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1.女人的交谈,瓦连京.拉斯普,《当代外国文学》,2006.1。

2.从罗得西来开来的火车,纳丁.戈迪默,《当代外国文学》,2006.1。

3.伊根诗选,德斯蒙德.伊根,《当代外国文学》,2006.1。4.历史的回声-拜厄特《占有》之多重对话关系,程倩,《当代外国文学》,2006。

5.论《收藏家》的对话艺术特征,于建华,《当代外国文学》,2006。

6.创作内外的选择--戴维。洛奇之《治疗》,张琼,《当代外国文学》,2006。

7.以语言摩魔镜烛照社会的丑陋与荒诞--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论,张春蕾,《当代外国文学》,2006。

8.论《家乡》与《唐老鸭》中“父与子”母题,蒲若西,《当代外国文学》,2006.1。

9.美国的猴王--论杰拉尔德.维兹诺与汤亭亭塑造的恶作剧形象,方红,《当代外国文学》,2006.1。

10.三重主题及其完成:关于库切之《耻》,仵从巨,《当代外国文学》,2006.1。

11.悖论的迷宫--评索尔.贝娄的《拉维尔斯坦》,祝平,《当

代外国文学》,2006.1。

12.评《拉维尔斯坦》的文化母题:寻找自我的民族家园,江宁康,《当代外国文学》,2006.1。

13.丹.布朗小说的写作模式初探,刘玉波,《当代外国文学》,2006.1。

14.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中对经典文本的戏拟,段丽君,《当代外国文学》,2006.1。

15.《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新》简论-兼评拉斯普京年代的创作,赵杨,《当代外国文学》,2006.1。

16.《林中阳台》意象的隐喻魅力,游晓航,《当代外国文学》,2006.1。

17.私人与公众的歌者-爱尔兰诗人伊根作品赏析,金文宁,《当代外国文学》,2006.1。

18.裂缝中的意义--读《特吉昂廷》,袁德成,《当代外国文学》,2006.1。

19.当代美国实验小说家约翰.巴思在中国研究评述,蒋首超,《当代外国文学》,2006.1。

20.迎迓与拒纳:法国文学在中国的世纪历险,钱林森,《当代外国文学》,2006.1。

21.亨利.米修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刘阳,《当代外国文学》,2006.1。

22.从独语到对话:维克多.谢阁兰与程抱一跨文化书写之

异同,邹琰,《当代外国文学》,2006.1。

23.达尼埃.佩纳克访谈录,许玉婷,《当代外国文学》,2006.1。24.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访谈录,校莉莉,《当代外国文学》,2006.1。

25.“成功”道路上的“钻石风波

”——《尤斯蒂斯钻石》的警示,殷企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26.《熊》的创作范式及福克纳对人类的焦虑,朱振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27.从乔伊斯文学观看他的显形概念,吕国庆,《解放军外

国语学院学报》,2006.1。

28.《麦田里的守望者》佛教禅学痕迹,普祥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29.《幸福》中柏莎的心路历程,王敏琴、杨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30.岁月的歌谣:《且听风吟》的时间主题研究,张昕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31.从东亚文化对看中朝日三国近代西学对应,李虎、金京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32.18世纪末19世纪初越南无名氏喃字作品之考察,阳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33.他山之石:俄国结构诗学,张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学报》,2006.1。

34.中国生态哲学对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建构意义刍议,时真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35.《典型的美国佬》中的房宅意象分析,蔡青、张洪伟,《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36.杂交主义与非殖民化进程中的文化两难,方红,《天津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37.诗歌语篇中的过度衔接、欠额衔接和反衔接,谢艳明,《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38.文学读者反应实验研究概述,高巍、David

S•Miall,《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39.失败的抗争者:《兔子,跑吧!》中兔子的人格与行为分析,索金梅、郝蕴志,《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40.传统道德的终结——现代化与德莱塞小说中的伦理思想,蒋道超,《外语研究》,2006.1。

