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航天科技

航天科技

航天科技
航天科技

航天科技

中国航天测控向强国跨越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林利栓李筱梅本报特约记者黄从军时间:2010-12-30 04:11:02

沈荣骏院士在作学术报告

图为地面卫星测控站。陈豪提供

■中国航天测控事业已走过50个春秋,未来发展方向将会是怎样?请看本报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荣骏——

2010年10月1日,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双喜临门的日子。这一天,我们迎来了新中国61岁华诞;这一天,我国嫦娥二号卫星翩然飞向茫茫太空,踏上漫漫奔月之旅。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航天测控事业开始起步。50年来,我国的航天测控事业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积累了怎样的经验?未来发展方向将会是怎样?日前,本报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专访了我国航天测控事业资深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荣骏。

航天测控系统是航天器飞行的“神经中枢”

问:太空探索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航天测控技术的支撑。有人说,航天测控水平,是一个国家航天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我国航天测控事业资深专家,您怎样理解这段话?

答:对航天工程而言,火箭升空一瞬间的壮丽画面仅仅是一个序幕。航天器从发射升空到使命完成,最核心最关键的支持与保障就是航天测控技术。

如果把卫星、飞船比做人类放飞到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系统就是那根看不见的“风筝线”,航天测控科技工作者则是运用“无形之手”控制“风筝”的人,对其飞行轨迹、飞行姿态等进行相应的测量和控制,让它按照预设的状态飞行。总之,航天测控系统就是保证航天器顺利升空、平稳运行、正常回收的“神经中枢”。

一般来说,每一项航天工程都由航天器、发射场、运载火箭、测控通信、应用等不同的几个系统组成。其中,测控系统是将所有系统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与桥梁。它通过与火箭和航天器上所装载的各种测控设备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火箭、航天器等的各项测量、控制任务。

中国航天测控主要设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问: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步的我国航天测控事业,在一代代航天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辉煌成就。请您谈谈中国航天测控50年发展取得哪些主要经验?

答:我国卫星测控开始于筹备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仅用4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代航天测控网的方案设计、设备研制、台站建设、人员组织与培训及系统联调和试验。上世纪90年代,我国又研制成功了功能完善的新一代统一测控系统,通过完成嫦娥卫星绕月飞行等测控通信任务,测控距离远至40万公里,开始叩响深空测控的大门。

回顾50年来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发展,主要经验有:一是大力协同精神。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需要各个系统的全力配合。党中央英明决策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是航天测控事业稳步发展最根本的一条经验。二是艰苦奋斗作风。广大科技工作者秉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作风,才取得航天测控辉煌成果。我国航天测控技术50多年的发展中,所有光学、雷达、遥测等主要测控设备都是中国人自行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三是优化总体。在我国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搞尖端技术,最好的办法就是优化总体,用比较落后的元器件、材料和基础设施建立一个高精度、高可靠的系统。我们不要求每一个单元器件都是最先进的,但我们要求系统是最先进的,从而确保了远程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和嫦娥探月测控任务圆满完成。

未来中国航天测控将向深空探测迈进

问: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您就提出了要发展我国天基测控系统,但出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没能进行。直到2008年4月,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发射升空,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天基测控能力的国家之一。请您谈谈我国未来航天测控事业发展方向。

答:我国数据中继卫星建设思想从跟踪研究到正式立项,用了20年。而从立项到第一颗“天链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和投入使用,只用了7年。进入新世纪,我国航天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航天测控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尤其是如何有效地提高测控通信覆盖率,成为今后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未来航天测控系统将朝着“高可靠、高安全、高覆盖、高精度、高速率、高频段、远距离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测控范围拓展至星际、行星际空间。天基测控和深空探测,是未来航天测控的主要方向。深空,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出现在中国航天测控科技工作者面前。

未来20年,以载人空间站和深空探测为代表的航天系统建设及空间探索活动快速推进,新领域、新任务、新技术不断涌现,将给我国测控系统建设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解决好从规模发展型向能力、效益发展型转变,将是我国实现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跨越所面临的最严峻考验。

浩瀚宇宙,漫漫征程。我们有过去辉煌50年的航天测控事业,也必将会有更加灿烂的未来。我们坚信,不管太空有多么遥远,宇宙有多么深邃,航天测控的铿锵足音将永远伴随着中国人不断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前进。

我国航天测控首次验证X频段测控技术

来源:国防部网站作者:林利栓、魏锦文、李筱梅时间:2010-10-06 13:08:40

国防部网站讯通讯员林利栓、魏锦文、李筱梅报道:10月2日,记者从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获悉,“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地在地月转移轨道段第一次中途修正时进行了X频段测控技术试验,验证了将用于“嫦娥三号”的测控关键技术。X频段用于航天测控在我国尚属首次。

“未来深空探测任务的主用测控频段是X频段,国际上主要航天大国和组织基本上都采用这一标准频段。这是国际深空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X频段测控技术也是支持我国深空网建设和后续探月工程任务的重要技术。”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如是说,“与日益拥挤的S频段相比,X频段测控资源更丰富;X频段无线电传输信号频率更高,轨道测量精度会更精细;也易于实现星载测控设备的小型化,从而减轻重量,有利于航天器飞得更远。”

