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政策复习

社会政策复习

社会政策复习
社会政策复习

社会支出是国家支出中的纯粹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维持阶级统治、保证社会安定和提高消费能力,体现了国家的合法性职能,也体现了社会为经济发展所支付的代价。

例如,国家维持法制的开支,对失业者的津贴,对穷人的救济等。显然,这部分开支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起作用,应该排除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外,但是,从价值范畴出发给这一部分开支定性不太容易。笼统地说,它属于由社会扣除的、支付给非生产人口的社会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公民社会:

最基本的含义:在社会中一些独立于国家权力体系之外的社团组织的总和。

本身性质:公民社会是由一定的社会成员自愿组合而成,他们在行动上具有一定的自

主性。

政治体系角度看:这些组织独立于国家政治及行政体系之外。

功能角度看:他们介于民众与国家权力机器之间,一直在社会福利事务方面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

当代社会保障的基本形式:

1、社会保险:国家通过立法手段,要求劳动者和雇主共同投保,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死亡等特殊事件而失去生活来源时,由国家和社会对其本人或家属给予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遗属保险)

2、社会救助:向老弱病残和生活不幸人士等弱势群体无偿提供款物救助的一种基本生

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贫困、医疗、住房、教育救助)

3、社会福利: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

和过程。(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的物质生活和基本服务需要)

4、优抚安置:

优抚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伤残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安置是国家民政部门对复员退伍军人进行生活和工作安排。(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保障制度,因为保障对象是对国家和人民有功的人员)

第一章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政策定义的三层含义:

第一,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第二,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第三,政策的内容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政策的基本特征:一、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二、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三、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四、政策是规则体系和行动体系的结合

什么是公共政策?

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思考并讨论:如何理解“公共”(public)和“私人”(private)?

主体:公共权力机构对象: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有关目标:不是为了政府自身利益而是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过程: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程序、方法及信息公

开化。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

公共政策的价值性:公共政策的价值性是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决策者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各种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作出判断,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决定公共政策的走向。资源分配过程中的价值优先性。

公共政策的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一方面,公共政策致力于实现一些人类所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由于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公共政策的走向往往与某些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公共政策更常常明显地代表着特定阶级的利益。

公共政策的层次

基层社区;地方性公共政策体系;全国性公共政策体系;国际性、区域性及全球性公共政策体系。

什么是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中的一个领域。在公共政策的概念框架中理解什么是社会政策,其实质就是讨论如何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划分出应该属于“社会政策”的专门领域。

政府社会政策的社会性目标: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维护社会公平、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等。

从词义上理解:社会政策是政府在某种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从实践上理解:社会政策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和实施社会管理的政策体系。

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区分“干预”和“包揽”“干预”与“包揽”的区别:

干预社会福利事务的程度不同:前者只是针对现有经济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的不足而采

取行动,后者是政府为民众的社会福利需求负全部责任。干预社会福利事务方式也不尽相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政策家庭政策……

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

国家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其他政策文件

课后复习:什么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的关系是什么?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第四章

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个人需要与社会政策;社会需要与社会政策;人的需要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当代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社会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点;当代主要社会问题;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个人需要区别需要(needs)与需求(demand)。个人需要具有社会属性:一、在功能上,个人需要的满足不仅维系了个人生存,也实现了社会整合;二、个人需要的产生具有社会性,是以社会标准衡量,并以社会性的形式表达;三、个人需要的满足往往以社会的途径实现。

个人需要的基本类型:一、规范性需要(normative needs);二、感觉到的需要(felt needs);三、表达出来的需要(expressed needs);四、比较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s)个人需要的层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

个人需要的刚性与弹性:需要是被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定义的。

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社会需要的内容:社会整合、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

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

个人需要与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满趍丧人需要的方式之一。?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需要fang2面既有有效性,又有局限性。?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需要方面的局限性: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在现实政策实践中,即使是基本需要也无法完全通过社会政策满足;非个性化。

社会需要与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对社会需要的回应。?社会政策在满足社会需要中的有效性:四方面。?社会政策在满足社会需要中的局限性:通过社会政策调节社会关系,会影响到原来的利益格局,从而引发社会冲突;社会政策并不能完全实现社会秩序,还需要其他社会控制制度;社会政策并不能完全消除个人的社会风险;国家干预会产生新的经济、社会、甚至政治问题。

人的需要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一、在社会政策过程中,各种需要的影响具有相互关联的关系,但各种不同的需要也会对社会政策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相互矛盾冲突的影响;?二、社会政策在满足社会层面上的各种需要时会发生冲突;?三、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需要方面也会有矛盾。?因此,社会政策的实践具有方向性和重点性的特征。

当代主要的社会问题

?社会不平等问题?贫困问题?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环境、资源与生态恶化的问题?犯罪与其他越轨行为问题?社会歧视问题?健康与疾病问题?人居环境问题?其他社会问题

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积极作用?一、政府通过社会政策积极地干预市场和社会生活,可以扭转因市场失灵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缺陷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二、、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其有效性;?三、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比较准确地诊断社会问题;?四、社会政策行动可以动员广泛的社会参与解决社会问题

局限性?一、政府行动中存在“政府失灵”,降低了政策的有效性;?二、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政策的侧重点不同,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三、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使决策和实施过程偏离合理的目标和路径,从而影响政策效果;?四、通过一项社会政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课后复习

社会政策根本宗旨应该是什么?解决社会问题?还是满足人的需要?

