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腹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全腹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全腹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全腹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6-12-23T15:07:18.6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3期作者:周智 [导读] 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45例肝癌患者,初诊时采取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复诊采取低剂量轴位扫描,比较两组CT图像质量、噪声水平及辐射剂量差异。结果:两组 CT图像质量评分、平扫噪声、静脉期噪声、动脉期噪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常规组ED为(5.73±0.35)mSv,低剂量组为(3.53±0.23)mSv,低剂量组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于肝癌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层螺旋CT,低剂量,肝癌 肝癌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居各癌肿前列,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CT在肝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多层螺旋CT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可为临床提供更为确切的诊断信息,故成为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但传统CT诊断时辐射剂量较高,高剂量的X射线电离辐射诱发的生物效应可对人体形成损害[2]。故如何降低CT辐射剂量,同时又可保证图像质量是CT技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45例肝癌患者,分别对比其初诊时的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结果及复诊时的低剂量轴位扫描结果,以探讨低剂量扫描技术代替常规剂量CT扫描的可行性,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45例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39例,女6例,年龄42~77岁,平均(51.7±3.6)岁;体重46~78kg,平均(61.5±5.6)kg。患者初诊及复诊时身高、体重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扫描方法 扫描仪器采用东芝Aquilion16排CT机,对比剂选用碘普罗胺,碘含量300mg/ml,注射流速控制在3ml/s,总剂量94~98ml。初诊时患者采取常规螺旋CT扫描,管电压120kV,噪声指数(NI)9,螺距0.984:1,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5.0mm。复诊时患者采取低剂量轴位扫描,管电压120kV,NI=9,准直器宽度40mm,层厚5.0mm。每例患者均采取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扫描范围自肝脏上缘至第4腰椎下缘。在注射对比剂前先进行平扫,动脉期扫描时利用对比剂追踪软件,将腹主动脉上缘设为兴趣区,自动触发阀值设为180HU,扫描前先延迟5s左右,静脉期扫描应在动脉期扫描结束30s后进行。 1.3 观察指标 1.3.1 图像质量 图像质量总分5分,图像伪影或噪声过大无法诊断者,记1分;图像质量较差,存在严重伪影或噪声影响诊断者,记2分;图像质量一般,有一定伪影或噪音但对诊断没有影响者,记3分;图像质量较好,噪声与伪影均较少者,记4分;图像细腻清晰,无噪声及伪影,记5分。 1.3.2 CT值 动脉期测量肝门层面腹主动脉CT值,平扫、静脉期测量脾脏CT值,感兴趣区面积100mm2,测3次,并以CT值标准差作为图像噪声值。 1.3.3 射线剂量 记录CT机自动生成的CT剂量指数(CTDI)以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DLP×C,C是有效剂量权重因子,腹部C 为0.015,计算各组ED值。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结果 两组CT图像质量评分、平扫噪声、静脉期噪声、动脉期噪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常规组ED为(5.73±0.35)mSv,低剂量组为(3.53±0.23)mSv,低剂量组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随着CT的广泛使用,其引发的辐射剂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指出,每提高1mSv辐射剂量即可增加1/20000致癌风险。故如何在满足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使CT检查辐射剂量最小化成为国内外放射学领域研究的方向[3]。CT扫描辐射剂量主要取决于设备自身质量与固有的性能,CT扫描参数设置与技术操作因素,受检者条件这3个方面。 目前常用的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主要是降低电压或管电流、增加螺距等[4]。有关临床研究显示,X线剂量和管电压平方值呈正比,故降低管电压可降低辐射剂量,且对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不过也有研究表明,降低管电压对降低辐射剂量效果有限,且降低管电压相对于降低管电流可产生更多的噪声,不利于诊断。本研究采取的管电压为120kV。降低管电流相对于管电压而言,操作起来更易于调节。不过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应用、损伤、修复第三节复习思考题 (一)试卷一 1、A样选择题 (1)、水样变性是细胞损伤最常见的一种早期的表现,请指出下列因素中那一项与水样变性的发生无关?( ) A.脂蛋白合成障碍 B.ATP产生减少 C.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 D.线粒体损伤 E.细胞内钾离子外逸 (2)、下列关于“营养不良性钙化”的陈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体内钙、磷代谢异常,钙盐主要沉淀在组织内 B.体内钙、磷代谢异常,钙盐主要沉淀在变性、坏死组织内 C.体内的钙磷代谢正常,钙磷主要沉淀在正常组织内 D.体内的钙磷代谢正常,钙盐只要沉淀在变性、坏死组织内 E.由全身钙、磷代谢失调所致 (3)、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称之为( ) A.转化 B.分化 C.退化 D.化生 E.再生 (4)、位于皮肤或黏膜的坏死灶,脱落后可形成缺损。若缺损深达皮肤下或黏膜下,则称之为( ) A.空洞 B.糜烂 C.溃疡 D.窦道 E.瘘管、 (5)、脂肪坏死常见于( )

