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群文阅读别样精彩

群文阅读别样精彩

群文阅读别样精彩
群文阅读别样精彩

群文阅读别样精彩

文/全桂芬摘要:通过一次听课,亲身体验了“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并将其

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群文阅读;猜结局;主题拓展

2013年12月9一10日,我有幸来到美丽的山城重庆参加第三

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群文阅读行进中的思考”为主题。活动地点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来自台湾、浙江、重庆、四川、广西等十多个省市的3500多名语文教师,在这里

聆听了专家们精彩的主题报告和名师们别具一格的群文阅读课。

所谓“群文阅读”,即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把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群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多个文本,探讨同一议

题的阅读教学方式。在阅读后,教师与学生分享、讨论文本内容,并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协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读懂文本,调动生活实际,构建这一议题的意义。

研讨会的第一1}观摩课是浙江杭州天长小学蒋军晶老师带来的,他在课上教了学生五首现代诗。他把每首诗的最后一句都遮住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前面内容的阅读和理解把诗填写完整。“花一朵好看。花一山好看。花一盆还好。花一把就笨了!除非……”在蒋老师

的提问引导下,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纷纷填出自己的答案:“除非它永远鲜活”“除非它有彩虹一样的颜色”“除非拿它去送人”……

活跃的课堂气氛,精彩的对答流程,让现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

另一节观摩课是来自台湾的李玉贵老师上的“老人”一组,通过角色性格相对多兀,把学生从引导、扶放走向自主,追求自主思维的课堂,力求教给学生思考的路径和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6名赛课教师的6}日洋文阅读比赛课异彩纷呈,让教师们眼界大开。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在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这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实现了教师阅读与儿童阅读的合作与对话,形成了师生学习合作共同体。其中贵州省袁野老师执教的《故事里巧妙的结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激趣引课,范例指引,感知方法

课的开始,袁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神射手的儿子》,学生津津有味地听故事,讲到故事的结局时,故事却戛然而止,而是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地想象,猜一猜故事的结局会是怎么样的,还不时鼓励进行发散性思维,学生的想象不时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在学生一番猜测之后,袁老师揭秘故事本来的结局。这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达到用简练的语句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补充故事结局,达成阅读共识。

二、看题目,学前热身一猜结局

袁老师出示《摩尔根掉到井里去了》《老鼠夹》《艾米丽凯生病了》《胖甲虫的烦恼》四篇故事让学生根据题目猜故事结局。

三、学法迁移,读故事,二猜结局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出示阅读要求:自读故事,了解大意。学生运用默读、浏览、跳读等方式每人读一篇故事,对群组中的几篇课文进行整体把握。读完后交流:发现什么问题?故事没有结尾。让学生做故事小侦探在小组猜结局。写关键词,简要地向小组成员介绍故事的内容,也可以猜故事的结局,比较看看自己与看到题目时猜的结局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中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故事结局大竞猜

在这个环节中,袁老师通过开展互动、多兀的对话,不但让学生一同分享到阅读心得,而且营造出浓厚的团队读书氛围,提高

了学生的阅读素养。学生在竞猜时按照“先说主要内容,再猜故事的结局”的模式进行分享。由于教师在最前面的阅读中,强调紧扣主要内容,所以学生的竞猜都能紧扣主题,在这里,学生的感悟无论是深刻还是肤浅,都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感悟。

五、故事结局大揭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袁老师出示原文,揭秘故事结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群文横向的比较性阅读,则容易引发高质量的思考,促使学生做出判断,进行质疑、重读、辨析,解疑……既反映阅读材料的主题,又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触动着学生思维和心灵的琴弦。

六、主题拓展

在一组教学最后,袁老师引导学生猜结局后,学生不得不被作者

的别具匠心、构思精巧而深深叹服,袁老师顺势进行写法拓展,教育学生在写文章时也注意前后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然而,课堂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在生活中。课的最后,袁老师向学生推荐了《表哥驾到》《遗嘱告别》《牵花的牛》等,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短短两天的学习,用全国小学语会名誉会长崔峦老师的话来说,我们听得很辛苦,但又有很多的收获。最后他对群文阅读教学给子充分肯定和展望,是语文教学上的创新,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但要摆正位置,这只是丰富多样阅读形态中的一种,不能取代教科书的阅读,而是对教科书的有益补充。

