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路遥逝世十五周年_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_综述

路遥逝世十五周年_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_综述

为弘扬路遥的文学精神,进一步挖掘路遥创作的当下意义,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路遥,2007年11月17日,路遥逝世十五周年之际,由延安大学、陕西省作家协会、清涧县人民政府、延川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路遥研究会承办的“纪念路遥逝世十五周年暨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在延安大学召开。全国政协、中国作家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延安市、榆林市、延安大学的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十几个省市35所高校以及来自日本的路遥研究专家,路遥的亲属和生前友好,共计170多人参加了此次盛会。会议包括路遥文学馆开馆、祭扫路遥墓以及盛况空前的路遥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作为会议重要环节的路遥学术研讨会则备受瞩目,在一种宽松的学术研讨氛围中,专家、学者们从各个层面、各种角度对路遥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重新分析了路遥的价值观、人生追求、精神继承等历久弥新的话题,深刻剖析了目前社会上掀起的“路遥热”现象,路遥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的问题。这次会议是有关路遥学术研讨会有史以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收到30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一、多重视角下的路遥作品解读

在以往的路遥研究中,对于作品的研究占到了百分之八十左右。本次大会中,专家、学者们提交的关于路遥作品的论文也有多篇,从不同视角对路遥作品进行了阐释。任葆华(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指出,成长叙事是路遥作品的核心,路遥的诸多小说明显地触及了青年人的成长问题,并且反映出了现代社会中,青年人普遍面临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其中苦难是路遥小说人物成长的核心话语,而成长的引路人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曹斌(宝鸡文理学院教授)认为成长关怀,特别是农村知识青年的成长关怀始终是路遥观察、体验、并竭力表现的内容,他在关于成长关怀的书写中特别注意表现个人努力在成长中的重要性,路遥笔下的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没有退却或者精神崩溃、意志消沉,他们都呈现出了强健不屈的生存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存态度,同时,路遥十分重视成长中的道德,他笔下的主人公虽然大多数生活贫困,但都富于仁爱、友善、富于自我的牺牲精神。韩鲁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从自然生态学、艺术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地域文化对陕西三大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的文化人格和文化性格的影响,认为较之于陈忠实的“痴迷河蟹”的“关中平原”情结和贾平凹的“真爱山水”的“陕南山地”情结,路遥小说中所呈现的是比较清晰的“暗恋雨雪”的“陕北高原”情结,所以在路遥的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正是陕北高原那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所发生的自自然然的生命故事。江胜清(孝感学院教授)将路遥的《人生》和鲁迅的《伤逝》精心比较,认为两部作品关注着处于变动时代的农村,将人道主义的关怀投向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在表现农民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追求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爱情主题的思考。在基本模式上都继承和重新书写了中国传统文学始乱终弃的爱情模式,但是《伤逝》重在写婚姻,表现了鲁迅对婚姻爱情独特深邃的思考;《人生》重在爱情,使读者在体验爱情的美好和丑陋的同时做出自己的理性审视和道德评判。在艺术上,《伤逝》主要是以抒情性和哲理性取胜;《人生》则以形象性和风俗性见长。廖晓军(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将王汶石和路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认为王汶石笔下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以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冲突为核心,充满了十七年小说的美学风尚,而路遥笔下的农村女性的塑造,大多是以爱情描写为中心,充满