41.《简•爱》的双层文本读解,王文惠,《外语研究》,2006.1。

42.“湖畔”与“田园”的诗风意蕴——华兹华斯与陶渊明创作比较谈,泰莉莉,《外语研究》,2006.1。

43.罗马民主制度的政治隐喻——论《柯利奥兰纳新》对罗马民主制度的反思,张冲,《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44.莎士比亚早期戏据的症状阅读,肖四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45.新历史议与莎学研究,朱安博,《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46.莎剧中种族迫害范式对悲剧结局的驱动性,索娟娟、毛卓亮,《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47.所谓伊人——从塑造女性形象的意象看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典戏剧,刘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48.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李伟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49.从《金罐》和《沙人》看霍夫曼二元对立的艺术观,冯亚琳,《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50.吉姆爷——伟大的艺术代码——论《圣经》对《吉姆爷》中吉姆的形象影响,容新芳、李晓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51.错乱的世界错位的叙述——析《大大方方的输家》中的叙述层次,唐伟胜,《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52.走近自白派的“精神病院诗”,彭予,《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53.批判与展望:英美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的历史使命,刘英、李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54.重读《房客》话女权——论海伦的离家出走,赵慧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55.恶的延宕——《黑暗之心》叙事技巧的“陌生化”,陈李萍,《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56.《黄色墙纸》中的疯癫涵义,李靓,《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57.迷人的梦幻与失望的悲凉——福斯特《印度之行》解读,张秀芝,《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58.危险的游戏还是丛林法则,李早霞,《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59.当代西方文化研究述略,陈开举,《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60.“和平的王国”——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园林诗歌与动物象征,胡家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61.生活盛宴的局外人:《悲痛往事》和《伤逝》比较,王苹,《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62.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傲慢与偏见》的自我解构,梁晓晖,《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63.弗里曼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初探,朱新福,《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64.整个世界源自于美——费特自然抒情诗的诗性特征,马卫红,《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65.走出乌托邦——西方悲剧衰亡之谜新探,何辉斌,《外

语与外语教学》,2006.2。

66.新批评与诗歌解读,李屹,《外语教学》,2006.2。67.《暄哗与骚动》与《罂粟之家》的比较,郑洁玲,《外语教学》,2006.2。

68.冯内格特小说中宗教思想探险微,洪增流王莉莉,《外语教学》,2006.2。

69.邓恩诗歌意象研究--兼与李清照诗词意象比较,李正栓杨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70.美国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刘英王雪,《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71.《澳洲森林里的仲夏正午》景物意象分析,刘志广,《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72.《我的安东妮亚》中的女英雄与宿命主题解析,万正方;马艳彬,《山东外语教学》,2006.1。

73.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试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解构与建构,陈宁,《山东外语教学》,2006.1。

74.《最蓝的眼睛》中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胡俊,《山东外语教学》,2006.1。

75.《日瓦戈医生》中的俄罗斯命运,胡凤华,《山东外语教学》,2006.1。

76.珍奈特.温特森:灯塔守望者之歌,侯毅凌,《外国文

学》,2006.1。

77.从女性哥特主义传统解读伊丽莎白.鲍恩的《魔鬼情人》,陈榕,《外国文学》,2006.1。

78.爱默生的原子个人主义与公共之善,张世耘,《外国文学》,2006.1。

79.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以三部小说为例,曾艳兵,《外国文学》,2006.1。80.论斯宾诺莎对辛格创作的影响,乔国强,《外国文学》,2006.1。

81.《漂泊者》对澳大利亚传统民族主义观念的挑战与超越,甘恢挺,《外国文学》,2006.1。

82.宽恕与和解的寓言,李茂增,《外国文学》,2006.1。83.文学中的后现代伦理:后期的德里达、莫里森和他者,

J•希利斯•米勒;王逢振,《外国文学》,2006.1。

84.作者和/或他者:一种拉康式的文学理论,马元龙,《外国文学》,2006.1。

85.再论启蒙,童明,《外国文学》,2006.1。

86.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认识,吴元迈,《外国文学评论》,2006.1。

87.别林斯基与果戈理的书信论战,刘文飞,《外国文学评论》,2006.1。

88.俄罗斯文艺学的历史主义传统与创新,程正民,《外国文学评论》,2006.1。

89.泰戈尔“人格论”探析,侯传文,《外国文学评论》,2006 .1。

90.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吕大年,《外国文学评论》,2006.1。

91.《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

”,袁宪军,《外国文学评论》,2006.1。

92.《采坚果》的版本考辨与批评谱系,张旭春,《外国文学评论》,2006.1。

93.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构,李均洋,《外国文学评论》,2006.1。

94.与时间游戏,和死亡对话——评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王卫新,《外国文学评论》,2006.1。95.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研究,王卓,《外国文学评论》,2006.1。96.试析《老妇还乡》中的正义主题,廖峻,《外国文学评论》,2006.1。