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借物喻人 群文阅读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字很有意思,通过这几个词你 们想到哪类人。我一看到老黄牛,我就想到了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是的,用这些事物喻人非常巧妙,在我们学过的许多文章中,也有这种写法。 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比喻人的一种品格,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这样的文章,体会如何巧借物妙喻人。板书:二、教 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复习了一篇文章许地山的《落花生》,现在拿出书页,回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名说。(说得很完整) 1.当爹爹说“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孩子们是怎么说的,请你来读读这几段话。出示课件一 爹爹又是怎么说花生的,我们来齐读。 说说你对这几段话的理解。指名二人,引导归纳出特点。 教师总结板书:不好看,很有用。 2.爹爹为什么要告诉孩子这段话?指名说。出示课件二。 小结:对,这就是爹爹借花生来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做有用的人。 3.归纳写作方法。作者就是通过借助讨论花生来告诉我们,写景状物的文章常常用这样的写作方法,来表现突出文章的中心。这就是托物言志。板书。 三、扶 昨天我们布置阅读的第二篇文章是什么?生说。 1.拿出书页,快速浏览,回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你表达能力很强) 2.认真勾画批注,看作者是怎样描述古井的?指名说(嗯你画的很完整/画的很好。) 3.现在同桌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井,看他(指黑板课题)是不是借助古井来赞美什么人或者说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谁有补充? 总结:你分析能力很强。对,《古井》像《落花生》一样,作者是通过对古井的描述,来比喻赞扬了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人。这样巧妙的借助古井喻人,像画龙点睛一样,很自然的就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自主合作学习 过渡:下面杨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两篇文章,一篇是袁鹰的《白杨》,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迅速改变新疆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的局面,国家组织动员大批各行各业的人才奔赴新疆,开发、建设新疆。这篇文章就出自那个时期。所以我推荐给大家。另外中国有很多古诗的作者擅长的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所以我特别选挑选了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推荐给大家,让大家进一步体会古典诗词是如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 (一)下面小组合作。 首先给你们半分钟的时间,四人讨论,你们倾向于哪篇,请尽快统一答案。 选择阅读《白杨》的组长请举手。 好,任务确定,请大家看阅读提示: 1.组长挑选一人朗读此文,其他人认真倾听。 2.文章是怎样描写此物的,勾画出相关句子。 3.小组讨论,作者是以此物表达怎样的感情。(讨论时间自我调控6分钟左右)。 (二)汇报展示。 先来看《白杨》,(倾听要求)同样选择这篇文章的小组请认真倾听,可以做补充;没有选择《白杨》的小组也要认真倾听,这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 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 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诗歌。 2. 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 2.回顾《赠汪伦》 (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 (3)板书:踏歌送别 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 (一)学习《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 (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 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 (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走进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

《走进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 倭肯中心校赵世娇 议题: 诗人如何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选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老师现在特别珍惜和你们共同度过的这节课,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秒,谁知道为什么?(板书:别)那么同学们珍惜现在的课堂上的每分每秒吗?我们现在都有同样的感觉,那么我们怎么去做呢?那好,我们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

1.“别”可以组哪些词?(板书“送”)齐读。(亲朋好友走舍不得呀)再齐读。 2.你们家都来过亲朋好友吧?回忆一下都是怎么送别的? 3.听了你们的话,我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我们亲友的,但是我们的古代人是怎么送别呢? 4.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古代诗人的诗文中去,去感受一下他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 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你知道了地点。(播放课件)同学们,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孟浩然三个字变红)大家知道孟浩然是

