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卫生资格考点:贫血治疗原则

卫生资格考点:贫血治疗原则

卫生资格考点:贫血治疗原则
卫生资格考点:贫血治疗原则

卫生资格考点:贫血治疗原则

卫生资格考点:贫血治疗原则

除针对原发病进行病因治疗外,缺铁性贫血者用铁剂治疗、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者补充维生素B12或叶酸,

肾性贫血者用红细胞生成素;免疫机制发生的贫血可选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

环孢素A(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选用雄激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进行骨髓移植。

贫血既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共同症状,那么治疗原则首先是去除病因。如果贫血较严重,同时需采用输血等直接纠正贫

血或暂时减轻贫血的措施。但在病因诊断明确之前,切忌乱投药物,诸如维生素B12、叶酸、肝注射剂、铁剂或其他所谓“补血药”。

这样的处理不但不会见效,反而因放松或放弃对病因的查找,延误

病情,这样将有害于病人,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去除病因,不仅仅是为了治愈贫血,更重要的是为了病人的整体健康。因为有时造成贫血的基本疾病的严重性远远超过贫血本身,

例如胃癌或结肠癌慢性出血引起的贫血,查明和治疗贫血的原因不

仅是为了纠正贫血,更重要的是根除胃癌或结肠癌。所以,只顾一

味地治疗贫血而忽视治疗引起贫血的基本疾病,那真是舍本逐末。

治疗贫血的效果,大部分决定于病因的性质及其是否可以根除。如果病因是可以彻底消除或纠正的,贫血也可得到治愈。如果贫血

的原因虽已查明,但基本疾病的治疗难以奏效,则贫血亦难根除,

只能采取对症治疗。

出血是贫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因不同的原因引起,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止血是很重要的。月经过多或子宫出血用激素或外科手术

治疗,一般都能使出血停止而将贫血治愈。

感染或炎症如果是能够控制的,贫血也能减轻。内分泌病经替代治疗后,贫血也能减轻或得到纠正,但是象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病、晚期恶性肿瘤或广泛的转移癌、晚期全身性红斑狼疮等的继发性贫血,由于基本疾病的疗效很差,除了输血,贫血一般很难减轻。

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在患者停止与药物接触之后,贫血大多能较快或逐渐减轻以至消失。但某些药物或毒物

所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即使病因明确,患者亦未继续接触,但

由于骨髓的造血组织已受到严重的损伤破坏,病人很难恢复或治愈。这时如果采用骨髓移植并获得成功,则可治愈。

治疗贫血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输血、脾切除和骨髓移植。临床上,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病因的贫血,可采用一种或数种疗法进行

治疗。

缺铁性贫血补铁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审批稿

缺铁性贫血补铁治疗的 原则和方法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缺铁性贫血补铁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一、常用口服铁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口服铁剂后5~10天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1~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待血红蛋白正常后,需继续服药3-6个月,补足体内铁贮备。 二、常用注射用铁剂为右旋糖酐铁,其指征为:①因严重消化道反应而无法耐受口服铁剂治疗;②消化道吸收障碍;③严重消化道疾病,服用铁剂后加重病情。 三、病因治疗:纠正饮食习惯,治疗慢性失血,治疗胃肠道疾患等。 注意补充含铁食物食物中的铁有两种来源,即肉类中的血红蛋白铁和蔬菜中的离子铁,即非血红蛋白铁。肉类、鱼类、家禽中的铁40%能被吸收;蛋类、谷类、硬果类、豆类和其他蔬菜中的铁能被人体吸收的不到10%,而菠菜中的铁只能吸收2%左右。因此,补铁应以富含血红蛋白铁的肉类、鸡肉、鱼类等动物性食品;并应注意如何提高铁的吸收率,如注意荤素食品的搭配可提高铁的吸收率; 经过发酵的粮食也能提高铁的吸收率,如馒头、发糕等。 增加维生素C摄入维生素C能促进蔬菜中非血红蛋白铁的吸收。若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柠檬汁、橘子汁和富含铁的蔬菜,就能使人体对蔬菜中铁的吸收率增加2~3倍。