A.肝脂肪变性 B.高脂血压 C.急性胰腺炎 D.糖尿病E脂肪心(6)、肠上皮化生是指( ) A.呼吸道上皮转变为肠粘膜上皮 B.肠上皮转变为胃粘膜上皮 C.肠粘膜上皮转变为其他上皮 D.胃粘膜上皮转变为肠粘膜上皮 E.原来无上皮的部位出现肠粘膜上皮 (7)、细胞坏死主要表现在(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器 E.核仁(8)、急性肠扭转最可能引起( ) A.干性坏死疽 B.湿性坏疽 C.气性坏疽 D.脂肪坏死 E.钙化(9)、Mallory小体形成与下列哪种细胞器有关( ) A.核蛋白体 B.线粒体 C.内质网 D.高尔基体 E.以上皆不是(10)、组织创伤由结缔组织取代的过程称( ) A.优化 B.完全性再生 C.不典型增值 D.不完全性再生 E.异性增生 (11)、肉芽组织中一般没有( ) A.单核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神经纤维 D.胶原纤维 E.外源性异物 (12)、下列各种细胞再生能力最差的是( ) A.表皮细胞 B.平滑肌细胞 C.血管内皮细胞 D.肾小管上皮细胞 E.脂肪细胞

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25T15:33:20.7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史曙光[导读] 腹部疝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综合各种因素。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连云港22200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腹部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采用螺旋CT进行扫描诊断,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按照疝的位置不同,有23例腹股沟区疝,7例腹壁切口疝,9例腹腔内疝,4例外伤性腹壁疝,3例脐疝以及4例闭孔疝,经手术验证结果与之符合。腹股沟区疝在患者发生疝的具体位置中比例最高,且与其他位置相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存在肠梗阻表现,腹部疝内容物全部为小肠,其中腹水33例,血管和肠系膜改变3例,主要表现为血管显著增粗、肠系膜水肿以及疝方向不断展开等。结论: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显示出临床中较难发现的隐秘腹部疝,还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小肠的存活情况,并且其操作方法简捷迅速、没有创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部疝;螺旋CT;临床效果 腹部疝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综合各种因素,使得腹腔内组织或脏器经先天或后天薄弱曲、间隙、裂孔进入另一部位而导致,该病起病急骤,且病情发展迅速,会诱导发生肠梗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1]。因此,在术前及时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可以降低误诊率,提升治疗效果及预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逐渐成为了临床诊断腹部疝的主要方法。本次研究特对我院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的相关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腹部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38.5±6.1)岁;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7天。其中急性发作性腹痛28例,发作性腹痛22例。所有患者均充分了解此次研究的目的及方法,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在患者发病后1-7天内采用螺旋机对其进行扫描诊断,具体扫描范围如下:从隔上起到趾骨联合下缘,其中平扫7例,平扫双期增强扫描43例。在进行CT扫面前静脉滴注100-150ml的碘海醇,使肠腔充盈,确保诊断的准确性。首先取患者仰卧位进行定位片扫描,然后按照患者不同的病变部位扩大扫描区域。整个扫描过程时长约在10-20s。扫描过程中应对患者腹壁菲薄区域充分的显示,并明显展示出疝和疝口的具体位置、大学及内容物等。患者腹壁外突出的腹部囊袋块状影密度和软组织块边界光滑度,均于疝内容物有关[3]。