什么人吗? 生:也是大诗人。 师:同学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读古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解诗题”(板书:解诗题) 2.读诗文 (1)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 (3)齐读古诗。 3. 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师:理解诗意,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自由说 预设: (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 生:我常查工具书理解 生:我还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石庙小学付会兰 篇目:《桃花心木》《白杨礼赞》《山中的老杏树》《松树的风格》 教学任务: 1.掌握借物喻人文章的阅读方法。 2.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 3.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 阅读策略:浏览阅读与品析重点句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初识群文阅读 1、指导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什么是“群文阅读”,再PPT出示群文阅读的概念。 2、明确本次群文阅读的主题是借物喻人。 二、借用旧知,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本学期所学的关于借物喻人的文章——《桃花心木》 2、请同学再读种树人所说的话,思考:种树人为什么会很奇怪? 3、生反馈:种树人的奇怪行为是希望桃花心木能够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茁壮成长。 4、师追问:本篇文章以《桃花心木》为题,仅仅是在写树吗? 5、生举手回答:半篇文章除了写种树,更是在写育人,种树人更希望人能在不确定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培养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6、师总结:在不确定中经受考验,茁壮成长,正是树和人的相似点,也是借物和喻人的灵魂。 7、请学生回忆我们所学的关于借物喻人这一类的文章,并说说这些文章分别是用什么样的物比喻什么样的人?物和人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8、生反馈: 《落花生》借外表不好看但是很有用的落花生比喻朴实有用的人。他

们的共通点是朴实有用。 《白杨》借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的白杨比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他们的共通点是不畏艰难、无私奉献。 《梅花魂》借有灵魂、有骨气的梅花比喻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中华儿女。他们的共通点是有灵魂、有骨气。 9、师总结:(1)明确借物喻人的概念 (2)找准借物喻人写法的特点 (3)归纳借物喻人文章的读写方法。找准描写事物特点和表现人的品格的语句、品读语句;通过品读语句思考作者借什么物喻什么人?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 三、重点阅读,感悟读法 1、PPT出示阅读要求: (1)快速浏览文章,一边读一边勾画出描写事物特点和表现人的品格的语句、品读语句。 (2)填写阅读记录卡 (3).组内分享:作者借什么物喻什么人?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

群文阅读《品味母爱》教学设计

品味母爱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简析: 1、群文议题:“母爱” 2、群诗材料:《浴着光辉的母亲》《感受拳拳慈母心》《回忆我的母亲》《母亲的“存折”》《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3、群文特点: 本课选用的五篇文章,抒写的都是“母爱”,但各自叙述的内容不同,有怀念母亲的,有的表现母爱的方式,有的歌颂母爱的独特,有的表现孩子对母亲爱的回报;叙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通过回忆来表现对母亲的怀念的,有的直接表达情感的,有的采用借物喻人的方式表现母爱,也有对比描写的……这组群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多角度地反映了母爱的伟大。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批读、交流、默读、跳读”等方法,阅读五篇文章,初步认识母爱的不同表现形式,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材料,联系生活经历,述说自己对母爱的认识,相机进行品德教育。 3、推荐课外阅读《感悟母爱》这本书,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批读、交流、默读、跳读”等方法,阅读五篇文章,初步认识母爱的不同表现形式,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材料,联系生活经历,述说自己对母爱的认识,相机进行品德教育。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课型,板书课题 1、同学们,世界上最深沉、最博大、最崇高的爱是什么?那就是母爱。当我们上学时,是谁亲切的向我们招手?—是母亲,当我们遇到困难左右彷徨时,是谁为我们指点迷津?——是母爱。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展开一次以母爱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板书:群文阅读】 2、“群”的意思是:聚集在一起。今天,我们“母爱”为议题,把这五篇文章集合在一起阅读,大家有信心吗?[课件出示:群文阅读的题目]【板书课题:“品味母爱”】 二、分层推进,感悟体会,练习表达 (一)共读一篇,打开思路,汲取经验 1.咱们先来共读第一篇美文。[课件出示:《浴着光辉的母亲》](教师配乐朗读,深情地感染学生。) 2.听了老师的课文朗读,文中这位母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 请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我”在公共汽车上的见闻。 4.为什么所有的人都用那么崇敬的眼神看那位母亲? 5.“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请你说说这句话特别之处在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在文中找出来。 7.想一想过去的十几年你的妈妈对你所付出的无私的爱,能不能列举一件令你印象最深的? 8.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也许都是平凡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中包含着浓浓的母爱。那我想知道:这些小事,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是否也发生过呢?你能向我们谈谈你与母亲之间发生的难

