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2【公开课教案】(含反思)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2【公开课教案】(含反思)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2【公开课教案】(含反思)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2【公开课教案】(含反思)

5.7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内容:(1)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有何联系?

(2) 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哪些解法?

意图:通过(1)问,体会函数和方程之间的联系——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它们对应的两个一次函数图像的交点坐标;反之,两个一次函数图像的交点也是它们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所以方程问题可以转化为函数来解决,同样函数问题也可以通过方程问题来加以解决.为后面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埋下伏笔.通过(2)问,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和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为后面利用作图像方法和代数方法解决议一议的问题作铺垫.

效果:回忆旧知,为本节课学习新的知识做铺垫.

第二环节设计实际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内容:教材议一议

A,B两地相距100千米,甲、乙两人骑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假设他们都保持匀速行驶,则他们各自到A地的距离S(千米)都是骑车时间t(时)的一次函数.1小时后乙距离A地80千米;2小时后甲距离A地30千米.问经过多长时间两人将相遇?

目的:通过实际问题情景,进一步加强函数与方程的联系,让学生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考和比较中体会作图像方法与代数方法各自的特点,为讲解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做好铺垫.同时理解知识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 通过“小明的方法求出的结果准确吗?”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效果:通过引例的分组探索,深刻理解图像方法可以更直观、形象,但缺乏准确,用代数方法虽然准确,但不够形象和直观.

第三环节典型例题,探究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内容:例1 某长途汽车客运站规定,乘客可以免费携带一定质量的行李,

但超过该质量则需购买行李票,且行李费y (元)是行李质量x (千克)的一次函数.现知李明带了60千克的行李,交了行李费5元,张华带了90千克的行李,交了行李费10元.

(1)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多少千克的行李?

解:(1)设b kx y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组

???+=+=.

9010,605b k b k 解该方程组,得?????-==.

5,61b k 所以.56

1-=x y (2)当x =30时,y =0.

所以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30千克的行李.

例 2 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鼓励居民节约用水,采取按月用水量分段收费办法,若某户居民应交水费y (元)与用水量x (吨)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分别写出当0≤x ≤15和x >15时,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2)若某用户十月份用水量为10吨,则应交水费多

少元?若该用户十一月份交了51元的水费,则他该

月用水多少吨?

解:(1)当0≤x ≤15时,设1y k x =,根据题意得

12715k =,解得195

k = 所以当0≤x ≤15时,95y x =

; 当x >15时,设2y k x b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2039,152722b k b k

解这个方程组,得21259

k b ?=???=-?

所以当x >15时,1295

y x =

-. (2)当x =10时,代入95

y x =中,得y =18. 当y =51时,代入1295y x =-中,得x =25. 意图:通过两个例题的探索,让学生掌握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的方法;在设计本例题时,考虑到两种类型,一是利用文字提供的信息,一种是利用图像提供的信息,补充例2主要是承接第六章,一次函数图像的应用,进一步强化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学会从图形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效果:通过两个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的具体的做法,让学生深刻理解解决这种问题的一般步骤与方法,使学生有知识迁移的基础.

第四环节 练习与提高

内容:1. 图中的两条直线1l ,2l 的交点坐标可以看做

方程组 的解 答案:???-=-=+.

12,4y x y x 2.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 (厘米)是所挂物体质量x (千克)的一次函数.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1千克时弹簧长15厘米;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千克时,弹簧长16厘米.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的长度.

答案:5.145.0+=x y 当x =4时,y =16.5

意图:通过练习1,强化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同时也是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这一方法的训练,目的在于加强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以及从图形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也是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之间是有着知识上的联系的;练习2是配合例1出的一个练习,目的是强化本节知识的重点“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效果:通过学生的解答和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这类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为课堂小结做好铺垫.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

一、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方法,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

三、掌握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一般步骤:

1.用含字母的系数设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b

=()0

y+

kx

k;

2.将已知条件代入上述表达式中得k,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3.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得k,b,进而得到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意图和效果: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作概括的归纳与整理.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习题5·7

教学设计反思

(1)合理使用教材

事物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应证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同时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问题也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通过引例对图像方法与代数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了解解决应用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多样性的,同时也使学生理解图像方法与代数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各自的优劣,从而对方法作出正确的选择.对于教材的这一方面的使用,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方式去让学生理解不同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

(2)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问题,根据一次函数解析式进一步解决相关的一些问题.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去求解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必要性,从而掌握本堂课的基础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图像方法和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掌握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问题才会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关这一方面的题目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其理解才会深刻;同时要以这一部分的知识为载体,结合教材例题,在补充分段图形题,甚至表格题,让学生充分理解用方程的思想去解决函数问题.

(3)需要改进的方面

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鼓励探索方式、表述方式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关注的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水平和解决过程中的表述水平,关注的是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相关问题的提高.教学中可通过学生对“做一做”的探究情况和学生对反馈练习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认识状况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水平.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7.3 平行线的判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活动内容:

回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师: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来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

况下互相平行呢?

