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教育学(识记)

(1)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2)一门课程的名称;(3)一种教材的名称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识记)——教育问题

3、试述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标志和简要过程。

A、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B、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C、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

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

制度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是什么?

A、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1)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应者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就是教育学研究最活跃的时期。

(2)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4)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B、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5、结合实际,说一说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哪些?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定义

从社会角度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段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总结各种教育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A、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特征:(1)教育水平低。(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B、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3)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5)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C、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3)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4)师生关系民主化。(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2)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4、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公共性: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

(2)生产性: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4)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

(5)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6)终身性: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第二章学校

1、学校的定义: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学校制度的发展

3、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4、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A、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B、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

(1)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2)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5、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行(4)总务工作管理6、管理的概念——所谓管理,是指管理者依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7、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方法(3)思想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8、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哪些方面?

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主要包括: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9、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10、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

11、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A、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因为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已经提出学生只有在学校中才能受到真正的教育。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B、家庭是影响少年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点,会极大地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孩子。国外学者把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分为如下四种类型:独裁型、保护型、和平共处型和合作型。其中合作型家庭最有利有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有:(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C、对学生来说,对其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和大众传媒。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活动。(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同时为国家积极发现和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青少年活动站,为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解决双职工子女的午饭问题等等。

12、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A、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有以下几类情况:

(1)一般性指导(2)针对性指导(3)分类指导(4)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

(2)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通的方式。

(3)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相互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B、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第三章学生

1、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A、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

B、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1)遗传决定论: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中国古代的儿童观(2)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外于儿童主观控制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制约。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

(3)辐和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辐和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则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

2、皮亚杰和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瑞士)非常重视儿童的自主能动的自我调节功能,认为它在儿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他清楚地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杜威(美国)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杜威的思想对20世纪初进步语义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皮亚杰的贡献,在于明确揭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杜威则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3、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4、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5、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3)教育不等于发展

6、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特点。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7、实现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8、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9、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章教师

1、教师概念的含义: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

2、教师地位: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1)从历史的角度上看,社会对教师的工作都相当尊重。

(2)从现实的角度上看,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对于稳定教师队伍、加速普及义务教育、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4、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1)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2)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5、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A、文化素质与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①教师要对所教学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

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

③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华。

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也能够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效能。

B、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C、职业道德素质: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6、教师资格分类: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7、教师资格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8、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

(1)认定机构:是指依法负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育机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受委托的的高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2)认定程序:①提出申请;②受理;③颁发证书。

9、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帮助教师提高学历水平;二是了解教育科研的新成果,充实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

10、教师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第五章教育目的

1.学习教育目的问题对教师工作有什么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导向功能。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

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都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都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评价功能。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2.确定教育目的依据是什么?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2)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再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它在哪些方面超越于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和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4.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如何落实?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几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此外,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第六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学校德育有哪些功能?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则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指德育对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2.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关于中小学德育的任务,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所指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是这样表述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指那个键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将定那个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我们认为,从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的层次: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纪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项内容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3.智育的内涵是什么?智育与教学的关系如何?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智育的内涵即智力的内涵,即人的认识方面的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的。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对智力的培养即包括了上述能力的发展。

智育与教学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学著作虽然没有公开宣称智育等于教育,但是在教育学或教育原理的有关著作中,我们往往只有“教学”与d德育、体育、美育等章节的平行安排,而没有智育章节的存在。

智育和教育是一个交叉的概念,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等相并列,构成了教育内容的完整构架,他们的上位概念或总概念是“教育”。

将两个交叉概念完全等同起来,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极易引起实践的混乱。

4.中小学智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小学智育的主要内容是:

(一)传授知识

(二)发展技能

(三)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5.体育的功能是什么?中小学体育的任务是什么?

学校体育的功能:

(1)健体功能

(2)教育功能

(3)娱乐功能

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6.什么是美育?美育的功能是什么?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美育的功能:

1)美育的直接功能为育美,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美育的间接功能为一种潜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

3)美育的超美育功能即美育的超越性功能,即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教育美闣精神追求等,超出原有直接和间接功能的。

7.学校美育的实施应注意哪些方面?