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案

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文本阅读,在阅读比较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强化对寓言故事的结构形式的掌握,从而学会抓故事主角、事情发展变化快速阅读寓言的方法。 2、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阅读方法的训练。 3、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明白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找到几篇故事中的共同点; 2.从故事中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明白怎么做。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寓意 师:课件出示寓言故事的关键词,学生猜。并一一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总结。 师:记得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做了什么事吗?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傻) (二)进入新课 1.师:我们来读读《汉人煮箦》,看看这个人又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寓言《汉人煮箦》)

2.学生自由读故事,思考:从中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师生共同完成阅读单。 小结:是啊,我们了解这个人物的行为之后,知道他傻在哪儿,故事的道理就知道了,还能从中受到启发,这就是寓言故事的寓意。 4.寓言的含义。 (二)阅读方法提示: 1、寓言是故事,是故事就有……(故事主角、故事变化),讲故事的目的是……(道理)。 2、请同学们速度稍快的默读这三篇寓言故事,看看它们分别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 指名回答。 (四)小组合作,完成阅读单: 阅读记录表 寓言主角怎么想怎么做结果 《丑妇效颦》丑妇觉得西施皱 眉美也学着皱眉显得更 丑,被别人 讨厌 《猴子与骆驼》

《邯郸学步》 寓意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几篇故事是关于做事方面的,那除了这些,我们还学过关于哪些方面的故事? 如:学习方面的《闻鸡起舞》、《悬梁刺股》 做方面的《孔融让梨》 (六)总结 (七)作业设计 课后多阅读寓言故事,从中联系实际进行交流。 (八)板书设计 群文阅读 走进寓言故事 《丑妇效颦》 《骆驼与猴子》不知变通 《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小学三年级语文群文阅读《寓言故事中的“对比”》教学设计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1-

点结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探寻臧在寓言故事中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出示课件,补齐板书:中的) 预设二:(学生不能说出对比) 教师引导:老师提示一下大家,同样是国王御厨中的两个罐子,一个陶罐,一个铁罐,一个易碎,一个坚硬,这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 对比,板书对比。疋的,那寓言中除了人物、特点(板书:人物)的对比,还有哪些对比呢?归纳并板书:性格表现结局 是呀!他们一个谦虚,一个骄傲,很多年后一个仍然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很有价值,一个连影儿也没有了,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就要起去探寻臧在禺言故事中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 (出示课件,板书:寓言故事中的) 1.接下来,就让我们走 进更多的寓言故事中,去寻找更多的“对比”,并感受寓言带给我们的启发。 2.二读故事: (1)请同学们默读《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这两个故事,像我们刚才回 用兀成阅读卡的方式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合作完成,这样孩子们更有积极性,更愿意交流总结,能很大的激发他们的兴趣。 三、拓展课外,找“对比”。

四、从读到写,用“对比” 顾《陶罐和铁罐》那样,边读 边寻找故事中的“对比”,并说 说寓意的寓意,以小组为单 位,完成阅读卡。 读后交流:①对比:人物 性格特 点结局 ②寓意: (2)同学们,《陶罐和 铁罐》这则寓言通过人物的语言 和神态,把一者的截然不同的表 现突出得淋漓尽致。那《蚂蚁与 屎壳郎》《芦苇与橡树》这两个 故事,分别又是通过人物的什么 来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的 呢?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贝再 次细细品读。 读后交流:归纳动 作、语言。(板书:动作语 言)品读。 1.引导:同学们读了三 个故事,找到了很多的“对 比”,这些“对比”让我们对故 事中人物的印象更深 了,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也更 明了了。刚才有同学悄悄地告诉 我,他也会用这样的 “对比”,来创编故事。现 在,老师就给你们这个展示自我 的机会。 2.这不,老师准备写一 个寓言故事,可是只写了个开 头。[出示开头,指名朗读] 一天,太阳和风在争论 从读到写,让孩子们通过 总结交流再延伸到自己写作,创 编会更容易,更积极。