第五章

思考幵讨论在社会政策体系中,谁制定政策?谁分配福利资源?谁得到了什么?如何分配?如何获得?

社会政策的主体

重点:国家福利模式VS多元福利模式

社会政策主体是一个制度化的行动者体系,在其中每个行动者都被要求按照一定制度规范而担负一定的责任,扮演一定的角色,并具有与其责任和角色相适应的权力。政府是最主要的主体。

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角色:社会政策行动的责任者;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资源提供者;社会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层次

责任层次:各类行动者在社会政策行动中所负责任的大小是不同的,在各个国家和各个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主体责任模式;角色层次:按照所担当角色的重要性差异将参与社会政策行动的各类行动者分为不同的角色层次;公共行政层次:中央政店——地方政府——社区组织

社会服务领域中的组织体系

(× )商业性服务机构;(× )初级群体;(√ )互助组织;(√ )就业组织;(√ )志愿者组织;(√ )民间非营利组织;(√ )政府组织

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政府的角色和作用: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资源提供者;社会服务提供者。

国家福利模式的优势:一、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和大规模的社会服务;二、具有很强的公共行政能力,能够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源;三、更多地体现福利性特点,更好地贯彻社会再分配原则。缺陷:一、缺乏经济效率;二、导致服务对象的福利依赖;三、妨碍服务对象对服务的自由选择。

民间非营利组织区别NGO和NPO

NGO(非政府组织)是指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非企业性质组织的总成,在我国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三种;NPO(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又称为“第三部门”,指在社会服务领域中在公共部门(政府)、私人部门(企业)之外的另一个部门。

非营利组织的特点:非营利性;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公共性;有多样化的资源支持系统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中介组织的方式介入;直接提供社会服务。趋势:规模扩大;专业化;国际化。

当代社会政策主体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由国家福利模式向多元福利模式转发政府与民间组织形成分工不合作的关系,而不是此消彼长、相互对立的关系。

社会政策的对象

重点:普遍型福利模式VS选择型福利模式社会政策的受益者VS社会政策的受损者

社会政策的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与其他公共政策相比,社会政策的对象更加具体,呈现个体和群体取向,而不是社会整体取向。

分类:一般性对象和专门对象普遍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多元福利模式

定义:所谓的“多元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的主体的多元化。也是指‘混合福利

模式’中福利主体多元化的侧面。其基本要求是政府在整个社会福利体系中仍然扮演最主要的角色,承担最基本的责

任,但同时其他各类组织和个人也以制度化的方式参与社会政策行动,并在其中分担责任。发展:“多元福利模式”主要是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家福利体制和新自由主义主张的私人福利体制两个极端而言的。他的主张者认为,国家福利体制过分强调了国家的责任,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弊病,而私人福利又可能大大损害社会公平原则和贫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在其间选择一个中间道路,而“多远福利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正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普惠型福利模式与选择性福利模式

普惠型福利模式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是否每个人都需要。体现“普遍性社会权利”原则。

选择性福利模式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首先要界定社会中或一个群体中哪些人真正具有特殊

困难,在此基础上将福利项目集中提供给那些最困难的个人或家庭。体现“特殊社会关照”原则。

社会政策的受损者分析

社会政策的受损者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利益受到相对损害的个人或群体。在各种不同的福利模式和税收制度中,各类群体的受益和受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并且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其在社会政策过程中利益得失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社会政策的资源

重点:社会政策资源从哪里来?社会政策资源到哪里去?

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社会条件,包括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政府调动社会政策资源的方式:税收:一般税收和与项税收;专项收费:专款专用;国债、外资等。

民间的资源调动方式:社会集资;社会捐赠;志愿者服务;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社会政策的经费投入

政府的社会支出:政府在社会政策各个领域所做的财政投入量的总和,也指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用做实施社会政策的部分。政府对社会福利的其他资助方式:减免税费、人员调配和物资调拨。社会政策其他经费来源:项目配套资金、社会保险基金、国际援助、民间投入。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重点:需求导向型VS预算约束型社会政策运行的政店主导模式VS社会政策运行的准市场模式

所谓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从广义上涵盖了社会政策行动所有阶段和环节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从狭义上指社会服务传递机制。所谓社会服务传递机制是指政府的社会政策资近金如何转化为一定的服务方式而传递到受益者。在内容上包括:服务传递过程中的组织安排、资金运行方式、资金使用和服务活动中的各种规范等。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社会政策行动的资金供应模式:需要导向型预算约束型

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

社会政策行动服务受益、服务机构和政府三方面的基本关系是:社会服务机构向服务的需求方提供服务,以足其需要,而这种服务所需的费用完全或部分由政府支付。模式一: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机构;模式二:政府补贴供应方;模式三:政府补贴需求方。

社会政策行动的准市场模式

所谓“准市场机制”,主要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基本要点:一、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福利机构之间的横向竞争提高机构和项目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改变政府拨款方式,将面向机构的“按人头拨款”方式改为按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拨款,并进一步转向面向服务对象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三、增大受益者的选择;四、增加福利使用者的付飞;五、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并在业绩考核和评估中强化效率和质量的指标。