生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

生2: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师:很好.这些判定方法都是我们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到的.

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

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是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公理.那其他的三个真命题如何证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

活动目的: 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下一步顺利地引出新课埋下伏笔.

教学效果:

由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回忆起这些知识.

第二环节: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

活动内容:

① 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师:这是一个文字证明题,需要先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所以根据题意,可以把这个文字证明题转化为下列形式:

如图,已知,∠1和∠2是直线a 、b 被直线c 截出的同

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 ∥b .

如何证明这个题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师生分析:要证明直线a 与b 平行,可以想到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来证明.这时从图中可以知道:∠1与∠3是同位角,所以只需证明

123a b c

∠1=∠3,则a与b即平行.

因为从图中可知∠2与∠3组成一个平角,即∠2+∠3=180°,所以:∠3=180°-∠2.又因为已知条件中有∠2与∠1互补,即:∠2+∠1=180°,所以∠1=180°-∠2,因此由等量代换可以知道:∠1=∠3.

师:好.下面我们来书写推理过程,大家口述,老师来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说明:符号“∵”读作“因为”,“∴”读作“所以”)

证明:∵∠1与∠2互补(已知)∴∠1+∠2=180°(互补定义)∴∠1=180°-∠2(等式的性质)∵∠3+∠2=180°(平角定义)

∴∠3=180°-∠2(等式的性质)

∴∠1=∠3(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这样我们经过推理的过程证明了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这个真命题称为: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这一定理可简单地写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注意:(1)已给的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定理.(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在初学证明时,要求把根据写在每一步推理后面的括号内.

②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小明用下面的方法作出了平行线,你认为他的作法对吗?为什么?(见相关动画)

生:我认为他的作法对.他的作法可用上图来表示:∠CFE=45°,∠BEF=45°.因为∠BEF与∠FEA组成一个平角,所以∠FEA=180°-∠BEF=180°-45°=135°.而∠CFE与∠FEA是同旁内角.且这两个角的和为180°,因此可知:CD∥A B.

师:很好.从图中可知:∠CFE与∠FEB是内错角.因此可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下面我们来用规范的语言书写这个真命题的证明过程.

师生分析: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求证:a∥b

证明:∵∠1=∠2(已知)∠1+∠3=180°(平角定义)

∴∠2+∠3=180°(等量代换)∴∠2与∠3互补(互补的定义)∴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这样我们就又得到了直线平行的另一个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借助“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公理,你还能证明哪些熟悉的结论呢?

生1:已知,如图,直线a⊥c,b⊥c.求证:a∥b.

证明:∵a⊥c,b⊥c(已知)

∴∠1=90°∠2=90°(垂直的定义)

∴∠1=∠2(等量代换)

∴b∥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生2:由此可以得到:“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棒.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熟悉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活动目的: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平行线判定的证明,使学生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推导出的另两个判定定理,并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格式.

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有了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对几何证明题的格式有所了解,今天的学习只不过是将原来的零散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学生的认识更提高一步.

第三环节:反馈练习

活动内容:

课本第231页的随堂练习第一题

活动目的: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让教师能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以便调整前进.

教学效果:

由于此题只是简单地运用到平行线的判定的三个定理(公理),因此,学生都能很快完成此题.

第四环节:学生反思与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①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同学们来归纳一下完成下

表:

②由角的大小关系来证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数”与“形”的关系;而应用这些公理、定理时,必须能在图形中

准确地识别出有关的角.

③注意:证明语言的规范化.推理过程要有依据.

活动目的:

通过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归纳,使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升华,再一次体会证明格式的严谨,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

教学效果:

学生充分认识到证明步骤的严密性,对平行线判定的三个定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课后作业:课本第232页习题6.4第1,2,3题

思考题:课本第233页习题6.4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

教学反思

平行线是众多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主要借助角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即通过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否,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些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关系展开。

19.2.2_一次函数(第3课时)-公开课-优质课(人教版教学设计精品)

19.2.2一次函数(第3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初步应用一次函数有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内容解析 在已知函数类型的情况下,可以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确定解析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出函数解析式,这种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待定系数法是求函数解析式的常用方法,在今后的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根据图象求出函数解析式,可以克服由函数图象得到的结论不够精确的缺点,通过把图象特征解释为变量的对应关系,从而使得函数的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既有直观的一面,又能精确细致地进行数量描述,体现出数形结合的强大力量. 函数的核心价值是用来描述和研究运动变化过程,在用函数研究运动变化过程中,往往是先根据运动变化过程确定变量的部分对应值,在坐标平面上画出这些对应值相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看看可能是什么类型的函数,再设出函数解析式,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解析式,研究函数的图象性质并用于解决问题;或者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函数解析式,研究函数的图象性质,并解决问题. 在求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运动变化规律的不同,对函数关系分段描述,即在自变量不同的取值范围,求出不同的函数表达式,这就是分段函数.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初步了解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2)了解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能初步应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2.目标解析 目标(1)的要求:要求学生知道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只需一个条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目标(2)的要求:知道能综合运用不同的一次函数表示对应关系分段变化时的变量变化