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等。

所以学校美育的实施,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美育

2)自然美育

3)社会美育

4)教育美育

第七章课程

1.什么是课程?国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存在着哪几种观点?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地组织安排的。

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观点

课程是知识:在国内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基本思想: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这样的课程主要关注并依赖学习者的认知品质和过程。容易导致“重物轻人”。

课程是经验: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这样的课程跳出了认识论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

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2.如何理解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为主的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

(2)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课程的课程目的是重视人,崇尚个性;课程内容是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课程实施过程是充分的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科学主义课程的课程目的是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课程内容是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只是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课程实施过程是对于方法和形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

3.试述泰勒关于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泰勒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1)论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2)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第一个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也就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当然要与此一致;第二个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根据学习心理学可能达到的。(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达方式: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有效陈述教育目标的工具:二维图表。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选择学习经验的5条原则: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4个特征:

(1)有助与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

(2)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4)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

(1)连续性:对于一些重要的目标,要让学生有机会反复地涉及以便于理解和掌握(2)顺序性:主要指正确安排难易深浅的顺序

(3)整合型:是指不同课程之间,以及课程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横向关系

组织学习经验的具体步骤:

(1)“对课程组织的总体框架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采用学科课程,还是核心课程等(2)“对已确定的每一个领域内所要遵循的一般组织原则,取得一致的看法”即确定与所采取的课程形式一致的逻辑顺序和原则

(3)“对采用的低层次单元的的种类,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采用系列的课、顺序的课题还是单元

(4)“制定一些灵活的方案或所谓的‘资源单元’,供每位教师在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用”

(5)“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班上从事的特定活动”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评价课程程序的四个步骤:

(1)确立评价目标(2)确定评价情境(3)设计评价手段(4)利用评价结果

第八章教学(上)

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教学的定义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教学的任务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

(一)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基本观点。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认识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三)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教学时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生交往过程。

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征

(二)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在总体上是去认识人类已知的事物,在认识的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应注意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四)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中,教育性带有客观必然性和目的性

3.什么是教学模式?教学可以归为哪几类?

教学模式的概念

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教学模式的分类

1.关于教学模式的概括化研究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结构: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杜威设计教学法的一般进程: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的一般进程: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进程: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2.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概念模式、记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个人类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模式、意识训练模式

社会类的教学模式: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拟模式

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4.教学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每一种教学原则应遵循哪些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该概念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各种原则的含义和对教师的要求:

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具体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基本要求: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只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学科课程的体系和学生发展规律是最主要的。

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这是教学系统性的根本保证。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要求: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3)实事求是(4)讲究教育艺术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的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的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

5.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是什么?近代以来世界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出现了哪些趋势?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基本要素包括: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设立小组目标;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机制;个人责任的明确;均等的成功机会

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为15~25人。

6.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1)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变成固定的班级

(2)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

(3)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的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第九章教学(下)

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时应遵循哪些要求?

各种方法的概念和要求: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要求: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3)讲究语言艺术

(4)注意与其他敬爱呕血方法配合使用

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

(1)做好充分的准备(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

(1)选好讨论题目(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3)善于引导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

(1)准备工作充分(2)及时、具体地指导(3)帮助学生总结

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要求:

(1)提出明确要求(2)选择恰当的方式(3)做好事后的检查

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要求: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4)科学掌握练习量

(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5)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得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分为三种: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要求:

(1)做好参观的准备(2)指导参观的进行(3)总结参观的收获

2.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哪些新的教学方法,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1)发现学习(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

学生在课程中应当通过发现学习去构造基本结构,即每门学科最具有根本性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优势:由于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持续的、全面的智力活动,他们的智力也就因此获得发展,这是讲授法难以企及的。

弱点: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它的时间花费要比讲授法多出许多,这是它无法完全取代讲授法的重要原因。对教师要求很高。

(2)探究-研讨法

探究-研讨法与发现法有密切联系,实质上也基本一致。

特征:

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b.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第四套) (一) -06-26 18:20:57 来源:信阳考试网作者:编辑组信阳考试网【大中小】浏览:802次评论:0条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 共20分) 1.1632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 A.培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雄辩术原理》 3.中国学校课程的雏形”六艺”是指 A.”诗、书、礼、乐、射、数” B.”诗、书、礼、乐、御、数” C.”礼、乐、射、御、书、数” D.”礼、乐、射、御、诗、画”

4.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等口号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是 A.卢梭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5.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6.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7.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

