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衰兵弱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的海陆争锋_李同勇

国衰兵弱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的海陆争锋_李同勇

□ 李同勇

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和研究部秘书

94年4月,朝鲜爆发了“东学

党”起义后,清政府应邀出兵朝

鲜“代戡匪乱”。此举招致日本政府的不满,也开始出兵朝鲜“勘乱”,引起了中

日外交争端和武力冲突。在英国的斡旋

下,6月底,清政府为避免战端,首先提出两国在朝鲜共同撤兵的议案,并递交日本政府进行谈判,但对方却以种种理由搪塞拒绝,使清朝廷陷入苦苦等待。

▲ 信守外交“公例”:李鸿章掉进了日本人的战争陷阱

1894年7月14日下午,日本驻清政府大使小村寿太郎在获悉大岛义昌的混成旅团全部在朝鲜登陆后,便立即禀承日本政府外相陆奥宗光的电令,向清朝廷递交了日本政府照会书。照会书里断然拒绝了清朝廷提出共同撤兵的合理要

求,并指责清政府“有意寻衅滋事,嗣后因此即有不测之变,我政府不任其责。”此时,日本政府已将发动战争的一切细节都准备妥当,已经没有再与清朝廷饶舌谈判的必要了,因此通过这份“交战书”式的照会,彻底堵死了中、日两国会谈的大门。两天后,英国政府又以出卖中国的主权利益为条件,在伦敦与日本签署了《英日航海新约》,使清朝廷在苦苦等待中被日本和英国政府迎头连击两棒。特别是英日两国签订通商航海的消息传到清廷后,光绪帝明显感到受了日本政府和英国人的愚弄,见求战不能,求和不成,心中十分恼怒,便谕令总理衙门议事,准备出兵。在此情况下,一些过去主张调和的人也改变了原先的主意,主战的空气又高涨起来。许多人纷纷上书朝廷,主张急治军旅,调动大兵,示以必战。清政府驻朝鲜通商大臣袁世凯也对朝鲜局势担忧,连连向

他的顶头上司、北洋大臣李鸿章发出急电,提醒中国方面应先调南北水师速来朝备防,然后陆续增援陆军入朝,扭转

清军在朝鲜半岛的劣势。

但李鸿章不这么看,他指示袁世凯:“任日本多方恫吓,当据理辩驳勿怖……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要静守勿动。” 他还致电总理衙门,陈述自己拒派援兵的理由:“倭兵现分驻汉城、仁川,已占先头,我若再派大军,易起冲突;远距离驻扎,则兵多兵少没有区别。叶志超现驻牙山,距汉城200余里,陆续添拨军兵已达2500人,既可自守,兼及平乱。我若再派援军,日方亦必添调,届时将如何收场?今但备而未发,续看事势再定。” 此时,日本已下达“战书”了,李鸿章却仍在观望,力主清兵在朝鲜“不和、不战、不走”。光绪帝为此非常恼怒,令大臣们在一起会商对策,并令袁世凯立即动身回国述职。

李鸿章在光绪帝的严辞督促下,见求助洋人调停求和已无望,才为时过晚地采取备战措施,调集卫汝贵率领的盛军、马玉昆率领的毅军、左宝贵率领的奉军、丰升阿率领的奉天练军和吉林练军等部,共1.4万余人,兵分4路向平壤一带集结。同时还租用了“爱仁”、“飞鲸”、“高升”3艘外籍商船,满载清军2500余人,于7月21日、23日先后驶离天津大沽口,直驶朝鲜的牙山。 诚然,李鸿章面对已经按动战争按钮的日军仍存有和局的侥幸心理,他在调集兵力同时,还在给清军驻朝统领叶志超的电报中反复叮嘱:“我不先与日开仗,彼谅不敢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谁即理离。切记勿忘!” 李鸿章笃信遵守的这种外交“公例”,当时就被一些中外有识之士嗤之以鼻。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特就评论说:外交游戏把中国骗苦了,因为总理衙门对外国调停过度信任,未派军队入朝鲜,使日本起手就占了便宜......正义虽然在中国方面,但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正像我相信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一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支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以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希望能够以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种想法未免太无真了。李鸿章注定要为自己的天真付