《一次函数》教案

《一次函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3、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得到函数关系式这一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中有关的图片,如弹簧、橡皮筋等等的实物,请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承接上节课函数的关系,让同学们感受到变量之间关系式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出来的,感受到研究函数的必要性.生活中的实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起到很好的导入新课的效果. 二、探究新知 例1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cm,在弹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kg,弹簧长度y 增加0.5cm.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kg、2kg、3kg、4kg、5kg时的弹簧长度,并填入下表: 例2某辆汽车油箱有汽油60L,汽车每行驶50km耗油6L. (1)完成下表: (3)你能写出剩油量z与汽车形式路程x之间的关系吗? 例3我国自2011年9月1日起,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征收办法规定:月收入低于3500元的部分不收税;月收入超过3500元但低于5000元的部分征收3%的所得税……如果某人月收入

3860元. (1)当月收入大于3500元而又小于5000元时,写出应缴纳所得税y(元)与月收入x (元)之间的关系式. (2)某人月收入为4160元,他应该缴纳所得税多少元? (3)如果某人本月缴所得税19.2元,那么此人本月工资、薪金是多少以元? =+(,k b为常数,k≠0)的形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 kx b b=时,则y是x的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是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0 正比例函数. 三、拓展练习 例1、写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 (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 (2)圆的面积y(厘米2)与它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 (3)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个月后这棵树的高度为y(厘米),则y 与x的关系. 例2:我国自2011年9月1日起,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征收办法规定:月收入低于3500元的部分不收税:月收入超过3500元但低于5000元的部分征收3%的所得税,如某人月收入38 60元,他应缴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为(3860-3500)×3%=10.8(元). (1)当月收入大于3500元而又小于5000元时,写出应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y(元)与月收入x(元)之间的关系式. (2)某人月收入为4160元,他应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多少元? (3)如果某人本月应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19.2元,那么此人本月工资、薪金收入是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类很有用的函数-一次函数,只要解析式可以表示成y kx b b=时的特(,k b为常数,k≠0)的形式的函数则称为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当0 殊情形. 五、布置作业 习题6.2

【新教材】 新人教A版必修一 函数与方程 教案

2019-2020学年新人教A版必修一函数与方程教案 1.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定义 对于函数y=f(x)(x∈D),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x∈D)的零点.(2)三个等价关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3)函数零点的判定(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2.二次函数y=ax2+bx+c (a〉0)的图象与零点的关系 Δ>0Δ=0Δ〈0 二次函数y=ax2+bx +c(a〉0)的图象 与x轴的交点(x1,0),(x2,0)(x1,0)无交点 零点个数210 概念方法微思考 函数f(x)的图象连续不断,是否可得到函数f(x)只有一个零点? 提示不能. 题组一思考辨析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函数的零点就是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 (2)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函数图象连续不断),则f(a)·f(b)<0.(×) (3)二次函数y=ax2+bx+c(a≠0)在b2-4ac<0时没有零点.(√) (4)f(x)=x2,g(x)=2x,h(x)=log2x,当x∈(4,+∞)时,恒有h(x)〈f(x)

含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攻略

含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攻略 教学目标:①会解含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②能利用换元法解决一些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含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教学难点:换元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引入 课本中的联系,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二.例题讲解 例1:已知方程组 3 2342-=-+=-x y m y x 解x 、y 互为相反数,求m 的值。 思路分析: 方程组是含参数m 的方程组。如果把m 理解成未知数,那么相当于方程组中含有三个未知数,那基本思路是消元,有两种种方法:消x ,消y 。如果观察方程组中两条式子,可以发现两条式子一加,就可会出现y x +。如果把方程组中的m 理解成是常数,可以先求出含参数的解x 、y ,最后再寻找x 与y 之间的关系。 解法一:消x 解法二:消y 解法三:观察法 (此题中可直接用两式子相加) 解法四:组合法 (x 与y 互为相反数?y x +=0,再将y x +=0与32-=-x y 组成方程组求解) 解法五:直接求解法。 (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x 与y ,再利用“x 与y 互为相反数?y x +=0”,求出m ) 练习配备: ①已知方程组 3 2342-=-+=-x y m y mx 解x 、y 互为相反数,求m 的值。 思路分析:选用哪种解法最简便?解法四:组合法。 ②若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k y x k y x 95=-=+的解也是二元一次方程632=+y x 的解, 求k 的值。 思路分析:此题中方程具有的特点,选用解法五:直接求解法,会比较简单。 小结:对于不同类型的含参数方程,根据方程特点,选择最优解法。 三.例题拓展

最新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0.2一次函数和它的图像公开课优质教案(1)