如果同时补充铁制剂,也应和维生素C同时服用。 注意选用富含叶酸及维生素B12的食物绿叶蔬菜和水果中叶酸含量高,补充叶酸可以纠正叶酸缺乏性贫血,如青菜、香菜等。还有动物肝脏、肾脏,蛋类,大白菜,菠菜,菜花,芹菜,莴苣,甜菜,蚕豆,硬壳果类,大豆类,梨等。 供给高蛋白饮食高蛋白饮食一方面可促进铁的吸收,另一方面也是人体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物质。 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对长期偏食和素食的人,要进行纠正,使其改变饮食习惯,以保证铁和各种营养的供给。 不宜饮茶和咖啡限制含鞣酸高的食物,如咖啡中的咖啡因,均能减少食物中铁的吸收。茶叶中的磷酸盐和鞣酸也能与铁结合成不易溶解的复合物,使铁的吸收明显减少。因此,在饮食中,特别是在食用补铁饮食时,不宜饮茶和咖啡,更不能饮浓茶。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超过骨髓代偿时发生的贫血。国外资料显示AIHA的年发病率为(0.8~3.0)/10万。为规范我国AIHA的诊治,经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专家讨论,特制订本共识。 一、AIHA诊断、分型及特异性检查 1.诊断标准: ①血红蛋白水平达贫血标准。②检测到红细胞自身抗体。③至少符合以下一条:网织红细胞百分比>4%或绝对值>120×109/L;结合珠蛋白<100 mg/L;总胆红素≥17.1 μmol/L(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2.分型: (1)依据病因明确与否,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2)依据自身抗体与红细胞结合所需的最适温度分为温抗体型、冷抗体型[包括冷凝集素综合征(cold agglutinin syndrome, CAS)及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 PCH)]和混合型。 (3)依据红细胞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分为自身抗体阳性型和自身抗体阴性型。自身抗体阴性型AIHA临床符合溶血性贫血,除外其他溶血性贫血而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3.特异性检查:

(1)红细胞自身抗体检查: ①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T)检测被覆红细胞膜自身抗体。温抗体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37 ℃,冷抗体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0~5 ℃。 ②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IAT)检测血清中的游离温抗体。 ③冷凝集素试验检测血清中冷凝集素。冷凝集素是IgM型冷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0~5 ℃。冷凝集素效价>1∶32时即可以诊断CAS。CAS的DAT为补体C3阳性。 ④冷热溶血试验检测冷热双相溶血素(D-L抗体)。D-L抗体是IgG型冷热溶血素,在0~4 ℃时与红细胞结合,并吸附补体,但并不溶血;在30~37 ℃发生溶血。PCH的冷热溶血试验阳性,DAT为补体C3阳性。 (2)病因学检查: 无基础疾病者诊断为原发性AIHA,有基础疾病则为继发性AIHA(表1)。

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 版)要点贫血不仅在慢性肾脏病(CKD)人群中发病率高,而且贫血的发生率随肾功能的下降逐渐增加,当CKD患者进入第5期时贫血已非常普遍。贫血对患者的长期存活及生存质量均有重要影响。纠正CKD患者的贫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一、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的诊断与评估 1、肾性贫血的定义 肾性贫血就是指由各类肾脏疾病造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相对或者绝对不足导致的贫血,以及尿毒症患者血浆中的一些毒性物质通过干扰红细胞的生成与代谢而导致的贫血。 贫血的诊断标准: 依据WHO推荐,海平面水平地区,年龄≥15岁,男性血红蛋白<130g/L,成年非妊娠女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妊娠女性<110g/L,可诊断为贫血。在诊断肾性贫血时,需酌情考虑居住地海拔高度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评估贫血的频率 (1) 凡临床症状、体征或其她医学指标提示贫血时应及时测量血红蛋白。 (2) 对无贫血病史、未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 CKD1~3期,至少每年测量血红蛋白1 次;CKD4~5期,未开始接受透析治疗者,至少每6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CKD5期与透析患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3) 对有贫血病史、无论就是否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 CKD3~5期未接受透析与CKD 5 期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CKD 5 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3、评估肾性贫血的实验室指标 (1) 全血细胞计数(CBC): 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指标[包括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血小板计数。 (2) 网织红细胞计数。 (3) 铁储备与铁利用指标: 包括血清铁蛋白浓度、转铁蛋白饱与度。 (4) 未能明确贫血病因时, 可进行维生素B12、叶酸、骨髓穿刺、粪便隐血等项目的检查。 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血红蛋白检测,但需要结合其她指标以评估贫血的严重程度,并与其她疾病引起的贫血进行鉴别诊断。 二、铁剂治疗 铁就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流行病学及临床试验结果证实: CKD贫血患者中常常存在一定程度的铁缺乏。铁缺乏就是导致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治疗反应差的主要原因。有效的铁剂补充,可以改善贫血,减少ESAs的剂量,有些患者不使用ESAs也能改善贫血。 CKD贫血患者应常规进行铁状态的评价,寻找导致铁缺乏的原因,并根据患者的铁储备状态予以相应的铁剂补充。血液透析患者存在透

贫血的鉴别诊断

贫血的鉴别诊断 贫血(anemi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既可以是原发于造血器官的疾病也可以是某些系统疾病的表现。如果骨髓生成不能代偿红细胞的破坏或丢失,则任何能损伤红细胞的产生或加速其破坏的情况都会导致贫血。 贫血临床表现及分类 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体内器官组织缺氧和机体对缺氧的代偿机制(氧化的血流量增多和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增加)所引起,同时也决定于引起贫血的基础疾病。由于贫血可影响机体全身器官和组织,其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如下表)。 贫血的临床表现