对于组织结构在增强扫描中仍有疑问的患者,可区分各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加以显示,从而为腹部疝的准确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1.3观察指标 临床诊断中,对患者疝的具体位置及内容物进行观察,在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中,全部患者的疝内容物都为小肠;其次对患者的肠梗阻表现进行观察,以根据肠梗阻的具体表现确定疝的位置;然后还应关注患者肠壁增厚的情况;并观察患者病变肠壁有否强化异常等临床表现的出现;最后还应对患者的肠系膜和血管改变情况等进行密切关注,以为临床诊断腹部疝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1.4数据统计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实验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并将各组间的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得到了准确诊断。按照疝的位置不同,有腹股沟区疝23例,腹壁切口疝7例,腹腔内疝9例,外伤性腹壁疝4例,脐疝3例以及闭孔疝4例,经手术验证结果与之符合。腹股沟区疝在患者发生疝的具体位置中比例最高,且与其他位置相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肠梗阻表现,腹部疝内容物全部为小肠,其中腹水33例,血管和肠系膜改变3例,主要表现为血管显著增粗、肠系膜水肿以及疝方向不断展开等。 3讨论 腹部疝是临床中造成疝源性肠梗阻最为主要的原因,该病在临床中发生率仅有0.2%-0.9%,虽然发病率并不高,但该病发病急骤,且病情发展迅速,若诊断被延误,则会导致肠纹变窄并且增加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可能,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出现休克甚至死亡[4]。且腹部疝的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没有明显典型的临床症状,为临床诊断增加了难度。 在以往临床中,使用X线检查诊断时,仅可以显示肠管扩张和液平面等肠梗阻征象,而很难明确腹部疝的具体病因、疝出的肠管及病变肠管的血供状况等方面[4]。而螺旋CT可以克服X线检查中所存在的困难,因此,现今螺旋CT已逐渐成为检查腹部疝的主要影像方法,其具有操作简捷、扫描迅速、图像层厚薄以及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图像后处理功能也十分强大,临床用于腹部疝诊断,不仅可以发现位置较为隐蔽的疝,还能够将腹部疝的病因、具体部位、大小和内容物等分析出来,而且,螺旋CT能够对疝内小肠有否纹窄或坏死进行提示[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螺旋CT确诊有腹股沟区疝23例,腹壁切口疝7例,腹腔内疝9例,外伤性腹壁疝4例,脐疝3例以及闭孔疝4例,经手术验证结果与之符合,表明螺旋CT能够明确将腹部疝进行分型。 综上所述,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显示出临床中较难发现的隐秘腹部疝,还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小肠的存活情况,并且其操作方法简捷迅速、没有创伤。患者在进行检查前不用做特殊准备,就能快速扫描,且结果十分准确,有效提高了腹部疝诊断的准确率,为后期治疗及预后提供了有效依据。未来,随着螺旋CT技术的不断提升及其设备的不断改进,必然会使得螺旋CT在腹部疝的诊断中更为重要,成为其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宏华.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47-48.

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

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 影像解剖及概述 肠系膜由双层腹膜构成,包括小肠系膜、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和阑尾系膜。其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网、神经丛、脂肪、纤维组织及间皮巨噬细胞,还可能含有某些胚胎组织结构残余。小肠系膜是腹膜的宽阔的扇形反折,将空肠和回肠连接到腹后壁。 肠系膜在CT图像中表现为:小肠袢中央含脂肪的区域,内部可见明显的圆形或线样高密度空肠或回肠血管。通常还可以发现直径小于1cm的淋巴结。正常肠系膜脂肪的密度类似于皮下脂肪(-100~-160HU)。横结肠系膜CT上表现为从胰腺勾突延伸到结肠壁边缘的含脂肪区。乙状结肠系膜起自盆腔后壁,内含乙状结肠和直肠上血管。由于肠系膜内含有丰富脂肪,除了在极度消瘦的病人中,CT几乎能显示所有的肠系膜异常。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肠系膜结构扭曲,肠系膜血管边界不清。口服对比剂有助于区分肠管和肠系膜肿物。MRI: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脂肪抑制T1WI梯度回波图像能较好显示肠系膜病变。但是肠管运动和呼吸运动会影响图像质量,需要应用胃肠道低张药物(肌肉或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及呼吸门控成像。 在肠系膜病变中可以看到的异常CT表现有:软组织密