10.2 一次函数和它地图象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地意义,理解一次 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地概念。 2.初步了解待定系数地方法,根据具体问题地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关系式中地未知系数。 3.经历一般规律地探索,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地概念。 学习难点: 利用待定系数地方法,根据具体问题地条件,确定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关系式中地未知系数。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列高铁列车自北京站出发,运行10km 后,便以300km∕h地速度匀速行驶。如果从运行10km后开始计时,你能写出该列车离开浦东机场站地距离s(单位:米)与时间t(单位:秒)之间地函数关系式吗? 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上节提到地函数y=x-1,y=2x-1,y=2x,s=10+300t,这些函数表达式中自变量是什么,自变量地次数是 多少,有哪些共同特征?它们地一般形式是什么? 根据以上问题能得出一次函数地定义是什么?

形如 y=kx+b(k,b是常数,k≠0) 叫做x地一次函数。特别地,当b=0时,一次函数y=kx也叫做正比例函数,k叫做比例系数。 三、精讲点拨 例1、铜地质量m(单位:g)与它地体积v(单位:cm3)是成正比例地量。当铜地体积v=3cm3时,测得它地质量是m=26.7g (1)求铜地质量m与体积v之间地函数表达式;(2)当铜块地体积为 2.5cm3时,求它地质量。解:(1)因为m与v是成正比例地量, 所以设m=kv,其中k为比例系数。 把v=3,m=26.7 代入, 得 26.7=3k,解得k=8.9.

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教案

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个条件可确定一次函数;能根据所给信息(图象、表格、实际问题等)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一步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经历从不同信息中获取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根据所给信息,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情景中寻找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课件、电脑. 学具:教材、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1、y=2x-3的性质 2、点(2,3)(2,1)(0,3)(3,0)在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上的有() 二导入新课:根据表达式,我们可以说出它的有关性质。如果给你信息,你能否求出函数表达式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结合课本自己完成探究一二三 探究一 某物体沿一个斜坡下滑,它的速度v(米/秒)与其下滑时间t(秒)的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v与t之间的关系式;

(2)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探究二 例1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 (厘米)是所挂物体的质量x (千克)的一次函数,一根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4.5厘米;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千克时,弹簧长16厘米.写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并求出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的长度. 解:设b kx y +=,根据题意,得 14.5=b , ① 16=3k +b ,② 将5.14=b 代入②,得5.0=k . 所以在弹性限度内,5.145.0+=x y . 当4=x 时,5.165.1445.0=+?=y (厘米). 即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长度为5.16厘米. 探究三 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 四自学完以后小组交流展示自学成果,自学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在上面的两个题中,有哪些步骤是相同的,你能否总结出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 求函数表达式的步骤有:1.设一次函数表达式.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有关方程. 3.解方程. 4.把求出的k ,b 值代回到表达式中即可 五练习巩固 : 1.若一次函数b x y +=2的图象经过A (-1,1),则=b ,该函数图象经过点B (1, )和点C ( ,0). 2.如图,直线l 是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象,填空:

教学案例《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案例 肃南一中程斌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I必修本(A版)》第94-95页的第三章第一课时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的零点。 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既是初等数学的基础,又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连接纽带。在现实生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今天,函数与方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再加上函数与方程还是中学数学四大数学思想之一,因此函数与方程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就本章而言,本节通过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研究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以及根的个数的判断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它既揭示了初中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也引出对函数知识的总结拓展。之后将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在利用二分法解方程中(3.1.2)加以应用,通过建立函数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3.2)更全面地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渗透“方程与函数”思想。 总之,本节课渗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程与函数”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好本节课可以为学好中学数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因此教好本节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地理位置:学生大多来自基层,学生接触面较窄,个性较活跃,所以开始可采用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数学基础的差异不大,但进一步钻研的精神相差较大,所以可适当对知识点进行拓展。 程度差异性:中低等程度的学生占大多数,程度较高的学生占少数。 知识、心理、能力储备: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现在基本会画简单函数的图象,也会通过图象去研究理解函数的性质,这就为学生理解函数的零点提供了帮助,初步的数形结合知识也足以让学生直观理解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因此从学生熟悉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入手介绍函数的零点,从认知规律上讲,应该是容易理解的。再者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对于它根的个数以及存在性学生比较熟悉,学生理解起来没有多大问题。这也为我们归纳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联系提供了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对其他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认识不深(比如三次函数),对于高次方程还不熟悉,我们缺乏更多类型的例子,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函数与方程的内在联系,因此理解函数的零点、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加之函数零点的存在性的判定方法的表示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互动,尽多的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二者的联系,并充分提供不同类型的二次函数和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研讨,从而直观地归纳、总结、分析出二者的联系。 三、设计思想 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严密思考,并从中找到乐趣 教学原则:注重各个层面的学生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 四、教学目标

含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1.在等式y kx b =+中,当6x =时,2y =;当3x =时,3y =.求当3x =-时,y 的值. 2.已知关于x 、y 的方程组37x y ax b y -=??+=?和28 x by a x y +=??+=?的解相同,求a 、b 的值. 3.若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38x y mx ny +=??+=?与方程组14x y mx ny -=??-=? 有相同的解. (1)求这个相同的解; (2)求m n -的值. 4.已知关于x ,y 的方程组431(1)3x y mx m y -=??+-=? 的解满足43x y +=,求m 的值.