课后作业:

准市场福利模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社会政策的决策模式社会政策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是指社会政策的主体(政府)为了满足全体或某些社会成员的需要,或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的全过程。包括收集和分析社会需要和社会问题;政策方案的设计、论证和试点;最终政策的通过和发布。

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

是否采取政策行动;

社会政策行动的受益者范围;

福利水平的高低;

资源调动方式;

社会政策项目的运作方式。

社会政策的决策层次:

宏观政策决策:大政方针层次的决策,包括对社会政策基本目标、资源调动规模以及基本的制度模式等做出决策。

技术手段设计:指一项社会政策行动在服务、管理、资源调动、费用控制等方面能够采用的技术及物质条件。运行方案设计:指一项社会政策在具体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所采用的具体操作方式,应包括社会政策行动的基本程序、运行机制、组织体制及管理方式、资源调动及费用控制的具体方式

社会政策的决策模式:

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指一个国家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的基本的决策体制、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决策方法等方面的总和特征。

民主型决策模式

集中型决策模式

社会政策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1.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2.政府和政党的目标;3.社会政策的预期效果;4.政府的财政能力及社会政策行动的成本;5.制度方案和技术条件。

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性内容主要指社会政策所需要的条件能否被满足,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其手段是否合理,以及实施此项政策的后果能否被接受。包括:政策的可能性;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的有效性;政策的可接受性。社会政策可行性的主要方面: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技术可行性。

其他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因素: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可能存在信息不及时;缺乏有效的信息或信息不完;信息被扭曲;信息被一些组织或个人利用等问题。利益集团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公共舆论及大众媒体的影响;领导人偏好及主管部门的影响;特殊事件的影响;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宣传与社会协商。

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

确立社会政策议程;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社会政策的试点、方案修改;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第七章

主要内容: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社会政策行动的管理社会政策的评估与变动

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

社会政策方案的实施细则;社会政策项目的资金分配与服务传递;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宣传

社会政策行动的管理

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基本目标:1.提高社会政策行动社会效益;2.提高社会政策行动本身的效率

基本原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率并重的原则。

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层次

政府行政管理层次(规则、人员、资源分配)社会服务行业管理层次(政府与行业组织共同发挥作用);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

区别国家福利模式和准市场福利模式下,这三个层次管理的内容和程度的差异。

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对象

内部管理:对相关机构内部运行过程的管理,包括有关机构内部的组织设置、人员编制及培训、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等。服务于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外部管理:对服务对象的管理。明确界定受益者,监督受益者合理行使其社会权利并依法承担其社会责任。

社会政策行动的管理

社会政策管理的组织模式

社会政策主管部门;跨部门的管理机构;社会政策项目的执行机构;社会政策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社会服务的管理体制

政府管理体制;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管理体制;单位管理体制与社区管理体制;社会服务机构管理体制;

社会福利机构的人员配备及规章制度建设

社会福利机构的人员配备:效率

社会福利机构的规章制度: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外部服务的规章制度

福利管理中的漏洞(因管理不善造成的社会福利资金流失和浪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去避免?

社会政策的评估

广义的社会政策的评估,既包括对政策方案的评估,也包括对社会政策具体行动及其效果的评估。狭义的社会政策评估仅指对社会政策行劢和实施效果的评估。

社会政策评估是指在政策实施到一定阶段以后,由社会政策权威机构通过组织专门的调研及资料分析工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实施过程及其已产生的效果作出科学判断的过程。

社会政策评估的作用

通过政策评估使社会政策执行者和决策者明确社会政策方案的阶段性效果,为政策调整、改革或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经验资料;通过政策评估帮助社会政策的执行者准确掌握社会政策行动的进程,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政策评估对政策执行者加以监督,及时纠正机构或人员在掌握政策方面的偏差,保证社会政策行动方向的正确性。

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要素

主体:领导、政策执行机构、专家、民众→标准→方法与实施方式→对象:政策方案本身;政策实施的行动→内容:必要性、有效性、可行性

社会政策的变动

变动的原因:政策本身的原因政府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

变动的方式:修订改革终止

第八章

主要内容

“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 价值争议意识形态类型

一、价值中立

马克斯?韦伯:一旦课题按照价值相关的原则选定,研究者就必须把价值放在服从的地位,而遵循事实材料所揭示的指导线索。研究者不能把价值强加给事实材料;

应把事实与价值世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实际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区分开,并把事实判断作为科学基础,而不能从事实判断推论出价值判断。

社会科学的价值关联

?在确定课题阶段,价值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研究者选择的问题;

? 在研究(解释)阶段有价值参与,探讨行动背后隐藏的意义,即行动表现的价值;

? 在研究成果的应用阶段,应用的目的性、利益考虑,也是与价值相关的。

?社会政策:从价值中立到价值关联

二、社会政策中的价值争讧

公平与效率

自由与控制

个人与集体

人道主义与人权

三、社会政策的意识形态类型

?所谓“社会政策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关于社会政策的价值、态度和理论体系的总和。包括人们对社会政策的基本价值观,在基本价值观指导下对社会政策的基本分析视角,以及建立其上的关于社会政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第三条道路