从“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到“嫦娥二号”发射前夕,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的测控专家潜心探索新的测控体制,提出了星地一体化的X频段测控技术方案,并对现有测控设备进行积极改造。他们在喀什站和青岛站原有18米S频段单收天线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X频段上下行功能,通过嫦娥二号任务对X频段测控体制进行技术验证。

据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介绍,“此次任务中,还是以S频段测控为主,X频段在‘嫦娥二号’上进行试验验证后,将在后续的探月任务上使用,相信通过反复实战演练,X频段测控技术将在未来深空探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航天测控技术未来重点发展关键技术

来源:新华社作者:田兆运、林利栓时间:2010-09-14 15:07:03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田兆运、林利栓报道:记者14日从在京举行的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测控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暨第25届测控学术年会上获悉,我国将在未来20年里重点发展天基测控、高速数据传输以及高精度测量技术等6大关键测控技术。

——坚持天地一体化,天、地基共同发展的思路,重点发展天基测控能力,降低地基导航成本,将地基导航的重点转移到高轨与深空任务中;研究试验空间互联网技术,为构建天地互联的综合信息传输网络,为长期有人在轨活动和载人深空探测做好技术储备。

——重点发展高速数据传输技术,提高天地通信能力,研究月球和深空中继技术,寻求科学合理、经济高效的天地高速传输解决方案。

——突破高精度测量技术,实现精密定轨与定位。中低轨航天器厘米级高精度定轨的特定空间应用要求,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十米量级定轨精度的预警定位需求,以及深空探测任务精密着陆、交会对接和天体表面导航都是我国即将遇到的挑战。

——深化空间碎片监视技术,提升空间安全预警能力。未来5年到10年,可编目空间目标或碎片将达2万多个,我国在轨航天资产面临的空间安全问题明显增加。大批量和微小暗弱空间碎片的特性测量、识别评估与编目管理,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

——重点发展高效管理技术,大幅提升测控系统建设效益。在轨航天器数量急剧增加,多星测控需求快速增长,测控系统必须解决好大规模资源规划调度、多目标测控管理、空间快速响应和故障应急处置等方面的问题。

——重点研究应用信息一体化技术,进一步提升测控系统整体能力。测控系统未来将承担技术更新、频度更高的航天发射测控等任务,创建体系结构开放、信息共享充分、资源重组灵活的新型测控信息系统是测控系统重点研究的问题。

我国建成天地一体航天测控网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筱梅、记者胡君华时间:2010-09-11 05:09:40

解放军报北京9月10日电李筱梅、记者胡君华报道:今天,记者从总装某总体研究所获悉,经过50年发展,我国航天测控技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构建起一个天地一体、功能多样航天测控网,不仅能满足载人航天测控任务需要,还能同时为20多颗卫星提供测控支持,实现我国航天测控技术新跨越。

航天测控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航天水平的重要标志。1970年,我国建成低轨卫星观测网,为“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发挥重要作用。50年来,我国已建成13个地面测控站、4艘远洋测量船、1个天基测控系统,有了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先进、可靠性最高的航天测控网。

以建成远望测量船队为标志,实现我国航天测控由陆地向远洋跨越。1978年,我国建成由远洋测量船、远洋调查船等12艘船组成的一支远洋测量船队。进入新世纪,为满足高强度发射对海上测控需要,我国新建远望五号和远望六号测量船,同时出海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测控任务。

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天基测控系统应用为标志,实现我国航天测控由陆基向天基跨越。2000年,我国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进入发射组网阶段。针对航天测控和数据传输的发展需求,2008年我国首次成功发射中继卫星并投入使用,标志着天基测控和通信系统形成,极大地提高了测控通信覆盖率和信息传输能力。

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运行为标志,实现我国从近地测控向深空测控跨越。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任务为牵引,广大科研人员坚持多学科集成、多部门协作,通过集成创新,成功地解决我国绕月探测工程中关键的测定轨问题,实现40万公里远距离测控,并在深空探测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使“嫦娥一号”卫星的测控覆盖率达到98%以上。

航天测控专家李远平:矢志苍穹心不移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特约记者马璟时间:2010-07-22 04:21:15

总装某基地载人航天测控某项目技术负责人李远平,从一名地方大学生转变为军队航天科技专家,收获颇多:他参加了7次神舟飞船任务及多次卫星发射测控试验任务,获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8项,荣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和三等功各1次,两次被总装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彰为突出贡献个人,前不久他被所在单位评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模范”。

情系九天“漂亮转身”

李远平儿时喜欢仰望星空,看着浩瀚的宇宙总是产生无限的遐想:我要做宇宙中的开垦者。

大学毕业后,李远平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来到了祖国西北军营,在分配志愿上写下了自己的铮铮誓言——矢志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青春。

李远平来到了梦想的殿堂,在工作实践中他情系九天,攻关不辍。凭借着全面过硬的技术,李远平参加了我国7次神舟飞船、“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等近30

次大型测控任务,他专啃“硬骨头”,哪里有攻坚仗,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有人形象地说,搞航天测控就像拍摄一部电影,而总体专业的工作是这部电影的总导演,李远平则是其中的一位年轻导演。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不久,李远平就被安排负责一项型号测控总体工作,需要在飞船轨道控制、测控网建等方面进行大量总体协调、任务分析和技术攻关。

