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于右任艺术作品赏析

于右任艺术作品赏析

于右任艺术作品赏析
于右任艺术作品赏析

于右任艺术作品赏析

于右任先生学书经历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他潜心魏碑,由“集字”进而追求“我法”的阶段;

二是他创立“标准草书”并不断追求其形式美的阶段。

他的艺术风格形成大概是帖—碑—帖的路线。

总的概括来说:于右任先生从赵孟頫入,后改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础上篆、隶、草法入行楷,独辟蹊径,中年变法,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自成一家。

第一阶段:时间大概是1931年以前(52岁之前)

于右任的学书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幼年跟随小伙伴游走放牧的时光,当时他只要见到墓旁碑碣上的印刻文字,便会随手摹拟涂画,或是拔取墓旁的杂草,捆结代笔,依样来写。十一岁进入私塾,跟随老师写王羲之的“鹅”字,这个字的各种形态,对他幼小的心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于右任习赵孟頫、褚遂良书,打下了深厚的帖学书法基础。直到十九岁,他开始对书法产生兴趣。由于他的家乡陕西地处中原文化发祥地,使他有许多机会接触古代大书家的真迹、碑碣。当时出土的《广武将军碑》令他雀跃震惊!甚至赋诗赞叹说:“碑版规模启六朝,寰宇声价迈二爨。”而在1930年他写的诗:“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就正是他这段时期学书的真实写照,这段时期他案头常见的碑帖有:《张猛龙碑》、《石门铭》、《龙门造像》、《郑文公碑》、《爨宝子碑》、《三公山碑》等等。这个时期于右任的楷书作品,多是对北碑墓志的直接取法。

他的楷书作品结字中宫紧致、笔画穿插巧妙,点画大多顺笔入纸,自然收笔,露锋为之,不刻意追求因刀工而形成的棱角森挺的方笔,用笔上既不死追北碑的刀意,也不过分追求蕴藉含蓄,藏头护尾。也就是知古法而不墨守古法。

《秋先烈纪念碑》可以说是于右任的代表作品之一,以魏楷结字为基础,有意识将隶笔乃至行草笔势运用于楷书。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件作品是隶书、魏碑、行书的结合体。

第二阶段:行草书期以及标准草书时期1932年后(53岁前)前面我们提到的《广武将军碑》,正是这块碑让他有了致力草书的念头。余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一个字写无数次),两三年间,可以执笔。

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行草书、标准草书。

行草书时期:这个时期他写的诗满带“碑味”的行草书,他的行书,中宫紧促,结构多变,带有浓厚的魏楷和隶意。

在行草书时期后期,自章草入门而后加入今草,草法线质日益兼具了碑帖的神髓。此时他开始接受帖学笔法,由于倾向二王帖学,尤其是智永怀素的影响,喜用藏锋、折笔,偶尔掺入孙过庭的方笔,纵势结体、清姿瘦骨。

标准草书时期:于右任开始埋头二王帖学,致力于达到深度的“碑帖融合”。1949年,民国38年时,于右任迁台,到台湾后前三年较少出现佳作,后来就考证说迁台时平常习惯用的毛笔丢在了南京机场,这几年无惯用之毛笔。

在民国四十年后,部分的圆笔取代过多的方、折笔,此时方圆互用,含蓄顿挫,民国四十五年(1956年)完全出帖,用笔、结字、章法随心所欲。这时的代表作有《题拐子马图》、《国父将军精神教育训词摘录》。

在这里我们就要来区分一下他的草书和标准草书,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他创立的标准草书出发点是文字改革,为了实用性。于右任先生说,所谓标准,是拿古人的草书做标准的,是从先古圣哲的千余年的演进中,归纳出来有条不紊,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草法。下面我们来着重说一下“草圣”的草书。先生练习草书后,将魏碑笔意融于草书之中,使魏体行书的典型在草书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使得他的草书的线条尤如万年枯藤,于弯曲中见苍劲,结构纵挺稳健,用笔浑圆内敛,收笔裹锋。

我们观察于先生的草书,发现总是神采奕奕,流畅自然,劲健豪放,沉着痛快,有力度、有节奏,给人一种点线运动的韵律美。穷其原因在于于先生以“中锋入纸”,在“万毫齐力”中又能着意于点线波变。在于先生草书很少能看到用侧锋写的字。从先生的字里我们感受到中锋用笔之中精气内蓄,墨酣力足,给人以饱满浑厚的感觉。

于右任以坚定的魏碑功底为基础,以大起大落、浑厚有力的用笔,使行草魏碑化、魏碑行草化,行书魏碑融汇贯通,从而创造出气势磅礴、极富个性的书法艺术风格。正如书画家钱君陶先生所说:“由此而产生一种奇丽的书体,即所谓“于体”,成为“癫狂”(颠张狂素)以来难得出现能独步书坛的划时代的大师。”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段于右任的书论:二王之书,未必皆巧。而各有奇趣,甚者愈拙而愈妍,以其笔笔皆活,而妍媸悬殊者,笔活与笔死也。个中感受,大家慢慢体味。

相关文档