度肿块、小结节、脂肪密度轻度增高(水或血液进入脂肪组织)、脂肪坏死(坏死越彻底其密度值越接近水)、纤维索条影、钙化、脂肪环征、肠系膜血管的充盈缺损等。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病理特点,也提示者不同的疾病过程。 炎性病变 多普勒超声能判断肠炎性病变是活动期还是静止期。CT 能通过观察肠壁的强化行为监控活动性炎症或充血的肠段。受累肠管的供血血管可能会扩张,导致血供增加。即使供血血管的大小和形态没有发生改变之前仍可以通过肠管的强 化和灌注特点来判断肠壁是否充血。 ①炎性肠系膜水肿:CT表现为肠系膜水肿增厚、可见散在条片状影、肠系膜脂肪密度增加,节段性肠系膜血管边界不清,腹膜后脂肪相对正常。当发现肠系膜水肿时要特别注意肠系膜根部,以除外局部肿瘤阻塞肠系膜血管导致的继发性水肿。鉴别:肠系膜广泛转移。 ②系膜间脓肿:脓肿早期平扫为软组织密度样肿块增强无强化。当脓肿液化坏死后由结缔组织包绕。平扫脓肿中心为低密度周边密度较高,增强可见环状强化。邻近血管受压移位,部分可见气体密度。 ③肠系膜脂膜炎:是肠系膜特发性慢性炎症,常常累及肠系膜尤其是其根部,有时也累及结肠系膜。主要导致肠系膜收缩和缩短,引起小肠扭转和固定。肠系膜脂膜炎表现为

腹膜腔的解剖

腹膜和腹膜腔 一、腹膜的结构和功能概述 腹膜peritoneum属于浆膜,由对向腹膜腔表面的间皮及其下面的结缔组织构成,覆盖于腹、盆腔壁的内面和脏器的外表,薄而透明,光滑且有光泽。依其覆盖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壁腹膜parietalperitoneum或腹膜层和脏腹膜visceralperitoneum或腹膜脏层。前者被覆于腹壁、盆壁和膈下面;后者包被脏器,构成脏器的浆膜。两者互相延续构成腹膜囊。男性腹膜囊是完全封闭的,女性由于输卵管腹腔口开口于腹膜囊,因而可经输卵管、子宫和阴道腔而与外界相通。腹膜脏层与脏层,脏层与壁层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叫做腹膜腔peritonealcavity。腹膜腔内含少量浆液,有润滑和减少脏器运动时相互摩擦的作用。(图8-10)。 腹膜除对脏器有支持固定的作用外,还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正常情况下腹膜可分泌少量浆液,以润滑脏器表面,减少它们运动时的摩擦。由于腹膜具有广阔的表面积,所以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在病理情况下,腹膜渗出增加则可形成腹水。 腹膜具有较强的修复和愈合能力。因而在消化道手术中浆膜层的良好缝合可使接触面光滑,愈合速度加快,且减少粘连。如果手术操作粗暴,腹膜受损则术后并发粘连。由于腹膜具有这一特征,腹膜还具有防御机能,一方面其本身具有一些防御或吞噬机能的细胞,另一方面,当腹腔脏器感染时,周围的腹膜形成物尤其是大网膜可迅速趋向感染病灶,包裹病灶或发生粘连,使病变局限不致迅速蔓延。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根据脏器表面被腹膜覆盖的多少可将腹、盆腔脏器分为三种类型(图8-11):