福利类型

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观以多元主义为总体特征;?奋斗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由的新社会”;?改良主义是改造社会最重要的工具;?未来社会的价值原则是“自由、公正、互助”;?经济制度上主张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模式;?国际政策奉行国际民主。第三条道路:?在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遇到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一些学者和政治家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理论。?“无责任即无权利”“无民主即无权威”

“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理念:?承认福利国家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看到了其弊病;?提出责任和权利平衡的福利原则;?倡导积极的福利,主张人力资本投资,而避免直接提供经济资助;?主张用“社会投资国家”取代“福利国家”。

发展型社会政策

基本观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社会福利可以为经济发展直接作出贡献;?经济发展应能给普通大众带来有形的好处;?社会发展需要国家介入和公共支出。

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践策略:?人力资本投资计划:教育、健康、营养;?就业和自主创业计划;?微型企业和小额贷款计划;?以津贴补劣工资的投资戒者颁布最低工资戒生计工资标准计划;?资产积累计划;?社会资本计划;?消除妨碍经济参与的障碍并创造平等机会计划;?使用有成本效益的介入,以及能够促进有效实践的证据为本方法。

第九章

思考:为什么要做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都分析什么?

为什么要做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

社会政策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社会政策运行过程是对经济体系的干预

分析一:社会政策的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政策水平的衡量标准)

社会政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体制

社会政策发展水平的测量角度

社会福利投入指标

政府投入:政府财政投入;政府非财政性投入(如无偿的人力和物资调动)

民间投入

民间资金投入;民间人力投入(如志愿者服务);民间物资投入(如民间捐赠)

社会政策的直接成果

各类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平均保障水平;公立学校数、教师数;公共医院数、床位数、医务人员数;社会福利院舍数及床位数等

社会政策的效果

适龄青少年平均入学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人口平均健康水平;贫困率、犯罪率等降低的程度;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口的生活水平等

社会政策水平的评价指标及其意义

政府年度社会支出总量→社会政策行动的总体规模;

政府年度社会支出人均量→社会政策的平均水平;

政府年度社会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社会政策在政府公共政策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

政府年度社会支出占GDP的比例→政府社会政策所调动的资源在全社会经济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分析二: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

课堂小组讨论:什么是效率?如何测量效率?如何测量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OR 如何对一项社会政策的效率做出评价?如何提高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

分析三:社会政策的经济功能

微观分析宏观分析

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微观分析

社会政策与生产过程社会政策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社会政策与消费和投资

社会政策与生产过程:社会政策与劳动力再生产社会政策与人力资本社会政策与生产成

社会政策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理解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社会政策在再分配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政策在再分配过程中的作用分析:有无作用、哪些作用、作用大小

社会政策不消费和投资:个人:消费OR储蓄国家:消费OR投资

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宏观分析

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可能影响有哪些?如何调和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由福利到工作:发展型社会政策

经济发展前提下社会政策的两种模式选择

? 经济导向模式:强调通过发展经济去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并3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福利导向型模式:讣为单靠绊济增长难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难以满趍下层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因此,需要政店强化社会政策,扩大福利供给,提高社会保护水平

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基本原则

社会政策应该关注经济发展

社会政策可以与市场机制和经济政策互相融合

社会政策的重点领域转向:通过教育促进再就业;通过积极的社会政策降低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入;农村发展中的可持续性生计;“生产型”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模式;等等

第十章

主要内容

社会政策政治功能社会政策与政治体制和公民权利社会政策与国家和公民的社会关系社会政策与利益集团社会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社会政策影响政治过程政治因素影响社会政策

一、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

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是指社会政策在一个国家的政治行动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和对政治过程产生的影响。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中,社会政策所发挥的政治功能不同。

社会政策与政治制度和政府合法性

社会政策与社会稳定

社会政策在达到政党政治目标中的作用

社会政策与政治制度和政府合法性——社会政策是构建民主和民本两大基石的重要内容。

社会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

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可以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而消除产生社会不稳定的社会根源;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可以缩小社会分化和社会丌平等,缓解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可以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奠定社会基础,增强政府的社会凝聚力,提升民众对政府和政治制度的认可和拥护。

社会政策在达到政党政治目标中的作用:对政党选举成功有直接意义的社会政策行动会受到优先考虑,而那些人数较少、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相对弱势、对选举影响不大的群体在政党的社会政策中可能受到忽略。

二、社会政策与政治体制和公民权利

政治体制与社会政策的关系社会政策与政治民主化的相互影响社会政策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政治体制与社会政策的关系:维护政治统治;政府职责。

社会政策与政治民主化的相互影响:民主政治是当代社会政策的重要政治基础;民主体制对社会政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缺陷;仅靠民主政治无法保证高水平的社会政策体系;一国的社会政策受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政策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向民众提供社会福利服务的行动基于民众基本的社会权利,是国家保护公民基本人权的重要内容。人权需要国家立法加以确认;人权的具体体现是公民权。

三、社会政策与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关系

国家的性质国家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角色在社会政策领域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社会福利水平与政府社会、经济功能的关系

国家的性质:

“阶级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战争国家”理论,认为国家的主要职能是战争;

