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扎实创新坚持校本教研不变的旋(原稿)

扎实创新坚持校本教研不变的旋(原稿)

“扎实??创新??坚持”校本教研不变的旋律

——关于开展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一点思考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郦丹

电话:138********

邮编:3118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校本教研作为促进教育实践创新,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赞誉,也凸显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近期,学校特邀省知名数学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就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校本教研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研讨,为笔者在教研团队管理的方式与方法上开启了崭新的窗口。以下结合实例谈笔者的一点思考。

困惑之一:教研活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组织困难怎么办?

受教育大环境影响,城乡各所学校都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讲座报告、听课评课等大大小小的活动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徒有虚名。许多学校在组织活动时,不考虑教育教学实际与教师需求,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科研,重聆听轻反思,因而导致一部分教师成为教研活动中的专职“壁花”,叫苦连天。

我的思考:

小学的教研不像是高校,组织活动时要从学校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寻找切入点,真正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最有价值的帮助。因而在教研内容的选择上要尽可能贴近教师需求,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入手,理论层面可开展课题研究指导、论文点评、名师讲堂等活动;实践层面则可开展单元备课学习、学生错例分析、练习设计专题研讨等主题鲜明的活动。而在教研形式上,要改变一味听课、听讲座的单一形式,利用各年级数学教研组力量,不断创新教研形式,推出些生动有趣的教研活动,如解题大赛、“书阁飘香”阅读活动、数学游戏设计比赛等。当然,在教研活动中亦可穿插实时书面评课,视频案例分析等形式迫使全体数学教师参与思考,改变个别参与的“冷教研”场面。

【案例】练习设计专题研讨

活动目的:以提高35分钟课堂效益为落足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通过对具体课例的研讨和课题引领,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增效减负,优化作业设计”的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活动准备:

1.由教研组长负责设计好相关教学研讨问题。

2.择定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十几减九》。

3.课题组准备好练习设计相关研究成果汇报交流。

此次数学教研活动,组织者不仅考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且教研形式上也进行了改进,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教师在活动中既有独立思考,又有思维碰撞;既有明确目标,又有自主空间,真正让全体教师融入教研、参与教研。

困惑之二:教研活动中教师参与意识不高,问题意识不强,整体教研氛围难以形成怎么办?

谈起校本教研,最让作为组织者的学校或教研组长头痛的问题是无论大型教研活动,还是小型教学研讨,部分教师始终游离于教研活动之外,问题意识不强,不愿表达,不善思考,坐角落,捱时间,积极性难以调动,导致教研活动常出现交流中断,尴尬冷场的情况。面对上述情况,如何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成为学校最为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的思考:

以往笔者总将上述问题归结于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化,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带头作用。朱老师的一习话令笔者茅塞顿开,作为一名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反思过往笔者既不是一名合格的组织者,更不是一名称职的引领者,只是一名纯粹的“话筒传递者”。活动组织时盲目相信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忽视互动交流、问题研讨的实效性,缺少对研讨方式、交流主题的思考。正如朱老师所说,只要是人就有惰性,在无关紧要的情况下教师总是习惯性地不愿思考,不能要求每位教师都像学校领导、教研组长一样拥有主人翁意识。面对一群拥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立的个性特征的数学教师,如何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教会他们主动思考呢?

1.问题式引领

查看各校教研活动方案不难发现,学校在组织数学教研活动时,往往只考虑活动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参与者等相关问题,对参与方式常只用“听课”、“互动评课”等词简单概述,对具体参与形式却只字不提。听课,怎样听课?选择何种观察角度听?听课目的是什么?互动评课,具体要求如何?教师需要作哪些准备?笔者认为在活动设计时不仿针对这些问题做细致分析,制定出详细的、扎实有效的活动流程,以问题模式引领教师开展有价值的活动,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人教版一年级《十几减九》

听课后,教研组设计如下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1.对本课时的学习学生需要用到哪些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如何?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如何确定?采用何种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

2.上课教师更改了教材给出的主题情境,这样合理吗?两个情境各有哪些优缺点?情境创设对于计算教学意义何在?

3.教师在教学时注重算法多样化,呈现了四种:破十减、想加算减、连续减、点数,然后采用“你们更喜欢哪种方法?”对算法进行优化。从实际出发破十减是最适合的,但是我们如何设计内容才能让学生体会这种优越性,而不是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去理解呢?

交流活动时,组织者围绕上述问题引领教师思考,指向更为明确,更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挖掘出教师潜在的能力。

2.团队积分制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作为个体参与者往往缺少使命感,因此将教师个体以教研团队的形式捆绑在一起参与活动,对良好教研氛围的营造具有积极作用与现实意义。首先学校要将教研团队的组织能力与参与度纳入团队考核细则,与每学期的团队评优挂钩。其次实行“魅力团队”积分制,对于活动中教研氛围良好,表现活跃的团队给予加分,每一次活动评选一次,累积得分,纳入教师月考核内容。如此一来,教师在参与活动时无形之中产生了团队责任感与荣誉感,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参与热情,提升整体教研氛围。

由此,笔者认为教研活动组织者要学习做一名出色的引领者,以团队为基础,以问题为指引,在问答式的互动交流中鼓励教师积极思考,训练教师问题意识,激发参与热情。

困惑之三:教研活动价值得不到体现,社会影响力不大怎么办?

近年来,多数学校一直十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始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尝试多种途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确保教研活动的质量。然而始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数学教师自身收获不大不说,教研活动价值及影响力仍得不到最大体现。

我的思考:

评定一个学校校本教研开展的如何,往往关注它举办了哪些大型活动,影响力如何?出了哪些成绩,成效如何?因而,大多数学校均会定期开展大大小小、不同主题的教研活动,提升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扩大学校教研活动的影响力。这其中的成效有多少,或许也只能从某个学校培养的骨干教师、名师的数量上体现。面对这种局面,我们的数学教研活动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如何才能在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呢?

1. 建立学科档案

日常教学中,教学研究的成果没有保存是普遍现状,课堂实录、课件、评课说课等宝贵资料都是随着活动的结束而散失。教师再次研究时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没有继承,没有延续。朱乐平老师提出要建立学科档案,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学科教学档案是学校重要的课程资源、重要财富之一。可以由教研组长负责以课的标题为线索建立学科教学档案,平时由教研组长保管。教研组长的离任审计之一,就是查学科教学档案。要让老师们能够不断应用自己研究得出的成果,减少重复劳动,减轻教师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研价值最大化。

2.坚持特色发展

从学校管理层面考虑,笔者认为在打造名师的同时,要深入调查,从实际出发为学校数学领域的发展确立重点的研究领域,突出自身特色,扩大研究价值,引领学校走出一条数学教学特色发展之路。如目前,我校在数学教研上一方面可以从学生错例研究出发,站在教师需要的角度,打造一个全校性的研究课题,调动教师积极性,做实做细,做出其最大的成效;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电子白板的优势从图形与几何教学领域着手开展研究,将原有的白板课题修改后再次进行主题研究。只有在某一研究领域真正做大做实做出影响,才能真正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然而,如朱乐平老师所说“系列研究是难的”,十年磨一剑,“坚持”才是做好研究最强有力的保证。

综上所述,笔者相信只要管理者能真正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创新教研形式,坚持特色发展,一定能成为教研活动中成功的组织者、协调者及引领者,提升整体教研实力,打响品牌特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