8.”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是中提出的。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9.马克思主义认为,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教育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1.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最新-现代教育技术复习题答案汇集课后习题答案 精品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A正确1.教育技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 B 错误2.按照现代教育技术的观点,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A正确 3.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环境和条件,包括教学人员、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 B错误4.微格教学系统有十分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培养受训者的技能技巧,要求受训者将所学到的理论,在人为创设的情况中转化为含有技能技巧的行为。由于训练时间短、人数少,一次只集中训练一两项教学技能。 B错误5.纵观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现代教学理论为教育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错误6.按照“经验之塔”理论,角色扮演属于“观察的经验”。 A正确7.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故而在教育上主张奖励与惩罚 A正确8.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知识来之于人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B错误9. 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有: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从属性、能动性和工具性。 B错误10.教育传播理论是研究教育技术推广传播的理论。 A正确11.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并称为“主线”的三种教育实践分别是视听教育、程序教学和在教育中引入系统方法。 A正确12.教育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传统教育技术发展时期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时期。 13. 程序教学的主要的心理学依据是_ ___。C A.系统论 B.“经验之塔” 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D.教育传播学 14.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哪一阶段引入现代教育技术领域?D A初级发展阶段B迅速发展阶段C系统发展阶段D网络发展阶段 15.教育技术的开发领域应包括_ _,其基础便是媒体制作。A A视听技术B教学策略C媒体的利用D资源管理 16.教育技术利用领域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__ _,而这一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制约点和教育技术的关键。B A革新推广B政策和法规C实施和制度化D教学系统设计 17.现代教育技术的显著标志是__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C A现代教学媒体B新课程标准C现代教学方法D信息技术 18._ __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修正的过程,而是信息加工过程。B A行为主义B认知主义C人本主义D建构主义 1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于___。C A学习环境的设计B情感因素的作用C知识结构的建立D外部刺激的设计 20. ___学习理论提倡对学习者的创新能力的培养。D A行为主义B认知主义C人本主义D建构主义 21.香农的传播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在传播过程中引入了_ ___。D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健康教育学复习2

健康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营养素:指营养过程中,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用于维持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目前可分为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和水7大类。 失眠症:是一种持续时间相当长的睡眠的质/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常表现为难以入眠、不能入睡、维持睡眠困难、过早或间歇性醒来而引致的睡眠不足。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总称。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絮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心血管适能:反映由心脏、血液、血管和肺组成的血液运输系统向肌肉运送氧气和能量物质,维持机体从事运动的能力。其有时又称心血管耐力或者有氧适能。 9、平衡膳食:指膳食要全面平衡的膳食,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要做到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既不过多又不缺乏,能满足人体生理需求、劳动条件及生活环境的需要。 10、环境污染: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建新的生存环境的同时,又将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排入环境。当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使环境变得不洁净、污浊、肮脏,影响到人体健康时,称为环境污染。 11、PART模式:是帮助人们看医生时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的一种有效技巧,即按P-准备,A-询问,R-复述,T-行动的步骤来加强与医生的交流和沟通的技巧。 12、绝对危险性:指个体或群体在未来五年内患某些慢性疾病的可能性。 13、情绪: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14、性焦虑:指由性心理的矛盾冲突以及各种性适应不良引起的精神焦虑症状。 15、非传染病:是指那些因为身体细胞、组织或器官损伤,功能缺失或非传染性病变而发生的疾病,如癌症、损伤、心脏病。 16、练习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机体运动所完成的机械功。 17、BMI:即体质指数,是肥胖分型标准的参数和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指数。 18、人工被动免疫:是在已接触传染病的人尚未发病时,给其注射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抗毒素或者病愈者的血清,即直接将抗体输入体内,增加消灭入侵的致病微生物的有生力量,从而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19、性压抑:也叫性饥饿,是指人对自身性欲望的制约与控制。 20、健康:不是仅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指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状态。 21、网瘾: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行为成隐现象,它是指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产生的对网络的特殊嗜好。 二、问答题 健康管理的目的?