图8-10腹膜及腹膜腔(矢状面) 图8-11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1.腹膜内位器官:这些器官几乎全部为腹膜所包被,如胃、空肠、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 2.腹膜间位器官:器官的大部分或三面均为腹腊所覆盖者,叫腹膜间位器官,如肝、胆囊、升结肠和降结肠、子宫和膀胱等。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8-08-06T14:44:15.3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7期作者:陆泓宇李天纵(通讯作者)王媛杨扬[导读] 作为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肝癌属于肝脏之间叶组织的肉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贵州省人民医院放射科贵州贵阳550002; 贵州省智能医学影像分析与精准诊断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共50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例数为25例,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发射剂量、CT图像评分。结果观察组多层螺旋CT低剂量发射剂量小于对照组(1.76±0.134.97±0.31)mSv,差异值为 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CT图像评分与对照组无太大差距(5.22±0.64VS5.12±0.32)分,差异值为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技术先相比,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发射剂量不仅小,利于减少机器对患者身体的辐射,而且CT图像评分与CT常规剂量技术毫无太大图像质量问题,该扫描方式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只等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癌;多层螺旋CT低剂量;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腹部;影像学 前言 作为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肝癌属于肝脏之间叶组织的肉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目前,临床采用传统X线检查,但由于此种检查方式会给人体其他良好器官带来一定的辐射危害,且检查费用较高,而多层螺旋CT低剂量检查剂量较少,逐渐代替传统传统X线检查[1-2]。笔者随机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共50名作为本次探究的对象,旨在探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共50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例数均等。纳入标准:均取得全部患者同义,并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拒绝参加实验者,中途退出实验者。对照组中,男性为13例,女性为13例;年龄为49~75岁,平均年龄为(51.29±1.32)岁;病程为3~12个月,平均病程时间为(4.69±1.23)个月。观察组中,男性为14例,女性为11例;年龄为52~76岁,平均年龄为(53.64±1.27)岁;病程为4~13个月,平均病程时间为(5.27±1.39)个月。经计算,差异值为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含有可比性。本次探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组织批准。 1.2方法 均给予两组患者进行常规身体检查,正确记录其身体状况数值。CT扫面均由本院专业人员进行对患者扫面。多层螺旋CT采用深圳市一六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安科ANATOM16多层螺旋CT高效快捷全身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检查,型号为:ANATOM16。平扫前全部患者扫部位为:给予全部患者采用仰卧姿势,以及注射碘佛醇之后扫描腹部。采用对比剂跟踪软件进行扫面动脉期,为腹部主动脉上边缘,设置自动触发值为170Hu,扫面时间延迟为6秒,40秒之后再行静脉扫描。 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检查,内容为:调节电流数值为30毫安,电压数值为120千伏,噪声指数为9,重建层厚数值为5毫米,层间距离为5毫米,螺距离为0.9, 机架旋转速度为0.7s/圈,层厚为5毫米,准直器宽度为42毫米。 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设置管电流数值为110毫安,电压数值为120千伏,噪声指数为9,重建层厚数值为5毫米,层间距离为5毫米,螺距离为0.9, 机架旋转速度为0.7s/圈。 1.3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发射剂量、CT图像质量评分。CT图像质量评分为:图像质量优良,无伪影和噪音小则为7分;图像质量一般,且伪影和噪音较少则为6~5分。图像质量差,且伪影和噪音多则为3~4分。设置CT图像质量评分总分为7分,分数愈高则表明图像质量越好[3]。 1.4统计处理方式 试验中所出现的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27.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则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4-5]。 2.结果 2.1两组患者CT扫面发射剂量比较 观察组多层螺旋CT扫描发射剂量为(1.76±0.13)mSv;少于对照组(4.97±0.31)mSv,组间差异值为(t=47.74,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CT图像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CT图像质量为(5.22±0.64)分,对照组为(5.12±0.32)分,组间差异检验值为(t=0.69,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新医改制度进一步的颁布,各大医院在疾病检查的方式种类随之增多,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是近几年新出现的新型检查肺癌方法技术之一,该检查方式能够为医生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本探究中,观察组CT图像质量评分与对照组评分差距相差不大,P>0.05,说明,多层螺旋CT扫描,无论是低剂量还是常规剂量,都对患者腹部病灶部位图像的清晰程度影响不大。另外观察组多层螺旋CT扫描发射剂量少于对照组(1.76±0.13<4.97±0.31)mSv,P<0.05,说明,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对人体造成的辐射危害较小。总之两种检查方式临床效果均同等,均能早期诊断出患者疾病情况。但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临床辐射危害情况小于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技术。

(外科学)肠疾病、胆道疾病模拟题

[真题] (外科学)肠疾病、胆道疾病 A1/A2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臭气重。最可能的诊断是 A.腹膜后血肿 B.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C.完全性绞窄性肠梗阻 D.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E.宫外孕破裂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2题: 肠梗阻的诊断中最重要的是确定 A.肠梗阻部位高低 B.梗阻原因 C.肠壁血运有无障碍 D.肠梗阻发生速度 E.梗阻程度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3题: 男性,70岁,腹部疼痛6天,以右下腹为重,伴呕吐。检查:急性病容,右下腹饱满压痛,肌紧张,血白细胞14.5×109/L,腹部透视可见少量气液平面。最可能的诊断为 A.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B.急性肠梗阻 C.急性胰腺炎 D.急性胆囊炎 E.阑尾周围脓肿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典型的临床表现。