5.已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32820 26 x y m x y m +=+ ? ? += ? ① ② 的解满足x y =,求m的值. 6.已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53 3221 x y n x y n += ? ? -=+ ? 的解适合方程6 x y +=,求n的值. 7.若方程组 4 32 ax by x y += ? ? -= ? 与方程组 21 2 x y ax by += ? ? -=- ? 有相同的解,求a,b的值. 8.关于x,y的方程组 2 231 x y m x y m += ? ? +=+ ? 满足5 x y +=,求m的值.

9.解方程组:33522 435 m n m n m n ++++ == - . 10.甲、乙两人同时解方程组 5 213 mx y x ny += ? ? -= ? ① ② 甲解题看错了①中的m,解得 7 2 2 x y ? = ? ? ?=- ? ,乙解题时看错②中的 n,解得 3 7 x y = ? ? =- ? ,试求原方程组的解.

最全-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 数学任课教师:张老师授课时间:年11 月16 日

图像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一般取两个点,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也可叫“两点法”。] 一般的y=kx+b(k≠0)的图象过(0,b)和(-b/k,0)两点画直线即可。 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一般取(0,0)和(1,k)两点。(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条直线。 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 (通常找函数图象与x轴和y轴的交点分别是-k分之b与0,0与b). 2.性质: (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k≠0)。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是过原点。 () () ()3 2 1 . k ? ? ? ? ? < = > < b b b 3. 在一次函数y=kx+b中: 当0 k>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0 b>时,直线交y轴于正半轴,必过一、二、三象限; 当0 b<时,直线交y轴于负半轴,必过一、三、四象限. 当0时,直线交y轴于正半轴,必过一、二、四象限; () () ()3 2 1 . k ? ? ? ? ? < = > > b b b

三、例题讲析 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0,2),且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请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函数解析式: 2、已知关于x、y的一次函数()12 y m x =--的图象经过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第一、三、四象限,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3、函数(0) y kx k k =+≠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4.一次函数21 y x =-的图象大致是()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 y x =+经过() A.第一、二、三象限B.第一、二、四象限 C.第一、三、四象限D.第二、三、四象限 6、如图,直线l上有一动点P(x, y),则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_____。 7、已知f (x)为一次函数。若f (-3)>0且f (-1)=0,判断下列四个式子, 哪一个是正确的?( ) A (A) f (0)<0 (B) f (2)>0 (C) f (-2)<0 (D) f (3)>f (-2) 8、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03) ,与(21),,则这个一次函数y随x的增大而. O x y O x y O x y y x O A.B.C.D.

八年级数学: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实录)

初中数学标准教材 八年级数学: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实录) Mathematics is the door and key to science. Learning mathematics is a very important measure to make yourself rational.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八年级数学: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 实录) 第六章一次函数 4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两个条件确定一个一次函数;一个条件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 2.能由两个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一个条件求出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并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能根据函数的图象,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能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字问题,也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让学生认识数字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根据所给信息. ●教学难点 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三角板 ●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图象的定义,在给定表达式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说出它的有关性质.如果给你有关信息,你能否求出函数的表达式呢?这将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 一、试一试(阅读课文P167页)想想下面的问题。 某物体沿一个斜坡下滑,它的速度v(米/秒)与其下滑时间t(秒 )的关系。 (1)写出v与t之间的关系式; (2)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分析:要求v与t之间的关系式,首先应观察图象,确定它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还是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设函数解析式,再把已知的坐标代入解析 式求出待定系数即可. [师]请大家先思考解题的思路,然后和同伴进行交流. [生]因为函数图象过原点,且是一条直线,所以这是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设表达式为v=kt,由图象可知(2,5)在直线上,所以把t=2,v=5代入上式求出k,就可知v与t的关系式了.解:由题意可知v是t的正比例函数. 设v=kt

高一数学 函数与方程教案

本小节是高中新课程的新增内容,它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体现了函数的思想以及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在内容上衔接了上节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联系,并为数学3中算法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上小节的内容后,对方程的根的存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使用计算器上也不会有任何问题。主要的困难在于对这种算法的理解以及对教材中归纳的使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一般步骤和精确度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设置生动的情境(比如价格竞猜)引入,来帮助学生理解二分法的实质。同时应放慢教学速度,用3课时把这些内容讲清楚。具体课时分布如下:

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表

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辨析、画图,亲身实践,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体会函数知识的核心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详细过程)【环节一:揭示意义,明确目标】揭示本章意义,指明课节目标 教师活动:用屏幕显示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教师活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章函数的应用。通过第二章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而这一章我们就 要运用函数思想,建立函数模型,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为此, 我们还要做一些基本的知识储备。方程的根,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而我 们在初中研究的“方程的根”只是侧重“数”的一面来研究,那么,我们这节 课就主要从“形”的角度去研究“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 教师活动:板书标题(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环节二:巧设疑云,轻松渗透】设置问题情境,渗透数学思想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用屏幕显示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有实根,有几个实根? (1);(2). 学生活动:回答,思考解法。 教师活动:第二个方程我们不会解怎么办?你是如何思考的?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考虑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未知问题已知化,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进而来解决 第二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都习惯性地用代数的方法去解决,我们应该打 破思维定势,走出自己给自己画定的牢笼!这样我们先把所依赖的拐杖丢掉,假 如第一个方程你不会解,也不会应用判别式,你要怎样判断其实根个数呢? 学生活动:思考作答。 教师活动:用屏幕显示函数的图象。 学生活动:观察图像,思考作答。 教师活动:我们来认真地对比一下。用屏幕显示表格,让学生填写的实数 根和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 学生活动:得到方程的实数根应该是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结论。 教师活动:我们就把使方程成立的实数x称做函数的零点. 【环节三:形成概念,升华认知】引入零点定义,确认等价关系 教师活动:这是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板书(一、函数零点的定义:对于函数y=f(x),使方程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教师活动: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零点就是使函数值为0的点? 学生活动:对比定义,思考作答。

含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专题:含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分析:用两个不含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重组,求解得参数。 一、同解问题 例 1:已知关于 x,y 二元一次方程组 x y 1 4x ay 的解是二元一次方程 3 x y 3的解,求a 的值。 变式 1:已知方程组 2x 3y 3x 5y 的解适合 x 2 8 ,求 m 的值 . 例 2 :已知二元一次方程组 4x y 5 mx ny 3 的解和 的解相同,求 3x 2y 1 mx ny 1 m,n 的值。 变式 2:已知二元一次方程组 4x y 5 的解和 mx ny 3 3x 2y mx ny 1 1 的解相同, m,n 的值。 、解的性质 例 3 :已知关于 x,y 二元一次方程组 4x 3y 7 的解 x,y 的值互为相反数,求 k 的值。 kx (k 1)y 3

x 看错了方程②中的b ,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x :.试计算a 2017 (和严的值. 变式4:若方程组 3x y k 1的解x,y 满足o x y 1,求k 的取值范围。 x 3y 3 分析:观察方程组和所求式子的结构共性,把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参数作整体化处理 三、错解问题 例4:甲乙两人同时解关于 x, y 的方程组 ax y 3 ,甲看错了 b ,求得的解为 2x by 1 的解为x 1 ,你能求出原题中的 a,b 的值吗? y 3 分析:将解代入没看错的方程 变式5:甲、乙两人共同解方程组 ax 4x 5y by 1 5①,由于甲看错了方程①中的a ,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3;乙 变式3 :已知方程组 y 2k 3y 1 5k 的解x 与y 的和是负数,求 k 的取值范围。 1 ,乙看错了 1 a ,求得

《一次函数》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0)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一次函数 13.2 一次函数名师教案2 沪科 版 教学目标 1.掌握一次函数y=kx+b(k≠0)的性质. 2.能根据k与b的值说出函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一次函数中k与b的值对函数性质的影响; 2.结合图象体会一次函数k、b的取值和直线位置的关系,提高数形结合能力. 教学难点 一次函数k、b的取值和直线位置的关系,数形结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究 观察前面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发现规律: 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左上升,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下降,由此填出: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具有如下性质: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

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 。 下面,我们把一次函数中k 与b 的正、负与它的图象经过的象限归纳列表为: 三.例题与练习 例1 已知一次函数y =(2m -1)x +m +5,当m 是什么数时,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分析 一次函数y =kx +b (k ≠0),若k <0,则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解 因为一次函数y =(2m -1)x +m +5,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所以,2m -1<0,即2 1

2019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课程要求 本章通过学习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些函数模型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到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能初步运用函数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1 .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懂得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与根的个数,通过具体的函数例子,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 根据函数图象,借助计算器或电脑,学会运用二分法求一些方程的近似解,了解二分法的实际应用,初步体会算法思想. 3. 借助计算机作图,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关系 . 4. 收集现实生活中普遍使用几种函数模型的案例,体会三种函数模型的应用价值,发展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 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 1. 教材高度重视函数应用的教学,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比如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图象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 2. 教材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二分法,让学生初步体会算法思想, 以及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此外, 还渗透了配 方法、待定分数法等数学思想方法. 3.教材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本章教学中的作用,比如,利用计算机创设问题情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描绘、比较三种增长模型的变化情况,展示log x a a x a 与随的不同取值而动态变化的规律,形象、生动,利于学生深刻理解. 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教材安排了“阅读与思考”的内容,肯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材料,增强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探究精神,提高数学素养. 5.本章最后安排了实习作业,学生通过作业实践,体会函数模型的建立过程,真实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师可指导学生分组完成,并认真小结,展示、表扬优秀的作业,并借以充实自己的教学案例 .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安排建议 全章教学时间约需9课时. 3.1 函数与方程 3课时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4课时 实习作业 1课时