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的海陆争锋

18

国衰兵弱

图片提供:本刊资料室

出沉重的代价。

而当时的日本战时大本营,通过潜伏在天津的特务得到了中国运兵船出发的时间及航海路线后,立即毫不犹豫地按下了战争的按纽。

▲ 丰岛海战:拉开了黄海大战的序幕……

7月23日上午11时正,一声长长的汽笛在日本佐世堡港响起,一切准备就绪的日本联合舰队,在接到战时大本营的命令后收锚启航了。新任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穿着笔挺的海军服装,站立在“高砂丸”舰望台上,目送着他的联合舰队有序地驶离佐世堡港。桦山资纪下令高挂起“发扬帝国海军荣誉”的信号旗,为远航而去的舰队官兵致意打气。各舰见此信号旗后,联合舰队的旗舰“松岛”回答:坚决发扬帝国海军的荣誉; 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回答:完全准备就绪;第二游击队旗舰“葛城”回答:待我凯旋归来;护卫舰先头舰“爱宕”回答:永远谨记天皇赐予帝国海军的荣誉……联合舰队驶出佐世堡港后,编成海上战斗队形,披波斩浪向朝鲜的西海岸驶去。

7月25日的清晨,日本联合舰队第1游击队“吉野”、“浪速”、“秋津洲”3艘巡洋舰正以每小时15海里的速度驶向朝鲜西海岸的丰岛水域。该队司令为坪井航三少将。早在明治20年(1887年)12月的海军作战演习中,他提出的与清国舰队作战的对策受到参谋部海军部的充分肯定,而由年轻的舰长升任为今日的游击舰队司令。当日6点多钟,舰队到达丰岛海域。这是牙山湾外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地处牙山湾要冲,是进出牙山湾的孔道,也是北洋舰队增援汉城清军的必经之路。为此,坪井命令舰队:“搜索攻击前进!”7时20分,了望哨报告:“发现两艘中国军舰!”坪井立即下达了“全队进入战斗状态!”的作战命令。 这时北洋舰队的“济远”和“广乙”两艘战舰正缓缓驶来。本来在7月23日,“济远”、“威远”、“广乙”3舰应该护送“爱仁”、“飞鲸”两艘运兵船同时出发,驶抵牙山。可是,身为护航舰队队长的“济远”管带方伯谦害怕舰队同行为日舰发现,竟置“爱仁”、“飞鲸”两艘运

兵船于不顾而匆匆先行。“爱仁”、“飞

鲸”两船在无保护的情况下,于7月24

日黎明前后,才先后到达牙山。是日,

“威远”舰先期驶往仁川,得知日军已攻

占王宫劫持国王,并获悉日本海军大队

可能于明日进攻中国舰船,中午即返回

牙山。当晚11时,船体小速度慢的“威

远”舰先行出发至大同江口,等候“济

远”、“广乙”两舰前来会合,一起回国。

此刻,已完成护航任务的两舰在“济远”