“福利国家”理论,认为国家的主要目标是为了组织社会福利事物,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福利;“经济国家”理论,即强调国家在组织和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职能是国家最主要的职能之一。

国家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角色: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社会民主主义的规角;新自由主义的视角;“第三条道路”等学派的观点。

在社会政策领域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认为社会组织可以参与,甚至被纳入国家的政治及公共行政体系,成为“福利国家”体系中的一部分,并在其社会政策体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认为社会组织可以是对国家的一种制衡和对抗的力量,从而约束国家的不合理行为,保护公民的自由权利;认为社会组织与国家可以相互合作与功能互补两方相互合作,可以发挥各自优势。

社会福利水平与政府社会、经济功能的关系:大政政府社会;小政府大社会。四、社会政策与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及其与社会政策的关系利益集团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利益集团影响社会政策的后果

利益集团:是指社会中具有某种共同特点并因此而具有共同利益的人所构成的集团。例如商界团体、工会、青年组织、老人协会、妇女组织、残疾人组织、某些职业联合会等。

利益集团对社会政策的影响:临时性的集体性活动。某些具有共同特点的社会成员可能会临时性地采取一些共同行动去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以期能够影响政府的社会政策。例如失独群体。

具有某种长期组织形式和集团活动。采取政治性的行动和长期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行劢,以

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社会政策方向和整个社会在社会政策方面的基本理念。

五、社会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什么是公民参与?为什么要有公民参与?公民参与的方式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公民参与” 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社会政策行动之中。

公民参与的意义:对公民来说,参与体现公民的主体地位以及公民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基本的政治和社会权利;对政府来说,公民的广泛参与也是其社会政策能够合理制定并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

公民参与的方式:参与政治选举等各种有关的政治活动从根本上影响社会政策的进程;直接向政府机关提出对社会政策的批评或建议,或通过各种媒体发表自己的见解影响政府的社会政策行动;积极参与各种调研和咨询活动,帮助政府作出合理决策。依法承担与社会政策有关的各种义务。

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公民的参与机会与参与意识;社会因素:国家体制、社会平等化程度、政治文化传统、主导意识形态、居民受教育程度、社会组织发育情况等;国家的法律体系。

第十一章

主要内容

不同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社会政策社会政策与社会阶层结构社会政策与家庭、社区和组织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

一、不同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社会政策

功能主义:社会福利是社会的功能需要。

冲突主义:强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和价值冲突,认为社会政策过程是各个利益集团协商和妥协的结果。

性别视角:从性别差异的角度看社会福利,持批判眼光。认为当代社会中女性受到男性的剥削,而现存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有利于男性的。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群体间利益关系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社会政策在调节社会利益冲突和缓和社会不平等中的作用

三、社会政策与家庭、社区和组织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功能与社会政策关系当代社区发展与社会政策的关系当代社会组织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四、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

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社会政策与社会生活质量社会政策与人类发展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1、给社会政策下定义有直接界定、(间接界定)与(理论界定)等3种基本方式; 2、社会政策的范围包括(价值)、(对象)、内容、过程等方面; 3、《伊丽莎白济贫法》于(1601)年在(英)国实施; 4、社会政策的主体包括(弱势群体)与(政府服务机构); 5、环境分析包括政府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场景与背景等维度。 6、社会政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人性假设、(调查研究)与(政策分析)等3种基本方式; 7、教育有主体性、学习性、社会性、(传承性)与(生产性)等特征; 8、福利国家一词最早见于(1941)年(公民与教徒)一书; 9、社会政策包括(公平)与效率、(人权)与主权等价值维度; 10、当代世界的特征包括经济(市场化)与生活(网络化)、管理全球化及发展不平衡等。 11、全球性社会政策面临权力的边界模糊化、资源的(配置不平等)与问题的(普世化压力)。 12、马克思认为人性包括生存、(发展)与(享乐)等需要。 13、马斯洛认为人性依次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五种需要。 14、社会保障的基本方式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15、医疗卫生政策包括医生与(患者)的矛盾、经验与(科学)的矛盾。 16、医疗卫生政策包括精英与(民主)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 17、教育在历史上呈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自主)与开放的结合; 18、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包括(公共)与私人的统一、投入与(产出)的关联。 19、社会政策分析应突破传统政府、市场二元论,走向政府与(市场)、(社会)三元互动视角。 20、社会政策在理论基础上包括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与(政治学)理论。 二、判断题(20分) 1、社会政策是政府介入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对); 2、作为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社会政策是从近代开始的(对); 3、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必要条件(对); 4、社会政策就无条件追求自由(错); 5、社会政策的分析应在事实基础上先判断其价值(对)。 6、社会政策是政府处理社会福利的文件(错); 7、古代社会政策不是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对); 8、社会政策以人的生活的社会性为条件(错); 9、社会政策在价值上应将自由与合作统一起来(对); 10、社会政策的分析从寻找原因开始(错)。 11、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是建设福利国家(错)。 12、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不是建设福利国家(对)。 13、政府始终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错)。 14、政府应有条件的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对)。 15、应试教育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教育挑战(对)。 16、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政策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对)。 17、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看病难(错)。 18、看病贵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尖锐矛盾之一(对)。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105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011.5)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4,32分;问答题2,28分,实践分析题1,20分。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社会福利体系被看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处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人提供保障,而且为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福利需求者提供普遍的保障。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可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常常由政府依法强制实施,如企业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和住房补助、有薪假期等等。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凡市民参加慈善捐款、社会保险或抚养子女等都能获得