某型号飞船发射升空前半年,李远平带领科研试验小组,针对此次发射任务进行了特殊指令试验。在试验中,突然发现了“漏收指令”现象,如不能排除,火箭飞行过程中将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怀着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李远平力排众议,带领技术人员昼夜攻关,终于拿出一套技术解决方案,为我国航天员的飞天之旅撑起了一面安全伞、放心伞。

今年年初,基地又迎来了航天测控技术的全新挑战。在国外,核心技术保密根本看不到;在国内,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李远平暗下决心:我们自己闯关。他潜心钻研飞行控制中的关键技术,大胆提出了全新技术方案,使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在相关领域实现了又一次新跨越。

以最高标准实现“超越”

李远平工作作风严谨,做人踏实本分。他常对自己说:“我从事的是国家高尖端事业,一定要用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轨道与控制计算是航天领域的核心专业,精密轨道确定软件更是世界航天大国展示自身实力的筹码。李远平认为,依赖国外技术的发展道路是不可取的,依赖于人必然受制于人落后于人,中国如何崛起?李远平看准我国航天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开始了自主设计,他认真钻研轨道与控制过程的动力学特性,从数学模型的构建到软件代码的编写,全部独立自主地承担。

2005年10月,在神舟六号飞船任务中,李远平根据最新太阳和地磁活动情况,利用新的设计软件,对飞船运行轨迹进行了准确预测,最终使飞船准确返回预定着陆场区,落点控制偏差只有1公里,创造了世界飞船回收史上的奇迹。

让理想飞向宇宙深处

儿时的梦想一步步地变为现实。那么,什么时间中国人能够登上月球?登上火星?李远平畅想着,思索着,他着眼以月球探测为先导的深空探测计划,兼顾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需要,主动承担了“深空测控技术研究”等课题。

李远平偏爱“创新”这个字眼,而学习实践是他创新最好的动力源泉。神舟七号飞船任务中,李远平迎难而上,针对多任务测控等新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测控总体实施方案,并提出多项改进措施,使我国在载人航天测控相关领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为了适应未来航天测控技术发展的需要,迎接世界航天新技术的挑战,李远平如今已展开多项新课题研究。在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试验室等一个个重大发展项目中,李远平参与了飞行控制计划研究方向,提出了开放式宇航动力学研究平台等先进方案,为我国航天科研与实践活动提供了高效率、高水准的基础支撑平台。长期以来,正是有了无数像李远平这样奋战在任务一线上的技术团队,我们的航天测控事业才能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迈上新的台阶!

弹射座椅:化有惊为无险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宋书杰时间:2011-01-03 06:11:12

弹射座椅危难时刻显身手

K36D-3.5弹射座椅

战机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不管其多么先进,事故总是无法完全避免。近期,世界各国军用飞机空中事故不断,伤亡时有发生。飞机是昂贵的,飞行员的生命更宝贵,能在千钧一发之际帮助飞行员逃生的救生系统弹射座椅,可谓名副其实的“空中保护神”。

2010年夏,俄空军一架雅克-130教练战斗机飞行时突然失控坠毁,让人惊出一身冷汗。然而,2名飞行员不仅生还,而且“毫发无损”——关键时刻起到救命作用的是K36-LT弹射座椅。而此前俄方宣布,性能更为先进的新一代弹射座椅K36D-3.5已装配到第5代歼击机T-50上,将和配套系统一起完成最后试验,然后批量生产,全面装备,筑起飞行员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闸。

K36D-3.5善于化有惊为无险。其前身K36D因设计独特、性能优异而举世闻名,许多歼击机及教练机使用的都是各型K36弹射座椅。它于1970年开始服役,此后不断改进,共生产1.2万多台,至

今仍被公认为世界最好的弹射座椅。近40年来,共挽救了500多名飞行员的生命,其中97%的人不仅成功逃生,而且健康状况良好,事故后不久仍能继续驾机飞行。

为了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逃生成功率,俄“明星”企业设计局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制K36D-3.5新一代弹射座椅,2002年获得成功,2004年开始安装试验。大量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弹射座椅比其前身更先进、安全、简便。其突出特点是采用电子程控技术、可控推力技术、火箭发动机倒飞切断技术、横滚姿态控制技术。核心是装配100多道程序的特制计算机,存储了数十套弹射模式。危急关头能自动分析弹射时飞机的运动参数,特别是飞行速度、高度、俯仰角、倾斜度、角速度和其他参数,同时结合其他诸数据,包括飞行员身高、体重等,计算不同情况下的最佳弹射方案,选择最为合适的弹射程序,而且能在最后关头为来不及反应的飞行员做出决定,最大程度地保证弹射安全。

据称,俄罗斯新一代弹射座椅弥补了此前同类设备的一些缺陷,达到了零速度、零高度、全角度安全弹射的要求。无论战机是在飞行中、起飞时,还是着陆滑跑时,都能保证坐高81-90厘米、体重44-111公斤的男女飞行员,在时速0-1400公里、高度0-25公里的情况下安全弹射。