群文阅读 送别诗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学设计 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小学陈洪平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并试着运用学习诗歌的方法,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并学习运用通过景色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教学难点 在和其他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和诗风,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五、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导入 同学们,家里有在外边工作的父母吗?举手我看看。谁来和我说说你去送别父母的情形?(两个学生说)要分开了,的确舍不得 是的。古人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亲友送别时的离愁别绪,特别能激发起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同感。尤其在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开就可能终生不能相见了,他们又是怎样送别的呢?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几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去感受下古人的那份送别情怀!读题目! (二)读题、解题 请生个人读题目 (解析“使、之”的意思,并指导读顺题目。 很好!读题目就要读出节奏,读懂意思,这是上好课的开始。一起再读题目!

(三)诵读诗文,知诗意。 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越级挑战。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生自由读) 请生读,请学生评价) 好,刚才几个同学都读得很不错,尤其是这首诗中的几个多音字,要读对可不容易。【多音字出示】 (师辨析“朝”和“舍”、“更尽”的读音和意思的关系:你为什么要这么读?)师总结;你的语文功底不错,懂得了要根据意思的不同去辨别多音字的读法,很好!全班一起读! 2、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诗,这是我们学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板书:知诗意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小组间互相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学生读,并思考)谁先来说?(都不会的话,先试着说一说一句诗。) 谢谢你,很好!知道了诗意,再来读这首诗,就印象更深了,读! (学生读) (四)读诗,赏诗景。 1、同学们,王维是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也不例外,看!(出示图片和诗句) 这样的景色美吗?(生:美)谁愿意美美的来读一读?(请两个学生读) 然而在这样的一个柳色青翠、细雨湿润微尘的早上,诗人要在渭城送别元二远去安西了!好朋友这一分离,再相见已不知是何年了,我们可以理解,此时此刻的王维心中一定是——(学生接:难过、不舍的) 可是,我们再看看诗中的景色,读!(学生读前两句) 2、如此的美丽而纯净,这不恰好和当时人物的心情相反吗?是不是矛盾了?如果我们把前两句诗换成这两句,大家连起来读一读,会不会更好?(出示《别董大》前两句连成一首新诗) (学生说:不行,但是……)在这样大雪纷飞、寒冷孤寂的环境里分别,恰

群文阅读读读寓言故事

读读寓言故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比较阅读中,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 故事的兴趣。 2、引导学生感受寓意,进一步感悟寓言的特点,尝试仿编寓 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从寓言的人物行为、人物对比和故事情节的变化中感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寓言故事,学习从人物行为中感悟寓意。 1、猜成语,说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印象。 2、读故事,讲故事,从人物行为中感悟寓意。 自读《坐井观天》,说说故事中的青蛙和小鸟他们眼中的天分别有多大,并说说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二、在对比阅读中探究寓意。 1、回顾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回顾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及寓意。 2、对比阅读中体会《大轮船和小礁石》的寓意。 (1)自读《大轮船和小礁石》,分小组研究:故事是怎么对比着告诉我们道理的。

(2)交流汇报。 三、仿编故事 运用对比手法仿编寓言故事。 四、猜故事,明寓意。 引导学生猜测故事情节和结局,感悟寓意。 五、小组共读寓言,交流寓意。 1、自读寓言故事,与小组同伴交流自己得到的启示。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感悟阅读寓言故事的好处。 〔群文资料〕 大轮船和小礁石 洪志明 对着只露出水面一点点的礁石,大轮船大声喊着:“喂!小不点!快闪开,再不走开,我可是会把你撞得粉碎。” 小礁石听后,笑着对大轮船说:“轮船大哥,你千万不要撞我!我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小,可实际上已点也不小,要是让我劝露出水面来,可能是你的几千倍!” 大轮船一点也不相信有人会这么谦虚,把自己的大部分隐藏起来,只露出一小点而已。它看小礁石也没有要闪开的样子,边生气地往它头上撞过去。 谁知只听见“咔嚓”一声,大轮船便粉身碎骨,连后悔都来不及;而小礁石任然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物”尽其用——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类群文导写