所得税减免,从而增加净可支配收入。蒂特姆斯把它看成是一种转移支付。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答: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利益-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政策机构的制度能力和制度设计-社会福利 追求的目标不同:多元化-公平公正 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实证研究-价值关联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没找到)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答:第一,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 第二,感觉的需要(felt need) 第三,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 ) 第四,相对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注:意义找不到。)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可参考笔记,我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政策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公共利益;社会政策研究的关注点是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公共政策关注的是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政策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福利方面追求的目标不同: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多元化的;社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追求社会公平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公共政策主要是实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主要是价值关联方向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20世纪70年代社会政策从社会行政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此后,社会政策的研究重心转向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也受到重视。率先对福利国家体制进行反思的是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他们对福利国家理论大肆抨击,指责福利国家福利开支巨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了西方经济的衰退;政府过多包揽福利事业导致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垄断,剥夺了人们选择福利的权力;同时,政府部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在经济效率方面也受到质疑,而且可能造成了社会公德的沦丧。左派方面,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下层阶级,尤其是那些低收入的大家庭仍陷于贫困之中。右派方面,福利国家体制想向所有人提供普遍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而应该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地对准穷人。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女权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证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许多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类型:第一,标准的需要;第二,感觉的需要;第三,表达的需要;第四,相对的需要意义:布来萧的这个分类是指出界定需要时所包含的因素,区分出需要的类型。比如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不一定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需要也不一定是个人真正感觉到的需要,专家或专业人员对他人需要的认定也可能与当事人自己感觉到的需要有很大的不同,同样,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与相对的需要之间有时也难以区分。所有的需要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主观的性质,即使是标准的需要,所建立的标准也是人为的,涉及到价值的判断,因而也是社会的、文化的。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对社会需要的认识不同,会导致政策选择上巨大差异。当把个人的某些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满足个人的需要就是社会政策追求的最终目的,当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分离,社会政策满足个人的需要就变成了手段,而满足社会需要才是其最终目的,很显然,只要目的实现了,手段运用的充分与否就无关紧要了。社会政策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还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成了制约社会政策行动的关键因素。社会唯实论:社会作为整体有其自身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并不完全一样,也不等于个人需要的总和。如多亚尔和高夫看来,保证社会成员最低水平的生存和基础、养育和教育后代、学习必要的生产和服务的知识和技能等是社会文化要持续和发展所必须实现的,于是它们也就成了社会的需要。

社会政策复习资料

社会政策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社会保护:是指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3、公共政策:政府或者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4、伊丽莎白济贫法:1602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颁布的社会福利法案,该法在实行过程中建议应对不同类型的贫民采用不同的救济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体力健全的贫民需要送入劳动工厂,对不能工作的贫民送入救济院或者施以院外救济,为失依儿童安排学徒训练机会。 5、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它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综合。 6、公积金法案:是新加坡的一种社会制度法案,为了改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人民生活条件恶劣,失去工作能力的人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的状况。 7、剩余型模型:剩余型模型假定家庭和市场经济是满足个人需求的两个“自然”渠道和优先性的福利供给结构,当这些制度不能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社会福利制度才发挥作用,是一种补救性的制度,当正常渠道重新发会适当作用后,它就应当撤离出来。 8、制度型模型:制度型模型把社会福利看作是现代工业社会中帮助个人达到自我实现的一个适当的合法的功能。 9、社会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10、民间组织(民间非营利组织):按照非营利组织的原则建立的组织,其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他们向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提供福利性服务。 11、就业组织(雇主):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以及一些个体雇主,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向其雇主提供各种福利性服务。 12、普惠型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是否每个人都有没满足的需要。 13、选择型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更倾向于首先要界定社会中或一个群体中哪些人真正具有特殊困难,在此基础上将福利项目集中提供给那些最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14、社会政策受损者: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利益受到相对损害的个人或群体。 15、弱势群体:①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低下的群体。 ②弱势群体是指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 ③弱势群体的概念是按照人群的某种外部特征来划分类别,它往泛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 16、社会支出:政府社会支出是政府在社会政策各个领域所做的财政投入量的总和,也是指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用作实施社会政策的部分。 17、准市场模式:主要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 18、社会政策议程:一般特指政府根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而安排的制定社会政策的计划。 19、社会政策评估:一是指对政策方案的评估;二是对社会政策具体行动及其效果的评估。 二、简答(书后习题) 1、什么是政策、公共政策、社会政策? 答:⑴政策:是指政府或政党有关行动的规则体系。 ⑵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⑶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社会政策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包含了政府为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各种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是在特定目标指引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选择和分配。 2、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一般来说,社会政策具有三方面含义,包括社会性价值、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行动。福利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产品或服务的制度和过程。狭义上认为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4、社会问题:是一种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集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变异性、复合型和周期性等特征。 5、民间组织: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非性组织的总称。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它们以其民间和非营利两个方面的特点而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区分开来,并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6、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是介于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它具有非营利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非营利性。其次,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最后是其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性特点。 7、普惠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二、简答题 1.简述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即所谓“退休基金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政府通过这一制度有效地调控消费基金,解决职工购买住房和退休后的养老问题。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实行会员制,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无论是雇员,都必须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交强制性的公积金,并按月存入雇员户下。公积金制度在新加坡实行40多年来,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以下5点:(1)为国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保障。(2)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局将归集的公积金购买国债,因此它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