贫血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有不同的分类,主要有按细胞形态学变化、骨髓增生程度及发病机制进行分类。各类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临床上常将形态学分类和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相结合应用,对贫血进行诊断。 (一)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外周血常规检查是诊断贫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检查,镜下对红细胞形态的认真观察,对红细胞相关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利于贫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MCV、MCH、MCHC对贫血进行分类 同时,通过对镜下红细胞形态的观察,当某类异常形态较多出现时,对贫血的疾病诊断也有重要提示作用。如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增多时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二)根据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及形态学特征对贫血的分类 通过对患者骨髓涂片进行检查,可观察红细胞增生情况和

形态学变化,对贫血进行分类,可分为:1、增生性贫血: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2、增生不良性贫血: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3、骨髓红系成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无效性生成):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MDS和慢性疾病性贫血。 (三)根据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贫血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可分为骨髓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三大类。 贫血的诊断 贫血的正确诊断需综合分析临床症状、体征和各种实验室检查才能获得。贫血诊断常进行的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形态观察、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因检查等。其诊断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确定有无贫血 在确定有无贫血时,Hb和Hct为最常用的诊断指标。

贫血知识点归纳

贫血知识点归纳 一、概论 (一)诊断标准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 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 疾病均可引起贫血。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及血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1)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2)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 3)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内源性: 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获得性血细胞膜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2)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表9-10)。 3.根据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1)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和缺铁性贫血。 (2)增生减低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基础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氧,因此贫血可出现因组织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及缺氧所致的代偿表现。贫血的表现与贫血的严重程度、发生速率、主要脏器的原有功能状况及机体的代偿能力有密切关系。除有引起贫血的原发病的表现外,贫血的临床表现如下: 1.一般表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是最多见的症状,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的主要体征。 2.心血管系统表现活动后心悸、气短最为常见部分严重者可以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查体可以有心脏扩大,心尖部出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3.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晕、耳鸣、易倦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维生素B12缺乏时可有麻木、感觉障碍及行走不稳等症状。 4.消化系统表现食欲减退、恶心较常见舌炎、舌乳头萎缩见于营养性贫血,黄疸及脾大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患者。 3泌尿生殖系统表现肾脏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多尿、尿比重降低。部分患者可有蛋白尿、月经失调和性功能减退。 (四)诊断步骤 可分以下三步: 1.确立贫血的诊断。 2.明确贫血的类型包括细胞形态学分类、骨髓增生程度(增生性贫血或增生减低性贫血)分类以及病

缺铁性贫血补铁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缺铁性贫血补铁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一、常用口服铁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口服铁剂后5~10天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1~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待血红蛋白正常后,需继续服药3-6个月,补足体内铁贮备。 二、常用注射用铁剂为右旋糖酐铁,其指征为:①因严重消化道反应而无法耐受口服铁剂治疗;②消化道吸收障碍;③严重消化道疾病,服用铁剂后加重病情。 三、病因治疗:纠正饮食习惯,治疗慢性失血,治疗胃肠道疾患等。 注意补充含铁食物食物中的铁有两种来源,即肉类中的血红蛋白铁和蔬菜中的离子铁,即非血红蛋白铁。肉类、鱼类、家禽中的铁40%能被吸收;蛋类、谷类、硬果类、豆类和其他蔬菜中的铁能被人体吸收的不到10%,而菠菜中的铁只能吸收2%左右。因此,补铁应以富含血红蛋白铁的肉类、鸡肉、鱼类等动物性食品;并应注意如何提高铁的吸收率,如注意荤素食品的搭配可提高铁的吸收率; 经过发酵的粮食也能提高铁的吸收率,如馒头、发糕等。 增加维生素C摄入维生素C能促进蔬菜中非血红蛋白铁的吸收。若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柠檬汁、橘子汁和富含铁的蔬菜,就能使人体对蔬菜中铁的吸收率增加2~3倍。 如果同时补充铁制剂,也应和维生素C同时服用。

注意选用富含叶酸及维生素B12的食物绿叶蔬菜和水果中叶酸含量高,补充叶酸可以纠正叶酸缺乏性贫血,如青菜、香菜等。还有动物肝脏、肾脏,蛋类,大白菜,菠菜,菜花,芹菜,莴苣,甜菜,蚕豆,硬壳果类,大豆类,梨等。 供给高蛋白饮食高蛋白饮食一方面可促进铁的吸收,另一方面也是人体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物质。 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对长期偏食和素食的人,要进行纠正,使其改变饮食习惯,以保证铁和各种营养的供给。 不宜饮茶和咖啡限制含鞣酸高的食物,如咖啡中的咖啡因,均能减少食物中铁的吸收。茶叶中的磷酸盐和鞣酸也能与铁结合成不易溶解的复合物,使铁的吸收明显减少。因此,在饮食中,特别是在食用补铁饮食时,不宜饮茶和咖啡,更不能饮浓茶。