“物”尽其用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类文章群文导写 设计者:博才咸嘉学校吴辉辉 群文导写篇目 《白杨》《白杨礼赞》《我心中的树根》《黄山绝壁松》《夹竹桃》 执教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在群文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的兴趣,体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类文章的表达特点。 2.找出各篇文章相关联的地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以阅读为平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类文章表达方式的特点,尝试仿创“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感悟群文中所借之“物”与想要表达的“意”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并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 学生活动《我说论语》——第19号李淳 (《我说论语》是这个学期我们班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课堂前面五分钟由学生讲论语,按照篇章和学号轮流进行,内容包括诵读、解释、小故事、赏析、拓展、背诵等,由孩子自主设计。刚好这节课是第19号李淳同学来讲述,她讲述的是《论语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小结:感谢李淳同学带我们走进孔子的学习境界:温故而知新,温故是下功夫,凡事不下功夫,不可能有好的结果;知新是体悟,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世间万物也是如此。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我们曾经学过的那些文章,看看是否会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 1.观察图画:它们分别出自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主要描写什么事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梅花魂》《落花生》)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在文章中,像这样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二.借物喻人,循文解物 1.阅读《白杨》,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送别诗群文阅读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送别诗四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教学目标: 1.理解四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 回顾:学生回顾自己已经学过的送别诗歌。 2. 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3)板书:极目远送 2.回顾《赠汪伦》 (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 (3)板书:踏歌送别 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 (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 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 五、总结延伸。 小练笔:引用送别名句,书写离别之情。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诗歌原文欣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群文阅读—寓言里的生活智慧》教案

群文阅读—“寓言里的生活智慧”教案 教学目标: 1.围绕议题“寓言里的生活智慧”,阅读七则寓言故事,发现寓言的基本特点,感受作品寓意,并从中获得生活启示。 2.在阅读中训练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围绕议题“寓言里的生活智慧”,阅读七则寓言故事,发现寓言的基本特点,感受作品寓意,并从中获得生活启示。 2.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训练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 1.印发相关的群文阅读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呢?(多媒体出示图片:坐井观天、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这些有趣的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因为他们让我们收获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体裁,叫做“寓言”。(多媒体显示寓言概念,生齐读。)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

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一般篇幅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寓言”和其他的文学作品一样,都是生活的一种反映,而寓言又能够引导我们在体会作品蕴含的深刻道理的同时,从中获得教育,受到启发,这就是“寓言里的生活智慧”。(板书:寓言里的生活智慧) 二、研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体会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 1、一生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其他同学听读。 2、思考、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 ②这则寓言寄托了怎样的道理? 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板书:故事——道理——启示) 明确: ①自大的赫耳墨斯化作凡人,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问价,本以为是商人的庇护神,自己的雕像价格会很高,没想到只不过是宙斯、赫拉雕像的添头而已。 ②说明我们不能只贪图荣华富贵,狂妄自大,要为别人着想,为他人做贡献。尊重是相互的,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③在生活中,不能只贪图虚荣,狂妄自大。同学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努力学习,长大后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不要像赫尔墨斯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授课: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乡小学赵华英 教学内容 “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过程与方法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诗歌。 2.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3 )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 2.回顾《赠汪伦》 (1 )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 匆赶到呢? (3)板书:踏歌送别 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 (一)学习《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群文阅读借物喻人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借物喻人借事喻理感悟生活 阅读内容: 丛书1:《胡杨树》、《生命草》、《沙土和水》、《做一粒咖啡豆》、《石榴》、《小河的成功》、《繁星》。教学目标: 1.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阅读相关文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解决文中的问题。 2.品析优美词句、含义深刻的句段。体会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3.学习体会借物喻人,借事明理的表达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运用课堂上学到阅读的方法,自主阅读其他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主题:借物喻人借事明理感悟生活。 二、回顾本单元课文 出示表格,指名回顾主要内容和借物喻人、借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三、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诗《竹石》、《石灰吟》 学生自由读,说说借()喻()。可以找诗中关键词来说。