代课教师转正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代课教师转正考试小学教 育学试题及答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世界上最早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是哪个国家()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解析】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国家,普鲁士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 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解析】孔子所说的“学”即“学习”,“思”即“思考”,因此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 A.强制性、发展性、基础性 B.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C.强制性、发展性、普及性 D.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解析】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 4.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A.教育原则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解析】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5.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 )的反映。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另外一种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 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 )。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 A )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提高人的素质 D. 促进人类和谐 2. 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D) A. 《教育学》 B. 《民主主义与教育》 C. 《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的出发点是( D )。 A. 社会 B. 学校 C. 家庭 D. 人 4.在一定的前提下,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的是( A )。 A. 学校教育 B. 家庭教育 C. 社会影响 D. 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 A )。 A. 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D)问题。 A.教育政策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7.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 A )。 A.教育方针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8.雅典教育中“缪司”是指(C )。 A.体育 B. 德育 C.智育和美育 D. 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B )。 A. 教育需要 B. 教育理论的创新 C. 学校发展 D. 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B)。 A. 领导 B. 教师 C. 学生 D. 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的文件是(D)。 A.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 《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 《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的核心是(B)。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者是( B )。 A.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的实质是(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 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 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是(A)。 A. 教学目标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C )。 A. 谈话法 B.讨论法 C. 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的核心应该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杭州师范大学预防16级 健康教育学期末复习整理

16级预防医学专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二、填空题(共10分,每格1分); 三、单项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四、判断是非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五、简答题(共25分,每小题5分);六、案例分析题(共10分,每小题10分) 1.健康教育学:是一门以健康相关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和艺术。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学在公共卫生和医学领域的实际应用,目的是促进人群的健康和福祉。 2.健康教育:是有计划地应用循证地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作出有益健康的决定和有效且成功地执行有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健康教育既是引导人们自愿采取有益健康行为而设计的学习机会,也是帮助人们达成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其核心是健康行为的养成。 3.健康素养:是在进行与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有关的日常活动时,获取、理解、评价和应用健康信息来作出健康相关决定以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动机和能力。 4.健康促进:(WHO)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共治。 5.增权:是指人们增强对决定他们生命事件掌控力的过程,即有能力对决定自身健康的问题做出明智的选择,即“自主自律健康行为”中的“自主”。 6.健康共治:是指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为了健康和福祉共同采取的行动。 7.行为:是指在内外环境刺激下有机体为适应环境所产生的反应,也是有机体为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所作出的反应。 8.行为的社会化:是指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适合于该社会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文化公认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9.人生准备阶段:从胎儿到青年期(18-20岁)。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机体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过程都很迅速,生理和心理都较稚嫩而脆弱。此期可细分为围生期、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 10.健康行为:是指人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健康状态下的行为模式,主要被当作行为目标或“导航灯塔”存在,使人们能以渐进方式努力实现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11.危害健康行为:是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其主要特点有危害性、明显性和稳定性、习得性,可分为不良生活方式、致病性行为模式、不良疾病行为、违规行为四大类。 12.自觉易感性:指行为者在对疾病的发病率、流行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对自己罹患某种疾病或陷入某种疾病状态可能性的判断,其尺度取决于个人对健康和疾病的主观知觉。 13.自觉益处:也称有效性,是指行为者对采纳某种健康行为或放弃某种危险行为后,能否有效降低罹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或减轻疾病后果的判断,包括能否有效预防该疾病或减轻病痛及减少疾病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14.自觉严重程度:指行为者对自己罹患某种疾病、暴露于某种健康危险因素或对已患疾病不进行控制与治疗可导致后果的感知。首先是对疾病生物学后果的判断,其次是对疾病引起社会后果的判断。 15.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自信程度。是指行为者对自己成功实施或放弃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即对自己行为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成功地采取一个能达到预期结果的行动。 16.社会网络:是指特定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这种联系的特点可以影响社会网络成员的行为。 17.创新扩散:创新扩散是一项创新(新观念,新事物和新实践)经由一定的传播渠道,通过一段时间,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并逐渐为社会系统成员所了解和采纳的过程。 18.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 19.传播模式:是指为了研究传播现象,学者采用了简化而具体的图解模式来对复杂的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进行描述、解释和分析,以求解释和揭示传播结构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传播的本质)。 20.健康传播: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是应用传播策略告知、影响、激励公众,促使个人及群体掌握信息与知识、转变态度、作出决定并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活动。 21.传播效果:指传播过程对受传者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作用。具体讲,指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通常体现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