它采用两级弹射机制,首先保证脱离机舱,然后为开伞创造必要的高度。弹射程序启动后,弹射炸药立即引爆,座椅轨迹控制程序随即启动,在以较大倾斜角脱离座舱后,侧转弯发动机启动,然后消除旋转角速度,启动升力发动机,爬升到足以打开降落伞的高度。如果在倒飞情况下升力发动机无法启动,降落伞会在椅舱脱离后直接启用。

K36D-3.5弹射座椅在结构和强度设计方案上有了较大改变,重量降低了25公斤,总计不超过103公斤,尺寸则缩小了15-20毫米,使其成为同类设备中最轻便最紧凑的一种,能够安装到任何类型战机座舱内。设计更为人性化,扩大了身高调节范围,增大了支撑面,缩小了头枕,出口前景非常广阔。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招生简章 单位代码:83201 联系人:刘丹 联系电话:(010)68198919 通信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万源南里甲43号 邮政编码:100076 E-mail : liudanczxy@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4511636.html,

一、单位简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创建于1957年11月16日,是我国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和生产基地,是中国航天的发祥地。下属10个国家在编科研事业单位、3个预算内企业单位、1个职工医院、3个全资公司、2个院本级实体单位和3个控股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航天型号工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等领域,覆盖系统总体、空间飞行、结构与强度、自动控制、地面发控、伺服机电、计量测试、强度与环境、新材料、特种制造、总装总测、新能源、煤化工等多方面专业技术,具有先进雄厚的生产制造能力。目前拥有资产总额约443亿元,从业人员约2.6万人,其中包括8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国家级专家、1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3名全国技术能手、314名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共获得3573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特等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协同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成功研制了10余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形成了长征火箭系列型谱,能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或航天器。实现了从常规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技术跨越,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承载了中国航天五十多年的发展,使中国航天发射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促进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跨越发展的同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始终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协调发展”的道路,积极发挥航天高科技优势,致力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以先进能源、特种车辆和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及应用、航天特种技术应用、卫星应用和电子工程为重点发展领域,并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也是国内培养研究生最早的科研单位之一,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的教学体系,以及学科专业齐全,管理体制配套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企业工作站1个,博士生导师54名,硕士生导师260名。学科建设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院现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兵器科学与技术”八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若干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自开始招生以来,共培养了15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是我院科研和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报考须知 1. 我院各学科专业均招收定向培养研究生(个别专业招收非定向研究生),毕业后留京留院工作。研究生在学期间,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奖学金外,还享受我院较为优厚的生活补贴及各种福利待遇; 2、我院各招生专业接收相关高校应届推荐免试生,请具有推免资格的考生直接与我院研招办联系; 3、凡可以任选的考试科目,考生在报名时应注明选考科目的名称和代码,如未注明则由我院指定;

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下属单位资料

航天部部署信息(找工作)2012-08-23 22:23 | (分类:默认分类) 一院:一部、12所、14所二院:二部、23所、25所三院:三部、33所、31所五院:501、502、503 排名如下,供大家参考:第一:一部,501 第二:三部,502 第三:12所,33所,14所,25所第四:二部,23所,31所,503 其他的不详细介绍了现在和过去能排队分房子的有501,502,33所工资最高的应该是1部、3部、33所,好点的室硕士18万问题不大发展前景最好的应该是501、1部、33所 车最多的是3部和33所综合地理位置以及实力来看12所最好 一院一部,二院二部,上海八院,据我打听待遇都差不了太多,二院二部主要是在市区,而且不提供住宿, 这样要自己租房,待遇一算就低了。至于奖金和发展前途,总体发展前途一院一部和五院几个所好一些,属于科技集团,卫星火箭发展火,宣传也好。二院三院属于科工集团,搞导弹相对低调一些,二院搞防空导弹,属于防御武器,三院搞岸舰导弹,主要属于进攻武器,国家这几年投入三院多点,所以奖金可能比二院多点。另外,本人签二院二部了,希望以上能给大家一点参考,不过其实这些真的很难说,要综合自己情况考虑。 航天科工所属单位大整理 *****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分家之前的设置****** 航天一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航天二院:地空导弹研究院(长峰集团)航天三院:飞航导弹研究院(海鹰集团)航天四院:航天化学动力研究院(固体)西安航天五院:空间技术研究院 航天六院: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内蒙古)航天七院: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 航天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局)航天九院:航天基础电子技术研究院航天十院:航天时代仪器公司(北京)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下属五个研究院,两个基地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一研究院)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第四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五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研究院)中国航天电子基础技术研究院 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062基地)西安航天科技工业总公司(067基地)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持股50%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下属13个所,6个厂 一部导弹、火箭总体 11所燃烧,燃料,液体火箭发动机 12所导航,控制 13所导航,精密仪器,传感器 14所导弹再入飞行器设计 15所兵器发射,低温加注 18所航天伺服系统,CAD 19所导弹及运载火箭技术情报和档案 702所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研究、试验 703所金属,复合材料,材料及工艺,特种焊接 102所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704所航天跟踪,测量 200厂航天飞行器和导弹控制系统电子设备,北京海淀区永定路50号 211厂运载火箭研制、生产总装,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综合测评问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综合测评问卷