第4题: 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最可靠的依据是 A.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肠液 B.腹肌紧张,有压痛和反脯庸 C.X线检查小肠有多个阶梯状液 D.阵发性腹部绞痛 E.有气过水音和金属音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5题: 右侧结肠癌最多见的大体形态是 A.肿块型 B.溃疡型 C.弥漫型 D.浸润型 E.浸润溃疡型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6题: 盲肠癌病人最少见的合并症是 A.急性阑尾炎 B.大肠梗阻 C.缺铁性贫血 D.原因不明的低热和消瘦 E.右下腹包块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7题: 男,56岁,阵发性腹痛6天,伴恶心腹胀2天人院,无发热,体检:腹膨隆,见肠型。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腹部平片见腹中部扩张小肠呈“阶梯状”液平,结肠内少量积气,可能的诊断是 A.坏死性小肠炎 B.麻痹性肠梗阻 C.乙状结肠扭转 D.高位小肠梗阻

[超声微课堂]肠梗阻的超声表现

[超声微课堂]肠梗阻的超声表现 一、肠梗阻的简介 肠梗阻即各种原因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分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管性肠梗阻。临床上以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位特点。 二、肠梗阻的超声表现 肠梗阻以上的肠管扩张,内径常大于3 cm,结肠内径常大于5cm。扩张的肠管(内大量积液和积气,积气为形态不定的强回声及其后方逐渐衰减,无边缘效应,积液为无回声暗区,暗区内有时可见浮动的强回声斑点。扩张肠管蠕动活跃不规则,呈“气过水征”或双向运动。) 肠腔内积气、积液,肠壁变薄,肠腔内有气体的强回声、液性无回声及肠内容物的杂乱光点、絮状物或不规则团块,多个完全充满液体的扩张肠管形成多囊状液性暗区。肠管粘膜皱襞水肿增厚时,纵断面可见,呈“鱼刺样”或“琴键样”改变,短轴切面,肠管呈“面包征”。高位肠梗阻胃内可见液体潴留。而结肠梗阻的患者可见较厚的结肠壁,由于结肠带的存在而呈多个膨大囊状相连的管道;且可见结肠带间粘膜向腔内突起形成的结肠半月壁,常位于脐周部。 梗阻处肠粘膜水肿、肠壁增厚,肠蠕动增强、减弱或消失,腹腔部分可见液性暗区。对某些肠梗阻,超声可作出病因诊断,如肠肿瘤时2表现为肠壁增厚呈“假肾征”或“靶环征”,肠套叠时表现为多条线状稍强回声呈“同心圆征”、“套筒征”,肠蛔虫时表现为肠内条索状物等,但肠扭转、肠粘连等不易由超声发现。 三、机械性肠梗阻的部位判断 小肠梗阻表现为小肠扩张。根据小肠位置、管径、黏膜皱襞等可区分为空肠梗阻还是回肠梗阻。空肠位于上腹部,管径较回肠粗、皱襞排列紧密,扩张的两肠管紧靠时呈“鱼肋状”、形似弹簧,这种皱襞由空肠向回肠移行逐渐稀少,在回肠下段皱襞几乎消失而呈空管状,且回肠多位于下腹部。结肠梗阻,由于回盲瓣有阻止肠内容物回流的作用,故早期常只有结肠扩张,位于腹部周围并可见结肠袋,管腔明显大于小肠。 四、区别单纯性和绞窄性肠梗阻 小肠梗阻表现为小肠扩张。根据小肠位置、管径、黏膜皱襞等可区分为空肠梗阻还是回肠梗阻。空肠位于上腹部,管径较回肠粗、皱襞排列紧密,扩张的两肠管紧靠时呈“鱼肋状”、形似弹簧,这种皱襞由空肠向回肠移行逐渐稀少,在回肠下段皱襞几乎消失而呈空管状,且回肠多位于下腹部。结肠梗阻,由于回盲瓣有阻止肠内容物回流的作用,故早期常只有结肠扩张,位于腹部周围并可见结肠袋,管腔明显大于小肠。 病例1