小学教育学试卷试题及标准答案.doc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 2010-08-07 20:57:18|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1、在 17 世纪,埘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捕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 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答案: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并从理沦上二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 理论基础。 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答案: C.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 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答案: A. 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 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答案: C.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 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 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答案: B.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 他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中心,课程中心和课堂中心。 6、在 1951 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 赫尔巴特 B. 瓦根舍因 C. 怀特海 D. 克伯屈 答案: B.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范例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_练习题库及答案(熟悉课本知识点)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练习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1918—1942 C 二战时期 D 1945---1955 2、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A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电化教育 D 虚拟技术 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 A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程序教学法 D 视听运动 4.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 A.19世纪末B,1922年 C.20世纪20年代D.1936年 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A.戴尔B.斯金纳 C. 克劳德D.加涅 6.程序教学法是强调以什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A.教学资源B.学习者 C。系统设计思想D.教学实践 7.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A.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 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D.早期的CAI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 8.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以前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基本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B.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中的概念和模式相互影 C.教育技术是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三种概念整合形成的一种分析、解决教育或教学问题的综合技术 D.20世纪70年代,由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三种概念结合的教育技术的实践已广泛应用 9.教育技术发展为一门专业和学科,大约经历了多少年( ) A.80年B.70年 C.60年D.50年 10.在视听教学运动背景下,教育技术基本定义的错误表述是( ) A.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 B.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开发和教学设计 C.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 D.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 11.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 ) A.1972 B.1973 C.1977 D.1994 12 美国学者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A.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的整合应用 B.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与学习者相互作用来提高人的学习质量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05年4月自学考试健康教育学试题

05年4月自学考试健康教育学试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课程代码:00488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卫生宣传b.健康促进>卫生宣传>健康教育 c.健康教育>卫生宣传>健康促进d.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卫生宣传 2.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进行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发展,这是行为发展的( ) a.被动发展阶段b.主动发展阶段c.自主发展阶段d.巩固发展阶段----------------精选公文范文----------------13.健康相关行为是( ) a.与疾病有关的行为b.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c.促进健康的行为d.危害健康的行为 4.有关知识的描述何者是正确的( )a.拥有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的知识就会有相应的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 b.知识和行为没有关系,如医生有吸烟危害健康的知识,医生吸烟率并不低。 c.知识是行为产生的基础,是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d.知识是行为产生的后果。

5.在疾病治疗中,患者由于药物副作用感到不适而停药,在健康信念模式中应解释为( ) a.对疾病威胁的认知b.对健康行为益处和障碍的认知 c.提示因素d.自我效能 6.下列属于人际传播的是( ) a.医生对患者的咨询b.出版书籍----------------精选公文范文---------------- 2c.在公共汽车上做广告d.在电视上做广告 7.在健康传播中,如果能适当加入娱乐的因素,将收到更好的效果,这体现了受者的( ) a.求新心理b.求真心理 c.求近心理d.求短心理 8.在描述一个地区的健康状况时使用婴儿死亡率,这是指标选用的( )a.目的原则b.可行性原则 c.公认原则d.发展原则 9.根据precede模式,在社区诊断后应为( ) a.流行病学诊断b.行为环境诊断c.管理与政策诊断d.教育与组织诊断 10.选择8-12名由相同的社会背景成员对某社会区的健康问题进行讨论,这是() a.特尔斐法b.专题组讨论 c.观察法d.访谈法 11.“社区90%的居民食用加碘食----------------精选公文范文----------------3盐”体现了健康教育规划目标中的()a.总目标b.行为目标 c.教育目标d.健康目标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年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B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2.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是B A.汉武帝 B.董仲舒 C.郑玄 D.朱熹 3.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C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4.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A

A.“兼爱、非攻” B.“弃仁绝义” C.“道法自然” D.“化性起伪” 5.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B A.普及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普及基础教育 D.普及国民教育 6.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A A.小学教育目的 B.小学教育目标 C.小学教育原则 D.小学教育内容 7.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D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劳动学说 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A.弗洛伊德 B.华生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9.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D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0.小学生的思维C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1.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A 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12.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B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复习题