97.在生与死之间:解读《英语教师》,王春景,《外国文学评论》,2006.1。

98.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王蔚,《外国文学评论》,2006.1。

99.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外国文学评论》,2006.1。

100.《寒冻》——贝恩哈德“笑艺术”的开端,韩瑞祥,《外国文学评论》,2006.1。

101.贝克特英语批评的建构与发展,刘爱英,《外国文学评论》,2006.1。

102.德尔班科:麦尔维尔研究新论问世,宁,《外国文学评论》,2006 .1。

103.对美国文学经典的再审视,宁,《外国文学评论》,2006 .1。

104.“反高潮”的《印度之行》,空草,《外国文学评论》,2006.1。

105.全国“19世纪俄罗斯文艺思潮与当代文艺学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关晶辉;马晓辉,《外国文学评论》,2006 .1。

106.“后战争时期的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杨亦军;欧震,《外国文学评论》,2006.1。107.奥茨代表作《他们》对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贡献及对文学教学的启发,马兰梅,《国外外语教学》,2006.1。108.从心理描写分析《普鲁士军官》中人物的刻画,吕中舌;朱燕,《外语教学》,2006.1。

109.谁是真正的受害者?——《瑞普•凡•

温克尔》的女权主义解读,薛小惠,《外语教学》,2006.1。110.Aesthetics, Politics, and Art in American Novel,Emory Elliott,《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11.威廉姆斯剧作中暴力的极致:强斯•维恩的阉割,徐静,《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12.齐灵渥斯悲剧的后精神分析解读,张海蓉,《四川外

语学院学报》,2006.2。

113.《黑暗的心脏》的语言策略,张从成,《四川外语学

院学报》,2006.2。

114.论库切小说《耻》的后殖民主义话语特征,卫岭,《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15.国外马洛研究综述,邓亚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16.艾辛多夫自然诗的中国阐释,刘润芳,《四川外语学

院学报》,2006.2。

117.生态批评的批评“生态”,朱桂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18.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张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19.俄罗斯思想的现代意义,朱达秋,《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20.融入美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化一瞥,陈才忆,《四川外

语学院学报》,2006.2。

121.谁能破译《达•芬奇密码》?——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研究,刘珩,《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122.中西文化心理对礼貌语及行为选择的影响,王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23.异性恋小说,马丁•艾米斯;何楚;梅丽,《外国文学》,2006.2。

124.颠覆性的后现代游戏——论马丁•艾米斯的

“后现代招式”,张和龙,《外国文学》,2006.2。125.舞者与躯体,阿尔弗雷德•德布林;丁君君,《外国文学》,2006.2。

126.意志与躯体的抗衡游戏——论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舞者与躯体》,王炳钧,《外国文学》,2006.2。127.品特的探索真相之旅,何其莘,《外国文学》,2006.2。128.《进步前哨》与“进步”话语,殷企平,《外国文学》,2006.2。

129.从批判走向文化家园——评黄哲伦的剧作《金童》,

汤卫根,《外国文学》,2006.2。

130.性别•种族•阶级•空间——《莫德•玛莎》的内在空间拓展,申昌英,《外国文学》,2006.2。

131.历史的循环——拜厄特小说《占有》的情节结构原型,

程倩,《外国文学》,2006.2。

132.权力话语的建构:论《第22条军规》中的性别隐喻,褚蓓娟,《外国文学》,2006.2。

13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意象特征探微,王改娣,《外国文学》,2006.2。

134.无神时代的约伯——论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翟业军;刘永昶,《外国文学》,2006.2。135.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之思,范方俊,《外国文学》,2006.2。