胎粪性腹膜炎

胎粪性腹膜炎的发病特点及诊治原则 首都儿科研究所马继东 一、概况 胎粪性腹膜炎是指在胎儿期发生肠穿孔导致胎粪流入腹腔而引起的无菌性、化学性炎症。本症早产儿多见,性别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患儿常在生后早期出现腹膜炎或肠肛肿症状,是新生儿急腹症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本证因病情复杂,病情大多危重,病死率曾经很高,随着围产医学的进步,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诊出率近年明显提高。产前诊断使患儿尽早得到包括小儿外科在内,多学科医生的共同关注,出生后尽快转运,在小儿外科密切观察病情并接受进一步检查,在未发生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的状态下,及时手术治疗,有利于改善日后。 二、病因及病理 肠扭转、宫内肠道叠、血管畸形等引起胎儿肠管血运障碍的疾病,可能导致肠穿孔,肠穿孔初期进入腹腔的胎粪刺激腹膜产生炎性腹水,腹水周围逐渐出现纤维素粘连,形成假性囊肿。纤维素性粘连和钙盐沉积可能封闭肠穿孔,使腹水消失,而显现逐渐扩张的肠管、粘连团块及钙化灶。胎粪性腹膜炎患儿可于肠梗阻、腹水或假性囊肿状态下出生,因而其病理状态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三、临床表现

根据患儿出生后不同表现,分为 4 种临床类型:第一,肠梗阻型。出生时穿孔已闭合,仅存在肠管粘连与完全或不全性梗阻。完全性肠梗阻多见,其中大部分合并肠闭锁。第二,局限性腹膜炎(包裹气腹)型。外溢的肠内容物被周围粘连组织所局限,形成假性囊肿,囊肿大小、部位及是否继发感染决定其临床表现,其中以腹腔占位、炎性肿块、粘连或压迫导致肠梗阻症状最为多见。第三,弥漫性腹膜炎(游离气腹)型。穿孔大,出生后持续开放,迅速形成液气腹和细菌性腹膜炎。第四,无症状型。少数患儿出生时穿孔已闭合,腹腔虽有粘连,但无明显临床症状。 四、 X 线检查 腹立位 X 线平片为常规检查项目,本症患儿常见的消化道梗阻、穿孔、钙化、腹水、腹部占位性病变等病理状态均可能在 X 线平片有所显示。钙化是胎粪性腹膜炎的特征性表现,但未发现钙化灶并不能排除本症。腹腔或假性囊肿中有无游离气体提示胚胎期发生的肠穿孔是否依然存在。 下消化道造影:胎粪性腹膜炎可能在胚胎稍晚期合并肠闭锁,造影有时显示程度较轻的细小结肠影像。对于肠梗阻型患儿可通过造影观察结肠有无气体判断梗阻是否为完全性。 上消化道造影:应作为禁忌或相对禁忌,不得已时应用水溶性造影剂。 PPT10 图是胎粪性腹膜炎腹立位 X 线平片:左图为包裹气腹型 X 线平片,显示腹胀明显,腹部可见巨大占位性病变,约占 4/5 的腹腔,肠管充气少并压移位,占位病变的顶端可见少量气体并出现液平面;右图为肠梗阻型 X 平片,显示腹胀、左上腹肠管部分充气及扩张,可见阶梯状

症状诊断学歌诀一

发热 稽留热:39数日周一度,链肺伤寒热极期。 弛张热:弛张两度在一日,败风结核化脓疾。 间歇热:交替数度好几日,间歇疟疾肾盂炎。 回归热:骤升数日若干日,回归周期霍奇金。 波状热,不规则热。 水肿 全身水肿: 1.器官心肝肾 2.营养不良性水肿--蛋白丢失过多,踝开始 3.粘液性水肿---组织间粘蛋白过多,胫前开始 4.经前期紧张症----经前1--2周,睑面踝水肿,伴乳胀盆腔坠胀感。 5.药物性水肿----甘草,萝芙木制剂利血平,硝苯皮顶 局部水肿: 1.静脉回流淤滞:见于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肿瘤压迫 特点:见于某一肢体,皮色暗红或紫及v怒张 2.淋巴回流障碍:见于丝虫病,肿瘤压迫与淋巴结转移,肿瘤手术淋巴清扫术后。 特点:某一肢体,苍白,无压痕。 呼吸困难 原因: 呼吸困难有六因,肺心毒神与血贫 肺系管肺骨N膈,心系衰塞压栓多 毒系中枢血红白,神系颅脑癔病现 再加贫血差不偏。 大气道阻塞:喉头水肿,肿瘤,异物--吸气性呼吸困难。 肺部:肺实质,间质炎症,支气管哮喘---呼气性呼吸困难。 脊柱,胸廓,气胸----限制肺扩张 N神经--肌肉疾病-----脊髓灰质炎,广泛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 膈肌麻痹 心衰,心包压塞,原发性肺A高压,肺栓塞,输液量过多 CO中毒----碳氧血红蛋白 亚硝酸盐中毒---高铁血红蛋白---伴周身青紫 氰化物中毒---细胞色素氧化酶抑制 有机磷农药中毒---肺水肿 酮症栓中毒-----烂苹果味 尿毒症酸中毒----氨味 严重过敏反应 吗啡,镇静剂---抑制呼吸中枢 脑出血----脑水肿呼吸中枢供仰不足,兴奋性下降 癔病----女同志伴口周肢体麻木--过度呼出CO2呼吸性碱中毒,血中游离钙减少。伴失眠,焦虑,抑郁----神经症