————————————————————————————————作者:————————————————————————————————日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综合测评问卷 您好! 为深入推进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我们需要您的配合,开展关于企业文化及其建设情况的问卷调查。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帮助我们完成这份问卷。 该问卷调查是以匿名形式进行的,其结果仅用于科学分析。您的所有回答都将严格保密。所有问题没有对错、好坏、高低之分,对您的生活和工作也没有任何利害关系。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来回答。如果不太了解全企业的情况,就以您具体工作的单位(部门)情况,或者以自己的感觉回答即可。请您按照提示,选择您认为恰当的答案划“√”。请注意:每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1、我清楚地了解我们企业的使命和愿景。 [A]非常同意[B]同意[C]有点同意[D]有点不同意[E]不同意[F]非常不同意 2、各级领导能够积极倡导“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的核心价值观。 [A]非常同意[B]同意[C]有点同意[D]有点不同意[E]不同意[F]非常不同意 3、学习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A]非常同意[B]同意[C]有点同意[D]有点不同意[E]不同意[F]非常不同意 4、企业领导和管理者能够信守企业理念。 [A]非常同意[B]同意[C]有点同意[D]有点不同意[E]不同意[F]非常不同意 5、明确的发展战略对企业长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A]非常同意[B]同意[C]有点同意[D]有点不同意[E]不同意[F]非常不同意 6、企业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信息平台。 [A]非常同意[B]同意[C]有点同意[D]有点不同意[E]不同意[F]非常不同意 7、我对企业的管理制度非常了解。 [A]非常同意[B]同意[C]有点同意[D]有点不同意[E]不同意[F]非常不同意 8、企业领导注意及时了解员工的心态和工作感受。 [A]非常同意[B]同意[C]有点同意[D]有点不同意[E]不同意[F]非常不同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业务范围与组织机构详解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业务范围: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

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业务范围:

1、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2、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煤化工、风力发电、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航天特种技术应用。 3、航天服务业: 1、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单位。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拥有总体设计、遥测外测、箭体结构、增压输送、电子化指挥、弹(轨)道、载荷、环境等几十个研究设计专业 2、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是我国临近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中心,是我国航天首家临近空间飞行器总体研究所。本所拥有临近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控制、环境、仿真等几十个研究设计专业。 3、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4月,是我国组建最早的地地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总体技术研究所,也是国内唯一从事于战略武器和大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设计的研制单位。 4、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始建于1971年,是一所从事航天飞行器设计研制、空间探测器研究开发、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研究开发、数据通讯及网络信息通讯技术研究开发的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性高新技术研究所。 5、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是以航天发射地面设备的研制为主,民品研发经营为辅的工程设

计研究所,现有员工1000多人。我所主要专业有:发射技术与发射装置、特种公路、铁路运输车辆、液压技术、温度控制、供配气技术、发配电及电源变换技术、定位定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检测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等。我所开发了以地面设备为主的多系列、多型号军品高科技产品,还开发了软胶囊机、包衣造粒机、滴丸机等制药机械及包装机械、烟草机械、洗车机等多项高科技民用产品。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6、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 主要从事航天伺服控制、遥测、智能机电以及工业自动控制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制造。 7、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 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大红门路1号(天安门正南约10公里)。成立于1984年10月。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下设院信息中心、档案馆、情报室、编辑室、图书馆、声像室、照排印刷中心七个部门,主要研究方向和服务领域涉及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与维护,科技情报研究、竞争情报分析、编辑出版、电影和电视的摄录及制作、动画制作、档案管理、图书借阅、晒图、排版及印刷等。 8、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计量测试研究所(又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一O二研究所,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承担着航天系统大量的测试计量任务,是国防科工委一级计量技术机构,建有长度、热学、力学、电磁学、无线电电子学、时间频率、空气声学,专业涉及到十大计量中的七大计量专业80余个项目,是目前航天系统内计量专业最全、等级最高的研究所。 我所承担着长征系列火箭及国防科技工业尖端武器计量保障精密测试和跟踪工作,确保在长征系列火箭及重点型号研制、试验和生产过程中量值传递的准确和统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来源:《军工文化》2018年第03期 报告人:雷凡培党组书记、董事长 时间:2月7日 主题:勇担新时代使命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而不懈奋斗 航天强国 目前我国有30%的航天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到2030年,力争将这一数字提升至60%,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到2045年,部分重点领域比肩美国,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航天科技集团要扎实完成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建成我国第一座空间站并投入运行,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和火星着陆探测,完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全面推进重型运载火箭研制。建成以通信、导航和遥感卫星系统为主的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使我国具备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和应用能力,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航天强国,为巩固国家安全战略基石作出更大贡献。 营业收入2320.4亿 利润196.5亿 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同比增长8.8%和11%,圆满完成国资委批复的预算指标;在国资委年度央企责任人经营业绩考核中位列中央企业第一,连续13年获得A级、四个任期获得优秀; 全年先后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国家级荣誉44项,省部级荣誉100余项。 2017年主要工作成绩 01保持战略定力,成功实施多项航天重大任务; 02坚持归核聚焦,顺利完成民用产业年度经营发展目标; 03坚持创新驱动,在重大项目论证、关键技术攻关、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机制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