山大网络教育《社会政策》含答案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一)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关于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3、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伦斯基和莱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介入运作,并且只该时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⑴确立社会政策议程⑵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⑶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⑷社会政策的试点⑸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性组织,它对福利领域的全面介入是现代社会政策产生的基础。没有政府部门对公共福利的干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政策。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发起者和实施者(2)政府为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资源支持(3)政府直接提供社会服务 四、论述 1、分析下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政策的研究以福利为基本着眼点,因此可以把社会福利视为与社会政策重合的学科。 福利被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价值基础,因此,社会福利的变迁和福利的改变必然引起社会政策的变迁和发展。不同的福利观会影响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社会政策概论三合一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5、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含了政策的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7、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制度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其特点是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3、普遍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者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4、社会政策主体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是指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直接作用或在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直接执行政策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间接主体是指在政策制定或目标实现过程中不拥有合法的权利直接参与而是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起作用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 5、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是指在社会决策过程中的基本政策体制、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决策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 6、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它可以是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也可以是权利、地位、威信、名誉等非物质资源。 7、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者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8、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诺斯基和美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以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会介入运作,并且只是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9、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性的的接受者,是接受社会政策帮助的个人或家庭或者说是受社会政策行动影响到人。 三、简答 1、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准市场机制”,其具体内容如何? ①准市场机制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 ②基本内容: a、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b、改变政府拨款方式。 c、增大受益者的选择。 d、增加福利使者的付费,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 e、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 5、导致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及变动的主要方式? 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原因②政府方面的原因③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变动的方式:①社会政策的修订②社会政策的改革③社会政策的终止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社会政策知识点

社会政策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3、社会问题:可以被认为是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4、社会歧视:是指社会中的某些个人和群体因性别,种族,出生地域以及其他一些先天或后天的因素而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5、社会政策评估:是指政策实施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社会政策的权威机构通过组织专门的调研及资料分析工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实施过程及其已产生的效果作出科学判断的过程。 6、行动标准:是指在社会政策评估中评判一项社会政策行动进展情况的标准即已投入的资金和已采取的行动是否达到了预先的计划 7、收效标准:是评判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收效的大小及质量的标准,即已采取的行动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收效,是否达到了该项社会政策预期的目标。 8、效率标准:是指对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评判,也即对其投入产出率高低的评判。 9、事实标准:对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及其收效中各种事实的评判与分析。 10、价值标准:对社会政策行动及其收效进行价值判断时所依据的标准。 11、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向老弱病残和生活不幸人士等弱势群体无偿提供款物救济的一种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一般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助以及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救助。 12、个人需要:个人的社会需要是个人或人群生活中的实际条件未能达到该社会认为应该达到的标准,因而引发各种问题。 二、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2)权威性3)价值性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欧洲工业化对社会政策实践的背景:1)生活风险增加2)失去土地保障3)社区和家庭的保障和服务功能降低 3、欧洲工业化对社会政策实践的作用:积极作用:增加社会财富;消极作用:1)大量的劳动者生活质量降低;2)生活风险增大;3)导致贫困等社会问题严重 4、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的三个长处和两个不足 长处:1)蒂特马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可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验证的证据基础之上。 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坏处:1)单一的价值取向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3.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1)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4.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5.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6.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7.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8.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制度。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9.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 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 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14.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答案完整版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 1.工业社会的社会政策主要是在(B )时期形成的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中期; D.18世纪 2.对政策文本中的歧义性语言、非大众化的专业术语以及一些模糊性语言作出具体的解释是(A )。 A.语义解释 B.操作化解释 C.狭义解释 D.扩解释 3.普斯基认为,影响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C ) A.政策之间的不协调性 B.行政系统之间的复杂性 C.基层官僚的生存策略 D.政治家之间的利益分肥 4.一些政策方案可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风险,必须对各个备选方案的风险强弱程度、防措施的准备程度进行分析评估,从中选择风险最小的政策方案,这是(D )。 A.价值标准 B.成本-效益标准 C.可行性标准 D.风险标准 5.储蓄保险型保健计划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D )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新加坡 6.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特殊群体(A )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A.社会需求 B.个人生活需求 C.公共需求 D.社会发展 7.下列关于社会救助的观点不正确的是(A )。 A.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普遍性的 B.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 C.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统一的财政拨款 D.社会救助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8.1.90年代,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D)的教育经费体制。 A.以教育税费为主,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补充 B.以非义务阶段学杂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辅 C.以教育税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补充 D.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教育税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教育基金等为补充9.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是(C )。 A.计划配置就业 B.全员就业 C.市场主导、政府支持 D.就业终身制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畴 1.政策 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定义的三层含义: 第一,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第二,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第三,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2)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3)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4)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容 2.制度 定义:“制度”(或“社会制度”)主要指一种规体系,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结构(组织或群体等)和必要的物质条件。——辨析:而政策则是一个组织为达其目标而制定和实施各种规则和方案而采取的行动。 制度与政策不同之处(理解): 一,从基本视角上看,制度主要是指一套既定的规则、结构和行为规,而政策则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在一个领域中的行动体系;(制度概念是从静态的视角,而政策概念则主要是从动态视角去反映一个领域的状况) 二,就规的要素而言,尽管政策和制度都包含了规的要素,但制度概念所反映的规要素主要是一种客观的、既定的规体系。而政策概念中的规要素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制定和实施规的行动; 三,从产生的方式上看,制度即可以是自上而下规定的,也可以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自然形成的;而政策则是一个组织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的。或者说,制度可以是自发和自然形成的,但政策却是人为的。 3.公共政策 定义: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核心特征:公共性 公共政策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4.社会政策 定义(了解):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公平等价值目标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满足民众基本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等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社会政策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根本特征:福利性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 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 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 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 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 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 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 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__ 1) 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 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 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一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 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 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 的制度。 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 和过程。 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 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9度和措施, 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 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 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 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 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 增能,Empowerment 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 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 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 —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_ 米取的 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 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 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 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 务。 14. 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 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 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 ,..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 …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 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15. 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对象: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工作政策法规》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47)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工作政策法规》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 2247)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工作政策法规》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47)盗传必究一、单项选择(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写在括号内。共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关于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变是客观存在的 B.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变的原因之一是客观事物的变易性 C.社会政策与法规本身内在的规定性可引起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变D.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变不可预防 2.某社会政策与法规处于其正效力递减的时期,此社会政策与法规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 A.不变 B.减小 C增强 D.不能确定 3.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 )法律上效力范围的概念。 A.等同于 B.大概等同于 C.不同于 D.相似于4.下列有关社会优抚政策与法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强烈的政治性 B.带有精神褒扬的倾向 C.社会优抚的给付标准不低于或稍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 D.是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体系中最不完善的5.社会政策与法规以( )为理念依据。 A.解决社会问题 B.增进社会福利 C.保障公共利益D.社会公正 6.国家政策和国家法规以国家的( )作为后盾,要求人们按照政策法规的规定行事。 A.经济实力 B.强制力 C.武装力量 D.政权 7.提高社会政策权威性的途径是( )。 A.社会政策法律法规化 B.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度C.提高政策的知名度 D.国家强制执行 8.社会政策法规的控制过程的三个步骤是( )。 A.对照一标准一纠偏 B.标准一纠偏一对照 C.标准一对照一纠偏 D.对照一纠偏一标准 9.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制化开端于( )。 A. 1993年上海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出台B.《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发布 C.《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的发出D.《“九五计划”》 10.社会政策法规只能由( )来制定和实施。