路遥逝世十五周年“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综述

成丽丽侯业智

浓郁的悲剧色彩。韩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认为路遥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温柔贤良的传统女性、坚毅独立的现代女性和见异思迁的多变女性,前两类是女子天性的自然流露,后一类则更多地体现了路遥对女性的想象和误读。在路遥所塑造的女性群像中,妻性话语这一重要的文本内容要么是缺失的,要么是扭曲的,其间蕴含着传统男性文学的创作特征,而传统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美化”和扭曲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安本?实(日本姬路独协大学教授)则以一名外国人的眼光对路遥创作进行细致的评价。他认为路遥是一个逼近人性的伟大作家,也就是带着作家灵魂描写生活的陕北农民的,以及质问人们心灵深处的,把具有文学普遍性的作品推向社会的作家。他对“农村和城市的隔绝状态”的描写将生活在作品舞台上“交叉地带”的农村青年为切入点。安本?实认为,在路遥“交叉地带”渐趋成熟的过程中,首先经历了一个“彷徨”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青松和小白杨》接下来便是“耕作”期的开始,《风雪腊梅》、《姐姐》、《月下》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于阿丽(山西师范大学讲师)指出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小说的人物命运与“死亡”相关的达到11位之多,有关死亡的话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关于11位人物的死亡,分别是从3个死亡人物和8个生存人物两个侧面展开的。通过解读3个死亡人物,可以发现在《平凡的世界》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省式的死亡,小说张扬的是人类的善良和无私的爱;通过解读8个生存人物的死亡原因和生存勇气,可以发现《平凡的世界》中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物存在的重要精神支柱。郭爱民(山西长治学院教授)认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怀念,首先是因为它描写了平凡、表现了孙少平在生活中忍受着平凡的苦难,塑造了其在平凡的苦难中不屈不挠、自强自立的形象。其次他还认为路遥对苦难的描写与他的童年的不幸经历有关,这对他通过苦难展示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塑造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对饥饿的描写就是对改革开放前夜状态的准确把握,具有史诗意义。郑万鹏(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认为《平凡的世界》横跨中国当代前后两个时期,它所关注的是新时期的人,思考的是新的认识问题。如果说赵树理的全部创作反映了20世纪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和翻身挫折,《平凡的世界》则是中国人民二次翻身的史诗,它里面的主人公体现了路遥的现代人格理想,即在完成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完成对他人的责任,以实现更高意义上的社会和谐、伦理和谐。这种现代人格理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人文主义主题的衔接,对于昙花一现的建国初期的建国文学的衔接,所以说路遥的创作在一定的程度上弥合了当代文学所造成的人文主义的断层。冯肖华(宝鸡文理学院教授)对路遥的文本艺术内涵与精神内涵做了全面的总结,认为路遥的文学精神表现为贴近现实的写作方式、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坚守知识分子立场三点要律。同时路遥文本也具有伦理层面的价值高度,表现为文本中对人文精神的道德秉持、思想引领。贺智利(榆林学院副教授)认为陕北独特的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路遥的个性气质,也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并且从陕北农民文化对路遥的影响、陕北民歌与路遥小说创作、陕北方言与路遥小说创作和陕北民俗与路遥小说创作等方面对陕北文化与路遥创作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刘阶耳(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认为对路遥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他的为文学献身精神的追思上,因为单纯的崇敬对于深入探索路遥的文学意义没有太大的价值,现实主义涵盖不了路遥作品的全部意义。宗元(济宁学院教授)认为路遥小说存在一定的模式化写作,特别体现在情爱模式上。在这一模式中,男性都很英俊,城市知识女性都拜倒在其脚下。这种模式体现了路遥的自卑情结。毕光明(海南师范大学教授)指出,我们应该从更深层次上挖掘路遥文本的可阐释空间。并且认为悲剧意味是路遥小说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的同时,提出了路遥的小说创作中存在着很多难以克服的矛盾和价值的分裂。还有一些学者也指出了路遥创作中的一些不足,如路遥创作的“模式化”,路遥作品中大男子主义,路遥作品的价值分裂等等不足之处,并分析这些不足所形成的原因。

二、路遥现象的分析

路遥及其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巨大存在,这是谁也不能回避的事实。这次大会上,许多