四、回顾学习阅读丛书文章的方法。 1.述内容,说启迪(概括主要内容,说明中心思想或道理)。 2.赏片段,谈理解(朗读美文美段,理解含义深刻、蕴含道理的句段)。 3.学写法,勤练笔(学习写作手法,表达方法,仿写、续写、改写、读后感等) 4.记佳句,背诗词。 五、阅读《胡杨树》 1.出示阅读要求 先独立按照丛书学习的方法阅读批注、完成表格,然后小组准备分工汇报。 2.小组汇报交流 a.述内容,说启迪。 b.赏片段,谈理解。 c.学写法。 2.其他同学补充,老师总结。 六、按照上面的方法学习阅读《生命草》、《做一粒咖啡豆》、《石榴》。 1.出示学习要求:先独立按照丛书学习的方法阅读批注、完成表格,然后小组选择一篇准备汇报。 2.小组汇报交流。 3.补充总结。

七、展开想象,仿创练习 我从()的()特点,想到了()人。 八、阅读借事明理的文章《小何的成功》、《沙土和水》 1. 出示学习要求:先独立按照丛书学习的方法阅读批注、完成表格,然后小组选择一篇准备汇报。 2.小组汇报交流,补充总结。 3.改编《小何的成功》。 九、我的收获: 本节课我明白了()道理,学会了()写作方法。 十、朗读诗歌《繁星》(节选)结束本课。 十一、作业 1.推荐阅读冰心的诗集《繁星》,背诵积累喜欢的小节。 2.完成小练笔:改编《小河的成功》让它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与道理。

送别诗群文阅读说课稿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说课稿 福泉市牛场堡子小学徐风华 教材分析:本次教学选取了4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展开教学,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设计理念: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教学。就是要让孩子们意识到阅读可以只依靠眼睛,而无须依赖声音,让他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毕竟精读少,默读、浏览反而是最常用、最有用的;让他们练习并实践默读、浏览等无声视读。群文阅读课上,孩子们读完几篇文章后,会面对相应的问题、话题或者任务,思考、讨论、发现、练习。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选取了六年级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作为方法的引领,为后面的群文作好方法的指导。后面三首诗则采取自学、填表的方式进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课后能够独立阅读一些儿童文学、科学类的书籍。但是部分孩子阅读速度偏慢,一些孩子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所以借助群文阅读这种教学模式,更集中、更结构化地呈现一种表达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独特的表达方式,发现文学的奥秘、发现故事的密码,发现写作的技巧。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结合注释, 了解4首古诗诗意。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把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 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有效进行,我提前给学生打印阅读材料,准备小组阅读表格。 本次教学过程共有四个环节: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诗中离别情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教学目标: 1. 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分别或看到过分别吗?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是怎样的呢? 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一旦分别更是数载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师: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往扬州。 师:知道了地点。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也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师:知道了送别的对象。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师:从诗题中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信息,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解诗题(板书:解诗题) 2.读诗文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在齐读古诗。

《借物喻人的秘密》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借物喻人的秘密》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篇目: 《落花生》《白杨》《野草》《荔枝蜜》《丑石》 教学任务: 1.学习扫读、跳读、寻读、目标精读等群文阅读最常用的阅读策略; 2.通过多文本对比阅读,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进行创作。 群文议题: 借物喻人的文章中藏着怎样的秘密? 阅读策略: 浏览阅读·比较阅读·目标精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借用旧知,谈话导入 1.多媒体出示《落花生》一文中爸爸谈花生的好处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这段文字,这是上节课学习的文章,这篇文章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借物喻人) 2.具体地说一说,课文借的物是什么?喻的人是谁?(借的物是落花生,喻的人是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过渡:是啊,作者借外表朴实,不求名利,默默奉献果实的落花生赞美向花生一样付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人。这样的写法巧妙而自然,让人读起来意犹未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组这样的文章,(大屏幕出示这节课要阅读的三篇文章的题目:《野草》《荔枝蜜》《丑石》。 二、指导重点阅读,感悟读法 1.用浏览的方式,快速阅读《野草》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借的物是什么?喻的人是什么人?(出示辅助阅读的表格,学生自读3分钟。) 2.学生自学后分享学习收获,汇报。