社会政策

政策: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社会政策: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当代各国社会政策有哪些主要的内容? (1)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3)公共教育政策,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4)劳动就业政策,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5)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6)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7)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 3、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护概念的异同? (1)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同:行动领域是一致的,政府或其他非营利性机构在公共资金或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提供非商业化的物质和服务帮助。 异:首先,表达问题的角度不同,社会福利概念侧重反映既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及与其相关的实践操作模式,而社会政策概念则主要反映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福利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干预行动;其次,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一些国家在使用社会政策概念时采用其广义,包含了比较宽泛的内容,而使用社会福利概念时相对比较狭窄,因此导致二者的外延出现一定的差异。 (2)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 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在社会保护概念被提出的最初阶段,其含义主要指向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并主要着眼于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权利保护,从实践上看只是社会政策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与社会政策概念较明显。后来,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社会保护的的概念也有了很大的扩展,从外延上看,社会保护已从传统的社会保障领域扩展到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等各方面,因此社会保护与社会政策在内涵和外延上越来越接近。 4、简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在社会政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西方社会政策实践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601年的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在此之前,中世纪的欧洲社会问题不断,弱势全体剧增。需要帮助的人越来越多,而教会和私人救助的方法越来越难以应付需要。为解决这个社会问题,英国从14世纪到19世纪通过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济贫法,首次以国家行政命令、社会政策、地方财力和收集税款的方式筹集资金、组织和提供不同类型的福利服务来满足贫困者的需要。其中以1601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对后来社会福利发展的影响最大。该法规定教区应负责供养供养区内得不到亲属供养的无依贫民。该法在施行救济的过程中建议应对不同类型的贫民采取不同的救济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体力健全的贫民需要送入劳动工场,对不能工作的贫民送入救济院或者施以院外救济,为失依儿童安排学徒训练机会。虽然这部法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无论如何,这项济贫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他国家所效仿。虽然这项济贫法在后来的执行过程中经过多次修订,但其基本原则和内容变化并不大,甚至1834年的《新济贫法》也仍然沿袭1601年老济贫法的这种济贫原则。 5、简述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20世纪初,英国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失业者及其家属急切的需要救助。1834年《新济贫法》已无法应付成千累万失业家庭的需要,英国政府于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试图用社会保险的方法来解决失业等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后来的《贝弗里奇报告》和福利国家铺平了带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