肾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新版共识(完整版)

肾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新版共识(完整版)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肾性贫血的流行病学资料与治疗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为适应我国临床诊疗的发展变化,规范肾性贫血管理,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共识专家组借鉴国际指南,对慢性肾脏病(CKD)肾性贫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肾性贫血评估频率 凡临床症状、体征或其他医学指标提示贫血时应及时测量Hb;测量频率根据透析方式、有无贫血和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情况而定,见图1。

图1 贫血检测频率 1. 未开始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无贫血者,CKD1~3期至少每年测量血红蛋白1次,CKD4~5期至少每6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有贫血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2. 腹膜透析患者:无贫血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有贫血者,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3. 血液透析患者:无贫血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有贫血者,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4. 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初始治疗阶段,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 次;维持治疗阶段,非透析患者和腹膜透析患者,至少每3 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 次;血液透析患者,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铁剂治疗 指征和用药途径

1. 对ND-CKD贫血患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20%或(和)铁蛋白≤100 μg/L 时需要补铁。可尝试进行为期1~3个月的口服铁剂治疗,若无效或不耐受可以改用静脉铁剂治疗。 非透析患者的补铁途径取决于铁缺乏/贫血的严重程度、静脉通道的建立、口服补铁的治疗反应、口服铁剂或静脉铁剂的治疗耐受性以及患者依从度等。 图2 铁剂治疗指征与给药途径 2. 对PD-CKD贫血患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20%或(和)铁蛋白≤100 μg/L时需要补铁。虽可先口服铁剂,但其疗效不如静脉铁剂

贫血用药物

贫血用药物 1、什么是贫血? 答:贫血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具体的疾病,贫血可由各种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所以仅诊断贫血并不够,还必须同时找出引起贫血的原因或原发病,以针对其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诊断贫血的标准是什么?一般把外周血液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量(Hb)、红细胞数(RBC)和血细胞比 容(HCT)低于正常值的下限作为诊断贫血的标准。综合国内调查资料,确定中国人贫血的标准是:成年男人Hb<120克/升、RBC<4.5×1012/升及(或)HCT<0.42;女性Hb<110克/升、RBC<4.0×1012/升及(或)HCT<0.37,即可诊断为贫血。 2、为什么人体需要铁? 答:由于铁是构成人体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染色质及组织酶的组成部分(组织酶有细胞色素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酶、辅酶等),在铁的参与下,它们才具有携带氧气的功能。 一般正常情况下,机体不易缺铁,这是因为饮食中含有丰富的铁,特别是国人喜用铁锅烹饪,饮食中就又增添了额外的铁,而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只有120日,衰老破坏的红细胞所释放的铁,还能反复利用。因此,一般情况下人们不需要特别补充铁剂药物。 3、什么是缺铁性贫血? 答:由于体内缺少铁质影响血红蛋白合成而引起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 正常人体含铁量约为3~5克,它是制造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之一,二价铁与原卟啉结合生成铁血红素,再与珠蛋白结合成血红蛋白,当铁缺乏时,血红蛋白就不能合成,从而发生缺铁性贫血。 4、诊断缺铁性贫血主要生化方面的检查有哪些? 答: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降低,小于10.7毫摩/升(60微/分升),总铁结合力增高,大于64.44毫摩/升(360微克/分升);血清铁蛋白降低,小于14微克/升,反映体内储存铁缺乏;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小于0.15,反映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5、缺铁性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答:缺铁性贫血的症状主要有:患者倦怠乏力、头晕耳鸣,重则眼花气短、心悸,甚至胸痛、水肿、晕厥;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色淡,皮肤干燥无华。年长儿可有头晕、眼花、耳鸣、食欲减退、异食癖、烦躁不安、智力减退,常合并感染,可有心率快、心脏扩大,肝、脾、淋巴结肿大。 6、缺铁性贫血是怎么发生的? 答: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主要通过控制铁的吸收量来进行调节,任何原因使体内损耗超过体内所能供给的量时,都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导致人体缺铁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丢失过多:多由慢性失血引起,如钩虫病、长期痔出血、月经过多、溃疡病和其他慢性出血。 2、铁的吸收不良:胃大部切除及胃一空肠吻合术后影响正常铁的吸收,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小肠黏膜病变、慢性腹泻或肠道功能紊乱。 3、铁的需要增多和摄入不足:妊娠期妇女、生长发育期儿童、人工喂养儿、早产儿、孪生子和原有贫血的孕妇。 7、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治疗原则:1、病因治疗,即去除引起缺铁的原因。2、补充铁剂,应用足量铁剂使储存铁恢复到正常。 3、观察铁剂的治疗效果,缺铁性贫血患者经铁剂治疗7~0日,内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高;用药2周后,血红蛋白逐渐上升,症状改善;血常规完全恢复需2个月。 治疗缺铁性贫血主要用铁剂,有口服及注射剂两种。一般首选口服铁剂(大部分为非处方药),只有在对口服铁剂不耐受、或有消化道疾病、或某种原因需要迅速纠正贫血时,才考虑用注射铁剂。 8、非处方药常用的铁剂有哪些? 答:1、硫酸亚铁 (1)、片剂,每片0.3克,相当于铁离子60毫克。 (2)、缓释片剂,每片0.25克,相当于铁50毫克。 (3)、糖浆剂,每毫升含40毫克,相当于铁8毫克。