学者注意到路遥活在读者心中与在当代文学史上被遮蔽的现象,并进行了深入分析。赵学勇(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提到了“路遥现象”即路遥及其作品所面临的学术界的冷清和读者的热情的悖论。读者对《平凡的世界》表现出了极度的“热”,但是与之相对的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里所遭遇的“冷”:首先,在影响最大的两部文学史著作中(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只是对《人生》做了简单的分析,对《平凡的世界》只字未提;其次,在“西潮”之风的影响下,有些新潮批评家认为路遥的作品缺乏对人性欲望的书写,故经不起阐释和解读,于是之受到了冷遇;最后,路遥的沉实与当下的大话戏说把玩、焦虑乃至无耻的写作时代,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有学者认为路遥的小说缺乏才气。他认为,“路遥现象”可以说是一个活标本,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代文坛的五颜六色,我们可以在路遥现象的反思过程中惊醒某些作家,在这样一个超欲望的时代坚守一个作家的精神底线。吕东亮(河南信阳师范学院讲师)认为当代文学叙述中的路遥是既辉煌崇高又抑郁落寞,表现出了多重的形态。无论在八十年代初期批评家眼中还是今天的文学史写作中,路遥都没有被遗忘的。而同时,在一个唯新是从的年代,路遥便显得另类,同时落落寡欢,他对现实主义的执着坚守,以及作品中常见的道德议论,不时成为先锋文坛的笑柄。所有的这些路遥都感受到了,并且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开始了悲壮的跨越,这便是路遥笔下的无数在道德上几乎完美的人物,他们的平凡,撑起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使得物欲横流的社会具有了诗意的光芒。所以他认为,路遥的存在提醒我们,文学更多存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而文学史不过是一种系统的文学观点而已,文学对路遥的铭记或者遗忘便真的不是那样重要。时代迈进21世纪,知识界“反思八十年代”、“反思纯文学”的思潮开始兴起,关注并介入现实生活的传统现实主义又一次兴起,贴着地面行走的创作姿态重新得到褒扬,在这样的情境下,路遥的作品也许面临着一次可贵的历史契机,值得我们期待和欣慰。王金城(福建闽江学院教授)认为路遥被当代文学史家们遗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与文学史家的文学史观有重要关系。90年代以后,文学史家的文学史观越来越趋于“个体性”。其次,与现实主义当代流变有很大关系。现实主义在八十年代初受到许多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失去了轰动效应。面对这样的背景,路遥却没有放弃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坚定信心,并以此为创作原则和方法,写成了《平凡的世界》。再次,与“重写文学史”的影响有关。“重写文学史”是对建国以来传统文学史叙述模式的一次理性自觉的反省,它更强调的是“审美性”和“文学性”,而路遥的作品与民族国家话语有着某种内在的契合性,故被文学史家们划入“体制内”作家的范畴。他进一步指出,路遥不懈的人生追求、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远大的文学理想、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以及路遥对文学的真心挚爱、独特理解及严肃的创作态度都说明了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真正优秀的作家,并呼吁未来的文学史家们不要忽视路遥,忘记路遥。汪纪明(山西师范大学讲师)通过对1980-2007年学界对路遥的研究文献的研究,认为2002年以前路遥研究的重点在其作品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同时集中在路遥的几部获奖作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路遥的整体性认识和评价。最近五年来,路遥研究则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诸如对小说人物的比较研究,对路遥小说中“城乡交叉”主题的关注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三、路遥精神对当下文学的意义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后,文学创作逐渐边缘化。这一经济发展趋势给文学带来了一定的活力,但负面影响远大于积极方面。一股浮躁之风流行于文学创作中,给我国文学事业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在这一关键时刻,路遥的精神具有怎样的意义、怎样的价值。路遥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思想者,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迪意义。在这次路遥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何西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认为在我们国家正在经历一个浮躁、重新崛起的历史转折关头,路遥的意义在于首先是苦难,他认为好的传世的文章、能够抨击人心灵的文章需要写作主体的苦难甚至是一个民族的苦难来涵养,路遥正是如此,他的一生都是苦难的,苦难虽然难熬,但却给了路遥一