136.弗洛伊德与茨威格通信集,张玉书,《外国文学》,2006.2。

137.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终结,赵一凡,《外国文学》,2006.2。138.《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偏离现象阐释,薛玉凤,《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139.“拼图”中诞生的诗歌——梅利尔诗歌《迷失在翻译中》的互文性解读,王卓,《解放军外国语学

院学报》,2006.2。

140.俄国语文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诗学倾向,凌建侯;岳建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141.生命坚强如斯——《人的命运》与《活着》之比较,张少敏,《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142.《星座》的叙事学分析,李先瑞,《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学报》,2006.2。

143.横光利一《上海》中的魔幻世界,李雁南,《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144.“战士诗人”的和平心声——评缅甸著名诗人铁拉悉都的诗作,尹湘玲,《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145.《老稼斋燕行日记》中的康熙形象--兼与同时期欧洲语境中的康熙形象比较,刘广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146.借鉴•整合•创造:西方文学批评的中国化道路——胡亚敏教授访谈录,李定清,《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47.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聂珍钊,《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48.建构崇高的道德伦理乌托邦——莎士比亚戏剧的审美意义,王忠祥,《外国文学研究》,2006 .2。

149.《荒凉山庄》阶级人物的道德伦理学分析,李增;龙瑞翠,《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0.哥特小说中的伦理道德因素——以《修道士》为例,蒲若茜,《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1.论普希金的文化归属,张铁夫,《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2.关于《群魔》:一场被遗忘的论争,朱建刚,《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3.从“摇摆”到“回归”——《静静的顿河》伦理审美意识形态辨析,傅星寰,《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4.泰德•休斯诗歌中的道家思想倾向,区鉷;李子丹,《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5.《谢莉》:“进步”话语的解构和“通天塔”意象的建构,殷企平;陈艳华,《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6.维多利亚文化语境中矛盾意识的突显——评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欧阳美和;周香花,《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7.《间谍》的时间意义探讨,邓颖玲;朱誉,《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8.诠释的不确定性——从《克拉丽莎》看对书信体小说的解读,李晖;钟鸣,《外国文学研究》,2006.2。159.不伦之恋:《无名的裘德》的叙事母题探析,吴卫华,《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60.论朱科夫斯基及其诗歌(英文),查尔斯•伯恩斯坦,《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61.“石墙酒吧造反”前后同性恋文学在美

国的演变,孙宏,《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62.《洛丽塔》:迷失在欲望与时间中的永恒悲剧,蔡莉莉,《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63.《殿堂》对话形式变异及其语用意义,王成宇,《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64.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曾艳兵,《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65.罪恶与拯救:《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救赎思想,李树欣,《外语学刊》,2006.2。

166.幽冥之中的孜孜求索——田纳西•威廉斯后期黑色喜剧的人性化探索,李英,《外语学刊》,2006.2。167.论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化的美学精神——以骑士文学为中心,郭玉生,《外语学刊》,2006.3。

168.疯癫在小说《牛奶与蜂蜜》中的文化符号意义,梁中贤,《外语学刊》,2006.3。

169.缘由•对象•方法——新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三题,姚君伟,《外语研究》,2006.2。

170.中国文学对《蜻蛉日记》的影响,宫海峰,《外语研究》,2006.2。

171.语言偏离的诱惑,于建华,《外语研究》,2006.2。172.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当代澳大利亚文学,彭青龙,《外国语》,2006.3。

173.羊皮纸效应:A.S.拜厄特《水晶棺》中童话改写的痕迹,梁晓冬,《外国语》,2006.3。

174.“坏女孩”凯茜•埃克及其创作,李公昭,《外国文学》,2006.3。

175.我的死亡我的生活,彼埃尔•保罗•帕索里尼著(节选),凯茜埃克;李公昭,《外国文学》,2006.3。176.被教化的身体——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一篇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的文化学探讨,李明明,《外国文学》,2006.3。177.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弗朗茨卡夫卡;王炳钧,《外国文学》,2006.3。