19消化道之十九:小肠梗阻.pdf

19消化道之十九:小肠梗阻.pdf 小肠梗阻概述?类型:单纯.绞窄完全.不完全?病因:?腹部术后粘连.蛔虫团.肠套叠等造影检查可以诊断?CT检查对于显示病因意义较大,尤其是发现胆石.肿瘤,绞窄性肠梗阻?急性小肠梗阻中肠粘连所致常见概述?有无肠梗阻:胀气肠袢(卧位片)气液平面(立位片)?梗阻部位:高位-左上腹部低位-胀气肠袢范围增大,阶梯状气液平面数量多,遍布全腹单纯性小肠梗阻病因病理?梗阻平面以上的小肠扩张 ,梗阻平面以下的肠腔空虚萎陷?窄前扩张:肠腔扩张以邻近梗阻部近段开始并较重,越向上扩大越轻?气液潴积在梗阻以上扩张的肠腔内?梗阻程度严重或梗阻时间长,肠腔内压力大及肠腔扩大明显,容易使肠壁内血管受压而造成血供障碍及肠壁坏死穿孔临床表现?腹部绞痛.呕吐.腹胀.便秘与肛门排气停止?脐周或下腹阵发性或波浪式绞痛,肠蠕动增加?常见腹部膨胀及肠蠕动所致的肠型?一般无腹膜炎症的压痛?肠鸣音明显亢进影像学表现:梗阻的确定?肠腔扩张,积气积液,立位片见高低不平的气液平面呈不连续的阶梯状排列?卧位片可见连续扩张的肠腔,此时能较清晰地观察扩张肠腔的程度及肠腔的粘膜结构,空肠的粘膜皱壁显示为横贯肠腔环状或弹簧状的粘膜皱襞,而回肠相对光滑且往往弯曲聚拢影像学表现:梗阻部位的判断?二指肠梗阻:双泡征?空肠梗阻:扩张肠腔位于左中

上腹部,可见环状皱襞。立位片只见到少量气液平面在中腹部范围?回肠中下段的梗阻:立位片上见到高低不等的液平面,骼嵴连线以下亦有液平面存在,透视常见上下移动的液平面。卧位片可见连续性扩张的空回肠充满腹腔且呈大跨度排列二指肠水平段腺癌双泡征影像学表现?单纯性小肠梗阻分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小肠梗阻的远侧肠腔萎陷无气,如果在短时间内复查均不见结肠有气体存在,则可诊断是完全性单纯性小肠梗阻?在小肠扩张充气的同时见到结肠有气体存在,且在短时间内复查结肠气体仍存在,一般可诊断为不完全性单纯性小肠梗阻高位小肠不全梗阻低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完全梗阻腹股沟疝导致的肠梗阻小肠梗阻(手术病史)结肠癌术后盆腔转移肠梗阻回盲部肿瘤低位小肠梗阻绞窄性小肠梗阻病因病理?一段小肠及系膜受到钳闭.压迫. 扭转及牵引造成这段小肠有2个梗阻点,形成闭袢,血供障碍使肠壁缺血缺氧,进一步导致瘀血. 水肿.渗出及坏死?肠壁水肿出血造成血液渗入肠腔,排空障碍使肠内容物(液体及气体)积蓄,近端小肠扩大?窄段肠壁血供障碍使肠肌受累导致肠蠕动减低或消失,肠壁及系膜瘀血外渗导致腹腔积液临床表现?急剧腹痛,持续性阵发性加重?呕吐出现早且为持续性,甚至吐.排血性液体?腹部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部膨隆?临床处理后症状体征无改善影像学表现?假肿瘤征:闭袢积液?空回肠转位?显著扩大的肠管.长气液平面?胀气肠袢的排列分布:同心圆状. 咖啡豆征.花瓣状.一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