管带方伯谦率领下,驶离牙山,正返航

在丰岛海域。

就在“吉野”水兵向坪井报告的同

时,“济远”和“广乙”也发现了日本舰

队。“济远”发现日本舰队时,方伯谦正

站在舰桥上,他在望远镜里看见“吉

野”、“浪速”、“秋津洲”迎面鼓轮而来,

连舰上的太阳旗也已清晰可见。忽然他

发现日舰舰首向西,转舵绕行而去,迎

头将中国军舰截住。此时,双方舰队相

距约3000米左右,只见日舰“吉野”一

声号炮,3艘日舰火炮齐发,集中火力

勇还击。这时日舰大炮击中“济远”了

望台,沈寿昌头部重伤,壮烈牺牲。二

副守备柯建章立即代替指挥。敌炮又击

中前炮台。激战一时许,济远舰中弹累

累多处受伤,

“死者十三人,伤者四十余

人,前炮台积尸已满”。

同时,

“广乙”舰也在奋勇战斗。“广

乙”是福州船政局1890年制造的小型巡

洋舰,系铁骨木皮,没有护甲,防御能

力极差,所以开战后损失惨重,伤亡70

余人。管带林国祥指挥“广乙”冲向“吉

野”,准备实施鱼雷追击,“吉野”害怕

被撞沉,急忙转舵而逃。“广乙”紧逼不

舍,不幸为侧翼的“秋津洲”重炮击中

桅楼,鱼雷发射管亦被击毁。敌舰又连

发重炮,“广乙”船身中炮倾斜。林国祥

遂下令降下黄龙旗,向东北方撤退。

此时,

“济远”舰已招架不住日舰的

猛烈炮火,带伤向西面的威海方向撤

退。日本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见

“济远”、“广乙”撤出战斗,便下令“秋

津洲”追击“广乙”,“浪速”追击“济

突然轰击“济远”、“广乙”。这场不期而

遇的丰岛海战,揭开了黄海大战的序

幕。由于日舰采取偷袭的方法,不宣而

战,所以一开始就掌握了主动权。日旗

舰“吉野”率“浪速”、“秋津洲”成鱼

贯纵阵,首先以猛烈的炮火集中轰击

“济远”。济远舰管带方伯谦顿时惊慌失

措,竟放弃指挥之责,离开指挥舰台以

避敌炮火。大副都司沈寿昌急登舰台代

为指挥。“济远”舰左右舷大炮齐鸣,英

远”。“广乙”为日舰紧迫,勉强鼓轮,驶

至朝鲜西海岸十八岛搁浅。林国祥等为

免军舰被俘资敌,将舰上未毁的数尊大

炮自行击毁,并“凿锅炉,渡残卒登岸”。

林国祥率70余人登陆后,前往牙山清军

大营,但此时清军已经撤离,在搭乘英

国军舰回国途中被日舰截留,林国祥等

人在被迫联名签署“永不闻兵事”的保

证后,才被释放回国。

在日舰“浪速”追击“济远”的同 ■ 日军在牙山湾击沉中国运兵船英国商船“高升”号。

时,“吉野”发现中国炮舰“操江”号和悬挂英国国旗的商轮“高升”号正缓缓驶来,便急令“浪速”前往掳获“高升”,“秋津洲”拦截“操江”,由“吉野”继续追击“济远”。“吉野”舰是日本海军中最新式的巡洋舰,时速高达23里,而“济远”时速仅有15里。“吉野”开足马力全速追赶,很快即接近“济远”。当两舰相距约3000米时,“吉野”用舰首大炮轰击“济远”。炮弹从“济远”上空掠过,方伯谦惊恐万分,竟下令悬挂白旗表示投降,不久又令悬挂日本旗。炮手王国成激于义愤挺身而出,操纵尾炮连发4弹还击“吉野”舰,前2发击中“吉野”舵楼,第3发走线,第4发击中“吉野”船首要害,击毙日军27人,舰首起火进水,被迫转舵慢行。这时,“济远”本应抓住战机,继续发炮,一举击沉“吉野”,但“济远”舰没利用这一时机,而是在方伯谦的命令下转舵仓惶奔逃。 “济远”逃脱了,灾难却落在了误入战区的中国运兵船“高升”和“操江”号的头上。“高升”号是一艘英国籍商船,它是李鸿章特地租用来为中国运兵的。当时租用英国商船的合同是相当苛刻的,明确规定:“如果英国商船至朝鲜海口失事,中国允许赔偿船价,损失的武器装备由中国自行认赔。”尽管如此,李鸿章还是没有犹豫。他觉得中日战事已是一触即发,租用外国商船运兵更为

保险。他曾对身边的人讲:“日本人胆子再大,总不至于敢炮击英国商船吧?!” 7月23日晨,“高升”号自塘沽起锚。此前“爱仁”、“飞鲸”两艘英籍运兵船已先其两日驶往牙山。