贫血治疗原则

贫血治疗原则 …… 贫血是多数疾病的共同症状,所以原因之去除是及重要的。在病因诊断未确之前切忌物乱投药物,例如维生素例如维生素B12、叶酸、铁剂,这样之处理是不会见效的,反而因疏忽病因延误病情,这样有害病人造成严重后果。例如胃炎引起的贫血,只顾一味地治疗贫血而疏忽治疗引起贫血的癌症,那真是舍本逐末的。 治疗贫血效果,取决于病因的性质及其是否可以根除,如果病因是可以彻底清除,贫血也是可得到治疗,若难治疗的病因只能采取对症治疗,根据不同病因给予不同的治疗原则如下: 1.出血:出血是贫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又因不同之原因引起的,给予适当止血措施是很重要的,月经过多可用手术或荷尔蒙治疗,再予以原因治疗,贫血是可以治疗的。 2.营养缺乏:营养缺乏引起的造血原料不足而发生的贫血,例如缺铁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豆芽细胞贫血及缺铁性贫血,分别予营养来补充,贫血治疗效果良好,但是引起营养缺乏的原因如不去除疗效常不拘理想,即使一时见效,但停止予营养素补充,贫血很快复发。 3.慢性疾病:感染或癌症能够控制,贫血就能够减轻。内分泌疾病给予矫正,贫血就可以减轻。慢性肾衰竭、肝硬化、晚期癌症及全身性红斑性狼疮等造成之贫血,因为基本疾病之疗效很差,

除了输血,贫血是很难减轻的。 4.药物继发之溶血性贫血,再患者停止与药物接触之后,贫血大多能很快或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但某些药物引起的再生不良性贫血,即使病因明确,患者也未再接触之,患者也很难恢复或治疗。这时如果以骨髓移植可以获得治疗的。 治疗贫血方法一般有药物治疗,输血、脾脏切除术及骨髓移植法,根据不同类型之病因,采用一种或多种疗法来进行治疗。

DKA治疗原则

DKA治疗原则 DKA的治疗原则包括:纠正脱水、高血糖和电解质紊乱;发现和治疗诱因;避免并发症;防止复发和严密观察。 1.补液: 第一步治疗是尽快补充等渗盐水。扩充血容量的目的是补充细胞外液,进而恢复血容量,提高心搏量、增加肾灌注,促进葡萄糖排泄,还能降低对抗性调节激素浓度,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即使不用胰岛素,补液本身就能使血糖以每小时0.83~1.06mmol/L的速度下降。首先选用的液体应该是0.9%NaCl。 在严重脱水及血容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应尽快补足液体量。然而,对于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应避免补液过度,补液时需严密监测血清渗透压、心、肺、肾功能和神志状态。一旦血压稳定后补液应更谨慎。为防止脑水肿,最初4h内的补液量应少于50ml/kg的等渗液体。DKA患者一般脱水5~8L。第1小时内输入0.9%NaCl 1000ml后,应根据脱水程度、校正的血钠和尿量以500~1000ml/h的速度输注0.9%NaCl。如果患者仍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则续以0.9%NaCl和(或)给予胶体性扩溶物质。对于血压稳定,尿量正常,而校正后的血钠正常或升高的患者可予0.45%NaCl(每小时4~14ml/kg)。当血糖≤13.9mmol/L时,应予含胰岛素的5%葡萄糖液或葡萄糖生理盐水补液以避免低血糖。 在DKA的治疗中,随着血糖和血酮下降,渗透性利尿作用减弱,尿量会减少,此时应减慢补液速度,以防脑水肿。 2.胰岛素: 在开始胰岛素治疗前,必须了解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在未排除低血钾(<3.3mmol/L)前,不宜进行胰岛素治疗,否则会加重低血钾。 DKA患者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每小时0.1U/kg,或5~10U/h)的概念已广为接受。虽然不少治疗方案中都建议在持续输注胰岛素前,可先给予一负荷剂量:静脉推注正规胰岛素0.1~0.2U/kg。但静脉推注胰岛素的益处并不明显。因此对轻度DKA多主张毋需给予首剂负荷量。患者的理想血糖下降速度是每小时 2.8~5mmol/L,如果达不到此标准,应重新评估患者的脱水程度,确保充分补液,如果仍然不行,可增加胰岛素剂量,直至取得满意的降糖效果。当DKA的血糖接近13.9mmol/L时,应减慢胰岛素输注速度至每小时0.05~0.1U/kg(3~6U/h),同时加用5%甚至10%的葡萄糖补液,防止血清渗透压过度下降和低血糖而导致脑水肿。需强调指出在患者的酮症酸中毒被控制之前(如HCO3-<18mmol/L,阴离子间隙≤12,血pH>7.3),应将血糖维持于8.3~11.1mmol/L,以利尿酮体的排出和酸中毒的缓解。如果血糖低于5.6mmol/L时仍然有酮症或HCO3-<18mmol/L,为维持血糖和清除血酮体,可予10%甚至20%的葡萄糖补液并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在患者体内的血清酮酸未完全清除或治疗中无长效胰岛素的情况下,过早停用胰岛素会使血糖迅速上升,有DKA复发的风险。DKA缓解而且患者能进食后,可根据患者过去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开始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对新诊断的患者可按体重计算每天的胰岛素总量(0.6~0.7U/kg),多次皮下注射。 3.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DKA虽然大量丢失电解质,但在起病之初的血钾和血磷可能正常或偏高,这是高渗、胰岛素不足、酸中毒等使钾和磷向细胞外转移造成的,随着补液、胰岛素治疗和酸中毒的缓解,这些血电解质指标会明显下降。补钾的量和途径取决于血钾和肾功能。当患者有一定尿量,血钾低于5.5mmol/L时可静脉补钾,使血钾维持于4~5mmol/L。低血钾者的胰岛素应用更需谨慎,有观点认为应先静脉补钾,直至血钾>3.3mmol/L时才开始胰岛素治疗,以免加重