二元一次方程(组)含参问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含参问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经常会出现含有参数的题目,在解决这类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未知数?什么是参数?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元”就是未知数的意思,所谓的“二元”就是两个未知数,我们常用x 、y 、z 来表示。一般来说,初中阶段提及的整式方程或分式方程中,除了未知数以外的字母我们一般把它看作常数(即参数),我们常用m 、k 等表示。 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含参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根据定义求参数 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含两个未知数且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的方程。即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的方程就是二元一次方程:①含两个未知数;②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③等号的左边和右边都是整式。 例题1、若方程2 1 221=++-m n m y x 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______. 例题2、已知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 ,6342232=++---n m y n m 则m=_______. 备注:除了要满足次数为1,还要满足系数不能为0. 2. 同解类问题 什么是同解?两个方程组一共含有四个一元二次方程,这四个方程的解相同。 例:已知x 、y 的方程组???-=+=-1332by ax y x 和方程组? ??=+=+3321123by ax y x 的解相同,求a 、b 值。 3.用参数表示方程组的解类问题

已知方程组?? ?=+=-k y x k y x 232的解满足x+y=2,则k=________. 4.错解类问题 遇到错解类问题怎么处理?不要讲解代入看错的方程里,代入另外一个方程中去。 例:小明和小红同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2(1)1(16ay bx by ax ,小明把方程(1)抄错,求得解为???=-=3 1y x ,小红 把方程(2)抄错,求得解为? ??==23y x ,求a 、b 的值。 5. 整体思想类 在做一元二次方程组的题目前,先要观察方程组的特点,不要急于直接用参数表示未知数,看一下将两个方程相加或者相减能不能得到我们需要的结论。 例:已知方程组? ??+=++=+15252k y x k y x 的解互为相反数,求k 的值。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教案

4.4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2.了解两个条件确定一个―次函数;一个条件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待定系数法的运用过程,提高研究数学问题的技能. 2.能根据函数的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具体感知数形结合思想在一次函数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也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难点: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 1.复习:画出函数y=3x,y=3x-1的图象. 2.反思:你在作这两个函数图象时,分别描了几个点? 你为何选取这几个点? 可以有不同取法吗? 3.引入新课: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在给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前提下,可以说出它的图象特征及有关性质;反之,如果给你信息,你能否求出函数的表达式呢?这将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设直线的表达式是y=kx+b,因为此直线经过点P(-20,5),Q(10,20),因此将这两个点的坐标代入,可得关于k、b的方程组,进而确定了k、b的值,确定了表达式.(写出解答过程)

2.反思小结: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一个条件,确定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两个条件. 初步运用,感悟新知. 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3,5)和(-4,-9),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设这个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b. ∵y=kx+b的图象过点(3,5)和(-4,-9). ∴这个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2x-1. 像这样先设出函数表达式,再根据条件确定表达式中未知数的系数,进而求出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叫作待定系数法. 例题解析 例1 温度的测量有两种: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水的沸点温度是100℃,用华氏温度测量为212℉;水的冰点温度是0℃,用华氏温度测量为32 ℉.已知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的关系近似地为一次函数关系,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把华氏温度换算成摄氏温度? 例2 某种拖拉机的油箱可储油40L,加满油并开始工作后,油箱中的剩余油量y(L)与工作时间x(h) 之间为一次函数关系,函数图象如图. (1)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 (2)一箱油可供拖拉机工作几小时? 三、综合运用 1.若一次函数y=3x-b的图象经过点P(1,-1),则该函数图象必经过点( ) A.(-1,1) B.(2,2) C.(-2,2) D.(2,-2) 2.若直线y=kx+b平行于直线y=3x+2,且在y轴上的截距为-5,则k=_____,b=______.3.写出两个一次函数,使它们的图象都经过点(-2,3).