“高升”号出港时,载有北洋军1116人,行营炮及大量枪支弹药。在驶近丰岛海面时,恰好与从威海卫驶来的北洋海军运输舰“操江”号不期而遇,于是两船同行。25日上午8时30分,“高升”驶近作战海域时,正遇上高悬白旗和日本旗的“济远”从舷侧不远处全速西驶。他们不明白,疾速而行的济远为什么高悬白旗和日本旗,以为这是在向日舰表示“敬意”,因此,仍然放心大胆地东行。

此刻负责运送军械饷银和陆军官兵的“操江”、“高升”号仍按计划驶往朝鲜,进入丰岛海面时听到远处海面上传来隆隆的声响,船上的人员还以为是远处的雷声,并未料到丰岛海面正在发生

激烈的海战。当看到“济远”向其发出

“我已开仗,尔须速回”的信旗后,“操

江”才知“济远”此时高悬白旗和日本

旗并不是在表示“敬意”,而是表示投降

之意。于是,连忙转舵西行,但因时速

仅有9海里,不久即为“秋津洲”追及。

“操江”管带王永发将重要文件悉数焚

毁,并将送往牙山驻军的饷银20万两,

倾入海中。“操江”舰是一艘仅有900吨

的木质旧船,武器装备也极为薄弱,只

有旧式炮5门,无力与敌舰交战。最后

在胁迫之下,被迫悬白旗投降。当时,

“济远”舰就在“操江”附近,如果转舵

援救,完全可以掩护其撤离,但方伯谦

只顾逃命,任其被日舰俘获。“操江”舰

被掳至群山浦日本舰队处,管带王永发

以下官兵83人则被解往佐世堡港,成为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第一批战俘。

当“操江”舰被“秋津洲”追赶时,

悬挂英国国旗的“高升”号,仍按原航

线继续向牙山方向前进,并从“浪速”右

舷驶过。“高升”号英国籍船长高惠悌

“坚信该船为英国船,又挂英国旗,足以

保持它免受一切敌对行为。”没想到日

旗舰发出信号,命令“浪速”将英籍的

“运兵商船带赴本队”。为此,“浪速”舰

长东乡平八郎立即指挥军舰向“高升”

驶去,并发出信号、发空炮,迫使“高

升”抛锚。“浪速”驶至“高升”舷侧,

将全部大炮对准“高升”,同时放下一艘

小艇,派几名军官登船检查。船长高惠

悌提请日本人注意这是一艘英国船,而

且是毫无作战能力的商船。但是,日本

人根本不予理睬,要求“高升”号跟“浪

速”走。高惠悌无奈,只好表示,“如果

命令跟着走,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在

抗议下服从。”船上的中国官兵得知交

涉结果,非常愤怒,扣押了船长,并通

过临时担任翻译的普鲁士籍德国教官汉

纳根向日军转达了中国官兵的要求: ①李鸿章从陆路派往朝鲜的增援部队。 ②日军第1军在仁川登陆。③位于广岛的日本战时大本营。④朝鲜东学党领导人金臻准与日本人合影。

“中国士兵坚决不能服从你们的命令,应坚持让他们回到原出发的海港去。” 日本军官返回后,东乡平八郎认为这是“清兵有意与我为敌,决定进行炮击破坏该船。”不久,“浪速”发出信号要求“欧洲人立刻离船”。高惠悌便请求日方派船前来接走“高升”号上的所有外籍船员。此时,

“浪速”看见远去的“操江”号桅杆上挂着白旗,正跟在“秋津洲”之后向东驶去。为此,东乡平八郎把“浪速”驶至距离“高升”约250米处,向“高升”发射了一枚鱼雷,但被右翼支队乘夜涉过安城河,突击占领了南岸阵地。拂晓 4时,日军主力从侧后发起攻击,一举攻占清军右翼阵地。清军右翼失守后,左翼不战而溃。27日7时30分,日军将太阳旗插上成欢山顶。 成欢之战,日军小试兵锋,清军便败北了。聂士成率领溃散的清军南退天安,在全州与叶志超部会合后,两军一路仓皇后退,于8月底退却平壤,与后续部队会合,开始构筑平壤防线。