第二节贫血病人的护理

第二节贫血病人的护理 一、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存在于骨髓、肝、脾等组织中的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生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本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和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 人体铁有2种来源:外源性铁主要来自食物,内源性铁主要来自衰老和破坏的红细胞。食物中铁必须在胃的酸性环境中,或在有还原剂如维生素C存在下才能稳定在溶解状态而便于吸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肠粘膜是吸收铁的主要部位。铁的吸收量由体内贮存铁量来调节,当体内铁贮存量不足时,铁的吸收就增多,反之则减少,以保证体内铁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普通饮食每日含铁量约10~15mg,其中约10%被吸收(动物铁较易吸收)。被吸收的铁与血浆转铁蛋白相结合,形成转运铁蛋白复合体,将铁转运到全身组织中。正常人每日排铁量甚微,主要通过胆汁、粪便排泄;育龄妇女主要因月经、妊娠、哺乳而使铁的丢失增多。 临床表现包括贫血的一般表现,缺铁所致的营养障碍而出现的特异性表现,以及缺铁性贫血原发病的表现。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病因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积极预防缺铁的有关病因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补充铁剂包括食物和药物,口服铁剂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常用琥珀酸亚铁及富马酸亚铁等,每日服元素铁150~200mg。特殊情况下可使用注射铁剂。常用右旋糖酐铁或山梨醇铁肌内注射,在严格计算总量后,成人首量50mg,如无不良反应,第2次可增加到100mg,之后每周2~3次,直至完成总的注射剂量。 [护理评估] (一)致病因素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慢性失血,如消化性溃疡出血、月经量过多、钩虫病、痔出血等;其次是铁吸收不良,如胃肠手术、萎缩性胃炎、慢性胃肠炎等;也见于需铁量增加者如婴幼儿、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此外,铁补充不足如偏食、挑食等也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因此应询问病人的既往健康状况、饮食习惯、进食情况等,婴幼儿要了解喂养情况。 (二)身心状况 缺铁性贫血起病缓慢,早期无症状,缺铁加重时才出现贫血表现。①贫血的一般表现如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等,重度者可形成贫血性心脏病;②严重缺铁而出现的特殊表现如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变平或反甲、薄脆易裂;口腔炎,舌炎,甚至吞咽困难或咽下时有梗阻感;易怒、兴奋、烦躁、头痛、多动等;少数病人有嗜异食癖,喜食泥土、石子、煤炭、生米、冰块等。 长期轻度贫血病人大多对疾病未给予足够重视,部分病人可因记忆力差、工作效率低而有自卑感。一旦贫血加重,症状明显时,又常引起病人焦虑不安、容易激动。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典型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比红细胞减少更明显。血片中可见成熟红细胞体积较正常为小,形态大小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白细胞、血小板多无改变。 2.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骨髓铁染色检查示体内贮存铁减少,可见细胞外含铁血黄素消失,红细胞内含铁颗粒减少或消失。 3.其他血清铁降低(血清铁即血浆转铁蛋白复合体);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总铁结合力即为