学生回答中要找出物与人有相同的品格,然后教师相机总结“物和人”的“共通点”:他们不择环境、无私奉献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人与物的共通点(板书:共通点,在课件的表格中出现“共通点”。) 3.通过讨论我们找到了物与人的共通点,现在我们回到文本,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小草不择环境、不畏艰难的精神呢?(学生再读文章3分钟,边读边勾画批注,老师巡视指导。) 4.好,同学们,我们来汇报一下,你找到了哪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5.学生阅读后汇报。(课件出示描写小草特点的最后一段句子) 6.总结阅读方法:请同学们参照表格,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阅读《野草》这篇文章的? (预设:先要读文章,找到借什么物,喻什么人,再找人与物的共通点,最后品读体现共通点的句子。) 三、尝试运用读法,合作读悟《白杨》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说课讲解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 教案

诗中离别情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 教学目标: 1. 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分别或看到过分别吗?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是怎样的呢? 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一旦分别更是数载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师: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往扬州。 师:知道了地点。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也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师:知道了送别的对象。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师:从诗题中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信息,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解诗题(板书:解诗题) 2.读诗文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在齐读古诗。 师:咱们读古诗,不单单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来,这就要注意诗歌的押韵和停顿,请大家试着读一读。 (2)、抽生读、师范读、齐读古诗。

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石庙小学xx 篇目:《桃花心木》《xx 礼赞》《山中的老杏树》《xx 的风格》教学任务: 1.掌握借物xx 人文章的阅读方法。 2.学习借物xx 人的表达方式。 3.尝试运用借物xx 人的表达方式。阅读策略:浏览阅读与品析重点句相 结合教学过程: 一、初识群文阅读 1、指导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什么是“群文阅读”,再PPT出示群 文阅读的概念。 2、明确本次群文阅读的主题是借物xx 人。 二、借用旧知,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本学期所学的关于借物xx 人的文章——《桃花心木》 2、请同学再读种树人所说的话,思考:种树人为什么会很奇怪? 3、生反馈:种树人的奇怪行为是希望桃花心木能够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xx ,茁壮成长。 4、师追问:本篇文章以《桃花心木》为题,仅仅是在写树吗?

5、生举手回答:半篇文章除了写种树,更是在写育人,种树人更希望人能在不确定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培养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6、师总结:在不确定中经受考验,茁壮成长,正是树和人的相似点,也是借物和xx 人的灵魂。 7、请学生回忆我们所学的关于借物xx 人这一类的文章,并说说这些文章分别是用什么样的物比xx 什么样的人?物和人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8、生反馈: 《落花生》借外表不好看但是很有用的落花生比喻朴实有用的人。他们的共通点是朴实有用。 《XX》借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的XX比喻XX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他们的共通点是不畏艰难、无私奉献。 《XX 魂》借有灵魂、有骨气的XX 比喻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中华儿女。他们的共通点是有灵魂、有骨气。 9、师总结:(1)明确借物XX 人的概念 (2)找准借物XX 人写法的特点 (3)归纳借物XX 人文章的读写方法。找准描写事物特点和表现人的品格的语句、品读语句;通过品读语句思考作者借什么物XX什么人?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 三、重点阅读,感悟读法 1、PPT出示阅读要求: (1)快速浏览文章,一边读一边勾画出描写事物特点和表现人的品格的语句、品读语句。(2)填写阅读记录卡(3).组内分享:作者借什么物喻什么人?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阅读记录卡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授课: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乡小学赵华英 教学内容 “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 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诗歌。 2. 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 2.回顾《赠汪伦》 (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

(3)板书:踏歌送别 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 (一)学习《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 (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 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 (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互通有无 (1)长亭:想像画面,朋友们在长亭是怎样依依惜别的? (2)日暮:在送别时,我看到,可是。 (3)总结这两首古诗所表现的送别方式:长亭饯别、日暮伤别。 (4)再次吟咏这些古诗。 (三)自主发现送别方式的不同。 五、总结延伸 1. 出示李叔同送别并欣赏歌曲。 2. 小练笔:引用送别名句,书写离别之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