日本政府不宣而战,偷袭中国驻朝鲜的海、陆军,致使清军遭到重大伤亡,

躲过未能击中。随即又命令右舷的5门大炮和排炮猛轰,

“高升”号后中弹后开始倾斜,30分钟不到便沉没。

当日舰炮击“高升”之时,船上清军官兵英勇不屈,在没有舰炮的情况下,仅能以枪弹向日舰射击,进行最后抵抗。“高升”沉没后,穷凶极恶的日军士兵驾小船往来海上捕杀溺水的清军官兵。在这种野蛮的屠杀下,“高升”船上1100多名清军官兵仅有252人侥幸逃生,其余800余人壮烈战死。

成欢之战:中日两国陆军的第一次较量

在丰岛海战发生的同一天——7月25日,日军第1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率领4000余名日军从汉城出发,向驻守成欢的清军发动进攻。成欢位于汉城东南30公里处,中间纵横两条驿道:一条是汉城至天安、全州的南北大道,一条是稷山通牙山的东西驿道。成欢居于两条驿道的十字处。它的东、西、南三面皆

山,北为安城河,河两岸遍布沼泽水田,

地势易守难攻。

驻守成欢的是太原总兵聂士成,这

是一位武童出身,战功显赫的将军。当

年他跟随袁世凯的父辈袁甲三起兵平定

太平军的时候,是凭借一身胆略和刀伤

而官至总兵的。在朝鲜“东学党”起义

之初,清朝廷应邀“代戡匪乱”,他是第

一个率军入朝的清军将领。7月初,他

看出中日之争在所难免,曾提出撤军回

国、在外交上争取主动的建议,但李鸿

把清朝廷逼到了非战不可的地步。但此

时,驻朝清军并未伤及主力,本应奋起

反击,以地利之势,先机制敌。可是李

鸿章却认为日本挑起战端,“不循万国

公例,不宣而战”,会引起各国的公愤,

大清国切不可如此匆忙应战。于是,在

7月28日致电总理衙门强调说:“倭先

开战,自应布告各国,俾众皆知衅非自

我开。似宜将此案先后详情据实声叙,

令汪使撤回。”

29日,军机处同意李鸿章的电示,

转电驻日公使汪凤藻撤令回国;30日,

总理衙门照会各国公使,谴责并声讨日

本政府无理挑衅;31日,勒令日本公使

小村寿太郎下旗回国。这一切例行公事

完毕后,8月1日,光绪皇帝颁布宣战

诏书,正式宣布清朝廷对日作战。同日,

日本明治天皇也发布诏书,对华宣战。

中日战争从这一天正式开始了。这一

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因此,这场战

争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又被称为“中日甲

午战争”。

章却以武童之人,谋划不足为由而拒

绝。他面对李鸿章提出“不和、不战、不

走”的策略,在无奈之下只好又备战守。

当大岛义昌率日军从汉城南进后,他看

到牙山无险可守,于是与清军驻朝鲜总

兵叶志超商议,移军成欢,以退守要地

阻止日军南进。

聂士成移兵成欢后亲自坐阵,按他

的战略预想,督促士兵们在三面山头上

构筑了6座堡垒,将2000余名清军分为

左右两翼:其中,左翼防守牛歇里高地

一线,为主阵地,配大炮3门;右翼防

守峰山至成欢街道一线。但他把对手的

主攻方向判断错了,对于应该重兵防守

的第一道防线——安城渡口,没予以重

视,只是派了40多人进行牵制性防守。

大岛义昌并没有按照聂士成的战略

预想行事。战前大岛就派出了大量侦察

人员,把清军的防御体系摸得一清二

楚。他选择了清军防守薄弱的右翼为主

攻方向。26日午夜过后,日军兵分两路,

以部分兵力佯攻清军左翼壁垒,以主力

③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