04把握发展机遇,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05坚持军民融合,全力推进各领域改革调整工作; 06坚持依法治企,着力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 07坚持人才强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航天人才队伍; 08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走向深入。 2018年工作比目标、总体要求 圆满完成35次宇航发射和相关飞行试验任务,圆满完成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圆满完成航天重大型号发射、飞行试验任务和经济发展目标,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全面实现“十三五”奮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018年重点工作 全力以赴确保航天型号研制生产试验任务顺利完成; 多措并举推动主业归核聚焦高质量发展;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扎扎实实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评论 2017年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圆满收官,多型武器装备在庆祝建军90周年时沙场受阅,导弹武器装备研制和飞行试验捷报频传,集团公司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连续13年获评央企经营业绩考核A级,2016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首次问鼎央企第一,世界500强排名上升至第336位。 2018年,是集团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努力建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战略谋划年;是积极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政策要求,加快推进母子公司体制建设、军民融合发展和资产证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创新总结

一、创新组织架构清晰,职能落实 建立了以决策层、研发层、管理层为架构的集团公司研发体系,保障了科技创新任务的完成。 每年制定研发计划、每五年制定技术发展规划与长远发展战略已经成为集团公司各单位的一种常态工作。特别是我们围绕航天2020年~2030年长远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组织了包括30位院士在内的专家完成了航天技术发展规划,从上万项技术中,确定了12个核心技术领域、16个专业技术领域、13个前沿技术领域和16个基础技术领域。 二、加速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集团公司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研究应用中心4个,省市级技术中心17个,集团公司批准成立了6个研发中心、1个工艺中心与3个分中心。 多年以来,我们将航天系统工程理念贯彻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一个总体设计部,总指挥、总设计师两条指挥线”;坚持“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四步走的产品发展路线”;坚持“方案、初样、试样(正样)、装备定型四个技术状态控制”;坚持“零缺陷质量管理”,统筹推进技术创新的体系建设。 围绕提升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的能力,集团公司初步建成了以航天总体和专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主体、以13个国家级试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为支撑的,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设计制造与集成全过程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统筹内外部创新资源,将产学研结合作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且重点从战略层面来推动,已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武汉大学、国防科大、北航、西工大等15所高校建立了35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特别是与哈工大联合成立了空天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通过产权的结合形成了产学研相融合的技术创新实体,将高校的研发能力与集团公司的产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有力推进了航天技术在前沿和基础领域的原始创新。 此外,积极探索利用海外研发资源,集团公司下属的四维图新公司成功并购了荷兰Mapscape B.V.公司,这不仅是中国航天首次对西方发达国家研发资源的成功收购,同时也藉此成功成为下一代国际导航数据标准制定的参与方。 三、以“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产品创新”、“军民融合创新”为技术创新行动重点,准 确把握航天科技工业的行业特点,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全面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实施。 二是通过原始创新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抢占航天未来发展制高点。 三是通过实施产品创新工程促进由“实验室出产品的科研模式”向“现代工业体系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型。 四是通过军民融合创新推进航天技术应用转化和航天产业链的延伸拓展。 四、以“国际竞争力”作为评价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标尺,积极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军贸、 高端装备出口等领域竞争,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一是航天技术发展始终瞄准国际一流水平,不断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性能,这是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 二是发挥航天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以及较强的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在国际航天领域不断开拓。 五、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始终把人才作为技术创新核心要素,不断激发创新的 动力与活力。 将技术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关键是创新的机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创新人才的动力和活力。

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下属单位

一院:一部、12所、14所 二院:二部、23所、25所 三院:三部、33所、31所 五院:501、502、503 排名如下,供大家参考: 第一:一部,501 第二:三部,502 第三:12所,33所,14所,25所 第四:二部,23所,31所,503 其他的不详细介绍了 现在和过去能排队分房子的有501,502,33所 工资最高的应该是1部、3部、33所,好点的室硕士18万问题不大 发展前景最好的应该是501、1部、33所 车最多的是3部和33所 综合地理位置以及实力来看12所最好 一院一部,二院二部,上海八院,据我打听待遇都差不了太多,二院二部主要是在市区,而且不提供住宿,这样要自己租房,待遇一算就低了。至于奖金和发展前途,总体发展前途一院一部和五院几个所好一些,属于科技集团,卫星火箭发展火,宣传也好。二院三院属于科工集团,搞导弹相对低调一些,二院搞防空导弹,属于防御武器,三院搞岸舰导弹,主要属于进攻武器,国家这几年投入三院多点,所以奖金可能比二院多点。另外,本人签二院二部了,希望以上能给大家一点参考,不过其实这些真的很难说,要综合自己情况考虑。 航天\科工\所属单位大整理 *****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分家之前的设置****** 航天一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航天二院:地空导弹研究院(长峰集团) 航天三院:飞航导弹研究院(海鹰集团) 航天四院:航天化学动力研究院(固体)西安 航天五院:空间技术研究院 航天六院: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内蒙古) 航天七院: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 航天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局) 航天九院:航天基础电子技术研究院 航天十院:航天时代仪器公司(北京)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下属五个研究院,两个基地 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一研究院) 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第四研究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五研究院)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研究院) 中国航天电子基础技术研究院