贫血的治疗原则

贫血的治疗原则 …… 贫血既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共同症状,那么治疗原则首先是去除病因。如果贫血较严重,同时需采用输血等直接纠正贫血或暂时减轻贫血的措施。但在病因诊断明确之前,切忌乱投药物,诸如维生素B12、叶酸、肝注射剂、铁剂或其他所谓“补血药”。这样的处理不但不会见效,反而因放松或放弃对病因的查找,延误病情,这样将有害于病人,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去除病因,不仅仅是为了治愈贫血,更重要的是为了病人的整体健康。因为有时造成贫血的基本疾病的严重性远远超过贫血本身,例如胃癌或结肠癌慢性出血引起的贫血,查明和治疗贫血的原因不仅是为了纠正贫血,更重要的是根除胃癌或结肠癌。所以,只顾一味地治疗贫血而忽视治疗引起贫血的基本疾病,那真是舍本逐末。 治疗贫血的效果,大部分决定于病因的性质及其是否可以根除。如果病因是可以彻底消除或纠正的,贫血也可得到治愈。如果贫血的原因虽已查明,但基本疾病的治疗难以奏效,则贫血亦难根除,只能采取对症治疗。 出血是贫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因不同的原因引起,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止血是很重要的。月经过多或子宫出血用激素或外科手术治疗,一般都能使出血停止而将贫血治愈。

营养缺乏引起的某些造血原料不足而发生的贫血,例如缺铁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分别用铁剂、叶酸或维生素B12治疗,效果良好,一般可以治愈。但要注意纠正造成这些物质缺乏的原因。缺乏的原因除食物质量不好以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如多次妊娠、哺乳、偏食、长期食欲不振、慢性腹泻等。引起营养缺乏的原因如不去除,疗效往往不够理想,即使一时见效,以后可能又复发。 感染或炎症如果是能够控制的,贫血也能减轻。内分泌病经替代治疗后,贫血也能减轻或得到纠正,但是象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病、晚期恶性肿瘤或广泛的转移癌、晚期全身性红斑狼疮等的继发性贫血,由于基本疾病的疗效很差,除了输血,贫血一般很难减轻。 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在患者停止与药物接触之后,贫血大多能较快或逐渐减轻以至消失。但某些药物或毒物所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即使病因明确,患者亦未继续接触,但由于骨髓的造血组织已受到严重的损伤破坏,病人很难恢复或治愈。这时如果采用骨髓移植并获得成功,则可治愈。 治疗贫血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输血、脾切除和骨髓移植。临床上,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病因的贫血,可采用一种或数种疗法进行治疗。

缺铁性贫血的分类治疗原则

缺铁性贫血的分类治疗原则 标签:缺铁性贫血;分类;治疗原则 铁是血红蛋白合成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当体内贮存的铁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致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常见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婴幼儿,及慢性失血的患者。临床上分为:铁负平衡期、缺铁造血期、缺铁性贫血期三期。 1病因 所有使铁的需求增加,丢失增加、摄入铁减少、吸收或利用铁减少的因素均可造成缺铁性贫血。常见原因:(1)造血铁的需求增加:婴儿或青少年快速生长、妊娠、接受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均可造成铁的需求增加;(2)铁丢失增加:常见的是身体许多部位的慢性失血,比较明显的有鼻出血和痔疮出血,其他如胃及小肠溃疡、大肠息肉或肿瘤,其他失血的原因包括肾或膀胱肿瘤引起的血尿及女性月经过多,血液透析等;(3)铁摄入吸收或利用减少:见于饮食含铁量不足,因疾病所致铁吸收不良(克罗恩病等)外科手术后铁吸收障碍(胃切除,肠切除术后),急慢性炎症等。 2治疗原则 2.1缺铁性贫血的严重程度和原因将决定如何治疗;重要的是查明缺铁的原因,分类对症治疗。具有以上三种常见原因治疗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红细胞输注:适于贫血症状明显,心血管系统不稳定,持续大量失血的患者;(2)口服铁剂:适于快速生长、不规律失血、饮食铁摄入不足、妊娠等。常用剂量200~300 mg/三次/ d;由于食物可能会抑制铁吸收,口服铁剂最好在空腹时服用;但约20%~30%的患者会发生胃肠道反应;症状有腹痛、恶心、呕吐或便秘,常使患者中断治疗;此时应采用延迟铁释放的复合铁制剂,小剂量服用;或饭间、饭后服用。一般疗程是血红蛋白升至正常水平,用维持量,再继续补铁4个月~1年,以补足铁储存量;(3)胃肠外铁剂治疗:适于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手术后铁吸收障碍的患者[1]。常见于持续胃肠道出血;应用最广泛的是右旋糖酐铁和葡萄糖酸铁钠复合物(ferrlecit)。 2.2两种用药方式:一种为大剂量给药,每次至少给予500 mg;另一种为小剂量长期给药,后者在血透析中更常用;通常每次给予元素铁100 mg,10周以上,以增强机体对促红素治疗的反应。总补铁量计算公式:体重(kg)×2.3×(15-当时血红蛋白g/dL)+500或1000 mg(储存铁)。应用静脉铁剂的常见问题是过敏;常见症状多于大剂量应用后几天出现,如关节痛、皮肤红斑和低热等,与剂量相关。如应用右旋糖酐铁剂量大于100 mg,建议以5%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生理盐水稀释,输注时间应大于60~90 min;一旦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胸痛、寒战、血压下降或其他全身症状时,应迅速停药[2]。 2.3食疗很多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铁;如紫菜、黑木耳、动物的肝、肾、肉类