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册相应的位置。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是() A.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B.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C.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D.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 2、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技术B.媒体技术C.教学方法与手段D.学习过程与资源 3、教育技术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五个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A.开发、应用、购置、建构、评价B.组织、设计、实验、管理、辅导 C.开发、应用、管理、设计、评价D.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学习管理、开发、评价 4、下列不属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的是() A.小步子原则B.积极反应原则C.及时强化原则D.促进迁移原则 5、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若想不失真地记录最高频率为10000Hz的声音,采样频率必须达到()才行。A.10000Hz B.20000Hz C.30000Hz D.40000Hz 6、正确的扩音器(麦克风)试音方法是() A.吹气B.敲击C.正常讲话D.用物理仪器检测 7、教学课件评价标准中最重要指标是() A.教育性、艺术性B.科学性、艺术性C.艺术性、技术性D.教育性、科学性 8、属于声音素材文件类型的是() A.wmv B.wav C.gif D.rm 9、网络课程主要包含下列哪些部分() A.教学课件、校园网B.课程教学内容、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C.教学内容、网络考试系统D.教学内容、网络辅助系统 10、课堂演示(讲解)型多媒体课件制作应该重点考虑的是() A.图片的多少B.动画的使用C.使用的软件D.教学内容的知识关联结构 11、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属于() A.自学反思B.自我反思C.交流反思D.全面反思 12、根据“经验之塔”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教学过程应从抽象入手B.塔的底层部分直接程度最高 C.塔的顶层部分的经验易于培养观察力D.课堂教学应从抽象向具体发展 13、以下不能直接复制到电脑上进行播放的音频文件格式是() A.wav B.wma C.mp3 D.cda 14、学习者分析属于下列哪个部分() A.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B.阐明教学目标C.制定教学策略D.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与修改 15、教学设计的目的是() A.得到一份教案B.优化教学效果C.替代传统的教学设计D.运用教学媒体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册相应的位置。每小题3分,共30分) 16、在教育中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方面 A.现代媒体技术B.现代媒传技术C.教学系统设计技术D.现代教育技术 17、戴尔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按抽象程度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下面正确的说法是() A.上层经验优于下层经验B.课堂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 C.学习只需要上层的经验D.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要向抽象经验发展,最终形成概念 18、音频数字化的过程包括() A.声音拾取B.采样C.编码D.量化 19、多媒体的特点是() A.交互性B.集成性C.控制性D.单一性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健康教育学复习思考题(20200628122428)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第一章绪论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任务是什么?何谓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有哪5 个优先领域?健康教育于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一般有哪几个主要步骤?从事健康教育工作可能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于技能?第二章第二章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人类行为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什么是认知不协调? 试举例说明影响行为的社会因素?促进健康的行为与危害健康的行为各有何特点?为什么在健康教育实践中针对团体健康相关行为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第三章第三章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知信行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的理论背景与假设?保护动机理论? 为什么会提出自我效能?行为改变阶段模式的认知层面及行为层面?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对理性行为理论有何发展?各人际水平理论的特点?各人群与社区水平理论的特点如何用健康相关行为解释人们的行为发生发展的原因?如何用健康相关行为理论模式指导制定健康教育实施计划?第四章第四章社会动员与社会营销 什么是社会动员? 社会动员的目的? 什么是社区参与?社会动员的步骤、对象?社会动员成功的条件? 社会营销的涵义?社会营销涉及的基本概念?社会营销活动的要点?如何对对象人群进行细分?健康教育市场的特点?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营销模式引入健康教育领域,对你有何启发?社会营销活动的要点可以如何应用于健康教育实践? 第五章第五章健康传播方法与技巧 什么是传播?传播的过程模式?传播的分类? 什么是健康传播? 什么是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基本技巧有?什么是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什么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媒介的选择? 什么是传播材料预试验?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与对策? 第六章第六章健康教育培训方法 健康教育培训的基本原则? 如何运用同伴教育方法在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 第七章第七章在健康教育中应用心理评估与心理咨询方法? 什么是心理评估?心理评定量表的性质与构成? 如何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使用量表的注意事项?什么是心理咨询?第八章第八章健康教育诊断 什么是格林模式? 格林模式的步骤及逻辑关系?社会诊断? 流行病学诊断? 行为与环境诊断? 教育与生态诊断? 教育与生态诊断? 组织与政策诊断? 在格林模式中应用行为理论的框架? 健康教育诊断调查的资料收集与分析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九章第九章健康教育计划与干预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的要点? 健康教育干预的步骤?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 D)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2.世界上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C )。 A.苏霍姆林斯基 B.杨贤江 C.凯洛夫 D.赞可夫 3.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B )。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4.下列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D )。 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 5.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D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6.“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的说法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D )。 A.连续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7.下列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将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C )。

B.布鲁纳 C.斯宾塞 D.赫尔巴特 8.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今后不能这样。”这位学生听后心理鼓着气坐下了。这位教师违背了(D )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9.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 )。 A.说服教育法 B.示范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C)。 A.成立了班委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