航天科技与航天科工简介

1999年7月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分拆为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 一、航天科技 航天科技集团主要从事民用航天产业,即通常意义上的航天工程,包括我国全部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军用方面包括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远程导弹)。所熟知的神舟飞船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空间站、北斗导航卫星等都是航天科技集团的领域。 航天科技集团主要组成单位包括8个研究院,以及一些航天产业的公司和研究中心。 一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运载火箭和战略导弹的研究,著名的产品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四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 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航天器的研究,我们熟知的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卫星、天宫号空间实验室等都出自该院; 六院,即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工作; 七院,即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国防装备生产、火箭弹研制等工作; 八院,即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卫星、导弹、火箭等都有涉及,风云系列卫星出自该院; 九院,即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惯性导航、遥测遥控等领域的研究,该院下属的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是中兴通讯的第二大股东; 十一院,即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飞行器空气动力研究。 航天科技集团直属公司中比较著名的有四维图新的母公司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卫星通讯等。 二、航天科工 航天科工集团主要从事国防军事产业,我国的防空导弹、飞航导弹(中近程导弹)等大都出自航天科工集团。 航天科工集团包括五个研究院,以及相关的生产基地和上市公司等。 航天科工一院,中国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军民信息系统研究设计。 航天二院,即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导弹武器、空天防御技术的研究。 航天三院,,即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飞航导弹的研制工作,在飞航导弹领域是老大。 航天科工四院,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运载技术的研究。 航天科工六院,河西化工机械公司,主要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 航天科工七院,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 直属公司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等。

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的区别及分别介绍

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的区别及分别介绍 我们平时长听见的“神六升天”、“嫦娥奔月”之类的都是航天科技集团做的;诸如“我军的某某自主研发的导弹”则是科工集团做的。不用说,从感性的角度来判断,科技比科工的效益要好些,实际上也是科技集团的员工待遇要比科工的要好点,但不是绝对!这里是近期找工作整理的一些不痛不痒的资料,希望对您有点帮助。其中,一院至十院指的是科技科工没有分家前的称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五个研究院,两个基地) 1、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一研究院) 2、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第四研究院) 3、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五研究院) 4、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研究院) 5、中国航天电子基础技术研究院 6、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062基地) 7、西安航天科技工业总公司(067基地) 8、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持股50%) 分析介绍: 第一研究院(下属13个所,6个厂)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 以下是各单位的主要的研究方向:11所(燃烧,燃料,液体火箭发动机);12所(导航,控制);13所(导航,精密仪器,传感器);14所(导弹再入飞行器设计);15所(兵器发射,低温加注);18所(航天伺服系统,CAD);19所(导弹及运载火箭技术情报和档案);702所(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研究、试验);703所(金属,复合材料,材料及工艺,特种焊接);102所(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704所(航天跟踪,测量);200厂(航天飞行器和导弹控制系统电子设备,北京海淀区永定路50号);211厂(运载火箭研制、生产总装,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811厂(伺服控制产品、智能机电、液压控制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注:811厂就是长征航天控制工程公司)。另外,18所和811长已经合并组建了新 的长控公司。701,702,703,704,706,708等研究所和7414等四院的厂都是后来航天体制改为 七机部的时候新组建的,呼号都是以七开头.现在701已经组建了科技集团的航天十一院,706 归属二院771,772等原先九院的单位到了航天时代电子公司。 第四研究院(拥有6个研究所,5个工厂)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研究院2013年度创新基金指南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研究院 二○一三年十一月

一、基金概述 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系统作为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已广泛应用于军事、测绘、环保、交通、减灾、林业、农业、渔业、水利、电力、通信等行业,对维护国防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卫星应用研究院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的总体单位,具有天地一体化优势,为加强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探索,推动空间技术理论及技术的发展,深化拓展其在各行业、领域中的应用,联合国内优势科研机构,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特设立创新基金项目,鼓励开放合作、开拓创新与跨学科研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研究院2013年度创新基金指南作为申请基金项目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可按照各领域最新发展需要,申请指南中未包括的创新项目。本指南研究方向仅作为本次拟资助项目的技术领域方向,所申报项目的题目名称自拟。 二、2013年度资助研究方向 (一)导航领域资助研究方向 1、导航理论与技术 研究目标:针对GNSS导航系统的发展趋势,探索GNSS 导航系统演进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新型导航方法与原理。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新体制导航信号设计与处理,创新概念