含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含参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方程组的基础,是学习一次函数的基础,是中考和竞赛的常见的题目,所以这一部分知识非常重要。现选取几道题略作讲解,供同学们参考。 一、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相同的解,求参数值。 例:已知方程 与 有相同的解, 则a 、b 的值为 。 略解:由(1)和(3)组成的方程组? ??=-=+5235y x y x 的解是 ? ??-=+=21y x 把它代入(2)得 a=14;把它代入(4)得b=2。 方法:是找每个方程组中都是已知数的方程组成新的方程组,得到的解,即是相同的解,再代入另一个方程,从而求出参数的解。 二、根据方程组解的性质,求参数的值。 例2:m 取什么整数时,方程组的解是正整数 略解:由②得x=3y 2×3y-my=6 y=m -66 因为y 是正整数,x 也是正整数所以6-m 的值为1、2、3、6;m 的值为0、3、4、5。 方法:是把参数当作已知数求出方程的解,再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参数的值。 三、由方程组的错解问题,示参数的值。 例3:解方程组???=-=+872y cx by ax 时,本应解出???-==2 3y x 由于看错了系数c,从而得到解? ??=-=22y x 试求a+b+c 的值。 方法:是正确的解代入任何一个方程当中都对,再把看错的解代入没有看错的方程中去从而,求出参数的值。8273=-?-?)(c 2-=c 把???-==23y x 和???=-=2 2y x 代入到ax+by=2中,得到一个关于a 、b 的方程组。 (1) (2) ???=+=+4535y ax y x (3) (4) ???=+=-1552by x y x ① ② ???=-=-0362y x my x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教案

《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个条件可确定一次函数;能根据所给信息(图象、表格、实际问题等)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一步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经历从不同信息中获取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会根据条件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 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方程以及数形结合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内容:提问: (1)什么是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3)一次函数具有什么性质? 目的: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相关知识,温故而知新. 二、初步探究 内容1: 展示实际情境 实际情境:假定甲、乙二人在一项赛跑中路程y与时间x 的关系如图所示.

(1)这是一次多少米的赛跑? (2)甲、乙二人谁先到达终点? (3)甲、乙二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4)求甲、乙二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目的:利用函数图象提供的信息可以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掌握确定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即待定系数法,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确定正比例函数只需一个条件.情景一、二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选取,情景二几个问题有一定的梯度,学生可能更易写出函数关系式. 教学注意事项:学生可能会用图象所反映的实际意义来求函数表达式,如先求出速度,再写表达式,教师应给予肯定,但要注意比较两种方法异同,并突出待定系数法. 内容2: 想一想: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 目的: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加以归纳总结.这个问题涉及到数学对象的一个本质概念——基本量.由于一次函数有两个基本量k 、b ,所以需要两个条件来确定. 三、深入探究 内容1: 例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 (厘米)是所挂物体的质量x (千克)的一次函数,一根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4.5cm ;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kg 时,弹簧长16cm .写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并求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kg 时弹簧的长度. 解:设b kx y +=,根据题意,得 14.5=b ,① 16=3k +b ,② 将5.14=b 代入②,得5.0=k . 所以在弹性限度内,5.145.0+=x y . 当4=x 时,5.165.1445.0=+?=y (厘米). 即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长度为5.16厘米. 目的: 引例中设置的是利用函数图象求函数表达式,这个例子选取的是弹簧的一个物理现象,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情景中获取信息求一次函数表达式,进一步体会函数表达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很好的数学模型.这道例题关键在于求一次函数表达式,在求出一般情况后,第二个问题就是求函数值的问题可迎刃而解. 教学注意事项: 学生除了从函数的观点来考虑这个问题之外,还有学生是用推理的方式:挂3千克伸长了1.5厘米,则每千克伸长了0.5厘米,同样可以得到y 与x 间的关系式.对此,教师应给予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年级八年级课题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课型新授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1.用一次函数观点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2.用一次函数的方法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3.加深理解数形结合思想。 过程 方法 学习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方程的方法,初步感受用全面的观点处理局部问题的思 想。 情感 态度 经历了方程与函数关系问题的探究过程,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辩 证思想。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问题1:解方程2x+20=0 问题2:当x为何值时,函数y=2x+20的值为0? 问题3:画出函数y=2x+20的图象,并确定它与x轴的交点 思考:问题1、2有什么关系? 问题1、3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探究 1.针对以上思考、讨论后,师生归纳 2.问题拓展,形成规律 (1)方程ax+b=0(a,b为常数,a≠b的解是_____ (2)当x_____时,一次函数y=ax+b( a≠0)的值为0?(3)直线y=ax+b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 3.知识点归纳 4.归纳结论 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化为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一次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自变量的值。 从图象上看,求直线y=ax+b与x轴的交互的横坐标 三、课堂训练 1.根据表格填空 序号一元一次方程的一次函数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完成画图,相互交 流结果 问题1解方程x=– 10 问题2可以通过解 方程2x+20=0得 x=-10 因此问题1、2是同 一个问题的两种不 同表达方式 从“数”角度看问题 1议程的解为x=-10 从“形”角度看直线 y=2x+20与x的交点 (-10,0)也就是方程 2x+20=0的解是 x=-10 学生在此活动中,体 会一次函数与一元 一次方程在数和形 两方面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特 殊事例中寻找一般 规律,进而总结出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 次方程的内在联 系,学生通过自主 合作分析思考,归 纳,概括出定理的 关系 直接出示问题, 便于学生快速 思考,减少干扰 通过活动逐步 学会从特殊到 一般的归纳概 括能力,进一步 认识函数与一 元一次方程的 内在联系 通过这一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