,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还结合金融行业背景,从计算机技术各个领域,在全校举办了多次学术讲座,例"Unix操作系统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存储技术"、"银行灾难备份系统"、"数据挖掘技术在银行中的应用"、"金融财务建模--用Excel工具"、"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最新进展"、"数字信号传输规范发展的新趋势-由并行到串行"、"Oracle系统分析"、"超级计算机现状和发展趋势"、"信息安全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等,以扩充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和实时性的全校计算机的公共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由于这门课程的实时性,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需与时俱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经历了从"粉笔+板书"、"计算机+大屏幕"到"网络化教学平台"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课内与课外密切结合,实施"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并引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材建设上,我们从选择他人教材、参编教材到自编教材,走出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几年来,我系有10多人次参编了上海市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推荐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主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指导和案例说明》及《Windows and Office 使用技巧》,既锻炼了队伍又提高了教学水平。我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已列入我院重点建设课程,至此,我们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课程建设已经学院验

收。
6 加强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的多重教学功能
为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积极探索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我们组建了一个小型开放实验室,较好地发挥了开放实验室的多重教学功能。
常规课内安排的上机实验,一般分为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等几种类型,题目一般有由教师指定,有现存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实验难度按中等程度的学生考虑,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也常常是多人选择一个题目,加上受教学进度和课时的影响,不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更高程度上的发挥。而发放实验室的着眼点是,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常规实验室相比,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辟了既动脑又动手、接触新技术、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广阔空间。
开放实验室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他们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在这个小天地里,"垦荒"、"插秧"、"种田",最终以自己的勤奋、汗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学生高水平的课程设计都是在开放实验室里做出来的。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只是各人的表现形态不同,有的外露一点,有的深藏一点。开放实验室为他们创造了发挥潜能的广阔空间,也给学生自由翱翔的机会,营造了"我能学习,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氛围。
结合我系每年的科研项目,我们有计划地吸收高年级同学参加项目的调研、可行性分析、程序设计、编码及调试工作,而开放实验室为他们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提供了全天候的活动场所。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对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开放实验室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7 因材施教实施分级教学
由于生源地的经济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新生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据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调查显示,入学时已达到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要求的占14%;已学过一些,但不达标的占36%;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占49%,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降低整体教学质量。分级教学承认学生的差异,本着"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实施目标分级、教学分级,是

符合教学中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分级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分级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构建和动作分级教学时,我们遵照基础-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分层次设置教学内容。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先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的水平模底考试,然后依据考试成绩并通过选课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学校的有关规定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进行选课并分教学班。将学生分成初、中、高三个层次。对初级班的学生,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微机系统的操作和应用。中级班的授课内容主要有:数据的类型和运算、程序的结构和设计及所选高级语言相关的知识。对高级班的同学,我们分软、硬件两方面分别组织教学,要求能熟练进行网络程序设计或数据库系统开发或硬件控制,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三级水平,同时可引导他们辅修第二专业或攻读第二学位(详见表1)。
表1
层次 课程名称 主要内容 讲授/上机 教学对象 初级 计算机应用基础 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网络初步 32/32 无基础 中级 软件技术基础 C、VB或VFP 32/32 已掌握基本概念,并能熟练进行基本操作 高级 计算机网络

数据库管理
计算机硬件 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协议实现原理、网络应用与网页制作
数据库原理和数据库操作语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嵌入式计算系统原理和设计

64/32

能熟练运用一种语言
总之,分级教学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学生间的相互竞争使他们看到了差距和努力方向,同时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当,也有利于掌握教学内容和进度,提高教学效果的质量。
7 结束语
几年的教学实践,由于我们坚持了改革和创新,走过了一条持续发展、不断进取的道路,取得了师生教、学双赢的结果。以2002年与2003年上海市教委组织的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为例,我校学生应考的合格率从44.3 %上升至81 %,优秀率从1.27 %提高到78.3 %。二级C语言考试的合格率也达到78%,有的学生取得了99分的高分,这来之不易的成绩,饱含着一线教师的艰辛和莘莘学子的不懈努力。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难。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三阶段--深化提高阶段,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使教学内容从计算机技术扩展到内涵十分广泛和丰富的信息技术,这对我校的教师和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应对新一轮的

计算机基础教学早作准备、早打算、早起步。
鉴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我们不应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一般的课程来对待,应把它当作一项教学基础工程来建设,除了一般课程应包括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演示文稿外,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案还应包括互动式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上机操作题库、综合应用案例集、网上辅导、在线考试系统等,使其成为一个高度综合的学习资料库。
我们还要实施分级教学,打破原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单一格局,本着"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实现在不同基础上的培养和训练,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于教育和教学的"厚积薄发"的性质,我们还要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Gxjsj2006@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15829291.html,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