导航定位理论与方法等。 2、导航技术军事应用新概念 研究目标:探索导航技术在军事作战应用中的新概念、新模式,研究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导航应用新方法、新理论,为促进导航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和提升武器装备、作战指挥信息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于GNSS信号的军事新概念应用,战时导航对抗新方法,组合导航理论、方法与技术(如GNSS/INS 组合导航技术、地磁导航与重力导航、影像匹配导航、水下导航技术等)等。 3、导航技术行业应用 研究目标:面向测绘、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交通、电力、通信等民用行业应用,探索导航技术在民用领域应用中的新概念、新模式。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卫星导航在地球遥感、地学研究(地震、板块运动、空间天气等)等方面的新应用,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安全技术(如导航信号干扰源探测、定位技术等),创新概念导航位置服务等。 4、导航技术宇航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敏捷卫星、深空探测卫星、高轨卫星等新型卫星对导航技术的新需求,发展和研究以天文导航、惯性导航、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招聘信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研发中心诚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七院)研发中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航天城内,是航天七院的总体设计部门。为迎接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创建一流的研发单位,航天七院研发中心诚聘以下英才: 岗位1:飞行器总体设计(3人) 要求: ◆飞行器设计、导弹(火箭弹)总体设计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本科5年以上导弹(火箭弹)总体设计经验,并担任总体设计师3年以上; ◆熟悉导弹(火箭弹)总体设计程序; ◆掌握导弹(火箭弹)总体设计方法,能提出导弹(火箭弹)的总体技术方案; ◆掌握AutoCAD、Office、Matlab及C语言等相关计算机软件; ◆有多年的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经历,了解国内外新产品开发状况。 岗位2:气动设计(2人) 要求: ◆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5年以上相关行业工作经验,设计师3年以上工作经验; ◆熟悉飞行器空气动力学原理; ◆熟悉导弹(火箭弹)气动设计方法; ◆掌握AutoCAD、Office、Fortran或C语言等相关计算机软件; 岗位3:惯性导航系统设计(2人) 要求: ◆飞行器惯性导航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本科5年以上研发经验,设计师3年以上工作经验; ◆熟悉惯性导航系统研制程序; ◆熟练掌握惯性导航系统设计、生产、试验等方面的知识; ◆熟练掌握惯性导航系统软件设计方法,掌握Matlab、AutoCAD、Office等相关计算机软件; ◆有多年的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经历,了解国内外新产品开发状况。 岗位4:火控系统设计(2人) 要求: ◆火箭弹发射技术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本科5年以上研发经验,设计师3年以上工作经验; ◆熟悉掌握火控软件设计方法,掌握Vc、C++、汇编等相关计算机软件进行开发; ◆熟悉火控系统设计研制流程; ◆在火控系统设计、试验等方面有一定经验; ◆有多年的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经历,了解国内外新产品开发状况。 薪酬福利面议。 其它要求: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机构概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机构概况 2007年06月25日星期一19:29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机构概况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4511636.html,/forum/forum_posts.asp?TID=329 下属机构: 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一研究院) 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第四研究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五研究院) 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第六研究院) 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第七研究院)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研究院) 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第十一研究院) 航天时代电子公司 航天工程咨询公司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持股50%) n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介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7月1日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由国务院直接管理。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于1956年,航天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议,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改组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七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及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以及若干直属研究所、工厂、公司等。共有130多个企事业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有职工9.3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2万人,包括6800多名高级工程师,1200多名研究员,31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具有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以及技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机制,主要研制、生产、经营各类航天运载器、航天器、战略战术导弹及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等航天产品,专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业务,开发、生产、经营机械、电子、化工、通讯、交通、计算机、医疗、环保等多种民用产品。同时开展招标采购、对外承包、技术咨询和劳务输出等业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研制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太阳同步轨道运载火箭的能力。并在低温高能燃料技术、火箭捆绑技术、一箭多星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的运载火箭有: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丙改进型、长征二号戊、长征二号己、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四号甲、长征四号乙等。运载火箭已形成完备的系列,可以发射不同质量、各种用途的卫星,其近地轨道的最大运载能力为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最大运载能力为5200千克,能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2005年8月30日长征运载火箭共进行了87次发射,发射成功率达到91%。在完成国内卫星发射任务的同时,长征火箭还成功进入了被欧美所垄断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从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进行首次商业发射开始,长征火箭进行了20多次的国际商业发射,将26颗外国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还具备研制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的能力。并在卫星回收技术、轨道控制技术、姿态控制技术、航天遥感技术等方面达到相当水平。现已研制成功三轴稳定卫星平台、自旋稳定卫星平台、返回式卫星平台、小卫星平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理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理念 企业目标: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企业使命: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 发展方针:发展航天强大集团改革创新铸造一流 企业精神:自信自强无私无畏敢想敢为尽善尽美 核心价值观: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 企业作风:严慎细实 管理理念:质量观--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 人才观--人才是航天的发动机航天是人才的推进器 市场观--以需求为牵引以质量创信誉以创新谋发展以服务增效益学习观--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把学习作为终生需求 成本观--成本是责任成本是效益成本是竞争力 行为准则:严慎细实诚勇勤和 职业行为规范: 领导干部:政治坚定勤勉清廉科学决策创新图强 管理人员:科学管理务实高效积极主动执行有力 科技人员:把握规律吃透技术合作包容勇于创新 生产工人:爱岗敬业精通技能安全操作确保质量 服务人员:文明礼貌优质服务真诚公道讲求信誉 公共关系规范:热情友好平等坦诚遵规守诺合作共赢

日常礼仪规范:遵约守时文明有序举止得体谦和礼让 企业标志释义: 关于箭头。首先,箭头是航天产品的象征,代表集团公司的主业。其次,箭头象征着航天产品冲天而起,动感十足,寓意航天人奋发向上,航天科技事业蒸蒸日上。再次,箭头在三个同心圆之内,寓意一个 "人"字,传达出集团公司以人为本及团结协作如一人的理念。 关于同心圆。其一,三个同心圆象征三个宇宙速度,首先传达出航天产业特征。其次,在同心圆的排列上,由内而外圆环线条粗细、薄厚渐变,表现出集团公司不断壮大、扩张的发展势头,传达出专业化、集团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经营理念。 关于字母。字母在设计上的运用,使标志音形结合,具有了可呼性,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音、义上产生联系,避免了单纯使用图形、字母或文字的缺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