缺铁性贫血诊断与治疗

缺铁性贫血诊断与治疗 【概述】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 ,IDA)是指由于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在红细胞的产生受到限制之前,体内的铁贮存已耗尽,此时称为缺铁。缺铁性贫血的特点是骨髓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铁,血清铁蛋白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因】 人体内的铁是呈封闭式循环的。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在需要增加、铁的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况下造成长期铁的负平衡才致缺铁。 【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是由贫血、缺铁的特殊表现及造成缺铁的基础疾病所组成。 1.症状贫血的发生是隐伏的。症状进展缓慢,患者常能很好地适应,并能继续从事工作。贫血的常见症状是头晕、头痛、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眼花、耳鸣等。 2.特殊表现缺铁的特殊表现有:口角炎、舌乳突萎缩、舌炎,严重的缺铁可有匙状指甲(反甲),食欲减退、恶心及便秘。欧洲的患者常有吞咽困难、口角炎和舌异常,称为Plummer-Vinson 或Paterson-Kelly综合征。

3.非贫血症状缺铁的非贫血症状表现: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或行为异常,表现为烦躁、易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及学习成绩下降。异食癖是缺铁的特殊表现,也可能是缺铁的原因,其发生的机制不清楚。患者常控制不住地仅进食一种“食物”,如冰块、黏土、淀粉等。铁剂治疗后可消失。 4.体征体征除皮肤黏膜苍白、毛发干枯、口唇角化、指甲扁平、失光泽、易碎裂,约18%的患者有反甲,约10%缺铁性贫血患者脾脏轻度肿大,其原因不清楚,患者脾内未发现特殊的病理改变,在缺铁纠正后可消失。少数严重贫血患者可见视网膜出血及渗出。 【并发症】 贫血严重时可并发贫血性心脏病。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7pg、MCHC<30%)。红细胞指数改变的程度与贫血的时间和程度相关。红细胞宽度分布(RDW)在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中意义很难定,正常为(13.4±1.2)%,缺铁性贫血为16.3%(或>14.5%)特殊性仅为50%~70%。血片中可见红细胞染色浅淡,中心淡染区扩大,大小不一。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轻度增多。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分类正常。血小板计数在有出血者常偏高,在婴儿及儿童中多偏低。 2.骨髓象骨髓检查不一定需要,除非是需要与其他疾

卫生资格考点:贫血治疗原则

卫生资格考点:贫血治疗原则 卫生资格考点:贫血治疗原则 除针对原发病进行病因治疗外,缺铁性贫血者用铁剂治疗、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者补充维生素B12或叶酸, 肾性贫血者用红细胞生成素;免疫机制发生的贫血可选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 环孢素A(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选用雄激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进行骨髓移植。 贫血既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共同症状,那么治疗原则首先是去除病因。如果贫血较严重,同时需采用输血等直接纠正贫 血或暂时减轻贫血的措施。但在病因诊断明确之前,切忌乱投药物,诸如维生素B12、叶酸、肝注射剂、铁剂或其他所谓“补血药”。 这样的处理不但不会见效,反而因放松或放弃对病因的查找,延误 病情,这样将有害于病人,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去除病因,不仅仅是为了治愈贫血,更重要的是为了病人的整体健康。因为有时造成贫血的基本疾病的严重性远远超过贫血本身, 例如胃癌或结肠癌慢性出血引起的贫血,查明和治疗贫血的原因不 仅是为了纠正贫血,更重要的是根除胃癌或结肠癌。所以,只顾一 味地治疗贫血而忽视治疗引起贫血的基本疾病,那真是舍本逐末。 治疗贫血的效果,大部分决定于病因的性质及其是否可以根除。如果病因是可以彻底消除或纠正的,贫血也可得到治愈。如果贫血 的原因虽已查明,但基本疾病的治疗难以奏效,则贫血亦难根除, 只能采取对症治疗。 出血是贫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因不同的原因引起,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止血是很重要的。月经过多或子宫出血用激素或外科手术 治疗,一般都能使出血停止而将贫血治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