个坚强的性格,所以路遥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坚强生活的榜样,不论碰上什么困难绝不低头。其次,路遥的人格中所蕴含的道德伦理的含义正是陕北高原的性格的象征,而其小说中的主人公的这种精神也正告诉我们,文学不是玩花样,文学要求作家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人格融入进去,才可能被长久的接受。最后,是关于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路遥是继柳青之后的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家,现实主义就是针对那些浮华的文学,针对在个人狭小空间里书写的作品,所以路遥的作品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另外,他还认为路遥是一个思想者,他对文学献身的精神和意义,其价值是永久的。李建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认为在当下,路遥之所以显得特别有意义是因为他的小说文本中的人物有着一种积极的生存状态,首先,路遥的作品并非琐屑的、阴暗、混乱的生活片段的拼凑,他是按照人类有史以来伟大的文学所提供的经验和写作原则来写作。所以,虽然他的文学理念是一种常识,我们一听就懂,但是要深刻理解这种常识是需要我们将对生活全部的爱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才能体会。第二,是路遥小说文本中“考验”的母题,他笔下的人物在接受爱的考验、饥饿的考验、死亡的考验时表现出友情、爱情、理想和坚强。第三,是路遥小说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利他主义精神,在当今以病态和阴暗为时髦的文学理念之下,让人更加感觉到其精神境界之高。最后,李建军谈到路遥是朴素的甚至是简单的,但许多伟大的作家正是简单和朴素的。路遥最宝贵的品质就是不矫揉造作,他像大地一样朴实。路遥在他的文学和人生里面就体现了他所说的两句话:“像牛一样劳动,像大地一样奉献”。叶咏梅(中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主任记者、《平凡的世界》长篇小说连续广播编辑)从路遥作品的传播和受众的实际情况印证了路遥作品的永恒魅力。房福贤(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认为路遥对于当下文学的意义有献身精神,人文精神,奋斗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梁向阳(延安大学副教授)认为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完全可以当作新时期西北散文中一部重要作品。它的意义既在于清晰地记录了作家在精神生产时“杜鹃啼血”般的生命奉献,更在于它成为解析路遥生命与创作的一把钥匙。路遥与广大西北作家均有共通的精

神特质,即诚实、吃苦、勤奋、上进,而这种精神特征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而这种精神在当下的文学语境中弥足珍贵。刘春勇(中国传媒大学讲师)认为随着文学时代的终结,文学废弃了形而上学意味上的大虚构,回到漫游者的呓语中,更趋于实际的生活,而缺乏了理想和良心,而路遥的当下意义在于以一颗真诚的心去描写那些呻吟挣扎着的人们。

四、路遥研究的不足与深化问题

从第一篇关于路遥的评论文章算起,路遥研究经历了近30年的漫长岁月,经过了几代人辛勤的劳动,已经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和深度。但是,路遥研究仍然存在着某些空白,还有进一步拓展和挖掘的巨大的空间。在这次大会上,一些学者也提出今后路遥研究的设想,希望得到路遥研究者的关注。刘阶耳(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认为路遥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他的为文学献身精神的追思,应该深入发掘路遥研究被遮蔽的盲点。路遥研究会副会长马泽教授主持进行了大会总结,他认真总结这次大会的学术成绩,充分肯定了学者们为深化路遥研究所做出的辛勤努力,他认为这次大会就路遥的文学贡献、价值意义、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启示,以及路遥研究有待深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已经达到其目的。他指出,今后应在充分肯定路遥文学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研究其不足与局限,进行路遥之所以为路遥的发生学研究,还原一个真实的路遥。他同时还提出了今后路遥研究中亟待深化的问题,即今后在路遥的发生学研究、路遥的政治情结研究、路遥的传播学研究、路遥的读者接受研究、路遥的人格(性格)与文本的关系研究、路遥的文本细读等方面进行深化研究,把路遥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次“路遥逝世十五周年纪念暨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是在紧凑而热烈的学术研讨氛围中落下了帷幕。这次大会为路遥研究在新世纪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开拓奠定了基础,对于推动路遥研究的深化,对于探讨中国文学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都起到了积极而有益的推动作用。

成丽丽延安大学文学院

侯业智延安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