178.“总有新东西”:《河湾》中的现代化主题,杜维平,《外国文学》,2006.3。

179.《四首四重奏》中的自赎之路,洪增流;于元元,《外国文学》,2006.3。

180.俄罗斯,你在这洪流中的何处?——对《夏伯阳与虚空》的解读,任明丽,《外国文学》,2006.3。

181.从男性个人主义到女性环境主义的嬗变——威拉

•凯瑟小说《啊,拓荒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周铭,《外国文学》,2006.3。

182.规训权力与反抗权力——吉尔曼《黄色墙纸》的权力机制解析,洪流,《外国文学》,2006.3。

183.从《寂静的春天》看雷切尔•卡森的生态思想,

朱先明;于冬云,《外国文学》,2006.3。

184.剑桥批评传统的形成和衍变,曹莉,《外国文学》,2006.3。

185.沉浸与游离——一种时间美学视野中的现代作家,刘志,《外国文学》,2006.3。

186.“Paralogism”由谁推断,如何展开?关于《诗学》第二十四章中的一个译注,杨俊蕾,《外国文学》,2006.3。

187.通向英美叙事传统与后经典叙事理论的窗口——评《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唐伟胜;朱锦平,《外国文学》,2006.3。

188.最后的极北杓鹬,弗雷德•博兹沃斯;石发林,《当代外国文学》,2006.2。

189.伊拉克诗四首,邓娅•米凯尔;徐蕾,《当代外国文学》,2006.2。

190.为了灵魂的纯洁——读辛格短篇小说有感,陆建德,《当代外国文学》,2006.2。

191.历史与想象的结合——莫拉莱斯的英语小说创作,王守仁,《当代外国文学》,2006.2。

192.《卡美拉》的神话品性与历史情结,王建平,《当代外国文学》,2006.2。

193.巴特勒的困惑:对《性属困惑》的阿多诺式批判,李昀;

万益,《当代外国文学》,2006.2。

194.解读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早期小说创作中的

“自我指涉"现象,戴琳,《当代外国文学》,2006.2。195.颠覆的艺术——《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叙事结构与叙述声音,王晓英,《当代外国文学》,2006.2。196.紫色与妇女主义,王成宇,《当代外国文学》,2006.2。197.华裔身份建构中的破与立——陈耀光个案研究,赵文书,《当代外国文学》,2006.2。

198.论希尼的“沼泽”系列诗歌,何宁,《当代外国文学》,2006.2。

199.寄生、共生还是对抗?——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关系转变及当代英国“学院小说”,宋艳芳,《当代外国文学》,2006.2。

200.莫里森的文化立场阐释,王玉括,《当代外国文学》,2006.2。

201.从《孤独鸽》看美国西部小说的后现代转向,南方,《当代外国文学》,2006.2。

202.巴特文论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张晓明,《当代外国文学》,2006.2。

203.“无”中生“有” “有"中求“特”——加拿大小说《两地孤栖》中民族文化的定位,李桂荣;董俊峰,《当代外国文学》,2006.2。

204.“笑与“贫穷”——论埃柯小说《玫瑰的名字》的主题,张琦,《当代外国文学》,2006.2。205.追踪美丽线条——艾伦•霍林赫斯特访谈录,郭国良;艾伦•霍林赫斯,《当代外国文学》,2006.2。206.理论、文学及当今的文学研究——文森特•里奇访谈录,郝桂莲;赵丽华;文森特•里奇,《当代外国文学》,2006.2。

207.圣艾克絮佩里的人生和创作轨迹,黄荭,《当代外国文学》,2006.2。

208.话语结构学说视角下《沉默侍者》中的人物权势关系——H.Pinter戏剧文本的文体分析,司建国,《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210.穿越历史长河的守望——肖洛霍夫与拉斯普京创作之比较研究,王丽丹,《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211.独特的现代神话世界——从神话—原型批评解读尤多拉•威尔蒂的作品,郭立颖,《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212.发展中的女性自我建构:凯特•肖邦的《觉醒》与陶丽丝•莱辛的《黑暗来临前的夏季》,李晋,《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213.“道非道”:美国垮掉派诗人与佛禅,耿纪永,《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